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颈鸊鷉
䴙䴘科䴙䴘属的一种鸟
赤颈(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odiceps grisegena),别名赤襟鸊鷉、赤颈䴙䴘,是䴙䴘科䴙䴘属鸟类,有两个亚种。该物种与其他种类的鸊鷉相比个体较大,体长43~56厘米,体重800~1600克。嘴的基部黄色,余部黑色。虹膜为深棕色,周围绕着一圈黄色。成鸟(夏羽)头顶黑,其两侧各有羽簇;头部两侧及喉均白;前颈和上胸赤棕色,故名赤颈鸊鷉。后颈、背及两翅均灰褐;下胸、腹以及两翅的内侧飞羽悉白。
赤颈鸊鷉分布广泛,分布于北美、亚洲欧洲的部分地区,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分布差异。在北美洲,繁殖季节时该物种可横跨加拿大中部和美国中部、北部的地区,在冬季,迁徙到太平洋沿岸水域等地区;在亚洲东部,在西伯利亚地区东部及其周边地区繁殖,过冬于亚洲太平洋沿岸和该地区的一些大型内陆湖泊;在欧洲和西亚,在北欧的大部分地区繁殖,过冬于北海波罗的海沿岸等地区。在中国夏时见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绥化市泰来县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越冬在河北省福建省广东省,迁徙期间经吉林省、辽宁等省。
赤颈鸊鷉是水禽,常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各种水域中,主要在小、浅、富营养化水体上繁殖。
2015年,全球种群数量估计约为19万到29万只。2018年,赤颈鸊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与其他种类的鸊鷉相比,赤颈鸊鷉个体较大。体长43~56厘米,体重800~1600克。嘴的基部黄色,余部黑色。虹膜为深棕色,周围绕着一圈黄色。该物种夏季和冬季的羽色并不相同,夏季成鸟头顶黑,其两侧各有羽簇,形稍延长而向外突出;头部两侧及喉均白;前颈和上胸赤棕色,故名赤颈鸊鷉。后颈、背及两翅均灰褐;下胸、腹以及两翅的内侧飞羽悉白。冬羽头顶黑色,头侧和喉白色,后颈和上体黑褐色,前颈灰褐色,其余下体白色,翼前缘白色,飞翔时极明显。该物种有叶状的脚,这使得它们在水中通过时更加顺利。
雄性雌性赤颈鸊鷉在外表上很相似,没有性别二型性,但平均而言,雄性体型更大。幼鸟在繁殖季节羽毛与成鸟相似,颊上有深色条纹,颈部颜色较浅(棕红色),喙较宽,呈黄色。
在各大洲,观察到种群之间存在细微的形态差异,原产于欧洲和西亚的种群属于赤颈鸊鷉指名亚种(Podiceps grisenega grisegena),而北美和东亚的种群属于赤颈鸊鷉北方亚种(Podiceps grisenega holboellii )。赤颈鸊鷉指名亚种比赤颈鸊鷉北方亚种更小,背部、颊部和颈部的羽毛颜色相对较深。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赤颈鸊鷉分布广泛,分布于北美、亚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分布差异。
北美洲,繁殖季节时该物种出现于北起阿拉斯加州,下至加拿大西部,横跨加拿大中部和美国中部、北部的地区。在冬季,赤颈鸊鷉种群迁徙到太平洋沿岸和大西洋沿岸水域,南至加利福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
在亚洲东部,赤颈鸊鷉在西伯利亚地区东部及其周边地区繁殖。东亚种群在亚洲太平洋沿岸和该地区的一些大型内陆湖泊过冬。
在欧洲和西亚,赤颈鸊鷉在北欧的大部分地区繁殖,从荷兰西西伯利亚西部,再到俄罗斯南部、哈萨克斯坦东部、土耳其保加利亚。该种群在北海波罗的海里海黑海亚得里亚海爱琴海沿岸过冬。虽然很少见,但该物种也会在地中海地区和伊朗北部过冬。
夏时见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绥化市泰来县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越冬在河北省福建省广东省,迁徙期间经吉林省、辽宁等省。
栖息环境
赤颈鸊鷉是水禽,常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各种水域中。在夏季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小、浅、富营养化水体上,如内陆淡水湖泊,浅沼泽地和大的水塘中,尤其喜欢富有水底植物和挺水植物的湖泊与水塘,也见于水流平稳的河湾地区。在春季和秋季迁徙期间,赤颈鸊鷉会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在河流、大湖和海洋海岸线上停留。冬季则多栖息于沿海海岸(潟湖海湾)、湖泊及河口地区,也会在远离陆地数英里的开阔海域活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赤颈鸊鷉的食物主要为各种鱼类、蛙、蝴科、昆虫、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等小型水生无脊推动物和脊椎动物,偶尔也吃两栖动物
当它们吃水生生物时,赤颈鸊鷉通常在水下觅食,从湖床或植被上捕捉猎物,并在水下吃掉它们。然而,如果猎物太大或难以处理,它们可能会在食用前将其带到水面。它们还可以从空中捕捉低空飞行的昆虫。
鸣叫行为
在繁殖季节,赤颈鸊鷉是一种非常善于发声的物种。常连续发出“kek—kek--kek”的鸣叫声或像哭泣样的“khkha--khaaa--khakhaa--kha”声。赤颈鸊鷉在秋季和冬季通常少有发声,偶尔会发出“crick-crick”和“teck-teck”声音。
节律行为
赤颈鸊鷉春季迁徙于3~4月,秋季迁徙于9月末至10月初。该物种常成对或小群迁徙,迁徙主要沿河流和海岸进行。
其他行为
赤颈鸊鷉是一种具有领地意识的物种,繁殖对通常使用攻击和仪式行为来保卫大片领地以供觅食和繁殖。该物种很少起飞,多远离岸边活动。善于游泳及潜水。受惊时,就潜入水中,能在水中匿藏较长时间。
生长繁殖
赤颈鸊鷉通常在两岁或两岁以上时开始繁殖,是季节性的“一夫一妻”制,大多数雌雄繁殖对在春季迁徙前的越冬地完成配对,繁殖季节为5月~9月。
求偶交配
赤颈鸊鷉在择偶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求偶仪式,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展示。如求偶时雌雄鸟先在一起游泳,扇动两翅,然后抬起前身,面对面的直立于水中,两嘴接触,同时羽冠竖直起来,然后再游开到一边。
赤颈鸊鷉也有一种交配仪式,包括各种伴随着该物种特有的嘶嘶叫声的动作。在交配期间,雌性在巢中低着头,脖子后面的羽毛竖立。雄性在雌性身后游来游去,然后收起翅膀向上跳跃,并在与泄殖腔接触之前继续在雌性的臀部旁走几步。交配完成后,雄性会从雌性身边滑落并重新进入水中。交配后,雄性通常会潜入湖底,拉出一些植被,并将其呈现给它的配偶。
营巢产卵
赤颈鸊鷉通常在5月筑巢,其以分散或小群体的方式筑巢,雄性选择巢址,但两性都参与筑巢。巢为盘状,巢径约20厘米,建在水体的水生植被中,由一堆漂浮的水生叶子和茎组成。巢穴底部由部分腐烂的植被建造而成,巢的边缘主要由树枝和芦苇构成。
雌性每年产1~2窝,窝卵数为4~5个。产下的卵呈淡蓝色,但通常在产下一天后就会褪色成白色,无斑,卵壳较粗糙。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湿的巢材料可能会将它们染成深褐色。
孵化育雏
赤颈鸊鷉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化,在孵卵期间如果亲鸟离巢觅食,则在卵上覆以少量水草,双方共同孵化22~25天。在最初的几周,成鸟会背着幼鸟,交替捕鱼。幼鸟在10周后可以飞行。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1970到1990年之间,赤颈鸊鷉在欧洲的种群数量相对较少,少于11.2万只,但数量较为稳定。1990年至2000年期间,在乌克兰波兰等国家的种群数量有所下降,而在俄罗斯芬兰的数量则稳中有增。截止20世纪末,其种群数量总体上较20世纪70年代略有下降。
到2015年,全球种群数量约为19万到29万只。在中国约有1万到10万对繁殖对,1千到1万只迁徙个体和50到1千只越冬个体;在日本约有1千到1万只越冬个体,繁殖对和迁徙个体较少;在俄罗斯,迁徙个体约为1千到1万只;欧洲种群数量较多,约5万到10万只成年个体。
致危因素
影响赤颈鸊鷉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有:在波罗的海,许多内陆水域引进非本地鱼类如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等大型鱼类,导致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食物资源紧张。人类的种植园扩张,使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改变;人为捕猎;副渔获物等。
1989年3月,美国埃克森瓦尔迪兹号邮轮漏油事件发生,赤颈鸊鷉是受该事件影响最严重的物种之一,事件发生后的三年内其种群数量几乎没有恢复。2013年,。
保护级别
2018年,赤颈鸊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种间关系
赤颈鸊鷉的卵和幼鸟均可被捕掠食者捕食,例如美洲鸦(Corvus brachyrhynchos)、渡鸦(Corvus corax)、白头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美洲骨顶(Fulica americana)、浣熊(Procyon lotor)、和麝鼠(Ondatra zibethicus )等。当幼鸟不在”父母”的背上时,它们可能会被白斑狗鱼(Esox luciu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等大型鱼类吃掉。
赤颈鸊鷉与其他鸟类争夺繁殖地盘,并与鱼类争夺食物来源。作为该物种主要的食物来源,鱼类种群可能受到赤颈鸊鷉的调控。
参考资料
Podiceps grisegena.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10-09
..2024-10-0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生态环境部.2024-10-25
Podiceps grisegena.ADW.2023-04-30
Podiceps grisegena.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30
Podiceps grisegena.Oiseaux.2023-04-30
..2023-04-30
..2023-04-30
..2023-04-30
..2023-04-3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鸣叫行为
节律行为
其他行为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营巢产卵
孵化育雏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种间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