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
英语:Nile River,
阿拉伯语:نهر النيل),位于
非洲东北部,被认为是世界上流程最长的河流,发源于东非高原地区,流向自南向北,经过
布隆迪、卢旺达、
坦桑尼亚、
乌干达、
刚果、
肯尼亚、
埃塞俄比亚、
南苏丹、
厄立特里亚、苏丹、
埃及共11个国家,最后注入地中海,全长6650千米。
流域面积334.9万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陆总面积的1/9以上。
尼罗河名字源于
古希腊语语法Νεῖλος(Neilos),意为“河谷”,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发源于大湖区的白尼罗河在喀土穆汇合后形成尼罗河干流。尼罗河流域可以划分为七个主要区域:东非湖泊高原、贾巴尔河、
白尼罗河、
青尼罗河、
阿特巴拉河、喀土穆以北的苏丹和埃及,以及尼罗河三角洲。该流域气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以
热带、
亚热带气候类型为主。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洪水,洪水6月到达喀土穆,9月份达到最高水位,10月份洪峰到达开罗,入海口处年平均年径流量约810亿立方米,是世界上主要河流中流量最小的河流之一。尼罗河流域分为16个陆地生态区,河流及其岸边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种类。
尼罗河流域是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古代人类掌握并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发展农业,公元前6000年,永久定居点逐渐沿着河岸兴起。这是
古埃及和文化的开端。苏丹-古埃及的
文化遗址都分布于尼罗河的沿岸地区,现代埃及的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也集中于其流域范围内。尼罗河流域还遗留了
卢克索神庙、
苏丹古代遗迹等风景名胜,以及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世界遗产。
近现代以来,尼罗河流域修建了大量
水利工程,主要有阿斯旺大坝、
特克泽水电站、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等。1999年,尼罗河流域所有受影响国家围绕尼罗河开发提出“公平份额”的倡议,但该倡议并没有解决用水矛盾。由于对公平使用尼罗河资源并未达成一致,2011年埃塞俄比亚开始建造复兴大坝。自从大坝开始建设以来,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一直未能达成一个三方都认可且具有水资源保障效力的协议,复兴大坝问题依旧是三国政治上的争议焦点。
命名
“尼罗河”一词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其英文译名Nile源于
古希腊语语法Νεῖλος(Neilos),意为“河谷”。关于尼罗河名字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是来源于拉丁语“尼罗”(nil)意思是“不可能”。二是认为“尼罗河”一词是由
古埃及古埃及历代法老(国王)尼罗斯(nilus)的名字演化来的。三是可能来自于
闪语族(Semitic)的术语naḥal,意思是山谷或河谷,由此通过含义的延伸,指的是一条河流。
古
埃及人认为尼罗河是“生命之父”和“人类之母”,是古埃及的生命中心。在古
埃及语中,尼罗河被称为Ḥ'pī或Iteru,意思是“伟大的河流”。
科普特语称尼罗河为Iaro,音译为Ar或者Aur,意为黑色,指的是河流洪水泛滥时河流所携带的
沉积物的颜色。
位置境域
尼罗河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北部,其流域南起东非高原,北抵
地中海沿岸,并沿
红海向
西北延伸,西邻
刚果盆地、
乍得盆地,沿马拉山脉、大吉勒夫高原和
利比亚沙漠向北延伸,干流自南向
北流市至
地中海入海口。该河流经11个国家,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
布隆迪、卢旺达、
坦桑尼亚、
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
肯尼亚、
埃塞俄比亚、
南苏丹、
厄立特里亚、苏丹和
埃及。
尼罗河全长6650千米,乌干达和南苏丹分界处的
尼穆莱(Nimule)以上为上游河段,长1730千米,自上而下分别称为
卡盖拉河、
维多利亚尼罗河和
艾伯特尼罗河;从尼穆莱至
喀土穆为尼罗河中游,长1930千米,落差80米,称为
白尼罗河;白尼罗河与发源于东非
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在苏丹喀土穆市汇合后形成尼罗河干流,属下游河段,长约3000千米。
2020年,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刘少创研究员团队,通过对
卫星遥感影像和地形数据的分析,在卢旺达纽格威(Nyungwe)国家公园丛林深处找到了尼罗河新的源头,源头水流发自Rubyiro河,被认定为尼罗河的最上源,位于尼罗河和
刚果河流域
分水岭尼罗河流域一侧,具体位置为南纬2°26'33.3'',东经29°17'16.5'',
高程2627米,从新发现的源头起算,尼罗河的长度是7046千米。
成因
尼罗河流域的地质构造很大程度上是由泛非造山运动事件所塑造的,这次的造山运动在
北非涉及到刚果-
坦桑尼亚的克拉通(Craton)和
撒哈拉沙漠梅塔克拉通(Metacraton)等古代克拉通与阿拉伯-努比亚
地盾(Arabian Nubian
地盾)的新生
海洋岛弧的碰撞。在这次的造山运动之后,由于跨冈瓦纳大陆的自然侵蚀以及后期的构造逆转过程中被侵蚀的碎屑的再循环,导致从
寒武纪开始以来在合并的地形上沉积一层很厚的河流和海洋
沉积物。由于受到不同时期的
地壳运动的影响,沉积作用陆陆续续持续到
新生代。
大约3000万年前,早期尼罗河的源头位于18°N-20°N左右,主要源流可能是现在的
阿特巴拉河。南面是巨大的内流盆地,包括已经消失的苏德湖。大约2.5万年前,维多利亚湖在北部溢出注入苏德湖,随着沉积物的长期积累,该湖水位逐渐上涨而向北溢出并干涸,从而将从维多利亚湖到
地中海的
水系连接起来,形成了现代的尼罗河水系。
流域水系和特征
主要支流
尼罗河全长6650千米,支流众多,其主要支流包括
白尼罗河、
青尼罗河、
卡盖拉河、
索巴特河和
阿特巴拉河等。
白尼罗河
白尼罗河(White Nile)是尼罗河的两大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非洲东南的湖区,全长约3700千米,
流域面积103.68万平方千米。该河的名称来源于河水中携带的
黏土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使得河水呈现出淡色调。严格意义上,“白尼罗河”指的是在诺湖(Lake No)由巴尔贾巴尔河(Bahr al Jabal)和巴尔加扎勒河(Bahr el Ghazal)汇合处形成的河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
白尼罗河”泛指所有从维多利亚湖流向与
青尼罗河合流点的河流段。
索巴特河(Sobat River)是
白尼罗河右岸支流,流向自东南向
西北,在
马拉卡尔以南汇入白尼罗河,由
巴罗河与
皮博尔河汇流而成。
巴罗河全长730千米,
流域面积25万平方千米,每年6-12月为
雨季,最大流量发生在11月,河口平均流量412立方米每秒。
青尼罗河
青尼罗河(Blue Nile)是尼罗河的最大支流(尼罗河约90%的水量和96%输送的
沉积物源自
埃塞俄比亚,其中59%的水量来自青尼罗河),全长约1700千米,流域面积为32.5万平方千米。该河发源于
埃塞俄比亚高原戈贾姆高地,在
埃塞俄比亚境内辗转迁回,沿途接纳许多支流。向北注入
塔纳湖(Lake Tana)后至
苏丹边界,由于
熔岩梗阻,向南绕过海拔4154米的比尔汉峰,折而向
西北进入苏丹境内。苏丹境内沿途多瀑布
急流,其中最著名的是
青尼罗河瀑布(The Blue Nile Falls/Tissisat Falls)。
阿特巴拉河
阿特巴拉河(Atbarah River)又称红
尼罗河(Red Nile),是尼罗河最北部的支流,也是最后一条支流,源自
塔纳湖以北的
贡德尔地区,河长1120千米。主要支流有
特克泽河。
阿特巴拉河接纳特克泽河后进入苏丹黏土平原,经500千米左右的流程在阿特巴拉汇入尼罗河干流。阿特巴拉河年平均径流量为120亿立方米,为
季节河,河水暴涨暴落,流量季节变化大,每年1-5月河床干涸,汛期集中在7-9月,8月流量最大,达2037立方米每秒;河流泥沙较多。
水文地质单元
尼罗河流域分为六个主要的水文地质单元:维多利亚尼罗河区、苏丹尼罗河区、
苏德战争下游区、
青尼罗河与尼罗河干流区、尼罗河瀑布区和埃及尼罗河区,展现了
地下水与河流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维多利亚尼罗河区位于赤道附近的区域,包括基奥加高原到
南苏丹边界苏德湿地以上部分,其
地层属前寒武纪基底构造。在
卡盖拉河出流的基流,基流量占卡盖拉河年径流量的40%-45%,约为63亿立方米。恩佐亚河子流域地下水对于流入
维多利亚湖的河流贡献十分明显,该区降水量约为1200毫米,大约有50毫米基流补给地下水。·
苏丹尼罗河区位于苏德湿地(the Sudd),沉积
沼泽在上游
基岩和苏德湿地间穿插。基流对
索巴特河地下水的贡献量仅为年均径流量的10%(135亿立方米)。尽管该区域降水量在1100毫米左右,
降水量向北逐渐递减,但是大部分浅层地下水在循环过程中蒸发损失。
苏德下游区位于
马拉卡尔到
青尼罗河之间的地区,由
侏罗纪和
白垩纪沉积物构成的
断层拗陷构造,对地下水流抑制十分明显。
索巴特河和青尼罗河之间的侧向补给受限于
埃塞俄比亚高地一努巴山区之间的平原地区,主要原因是年
降水量减少到400-450毫米,降水入渗补给受到限制,补给仅发生在季节性洪水期间。
青尼罗河和尼罗河干流区是埃塞俄比亚高地和半干旱环境
阿特巴拉河流域的过渡区。其典型特点是
降水入渗补给较少。局部
地下水对
塔纳湖的贡献率占
塔纳湖入流量的15%-17%。
青尼罗河流域年均河道径流量87亿立方米,其中下水基流补给量仅为20-25亿立方米。
尼罗河瀑布区位于
阿特巴拉河汇流处,地下水
含水层系统在向西北倾斜的古含水层
梯度作用下,由逐渐增厚的
努比亚含水层流向
利比亚和
埃及西部
绿洲。
栋古拉下游,地下水溢出
努比亚含水层西部边缘之前,尼罗河横切努比亚隆起基地
岩床,因此努比亚含水层和尼罗河之间几平没有水力联系。
埃及尼罗河区位于
尼罗河三角洲,在天然状态下,尼罗河与由
更新世和
全新世冲积含水层构成的Eonile淤积峡谷之间的水力联系十分明显。
红海丘陵区内的小溪流间歇性补给冲积含水层,对该区地下水补给十分重要。
径流量
尼罗河干流较长河段流经沙漠,由于蒸发和
渗漏,补给较少,水量损失巨大,是世界上主要河流中流量最小的河流之一。虽然尼罗河干流沿途因蒸发、渗漏等因素损失大量径流,但其源头为
热带多雨区域,因此河道仍能维持常年流水。尼罗河主要支流的水量贡献比例的大小,与各流域的
降水多寡、季节分配有密切关系。洪水期和枯水期有明显差别,在洪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河占68%,
白尼罗河占10%,
阿特巴拉河占22%;在枯水期,尼罗河水量中青尼罗河下降为17%。白尼罗河上升到83%,而阿特巴拉河此时断流,无径流汇入。
经计算,尼罗河多年平均
水资源总量1490.04亿立方米,其中
地表水资源量为1257.17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1229.77亿立方米(包括
潜水1096亿立方米,承压水133.77亿立方米),地表地下水资源重复量996.90亿立方米,不重复量232.87亿立方米。
水质和泥沙
尼罗河总体水质一般,流域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人口快速增加、新的农业灌溉工程、工业发展和其他人类活动,尼罗河流域污染已显著增加。尼罗河流域水体污染主要表现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双重污染方面。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
废水污染、家庭生活废水污染、农业排水系统污染、固体废弃物倾倒污染。随着流域污染物不断排入河道,流域水体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水体丧失自净能力,超过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使得流域水体功能不断退化,严重影响了流域水功能区的正常运行,使流域周边环境不断恶化。
尼罗河水的颜色变化很有规律。每年2-5月的枯水期,河水清澈。6月以后,从
白尼罗河带来许多腐烂的苇草,河水变成绿色,并散发出臭味来,这就是泛滥前的“绿水”。7月以后,
青尼罗河水剧增,携带大量泥沙,把河水染成红褐色,称为“红水”。两条河流汇合后,常溢出河岸,泛滥成灾。11月以后水位下降,又恢复年初的平静和清澈。每当两种颜色不同的洪流相会时,会出现“青白分明”的景色。
尼罗河是条多沙河流,泥沙主要来自
青尼罗河。
埃及阿斯旺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34亿吨,平均含沙量约1.6
千克/立方米,最大可达5-6千克/立方米。
洪水
洪水是尼罗河流域最主要的水文要素之一,主要由复杂多变气候因素和河道径流共同作用形成。尼罗河在夏季膨胀,由于埃塞俄比亚的
热带强降雨,洪水上升。在南苏丹,洪水早在4月就开始了,但直到7月,
埃及的
阿斯旺才感受到这种影响。然后水位开始上升,并在整个8月和9月继续上升,最大值出现在9月中旬。在开罗,最高限额推迟到10月。11月和12月,河水水位迅速下降。从3月-5月,河水水位最低。多年连续洪水会导致作物歉收、饥荒和疾病。洪水在给当地人生产生活造成损失的同时,也可以产生正面影响,例如洪水冲积物能够增加
土壤肥力、补给
地下水和天然灌溉农田,从而降低灌溉成本。
尼罗河洪水有定期泛滥的特点,通常
苏丹北部5月河道开始涨水,8月河流水位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每年1-5月为低水位。尼罗河来水的时空分布具有差异性,主要原因是
青尼罗河和
阿特巴拉河的径流主要来自
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季节性暴雨。尼罗河干流的洪水于6月到达
喀土穆,9月达到最高水位,10月
开罗迎来最大洪峰。尼罗河的全部水量中。60%来自青尼罗河,32%来自
白尼罗河,剩下8%来自
阿特巴拉河。
尼罗河流域洪水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赤道湖附近山区局部地区强降雨,造成河道水位迅速暴涨,从而引发洪水,这些洪水对洪泛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湖水水位上涨引起洪水。如1961-1964年
维多利亚湖水位上涨,对附近农业、基础设施、港口和运输系统造成严重损失;1997-1998年
基奥加湖水位上涨,引起类似洪水,农业生产和
国际贸易受损严重。
苏丹和
埃塞俄比亚(尤其在巴罗-阿科博河流域)异常潮湿气候引起的大规模洪水。在1988-1998年,多次发生此类型较为严重的洪水,大规模农田、牲畜、机井、渠道、道路、房屋、学校和医院被毁。
干旱地区突发洪水,主要是干旱地区突发短时强降雨形成洪水,也会产生较大损失。
其他地理特征
气候
尼罗河流域南北跨越纬度将近35°,上下游气候迥然不同,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复杂的地形地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候带的分布。尼罗河流域气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主要受
副热带干旱气候、
热带半干旱气候和
地中海气候所影响,其中赤道湖泊区域和
埃塞俄比亚部份地区为热带湿润与干旱气候,
苏丹和
埃及为
亚热带沙漠气候,苏丹南部为
热带半干旱气候,
维多利亚湖周边的
乌干达地区是热带雨林气候,
埃塞俄比亚的部份高原地区为
热带季风气候。
位于流域东南部的
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形隆起,气候垂直带谱明显,并具有干湿季分明的特点。流域南部的赤道湖区,太阳辐射强烈,对流天气活跃旺盛,且受来自
几内亚湾暖湿气流的影响,雨量充沛。由
南苏丹的
尼穆莱往北,雨季缩短,雨量递减,等雨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
开罗以北至入海口,受
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年降雨量从25毫米渐增至200毫米,且多集中在冬季。尼罗河的下游流域干旱,整个尼罗河流域的40%以上由干旱和超干旱旱地组成,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50毫米,有约89%的
降水都来自于流域的边界之外。
尼罗河流域多年平均
降水量约615毫米,流域内各国家相差很大。在尼罗河流经的国家中,
埃塞俄比亚高原和赤道湖高原附近国家降水量相对较大,一年四季雨量丰沛;
南苏丹至苏丹之间可分为三个
降水区:南苏丹南部年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中部肥沃黏土平原年降水量400-800毫米,苏丹北部地处沙漠,年降水量只有15毫米,且年内分布不均;而
埃及虽靠近
地中海,但受
大气环流和地形因素影响,是尼罗河流域降水量最小国家,年均降水量只有15毫米。
地质构造
尼罗河跨越了多种不同地质和构造类型的地形。当尼罗河从源头到开始向下流时,穿过前寒武纪的
岩石圈最稳定的部分,包括撒哈拉梅塔克拉通,和
鲁文佐里山脉山脉、
阿拉伯—努比亚地盾的
造山带,以及
苏丹-
南苏丹内陆的中生代裂谷、
新生代裂谷(东非裂谷系(EARS))、新生代的大型
火成岩相省(
埃塞俄比亚大型火成岩省)和新生代
碳酸根台地(
北非边缘的
石灰岩)。
尼罗河流域的地形是双峰的,其两个源头与尼罗河下游的地形相比之下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地形的升高是由于非洲板块下方两个地幔柱的上升。然而,尼罗河的两个源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构造隆起的埃塞俄比亚西北部高原,地幔柱活动导致大量熔岩(主要是
玄武岩)涌出,形成了约3000万年前的埃塞俄比亚大火成岩省。在湖泊高原,构造抬升不伴有新生代火山岩的显著挤压,但东部和西部分支的局部火山活动除外,相反,构造隆升导致了前寒武纪结晶岩的出露。
地层
尼罗河流域上中游地区地层属前寒武纪基底构造,前寒武纪的结晶火成岩和
变质岩组成结晶基底岩,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流域的上游。除变质岩外,母质基本不透水,在风化覆盖层和广泛压裂的地方会出现生产性
含水层。
尼罗河流域下游主要为第三纪和
更新世沉积填充物。固结的
沉积岩变化很大,可以包括低渗透性的
泥岩和
页岩,以及渗透性更强的
砂岩、
石灰岩和
白云岩,形成一些最广泛和生产力最高的含水层。许多河谷中都存在未固结的沉积含水层。火山岩占据了高地(主要是
埃塞俄比亚高地),形成了高度可变的生产性含水层。
地形地貌
尼罗河流域地貌复杂,可大致分为三个区域:源区的山地地貌、中游的高原与平原、以及下游的广阔洪泛平原和
三角洲。源区地形包括上
卡盖拉河、
白尼罗河、
青尼罗河和特克泽-
阿特巴拉河的山地,特点是脊状地形和陡峭的斜坡。中游地区,尼罗河流经由结晶岩组成的
东非高原和由
熔岩构成的
埃塞俄比亚高原,接着穿越
苏丹的巨大构造盆地,此区域自南向北微缓倾斜。下游,从
喀土穆以下,尼罗河两岸为广阔的沙漠
台地。
尼罗河最上游的卡盖拉河源自东非高原,经过
卡巴雷加瀑布后,流入阿伯特湖,并以阿波特尼罗河的名义流出。经尼穆莱后称为白尼罗河,沿岸地势平坦。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在喀土穆汇合,形成尼罗河,周围是
杰济拉平原。尼罗河继续
北流市,穿越
沉积岩区,形成平坦浅峡谷,至
阿斯旺之间河谷变窄。阿斯旺大坝以下至纳贾哈马迪段,河谷宽阔,河道靠近东岸,西岸分布着平原。喀土穆至阿斯旺之间有六处瀑布,由河床
基岩受水流侵蚀所形成,河谷两岸不对称,东岸较高且陡峭。
从
维多利亚湖出口至尼穆莱,河段具有山地河流特征,沿途有多个高原湖泊和
断层湖泊。接着,尼罗河流经
苏丹的
黏土平原,地形平坦,沿途
沼泽密布。从
马拉卡尔至
喀土穆,河床比降极为平缓。
下游河段分为三部分:喀土穆至阿斯旺段,尼罗河穿越沙漠
谷地,形成六大瀑布群;
阿斯旺至
开罗段,河谷宽阔平坦,沿岸有狭长的
河漫滩;开罗以下至河口段,尼罗河分注入
地中海,形成面积广大的
尼罗河三角洲,地表平坦,河网纵横。
土壤
据世界土壤资源参考库(WRB),尼罗河流域内有22种
土壤类型,44种土壤亚类,17种土壤组群,主要为
红砂壤土、
铁铝土(ferralsols)、
始成土(cambisols)、
冲积土(fluvisols)、
变性土(vertisols)和
淋溶土(luvisols)。尼罗河流域土壤条件较差,流域内50%以上的土壤不适合耕作。适合农业耕种且产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维多利亚湖周边,
苏诗丁,
埃塞俄比亚高原,
白尼罗河、
青尼罗河和
阿特巴拉河谷地带以及
埃及境内的尼罗河河谷及
冲积平原地带。
生物多样性
尼罗河流域可被分为16个陆地生态区域,主要有维多利亚盆地森林草原(Victoria Basin
股鳞蜓蜥 savannah mosaic)、Miombo林地(Miombo woodlands)、
相思树属丛林和灌丛、
埃塞俄比亚山地草原和林地、苏丹大草原(Sudanian savanna)、
萨赫勒金合欢大草原(Sahelian
相思树属 savanna)、
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sert)、撒哈拉林地和草原。
动物
尼罗河及其河岸拥有丰富的动物种类。其中包括
犀牛、尼罗河鳄鱼(Crocodylus niloticus)、非洲
虎鱼(“非洲
锯脂鲤科”)、
尼罗河巨蜥、
河马、角马、
狒狒属、
海猫、
绿海龟、
陆龟科和300多种鸟类。数十万只水鸟在
尼罗河三角洲过冬。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小
普通海鸥和
胡须燕鸥聚集地。
尼罗河鳄鱼是一种非洲鳄鱼,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大
爬行纲,仅次于咸水鳄鱼。尼罗河鳄鱼对人类具有相当强的攻击性,据《
国家地理》报道,估计每年约有200人被尼罗河鳄鱼杀死。
植物
尼罗河上游地区是山地森林,植物区系以东非常绿灌木和次生草原为特征,以及非洲山地
植被,包括西部山区的过渡
雨林,湖岸地区是Brachystegia(一种甘豆亚科植物)林地,平原和较低部分被落叶林、有树木的草原和竹丛覆盖,山脉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有亚带沙漠草原或落叶或
半常绿灌木地。
尼罗河-刚果分水岭沿线、湖高原部分地区以及
埃塞俄比亚西南部有各种各样的
热带树木和植物,包括
乌木、香蕉、橡胶、竹子和咖啡灌木。
苏诗丁平原上遍布着稀疏的
灌木丛、多刺的树木和开阔的草原。该地区在雨季时是沼泽地,
植被包括
纸莎草、芦苇、
豆瓣菜等。常见的植物包括
苏丹芦荟(Aloe sinkatana)、
无叶柽柳(Tamarix aphylla)、
玫瑰茄(Roselle)等。在
埃及的尼罗河、灌溉渠和沟渠生长着许多种类的
水生植物。在
三角洲的排水渠中不仅可以看到古代的
路特斯汽车种类,还有100多种草类,其中包括细茎针草。
芦竹和芦苇等多年生芦苇在下埃及广泛分布,但古代栽培的
纸莎草仅被种植在植物园中。在整个三角洲、尼罗河谷和
绿洲都生长有
海枣,包括栽培枣椰树和亚自生枣椰树。杜姆棕榈主要分布在上埃及的
尼罗河谷南部和绿洲,在其他地方仅有零星分布。
纸莎草(Cyperus papyrus),属于
莎草科,是一种原产于非洲的水生开花植物,这种柔软的植物在浅水区域能够生长出高大的芦苇状
沼泽植被。在古埃及,这种植物的茎被用来制作一种纸状书写材料,也称为莎草纸。莎草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纸张,其历史横跨了人类有记载的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占据了超过四分之三的时段。在
希腊和罗马文明中,莎草纸起到了重要的文化载体作用,曾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信息传递工具。此外,由于其茎秆修长且外皮坚韧,纸莎草还被用于编织工艺,如制作草鞋、船帆和篮子等。
自然保护地
埃塞俄比亚塔纳湖
生物圈保护区(Lake Tana Biosphere Reserve)于2014年设立,面积69.5万公顷公顷,位于
亚的斯亚贝巴西北约563千米处的阿姆哈拉国家地区州。生物圈保护区包括
埃塞俄比亚最大的湖泊塔纳湖,也是
青尼罗河的主要源头,提供重要的
生态系统服务。该地区是
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在国际上被称为重要鸟类区,对农业
遗传多样性具有全球重要性。该地区的特点是
土地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存在巨大的异质性。
生物圈保护区是重要的鱼类资源,是多达67种不同鱼类的家园,其中70%是特有鱼类。
塔纳湖的
鲤科鱼类是世界上仅存的大型鲤科鱼类中仅存的完整物种。
塔纳湖周围分布着大量湿地,其中一些湿地是
埃塞俄比亚和
非洲之角最大、生态最重要的单位,也是埃塞俄比亚中部湿地综合体的一部分。
埃及瓦迪阿拉基生物圈保护区(Wadi Allaqui Biosphere Reserve)于1993年设立,面积238万公顷,位于埃及东南部沙漠中,位于阿斯旺以南约180千米处,纳赛尔湖东侧。这是一条主要的干涸河流,从红海
丘陵流向尼罗河谷。
下游河道系统
植被(经常被洪水淹没),有大面积的
柽柳、
天芥菜属 supinum和Glinus looides
灌木丛;洪泛区上方植被以
旱生植物为主,如
猪毛菜和
相思树属;上游河道系统植被主要为埃及白(Balanites aegyptiaca)、
菖蒲(Salvadora persica)和金合欢(Acacia raddiana) ;蔬菜、谷物和饲料作物的农业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自石器时代以来,尼罗河一直是沿线国家特别是埃及的
生命线。在埃及尼罗河谷出土的粗糙石头工具证明,在
旧石器时代或更早的时期,人类已经在沿尼罗河谷地区活动。约公元前10000年,随着
全新世时期的开始,
非洲之角的降雨方式发生变化,在之后的几千年内造就了
撒哈拉沙漠。这种变化基本上与
埃及文化和技术进步保持同步。约公元前7000年,人类开始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头工具和狩猎采集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驯养动物、栽培作物的生活方式,尼罗河谷成为农业地区。公元前6000年,永久定居点逐渐沿着河岸兴起,这是
古埃及和文化的开始。
前王朝时期是古代埃及史中最具创造力的时期,
埃及人在这一时期发展出了
古埃及的诸多独特特征——政治统一、王权、文字、纪念性建筑、农业、大规模灌溉、艺术表达模式和社会组织。
埃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是位于
西部沙漠的纳巴塔沙漠盆地遗址,由大量露营地、坟墓和局势建筑物构成,展现了
古埃及人的信仰和宗教的根源。大约公元前5000年,
古埃及进入巴达里文化(Badari culture)时代,大约十万人生活在
尼罗河河
谷地带。在巴达里文化时代,
埃及人开始实践造型艺术,其中最突出的是人物小雕像的制作。
法老时代历经多个王朝更迭,早王朝时期(公元前3150-前2686年)包括第一王朝、第二王朝。在第一王朝统治期间,
古埃及政治权力这些从南方转移至北方。
美尼斯在
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修建首都孟菲斯城(意为“白色城墙”),逐渐发展为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并在近2500年的时间里保持在国家
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地位。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81年)是横跨第三王朝到第六王朝的历史时代,随着统一王国的最终确立,
埃及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大一统国家。在这一时代,
埃及人建造了大规模的
西夏陵建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奇迹。中王国(公元前2133-前1786年)时期包括第十一、第十二王朝。在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Amenemhat III,约公元前1831年-公元前1786年)的统治时期,中王国的文化达到顶峰。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完成了
法尤姆的灌溉系统,并在当地建筑了几个主要神庙和两个巨大的坐像。
第二中间时期(公元前1786-前1567年)是横跨十三王朝至十七王朝的历史时代,各王朝的总体特点是中央集权统治的再度崩溃,外族频繁入侵和人民起义兴起。公元前1674年之后,希克索斯人在
埃及建立了第十五至十六王朝,直到公元前1567年第十六王朝灭亡。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67-前1085年)包括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埃及在近千年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发展了社会经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期间是埃及
帝国时代的顶峰,他也被称为
拉美西斯二世。
公元前1085年,
古埃及进入第三中间期(公元前1085-前656年),第二十一王朝
古埃及历代法老苏瑟奈斯(Smendes)把首都从培拉美西斯迁到东三角洲的
塔尼斯遗址。
四大文明古国晚期(公元前656年-前323年)包括第二十六王朝至第三十一王朝。在公元前332年,
波斯国王大流土三世(Darius III)任命的
埃及总督马扎乌斯将埃及拱手让给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中世纪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埃及的孟菲斯被加冕为
古埃及历代法老,
古埃及的
希腊时代由此开启。公元前323年,
亚历山大·卡列林病逝,其手下的高级将领
托勒密王朝获得
埃及的统治权,之后于公元前305年被加冕为
托勒密一世(Ptolemy I),由此建立
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51年,
托勒密十二世(Ptolemy XII Auletes)去世后,他18岁的女儿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即位成为最后一个
托勒密王朝古埃及历代法老。公元前31年9月,
盖乌斯·恺撒的继承人
奥古斯都在
希腊海岸亚克星的海战中击败
马克·安东尼和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海军,公元前30年8月,屋大维攻入
埃及并宣布将
埃及纳为
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克利奥帕特拉自杀身亡,
古埃及的王朝历史至此终结。
公元前30年,罗马统治了埃及,之后埃及被拜占庭与波斯人反复争夺。公元639年,已经统一
阿拉伯半岛的
阿拉伯人在大将
阿慕尔·阿斯的率领下进军埃及,相继攻陷
法尤姆、
巴比伦要塞,公元641年9月14日,拜占庭皇帝小赫拉克利乌斯将大臣西鲁斯召回埃及并与阿拉伯人签约放弃对
埃及的统治,至此
古埃及彻底覆灭。公元6世纪末,拜占庭在
埃及的统治内外交困,加上国际形势的持续恶化,埃及成为
波斯和拜占庭争夺的对象,而
阿拉伯人的兴起改变了
中东的局势。
近现代
15世纪后,
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使
埃及制度走向衰落,防御性军事化破坏了埃及的
公民社会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衰弱加上
瘟疫的影响,使埃及很容易受到外敌入侵。公元1517年,埃及成为了
奥斯曼帝国帝国一个行省。
1858年,欧洲人首次发现
维多利亚湖,当时
英国探险家
约翰·斯皮克(John Hanning Speke)与
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Richard Francis Burton)一起探索
中非并找到五大湖,到达
维多利亚湖南岸。斯皮克第一次看到这片“广阔的开阔水域”时,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尼罗河的源头,因此以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命名了该湖。后来著名的
英国探险家兼传教士
大卫·李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e)未能验证斯皮克的发现,而是向西进入
刚果河水系。最终,
美国探险家
亨利·史丹利证实了斯皮克的发现,他环绕
维多利亚湖航行并报告了该湖北岸里彭瀑布的巨大水流。
1872年至1876年,
埃塞俄比亚先后两次打败由
英国支持的
阿尤布王朝军队,避免了被殖民的命运,最终成为了非洲两个从未被西方国家殖民的国家之一。除了埃塞俄比亚外,尼罗河流域的所有其他国家从19世纪80年代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处于殖民统治之下。1882年9月15日,
开罗沦陷,埃及成为英国
殖民地。1914年11月,
英国向
奥斯曼帝国宣战,并于12月宣布对
古埃及实行保护,建立了埃及
苏丹国(Sultanate of Egypt)。1952年自由军官运动发动革命后,埃及的统治权移交给了军方,所有
政党都被禁止。1953年6月18日,
埃及宣布成立。位于尼罗河上游的
英国殖民地
肯尼亚、
坦桑尼亚和
乌干达也在1960年代初获得独立,与此同时,
布隆迪、卢旺达和
刚果也从
比利时获得了独立。
在1955-1957年间,
苏丹水电部门进行了尼罗河的经济发展规划,规划中考虑了灌溉、
航运及其他需求,进行了超过600次的模型运行。自1980年代起,
水资源的模拟研究在水文运输模型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模型被用于分析水质。尽管修建了众多水库,1980年代的干旱导致
埃塞俄比亚和苏丹遭受了大规模的饥荒,而
埃及则依靠
纳赛尔水库蓄积的水得以免受影响。2011年1月,苏丹南方就是否独立问题举行公投,随后于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宣布独立,苏丹即予承认。
国家和人口
经济
尼罗河沿岸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截至2012年底,尼罗河流域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83.54亿美元。其中,
第一产业20.61亿美元,
第二产业25.24亿美元,第三产业37.69亿美元。按流域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492.86美元。
第一产业
尼罗河在
古埃及的建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周期性的洪水和每年的洪水,毗邻的土地极其肥沃。
埃及人能够种植小麦和其他农作物,为人口和贸易提供食物。此外,在波斯人于公元前七世纪引入
水牛和骆驼之后,尼罗河的水吸引了水牛和骆驼等动物。这些动物可以被宰杀以获取肉食,也可以被驯服并用于犁地——或者就骆驼而言,可以通过陆路穿越
撒哈拉沙漠。尼罗河本身也是人员和货物便捷高效的运输方式。
2012年,全流域灌溉面积502.07万平方千米,粮食总产量9132.30万吨,粮食作物以
木薯为主,其次为玉米、小麦和
阳芋等:
经济作物主要以香蕉为主,其次为蔬菜。农民人均产粮53.52
千克。2012年,全流域大小牲畜76522.45万头(只)。牛、羊、猪饲养比例比较大。尼罗河流域水产量为180万吨,
埃及水产量占整个尼罗河流域水产量的93%。
渔业主要为捕鱼和养殖。
第二产业
尼罗河流域的第二产业主要以油气工业为主,埃及是非洲地区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油气工业是埃及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占GDP总值的13.6%。此外,2023年
埃塞俄比亚帝国在尼罗河的支流蓝尼罗河盆地的北部阿姆哈拉(Amhara)地区,发现了超过20亿桶的石油资源。
新开罗(New Cairo)是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开罗快速增长的人口向沙漠扩张而兴建的新城之一,位于尼罗河东岸,距开罗市中心东部约40千米,介于马迪区和赫利奥波利斯之间。
新开罗通过2000年的总统令191号正式成立,尽管起步较晚,但它是最接近老开罗的卫星城市,吸引了包括
谷歌、
通用电气和
开罗美国大学等大型技术公司和机构在内的众多组织设立其在
埃及的新总部。此外,埃及政府还规划在新开罗旁边建立一个新行政首都(New Administrative Capital)。这个新首都距离
开罗市区超过60千米,计划建设包括1250座宗教场所、2000所学校、6所外国大学和600个医疗设施在内的全方位服务设施。
第三产业
尼罗河流域的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这也是埃及最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之一。根据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旅游业对
阿尤布王朝GDP的总贡献达到了11.9%,同年旅游业的收入高达166亿美元。尼罗河在
埃及的旅游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尼罗河游轮旅游是其中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奎纳至
阿斯旺的四至五天游轮之旅。截至1997年,
开罗至阿斯旺和奎纳至阿斯旺的游轮共有208艘,提供11088个房间。到2023年,尼罗河上的漂浮酒店每年可以接待1400万至1500万游客。此外,尼罗河沿岸的绿地和小岛上有一些度假村推广环保旅游活动,但这些活动通常只是为度假村内的客人提供的附加服务。
埃及的尼罗河旅游扩展计划由交通部和旅游及文物部共同发起,目的是通过增建和升级漂浮酒店、建设新的旅游度假区以及改善尼罗河沿线的基础设施,从而显著提升尼罗河的旅游潜力。此外,该计划还包括为漂浮酒店的工作人员提供更频繁的专业培训,以确保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标准。通过这些措施,
埃及希望到2028年将每年的游客接待数量提升至3000万,这将大幅推动国家的旅游收入和外汇流入。
交通运输
航运
千百年来,尼罗河是当地人员和货物便捷高效的运输方式,尤其是在汽车运输不可行的汛期。
尼罗河贯穿
苏丹国境南北,通航里程为1700千米左右,使得
苏丹河运资源丰富,但运输量较小,每年的货运量约为10万吨,客运量约为 25 万人次。
埃及境内的尼罗河全线可通航,加上灌溉用的河渠,可通航水道总长约3500千米,但利用率不高。较为常用的航线有
开罗至
阿斯旺,长度980千米;开罗至亚历山大,长度205千米;开罗至杜米埃塔,长度241千米。
在尼罗河流域大部分地区,
内河轮船仍然是唯一的运输工具,特别是在北纬15°以南的
南苏丹和苏丹,那里通常从5月到11月无法进行汽车运输。
古埃及、
苏丹和南
苏丹的大多数城镇都位于河岸上或附近。
水利工程
尼罗河流域涉及的主要
水利工程有
水文站、水坝、水库、灌溉工程和其他工程。截至2021年尼罗河流域共有水坝/库14座、水电站54座(其中
埃及2座、
埃塞俄比亚3座、
苏丹5座、
乌干达20座、卢旺达5座、
布隆迪5座、
肯尼亚14座)。
阿斯旺低坝(Aswan Low Dam),又称旧阿斯旺坝,于1899-1902年建于尼罗河流域的第一瀑布,距离上游1000千米,距离东南的
开罗690千米。阿斯旺低坝被设计成重力砌筑支墩坝。修建目的为减少洪水,以支撑下游社会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阿斯旺低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土石坝。坝支撑部分包括许多出口,这些出口能疏通洪水和富营养
沉积物,每年几乎没有任何沉积物被滞留。同时在坝西岸边设计了一个船闸,船只可以通过上游和第二瀑布,满足水陆联运需求。
阿斯旺高坝(Aswan High Dam),又称阿斯旺大坝,位于阿斯旺城附近,是一座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具有灌溉、发电、防洪
航运、旅游、水产等多种效益。工程于1960年开工,1970年7月21日完工,历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1964年一期工程结束后便开始蓄水,1976年水库蓄水达到设计水位。大坝为黏土心墙堆石坝,坝顶全长3830米,坝底宽980米,顶部宽40米,最大坝高111米,动用土石4300万立方米,属于大型重力坝。水库的建成对埃及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南面500多千米河段上形成的
纳赛尔水库为埃及合理利用水源提供了保障,供应了埃及一半的电力需求,并阻止了尼罗河水每年的泛滥。
特克泽坝(Tekezé Dam)位于
埃塞俄比亚西北部提格雷(Tigray)省省会麦卡里西南约140千米的
特克泽河中游。坝址处汇流面积约为3090平方千米,距
埃塞俄比亚帝国首都
亚的斯亚贝巴760千米。工程于2002年开工。特克泽水库大坝为
对数螺旋双曲拱坝。坝顶高程1145米,坝底高程957米,最大坝高188米,坝顶宽度56米,坝顶轴线长425米。特克泽水电站是
埃塞俄比亚发展经济、造福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电站集水利、发电、灌溉等功能于一体,是该国最大的水电站,被称为
埃塞俄比亚的“三峡工程”。
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又称千年大坝,位于埃塞俄比亚
青尼罗河在
本尚古勒·古马兹州地区距离东部
苏丹边界40千米。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是碾压
混凝土重力坝,坝长1800米,坝高170米,水库库容为630亿立方米。大坝建有2座发电厂房,厂房安装在河道左、右岸坝趾处,分别配置5台混流式
水轮发电机组和10台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5250兆瓦。
苏丹的杰济拉灌溉工程建于20世纪,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工程,灌溉面积约90万平方千米。
青尼罗河白尼罗河之间广大的
杰济拉平原具备发展大面积自流灌溉农业的优越条件。自1957年起至1963年分五个阶段建成,总计发展灌溉面积25万平方千米。为了满足新增灌区的农业用水,1961-1966年又在森纳尔坝上游兴建规模更大的罗赛雷斯大坝,大坝初期坝高57米,库容达30亿立方米后高至6米,库容增至7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553平方千米。
水位勘测
根据帕勒莫石碑(Palermo Stone)的记载,古埃及人自公元前3100年左右便开始密切关注尼罗河的水位变化,其中包括洪水顶峰的水位记录。
神秘埃及人将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洪水季节(Akhet)是其中之一。洪水对埃及文明至关重要,适度的洪水是农业周期的重要部分。如果洪水量低于平常,可能会导致饥荒;洪水量过高则可能摧毁洪泛平原上的基础设施。在埃及,人们通过尼罗计(Nilometer)来记录尼罗河的年度水位。
尼罗计最简单的设计是一根浸没在河水中、标有间隔的垂直柱子,用来指示水深。这种简易设计的尼罗计至今仍可在
开罗中心的罗达岛上看到,其中一座现存的尼罗计建于公元861年,由阿拔斯哈里发阿勒-穆塔瓦基勒(al-Mutawakkil)命令建造,并由天文学家阿尔弗拉格努斯(Alfraganus)监督。第二种尼罗计设计采用的是一条直达河中、沿途标有水深标记的楼梯,在象岛(Elephantine)上,有一条52阶的楼梯通往尼罗河。由于象岛长期以来被视为
阿尤布王朝的南部边界,因此成为首个观测到洪水的地点。最复杂的尼罗计设计包括一条从河岸引出、最终通向井或水池的渠道或
涵洞。这类尼罗计多位于寺庙内部,仅供祭司和统治者使用,其中一座现存的尼罗计位于
阿斯旺北部的康翁博神庙(Temple of Kom Ombo)。
尼罗计的使用始于
古埃及历代法老时代,并在随后掌权的各个
古埃及中继续被采用,其中一些尼罗计是在罗马时代建造的。到了872/873年,托勒密王朝结束后,埃及的第一位独立统治者艾哈迈德·伊本·图伦(Ahmad ibn Tulun)下令对尼罗计进行修复,不仅增强了尼罗河的灌溉能力,也促进了农业产出的提升。然而,随着20世纪阿斯旺大坝的建设,尼罗河的洪水大幅减少,导致尼罗计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使用价值,最终不再被采用。
环境问题与保护
尼罗河对于流域的文明发展已有上千年历史,对工农业非常重要,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尼罗河的使用率也随之上升,污染也不可避免的发生。尼罗河流域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由此引起的
生态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
这一点在开发利用历史最悠久、程度最深的
埃及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埃及采取了相应整治措施: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加强田间排水;推广提水灌溉;控制农业用水。这些措施既节约了宝贵的灌溉用水,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发展,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环境问题
水体污染
尼罗河流域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人口快速增加、新的农业灌溉工程、工业发展和其他人类活动,尼罗河流域污染已显著增加。尼罗河流域水体污染主要表现在
地表水和
地下水的双重污染方面。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
废水污染、家庭生活废水污染、农业排水系统污染、固体废弃物倾倒污染。随着流域污染物不断排入河道,流域水体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水体丧失自净能力,超过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使得流域水体功能不断退化,严重影响了流域水功能区的正常运行,使流域周边环境不断恶化。
湿地退化(丧失)
在尼罗河流域存在着大小不等的许多湿地,管理不善、
过度放牧、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等造成流域内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影响流域内湿地功能。如
南苏丹苏德湿地、
苏丹马查尔湿地以及
赤道群湖泊湿地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流域内人口增加,迫使人类不断发展农牧业、工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产业,大量湿地被开垦为农业用地。农业的迅速发展,盲目开垦湿地,使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畜牧业的不可持续发展,对湿地
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加之流域内人们对保护
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长期以来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向土地要粮大搞农田
水利工程建设,从而使湿地补给水源减少、植被退化、动物械息地丧失,这些直接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
环境保护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尼罗河流域各国在继续修建多年调节水库的同时,采取增水、保水、省水等措施,提高
水资源利用率,进行河流的水资源保护。受水污染问题及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用水需求的压力,尼罗河流域十个国家(
布隆迪、
比属刚果、
埃及、
厄立特里亚、
埃塞俄比亚、
肯尼亚、卢旺达、
苏丹、
坦桑尼亚和
乌干达)在1999年尼罗河流域倡议(NBI)提出“公平份额”的建议,寻求更多的水资源保护方案,以实现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
风景名胜
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Luxor Temple)位于尼罗河东岸的卢克索(古
底比斯),是一处建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大型
古埃及神庙建筑群。在
埃及语中,卢克索神庙意为“南方圣所”。与
底比斯的其他寺庙不同,卢克索神庙并没有供奉崇拜的神灵或死后
古埃及历代法老的神化版本,该神庙专注于王权的复兴,考古学家认为它可能是许多埃及法老在现实或概念上加冕的地方。神庙后方是由第十八王朝的
阿蒙霍特普三世和亚历山大兴建的小教堂。神庙的其他部分则是由
图坦卡蒙和
拉美西斯二世兴建的。在罗马时代,神庙及其周围地区是军团要塞,同时也是该地区罗马政府的所在地。
苏丹古代遗迹
苏丹古代遗迹都分布在苏丹北部的尼罗河(River Nile)河岸。最重要的景点是东德弗法(Eastern Deffufa)、西德弗法(Western Deffufa)和柯玛古城遗迹所代表的柯玛王国(Kerma Kingdom)遗迹。除了这些古老的遗迹外,还有许多其他与
基督教时期和
伊斯兰教时期相关的历史建筑,如位于沙漠边缘的第四瀑布地区附近的埃尔加扎利(Elghazali)大教堂,以及拥有壁画和依旧完好无损的
花岗石石柱的古
栋古拉(Old Dongola)大教堂。
努比亚遗址
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阿斯旺省,覆盖面积达374.48公顷,跨越从阿斯旺至苏丹边境的广阔地带,由十个部分构成,展现了从新王国时期到
托勒密王朝和罗马时期的历史。这一区域不仅拥有早期科普特遗址和众多神庙,如菲莱(Philae)、阿马达(Amada)、德尔(Derr)及瓦迪塞布阿(Wadi Sebua)等,还是古埃及商业和军事活动的中心。1979年,其被评为
世界文化遗产。
阿布辛贝神庙(Abu Simbel)是两座巨大的岩石寺庙,位于
阿斯旺阿布辛贝村,靠近苏丹边境,起初建于公元前13世纪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期间。神庙因其独特设计,能在
春分时节让阳光照入最内部的神殿而闻名。1968年,为避免
纳赛尔水库的淹没,这座建筑被迁移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
底比斯位于
开罗以南约700千米的尼罗河畔,是
埃及神话中
阿蒙的城市,也是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埃及的首都。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Ancient Thebes with its Necropolis)分为三部分,包括尼罗河东岸的
卡纳克神庙和
卢克索遗迹两座神庙,以及西岸由七座有名的神庙或建筑群组成的大型考古区。
卡纳克神庙和
卢克索神庙是埃及有史以来最大的宗教建筑,也是古代神职者的居所。卡纳克神庙得名于附近的现代村庄埃尔卡纳克(El-Karnak),由
卢克索遗迹附近的大量神庙、塔、教堂和其他建筑组成。尼罗河西岸的
底比斯墓地占地约10平方千米,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数千座坟墓、数十座神庙以及众多房屋、村庄、神殿、修道院和工作站。1979年,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遗产。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孟菲斯位于尼罗河西侧洪泛平原的中心,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是
古埃及第一个首都。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Memphis and its cemetery
埃及金字塔)包含许多考古遗迹,展现了古
埃及城市的生活状况,其中最重要的是米特拉希那的卜塔神庙。
普塔是孟菲斯的地方神,也是创造之神和
手工艺的守护神。其他主要宗教建筑包括阿布古拉布和
阿布西尔的太阳神庙、孟菲斯的阿庇斯神庙、塞拉佩姆神庙和萨卡拉的希伯-塞德神庙。作为超过八个王朝的王权所在地,孟菲斯古城还有阿庇里斯王宫的宫殿和遗址,可俯瞰整个城市。孟菲斯墓地位于
开罗的北部和南部,拥有埃及历史上第一批复杂的纪念性石质建筑,以及王室陵墓从早期的“马斯塔巴”形状发展到
西夏陵形状的证据。1979年,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遗产。
相关争议
水资源供需矛盾争议
尼罗河流域85%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加上本地区水资源短缺,用水竞争成为最突出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发展需要,流域各国对尼罗河水资源利用提出不同的利益诉求。当前尼罗河流域的主要矛盾就是上、下游国家在尼罗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利益冲突。
埃及、
苏丹和
埃塞俄比亚三国之间的矛盾纷争尤为突出。目前,以埃塞俄比亚为代表的上游国家要求享有公平利用尼罗河
水资源的权利,而下游
埃及、
苏丹两国则设法维护其优先利用的权益。特别是埃及,担心上游水库蓄水及引水对其用水安全造成威胁,因业对上游任何大坝建设计划基本都持反对态度。埃及为确保其国家水资源安全,公开表示必要时采取武力保护利益。
流域水利工程修建争议
11个国家共享尼罗河资源必然会存在争议。尼罗河流域倡议(NBI)是所有流域国家之间的政府间伙伴关系,成立于1999年。它为各国之间的讨论和协调提供了一个论坛,以帮助管理和分享河流资源。
1966年的《赫尔辛基协定》提出了“公平份额”的概念,1997年的《联合国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再次采用了这一想法。1999年《尼罗河流域倡议》再次提出了“公平份额”的建议,该倡议包括所有受影响的国家。但该倡议并没有解决
埃及和
苏丹对历史权利的主张与上游国家对公平份额的主张之间的冲突。
自20世纪50年代,埃塞俄比亚就有在青尼罗河建大坝的想法,但于当时国内条件和国际形势一直无法动工。2008年,埃塞俄比亚提出在各国共建大坝的计划,被埃及回绝,于是埃塞俄比亚决定自行建造,并开始做筹建准备。埃塞俄比亚总理
梅莱斯·泽纳维在愤怒抗议后,开始了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的计划。
2015年3月,埃及、
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三国代表在
喀土穆发表《原则宣言》,同意在不损害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展开合作。
埃塞俄比亚表示大坝竣工后将采取相关措施保证流入下游的水量不会减少,并表示枯水期不进行蓄水,下游国家不会受到大坝建设的不利影响。2016年
埃塞俄比亚拒绝了埃及提出的增设水坝循环井式溢洪道(更有利于下游
泄洪的安全保障,但是会增加成本)的主张,并在年中宣布大坝建设已经完成超过60%。
2017年,相关国家围绕
复兴大坝的开发产生分歧,并引发了一系列国际争端。2019年9月,
埃及总统阿卜杜勒·塞西在
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时提出大坝问题,呼吁
国际社会对
埃塞俄比亚施加压力,这让复兴大坝的问题国际化。2020年12月,
苏丹和埃塞俄比亚联合军队与埃塞俄比亚支持的
地方武装在边境地区爆发军事冲突。流域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加剧。2020年7月,
埃塞俄比亚宣布完成了复兴大坝第一阶段蓄水后,埃塞俄比亚、
埃及、苏丹定于8月3日在
非洲联盟斡旋下启动新一轮复兴大坝问题三方谈判,但没有取得有效进展。
相关文化
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
《尼罗河颂》(Hymn to the Nile)记录了这条河对
埃及人生活的核心重要性,记录在
莎草纸中:
尼罗河啊,向你致敬,它从大地中涌出,让
埃及得以生存!他浇灌他所创造的草地,他让沙漠喝水,他制造
大麦并产生
二粒小麦,他为牲畜带来青草,他让每一棵可爱的树木生长,哦,尼罗河你是翠绿的,你使人和牲畜得以生存。
《尼罗河》(The Nile)这本书作者是泰耶·特韦特(Terje Tvedt),于2021年出版。这是一本关于尼罗河
传记的书,书本内容介绍了尼罗河流域国家的过去,其中讨论了尼罗河沿岸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并对此进行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思考和反思。
《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是
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年)所著长篇侦探推理小说。初版本由英国Collins公司于1937年11月发行。作为克里斯蒂黄金时代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围绕着百万遗产继承人林内特·里奇韦与西蒙·道尔的蜜月之旅展开,地点被限定在由
英国驶向埃及
尼罗河的豪华
旅游船卡纳特号上,主要讲述的是船上接连发生的三起连环杀人案——先是林内特被秘密枪杀,她昂贵的项链也跟着失窃,接着是她的贴身女仆和目击证人被杀,以及侦探波洛断案解谜的过程。
宗教信仰
尼罗河对古埃及人来说不仅是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关键,也深深植根于宗教信仰之中。由于缺乏对尼罗河洪水的科学解释,古埃及人便通过宗教来理解这一自然现象。
埃及的神话中,哈皮和
伊西斯是与洪水最为密切相关的神祇。尼罗河洪水不仅塑造了
埃及人的宗教观念,也影响了他们对
宇宙起源的解释。根据赫利奥波利斯、赫尔莫波利斯和孟菲斯的不同宇宙起源论,宇宙的起源被认为是始于原始之水,创世神祇由此而生。尼罗河水位的退去,使得其他元素得以显现或生长,这一过程可能是该信仰的灵感来源。
尼罗河被认为是哈皮神(Hapi)的化身,他赐予了这片土地丰饶的财富。传说哈皮居住在尼罗河瀑布附近的洞穴中,每年都会引发洪水泛滥。
伊西斯(Isis)是尼罗河女神和“生命的赐予者”,人们相信她教会了人们如何耕种和耕种土地。伊西斯因悲伤丈夫兼兄弟奥西里斯之死而流泪,这些眼泪则触发了洪水,这场被视为神圣的洪水会以持续数周的宗教节日来庆祝。
水神库努姆(Khnum)掌管着一切形式的水,甚至包括地下世界的湖泊和河流,人们相信,每年淹没河岸的淤泥量都由水神库努姆负责。在后来的王朝中,库努姆也成为重生和创造之神。
伊斯纳神庙(Temple of Esna)是在第十八王朝国王图
图特摩斯三世为伊斯纳神庙奠基时建造的,并由后来的罗马皇帝于公元40-250年左右竣工;神庙由各种描绘众神善良和正义所装饰。
伊斯纳神庙是为了纪念一位于尼罗河和繁荣相关的
库努姆神而建造的。这座神庙位于连接
埃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两条主要道路的交汇处,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因此这神庙在
古埃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神话传说
古埃及流传着一个关于奥西里斯(Osiris)及其兄弟塞特(Set)的背叛和谋杀的著名故事。故事起源于古埃及人的信仰,他们认为儿童具有占卜天赋,能够揭示女神无法发现的事情。塞特嫉妒奥西里斯的权力和声望,诱骗他进入一具棺材并将其封闭,随后把棺材扔进尼罗河。奥西里斯的妻子伊西斯四处寻找丈夫的尸体,最终在一群孩子的帮助下找到了棺材。棺材被树木紧紧包围,在布鲁斯国王将其作为柱子竖立在宫廷后,伊西斯成功将尸体带回埃及准备复活。她留下妹妹
奈芙蒂斯看守尸体,但塞特发现并将尸体肢解,遍布埃及各地。伊西斯和奈芙蒂斯收集
奥西里斯的遗骸,建立神庙进行埋葬。由于奥西里斯的一部分被鳄鱼吞食,他无法完全复活,但成为了来世的主宰和死者的审判者。尼罗河因接纳了奥西里斯的一部分而变得肥沃,为埃及人民带来生命。奥西里斯的儿子
荷鲁斯最终为父亲复仇,击败塞特,恢复了地区的平衡和秩序,并与伊西斯一同和谐统治这片土地。
参考资料
Nile.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2024-03-01
苏丹古迹.苏丹旅游、古迹和野生动物部.2023-11-15
Egypt.Britannica.2023-12-19
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1-09-30
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0-06-13
Karnak.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