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歌鸲(学名:Luscinia megarhynchos),别名夜歌鸲、夜莺。该物种属于一种小型鸟类,体重为23-27克,体长为16-18厘米,雌雄羽色相似。眼先微白,呈暗灰白色;喙黑褐色;上体淡棕褐色;两翅覆羽淡棕褐色,飞羽暗褐色,外羽片羽缘为棕色;圆形尾较长,棕或红褐色;下体白色,胸和两胁微沾棕色,无斑点。
新疆歌鸲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中亚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新疆西北部福海、阿尔泰山、西部天山和东部吐鲁番等地,常栖息于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生境,常见单独活动于疏林、林缘、灌丛、果园、苗圃和公园。
2016年,新疆歌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新疆歌鸲会
捕食掉一些可能损害树叶和树木生长的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对于一些观鸟者来说,在研究和教育方面也有价值。
命名与分类
新疆歌鸲曾被归类为
林鹛科鸫科中,但后来更普遍地被认为应放入
鹟科Muscicapidae。其属名“Luscinia”在
拉丁语中是“夜莺”的意思,
种加词“megarhynchos”来自古
希腊语megas以及rhunkhos。
形态特征
新疆歌鸲属于一种小型鸟类,体重为23-27克,体长为16-18厘米,嘴峰长13.5毫米,翅长86-95毫米,尾长82-88毫米,跗22-23毫米,雌雄羽色相似。
成鸟虹膜为褐色,眼先微白,呈暗灰白色,眼圈白色;喙黑褐色;全头顶和头侧呈淡棕褐色,上体也呈淡棕褐色;两翅覆羽淡棕褐色,飞羽暗褐色,外羽片羽缘为棕色;圆形尾较长,棕色或者红褐色;下体呈白色,胸和两胁微沾棕色,没有斑点;脚部为肉褐色。
新疆歌鸲的幼鸟的喉部有褐色横带,幼鸟上体呈暗褐色,有褐色亚端斑;两翅同成鸟;下体呈白色,尾部同成鸟。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新疆歌鸲分布在欧洲、
北非、西亚、
中亚等地,一部分新疆歌鸲分布于
不列颠群岛,在夏季筑巢时更常见于
法国、
意大利和
西班牙。新疆歌鸲比欧歌鸲(Luscinia luscinia)更喜欢温暖气候。在冬季,新疆歌鸲常迁徙到非洲北部和中部的
热带地区,包括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埃及、
科特迪瓦、
肯尼亚、
喀麦隆和
尼日利亚等地。
亚种分布
新疆歌鸲有3个亚种,在世界上的分布如下表:
中国分布
在中国,新疆歌鸲分布于新疆西北部福海、阿尔泰山、西部天山和东部吐鲁番等地,为夏候鸟。
栖息环境
新疆歌鸲栖息于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生境,常见单独活动于疏林、林缘、灌丛、果园、苗圃和公园。较喜欢在低矮的树上栖息,例如榛树。分布海拔上限为1400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新疆歌鸲是杂食性鸟类,主要捕食昆虫,如地面上的甲虫、蚂蚁、蠕虫和蜘蛛等,也捕食昆虫幼虫。在秋天,该物种有时会采食浆果和其他水果。
社群行为
新疆歌鸲
繁殖季节单独或者成对活动,非繁殖期成群活动。具有地域性,但没有社会等级。在
交配季节,
雄性会争相鸣叫以吸引
雌性,这时领地意识较强。新疆歌鸲的鸣叫声较为独特,最常用于领土防御和吸引配偶。雄性会对入侵其领地的其他雄性会做出较大的反应。
节律行为
新疆歌鸲有季节性迁徙行为,在冬天会跨越
撒哈拉沙漠迁徙到非洲
热带地区。成鸟的迁徙时间往往早于
亚成鸟。分布在
意大利的
种群,其春季迁徙集中在4月,繁殖后迁徙从8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下旬。分布在
欧洲的
指名亚种通常在9月下旬至10月到达位于
南非的越冬地。从非洲返回欧洲繁殖区时需穿过撒哈拉沙漠,再穿过
地中海,到达
马格里布地区时有2条路线:穿过短距离的
伊比利亚半岛,再穿越大陆或者穿越地中海,而选择海上线路的种群则只能在岛上停栖,通常在北
摩洛哥和加泰罗尼亚停留较多。
鸣叫行为
新疆歌鸲善于鸣叫,会通过鸣叫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在繁殖期,当
雄性新疆歌鸲成功
配种时,其鸣叫的频率会减少。而当雄性试图吸引
雌性时,雄性会持续鸣叫半个夜晚。雄性每晚鸣叫后体重会减轻。新疆歌鸲夜间鸣叫会产生多种
新陈代谢后果,其中包括其必须在白天花时间找食物以增加身体的能量储备,从而会放弃掉一部分鸣叫的时间,也会增加被捕食者看到的风险。
新疆歌鸲有2种鸣叫声,一种用于占区竞争,另一种用于与配偶之间的联系,当一对个体分开时,雄性会用第二种声音鸣啭,雌性听到后便立刻回应并飞聚到一起。
生长繁殖
新疆歌鸲的繁殖期为每年5月中旬左右,是季节性的“一夫一妻制”。交配季节
雌性会选择鸣叫声最佳的
雄性进行配对,所以雄性同种之间竞争较为激烈。具有攻击性的雄性往往能得到更多的交配成功的机会。一个
种群中,大约有一半的雄性可能无法成功找到配偶。
巢穴通常选在林下地上
灌木丛中或者离地不高的灌木低枝上,也会在隐蔽的岩坡下面营巢。雌性负责筑巢,雄性则非常积极地保卫巢穴领地,与入侵的鸟类搏斗并将其赶走。巢外侧由草茎、草叶组成,内层由细草茎和草叶组成,垫材为马毛或者其他动物毛。窝卵数3-7枚,多为4-6枚,颜色为褐橄榄色或者灰橄榄绿色。卵的大小约为21毫米x16毫米,重约2.7克,其中6%的重量是卵壳的重量。雌性负责孵化,孵化期约13-14天。
当雏鸟孵出时,雌雄
亲鸟均会负责喂养、培育和照顾雏鸟,直到其能够独立生存。经过11-12天的巢期生活,幼鸟便可离巢。新疆歌鸲在1岁时达到
性成熟。寿命为1-5年,有记录的最大寿命为8年零4个月。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5年,在欧洲,新疆歌鸲的繁殖
种群约有1070万-2030万对,相当于2150万-4050万只成熟个体。
致危因素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农业发展和日益增长的“整理”花园和林地的趋势导致了其西部范围的下降。在
西班牙,沿着溪流和河流筑巢的
栖息地正在消失。该物种对气候变化也很敏感。在
英国,放牧导致的栖息地改变可能对这一物种构成威胁,例如
小麂(Muntiacus reevesi)以及西方狍(Capreolus capreolus)的重新引入,它们通常在有新疆歌鸲栖息的树林中吃草,从而降低了灌木的密度,导致新疆歌鸲种群数量下降。
保护级别
2016年,新疆歌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新疆歌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新疆歌鸲被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二以及《伯尔尼公约》(Bern Convention)附录二。
主要价值
新疆歌鸲会
捕食掉一些可能损害树叶和树木生长的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对于一些观鸟者来说,在研究和教育方面也有价值。
种间关系
新疆歌鸲常见的主要天敌是西
灰林鸮(Strix aluco)。为了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新疆歌鸲在非繁殖期时往往会减少夜间鸣叫的频率和音量。
相关文化
文学艺术
新疆歌鸲的鸣叫声曾启发过许多诗人在其作品中都曾赞颂过新疆歌鸲,例如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奥维德(Ovid)、维吉尔(Virgil)、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卡利马库斯(Carllimachus)、
荷马(Homer)等。奥维德曾把新疆歌鸲比作菲洛梅拉(Philomela)——
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被误会的女子:“听闻我的悲声,顽石亦悯而垂首,还有我诉苦的话语,响彻了整个树林,天啊,你可曾听到!”
约翰·济慈(John Keats)曾描述新疆歌鸲:“......你啊,在这林间繁茂的天地里,轻翅的小精灵,躲进山毛的葱绿和阴影中,放开了歌喉唱迎夏季。”
彼得·柴可夫斯基在创作时受到了新疆歌鸲鸣叫声的启发;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夜莺之歌》和《中国进行曲》时也参考了其鸣声。
其他文化
新疆歌鸲是
伊朗的
国鸟。生活在欧洲的新疆歌鸲常会混入羊群中,偷吸
羊奶,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为“吮羊奶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