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英:Resistance )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它的单位是欧姆(Ω)简称欧。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常用单位: 千欧、兆欧。
是电阻定律的表达式,也是电阻的决定式。
该公式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本身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电阻取决于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而不是电压U和电流I。
德国物理学家
乔治·欧姆(Georg Simon Ohm)于1826 年发表了关于电阻的实验结果。他发现电阻是一个线性元件,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流经一个电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发展历史
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Georg Simon Ohm),他在1826 年发表了关于电阻的实验结果。
1885年
英国C.布雷德利发明模压碳质实芯电阻器。
1897年英国T.甘布里尔和A. 哈里斯用含碳墨汁制成碳膜电阻器。
1913~1919年英国W.斯旺和德国F.克鲁格先后发明金属膜电阻器。
1925年德国西门子-哈尔斯克公司发明热分解碳膜电阻器,打破了碳质实芯电阻器垄断美国贝尔实验室市场得局面;晶体管问世后,对电阻器得小型化,阻值稳定性等指标要求更亚,促进了各类新型电阻器得发展;
美国贝尔实验室1959年研制成TaN电阻器:60年代以来,采用滚筒磁控溅射,激光阻值微调等新工艺,让部分产品向平面化,集成化,微型化及片状化方面发展。
基本概念
电阻起源于自由电子在
电场作用下运动的同时还受到原子的散射影响。
在
导体材料中,电子的运动方式也因其材料的化学成分而有所不同。对于金属材料,电子在导体中的运动方式类似于自由电子,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不受阻碍地运动。但是在一些绝缘材料中,如玻璃、陶瓷等,电子在材料中的运动受着电场的强烈限制,这也使得该种材料的电阻很大。电阻的作用是阻碍电流的通过,将电路分成不同的部分,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单位
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它的单位是欧姆(Ω)简称欧。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常用单位: 千欧、兆欧。
符号
电阻的符号通常用R表示
电阻公式
欧姆定律说明电阻与电流成反比,与电压成正比。电阻 = 电压 / 电流。
电阻的连接方式
电阻可以串联或并联在电路中,串联时电阻值加总,而并联时电阻值减小。
电阻的特性
在一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本身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电阻率
电阻率是一个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
物理量,是导体材料本身的特性,与导体的形状、大小无关。
纯金属的电阻率较小,合金的电阻率较大。连接电路的导线一般用电阻率小的铜来制作,必要时可在导线表面镀银。由于用电器的电阻通常远大于导线的电阻,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导线电阻为0。
电阻率往往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①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用于制作电阻温度计。
②大部分半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可用于制作热敏电阻。
③有些合金,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用来制作标准电阻。
④一些金属在温度特别低时电阻可以降到0,这种现象叫作超导现象。
电阻定律的表达式,也是电阻的决定式。
电阻的定义式,R与U、I无关。
提供了测定电阻率的一种方法。
提供了测定电阻的一种方法:伏安法。
计算方法
电阻的并联
多个电阻、、、并联后得到的总电阻为:
电组的串联
多个电阻、、、串联后得到的总电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