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
东晋时期宰相、权臣
桓[huán]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东晋谯[qiáo]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北部龙亢集)人。东晋军事家、政治家、宰相、权臣。出身于官宦世家,为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十世孙,其父桓彝,官至宣城市知府
桓温姿貌伟岸,豪迈爽朗。迎娶晋明帝长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市男,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出任临沂市太守。之后参与庾[yǔ]翼北伐,迁徐州刺史庾翼死后,桓温被任命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冬月,桓温率军西征平定蜀地。永和四年(348年),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桓温上书迫使朝廷将殷浩废为庶人,朝中大权尽归桓温手中。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温率军北伐前秦苻健[fú jiàn]。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北伐姚襄,收复洛阳市司马丕兴宁二年(364年),桓温实施庚戌土断。晋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北伐前燕,桓温败战于襄邑,死伤三万人。桓温在朝中地位有所下降。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废帝(海西公),改立司马昱,以大司马坐镇姑孰,专擅朝政,都督中外诸军事。次年,司马曜即位,桓温要求朝廷加九锡,谢安王文度故意拖延,不久桓温病死,年62岁。朝廷追赠其丞相,谥曰宣武。司马德宗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
桓温是文武全才,有英雄气概,平蜀和三次北伐,立下较大战功,巩固东晋政权;以人为本,实施庚戌土断,财阜国库;虽然有意废立君王,心怀异志,但仍是东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因其性格特点,后人评价莫衷一是。《晋书》将之视为逆臣,翦伯赞[jiǎn bà bó]认为他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
人物生平
身世出生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出身官宦世家。东晋谯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北部龙亢集)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是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十世孙,其父桓彝于永嘉之乱后南寓江左,仕至散骑常侍宣城市知府。桓温未满周岁时,太原市温峤[qiáo]见到,称赞此儿骨骼不凡,听其哭声,觉得是英才降世。桓彝因儿子得到温峤赏识,便取名温。温峤逗趣道,既是如此,将来改作和我一姓。
为父报仇
桓温十五岁之时,其父桓彝韩晃害死,泾县县令江播参与其中,夜晚桓温头枕戈矛,眼流血泪,立志报仇。至十八岁时,江播已死,其子江彪兄弟三人守丧,身上携带刀具以防桓温。桓温谎称吊丧客人,得以进入,在守墓庐屋杀害江彪,又追杀两个弟弟,使人为之惊叹。
当选驸马
桓温为人豪迈爽朗,有雄风亮节,姿貌伟岸,脸上有七颗星印。年少时同沛郡刘惔[dàn]友好往来,刘惔称赞,桓温的眼睛像紫石棱,须发如刺猬亚科毛坚硬,是仅次于孙权司马懿一类的人物。之后桓温被选为南康公主的夫婿,拜为驸马都尉,袭万宁男爵位,授临沂市知府,屡迁至徐州市刺史
追随庾翼
晋朝永嘉二年(308年)至东晋太和五年(370年),中原、辽西地区渭河平原,先后建立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显现。东晋咸康元年(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太守。东晋建元元年(343年),庾翼北伐,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率军前往临淮(江苏盱眙 [xū yí]北)。庾翼向晋明帝推荐桓温,请求委以重任。待庾翼死后,晋明帝先后提拔桓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
对抗殷浩
石虎(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去世后,桓温想率军北伐,便上书朝廷,想听取各官吏意见,水路、陆路哪个适宜,朝廷没有回复。桓温得知朝廷大臣殷浩等人与其对抗,无所畏惧,鉴于君臣之礼,不得不敷衍交流,相互羁绊,为此不和约有一年。八州士众财物赋税,几乎不为朝廷所用。桓温申明北伐,奏请朝廷,便率四五万大军出发。顺流而下,抵达武昌。殷浩担心被桓温废黜,准备谋划回避,又想打着驺[zōu]虞幡让桓温停止进军。司马昱作为巡抚,写信解释互相猜疑的原因,告知桓温申明社稷大义
平定巴蜀
永和二年(346年),桓温上表呈请,汉主李势成汉末代皇帝)骄淫不恤国事,蜀地富饶,户口繁富,诸葛武侯用之以抗衡中夏,若得而有之,国家之大利也。当时康献太后临朝听政,桓温准备完毕后,呈上奏疏就出发了。蜀汉地势险恶,众人担心桓温兵马稀少,如何进击敌军。桓温富有军事才能,见到诸葛亮在鱼腹平沙上造有八阵图(把石头垒成八行,每行之间距离二丈),认为是常山蛇的形状,文武百官皆认不出。桓温率大军驻扎在彭模(在今彭山区东南、岷江东岸)后,便命参军周楚、孙盛守护重,自己率步兵逼近成都市李势叔父李福和从兄率军进攻彭模,周楚等人奋力抵抗,李福败退逃离。桓温又攻打李权一众,三战三捷,敌众溃散而逃。剩余李势带领全军出动,和桓温决战于笮[zé]桥,李势方参军龚护战死,导致军心恐惧准备后退,鼓吏又错敲成进击鼓,士兵们转而进击,导致李势全军大败。
桓温趁胜追击,火烧小城,李势连夜后退九十里到达晋寿葭萌城(今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石盘村土基坝)。李势的部将邓嵩、咎坚劝其投降,于是李势双手反绑,抬着棺材前来投降请罪。桓温在蜀地停留一月,任人唯贤,奖励善行,伪尚书仆射王誓、中书监王瑜镇东将军邓定散骑常侍常琚等,都是蜀地良才,桓温任命他们为参军,使得百姓心悦诚服。大军还未撤离,王誓、邓定、隗文等又反叛,桓温又讨伐平定了他们。整军旅回到江陵县(今荆州市),桓温晋升为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为临贺郡公。
北伐前秦
当时,殷浩到洛阳修复皇室陵墓,历经数年,屡战屡败,军械物资都丢给敌人了。桓温又升为司州军事,趁朝廷对殷浩不满,便上奏废黜殷浩,自此中央地方的大权归于桓温手中。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桓温亲自率领四万兵马从江陵(今荆州市)出发,由水路自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西),然后从淅川(今河南淅川东)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命令梁州刺史司马勋经子午道出兵。桓温进抵霸上,苻健(十六国时期前秦开国皇帝)派五千人挖深沟坚守,百姓们安居乐业,夹道欢迎,带着酒肉在路上迎接桓温的军队,六七十岁的老人感激涕零,没成想又见到官军。起初,桓温指望麦熟,收割后作为军粮,但苻健割掉麦苗,转移人口物资,桓温的军粮接济不上,俘获三千人口便撤兵而返。秦军随后趁势追击,桓温军队大败,伤亡惨重。
北伐姚襄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二月,桓温数次上表,请求朝廷迁都洛阳市,显示收复中原的志向,但是朝廷没有同意。这时姚襄占领许昌市,进攻洛阳,桓温再次从江陵出兵北伐,经过鲁山县(今河南鲁山),进逼许昌、洛阳。同年八月,桓温兵至洛阳城南伊河,姚襄当时正围困洛阳,听说桓温来攻,撤军而回,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大破姚襄部队,收复洛阳。不久,桓温班师南回,又迁三千多户归降百姓至江汉之间。桓温返回荆州(今荆州市)后,司隶(今河南省南部)、豫州(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青州市(现在山东省省东部、河北省中南部)、兖州[yǎn zhōu](大体位于废黄河济河之间)等地再次失陷。
移镇姑孰
升平四年(360年),朝廷赐封桓温为南郡公,并将其原有爵位临贺郡公降为县公,封授给其次子桓济隆和元年(362年),前燕将领吕护进攻洛阳市。河南知府戴施弃城而逃,冠军将军陈遣使告急。五月,桓温派竟陵太守邓遐率三千人协助守城,上表迁都洛阳,建议将五胡乱华后流亡者全部北徙,充实河南省一带,被朝廷驳回。兴宁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赐其羽葆鼓吹一部。兴宁二年(364年)春三月初一(庚戌朔),桓温大阅人口,令西部北部士民侨居在东南的,都以所在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是为庚戌制。史称“庚戌土断”。之后,桓温率北洋水师进驻合肥市,准备北伐,朝廷派人多次制止。兴宁三年(365年),前燕再次攻打洛阳市,陈祐出逃。司马昱得知后,与桓温在洌洲(今安徽和县)会面,命他移镇姑孰(当涂县),准备征讨之事。却因司马丕驾崩而作罢。
北伐前燕
太和三年(368年),桓温受封殊礼,位列诸侯亲王之上。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又上书率领部队北伐。军队驻扎在湖陆,擒获了前燕慕容暐[wěi]的将领慕容忠,并进驻金乡。当时天大旱,水道不通,就挖掘钜[jù]野的三百多里水道以通水路运输,从清水进入黄河。慕容暐将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领八万军队抵御桓温,在林渚[zhǔ]交战。桓温击败他们到达枋头[fāng tóu](在今河南浚县)。原先派袁珍攻伐谯梁(今安徽亳州),打开石门通水运。袁真已攻克谯梁,却不能打不开石门,军粮竭尽。桓温烧掉舟船从陆路步行退兵,自东燕出仓垣,经过陈留郡,凿井取水饮用,走了七百多里。慕容垂率八千骑兵追击,在襄邑(今河南睢[suī]县西)交战,桓温军队大败,死伤三万人,收复的淮北之地又全部丧失。
攻陷寿春
桓温兵败后,退至淮安市(今江苏淮安),收集兵马,并把罪名推到袁真身上,上表废黜袁真为庶人。袁真不服,暗中勾结前秦前燕。朝廷不敢责难桓温,命侍中罗含犒赏桓温,并任命其子桓熙为豫州刺史。之后,桓温移镇扬州市(今江苏扬州)。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部将朱辅拥立其子袁瑾为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遣军支援袁瑾,桓温命部将竺瑶、矫阳之率军迎战。燕军与竺瑶在武丘(今河南沈丘东南)交战,结果大败而归。八月,桓温率二万大军攻打寿春,将城池围困,袁瑾只能固守城池。
太和六年(371年),前秦将领王鉴、张蚝率军援救袁瑾,结果被桓温部将桓伊桓石虔(桓温之侄)击败。不久,桓温攻破寿春,俘获袁瑾,将袁氏一族及朱辅等人全部送往建康斩首,袁瑾所侍养的数百流民全被活埋,并把他的妻子儿女赏给立功将士。从此豫州全部落入桓温手中。
废帝立威
桓温对自己的才干能力很是自负,对朝廷旧怀异心,本打算在河朔立功,回来后接受九锡。遭到大败后,名望和实权顿时减小。于是参军郗超[xī chāo]进献废帝立新的计策,咸安元年(371年),桓温废黜司马奕(海西公、晋废帝),改立会稽王司马昱,是为简文帝。
桓温以“聚纳轻剽、苞藏亡命”为由,免去太师司马晞与其子司马综、司马口的官职,让他们返回封地。之后又逼迫新蔡王司马晃自首,称其与太宰司马晞、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散骑常侍庾柔等人谋反,将他们收押廷尉,请予诛杀。简文帝不允。最终,司马晞、司马晃被废为庶人、殷涓、庾倩、庾柔等人被诛杀。颍川庾氏一族为高门望族,势力强盛,庾希、庾柔等兄弟六人皆为朝中显贵,为桓温所忌。庾倩、庾柔死后,庾蕴饮鸩自尽,庾希则与弟弟庾邈、儿子庾之逃入海陵区(今泰州市)陂泽。青州刺史武沈是庾希表兄,暗中为他供应物资。
咸安二年(372年),桓温得知庾希兄弟踪迹,派兵搜捕。庾希和武沈之子武尊在海边抢夺船只,私放上百名囚徒,发放兵器,宣称密旨除掉桓温。晋陵县知府卞耽征兵两千与庾希一众对抗,庾希战败,退守城池。桓温命东海太守周少孙前去讨伐,进军攻克镇江市,擒获庾希一众,全部斩首于建康(今南京市)。
受制谢安
东晋有王、谢、桓、庾四大家族,桓温为了巩固地位,诛杀庾氏一族,引起谢氏、王氏忌惮。谢安颇有才干,且忠于晋朝,知晓司马昱欲传位给桓温后,联合王文度在建康(今南京市)迫使简文帝改写遗诏,阻止其将帝位传给大司马桓温。桓温除掉庾氏,威势及盛,侍中谢安见到,远远跪拜,桓温不解。谢安通过这种方式抗议其擅自废立,威逼皇帝的行为。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去逝,司马曜(司马曜)即位。遗诏表明家事、国事都向桓公请示,就如诸葛亮、王导的旧例。桓温当初希望简文帝临终时禅让帝位给自己,不然便让他如周公摄政,结果大出所料。
孝武帝即位后,派谢安亲自前去征召桓温入朝辅政,加前部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连缀为饰的华盖)鼓吹,虎贲[bēn]卫士六十人。遭到桓温拒绝。新帝登基,又再三下诏,派大臣过来征召,桓温不能无动于衷。
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率军从姑孰动身来京师建康(今南京市)觐[jìn]见司马曜,屯重兵于新亭(今南京市南)。二月二十四日,孝武帝命谢安和王坦之前往新亭迎接桓温。六朝建康都城遗址民众议论纷纷,人心惶惶,谈论桓温要除掉谢安、王坦之,夺取东晋政权。桓温率大队人马,旌旗招展,威风凛凛,到建康城外,文武百官纷纷叩拜迎接。桓温部署重兵把守,接见朝廷百官,一众官员皆吓得惊慌失色,怕言语有失,性命不保。王坦之惊吓过度,颤栗不止,汗流浃[jiā]背,拿反手中笏[hù]板(中原地区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谢安冷静异常,面不改色,四平八稳。问及桓温,诸侯派兵向来戍守边防,保卫国家,明公无须在幕后埋伏人马。桓温轻笑后,立即收兵,桓温很欣赏谢安,两人谈笑风声,危机解除。桓温命郗超在幕帘后旁听,忽而一阵风,谢安见到隐藏的郗超,谢安大笑,称景兴先生(郗超)可是入幕之宾(成语“入幕之宾”的出处)。
人物逝世
桓温进入建康,前去参拜司马昱的陵墓,桓温叩拜时,直言“臣不敢,臣不敢。”左右随从都察觉桓温异样,也不敢问。桓温登车后,对左右随从说道,先帝显灵了。桓温在建康一共停留了十四天,三月七日返回姑孰镇(今安徽省当涂县县城姑孰镇),之后,桓温病情加重,卧床不起,但其野心未已,桓温暗示朝廷给自己加九锡(皇帝给臣子的最高赏赐),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王文度得知他病重,暗中拖延加九锡的诏令。
桓温的弟弟、江州刺史桓冲,询问病榻上的桓温,以后如何安排谢安、王坦之。桓温苦笑道,他们不会听由你的安排。宁康元年(373年)七月十四日,桓温病逝,终年六十二岁。锡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旧例,又赐九鸾辂[lù]、黄屋左等物。桓温死后,将兵权交付弟弟桓冲,南郡公爵位则由幼子桓玄袭封。元兴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
主要成就
军事方面
西平巴蜀
巴蜀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消灭成汉政权势在必然。永和二年(346年),桓温率军西征,一路攻克成都市,逼降成汉末代皇帝李势,之后又平定李势旧部邓定、隗文的反叛。西征胜利,桓温声名大振,因蜀地富饶,奠定日后北伐的基础。
三次北伐
桓温三次北伐是王导“克复神州”口号的付诸实践者。继东晋建国以来,先后有祖逖[tì]、庾亮庾翼褚裒[chǔ póu]、殷浩依次进行了北伐,意图收复中原。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前秦,逼退苻健固守长安内城。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北伐姚襄,收复旧都洛阳市。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北伐前燕,一路攻至枋头,距燕国邺[yè]城只有二百里,收复了淮北市大部分地区,最终以失败告终。桓温北伐,东晋王朝不是很支持,导致兵力不足、不能举国同心;其余两次北伐失败,主要原因是江左内部荆扬之争的牵制。桓温北伐对北方的氐族[dī zú]、羌族鲜卑族统治者造成了打击,客观上支持了北方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已有相当发展,使得北方民族关系较为缓和。
政治方面
整治朝纲
晋穆帝年间,桓温在北伐的同时,深感朝廷“外难未弭,内弊交兴”,多次上书,疏陈七事。《 七项事宜疏》提出七个方面的重要事项:“一是抑制朋党,杜绝因政见不同而相互倾轧;二是合并、裁撤冗余的官职;三是重视机要政务,对公文案件处理限制时日,四是明确长幼之礼,奖励忠实、公正的官吏;五是褒奖惩罚,应于事实相符;六是继承、遵守古制,弘扬学业;七是选派使官,编修晋书。”说明桓温具有政治家的洞察力,敢于直面现实。
选拔人才
桓温对东晋门阀的统治有一定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对寒门士人的提拔。两晋时期,很多志士仁人修身自保,“藏声江海之上,卷迹嚣氛之表”,桓温时常寻访隐逸之士,招贤纳士。《晋书·隐逸列传》记载:桓温先后举荐拜访孟陋谯秀瞿硎先生车胤[yìn]父子。
重用士族子弟:习凿齿是荆乡豪出身,却因“博学洽闻,文笔著称”,得到桓温重用,辟为从事。谢安出身谢氏高门,早年隐居不出,桓温数次征召,将其请出,加以重用。还有袁宏顾恺之等人皆出身高门,得到桓温器重。
重用收复地区的俘获人员,提拔贤臣良将,桓温平蜀后,将成汉旧臣王誓、王瑜邓定等人辟为参军
经济方面
东晋前期,侨置政策造成国家税收骤减,户籍混乱,经济孱弱。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春三月初一(庚戌朔),桓温大阅人口,令西部北部士民侨居在东南的,都以所在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是为庚戌制。史称“庚戌土断”。 东晋曾在北方地区设立郡县,安置士民,保持其封建特权。不设边界,不征租税徭役。造成士族广造田园,争抢激烈,影响朝廷财政收入。实施“土断”政策,可以打击世族地主势力,完成国家户籍整理,增加税收。
书法
桓温工书法,长于行、草,自势遒劲,有王羲之、谢灵运之余韵,历代名家多有称赞,唐代窦臮[dòu jì]所著《述书赋》,收录有晋代六十三位书法家,其中便有桓温。文中称:“元子,正、草,厚而不伦,若遗翰墨,犹带真淳。似山林之乐道,非玉帛之能亲。”唐人称其书为:“如快马入阵,屈伸随人。”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中称桓温墨迹见于世者尤少,然颇长于行草,字势遒劲,有王谢之馀韵,亦其英伟之气,形于心画也。”张怀瑾《书断》称:“温善行草书。”桓温书法存有《大事贴》及文集两卷。
文集
《隋书·经籍志》著录桓温文集四十三卷,至隋朝存十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桓温集》二十卷。清代严可均《全晋文》收录桓温文章十八篇,代表作有《檄胡文》《上疏陈便宜七事》《上疏废殷浩》《请还都洛阳疏》《上疏自陈》《辞参朝政疏》。
历史评价
正面
东晋中期将领庾翼称:桓温有英雄之才,皇帝不能以常人相待,应委以重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
东晋重臣何充称:桓温应略过人,有文武识度,镇守荆楚的重任,只有桓温能胜任。
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宋武帝上表称:“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
北宋学者苏辙《历代论》评价: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十七史商》有“东晋国势不弱”之说,文中称:桓温灭李势,立下奇功。
反面
唐朝房玄龄在《晋书》中评说:桓温挺雄豪之逸气,韫[yùn]文武之奇才,见赏通人,夙标令誉。既总戎马之权,居形胜之地,自谓英不世,勋绩冠时。挟震主之威,蓄无君之志。废主立威,杀人逞欲。房玄龄在《晋书》里面把桓温的传记跟王敦放在一起,认为桓温手握重兵有不臣之心,归为逆臣一类。王敦在晋室南渡之后起兵对抗朝廷,被视为东晋逆臣。桓温极推崇王敦,路过王敦墓为之赞叹。
清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说:帝奕未有失德,温诬其过而废之。则温之逆,受众恶而不足以容,即令己杀而温篡,亦可无咎于天下。温,贼也;简文相其君而篡之,亦贼也;贼与贼以智力为胜负,而不敌者受吞,必然之势也。
中国近现代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在《两晋演义中平说:桓温败绩枋头,得寿春之捷。帝奕在位五年,未闻失德,诬以暧昧,迫使出宫,温不足责,郗超之罪。温犹知好名,阴自戒惧,未敢倒行逆施,非真为安所屈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读通鉴论》文中写道:“桓温之北伐,志存乎篡也。”
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文中写道:“桓温北伐是个人集权的手段,北伐失败归结于桓温篡位的野心。”
中立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朱熹评说:谢安之待桓温,本无策。温之来,废了一君(海西公)。幸而要讨九锡,要理资序,未至太甚,犹是半和秀才。若他便做了二十分贼,如朱温之类,更进一步,安亦无如之何。
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 桓温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
轶事典故
有舍有得
殷浩被废后,桓温对诸人说:“小时候我和殷浩共骑竹马,我骑过不用了的,殷浩则拿来用,故当出我下。”明代冯梦龙认为:从古圣贤豪杰,未有不能舍而能取者。华歆之臣魏,遗金之难掷也;殷浩之用车,竹马之再试也。
桓公沟
桓公沟在今山东省西南部。东晋太和四年 (369年),桓温北伐后燕时所开。据 《水经·济水注》 载: 桓公沟是疏导薛训渚 (在今嘉祥县治萌山下) 分南北流,北流一支注入巨野泽,南流一支注入黄沟水,黄水原自巨野泽流出注入菏水。故桓公沟南起菏水,北达巨野泽,全长三百里。
白鸡之梦
出自《晋书》卷七十九《谢安列传》:“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不起乎!”谢安做了和桓温同样的梦,乘车出行,见一白鸡停止,如今替代他的位置,由此梦境推断,也将一病不起。
金城泣柳
世说新语·言语》记载:桓温第二次北伐时,途径金城(今江苏句容县北),见到自己早年任临沂市太守时种的柳树,已有十围那么粗壮,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手握柳枝,不禁潸[shān]然泪下。桓温是感情丰富之人。经后世演义,金城泣柳的典故具有浓郁的悲情美学特质与人性价值。
流芳遗臭
桓温生性简朴,每次宴饮只摆放七个奠盘茶果。他因雄才武略专擅朝政,觊觎帝位,有时,他会对亲信左右抱怨,如此落寞冷清,会被文帝、景帝笑话的。众人不敢吭声。然后他继续说道,既不能流芳后世,还不许遗臭万年吗。他路过王敦的坟墓,不由自主地赞叹王敦是自己心目中可意的人。
翣[shà]如母狗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记载:殷浩担任庾亮长史,去京都拜见王丞相。王丞相设宴,桓温、王濛、王述、谢尚都在座。王丞相解下悬挂在帐带的尾,和殷浩讨论玄理,一直到三更半夜。两人文辞竟不相上下,犹如正始年间王弼、何宴谈论玄理。第二天清晨,桓温说道,昨晚殷中军和王丞相的清谈甚好,谢尚一晚上都不觉寂寞,我也有所收获,再看看王、王述像母狗一样发愣。
宁为管仲
《世说新语·品藻篇》记载,未废海西公时,王珣曾问桓温,箕子比干心迹一致,遇到的事情却不同,不知您更认可谁。桓温说道,既然他们都被视为仁者,我宁愿做管仲。
家庭成员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桓温.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7
桓温.蚌埠市人民政府.2023-05-11
桓公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07
吴王夫差开了一条深沟.光明网.2023-05-07
..2023-05-22
衣冠风流.豆瓣.2023-05-07
上阳赋 (2021).豆瓣电影.2023-05-0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身世出生
为父报仇
当选驸马
追随庾翼
对抗殷浩
平定巴蜀
北伐前秦
北伐姚襄
移镇姑孰
北伐前燕
攻陷寿春
废帝立威
受制谢安
人物逝世
主要成就
军事方面
西平巴蜀
三次北伐
政治方面
整治朝纲
选拔人才
经济方面
书法
文集
历史评价
正面
反面
中立
轶事典故
有舍有得
桓公沟
白鸡之梦
金城泣柳
流芳遗臭
翣[shà]如母狗
宁为管仲
家庭成员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