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耶拉
16世纪起源于巴西的舞蹈
卡波耶拉(Capoeria),起源于16世纪,由巴西非裔移民创造,采用两人一组的形式,伴随音乐节奏在舞蹈中加入大量侧空翻、回旋踢、倒立等动作,是一种富有战斗用途的独特舞蹈。
1624~1630年,荷兰入侵巴西,非洲奴隶逃进森林,而卡波耶拉是在奴隶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巴西黑人奴隶中形成的集音乐、舞蹈、杂技、格斗术于一身的独特艺术形式。1888年巴西废除奴隶制。为避免暴力行为,1892年新成立的巴西共和国制定新宪法禁止民众训练卡波耶拉,由此卡波耶拉只能秘密开展,并使用绰号和暗语。在过去,卡波耶拉有极浓厚的战斗用途,流于街坊巷弄间,成为帮派械斗的利器,曾经一度被巴西政府明文规定,禁止练习,被抓到者会被处以极刑或是处死。1930年巴西政府解除禁令,卡波耶拉得以重新发展起来。2014年6月,卡波耶拉在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第1次登上舞台,同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波耶拉是巴西奴隶在双手被锁链制约之下产生的徒手搏斗技术,在这种双手受约束的情况下,腿击技术成为主导。
虽然卡波耶拉已经存在数百年,但一直到1930年代以后卡波耶拉舞才正式地被允许在民间习授流传,由于这种舞蹈起源于非洲却又融入了相当程度巴西本土原住民的文化特性,因此被认为是巴西最重要的本土文化象征与国技之一。据巴西国家历史和艺术遗产协会统计,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教授卡波耶拉的学校。此外,在巴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卡波耶拉已不再局限于巴西一国范畴,其影响正逐步扩展至全球。继西欧、北美地区之后,东欧、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他地区纷纷引入了该项运动,在以色列南非加拿大等国练习卡波耶拉的人数逐年增多。
名称由来
Capoeria意为巴西舞蹈式武术形式,起源于1922年的巴西葡萄牙语。据说源自图皮语ka'a“森林”+pau“圆形”,指的是巴西内陆的灌木丛区域,逃亡奴隶会在那里躲藏。
卡波耶拉一词源自刚果语中的"Kipura”,意思是指拍翅、跳跃、鞭笞,这个词汇一般用来描述两只公鸡打斗时的状态。这也正是卡波耶拉战斗姿态与将军虫场面相似的缘由。
另一种说法(主要由巴西学者支持)认为“卡波耶拉”一词源于当地原住民图皮人(印第安Tupi族)语言中的“caa”(丛林,“jungle")和“puera”(意思是“已消失的那个”)。农人要进行火耕时将森林用焚烧或砍伐的方式所辟出的林间空地,这可能与奴隶在逃亡时,在森林中的临时聚居地有关。也许在当时的语言混合环境下(来自非洲不同地区的语种印第安本土语、殖民者的葡萄牙语等),“卡波耶拉”这一称号最终由殖民者的语言来规范,而且在葡萄牙文中,“卡波耶拉”一词意指大型的鸡窝或其他鸟类巢穴,可能是用来暗喻进行奴隶买卖时,用来囚禁“货物”(奴隶)的场所。
历史沿革
起源
巴西国土广袤,气候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葡萄牙殖民者为了更好地在巴西种植经济作物、开采矿产资源以获得巨额财富,自1570年后开始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至巴西为奴,此后直至1888年巴西帝国正式颁布法律废除奴隶制前,黑人奴隶制在巴西共存续了三个多世纪,保守估计横跨大西洋到达巴西的幸存奴隶人数约为350万人,卡波耶拉的实战性在这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非洲奴隶虽为种植园、矿井和城市奴隶,平日从事诸多苦力,但其本身的宗教、歌舞、风俗习惯和生产技艺并未断绝,反而经过数世纪之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西黑人文化。在殖民统治下,这些非裔奴隶的文化信仰遭受压迫,他们只能秘密以舞蹈练习武艺,意图反抗残酷的奴隶制。因此,卡波耶拉这种兼具艺术与实用的舞蹈形式便逐渐孕育而生。
没落
1888年,经过多方面的抗争和努力巴西的奴隶制度终于被废除。大量的奴隶恢复了自由。但随着大量新自由公民进入社会,新的社会问题接踵而来,卡波耶拉这样的舞蹈可能带来的暴力行为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在1890年通过的巴西第一共和国《刑法》中,第402条和404条规定任何练习卡波耶拉者将面临2~6个月的监禁。由于当时基本上没有白人练习卡波耶拉,而对卡波耶拉这种专属于黑人的文化形式颁布限令,表面上看是对卡波耶拉可能会危害社会治安所进行的约束,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精英对非裔巴西人群体的种族歧视,意味着国家从政策上对黑人进行隔离和区别对待。此后,卡波耶拉练习者不断因参与城市“暴力活动”而被拘捕和监禁,这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非裔巴西人的种族偏见,当权者也借此持续加大对卡波耶拉这一黑人文化形式的打压和管制。
新成立的巴西共和国当局在1892年时制定了新宪法,其中明确规定了禁止卡波耶拉舞蹈训练活动,卡波耶拉再次从公开转向地下。卡波耶拉的训练组织也成为非法组织,为了避免政府和警察的抓捕,成员间互相都使用暗语和绰号来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进入20世纪后,人们对这项运动的认可与日俱增,学者们纷纷刊文为这项运动正名,并积极地推动这项运动的普及。在1907年出版的《卡波耶拉指南》一书中就曾经有如下描述:“本书由巴西军队高官、武器专家、作战指挥员及格斗防卫术权威联合编写。我们共同确信,卡波耶拉是一门真正的格斗艺术,并在通过努力将卡波耶拉提升至巴西国术的高度。”但是由于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和不利的政治环境,卡波耶拉仍然没有在巴西得到广泛的普及。
1930年巴西政府终于解除了禁止令,卡波耶拉的表演和训练也随之进入一个新高潮。而卡波耶拉大师宾巴(Bimba)在这一时期起到了重要推广作用。他出色的技艺让巴西总统大为欣赏,并获准他建立正规的卡波耶拉学校,卡波耶拉也从地下传授变成了有公开的教学场所。更难得的是由于卡波耶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健身价值,卡波耶拉成为了巴西的国家运动,迅速流传开来。
发展
经过宾巴的改革创新,卡波耶拉逐渐演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运动。这种注重对抗性和规则明确的卡波耶拉,变得更具表演性和艺术表达力。与传统的卡波耶拉练习者不同,现在所有人都可以在专业卡波耶拉学校里系统地学习标准化的招式和套路,并通过勤奋练习不断提高。这使现代卡波耶拉具备了规范性和可推广性。20世纪后期,这项运动不再仅属于巴西底层黑人,白人和亚裔移民也纷纷参与其中,卡波耶拉在巴西各地普及开来。
随着卡波耶拉影响力的扩大,巴西政府开始意识到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品牌效应。官方通过各种宣传和现代营销手段,将卡波耶拉提升为国家文化象征。1966年首届国际黑人中国艺术节上,卡波耶拉即作为巴西代表艺术亮相。1974年,巴西政府正式将卡波耶拉定为巴西国术。2008年7月15日,卡波耶拉被列为巴西文化遗产。在国际交流方面,巴西政府积极将卡波耶拉作为巴西黑人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名片推广于世。随着2014年巴西世界杯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举办,卡波耶拉这一艺术形式也逐渐通过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方式为巴西人民所了解。
艺术特点
音乐
卡波耶拉的趣味之处,就在于与音乐的结合,教练甚至会现场用琴、沙铃舞动节拍,随音乐的节奏快慢变化动作,对基本的攻击、防御动作有概念后,最后大家围成圈,两个对手在不能接触的原则下互动,你攻、我防。当两位参与者在轮圈内进行对练时,一边演奏音乐,周围每个人唱歌并拍手。他们互相抑制对方的动作,其说对练者是竞争者,不如说他们是伙伴.这是一种能真正展现你的个性的运动。
音乐仍是卡波耶拉的重要部分之一,以鼓为乐器是其传统习惯。音乐由乐器及歌唱构成,节奏可从慢到快,歌词可以是一个故事或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其伴唱采用领唱与合唱交替的形式,歌词内容广泛,有的描绘美好的河山,有的进述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有的具有讽刺意味等。伴奏乐器有贝林报乐弓(常用两个或更多),卡西西响器、雷柯-雷柯、甘萨、铃鼓康加鼓,在器乐伴奏中,乐弓的和声进行很引人注意,每一个乐弓能发出相邻的两个音,3个乐弓就能产生平行的和声,并加以重复。伴奏音乐还根据不同的踢腿动作产生了具有不同名称的节奏型,如圣玛丽亚、安哥拉等。仅在巴伊亚州一地就搜集到139首为卡布埃伊拉伴唱的歌曲,这些歌曲与乐器伴奏常采用相同类型的切分音。
动作
卡波耶拉的攻击技术以腿法为主,同时身法步法的高低变化是卡波耶拉的主要防守模式,倒立支撑,转身踢是卡波耶拉中常见的动作。卡波耶拉攻击技术的最大特点还是与它的历史形成有关。卡波耶拉是巴西奴隶在双手被锁链制约之下产生的徒手搏斗技术,在这种双手受约束的情况下,腿击技术成为主导。由此卡波耶拉产生了特有的低重心姿势的高腿技术,配合以四肢为支点的快速移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倒立和三点支撑情况下的腿法攻击技术,在双手被弱化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利用双腿对抗敌人。
除去独特的腿法技术外,头撞也是卡波耶拉的重要攻击技术,与直立状态下的普通头撞技术不同,在卡波耶拉快速的高低位身法变化中,卡波耶拉选手可以合理地利用他身体冲力惯性,由低向高的自然突撞,很科学也很合理。卡波耶拉当然也有手法动作,不过多以弧线的配合攻击为主,主要是扰乱敌人的视线,为腿法进攻创造机会。
艺术流派
卡波耶拉拥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风格和流派丰富多样。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流派:
安哥拉卡波耶拉(Capoeira Angola)
一般认为安哥拉卡波耶拉是这项舞蹈的基础招式,特征是注重卡波耶拉的仪式与传统,动作则多半为缓慢、低姿态且近乎潜行的方式。安哥拉卡波耶拉注重保留“Engolo”传统仪式,舞步较慢,姿态较低,动作细微内敛,两位舞者近距离互动。虽然节奏缓慢,但仍使用快节奏的音乐,饱含律动感。这种风格的卡波耶拉至今仍可在安哥拉一些城市和农村见到。
区域卡波耶拉(Capoeira Regional)
区域卡波耶拉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范围局限于某一地域。其舞步快速,富有韵律感和运动风格。特征是不断变换的动作,讲究策略运用,以及技巧的表現。它的发展较安哥拉卡波耶拉更为迟、招式更凶猛,而因为它较易为大众接受,因此也渐渐成为这个舞蹈的主流。这个派別强调的是高度跳跃、特技般的动作以及回旋踢。而且它也维持了卡波耶拉安哥拉那种错綜复杂且基本的样貌。而在两个招式中,都夹杂着不少假动作,以及其他形式的欺敌动作。另外,少不了的是类似挥击、踢腿甚至是头攻等各中基本动作。现在,卡波耶拉里看得到舞蹈音乐、格斗搏击、体操的影子,甚至连街舞里的地板动作,如手撑地、身体倒立、脚在空中交叉动作,也是来自卡波耶拉。
当代卡波耶拉(Capoeira Contemporanea)
当代卡波耶拉是一种融合性的舞蹈,比较开放。表演中仍然结合了大量的侧空翻、回旋踢、倒立等动作。但用手进攻却很少见,主要是因为当时非洲奴隶的双臂被铁链锁住.无法方便用手进攻。卡波耶拉是没有规则的。它更注重演员的表演能力、直觉和实力。音乐仍是卡波耶拉的重要部分之一,以鼓为乐器是其传统习惯。音乐由乐器及歌唱构成,节奏可从慢到快,歌词可以是一个故事或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它可以同时融合其他流派的卡波耶拉,也混合当代舞蹈与音乐元素。一些现代流行舞如Breaking(Break Dance)、街舞(Street-dance),都被认为可能源自或融合了卡波耶拉舞蹈理念,并逐步演变而来。
代表人物
宾巴大师(Mestre Bimba)
宾巴大师(1900年-1974年),是卡波耶拉的著名代表人物,现代卡波耶拉之父。1900年11月生于萨尔瓦多一个贫苦黑人家庭,早年曾于码头做搬运工,12岁开始练习卡波耶拉。恰逢当时欧洲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武术、空手道、柔道等东方格斗类运动纷纷传入巴西,由于这些运动项目制定了系统的规则和动作规范,因此在巴西很快得到普及。宾巴认为巴西的卡波耶拉完全可与东方格斗类运动相媲美,他通过借鉴西方现代体育的相关理念和具体做法,对卡波耶拉进行了创新,规范了卡波耶拉的教学方法,规定了卡波耶拉的规则和技术套路。
此外,宾巴将卡波耶拉的教学从街头转移到了他所创办的学校内,学员必须提交工作或在学的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入学体能测试才可入校学习。这两点确保了卡波耶拉学习者并非流浪汉和无业游民,并具备合格的身体素质。他将西方分段教学的理念引入到他的学校,按学员的实际情况开设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学员统一着白色训练服,通过不同颜色的腰带区分段位高低。这些措施使得卡波耶拉的教学逐步实现了正规化、现代化。
帕斯汀尼亚大师(Mestre Pastinha)
帕斯汀尼亚大师,原名维森特·费雷拉·帕斯汀尼亚,1889年出生于萨尔瓦多一个贫困家庭。他的母亲是黑人,父亲拥有西班牙血统,是一位知识分子。帕斯汀尼亚经常称自己是黑人或混血儿。据他本人所说,他是从一位名叫贝内迪托的安哥拉非洲人那里学会卡波耶拉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欺负。
帕斯汀尼亚大师在12-20岁期间,曾在海军陆战队服役。1910年退伍后,他在一家生产自行车的工厂附近开办了自己的第一所卡波耶拉学校,当时的学生主要是一些零散工人,如焊工、擦鞋匠、木工、油漆工、送报员等。他提到,当时与警察打架很常见,因为政府还未承认卡波耶拉这门艺术。1922年,他在大学城附近建立学校,吸引了一批中上层阶级群众学习。1941年,他在安哥拉建立的教学中心终于得到了政府认可。
帕斯汀尼亚大师是安哥拉卡波耶拉流派的代表人物。看到宾巴大师创办学校、创新教学模式获得成功,他也效仿创校。但与宾巴不同,帕斯汀尼亚教授的是源自非洲安哥拉地区的传统卡波耶拉。不知从何时起,帕斯汀尼亚被视为现代卡波耶拉的代表人物,当人们提到“现代卡波耶拉的祖师”时,通常认为是帕斯汀尼亚大师。
简·希尔瓦
简·希尔瓦,巴西人,绰号“白熊”,著名格斗拳馆Chute Boxe所属,和前PRIDE冠军人猿希尔瓦是师兄弟。希尔瓦10岁开始练习柔道和地面技术,3年后他第一次实际接触了卡波耶拉,很他就被这种极富想象力的格斗术所吸引,于是便开始潜心学习,他曾公开表示卡波耶拉给予了他格斗的力量和搏击的美感,他要让世界看到卡波耶拉技术的美妙和力量。希尔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以卡波耶拉结合巴西柔术征战MMA擂台的战士。
在MMA擂台上,希尔瓦冲击性的飞身腿法给了观众很深刻的印象,而卡波耶拉中独特的侧手翻腿法也成为希尔瓦突破对手地面消极防守的利器。卡波耶拉腿法衔接流畅,角度丰富变化多端,攻击一波接着一波,对于采取退势的对手来说,希尔瓦的连续腿法攻击成为了他们的噩梦。比赛中希尔瓦的单手支地的高位后摆腿以独特的角度屡屡发挥作用,而极具想象力的动作也受到观众的阵阵赞许。
价值和影响
卡波耶拉不再仅仅是巴西底层黑人的专属艺术形式,它已经成为巴西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巴西的广泛传播,充分体现了巴西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卡波耶拉还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反映了它所具有的文化适应性和包容性。在巴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卡波耶拉已不再局限于巴西一国范畴,其影响正逐步扩展至全球。继西欧、北美地区之后,东欧、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他地区纷纷引入了该项运动,在以色列南非加拿大等国练习卡波耶拉的人数逐年增多。有影响力的国际卡波耶拉团体也纷纷建立起来,国际卡波耶拉安哥拉基金会(FIcA)在欧美11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总部位于萨尔瓦多的托帕齐奥(Topazio)协会海外注册会员1999年就超过了1万人,而全球最大的卡波耶拉团体阿巴达协会,其成员更是遍布巴西25个州和世界五大洲16个国家,1998年注册会员突破2.5万人。
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和肤色的人们在练习卡波耶拉时,使用非裔巴西人的民族乐器伴奏,以葡萄牙语歌唱,运用巴西黑人的美学诠释,这不仅显示了巴西文化在全球影响力的扩大,也体现了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卡波耶拉已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或艺术形式,更成为巴西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它是非裔巴西人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
卡波耶拉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在中国台湾即使老师用葡萄牙文上课,学生依旧满堂,最近还有国际连锁健身中心把卡波耶拉“体适能化”,变成更平易近人的有氧运动,即使沒有武术基础也能练习、锻炼心肺功能,卡波耶拉以基本的防卫动作“Ginga”为基础,双脚前后弓箭或左右张开,手则在前抵挡保护,乍看可能会质疑这些简单、大多层防御的动作会有多少运动效果,其实,光是Ginga的架式摆出來,左右來回动就能感觉大腿使力,加上老师编排的整套有氧动作,运动效果其实不亚于热门的。
1942年,巴斯奇亚在巴伊亚州开创了第1所安哥拉卡波耶拉学校。2014年6月,卡波耶拉在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第1次登上舞台,同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巴西国家历史和艺术遗产协会统计,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教授卡波耶拉的学校。
20世纪后期,随着人文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卡波耶拉逐渐在北美和西欧地区传播,欧美学者开始对卡波耶拉加以关注。他们从人类学、语言学、艺术学理论视角和民族志研究人手,对卡波耶拉的格斗技巧、商业化运作模式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随着2014年巴西世界杯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举办,卡波耶拉这一艺术形式也逐渐通过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方式为国人所了解。
卡波耶拉是一种集音乐、格斗、舞蹈、游戏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这就为练习者提供了发展自身对这一运动不同理解的可能性。世界各地的卡波耶拉爱好者在掌握基本的动作和相关技巧后,不断加入他们对这项运动的理解,创新格斗技法和动作招式,让卡波耶拉愈发具有博采众长和兼容并蓄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这项运动与时俱进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资料
..2023-12-16
..2023-12-16
卡波耶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16
capoeira (n.).Etymonline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23-12-16
卡布埃伊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16
MESTRE OF THE MONTH – Mestre Bimba.MELBOURNE CAPOEIRA ACADEMY.2023-12-19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起源
没落
发展
艺术特点
音乐
动作
艺术流派
安哥拉卡波耶拉(Capoeira Angola)
区域卡波耶拉(Capoeira Regional)
当代卡波耶拉(Capoeira Contemporanea)
代表人物
宾巴大师(Mestre Bimba)
帕斯汀尼亚大师(Mestre Pastinha)
简·希尔瓦
价值和影响
传承与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