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学工程是医、理、工高度交叉的一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医学技术类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智能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数据管理等。旨在建立一个跨学科、多元化的教学和科研平台,促进各学科交叉融合,进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智能检验、智能康复等工作。
专业发展
智能医学专业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快速发展并壮大成形的学科体系。早期人工智能,VR技术,移动通信等信息化技术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手术机器人,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促进智能医学进一步发展;如今智能医学已应用于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手术操作、医院管理、药物研发、健康体系等医疗体系的各个方面。以5G医疗、医学云平台/大数据、先进材料合成、4D打印、AR/MR、超级智能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前沿科技将推动人类全面进入智能医学时代。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2017年新增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且在2018年中国教育部批准建立了首个智能方向的医学类本科专业,2019年天津建设了中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博士点。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医学基础知识、医学信息系统开发、医学大数据分析等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解决智能健康管理、智能疾病预测和智能疾病诊疗等医学领域面临的痛点问题的能力,可在医疗与健康智能系统相关行业、医学相关研究院所、高校和综合性医院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化医学产品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开放、管理、教育和医疗技术支持与临床医学服务等工作的医工复合型人才。
知识要求
该专业学生需熟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智能医学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智能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沿和动态;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熟练应用;掌握先进的医学信息、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知识,了解国家卫生政策和法规;掌握医学信息检索的方法,了解网络资源;掌握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诊疗的原则和方法。
课程体系
智能医学工程体现了新兴智能技术与传统医疗大健康产业相融合的新医科理念和新工科特色,所培养的学生应掌握深厚的数理基础、掌握较系统的医学知识、并接受扎实严谨的工程训练,所学的课程包括了医学基础课、智能科学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三大类。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学习期间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实践内容需均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要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素质拓展、文化活动、基础科研训练、实践能力训练和毕业实习等。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研究专业有智能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学等。境外深造的知名高校有霍普金斯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学院。
就业方向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为在医疗与大健康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检验、精准医疗、智能康复等相关工作。可去医疗互联网+企业从事智慧医院系统的开发推广、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处理等工作;也可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卫生信息中心等事业单位从事卫生信息管理、医学大数据分析等相关工作。
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授专业课程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在海内外知名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的经历,能够承担本专业教学、实习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具备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且专业负责人资历较深,能妥善安排教学工作。本专业充分发挥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的优势,创建由国际一流人才带领的教学科研师资团队,积极引进资深长聘教授,积极在师资队伍中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
教学条件
本专业需具备充足的教学实验室,主要承担本科生基础教学实验课、科技创新项目和创新实验课程。设置该专业的院校可与医院和企业建成教学实习基地,支撑本专业学生的实习任务,深化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密切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图书馆需采购智能医学工程相关领域专业图书,提供众多科学期刊数据库,能够满足学生对于图书信息资源的需求。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5所,排名依次为:
中国
科学教育评价网2024-2025年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1所,等级5★的学校2所,其中等级5★+及5★的学校的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4中国大学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排名(研究型),A++档次的学校2所,A+档次的学校3所,学校排名依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