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姬姓,
周代的周王族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燕本作匽,又称北燕。其始祖为召公奭。其疆域主要包括近北京地区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
首都在(今北京市)。
公元前1044年,
姬奭奭被封于燕,他自己留辅王室,命其子就封,成为第一代燕侯。
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
齐桓公出兵相救,并恢复了燕的疆界及其与中原周王室的联系。公元前316 年,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子之。之子即位后三年,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聚众作乱,围攻子之,
子之反攻,市被及
燕太子平都战死了。不久后,
齐宣王出兵讨伐燕国,齐军杀死
燕王哙和之子。后来秦、魏、韩出兵救燕,击败齐军。公元前311年,太子职被拥立为国君,即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招纳天下贤士,并使苏秦入齐反间,破坏
齐国实力。公元前284年,燕国以
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赵、魏、韩五国伐齐,攻入齐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公元前279年,惠王继位后,齐将田单反击,收复了齐国失去的70余个城池。在燕国昭王喜执政期间,燕国多次与赵、秦两国发生战争,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公元前222年,
秦国攻占燕国都城蓟并俘虏了昭王喜,燕国最终灭亡。
燕国的主要实行郡都制度,和反间攻齐的外交策略。农业主要以种植黍、稷、菽(豆)、麦和稻等为主,畜牧业也比较发达,以养马而闻名诸国,另外也养殖
春蚕和种植果树。燕国青铜器、玉器、
铸铁和陶器制作也比较发达。燕国文化中既有姬姓周人的文化,又有子姓殷人的文化,以及其他古族和古国的文化,其中商文化与周文化占主导地位。在先秦时期,这些文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燕国文化。此外燕国还有荆轲、秦舞阳等名人。
国号
燕国,是
周代在北方地区的封国,姬姓。武王伐纣后,封召公奭在燕都,是殷人活动地域之一,位于今北京房山
大石河商周遗址董家林的那座商末周初古城。
西周公国初年,燕都被称作燕邑,商人称其为“燕”。因为当时燕国首都被齐国攻克,所以可以用首都代指国家,故燕国有“燕亳”之称。此外,燕国还作匽国、国,又称北燕,到秦汉之际改称“燕国”(他称)。
历史
初封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在牧野一战中灭亡了商朝,纣王自杀。同年四月,武王封
姬奭在北燕,其都城为蓟(今北京)。召公亲自莅燕,安排建国大事,但并未就封于燕,而是由他的元子去做燕侯。召公则在周武王病逝后,留在
周代辅佐年幼的成王。从召公以下九世传位到惠侯,
燕惠侯在位时,正值周厉王逃奔到邑,大臣共同理政。
抵御山戎
春秋早期,燕国常受到北方山戎的侵扰,
燕桓侯曾一度把都城南迁到临易(今河北雄县西北,或
易县)。公元前675年(
燕庄公十六年)燕国与
宋国、
卫国共同攻打
姬阆,惠王出奔到温(今
温县附近),惠王的弟弟被立为周王。次年,
郑国捉住燕国君主燕仲父并送惠王回周朝。
公元前664年(燕庄公二十七年)冬,山戎南下侵略燕国,燕国向
齐国求救。齐桓公意欲联合
鲁国共同进兵北上救燕,但一切准备就绪后,
鲁庄公出尔反尔,拒绝出兵,齐桓公只好独自北上伐戎救燕。次年春,齐伐戎胜利,燕庄公一路陪送齐桓公南下归国,不慎走入齐国境地,齐桓公不愿违背礼制,因此割
燕庄公所到的地方给燕国,临别前嘱咐燕国像
姬诵时的官职一样与诸侯一道供奉周天子,并让燕国重新修明燕召公的法度。此后,燕的都城又迁回蓟。
惠公出逃
公元前545年(
燕惠公元年),齐国大夫高止(子容)因为遭人嫉妒而被
齐国子尾、
子雅流放,投奔燕国。公元前539年(燕惠公六年),燕惠公有许多宠臣,惠公想除掉众大夫专用宠臣宋,大夫们共同攻杀宠臣宋,惠公害怕,逃奔到齐国。四年后,齐国高偃到
晋国,请求共同攻打燕国,送惠公回国,
晋平公答应。惠公一回到燕国就死了,燕国拥立
燕悼公为国君。前529年(悼公七年),燕公共在悼公死后继位,五年后,燕平公继位,平公在位十九年,
后燕简公继位。
列国混战
公元前493年,燕简公去世,继位的是
燕后桓公,他在位时长达28年。前380年(燕釐公二十三年),
齐国出兵占领了燕国的桑丘。前373年(燕简公四十二年),燕军在林营击败齐国军队。前354年(
燕后文公八年),齐国侵掠燕国水之地。前320年(
燕王哙元年),燕伐赵,围浊鹿(今
涞源县北)。
赵武灵王及代人救之,败燕师于勺梁(今河北唐县东南)。燕王哙三年(前318年),魏、赵、韩、楚、燕五国“
合纵"攻秦,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败走。
之子乱燕
燕王哙即位后,齐人杀死
苏秦,
齐宣王任用苏秦的弟弟
苏代,苏代与之子交往甚密。燕王哙重用大臣之子,任命他为国相,主持国政。公元前318年,苏代、
鹿毛寿等人进言规劝燕王哙效法禹行“禅让”,让位给之子。苏代以齐王无法称霸是因为他不信任臣子的理由来劝说燕王哙要更加尊重之子。接着鹿毛寿提议燕王哙把国家让给之子,而之子必不敢接受,这样燕王哙可以像禹一样享有禅让的美名。最后燕王哙把国家真的交给了之子,并收回秩禄三百石以上官史的官玺,让子之重新命,由他决断国事,实行政治改革。
禅位之子后的第三年,燕国内大乱。太子平因权力被剥夺,与将军市被率先起来反对,集合民众,围攻皇宫,攻打之子,没有攻下。最终将军市被及百姓反过来攻打太子平,将军市被和太子平战死。这场战乱持续数月,民众恐慌,百姓离心。
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身在
齐国的
孟子对燕王哙禅让之子一事极为不满,提议趁乱攻打燕国,齐王命令
匡章率领五都的军队,并利用北边的民众来攻打燕国。燕国的士兵不去作战,城门也不关闭,齐军杀死
韩广哙和之子,中山国也加入这场战争,与齐形成合围之势,一举攻克燕国。随后,赵、魏、韩、秦、楚因担心齐国占领燕国后,势力大增,纷纷出面干涉,出兵救燕,齐宣王最终命军队撤离燕国国境。
昭王求才
燕国之子死后二年(公元前311年),燕国人民拥立太子职为国君,即
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采纳
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为他们修筑宫室,把他们当作老师来侍奉。不久后,魏国
乐毅、齐国
邹衍、周人苏秦、
赵国剧辛、楚国屈景均投奔燕国。燕昭王吊祭死者,慰问孤儿。
离间击齐
苏秦入燕后,迅即与燕昭王共谋国事,为燕国的复兴、强大、雪耻出谋划策,并入齐为燕反间,使齐“西劳于宋,南罢(疲)于楚”,然后让燕与秦、赵等强国联手伐齐。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左右,苏秦作为燕国使者进入齐国,煽动
田地攻击宋国,以消耗齐国的国力。
公元前293年,齐国第一次派兵进攻宋国,燕国派遣两万士兵并自备粮草来帮助齐国攻击宋国。但是,当燕将张魁率领燕军进入齐国后,反被齐王杀死。
燕昭王得知准备出兵攻击齐国,在其臣下的劝阻下才放弃了这个计划。他特地派苏秦前往齐国道歉。苏秦成功地改善了齐燕两国的关系,在接下来的五年中,齐国都没有对燕国进行攻击。公元前287年,齐国第二次攻击宋国,并把之前用来攻击
秦国的军队调回来用于攻击宋国。但此时齐王听说燕国也在策划攻击齐国,于是决定不管他们是否能从宋国夺取土地,都要在八月退兵。
公元前286年,齐国与魏、楚联合,对宋国发动了第三次战争,最终导致宋国灭亡。
宋康王逃至魏国,最后死于今河南温县西南地区。齐、魏、楚三国瓜分了宋国领土。齐国在灭宋之后,南占楚国淮北地区,西侵三晋,想要成为天子。邹、鲁等诸侯纷纷归顺齐国,齐国实力大增。这让其它诸侯担忧,于是秦、燕、赵、韩、魏等国共谋联合攻打齐国。
公元前287年,赵国将领赵梁率先进攻齐国。次年,赵将韩徐亲自率领赵军攻击齐国。公元前285年,
秦昭襄王欲联合各国攻打
齐国,于是在宛(今
南阳市)会见
楚顷襄王,并在中阳(今山西中阳)与
赵惠文王会晤。这一年,
秦国“先出声于天下”,派
蒙武率军越过韩、魏,攻打齐国,夺取了齐国的九座城池,设立九个县。公元前284年,秦昭王在宜阳会见
魏昭王,又在新城会晤韩骼王。同年,在赵国的拉拢下,燕昭王前往赵国,会见赵惠文王。五国联合攻打齐国的国际局势已经形成。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用
乐毅为
上将军,统领燕、赵、魏、韩、秦五国联军进攻齐国。五国联军从
赵国东南方向出发,进攻齐国济西地区,首先攻占了
灵丘县(今
高唐县南),将其打造成据点。燕昭王为表彰乐毅的贡献,封他为昌国君,并赐予昌国领地(今山东临淄东南)。燕军在六个月内,接连攻陷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齐湣王也被迫出逃,流亡国外。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乐毅仍驻扎于齐国境内,但始终未能攻克
即墨区(今青岛
平度市附近)和莒(今
山东省莒县)两城。
破胡修长城
在燕昭王时期,燕国将领
秦开曾作为质子被送至东胡,受到
东吁王朝的高度信任。后来归国后,秦开领军发起突袭,成功击败东胡,使燕国有机会扩展其辽东领土。随后,燕国分别设立了五个郡,分别是上谷(治所位于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治所位于今北京密云西南)、右北平(治所位于今河北
平泉市)、辽西(治所位于今辽宁锦州西北)和
辽东(治所位于今辽宁辽阳市)。
燕国还修建了北长城,起点位于造阳(今河北赤城县独石口附近),终点为襄平(今辽宁辽阳市老城)。此外,燕国还对
易水堤防进行了扩建,形成南长城,以防御来自中山等国的侵略。
抵御田齐
在乐毅率领军队在前线勇往直前,大获全胜的时刻,执政三十三年的燕昭王去世了。公元前279年,他的儿子
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在做太子时就与乐毅产生了矛盾。得知这一消息的齐军统帅
田单便在燕国实施反间计,使燕惠王剥夺乐毅的兵权,改由
骑劫接替乐毅。乐毅逃往
赵国。田单随后利用即墨的力量击败燕军,骑劫战死。齐国收复了原有的城邑,田单也被任命为
相国。
乐毅逃往赵国后,赵国封他为望诸君,驻扎在千观津(今
武邑县东南)。燕惠王后悔当初用骑劫取代乐毅,又担心
赵国利用乐毅攻击燕国,遂派使者责问乐毅。乐毅在回信中回顾了
燕昭王对自己的信任和重用,以及伐齐战争的辉煌。燕惠王任命乐毅的儿子
乐朋为昌国君,乐毅仍然与燕国保持联系,最终在赵国去世。燕惠王七年(公元前272年),燕相公孙操弑杀燕惠王,并拥立他的儿子为
燕武成王。
燕赵相争
燕武成王七年(公元前265年),燕国高阳君荣(宋人)领军进攻赵国。
赵孝成王割让济东令卢、高唐、平原陵三城给齐国,以换取齐人
田单田单担任将领,指挥赵军反击燕军。田单成功夺回了燕国的中阳(今河北唐县西)。公元前266年,秦昭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即先进攻临近的三国,暂时不顾远方的齐国、楚国,燕国在这之后发动燕赵战争。公元前260年,持续三年的
长平之战以赵国失败告终,赵国元气大损。公元前259年,赵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领原燕国士兵叛变归附燕国。
燕孝王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军攻打过去属于赵国的昌城(今河北冀州区西北),五个月后成功攻下。
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年),燕相
栗腹奉命前往赵国,订立友好盟约,送五百黄金为赵王祝寿。栗腹在赵国目睹了长平之战后的惨淡景象,向燕王提议趁机攻打赵国。燕王询问昌国君
乐间,乐间劝阻燕王不要进攻,因为赵国民众已习惯战斗,但燕王仍决意进攻。同年,燕国发动两支军队进攻赵国。一支由栗腹指挥攻击部(今河北柏乡北),另一支由
卿秦指挥攻击代(今河北蔚县东北)。
朱棣亲自率领一支偏师随后进攻。赵国迅速应战,
廉颇击败栗腹于,
乐乘击败卿秦于代,燕军溃败。廉颇率军追击,赵军深入燕国五百余里,围攻燕都。燕国难以抵挡,请求议和。公元前250年,赵国将领廉颇和乐乘再次率军围攻燕都。燕国献上厚礼寻求和解,赵军随后解围而去。公元前249年,赵国将领乐乘又一次围攻燕都。
公元前248年,赵国派遣廉颇和延陵钧协助魏国攻击燕国。
燕赵之间连年征战,
秦国乘势扩张,于公元前247年攻占
韩国的
上党郡,并接连攻陷赵国的
榆次区、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座城市,初设太原郡。赵国在秦国压力下,于燕王喜八年(前247年)与燕国进行土地交换,以龙兑(今
满城区境内)、汾门(今河北保定市
徐水区西易水之北)、临乐(今
固安县西南)等地换取燕国的葛(即阿,今河北徐水东南)、平舒(今河北大城)、武阳(今
易县东南)等地。
燕王喜十二年(前243年),赵国将领
李牧攻击燕国,攻克武遂(今河北
保定市市徐水区西北)和方城(今河北
涞水县西南)。燕王喜十三年(前242年),燕国观察到赵国在秦国面前屡遭挫败,廉颇投奔魏国,庞媛任将,便想利用赵国的弱势进攻。
韩广喜向
剧辛咨询,剧辛表示庞媛不难对付。于是,燕王派剧辛攻赵。赵国派庞媛反击,击败并杀死燕将剧辛,缴获燕军二万。同年,秦国攻占魏国二十座城市,设立
东郡。燕王喜十九年(前236年),赵国派庞媛攻击燕国,占领狸(今河北任丘市东北)和
阳城县(今河北唐县东)。秦国以援助燕国为名,派遣王前、桓韵、
杨端和进攻赵国,攻占阅与(今山西和顺)、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和安阳等九座城市。
荆轲刺秦
太燕王喜二十三年(公元前232年)燕王喜的儿子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质子时,因受到秦国
秦始皇的恶劣待遇,逃回燕国。回国后的太子丹一直在筹划报仇。他曾向其辅导师
鞠武咨询此事。鞠武劝告太子丹从长计议,但太子丹急于报仇,提出了“刺秦”计划。鞠武无奈,只得推荐
田光接替自己,随后退出政坛。田光得到鞠武的推荐后,向太子丹保荐了勇士荆轲,随后自尽,来表明他至死不泄密的决心,并以死激励荆轲。
燕王喜二十七年(公元前228年),
秦军攻打赵国,占领
邯郸县,俘虏赵王并迁逼近易水。燕国太子丹与荆轲共谋刺杀秦王,次年,荆轲和副手
秦舞阳一行人携
樊於期首级和燕国督亢地图到达秦国咸阳,秦王盛装迎接荆轲和秦舞阳,荆轲请求秦王亲自查看督亢地图,然后“图穷
匕首见”,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捂住其胸口,痛斥秦王罪行。秦王挣脱袖子逃跑,侍医
夏无且用药襄击中荆轲,秦王借机抽剑砍断荆轲左腿。荆轲用匕首掷向秦王,未命中,击中铜柱。随后,荆轲被秦王的侍卫处死。
灭亡
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立即调动兵力进入赵境,并迅速下令发兵进攻燕国。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冬,秦将王
王翦攻下燕国都城蓟城,随后,在攻占的蓟城设立了广阳郡。燕王喜与太子丹率领精锐部队逃往
辽东,秦将
李信率领的秦军紧追不舍。燕王喜在
赵代王嘉建议下,斩杀太子丹献给秦王求和,秦王仍继续进攻燕国。后来,由于秦国忙于攻打楚国,便暂停对燕国的进攻。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派遣
王贲进攻辽东。最终,辽东沦陷,
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
疆域
在
姬发克服殷之后,奭公被封为燕国之君。根据
琉璃河遗址的铭器铭文记载,燕国在最初由六邦统治,掌管着一定范围内的土地和居民。之后,
西周和春秋时期,燕国开始向冀北和
辽西地区不断发展,征服了蓟国、
孤竹国、令支国、
无终国等国家,当时燕国的版图,主要涵盖现今北京一带、
辽宁省西部的
大凌河流域和冀北地区。
燕文侯时期,据《
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记载,燕国疆域相当广阔,“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沱、易水”。这些区域横跨两千余里。
燕昭王时期,随着国力的增强,版图也得到了大幅度扩张。在《汉书·地理志下》中有记载:“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
姬奭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
渔阳、右北平、
辽西地区、
辽东;西有
上谷郡、
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保定)、
容城县、
涿州市,北有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也就是说,燕国位于尾、箕间,是由西周时期的召公的封地,召公三十六代的后代与六国同时被称为王。此时,燕国的疆域包括东部的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西部的上谷、代郡和雁门,南部的易地(即保定)、容城和范阳,北部包括新城、故安、涿县、良乡和新昌,以及勃海地区的安次。此外,燕国还拥有乐浪、玄菟、二龙湖古城、上下障等地区。
人口
此外,据《燕策三》记载,当时燕国用来伐赵的军队不止60万。历史学者彭华推断,若根据70万人口军队人口总数估计,每户四人中一人入伍,燕国最强盛时期人口总数约为280万。
政治
地方行政
在战国时期,不同于其他六国的
郡县制,燕国县级行政单位并不称“县”,而称“都”,即战国时期燕国实行的是“郡都制”。从战国燕系古玺、陶文、金文和传统文献考察,燕国主要有柳城都、徐无都、狗泽都、狗泽都。通常在郡下设立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事实上,燕国这些 地方行政置都在
秦汉时都得到延续。
战国时期燕 国的地名绝大多数都为秦汉郡县制所继承,只是 将“都”改为“县”。
在燕昭王时期,燕国将领
秦开攻破东胡,向北修筑长城,并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郡级行政长官称为“守”(有时也被尊称为“太守”),通常由武官担任;县级行政长官为“令”,下辖丞、尉等职位;在县以下,还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燕国地方设置有“
司徒”、“
司马”、“司工”及“丞”等职务。隶属于司徒的职位有淘城都司徒、安都司徒、邪(隔)都司徒、屋都司徒、平阴都司徒等;司马职位分为“左司马”和“右司马”,例如恭阴都左司马、庚都右司马等;归属于司工的职位有蓟都司工、平阴都司工等;属于丞的职位如徒口都丞等。所谓的“都”可能是指相当于县级的行政单位。
中央官制
燕侯辖下的
官僚机构中,最为重要的是相和将,分别负责文政和军事事务。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员分为
文官和武官是各国官僚组织的显著特征,这种划分不仅有助于提高官僚机构的效率,还有助于国君进一步集中权力。相,又称为“
相国”“相邦”或“
丞相”,是文官系统的最高领导。
子之是
燕王哙时期的相,
公孙操(成安君)是
燕惠王时期的相,
栗腹是燕王喜时期的相。将,又称为“将军”,是武官系统的最高领导。燕王哙时期的将军市被,燕人秦开也是一位将军。燕国设有司马、御司马、大史、太傅、相室等职务。太傅负责辅导和教育太子,通常由品德高尚、文化修养较高的人担任;相室有两种含义,一为相国的别称,一为家臣的别名。
燕国的
爵位等级分为卿和大夫两个层次。卿分为上卿和亚卿,大夫则有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等。在俸禄方面,燕国采用“石”作为计量单位。战国时期的燕国地方行政组织与其他诸侯国相似,实行郡县制度,通常分为郡、县两个级别。燕国共有五个郡:
上谷郡、渔阳、右北平、
辽西地区、
辽东。郡的行政长官为“守”,由武官担任;县的行政长官为“令”,下设丞、尉等职务;在县以下,还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根据官印,燕国在地方设有“司徒”、“司马”、“司工”和“丞”等职位。
封君制度
燕国的封君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关于受封人员的国籍构成,主要包括本国的王室宗族和来自异国的外来人员(也可称为“客卿”),其中以后者占多数。对于受封的原因,本国王室宗族的封爵源于血缘关系而受封,异国的外来人员可因杰出的贡献而受封。此外,大多数封爵并不具有
世袭性。尽管当时的封君制度中,封邑按照传统习惯理论上可以世袭,但实际上世袭的例子非常罕见,在燕国,
乐间的世袭是唯一的例子。最后 ,
封号的获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封邑的名称作为封号,如昌国君、高阳君;另一种是以个人功德为封号,如襄安君、武安君、成安君。
法制
燕国建有监狱,且主要有斩、截、腹-刳肠、这几种
刑罚,其中斩是一种死刑;截,据董说《
七国考》解释,截指的是
腰斩,也属于死刑;刳腹-刳肠,属于古代肉刑。另外,燕国的刑具包括钳、钳销、脚链等三种。
军事
在
战国时期,燕国被视为“
战国七雄”中最为弱小的一个,常被称为“弱国”或“弱燕”。如《战国策·燕策一》所述:“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在战国时代,燕国与其他国家一样,实行文武分职制度,由相负责行政事务,将军则负责军事事务。在
兵种方面,燕国拥有步兵、骑兵和
车兵等部队。从常规编制上看,燕国军队应该分为“
三军”,即“左军”、“中军”和“右军”。
经济
农业
燕国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有黍、稷、寂(豆)、麦和稻等,这些谷物构成了当地居民的主食。西周时期,燕国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如石和石刀,以及蚌器和骨角器等。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但数量有限。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农具的使用变得普遍。燕国出土的铁制农具主要包括犁、锄、铲、锻、斧、掐刀、镐、耙等11种类型。
畜牧业
燕国地区位于农业经济和畜牧经济的分界线上,因此经济形态呈现为一种“二元经济”的复合模式。在燕国墓地发现的狩猎工具(如角铣、角傲等)表明,燕国的经济形态中还包含了一定的畜牧成分。据《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
幽州(今
河北省、辽宁地区)适合养殖“四扰”,即马、牛、羊、猪;冀州适合养殖牛、羊;并州(今河北北部、
山西省北部)适合养殖“五扰”(马、牛、羊、犬、猪)。
燕国的畜牧业规模相当可观,仅军事用马就有六千匹,加上运输和食用的马匹以及其他未被选拔的老弱残马,总数可达数万。其他家畜也数量众多。黄土坡墓地的发掘中,几乎每个墓葬都发现了动物遗骨,许多墓穴都有车马陪葬,有的甚至多达十几匹。战国时期,燕国的畜牧业在当时颇具声誉,燕国产的“裘狗马”与
齐国的“鱼盐”、楚国的“橘袖”等齐名。
苏秦为
赵国合纵、南下游说
楚威王时,特意提到燕、代出产的良马。而在良马中,千里马更是价值连城,一匹可值千金。此外,燕国还有种植果树和养殖蚕桑的产业。苏秦游说燕王时,提到燕国北部盛产枣栗,民众即使不依靠农田,也能依赖枣栗果实充饥。
手工业
在
西周早期,燕国的青铜器制作已经形成一定规范,合金成分的配比和加工方式与器物的使用性能相适应,对合金成分的控制越发严格。至
东周时期,燕国铜器铸造工艺属于东周铜器的精细型,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金属细工工艺在燕国的发展。
燕国地区拥有丰富的
铁矿资源,直至汉代仍有大量矿藏未开采。燕下都出土的
铸铁可分为
白口铸铁、灰口铸铁和韧性铸铁三类。研究表明,战国后期燕国已采用
渗碳制钢技术。将“块炼铁”置于炽热的木炭中长时间加热,使表面渗碳,经锻打成渗碳钢片,再将渗碳钢片多层折叠锻打,制成兵器或工具,随后采用猝火和
正火等
热处理方法,改进钢材性能。
战国时期陶器制作技术以轮制为主,辅以模制和手制。燕国亦遵循这一技术路线。
易县燕下都出土了带有“王喜戈”和“左陶尹”文字的陶片。“左陶尹”是负责管理陶器制造业的官员,表明燕国制陶业主要为官营,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当时制陶业已具有较高水平和相当规模,生产的陶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燕国在西周早期的玉器业发展,以组玉佩和
葬玉为代表,与礼制相符的用玉制度已初现端倪。除此之外,燕国的酿酒业、皮革业、
漆器业、煮
盐业也有所发展。
同时,燕国还有商品出口,其出口商品主要为几种土特产品,农业和手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较小。燕国向中原内地输出的商品主要集中于中原内地所珍视的土特产品,如枣子、栗子和蓟等。此外,燕国还盛产各种果品,如杏子、
梅果等。除此之外,燕国的蝎角、白金和燕石等土特产品也备受欢迎。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市场是主要的交易场所。因此,燕国的都城和其他主要城市都设有市场。
都城
燕国在历史上曾有过五座都城。其中两座位于今天的
河北省,一座是位于河北省雄县(现属
雄安新区)县城西北十余里的“临易”,另一座是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易县的"下都"武阳城。而另外三座都城则位于今天的北京市范围内,分别是位于北京市
房山区董家林村的初都,位于北京市房山区
窦店镇的中都,以及位于今北京城的西南角的上都。除了这五座大都城之外,燕国还有五座郡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以及一些一般的城址(如二龙湖、沙巴营子等)。
初都位于
大石河,包括涧城、刘李店、董家林、黄土坡、立教、庄头等村落。古城址位于今天河北省
琉璃河镇大石河左岸的董家林村,遗址分为古城址、居住区和墓葬区。琉璃河古城作为都城的使用期限主要在西周早中期,废止时间应当在西周中晚期。之后,由于自然原因(地理和交通)和政治原因(北上发展),燕国由琉璃河古城
迁都至蓟城,也就是古书所说的燕"并蓟居之"。
上都位于蓟城,大致位于今天北京城的西南角,即广安门附近。西周初年,
姬发封帝尧之后(也有说法是
黄帝之后)于蓟,后来蓟国灭亡,地归千燕。燕国以蓟为都,以古蓟国的旧有
首都为基础进行扩建。从西周中晚期一直到燕国灭亡,蓟都一直是燕国的国都。蓟作为燕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之一,是北方的重要中心城市。蓟与齐、赵南通,与
乌桓、
扶余国北邻,与秽、
朝鲜、真番东接,拥有丰富的鱼盐和枣栗等资源。
武阳,作为燕国的下都,位于今天河北省易县东南2.5公里处,处于中易水和北易水之间。它得名于处于武水(即中易水)的阳光之地。武阳城北连上都蓟城,南通
赵国,东达
齐国,西南直趋中山,是通往赵、齐、中山等国的咽喉之地,也是燕国南界的军事要地和重要门户。早在
燕成公时期(公元前449年至公元前434年在位),燕人就开始兴建武阳城。武阳城与上都蓟城在军事上互为重要支撑,彼此密切相关。战国末年,燕
燕太子丹与
荆轲等人在武阳城策划刺杀秦王;荆柯一行人也从这里渡过易水,前往西方的
咸阳市进行刺杀。然而,计划败露后(公元前227年),
秦国派兵攻击燕国,燕国散兵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武阳城遭受严重破坏,最终废弃。
货币及其发展
到了西周时期,燕国以
贝币为主要货币单位,其单位称为“朋”。进入东周后,虽然贝币在货币领域的地位逐渐下降,燕国和中山国在使用刀币的同时,也继续使用贝币。此时的贝币实际上是一种
辅币,主要流通于社会中下层和普通百姓之间,贵族则常用其作为随葬品,其价值价值远不及西周时期。到了
春秋时期,燕国流通过尖首刀币、布币、圆钱等,其中匮字刀币数量最多,尖首刀币次之,布币较少,圆钱最少。燕国最初铸造的货币是尖首刀币,始铸年代约在春秋早期。
燕国的布币与三晋地区的布币比较相似,主要分为方足和尖足两种。然而,燕国主要流通的是刀币,而刀币并未完全取代布币。燕国主要流通的铜制刀币因面文有“明”字而被称为“明刀”(或“日月刀”)。明刀主要分为弧背和折背两种。此外,还有一种平肩方足的半新布币,上面铸有地名
辽阳市(今辽宁辽阳),曾出土于
辽东半岛和朝鲜北部,可能是战国晚期受到三晋布币影响后铸造的。
文化
婚丧制度
在燕地区,男女关系较为开放和随意,年轻男女在婚前交往似乎没有太多限制,自由恋爱之风非常盛行。燕地的婚姻制度与中原等地类似,分为上层贵族官僚实行
一夫多妻制,而中下层居民实行
一夫一妻制。尽管一夫一妻制是主流,但也存在其他婚姻制度(如收继婚),这可能是因为燕地地处边陲,受到胡风胡俗的影响。
战国时期,燕国盛行用瓮棺敛葬婴幼儿的习俗,即瓮棺葬。瓮棺葬的
葬具多为日常使用的陶瓮、陶盆、陶罐或陶瓦片组合而成;专门制作陶棺的情况较为罕见。瓮棺葬的对象主要是初生或年幼的儿童,最大年龄不超过三至四岁。大多数瓮棺内并无随葬品,极少数有随葬品的仅为一两件婴幼儿普通饰品。
建筑艺术
二十世纪以来,燕国疆域内相继出土了一些半
瓦当。燕国瓦当形制为半圆形,按其纹饰可分为10余类别50余品种,其中
饕餮纹和含有遗意的纹饰占有较大比例,饕餮纹半瓦当当面饰一个兽面,纹饰基本上左右对称,可分为三型,而燕国出土的半瓦当以双龙饕餮纹和卷云饕餮纹最多。燕国半瓦当上的饕餮纹来源于商周青铜器中的标准的饕餮面像,并一直在燕下都乃至整个燕国境内被沿用了400多年。此外,燕国瓦当纹饰题材,表现的多是非现实生活题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动植物的题材较为少见。
文化特点
燕地文化呈现出一种“二重结构”,即非单一性的复合文化。这里既有
姬姓周人的文化,又有
子姓殷人的文化,以及其他古族和古国的文化,其中商文化与周文化占主导地位。在先秦时期,这些文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复合型的“二重结构”。
燕地文化特点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制约着文化的发展。燕地地形复杂,包括平原(华北平原)、山地(如
燕山、
太行山)和草原(长城以北),同时濒临
渤海。燕地文化特点的形成还与当地的复合经济生活有关。广袤的燕地既有定居民族的农耕文化,也有游动民族的游牧文化。燕都地区位于中原农业经济与北部畜牧经济两大自然
经济区的交界处。最后,燕地文化特点的形成与当地多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燕地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居民之间既存在激烈的冲突与战争,也有互利共赢的经济往来以及逐步发展的文化交融与融合。
燕地文化由三个主要支系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以燕国为代表的周文化体系是燕地文化的核心,以
孤竹国以及其他殷遗民为代表的殷商文化也是对燕国具有影响力,且其影响大于以山戎、东胡等为代表的北方非华夏族文化。
外交
外交策略
苏秦与燕
燕昭王商量国策的时候,提出了反间攻齐的策略。他非常透彻地分析了燕国内外的状况。当时的燕国处于“亡国之余”状态,实力非常弱小,而其周边的国家秦、赵和齐都是当时的强国,燕国无法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抗衡。因此,苏秦提出了必须联合其他国家才能对抗强国的战略,这也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具体来说,若燕国想破齐,他认为必须先让
齐国内部乱起来,然后再和秦、赵等国家联手攻击齐国。同时,燕国内部也必须保持稳定,才能发展国力。此时,苏秦提出了入齐反间生乱的策略,希望能够让燕昭王在外面结盟,苏秦则负责内部的工作。这种内外相辅相成的合作,才能实现燕国重新崛起的长远计划。
联合伐攻
公元前380年(燕釐公二十三年),
齐康公攻燕,占领桑丘(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区西南)。但在接下来的战争中,燕国得到了韩、赵、魏的救援,在桑丘大败齐国。燕釐公三十年、
燕简公四十二年(前373年),燕国在林孤(一作林营)打败了齐军。
燕后文公八年、梁惠成王十六年(前354年),齐军与燕军又在泃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役。后来在
燕易王七年(前326),
赵肃侯逝世,秦、楚、燕、齐、魏各出锐师万人前往参与葬仪。在
燕王哙元年、
赵武灵王六年(前320年),燕国伐赵,围浊鹿(今河北涞源县北)。但是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援,在勺梁打败燕军(今河北唐县东南)。在燕易王十年(前323年),魏相
公孙衍发起燕、赵、中山、魏、韩“
五国相王”抗秦,这五国之中,燕、赵、中山始称王。在燕王哙三年(前318年),燕国与魏、赵、韩、楚五国发起了“
合纵”攻秦的战争,但是最终被
秦国打败。这场战争中,燕国因为最弱小且又偏在北方一隅,并未出多少力。
名人
宗族
太子丹
太子丹曾经为质于赵国,并与出生在赵国的
秦始皇结交甚厚,后又为质于秦国。嬴政继位后对太子丹不礼貌,导致太子丹怀恨在心。公元前227年,太子丹派勇士
荆轲和
秦舞阳入秦刺杀嬴政,但未遂。秦国于是派兵攻打燕国,
燕王喜和太子丹逃至辽东并被
秦军紧追。太子丹最终匿藏于衍水中,而燕王喜听从
赵代王嘉的建议,派人斩杀太子丹并献给秦王。
大臣
郭隗
战国时期燕国大臣、贤者。燕国昭王继位后,决心振兴燕国,卑身厚礼来向郭隗请教强国之道。并为他修筑宫殿,以老师之礼相待,此举吸引了各地的贤才前来燕国效力。
秦开
秦开是燕昭王时期燕国的一位杰出将领。他曾作为质子被送至东胡,因而获得东胡的信任。后来回到燕国,他率军成功击败东胡,为燕国在辽东扩张领土。此后,燕国相继设立了
上谷郡、渔阳、右北平、
辽西地区和辽东五个郡,并在北部修筑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后来参与刺杀秦王嬴政的秦舞阳,正是秦开的孙子。
义士
荆柯(? - 前227年)
荆柯原籍齐国,后来迁往
卫国,被卫国人尊称为
荆轲。他受到太子丹的推荐和礼遇,被任命为高级官员。荆柯曾与秦舞阳携带督亢地图和
樊於期的首级,企图刺杀秦王,但未能成功,最终被当场击毙。
高渐离(?-前221年)
又称“高渐丽”,燕国人,擅长击筑,与荆柯关系密切。荆柯受命刺杀秦王时,高渐离为其送别。秦灭燕后,高渐离隐姓埋名躲避在宋子(今河北赵县北),以苦工为生。后因击筑才艺名扬四海,被
秦始皇召唤,但又被认出身份。
秦始皇因其才艺不忍杀害,但下令将其双眼弄瞎。高渐离为复仇,用铅制成筑击向秦始皇,未能命中,最后被杀。
秦舞阳
又称“
秦舞阳”,燕国人,太子丹庇养的勇士,秦开的孙子。他十三岁时便能杀人,令人敬畏。随荆柯刺杀秦王时,秦舞阳在咸阳宫内,面对秦始皇时恐惧不已,最后也被杀害。
君主世系
遗址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各国都城遗址中占地面积最广的一座。整座都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300米,南北宽约4000米。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之间被一条河道隔开。燕下都的主体是东城,呈略呈正方形,南北宽约4000米,东西长约4500米。防卫措施严密,东面为壕沟,西面为运粮河,东西两侧有城壕。内部分为宫殿区、居住区和墓葬区,北部有一道城垣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在燕下都的宫殿区,主体宫殿建筑穷土基址和宫殿建筑群构成了整体布局。其中,武阳台主体宫殿建筑穷土基址是中心建筑,其他基址分布在南北轴线上,宫殿建筑群则围绕武阳台而建。整个布局严密合理,呈现出对称中带有变化的风貌,是中国后来都城规划的基础。
在燕下都的宫殿区西半和南侧,分布着密集的手工业作坊,包括制铁、造兵器、铸钱、制陶、制骨器等。在整个遗址中共发现11处手工业作坊遗址。其中,为确保宫殿区的安全,军事手工业作坊被设在西北部,并由隔墙与宫殿区区隔开。其中第23号遗址出土了108件铜戈,其中100件带有铭文可能为燕国王室所有。非军事手工业作坊则设在三号河渠以南,与宫殿区隔开。在燕下都的规划中,宫殿区和手工业作坊位于城市中心,市民居住区在稍远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共有9个居住址。墓葬区规划在城市西北角,分为虚粮冢墓葬区和九女台墓葬区,以及位于辛庄头的墓葬区。西城比东城建造时间稍晚,仅有三面城墙,内部空旷,只有少量建筑和墓葬。燕下都宫殿的建筑材料包括土、石、砖、瓦和木材。土已经应用于建造高大厚实的城墙和宫殿主体建筑的基础。城墙采用穿棍、穿绳和夹板穷筑的筑法,逐段加宽,穷筑完一层再筑一层。宫殿区有三座大型主体建筑,结构复杂而庞大,屋顶使用板瓦、筒瓦、脊瓦等种类的瓦类来覆盖。建筑物有排水设备,发现了大型的陶水管和陶管下水道。
琉璃河遗址
琉璃河遗址位于别境市西南43公里处的房山区琉璃河镇,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5.35平方公里,是迄今西周考古中发现的惟一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1979年,该遗址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入选“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2021年,该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纪念馆
燕都遗址博物馆
燕都遗址博物馆是一座集古文化遗址和文物陈列于一体的历史文化类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于1990年开始筹建,1995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一个方形建筑,采用对称的四合院式布局。博物馆的主体是
周代的“明堂”,用五组(一高四低)四角攒尖式大屋顶覆盖。博物馆外形的设计为“五室”、“重屋”、“四旁”等,使外形取得了廊庑及围墙的效果,以衬托中心主体。博物馆内还设有苏秉琦先生题写的馆名,以及用饕餮、龙等纹饰为题材的浮雕饰物的石柱斗拱。展馆内共分八个单元,用1000多件文物、复制品、文献资料、模型和原址保存的墓葬和车马坑等,展示了西周燕国的文化与文明成就。2012年,为庆祝北京建城3058年,推出该馆了一个名为“鼎天鬲地 敬德保民”的特色活动,展出了出土于北京琉璃河遗址的青铜礼器堇鼎、伯矩鬲、克等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