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
五代后梁时期僧人
布袋和尚(?—公元916年),原名契此,五代十国后梁时期僧人,世传其为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一开始是皱眉布袋,而到了元代,则以笑布袋为主。
据《宋高僧传》记载,契此来历不详,有人说他是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契此身宽体胖大腹便便,用拄杖扛着大布袋到处行走。他说话没有条理,随处都能睡卧,号长汀子布袋师。契此能预示凶吉之事,人们从他穿着的鞋子上也能得知天气是晴还是雨。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三月,契此圆寂,同乡将其埋葬。后来人们又在其他州看到契此扛着布袋在赶路,因此江浙地区有很多人都画他的图像。
契此既出世、又入世,既神奇、又平常的风格不仅吸引了民间众生,还逐渐受到官方的尊崇,其影响越来越大,其形象成为后世弥勒佛的蓝本。布袋和尚与弥勒结合后,以其来自生活的平民气息与和蔼可亲的艺术感染力,受到广大平民的欢迎,也加快了布袋弥勒信仰在民间的传播效应。在民间人们把布袋和尚尊奉为财神爷;在日本,人们视大肚体胖,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为洪福吉祥之神、知足快乐之神,是七福神之一。
人物生平
《宋高僧传》中记载,契此不知道来自哪里,有人说他是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身宽体胖、大腹便便、眉毛微微蹙着,说话没有条理,不分场合到处睡卧。契此平时用拄杖扛着一个布袋,看到东西就乞讨,有人给他鱼肉菜肴,他刚放到嘴里,又分出一些放入布袋内,称为长汀子布袋师。他曾经在大雪中躺在地上,雪却没有沾在他的身上,人们因此感到很惊奇。有偈语说,弥勒佛是真弥勒当时世人都不认识这些话,人们说契此是弥勒的化身。契此在大桥上站着,有人问他在这里干什么,契此回答说在找人。他常向人乞讨,那人做买卖一定顺利。契此的布袋中有他自身使用的所有东西。他向人预示吉凶之事,时间到了就会应验。大晴天,契此会拖着高齿木屐,在市桥上竖着膝盖睡觉;天将要下雨时,他就穿着湿草鞋。人们因此知道接下来的是晴天还是要下雨。天复年间,契此在奉川圆寂,同乡就一起将他埋葬。后来,有人在其他州也见到了契此,还是背着布袋在赶路,江浙之间有很多人都画他的图像。
人物形象演变
布袋和尚形象
据《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记载,布袋和尚的形象是挺着大肚子、皱着眉头、挑着大布袋的胖和尚。到南宋,布袋的形象已悄然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皱眉”布袋变为“笑布袋”,且形成了皱眉布袋和笑布袋共存的局面。如南宋梁楷所作《布袋真仪图》和南宋画僧牧溪所作《布袋图》,画中的布袋和尚都是笑口大开的。而南宋无准师范禅师曾描绘过一副“皱眉头”的布袋形象。而到了元代,布袋和尚体态肥胖、笑容满面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弥勒形象中国定型
北魏时期开始定型的弥勒造像定式,主要为两种,其一为菩萨装、头戴宝冠、坐姿为交脚式,呈说法相或思维相;其二为佛装、头梳发髻、多为站姿或交脚坐姿、施转法轮印或无畏印。这两种弥勒佛造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弥勒造像的主要形式。最早的布袋像也没有这么胖,现存世宋人绘布袋和尚像、金朝石刻弥勒大士应化像等都是身材适中的和尚像,只是依照当时“形裁猥琐、腹”的说法,绘成前额突出、肚子圆涨的形象。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布袋和尚契此被百姓认作弥勒菩萨的化身,并且在江浙产生一定影响。宋代是布袋弥勒形象的肇始,开始出现记载有布袋和尚的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而元代有关布袋和尚的文献资料数量并不多。宋元时期关于布袋弥勒自身的形象基本塑造完成,在明清时期更多的是在正统佛教范围外的发展以及对布袋弥勒与其他人物或事物的组合发展。明代时期,布袋弥勒与群小儿的组合进一步与民间信仰相结合,发展有“五子戏弥勒”“百子弥勒”的组合,但在文献资料中鲜有记载。进一步的表现在文学方面,在《西游记》中布袋弥勒被称为弥勒佛或笑和尚。清代时期的布袋弥勒形象,基本已经定型,有关布袋弥勒的叙述多出现在方志、寺志、宗谱等文献资料中,如《中国方志丛书》中《明州岳林寺志》和奉化长汀村的一份宗谱《奉化长汀张氏宗谱》的《弥勒佛传》中,都有对布袋弥勒的记载。
结合原因
作为兜率天主的弥勒高贵而冷漠,作为白衣居士的弥勒可亲而庸俗,这两种过于极端的形象都不可能获得普遍的支持,产生长久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带有神异色彩的游方僧人逐渐成为弥勒的新形象,五代十国僧人契此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代表。
契此作为一个典型的下层游方僧人代表了佛教界事实上的主流,拥有十分广泛的基础。他既是一个出家人,同时又没有正式的官方认可的僧人身份,使他不得不混迹于市井民间,经常与最底层的百姓交往,这就决定了他一方面是出世的,一方面又是在世的,一方面超越,一方面现实。天上的弥勒佛高贵而不可亲,白衣长发的假弥勒行事猥琐、五欲炽盛,难以生敬,且多为不法,亦不可从,契此既是出家僧人,又是寻常可见的“俗人”,处在中道的位置,适应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需要。契此的行迹亦近中道,他一方面求食鱼肉,似乎不大固守中原地区流行的戒律,但这本身又是印度的头陀行所允许的,并不犯戒,或者说是并未真正破戒,这恰好符合了人们既想要自由、又不愿违背道德的心理需要。
人物作品
布袋和尚仅存一首《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衣钵传承
布袋和尚有一个弟子名为蒋宗霸,自号摩诃居士。据《宁波府志》《奉化县志》及《蒋氏宗谱》记载,“摩诃”一一蒋宗霸在五代十国后梁时做过明州(今宁波市)评事,致仕后居住于此,笃信佛教,常口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大明咒经》,乡人皆因此而称之为蒋摩诃。他因此也便自称“摩诃居士”;后来结庵于明州东乡小盘山静修,日夕诵佛。当时,布袋和尚契此驻锡于奉化岳林寺,蒋摩诃对他的所作所为深以为奇,遂拜他为师,离庵随师云游了三年。
相关典籍
后世影响
布袋和尚的形象,经过了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加工,以一个丰颐硕腹、笑口常开、轻松随便的胖和尚形象作为弥勒佛的化身,取代了唐朝流行的与释迦造像近似的弥勒佛造像。从而给佛教殿堂中规整、严肃的造像群内带来了一种充满平民气息的新因素。可以想见,正因为这种来自生活的平民气息与和蔼可亲的艺术感染力,取代了原来佛装与菩萨装弥勒像的布袋和尚像很快就受到广大平民信徒的欢迎,成为佛教寺院中新的弥勒形象代表。
布袋弥勒的种种神异事件都具体应化在世间,体现的是佛教的民间化。附加这些神异事件后,在宋代人们认定布袋弥勒是弥勒的化身后更加相信他有神通的能力,也使得布袋弥勒神僧的社会形象更加饱满,进一步加快了布袋弥勒信仰在民间的传播效应。
民俗信仰
财神
因为布袋和尚大腹便便,笑口常开,在民间人们便把他尊奉为财神爷。布袋和尚成为财神爷,虽然在佛门中并不被认可,但在民间却有很多商人都供奉,在不少商店里,都供奉有手持元宝的布袋和尚的塑像。在当今的苏浙沪一带,民间都有每年的正月初五迎财神的习惯,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鸣放鞭炮或礼花来表示对财神的崇拜。于是这些地区的很多寺院,也都顺应民风民俗,举行迎财神法会活动。是日,到各个寺院参加迎财神活动的人摩肩接踵,人们生怕错过膜拜财神的吉日,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此时,寺院举行法会的财神像就是弥勒像
七福神
七福神是日本民间信仰中的七尊神。他们分别是惠比寿、大黑天、毗沙门天、布袋和尚、福禄寿、寿老人、辩财天。日本人视大肚体胖,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为洪福吉祥之神、知足快乐之神。
日本的不少寺院供奉七福神,传播七福神文化。埼玉县寄光町的莲光寺内,突出供奉了七福神中的布袋和尚和福禄寿。其中金色的布袋和尚通高6.5米,底座的洞窟内还供奉着一尊较小的白色的布袋和尚雕塑,以供信徒、信众烧香朝拜。据莲光寺的住持齐藤义宏介绍,在寺内牡丹盛开的季节,莲光寺内香客、游客众多。日本兵库县姬路市北部梦前町的弥勒寺内,供奉着一尊全日本最大的布袋和尚石雕,净高5米。在每年11月3日,即日本文化日的当天,弥勒寺都要举办隆重的布袋祭。那时,布袋和尚石雕的头部用红布包裹,平时不开放的庭院都对外开放,整个弥勒寺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还有日本东京老街的浅草寺,虽是观音的道场,但在寺前上百家的店铺内随处可见七福神工艺品供游客选购。
后世纪念
龙华三月三庙会
农历三月初三是弥勒佛化身布袋和尚涅日,龙华寺每年都会在此时举行隆重的纪念法会。是时,各地信众云集,加之坊间还有“烧烧龙华香,投个好爷娘”的民谚,农历三月成为龙华寺一年中香火最盛的时节。明万历时,龙华寺位列法华宗十刹之一,龙华香会日盛,所谓“香汛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清代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过去庙会期间,龙华寺举行众姓水陆道场,佛教徒云集,同时还有独特的放生、上贡等习俗。
中塔禅寺
奉化区市区的南面有一座锦屏山,山的东北坡称为封山。山上原有封山寺(下塔)、佛塔亭(中塔)、上塔庵(上塔),下塔寺尚存大殿,中塔为布袋和尚埋骨处。
轶事传说
弥勒转世
公元690年,武则天为改国号,接受护国寺慧光法师释怀义的计策,声称自己梦到被一群天使送到一朵大莲花上落进了皇宫。释怀义配合地送来《大云经》,称武则天是弥勒转世,梦中见闻是天降佛旨要让弥勒治世。武则天经过一番谦让推脱,最后如愿以偿称帝改国号。这件事传到梵天,释迦牟尼就让弥勒到凡间现身说法。佛陀命弟子做了只莲船,让弥勒坐在莲花中,从天河入世。放着弥勒的莲船飘到了奉化三江口,被长汀村百姓张重天发现。张重天将弥勒佛收为义子,取名为起此。
大肚弥勒的由来
有一天,人们聚在桥头讲俗话“聊天八只脚”(意思是谎言讲过了头)的由来,故事的结尾是乱讲话的四个人攀着云,吊着八只脚,永远在虚空中飘荡。小起此听完后也想到天上飘荡。听说拿到吊死鬼的扇子和绳子就能上天,小起此凭着佛根从吊死鬼手中拿到了这两样,成功飞上天来到了小人国。小人国以贵宾礼接待起此,不停地拿出最好的东西给他吃,起此不吃他们就翻脸。起此只能不停地吃,最后吃出一个肥头大耳、坦胸露腹的福相来。
起此出家
起此长大后,养父母预备让他和养妹在一起。起此拒绝无果,跑到大桥岳林寺要求出家。岳林寺方丈一见起此,心里便产生禅念,遂同意其出家。担忧起此家里人天天来寺里闹事,方丈写封信让起此到海边天华寺挂单,并为他起了法名为契此。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绘画形象
从《宋高僧传》记载的“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及《景德传灯录》记载的“于是四众竞图其像”情况来看,宋初布袋和尚的造像及画像已非常流行。北宋画家崔白(约1004一1088)曾创作过一幅《布袋真仪图》,苏轼在此画上有题跋。图中的布袋和尚,体肥,坦露胸腹,荷一柱杖,柱杖挑一大袋子。另外一个比较早的布袋造像在杭州宝石山南麓的大佛寺遗址上。此造像据陈珲等学者研究,为唐末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布袋和尚写真摩崖石刻造像。这个造像也是一个“皱眉头”的布袋。到南宋、元初,布袋的形象已悄然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皱眉”布袋变为“笑布袋”。首先从传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梁楷(传)所作《布袋和尚图》,此布袋形象为一笑呵呵的胖僧,坦露胸腹,荷一柱杖,挑着一个大布袋,赤脚行走。法常《布袋图》,纸本,水墨,纵97.3厘米,横41.3厘米,九州国立博物馆藏。此作又名《布袋图》,无款印,传为南宋画僧牧溪作。
影视形象
文化传承
布袋和尚的传说,孕育于他死后不久的五代十国,至宋代开始流传,经元、明、清、民国以至新中国发展丰富,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民间文学精品。该传说主要内容有:身世来历、童年趣事、出家圆寂、解危济困、抑恶扬善、僧俗和谐六个方面。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奉化市(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申报的布袋和尚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人为张嘉国先生。
参考资料
《景德传灯录》明州布袋和尚.CBETA 線上閱讀.2023-10-25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CBETA 線上閱讀.2023-10-25
《佛祖历代通载》.CBETA 線上閱讀.2023-10-25
《释氏稽古略》.CBETA 線上閱讀.2023-10-25
《布袋和尚》.豆瓣电影.2023-10-25
《布袋和尚》.豆瓣电影.2023-10-25
《戏说台湾之布袋和尚》.豆瓣电影.2023-10-25
《布袋和尚新传》.豆瓣电影.2023-10-2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2023-10-2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形象演变
布袋和尚形象
弥勒形象中国定型
结合原因
人物作品
衣钵传承
相关典籍
后世影响
民俗信仰
财神
七福神
后世纪念
龙华三月三庙会
中塔禅寺
轶事传说
弥勒转世
大肚弥勒的由来
起此出家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绘画形象
影视形象
文化传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