黑领鸟(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Gracupica nigricollis),别名为花鹩哥、黑脖八哥、白头椋鸟,是
椋鸟科斑椋鸟属鸟类。该种为中型
鸣禽,体长为27-29厘米,体重为134-180克。成鸟头为白色,眼周皮肤裸露呈柠檬黄色,嘴黑色,颈部黑色,且与下喉和上胸的黑色连成一宽阔的黑色领环。腰和下体白色。两翅黑褐色,尾黑褐色,具白色端斑。
黑椋鸟在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有分布,常栖息于开阔地带的短草地、林缘和村落附近的农田、草地、湿地附近的荒地、城镇等处。其可以学人“说话”,是玩赏鸟类,有
捕食昆虫的习性,还是食虫
益鸟。
2000年,黑领椋鸟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命名与分类历史
黑领椋鸟于1807年被
瑞典鸟类学家古斯塔夫(Gustaf)将其归到哥属,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为“Gracula nigricollis”,该物种以前还被归到椋鸟属(Sturnus),根据2008年的
系统发育研究,黑领椋鸟和罗斑椋鸟(Gracupica floweri)被分到斑椋鸟属(Gracupica)。
形态特征
黑领椋鸟是中型
鸣禽,体长为27-29厘米,体重为134-180克,嘴峰长30-33毫米,翅长149-168毫米,尾长80-103毫米,跗长39-44毫米。
雌鸟形态与雄鸟相似。
成鸟虹膜黑褐色,外缘以乳白色,内圈呈红色;嘴黑褐色;脸部裸露呈柠檬黄色;额部、头顶、枕部、颏部、喉部均为白色;后颈黑色杂以淡褐细斑,向下延伸连于胸,呈领环状,领环后缘缀以灰白色环纹;肩羽毛、上背黑褐色,缀以浅褐鱼鳞斑,下背淡褐色;腰白色;初级飞羽黑色;次级飞羽羽端白色;下体白色;两胁沾褐,略呈横纹状;翅下覆羽亦褐白相间;尾上覆羽黑褐色,羽端缘稍浅,羽缘白色;尾羽暗褐色,中央尾羽端部白斑较狭窄,外侧尾羽具白色宽端斑,近一半为白色;跗蹠和趾褐黄色。
幼鸟的虹膜为黑褐色;嘴暗褐、基部黑色;头、颈侧、喉和胸为土褐色,羽基白色;上体土褐色;腹部污白;跗蹠褐黄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黑领椋鸟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柬埔寨、缅甸、
泰国、
越南、
老挝、马拉西亚、
文莱)以及中国地区。
中国分布
黑领椋鸟在中国分布于
南方地区(
云南省、
贵州省、
湖南省、
广东省等),北扩现象较为明显。在中国台湾也有分布,为
引入种(也有可能是从中国
华南地区扩散形成的
种群)。
栖息环境
黑领椋鸟常栖息于开阔地带的短草地、林缘和村落附近的农田、草地、湿地附近的荒地、城镇、粪坑等处。在中国云南,其
栖息地平均海拔范围为500-1750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黑领椋鸟是
杂食性鸟类,会食蚯蚓、
蜘蛛目等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果实、种子等。常在地面行走觅食,喜欢跟在耕牛后,搜寻被惊起的各种昆虫。
社群行为
黑领椋鸟常成对或者成小群活动,有时也可见与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林八哥(Acridotheres grandis)混群。
节律行为
黑领椋鸟常在白天活动,不时在空中飞翔,夜间休息,多停栖于高大乔木上。
鸣叫特点
黑领椋鸟以响亮起伏的叫声著称,善于鸣叫,鸣声粗哑、单调、嘈杂,常边飞边叫,特别是有人接近的时候。常于暴露的高处(如电线杆、路灯)鸣叫,叫声似“chee-wei-chee”,喜群集鸣叫。雄鸟的鸣声更加频繁,会不断用刺耳的哨声呼唤同伴,驱逐觅食区的竞争者。
生长繁殖
黑领椋鸟的繁殖期为4-8月,营巢于高大乔木上,置巢于树冠层枝杈间,但有时
栖息地内缺乏高大树木时,便会将巢筑于高压输电线的铁塔上,多就地取材筑巢,巢材为细枝、枯草等,巢呈瓶状或者带圆盖的半球形。结构庞大,粗糙松散。窝卵数4-6枚,卵为椭圆形,呈白色或者淡蓝绿色。雏鸟晚成性。噪鹃属(Eudynamys)的鸟类常会利用黑领椋鸟孵卵。
人工养殖
黑领椋鸟在中国受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禁止私人饲养。
人工饲养黑领椋鸟,需要准备较大的笼子。日常饲料主要为蛋、米或者软食鸟商品化颗粒饲料,可适当添加一些肉末以及瓜果。饲养者可以通过在手里捏紧一只蟋蟀或者
大麦虫的方法来吸引黑领椋鸟的注意,从而进行条件反射的训练。成鸟的训练调教较为困难,但是如果从小养起,抓住幼鸟的学习敏感期进行调教,学舌能力会有很大提升。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黑领椋鸟的全球
种群规模尚未量化,截至2009年,中国的种群规模约有10000-100000对繁殖对,中国台湾为100-10000对引进繁殖对。
致危因素
黑领椋鸟常在人类居住区活动和觅食,易受到农药的危害;其也常被作为
观赏鸟捕捉和出售。
保护级别
2000年,黑领椋鸟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黑领椋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16年,黑领椋鸟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无危(LC)。
保护措施
黑领椋鸟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列入世界受胁鸟类名录中。2012年,中国
浙江省临安市举办“爱鸟周救助鸟类放飞活动”,30多只经过动物园救治的
猫头鹰、八哥、黑领椋鸟等被放归山林。
主要危害
在黑领椋鸟繁殖期间,在从农田、坡地中叼取巢材的过程中可能会将部分巢材掉落在高压线上,从而引起绝缘子串部分或全部被短接,高压输电线路易出现故障,影响供电,还有的个体直接在输电线铁塔横担上筑巢,其排泄物常会掉落在绝缘子串表面,引起短路。黑领椋鸟是对高压输电线路危害较大的鸟种,例如中国广东省揭阳市将黑领椋鸟列为了输电部门需要防范的主要对象。
主要价值
黑领椋鸟可以学人“说话”,是玩赏鸟类,有捕食昆虫的习性,还是食虫益鸟。
参考资料
黑领椋鸟.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