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范大学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境内高校
南宁师范大学(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学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组委托的学校。
南宁师范大学创建于1953年10月,时名为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1960年学校并入广西民族学院。1961年9月恢复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78年12月开始全日制本科教育。1998年6月开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2003年,创建于1905年的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2015年,学校五合校区启用。2018年11月30日,学校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2019年,学校武鸣校区启用。2022年,广西教育学院并入,奏响新的时代乐章。
截至2024年5月7日,南宁师范大学有五合、武鸣区、明秀、长岗、建政五个校区,占地面积近3400亩。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000多人,硕士研究生3500多人,专科生1400多人。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30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80余人、博士生导师44人、硕士生导师565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10余人次。学校有22个学院,普通本科专业6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未覆盖的二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
南宁师范大学在2024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323。
历史沿革
广西省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
学校始创于广西省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1953年10月成立,校址确立在桂林市将军桥。1953年12月更名为广西省教师进修学院。1954年8月,随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迁入桂林王城。1955年3月,学校迁至南宁市桃源路小麻村附近(现广西艺术学院院内)单独建校。1960年,学校并入广西民族学院。
广西教师进修学院
1961年,恢复为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63年9月,学校从广西民族学院分离,并接收停办的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的人员、财产,并在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原址(现明秀路校址)复建。1967年,更名为广西教育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
1978年12月28日,学校在广西教育学院师训部的基础上成立广西师范学院,于1978年12月举办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并于1979年2月1日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1985年5月22日,南宁师范学院更名为广西师范学院。199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2年12月30日,前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学校。2010年,五合校区建成。2013年获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5年1月,学校五合校区启用。2016年进入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教育部首批“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先行先试项目”试点学校。2017年再次获批为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南宁师范大学
2018年11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2019年8月,学校武鸣校区启用。2021年学校获批2021-2025年A类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获批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单位。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7日,学校有22个学院,69个本科专业,专科专业21个。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5月7日,学校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30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80余人、博士生导师44人、硕士生导师565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10余人次。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7日,学校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未覆盖的二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广西博士点建设学科3个,广西一流建设学科2个,“民族文化传播学”获批为第四批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建设立项建设学科。
教学情况
截至2024年5月7日,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师范类二级认证专业7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10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8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群3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1个,首批自治区级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2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7个。截止2023年1月,学校培育建设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13门。其中,78门课程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覆盖教育部五大“金课”类型,校级以上一流课程覆盖22个教学学院,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11门,省部级以上教学团队33个。21世纪以来,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6项,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4个。
学校交流
截至2024年5月7日,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院校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有两个本科教育项目:分别是与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项目、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教育项目;与多个国家及地区高校共建文化交流中心;多次承办国际论坛与学术会议:如国际人脑发育暨2017脑科学高峰论坛、2019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国际研讨会、2019年东盟文明互鉴与传播沟通国际学术研讨会、2020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届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年东盟比较教育国际研讨会等。此外,发展留学生教育,留学生人数每年持续增加,留学项目有:“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国家奖学金”、“广西华文教育基地”和“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等;学校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学校、港澳台地区和东盟国家留学生接受单位。此外,学校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研究所、广西化工研究院、广西化工研究院、广西化工研究院、南宁威宁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等机构建由自治区级示范基地。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4年4月,拥有馆藏纸质图书294.56万册,电子图书420.37万册,电子期刊4.09万种(含原广西教育学院数据)。引进及开通Elsevier SD、ACS、Springer、Emerald、Sage、ProQuest Education Database、EBSCO、CNKI、维普、万方、超星、读秀等各类型中外文数据库近80个,自建本校师生作品成果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
学术期刊
截止2023年1月,学校共有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高教论坛三个学术期刊。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季刊,是Caj-cd规范获奖期刊,期刊曾用名包括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开设的主要栏目包括: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化学与生态学、人文地理综合问题、文化与地理综合问题、数学、地理与人文学、化学、数学与信息技术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与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与旅游科学、区域生态与经济研究、综合问题探索、人文地理综合问题研究、地理经济学、中国-东盟海岸带研究、数学与计量经济学、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等。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3年,双月刊,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第十届广西优秀期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广西高校学报优秀团队”等称号,被评定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开设的主要栏目包括:文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经济学研究、经济学、教育学研究、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新闻传播学研究、民族学评论、政治学、政治学研究、法学、语言学研究、教育学、中国—东盟教育研究、文学、中国—东盟教育、新闻传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等。
高教论坛,由广西高等教育学会、南宁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创刊于1985年,月刊,是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全文收录期刊,先后七次入选广西优秀期刊。根据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高教论坛》处于教育类期刊的Q2区(该年报根据各期刊影响力指数,将273种教育类期刊划分为Q1-Q4四个分区)。开设的主要栏目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职业与成人教育、项目论文、研究与探索、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治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招生与就业、国外高教评介、高校管理、院校长论坛、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生论坛、职业教育、名师简介、学生管理、学校管理等。
科研平台
截止2022年3月,学校建有自治区级示范基地2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拥有应用数学、测绘地理院士工作站2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还有省部级基地中心5个。建有中马华侨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桂台少数民族器乐研究中心等。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被自治区确定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桂台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广西本科教育发展研究院,拥有一批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省级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中心。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5月7日,学校共获纵横向科研项目2000多项,获国家级项目196项,省部级项目560项,高水平论文790多篇。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其中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为广西首次,创历史记录。4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22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人批示。《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首届中国百强社科学报,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版,近年来转载量进入全国高校前100名。
学校排行
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南宁师范大学位列第323名。
校园文化
校训
校训
德才并育:就是要培育人的美德和才能,并让两者辩证统一;要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尚、美好、和谐的人格。
知行合一:就是要注重知识、注重实践,知识和实践要合而为一;要保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校徽
校徽主体部分由南宁师范大学武鸣校区的大门组成。内边框由南宁市花——朱槿花,延展设计而来,象征着“凝聚·绽放·繁荣”的寓意。大门上方的鸿雁则延用原有校徽中的元素。校徽下面是一本展开的书,象征师范院校教书育人。
校歌
芳华人间
词作者:辛夷坞 曲作者:小苹果
芳华人间,芳华人间
八桂千里书香,风光独好知行园
师道巍巍, 德才并育, 唱响云天
学子莘莘,知行合一,群芳争艳
正少年时光,意气风发,览群书,立宏愿
浩瀚学海无涯,展雄帆何惧艰辛
求知问道,至善至真,志存高远
硕果三分,二分辛苦,一分执守
待青春梦圆,郁郁桃李,芳华人间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以上数据截止2024年4月)
资料来源:
校区情况
截止2024年5月7日,学校共有5个校区,分别是五合、武鸣、明秀、长岗、建政校区。五合校区位于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合兴路3号 ,于2015年1月18日正式启用。武鸣校区地处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新宁路508号,占地面积约1825亩,2019年正式启用。明秀校区位处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175号,是南宁师范大学的校本部。长岗校区则地处广西南宁市燕子岭路4号。建政校区地处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建政路37号。
校友情况
截止2023年4月,学校校友涌现在教育界、商界、政界和警界等领域。
所获荣誉
2021年,获2021年度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
2020年,获第二届自治区“文明校园”称号。
2019年,获“广西中区直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2018年度文件材料归档整理优秀单位”。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南宁师范大学.2023-04-28
新闻媒体报道我校60校庆.南宁师范大学.2023-04-28
南宁师范大学.软科排名.2024-04-17
历史沿革.南宁师范大学.2023-04-28
文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法学与社会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南宁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南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化学与材料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学院简介.官网.2023-05-12
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初等教育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教育科学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南宁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 [03-24].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学院要闻.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音乐与舞蹈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南宁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南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南宁师范大学.2023-05-12
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南宁师范大学.2023-04-28
本馆简介.南宁师范大学.2023-04-28
高教论坛.中国知网.2023-04-28
实验室简介.南宁师范大学.2023-04-28
实验室简介.南宁师范大学.2023-04-28
校名标识.南宁师范大学.2023-04-28
校歌.南宁师范大学.2023-04-28
现任领导.南宁师范大学.2023-04-28
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曾浩校友.南宁师范大学.2023-04-28
我校校友代表回母校座谈交流.南宁师范大学.2023-04-2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广西省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
广西教师进修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
南宁师范大学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师资情况
学科建设
教学情况
学校交流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
学术期刊
科研平台
学术成果
学校排行
校园文化
校训
校徽
校歌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校区情况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