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1945年07月25日-),出生于
上海市。中共党员,
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坪山图书馆馆长。
1962年,周国平被
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后作为公务员到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活了八年,直至1974年8月被调至党校。1978年10月,周国平重返北京,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哲学研究所工作,开始研究尼采,在1983年便写出了《从酒神精神到权力意志——尼采艺术哲学初探》具有重要价值,同年他在发表稿件后反响不错,便开始出版自己的选集。1984年成为在职博士生,继续研究,两年后便掀起“尼采热”,出版专著《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后便开始发表哲学散文。在2009年成为
中国作家协会成员。
代表作有散文集《
各自的朝圣路》《
守望的距离》,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纪实作品《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他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学术领域内影响广大,意义深远,他为孩子所写的亲子三部曲《妞妞》《宝贝,宝贝》《叩叩》更是获得广泛读者高度认可,深受读者喜爱。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5年,周国平出生于
上海市老城区,家境贫寒。父亲母亲关系和睦,父亲只有小学学历,解放初入党,一直担任基层干部的职位。母亲通过扫盲识字,并养育了五个孩子。[38]
周国平在紫金小学度过了幼儿园和小学时期,中学就读于
成都市第七中学,
高中就读于
上海市上海中学。1962年被
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1964年受学校组织到
平谷区写村史家史。他一共在
北京大学生活了六年,其中不仅在上学,还经历了农村四清和文革。在大学时光里,他碰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也就是郭沫若的儿子
郭世英,郭世英身上的品质深深吸引了周国平,并且他认为郭世英最具人性魅力,他的思考足够真诚和深刻。周国平认为他的一生精神追求的方向,在郭世英的影响下奠定。
工作学习经历
1969年,周国平参加正规连队训练后生活在南湾湖农场,后到广西桂林
资源县生活了八年半,担任公务员职位,具体工作为宣传部干事和党校教员。他因写材料功底扎实被县武装部调走,并于1974年8月调至党校。1978年10月,他重返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选择了苏联当代哲学专业读研。硕士生毕业后留在哲学研究所工作,第二年分配于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并开始研究尼采,在1983年写出《从酒神精神到权力意志——尼采艺术哲学初探》,三年后这篇文章刊登在《外国美学》。
在1983年前后,周国平接受了朋友的约稿,写了《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等两篇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好,之后相继出版随感集以及各类的散文精选集,包括《
觉醒的力量》《人生不较劲》等。1984年成为在职博士生,成为
汝信的学生,以尼采哲学为研究主题。
1986年,41岁的周国平出版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掀起“尼采热”。这股热潮
消散后,在继续研究哲学的同时,周国平的写作转向了哲理散文,相继出版《守望的距离》《
各自的朝圣路》等作品。并于1994年评上研究员职称。2009年成为
中国作家协会成员。
周国平参加过多次讲座。2013年4月23日参加2013年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之“
北京大学读书讲座”。同年11月20日再次开展读书讲座。大学艺术中心云上艺术讲座周国平作为特邀嘉宾参加讲座等。
2019年8月21日,周国平作为图书节形象大使,参加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的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节活动。2020年7月21日,周国平通过
抖音直播介绍了他关于读书和旅行的哲学思考。2022年11月6日,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坪山区系列活动正式开幕,坪山图书馆馆长周国平以“阅读照亮人生”为主题开展了线上讲座。
感情家庭经历
周国平的第一任妻子是敏子,他们在山西登记结婚。1981年与雨儿相恋后并未向敏子隐瞒恋情,并于1987年
协议离婚手续。
1980年遇见雨儿,从1981年相爱到1988年结婚。1990年4月20日,周国平的女儿妞妞出生,却患有先天的绝症,这个年幼的孩子只在世上度过一年半时间。周国平的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记录了这段悲惨的故事,表达对女儿的深情挚爱。在女儿妞妞离开人世之后,为了安抚雨儿的悲伤情绪,周国平劝说妻子出去结交一些朋友,可是雨儿却开始婚外情,两人随后协议离婚,周国平就此结束他的第二次婚姻生活。
在一次采访中周国平遇见了郭红,并于1997年10月与郭红结婚。周国平随后与郭红收获了一双儿女,女儿叫啾啾,周国平写下《宝贝,宝贝》这本书,记录了女儿啾啾的童年。《叩叩》记录的是儿子叩叩的童年。
家庭成员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哲学著作
参考资料
散文
参考资料
纪实作品
参考资料
随感集
参考资料
诗集
参考资料
翻译作品
参考资料
其他作品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他的写作思维深入广阔、视角灵活。周国平的散文创作风格内涵深刻且富有哲理,自然平实、语言晓畅、逻辑清。他的作品回归自我的精神生活,以独白的形式将人文精神写入作品中,以间接的方式实现人文关怀。他的散文有自己的叙述模式,善于抓住关键词,使文章出现独具自我特点的点晴之笔。
对生命的敬畏感渗透在他的散文中,人在本质上对孤独的认同感成为了周国平写作的重要主题,他让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对孤独感、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差异性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且责任意识在周国平笔下显得尤为重要。
但由于他在创作观中追求“日常写作”,要求作者以最自由的方式表达哲学上的沉思,其散文作品风格虽然独具特色,但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则有些欠缺。整体上结构较为随意松散、叙述手法不够细腻。
哲学思考
哲学总体看法
周国平认为哲学有两大领域,其一是对世界的思考,其二是对人生的思考。哲学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每个人需要哲学的程度取决于他对精神生活的关注程度。而精神生活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非功利性,第二是超验性。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是一种极高的境界。第一,在没有确定信仰的情况下,哲学能让人度过有信仰的生活。第二,在信仰问题上,哲学能让人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第三,学习哲学知识,了解哲学理念,体会哲学精神能够开阔视野,提升心灵生活的水准,让精神世界更丰富。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大致有以下这些特点。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和人生,关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道理。第二,不承认除了理性以外的任何权威。第三,关注思想本身,而非其实用性。第四,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第五,满足于简单的物质生活。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都处于最好的状态,即生命应该是单纯的,精神应该是丰富的。能否幸福,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人可以支配自己的价值观即可以支配幸福。
周国平对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确定为三个层次:人性,理性,和超越性,广义的宗教精神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再到人生观时,周国平认为主要包含两方面:其一是对人生的总体评价,其二是对各种可能的生活方式的评价。周国平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一个是生与死的问题,另一个是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尼采研究
周国平的研究不仅体现了尼采对人生问题的关注,能够为尼采在中国所受到的政治化、功利化的解读正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尼采思想,提升了尼采在中国的地位。而且阐明了尼采哲学对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明确了尼采在严肃哲学领域的成就。与此同时,尼采哲学对周国平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周国平的写作道路提供了契机,并出版了专著《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教育观念
周国平作为中国为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对教育的基本观点便是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学习本质即为自学,而教育的本质一直以来就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所以它的目标一直以来也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在教育的目标上,周国平认为便是生命教育、智力教育、灵魂教育。教育的第一个目标,便应该是使学生成为热爱人生的人,同时也是善良的人。
周国平非常支持双减,应试教育培养不出拥有创新能力的人,他认为整个教育体制都应该往能够培养真正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向去发展,从而激活人的想象力、好奇心,鼓励独立思考,而国家层面应该为不同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我国应去设计规划落实的。
人物成就
1986年,周国平的《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出版,掀起了一股“尼采热”,之前默默无闻的他成为了文化名人。此书被一香港刊物评选“
改革开放以后对青年影响最大的书”。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
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作家周国平排名第二十三。
2012年《咬文嚼字》开展的“围观名家博客”活动,杂志社公布了“围观”结果,周国平名列榜首。
2015年1月7日,周国平出席2014腾讯·商报“华文好书”颁奖典礼,他的作品《幸福的哲学》荣登“华文好书”生活类十大好书榜。
2017年新书《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发布,他主张语文考试应该是让学生们写书评,语文教学是让我们变成一个有根的人,而不是培养作家,语文课要学习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的学习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提倡各民族都应该拥有母语写作的传统,而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
据统计,作家周国平的文章入选大陆语文课本有6篇、读本有13篇,入选
香港特别行政区语文教材达14篇。周国平文章常被收进中学语文课本。
人物评价
周国平老朋友方鸣对周国平评价:“周国平是最有人性的人,既文雅又疯狂,一点儿不像他的岁数。”
学者
陈剑晖在文章《重估与批判:论周国平散文》表示:“周国平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写作者,他的散文把别人的‘哲学’散文化,成为哲学‘布道者’和‘搬运工’,虽有‘小抒情’‘小清新’,也确有故弄玄虚与矫揉造作之处,其散文立意构思,思维模式高度程式化。周国平的哲思随笔可说是这个浮躁时代的镇静剂,这类哲思随笔有存在的必要和存在的价值,但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是有限的,不应过度夸大。”
深圳特区报对周国平评价:“他,就是周国平,一个有着孩童心灵、少年敏感、青年激情、长者睿智的人。”
中国新闻网在对周国平专访后评价:“在很多事情上,周国平大概是个很随性的人,包括最初写书的稿酬,新书出版等的版税多少也并不太在意。对国内一些知名的文学类大奖,周国平不感兴趣也并不关注。不过,在涉及写作时,周国平会变得认真起来。包括采访内容也是如此——他会拿一个小录音笔同步录音。”
新京报记者李永博评价周国平:“在人人追求精神浪漫的八十年代,向中国人重新介绍
弗里德里希·尼采让周国平一举成为了文化偶像;九十年代以后,周国平更是被冠以‘平民哲学家’‘人生导师’的称号,周氏人生格言不仅吸引着中年人,校园里也有‘男生不可不读
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的传说。周国平的作品还多次被中小学语文教材和试卷选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民作家’。”[52]
人物轶事
与郭世英相识相交
在大学的时光让是周国平加速成长,在此时他碰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郭世英。郭世英身上的品质深深地吸引了周国平,他的真诚是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都是如一。在周国平的眼中郭世英的思考足够真诚和深刻,怀疑和批判才是走向真理的必经之路。他们对学习和丰富自己知识的迫切,共同的学习追求,让他们成为好朋友。周国平的“嗜读”给郭世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世英开始将各种世界名著从家中带到学校,既可以自己读,也满足了周国平对图书的迫切需求。
爱书 爱阅读
出于对书籍天然的兴趣和热爱,周国平在上小学时读到一本儿童读物实在太喜欢,年幼的周国平忍不住偷偷留下,没有归还。上初中后,则开始了攒钱买书的生涯:有一段路要坐无轨电车,车费是4分钱,周国平每天走路回家,一直等到4分钱积少成多够买一本书;
高中校址地处郊外,回家的车费变为五毛,周国平照样走回家,每次得走一个半小时还多,目的是省下车费买书,新书我买不起,就去旧书店看喜欢的书有没有卖掉。上大学后他有助学金,把学校发的菜票退掉,每顿饭就啃窝头不吃菜,省钱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