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Shanbei)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它东临
黄河与晋西相望,西以
桥山为界与甘肃宁夏相邻,北接
内蒙古自治区,南与
关中地区的
铜川市相连。陕北地区总面积92521.4平方千米。主要城市有
榆林市、
延安市。截止第七次人口普查,陕北地区的人口数量为5907331人,主要语言是汉语。
陕北地区地理环境多样,拥有多种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该地主要以高原为主,包括
黄土高原和
沙漠高原等类型,还有一定面积的丹霞地貌。陕北地区气候以
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旱。
黄河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河流之一。陕北地区
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植被和动物物种。历史上,陕北地区最早出现
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开发建设和政权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在不同时期都有发生。在
新中国成立后,陕北的区域划分正式确定。
陕北地区的主要产业类型包括农业、煤炭、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2022年GDP总值为8775.58亿元。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工业)占比较大,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也发展较快。陕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农产品优质丰富多样。
陕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包括民间艺术、传统音乐舞蹈等。地方习俗和传统节日也独具特色,秋收节和婚嫁仪式等都反映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陕北地区的主要文化活动涵盖了陕北
民俗音乐、陕北秧歌、说书等。他们崇尚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在庄稼收割时会举行庙会,舞狮子、踩高跷、唱山歌等传统活动,陕北的特色饮食包括碗托、
油馍馍等。此外,陕北地区是革命圣地,拥有凤凰山、杨家岭等革命旧址。陕北地区还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白云山、
红石峡、魏塔古村落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命名
根据考证,陕北一词最早见于《
晋书》卷115的“符登载记”,其含义为从陕这个地方向北的地区。古代地名“陕”源远流长,始于
秦孝公时期设立的陕县。在
北魏时期设立了陕州,后来延续至解放初期仍有
陕州专区。陕州位于今天
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并保留了现代行政区划中的“
陕州区”。宋代设立了
陕西省路,正式出现了“陕西”一词,意指陕州以西的地方。因此,可以认为“陕”这个地名的历史比“陕西”更为久远。
晋代的“陕北”一词在后世广泛沿用,例如唐代诗人
岑参在《早秋与诸子登州西亭观眺》中提到“残虹挂陕北,急雨过关西”。明代成书的《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也使用了“陕北”一词,描述了
郭汜引军入弘农后承、奉保驾逃往陕北,而、汜则分兵赶来。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文献中的“陕北”与现代的陕北在内涵上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延续了《
晋书》中“陕北”的意义,即指
陕州区以北的地方,即今天
三门峡市以北的地区,覆盖了从晋代到明朝持续一千多年的时期。
现在所指的“陕北”一词较早出现于
清代编的史籍《
明季北略》,其中记录了晚明士人
李建泰的一番话,描述了他计划独自前往陕北,并联合
甘肃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羌部兵力,招募忠勇之士,并剿灭寇贼,保护西河和延安等地,以阻止敌军东渡黄河。可见,至少在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对
陕西省北部的“陕北”一词已有了文献记载。此后,“陕北”一词在清朝的官方文献中频繁出现,如《
清史稿》中的
乔松年传、
德楞泰传和
黄鼎传,以及《
清实录》中对
同治回乱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些文献中频繁提及“陕北”二字。
当代,陕北指的是陕西的
延安市和
榆林市地区,其范围包括25个县区。相对于陕南和
关中地区而言,陕北位于陕西北部,因此得名。
位置境域
陕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北部地区,经纬度范围介于纬度36°36′N-38°17′N,经度109°28′E-109°45′E。东临
黄河与晋西相望,西以
桥山为界与
甘肃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相邻,北接
内蒙古自治区,南与关中的
铜川市相连。边界范围包括黄陵-
旬邑县分界、
印台区玉华镇、
宜君县哭泉镇、
云梦乡、王石凹镇、印台区-
富平县分界、
白水县林皋镇、荛禾镇、
北塬镇、白水-洛川分界、黄陵-
澄城县、
合阳县分界、韩城-合阳分界、
韩城市芝阳镇、巍东乡、新城街道、
西庄镇和
龙门镇。陕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榆林市和
延安市两个地区。其中,榆林市下辖
榆阳区、
横山区、
神木市、
府谷县、
定边县、
靖边县、
绥德县、
米脂县、
佳县、
吴堡县、
清涧县和
子洲县;延安市下辖
宝塔区、
安塞区、
黄陵县、
黄龙县、
宜川县、洛川县、
富县、
甘泉县、
吴起县、
志丹县、
子长市、
延川县和
延长。陕北地区的南北跨度为约312.0千米,总面积为92521.4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先秦
相传夏初,禹开辟九个地区,划分为了“九州”。这九州包括
徐州、青州、豫州、冀州、衮州、荆州、扬州和
武威郡。陕北地区属于雍州的范围之内。
在
商朝晚期,陕北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游牧邦国,称之为鬼方。公元前13世纪,帝武丁高宗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战争,目的是征讨鬼方。此后,陕北地区成为商王朝的统治范围。其中,清涧李家崖古城址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遗址。1983年,
陕西省考古队开始对该遗址进行挖掘,并经过考证确认其属于鬼方文化。此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村落聚居地,即
延川县安弗子遗址,也属于商朝时期的遗迹。
周代建立之后,鬼方不服其统治,
姬钊姬钊下令盂率军两次征伐鬼方,共斩杀了2万名鬼方士兵和平民。这次征讨使得鬼方元气大伤,一部分融于华夏族,一部分北迁,还有一部分成为分布在陕北、晋北和
太行山东西两侧狄人的祖先,继鬼方之后,在陕北代之而起的是
犬戎族和。
春秋中期,陕北为白狄族所占据。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割
晋国,陕北地区由魏国掌控。
秦汉至三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度,并将天下划分为36个郡。陕北地区成为上郡,设立了扶施作为该郡的管理单位。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项羽三分
渭河平原,封
秦朝的降将
董翳于上都为翟王,二年翟王降汉高祖,汉又置上郡,七年(公元前200年)置西河郡(郡址在内蒙古境内),领言阴、言阳(神木县秃尾河两岸)和榆谷(府谷县北河套中)三县,其时定边县属
北地郡马岭县地。
魏晋南北朝
三国至
晋朝,陕北为羌、匈奴等族居住,接着很长一段时间为地方豪强和封建割据势力盘踞。
东晋时,前赵(匈奴)、
后赵()﹑前燕(鲜卑)、
前秦(氐)﹑
后秦(羌)等少数民族政权占居陕北。
北魏太武帝
始光四年(427年)破赫连氏,灭大夏,夷统万为镇,太和十二年,北魏实行州郡政治,故城在延安城东姚店附近。
西魏时,行政区划循
北魏旧制。
隋唐五代
杨坚开皇三年(583年)采纳杨肖希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隋书《杨肖希传》),撤郡县制,并郡为州,以州统县。陕北境内设有延州,
敷州、丹州、长州、
夏州、
绥州、银州。
隋末唐初,延州以北被地方豪强
梁师都所占据,自称梁国,都置
朔方郡(今靖边白城子),屡屡勾结突厥与稽胡兵南侵延州,唐贞观二年(617年)梁师都被灭,梁国存在了近12年。
唐朝实行道、州、府县三级政治。
贞观初,全国分十道,
开元二十五年(733年)增为十五道,陕北均属
关内道。到开元二十九年(737年)涉及陕北的有胜州、
米脂县、绥州、夏州、盐州、
麟州、延州、
丹州,鄜州、
坊州、
庆州等,
李隆基天宝(742年),又撤州设郡,肃宗
乾元元年(758年)又撤郡设州,宪宗
元和十五年又将宥州迁设于定边一带。
五代时,梁,唐、晋、汉、周,政权更迭频繁,陕北区划建置也是废设无常。
朱温干化元年(911年),归夏、宥、绥、银四州为定难节度使;府、麟二州属晋之振武节度使;盐州属朔方节度使,延州、
敷州、丹州、坊州属保安军节度使。
后唐、后晋、
后汉时,区划建置大致和
后梁相同。后唐
同光元年(923年)改延州为彰武军节度使,并升县为州,改镇为县,后汉时改府州(今
府谷县)为
永安军节度使。
宋元
北宋初,陕北北部被
西夏所占据,未设郡县,陕北南部划归
永兴军路,辖有绥德军、
延安府、保安军、庆州、
定边军、环州,
赵顼熙宁三年(1070年),宋收复
宥州、
绥州,隶属延安府。
南宋时,西夏与金占据陕北,西夏占有今
靖边县、府谷、
定边县大部及
神木市、
横山区北部。金在陕北东北部设
佳县,隶
河东路,南部设延路,辖绥德军、延安府。
1227年蒙古军灭西夏,1234年蒙古军联合南宋灭金,1279年元灭南宋。
元朝建立后,实行省、路(府)、州(县)政治,陕北地区属陕西行省,定边、吴旗大部、
志丹县西部属庆阳府,其它范围皆属延安路,辖葭州,绥德州、
敷州三州。
明清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
府谷县、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
绥德县、
米脂县、
清涧县、
吴堡县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地区的定、靖、横三县。
在清朝初年,陕甘两省合并成一省,但
康熙五年又将其分开。陕西省下设5个道,其中陕北地区属于延榆道。延榆道的北部设有榆林卫、葭州和绥德州,南部设有
延安府,而
定边县、
靖边县、清涧以及现今
延安市所辖的各县都隶属于延安府的管辖范围。到了
雍正三年,绥德州被升格为直隶州,并领有米脂。雍正八年将
榆林市改为榆林府,十三年将葭州降级为散州,并与
神木市、
府谷县一起划归榆林府,
吴堡县、
清涧县则划归
绥德直隶州。
乾隆十一年,定边和靖边也被划归榆林府。从此陕北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确定。
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胜利后,陕西同盟会在
西安市成立了秦陇复汉军政府,在陕北成立榆林洪汉军,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废除满汉政府的府州制,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建置,全省分设榆林、关中、
汉中市三道。
土地革命时期,陕北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实行武装割据,1931年起,陕甘边、陕北两个地区的党组织创建了陕甘(中心设在南梁)、陕北(中心设在保安)两个苏维埃政府,1935年2月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
陕北红军在
刘志丹同志的统一指挥下,粉碎了
中国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革命围剿”,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靖边、保安6座县城,把陕北和陕甘宁两个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以后,边区得到发展,11月成立了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将边区划为陕北,陕甘、陕甘边3省和
关中地区、神府两个特区。
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下辖
绥德县、
米脂县、
吴堡县、
清涧县、
延川县、延长、宜川秀延、
延河、
延安市、
安塞区等县和望瑶市(
瓦窑堡革命旧址),政府机关设在瓦窑堡。神府特区下辖
神木市、
府谷县、
榆林市的部分地区。
1937年9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设在延安,下设绥德、三边、
关中、
陇东高原4个分区,共辖26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
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随即撤销陕北行署,设延安、榆林、绥德3个专区,1956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延川、子长两县划归延安专区,绥德、
米脂县、佳县吴堡、
清涧县、子州6个县划归榆林专区。1958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撤销了榆林专区的
横山区、子州县、清涧县、吴堡县、
佳县.
靖边县、
府谷县,将横山县大部分辖区并入榆林县,将佳县并入米脂县,子州、吴堡、清涧并入绥德县,府谷县并入
神木市,靖边县并入
定边县,榆林专区只有神木、定边、榆林、米脂、绥德五县。
延安市专区撤销了
延川县、
富县、
安塞区、
吴旗、
宜君县、
甘泉县、
黄龙县七县,分别并入延长、洛川子长、
志丹县、
黄陵县、延安、
宜川县等县。
地理特征
气候
陕北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而短暂。年平均气温较低,四季分明。陕北地区常年以少雨为突出特点,明显表现为降水量不足、蒸发强烈和干旱频发等情况。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的调节作用,加上地势高低差异和山脉的遮挡影响,陕北的气候在不同地理位置上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陕北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陕北年平均温度为7~11℃。夏季(6月至8月)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1~25℃,冬季(12月至2月)平均温度可能低至-10°C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0~-4℃。
陕北地区的
降水相对较少。年降水量通常在400毫米至600毫米之间。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雨量分布不均匀,呈现明显的干湿季节差异。主要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尤其在七八月份。冬季降水相对较少,一般以雪或雨夹雪的形式出现。
陕北地区的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0-2600小时。夏季日照时间较长,通常为8至9小时每天,而冬季日照时间稍短,约为5至6小时。夏季光照较多,但冬季由于日照时间减少,天气相对阴沉。陕北地区的风以西北风为主导,常年呈现出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平均风速约为每秒2-3米。
地质
地质构造
陕北高原拱起地块,自中生代以来,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层产状平缓,褶皱断裂不发育。
新生代在晚白垩世缓慢上升为大面积拱起区,且具有在更新世西南部掀斜、全新世东北部掀斜的特点。现代地貌为
沙漠高原和
黄土高原,新构造所形成大的活动断裂不明显,在中生界
基岩中有裂隙密集带发育,在新生代
地层中可见小
断层发育,其走向一般近东西。陕北黄土高原,褶皱和断裂构造不发育,因为青藏高原的升高,阻挡了
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西风带的西风把中国西北干燥地区的泥沙吹到黄河流域,沉积了厚层的风成堆积,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地质构造作用在这里形成了中国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带,分布面积10773平方千米,以“沟谷型”丹霞地貌为特色,其中
波浪谷、羚羊谷、天生桥等观赏价值极高,中国独有。陕北亦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石油、天然气资源闻名全国,这些矿产资源在源、运、储、盖形成过程均受构造作用影响。
地层
陕北高原地处
鄂尔多斯市台
向斜中段的东翼和东南角,地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分区和陕甘宁盆缘地层分区。区域内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近系及第四系出露,缺失志留系和
泥盆纪,其中以陆相中生界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区内大部分地区被厚层黄土覆盖,有在南部的一些山地、东北部的
府谷县与
神木市一带和区内的一些深切沟谷中,出露着不同时期的地层。奥陶系仅出露中统海相
大理石。石炭系中、上统出露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灰岩、砂页岩并含煤、铁、
铝矾土等。二叠系及三叠系下统为湖泊、沼泽相含煤砂泥岩沉积以及河湖相红色
碎屑岩。三叠系中、上统—白垩系在区内的一些地段连续出露,以内陆河湖相为主,部分为
内陆盆地边缘山麓堆积。三叠系中、上统为红色砂泥岩及灰绿色含煤、
油母页岩及少量火山碎屑砂泥岩。侏罗系由红色砂泥岩、煤系
地层过渡为含
泥灰岩、油页岩的红色砂泥岩及
砾岩。白垩系仅有下统志丹群,红色
砂岩、砾岩、泥岩及少量泥灰岩,新近系为河湖相含
石膏的红色碎屑沉积。第四系以黄土为主,另有零星的河流、冲积、洪积和湖
相等沉积。
煤炭资源
陕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榆林市是该地区重要的煤炭产区,煤矿开采规模较大。资源丰富是榆林煤的一大特点。作为全国第二大产煤城市,陕西榆林市54%的国土面积含煤,煤炭预测储量2720亿吨,探明储量1490亿吨,分别占全省、全国煤炭储量的86%和10.8%。目前,榆林市共有各类煤矿263处,产能5.2亿吨。品质优良是榆林煤的另一大特点。相比中国其他煤炭产区的煤而言,榆林煤95%以上是
侏罗纪精煤,具有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三低一高”特点,其有害元素、氯、含量特低。因此,榆林煤也被称为“环保煤”“洁净煤”“化工煤”。这些煤炭资源对于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矿产资源
陕北地区已探明的资源储量中矿产有92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57种,水气矿产3种。这些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资源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矿产种类较齐全,资源丰富,但总体勘查程度低,可经济开采的储量少,难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量多;能源矿产具突出优势,但一些支柱性矿产短缺;除能源矿产外,金属、非金属矿产特大型、大型矿少,中小型矿多,富矿少,中低品位矿多,单一矿少,共伴生矿多;矿产资源分布区域特色明显,陕北和渭北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水泥
大理石、黏土类及盐类矿产为主。以神府、东胜矿区为主。这些矿产资源对于地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地形地貌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的陕西省北部,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该地区主要包括陕北沙漠高原和
陕北高原两大地貌类型,此外还分布着广泛的丹霞地貌。整体而言,陕北地区的平均海拔约为1,000米左右,其中
黄土高原地区的海拔位于800—1300米之间。陕北地区分布着一些其他山地,有宝塔山、白云山等。“北山”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
关中地区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
大理石为主的石质山丘。陕北黄土高原较大的河流分别注入
黄河和渭河。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段,往往形成较宽的川地,是黄土高原的“米粮川”。
沙漠高原
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
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海拔800-1800米,沙丘沙地绵延不断,
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
定边县和
靖边县一带,最低处在
神木市。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沙丘沙地、草滩盆地和风沙河谷三种次级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陕北地区的主体地貌,是中国黄土丘陵地带的一部分。这片地区被大面积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因此得名黄土高原。该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同时也有起伏的丘陵和沟壑。黄土高原的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土壤贫瘠,植被稀疏。农业在陕北黄土高原也具有重要地位,主要种植适应性强的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丹霞地貌
陕北地区丹霞地貌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不仅有丹霞地貌中常见的丹崖赤壁、
方山、孤峰、天生桥、沟谷和洞穴等地貌景观,还有其它地方罕见甚至陕北独有的地貌景观,丰富了丹霞地貌的类型结构,比如以凹凸谷壁、曲折沟谷、交错层理为特征的丹霞线谷,不仅类型、景观特殊,而且以谷系成群连片出现,是在中国独有的一种丹霞地貌景观。以软硬互层和塔形为特征连绵集聚的簇群式塔状丹霞,集中分布于
黄河沿岸,为中国所仅见。陕北地区形成丹霞地貌的
地层也非常特殊,主要成景地层为下白垩统的红色
砂岩、
砾岩岩层,以及下三叠统以紫红色为基调的砂岩、泥岩互层。
水文水利
陕北地区拥有独特的水系和水利资源。黄河是该地区最重要和主要的河流,通过陕北地区流淌而过。黄河在陕北有三条一级支流,分别为
无定河、
延河和
窟野河,为当地农田灌溉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陕北地区建设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如
延安市裴庄渠,渠道起到了调节和分配水量的作用。此外,陕北还拥有一些湖泊和水库,湖泊有
中原地区最大的沙漠湖泊——红碱淖,水库有榆林王圪堵水库,受益居民约30.3万人。
水文
河流
陕北地区有多条重要河流,其中最著名的是
黄河。无定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位于
陕西省境内。它发源于
定边县白于山北麓,上游叫
无定河,流经靖边新桥后称为无定河。流经定边、靖边头、
米脂县、
绥德县和
清涧县,由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无定河全长约491千米,流域面积达30260平方千米。这条河流在地理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带动了农田灌溉和生态环境的维护。除了黄河,陕北地区还有一些次要河流,如
北洛河、
延河等。这些河流通过山间,纵贯陕北各个地方,为当地带来了丰足的水资源。也在地貌造型和土地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泊
陕北大部分地区为沙漠高原地区,湖泊较少,最为知名的是沙漠湖泊——
神湖。红碱淖位于
榆林市神木市与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交界处,地处
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总面积大概有54平方千米。红碱淖的沿岸有七条
季节河,河流会注入红碱淖,在红碱淖中汇聚成湖。它是沙区凹地汇聚地下水及地表水形成的湖泊,形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
淡水湖和最大的
遗鸥繁殖
栖息地,因为湖岸
砂岩中铁的含量较高呈红色,湖水又属于弱碱性,因此得名红碱淖。
水利
陕北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是
黄河、
渭河等河流经过的水利设施。通过修建堤坝和引水渠道,陕北人民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河流提供的水资源进行灌溉、供水和发电等多方面的利用。榆林王圪堵水库是该地区重要的水库之一,它直接为
靖边县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靖边县城以及沿线的镇提供供水。该工程的输水管线全长70.74千米,年供水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3370.73万立方米,受益群众约30.3万人。
此外,陕北地区还有其他重要的水利工程,比如“引汉济渭”工程和
延安市裴庄渠等。这些水利工程为该地区提供了可靠的供水系统,满足了人类生活和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土壤
从水平分异看,
陕北高原为栗钙土——黑垆士地带,地力较差,生产水平较低,其中
黄土高原地区以黄土为主,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
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结构为“点、棱接触支架式多孔结构”,土体疏松,垂直
节理发育,极易渗水。黄土中细粒物质如粘土、易溶性盐类、
石膏、
碳酸根等在干燥时固结成聚积体,使黄土具有较强的强度,而遇水后随着矿物溶解与分散,土体会迅速分散、崩解。黄土的抗侵蚀能力很弱。黄土中孔隙度一般可达45%~50%,尤其大孔隙特别突出,当受水浸润后上体在自重和上部压力作用下,易发生湿陷。同时大孔隙也成为土体中水体和细粒物质迁移的通道,使黄土易发生潜蚀。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陕北黄土区南部为落叶阔叶林,顶极为松栎林,北部为草原地区的森林草原带,顶极有三个,即森林、草原和落叶阔叶灌丛。可分为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和灌丛草原三个植被省。落叶阔叶林省森林平均每亩蓄积量2.9立方米。针阔叶混交林年平均生长量0.236-0.30立方米/亩,经抚育达0.425-0.45立方米/亩。森林草原省草原每亩产草量200-600斤,经恢复达800斤,灌丛每亩地上部分生物生产量800斤。灌丛草原省草原每亩产草量100-300斤,经恢复达400-500斤。落叶阔叶林省以林或农为主,森林草原省农林收相结合,灌丛草原省以牧为主。
陕北地区的植被种类非常丰富,其中有几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植物特产。首先是
沙棘,它结出许多小果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
生物活性物质。沙棘的枝条也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第二个特产是杏子,每个部分都有所利用:杏肉可以制作成
杏脯或
杏酱,杏仁是美味的坚果,杏仁油可用于香精和高级润滑剂制作,甚至杏子壳也有用途,可以制作活性炭和肥皂等。另外还有
子长市马铃薯,与普通马铃薯相比,它形状规整、淀粉含量高,并且口感好,营养价值更丰富。最后是大红枣,作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在陕北地区广泛种植。这里的
大枣个大色红、味道甘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
动物
陕北地区也是各类动物物种的
栖息地,尤其是鸟类和哺乳动物方面较为丰富。2022年在这里繁殖的
遗鸥成鸟4700多巢9000多只,繁殖幼鸟10000余只,湖内栖息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
金雕、
黑鹳和
白肩雕等,二级保护动物
大天鹅、白瑟鹭、
斑嘴鹈鹕等10多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普通海鸥、
银鸥等40多种,形成了庞大的鸟类群落。每到夏天,
鸥科、
鸭科、
雉科等20多种水禽在此繁殖;而到秋天,天鹅、白瑟鹭等20多种水禽在此停歇,是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在这庞大的鸟类群体中,最珍贵的当属世界濒危、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遗鸥。据专家介绍,这种鸟类目前全世界仅有3000余对,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蒙古和中国的
内蒙古自治区、
陕西省西北部几个荒漠与半荒漠湖泊地带,被列入世界濒临灭绝鸟类红皮书。遗鸥属
夏候鸟,每年4月份来到红碱淖,8月底离开,主要以小鱼、昆虫、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为食。
人口
人口数量
陕北地区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截止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陕北地区人口为5907331人,占陕西全省人口的4.94%,其中榆林市3624750人,
延安市2282581人。其中,延安地区的性别比109.41,截止2022年末延安市常住人口226.76万人,城镇化率61.97%,人口自增率0.06‰,出生率6.11‰,死亡率6.05‰。榆林地区的性别比为112.49,截止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61.61万人,出生率7.28‰,死亡率7.02‰,自然增长率0.26‰。城镇人口225.28万人,占62.3%;乡村人口136.33万人,占37.7%。
语言
陕北方言是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延安市、
榆林市等地。作为陕西方言中的一个分支,陕北方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在发音上,陕北方言具有自己独特的音系。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舌尖音变异,即舌头不卷起来发音。这使得陕北方言在外语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有时会感到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有所不同。此外,陕北方言还存在儿化音的现象,即将韵母“er”加入到某些词汇之中,带有明显的陕北方言风格。
陕北方言的声调系统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传统上,普通话有四个声调,但陕北方言分为五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和轻声。轻声是陕北方言的独有特点,与普通话的“一声”相似,但读音更加平缓,并常常带有一种抑制或咽音的感觉。
另一个方言特点是词汇的用法和词义。陕北方言拥有丰富的本地方言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陕北方言中称棉袄为“绵河”,思考为“念事”,番茄为“撒自儿”等。这些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成为陕北方言的一大特色。
此外,陕北方言还有一些语法结构上的差异。例如,动宾语序调换十分常见,即将原本的主谓宾语顺序改变为宾语谓语主语的形式。这种语序的调换是陕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异。由于方言的多样性和演化程度,不同地区、城镇或县级单位之间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陕北方言中有一种语言习惯,即在单音节词后加上一些毫无意义的字,使其变成双音节词。例如圪蹴、格枝、格台、格生、圪、圪梁、圪洞、圪楞、圪钵等等。此外,陕北方言中还有丰富多彩的摹拟词,如笑格盈盈、苗格条条、俊格丹丹、稳格堰堰、直格挺挺、端格争争、湿格淋淋、笑格迷迷、红格丹丹、黑格褚褚、白格生生、新格崭崭、白格酥、薄忽闪闪、生格巴巴、清格啦啦、嫩格蛋蛋等等。
民族
陕北的民族以
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人数占全省的1.92%,涉及的少数民族成份分别是
回族、
蒙古族、
满族、
苗族、
彝族、
土家族、
藏族、
壮族、
布朗族、维吾尔族、
布依族、
东乡族、
佤族、
朝鲜族、
瑶族、
傣族、
土族、
哈尼族、
高山族、
达斡尔族、
侗族、
黎族、
白族、
水族、
怒族、
傈僳族、
毛南族、哈依族、布拉族、
鄂伦春族等。其中以回族、蒙古族、满族人数居多,分别为1605人、769人、331人。少数民族以回、满、蒙古族三族为主,占少数民族总数的76.6%。
宗教信仰
陕北地区的主要宗教包括
道教、佛教、
基督教等,保留着大量的宗教遗迹。
道教
在隋唐时期,道教传入陕北境内,道士们居住的
庙宇称为"宫观"。道教分为出家和在家两种形式,出家者属于全真派,而在家者属于
正一派。
陕西省地区以正一道士为主。道士所守的宫观通常拥有大片土地,可以出租或雇人耕种。
延长七里村的道教石窟,建于宋末元初,保护完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大定九年(1169),
延安市城南建有“岭山寺”,影响遍及四乡。宋末元初兴建的“紫极宫”“三后庙”等,香火不断。
佛教
佛教于
东汉时期传入陕西洛川县,首座寺庙建在县城南40里处的仁里府。明代建立了24座寺院,教徒达218人。
清代佛教盛行一时,信徒数量达3000人。安塞地区至今保留着12处石窟寺庙。石佛寺是延安市北部的一个重要佛教活动场所,曾经是唐宋元时期延安佛教的主要场所。虽然经历了战争、洪水破坏,但洞内仍保存着万余尊佛像的
浮雕。其他有佛教传统的县市还包括
黄陵县、
富县、
甘泉县、延长、
延川县和
子长市等地。
基督教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部传入
基督教。总教设在
三原县,总教牧师钟约翰(英国人)两次来中部传教,建立中部分教。教会在县城西门外一石窑内,由传教员党桥山(今黄陵侯庄乡人)传教。时有教徒19户38人,多是山东籍居民。民国12年(1923)发展教徒10人,民国14年(1925)发展40人,1948年黄陵解放,基督教组织消失。1945年,黄龙设治局批准成立黄龙山基督教教友联合会,下设8个分会,办有小学1所。
主要城市
榆林市
榆林市,是陕西省辖的地级市。古称
上郡,也被称为驼城、小北京、塞上明珠等。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是
黄土高原和
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
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榆林市的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之间,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市区面积为42920.2平方千米,政府驻地在榆阳区。截至2023年4月,榆林市常住人口为361.61万人。
历史沿革
榆林市的建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于明清时代。直到明永乐六年(1408年),才开始见有
榆林市之名的记录。2000年7月1日,榆林市被设立为地级市。
社会特征
榆林市属于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境内拥有“三横五纵”干线铁路网,县县通高速,榆阳还拥有
陕西省第二大航空港——4E级机场。榆林市内有许多著名景点,如镇北台、
榆林古城和
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等。市区荣获多个国家级称号,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以及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
经济发展
截止到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43.65亿元。按产业分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2.25亿元,增长率为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739亿元,增长率为5.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7.91亿元,增长率为5.8%。一、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占总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71.4%和23.8%。根据常住人口计算,
榆林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80816元,约合25962美元。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榆林市共有1442所各级各类学校,其中包括4所高等学校、22所
中等职业学校、40所
普通高中、165所初中、324所小学、876所幼儿园和11所特殊教育学校。全市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共计75.4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为6.92万人、中职学生为3.43万人、初中学生为14.53万人、小学学生为34.88万人、幼儿为15.62万人、特殊教育学生为1037人。教职工总数为6.62万人,专任教师人数为5.37万人,其中包括
高中教师8446人、中职教师2661人、初中教师1.42万人、小学教师2.15万人、幼儿教师1.9万人和特殊教育教师301人。
延安市
基本信息
延安市,简称“延”,是
陕西省省辖的地级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陕西省北部,
黄河中游,距离省会
西安市北方约371千米。延安市北连
榆林市,南接
咸阳市、
铜川市、
渭南市三市,东隔黄河与
临汾市、
吕梁市相望,西邻
庆阳市。总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延安市下辖2个
市辖区、10个县,并代管1个
县级市。截至2022年末,延安市常住人口为226.76万人。
历史沿革
延安市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抗日战争时期,
延安市成为革命政府所在地,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延安市建制始于1949年,作为
新中国成立后的地级市,为党和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特征
延安市地处
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这里既有壮丽的黄河风光,又有丰富的红色革命遗迹。在经济方面,延安市致力于发展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延安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吸引着众多中国外游客前来感受红色历史和自然风光。
经济发展
到2022年为止,
延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231.93亿元。据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6.4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01.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04.09亿元。这三个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0.1:62.8:27.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8390元。延安市还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和技术合同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延安市拥有347所各类中小学校,其中包括111所普通中学和236所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和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14.97万人和21.83万人。此外,
延安市还设有6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484名在校学生。幼儿园方面,延安市共有504所幼儿园,园内幼儿达到8.69万人。教育事业在延安市得到积极发展,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经济
概述
陕北地区50-70年代在
计划经济下以农业主导发展,但生产方式粗放。60年间,农业基础稳固且条件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工业经济实力增强,能源工业快速崛起;商业贸易繁荣,交通运输扩大。
改革开放后,陕北经济取得长足进步,90年代起尤为显著。陕北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在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十年中,其贡献不断提高。工业经济从点状到面及带状分布,形成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源型结构。陕北农业高效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国影响广泛,同时农村工业迅速发展。工业
部门结构变化显著,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化工和电力等行业快速增长。此外,第三产业也实现了长足发展。
第一产业
陕北地区
第一产业中以农业种植、水果林业、畜牧养殖等产业为主,其支柱产业为农业种植,主要的农作物包括高粱、黍子、糜子、
荞麦、小麦、玉米等。水果林业方面,陕北地区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寒冷,适合种植早熟、耐寒的苹果树,此外还有
香梨、李子、枣子等多种果树种植。
第二产业
陕北地区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工业体系,涵盖了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和建材等行业。
第三产业
陕北地区的服务业也呈现出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推动了酒店、旅游娱乐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兴起。教育、医疗、金融、物流等领域也日益发展,提供各种相应的服务和支持。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零售业和餐饮业也在稳步发展。
人文
综述
陕北地区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且具浓厚人文氛围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美味独特的食物,如
碗坨、然然菜和
油馍馍,还有独特的传统习俗。秋收节是陕北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丰收,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进行舞蹈表演。婚宴也是重要传统习俗,新娘新郎身着华丽传统服饰,整个婚礼充满喜庆和欢乐。陕北还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俗音乐、皮影戏和火塌炕。民歌朴实真挚表达对生活、爱情和家乡的热爱与思念;皮影戏借助手工制作的皮影讲述故事;火塌炕是农村中常见的供暖方式,也是社区凝聚力的文化符号。这些丰富人文元素使陕北成为一个别具特色魅力的地方。
革命圣地
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延安市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
子长市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
吴起县、
志丹县、子长市、
安塞区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革命旧址包括凤凰山
中共中央旧址,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枣园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旧址,王家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山革命旧址
凤凰山革命旧址在
延安市凤凰山脚下。这里有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和红军总参谋部旧址、中央机要部门旧址。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三月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洛川会议、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并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和战略问题》等重要著作。2016年12月,凤凰山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22年12月,被列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
延安市城北2.5千米处的杨家岭村,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这里领导了中国抗日战争、
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写下了《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2016年12月,杨家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是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所在地,位于
延安市城西8千米处。1939年初,是中央社会部机关驻地。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迁驻枣园,在此期间,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枣园现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为人民服务”讲话台等。2016年12月,枣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王家坪革命旧址
王家坪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南1千米处。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是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同志旧居和中央军委、军委会议室旧址。1946年1月起,毛泽东曾断断续续在此居住,1947年3月18日离开,开始转战陕北。2022年12月,被列入
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
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位于
延安市城南,是1939年1月至1947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驻地。旧址共有石窑洞48孔、平房20间,包括边区政府各厅、局旧址及林伯渠、李鼎铭旧居等。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人民民主政权性质及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践,为中共中央实现对全国抗日战争的政治领导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2016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文物古迹
陕北地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其中榆林市26处,延安市22处。包括统万城遗址、府州城、白云山庙、长城-镇北台、杨家沟革命旧址、石峁遗址、石摞摞山遗址、李家崖城址、麟州故城、吴堡石城、
榆林卫城、盘龙山古建筑群、姜氏庄园、银州故城、代来城城址等。
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遗址位于
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为匈奴人的
首都遗址,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
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府州城
府州城为陕北著名的古代军事要塞,历史上曾为宋、辽、
西夏、金的战之地。城墙始建于
五代十国后唐时期,
北宋曾多次修,一直沿用。城内有文庙、
城隍庙、文昌阁、关帝庙、上帝庙、荣河书院、千佛洞、娘娘庙、悬空寺等建筑。除城墙建于五代和宋代外,其余均为明清建筑、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庙
白云山庙因山上建有古迹
白云观,又名“白云观”,明清道庙古建筑群。山下
黄河峡谷风貌奇异而闻名遗迹,素有“关西名胜”“白云胜景”之美称。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并增建。占地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70平方米,含古建筑56栋,是
陕西省境内也是
西北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北地区拥有国家级23项、省级141项、市级435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黄帝陵祭典、
安塞区腰鼓、安塞剪纸、洛川蹩鼓、黄陵面花、宜川胸鼓、陕北说书、陕北民歌、陕北道情、木兰传说故事、陕北窑洞建筑技艺、
延川县剪纸、秧歌(陕北秧歌)、榆林小曲、陕北民歌、道教音乐、鼓舞、靖边跑驴、二人台、谚语(陕北民谚)、石雕(绥德石雕)等。
陕北民歌
陕北
民俗音乐的题材多样,内容涵盖了丰富的生活情感和社会主题。其中包括对自然风景的赞美、对农田劳作的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祖国情感的表达等。陕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给予了这些
民歌独特的色彩和氛围,如对
黄河的咏唱、对大漠的描绘等。
陕北民歌的音乐饱含浓厚的民间气息。其旋律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烈,并且常常伴随着传统乐器的演奏,如
二胡、
琵琶、
扬琴等。歌词通俗易懂,质朴而真实,直接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
陕北皮影戏
陕北
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历史悠久,已有瓦刻塑影、纸雕塑影等种类,
唐朝就已经流传开来。皮影戏所表现的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具体的事物,通过手工制作的皮影人物、道具和背景融入了戏剧的
化学元素,不仅有艺术价值,而且也是人们了解民俗、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陕北火塌坑民居
火塌坑民居是陕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它因其独特的结构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大奇观。它是若干仓库分散拼凑而成的各式建筑,取名为“塌坑”即因多数建筑的半埋地下,外表只露出一层墙的缘故,古朴而大气,呈现出浓厚的陕北土特色。
饮食
陕北的饮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多样化的风味而闻名。受地理条件、气候和农业资源的影响。这个地区以小麦种植和畜牧业为主导,其饮食以面食、肉类和豆腐为基础,并注重酸辣、麻辣和浓香味的调味品。在陕北的传统饮食中,面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凉皮、
油泼面、
刀削面和热干面等是当地人经常享用的美食。其中,凉皮是陕西省最知名的特色美食之一,由面粉制作而成,再加上一些配料如黄瓜、
豆芽、蒜末和醋等进行拌制。羊肉在当地被广泛消费,形成了兰州烧饼配
羊肉串、
羊肉泡馍等经典组合。牛肉也是陕北菜肴中常见的食材之一,在
炖菜和烤肉中经常使用。
特色美食
碗托
碗托在陕北是很普遍的一种民间食品。差不多每个县的市镇上,都有饭店或小吃摊点叫卖。碗托由精制
荞麦制作成碗状,放入锅中蒸熟,取出待凉后,切成片状,可以炒热食用,但是如果凉吃以
猪肝等为拌料后味道鲜美可口,很有韧性。
然然菜
然然菜就是把百菜和
阳芋熬在一起。先将
宣威火腿和土豆上笼蒸熟。蒸熟的土豆制成
土豆泥、焯水后的
小白菜切碎、云腿切末炒锅烧热,加清油(或者奶油)先炒小白菜,然后下入土豆泥和调料,炒匀。香而不腻。
油馍馍
油馍馍是陕北特色美食之一。黄米和
软米用清水泡浸后,碾成粉面状。将面粉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开水搅拌成稠糊状,蒸至半小时,并与未经蒸制的面混合后在热炕上发酵。发酵好的面被擀成小圆饼,中间戳一个小孔。最后,将这些带孔的小圆饼在油锅中炸至红褐色。炸熟的油馍馍呈金黄色,皮脆肉嫩,味道可口。
习俗
特色节庆
秋收节
陕北秋收季节从农历九月开始,人们忙着收割庄稼。谷子、高粱或
豆类晾晒后,被碾压和打谷。打谷场选在高处,风力强。牛或马拉着碌碡绕场转圈,主人用木叉翻挑谷子,用连枷捶打豆荚,分离谷壳。然后用扫帚掠过残留的豆荚或谷壳。接着老汉后生们迎风扬场,婆姨和娃娃则送未碾压的谷穗进风车。最后,混杂物变成了金灿灿的小米和黄黑色的豆子。按捺不住丰收后的喜悦心情,陕北庄稼人杀猪宰羊,扭秧歌庆秋收。秋收一般从
秋分开始,到
中秋节团圆赏月。人们扭秧歌、唱大戏,吃炉馍(
月饼)、羊肉和喝
洪洞醪糟。水果以
大枣、
苹果和
葡萄为主。这些庆典通常持续了一个通宵的时间。
婚嫁
嫁娶在民间有一系列的习俗,主要包括迎亲和送嫁两个环节。迎亲过程中,男方组成七人的迎亲队伍来接新娘。女方准备了嫁妆和陪嫁物品,并向迎亲领头人致意。新娘穿上嫁妆后,由迎亲队伍护送出发,吹奏手动乐器增加喜庆氛围。途中可能会遇到其他婚礼队伍,如果同向而行,则通过协商给先行者让路;如果相向而遇,则交换裤带或针线包以示友好。进村时,吹手演奏热闹的乐曲,村民围观。同时,新郎父母进入洞房进行一些传统动作,然后等待新人进入。迎亲队伍进门后,安排专房招待,由迎娘队伍领头人扶新娘下马或下轿。在进入洞房之前,吹手进去张号,然后有人撒麦叶和小钱,称为“撒帐”。新人进入洞房后,新娘洗脸,然后两人一前一后走向洞房。之后进行饭后仪式和闹房,其中夫妻互相称赞,亲戚朋友表演节目以娱乐大家。闹房结束后,婆母向里撂儿女馍,希望早日抱孙子。整个晚上洞房的灯光要一直亮着。
生活习惯
陕北地区的人们有许多独特的生活习惯。他们崇尚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在庄稼收割时会举行庙会,舞狮子、踩高跷、唱山歌等传统活动。
陕北人喜欢在休闲时品茶聊天,茶艺文化是其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夏季,人们还会去附近的河流或水库游泳,以消暑解热。此外,陕北人还有一些忌讳用语。他们不喜欢被称为盖佬、炒面神、嫖脑等词语,也不喜欢别人说自己是八成、二百五、半吊子、胡脑髁、搅茅、瓷脑等词语。
陕北人还忌讳使用一些不吉利的词语,如儿人、儿事、儿话、儿路、毯势等。在陕北方言中,人死后不用“死”这个词,而是用“老去了”“殁下了”“失觉了”等词语来表示。此外,陕北人还忌讳说别人的孩子胖。
传统服饰
陕西人服饰以淡雅朴素为主,追求宽松舒适和经济实用。上衣下裤的两截装,是陕西人最基本的传统服装式样。这种中式衫袄和大裆裤子都是农家妇女自裁自缝的,衣料也为农家自织的土布,夏季多为白色,秋冬春三季多为灰、黑、蓝三色,民间有“冬天青、夏天白,春秋二季一墨”之谚。颜色一般是用
黑豆粉水、
石榴皮、槐籽等煮后埋进涝池淤泥中染成的。
陕北冬季寒冷,是全省气温最低的地区。这里农牧并行,皮毛产量丰富,人们在冬季常穿羊皮袄御寒。有钱人使用羔羊皮,称为“羔皮筒子”,外面挂有面料,轻软舒适。庄稼人则穿老羊皮,不挂面料,毛朝里,皮朝外,经济实用又防风御寒。当地有一句顺口溜形象描述了它的好处:“白天穿,晚上盖,天阴下雨毛朝外,
虱子咬起墙头晒。”老羊皮袄虽然笨重土气,但保暖效果良好,深受庄稼人和拦羊人的喜爱。
民间文化
陕北地区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如秧歌、陕北民歌和说书等。
秧歌
陕北地区的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也是陕西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秧歌起源于农田劳动中的欢乐集体活动,常常在传统节日、庆典和婚礼等重要场合表演。秧歌以其欢快、热烈的音乐和舞步,展示了陕北人民的乐观向上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秧歌起源于农田劳动中的集体欢乐活动,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的音乐饱含浓厚的民间气息。其旋律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烈,并且常常伴随着传统乐器的演奏,如二胡、琵琶、扬琴等。歌词通俗易懂,质朴而真实。陕北民歌的历史悠久,流传至今仍是陕西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
说书
陕北地区的说书艺术是中国传统的
曲艺形式之一,也是
陕西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口头表演之一。说书的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陕北地区,特别是
延安市、
榆林市,说书一直是人们娱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
三弦琴或
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陕北说书的曲调激扬粗犷,优美动听,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影视作品
《陕北汉子》
《陕北汉子》是一部30集的军旅剧,于2011年10月11日首播。该剧以普通话为语种,由
侯勇、
咏梅、
杜源和
范雨林等主演。编剧高军与导演
谷锦云合作完成了这部影视作品。该剧通过展现中国大陆的军事背景,描绘了一系列的故事情节。电视剧《陕北汉子》以
白文焕为代表的一群陕北汉子,从
辛亥革命起,就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以正直正义的勇气,团结穷兄弟们与反动势力抗争,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一次次失败,陕北土地上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煎熬。
《人生》
《人生》是一部产自中国大陆的言情剧,共有30集。该剧于2014年3月19日首播。主演包括
王雨、
缪婷茹、
彭杨和苏小刚等。《
人生》是改编自
路遥经典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由
杨阳导演,王雨、缪婷茹、彭杨、苏小刚等主演。电视剧以改革初期陕北地区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讲述了农村知识青年
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以及感情上的追求与挣扎,尤其是高加林与同村姑娘巧珍、同学
黄亚萍的感情纠葛更是直抵一代人的心灵深处。
《平凡的世界》
《
平凡的世界》拍摄于陕北
榆林市,改编自著名作家
路遥的同名小说,由
毛卫宁执导,
王雷、
袁弘、
佟丽娅、刘威、
李小萌、
尤勇智等领衔主演,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
孙少安、
孙少平两兄弟追求理想,与命运抗争的曲折故事。《平凡的世界》相当全面而准确地展现了历史重大转折时期的时代生活,尤其是以
陕西省农村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在人生艰难时期的选择,是一部中国精神的深刻史诗。
风景名胜
陕北地区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重要地域,拥有丰富多样的景点。整体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拥有国家AAAAA级景区8家,国家AAAA级景区14家。截至2022年,共计接待游客1355.24万人,创造门票收入38.9亿元。
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陕北佳县城南5千米处的黄河之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
道教名山,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经历代续建补葺,白云山总共占地200亩,建成庙宇54座,各类古建104处,并存有建筑、壁画、书法、雕塑、音乐等文化精品,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万历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颁圣旨一道,亲赐《道藏》4726卷。目前,白云山是中国著名道教圣地,黄河沿岸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正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之地。白云山属典型的庙观文化,它把传统的儒家文化、宗教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有机地熔于一炉,其内涵深刻,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不失为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白云山诸神荟萃,由54座宫、殿、楼、阁等组成的庙建,每庙必有神,200多位神,400多尊像司职各异,又相互联系。其中以道教系列神为主,儒、释、道三教交汇,既供华夏大地供奉的传统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神。
红石峡
红石峡位于
榆林市城北3千米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千米。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
九边重镇”的地位。
红石峡因其东西石壁上的
摩崖石刻而被誉为塞上碑林,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这里有窟洞、殿壁、碑石镶嵌的题词、题字、碑、碣等多达160多处,大小不一,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涵盖了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笔力雄健、挺劲,文采飞扬,各具特色,充满异彩。
福地湖
福地湖位于
宜君县城东30华里处,是一处自然风光秀丽的景区。1998年,宜君县政府集资开发,使蒙芒湖更加美丽。湖中半山腰的北魏石窟建于446年,融合了佛教和
道教的元素。经历了
北魏、
北齐、隋、唐、宋、清等历代雕凿,这个方形平顶、进深1.25米、宽1.78米、高1.29米的石窟共有三个石。其中,中央的大龛中,雕刻了释迦牟尼佛洗足跌坐,其左下方还雕刻了一位供人在博山炉前跪拜礼佛的雕像。右侧的龛已经塌毁,但仍保留着火焰纹龛和楣上的
蛟龙以及4朵莲花,周围还雕刻了12个小佛。左侧的大龛中,雕刻了手持
香蕉树的老君盘膝端坐像,左右两侧的道士侍立。龛楣上
浮雕了10个半身像,其中7个是手持
箜篌、笙、
琵琶、箫、长笛、
腰鼓、
长鼓的伎乐飞天。
魏塔古村落
魏塔隶属于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楼坪乡,距乡政府所在地3千米,村中
魏姓人家代代繁衍,已有百余年历史。村落四周环山,呈圆形,像个聚宝盆。溪水从大山石缝中流出,清澈甘甜,聚成水潭如镜而得名水镜沟,传说老早以前这水可以治肠胃不舒服等病。村落与天然薪炭林相毗邻,环境优美,古树种类繁多、数目庞大、野兽出没,由于地处偏远,得以保留。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陈列展出面积1.43万平方米,展出文物2500余件,历史照片1400余张。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分列11个单元,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以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
日寇的光辉业绩。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广场平坦开阔、绿地成片,繁花似锦。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的是毛泽东铜像,铜像由著名雕塑师
程允贤设计,高5米、重约3吨,连基座通高8.15米,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手书的“毛泽东在延安”。
延安革命纪念馆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1996年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重要人物
参考资料
领导信箱.榆林市民族宗教事务局.2023-08-09
民族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8-09
延安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