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Ning bo University),简称为“宁大”,是一所浙江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宁波市共建高校,
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高校,也是全国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院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之一,并入选国家“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单位。
1986年,世界船王
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宁波大学,建校之初,该校由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合并组建新宁波大学。
截至2024年3月,学校主校区位于
宁波高教园区北区,梅山校区位于
北仑区梅山岛,总占地面积3055亩,另有科技学院慈溪校区,占地面积796亩。截止到2023年12月,图书馆内拥有323.96万册纸质图书、258.4万册电子图书,学校拥有总值13.1亿仪器设备。截至2024年3月,该校设有23个学院、10个校级直属研究机构、5家直属
附属医院。学校现有教职工3163名,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152名、硕士研究生11805名、博士研究生594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个。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宁波大学排名第84位。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宁波大学排名第78位。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宁波大学排名501-600位。
历史沿革
1984年12月,
包玉刚决定捐资相当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外汇创办宁波大学,并与
宁波市市长耿典华在北京签署《洽谈纪要》。
1985年1月,
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文同意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筹建宁波大学的报告。同年9月,邓小平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同年10月,宁波市政府举行宁波大学奠基典礼,万里代总理和包玉刚等出席典礼。
1986年4月,原国家教委决定,由
浙江大学、
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北京大学和杭州大学对口支持宁波大学建设和教学。同年9月,首届新生报到注册。同年11月,国务院代总理万里、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市领导、
包玉刚夫妇等出席宁波大学举行的首届开学典礼。
1988年10月,宁波大学举行第一期校舍落成典礼,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等领导出席。
1990年宁波大学开始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
联合培养研究生。同年7月,宁波大学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2年,宁波大学被列入全国第一批招生院校。同年5月,江泽民书记为宁波大学
包玉刚图书馆题词“爱国爱乡,造福桑梓”。同年9月,宁波大学举行包玉刚图书馆、宁波大学体育中心落成典礼,暨包玉刚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1996年3月,
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联合办学,组建新的宁波大学。实行三校合并,省市共建。
1998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宁波大学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际贸易、
工程力学、水产养殖3个学位点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专业点。同年6月
宁波大学医学院成立。
2000年,宁波大学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同年4月,宁波大学18个二级学院成立;先后聘任6位院士为学院院长。同年5月,原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学校、林业部宁波林业学校并入宁波大学。同年6月,李岚清副总理来校视察,提出“希望宁波大学成为中国未来高校的一颗新星”;原宁波师范学校、宁波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并入宁波大学。
2001年3月,宁波卫生学校并入宁波大学,成立宁波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同年7月,宁波师范学校、宁波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分院。
2002年2月,宁波大学被省政府列为浙江省三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
2003年3月,根据浙政函〔2003〕48号文件,省政府同意以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基础,建立独立设置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由
宁波市领导和管理。同年12月,宁波大学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4年7月,根据浙政函〔2004〕109号文件,省政府同意原宁波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改制为独立设置的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由宁波市领导和管理。同年11月,科学技术学院被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
2005年宁波大学硕士点突破50个,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同年1月,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分院更名为基础教育学院,实质性并入宁波大学,整体搬迁至北校区办学。
2006年,宁波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
2007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宁波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宁波大学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水产养殖等3个学科专业被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同年12月,宁波大学成立面向一年级新生的基础学院(2008年4月更名为阳明学院)。
2009年,宁波大学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011年11月,宁波大学成为国家海洋局与
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综合实力排名首度进入了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2012年,宁波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同年10月,宁波大学成为教育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4年,宁波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2015年4月,宁波大学入选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高校。
2017年9月,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宁波大学梅山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海洋学院、海运学院、食品与药学学院三个学院全体师生进入梅山校区。同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9年8月,宁波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3月,教育部批准宁波大学与法国勃艮第
弗朗什孔泰大学合作举办临床医学与生命科学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10月,宁波大学与
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同月,被
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6月29日,经科技部发文批准建设后,“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
宁波市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落户宁波大学。该实验室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宁波大学联合共建,也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第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2年2月,宁波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3月23日,宁波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12月6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同意
宁波市第一医院和
宁波市第三医院组建成立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2月10日,浙江省新医科发展联盟立大会推选宁波大学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023年7月,宁波大学当选为宁波市船员服务协会监事长单位。 11月,成为宁波“未来科学家培养共同体”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11月,宁波大学等单位发起成立全国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创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1月16日,
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正式更名为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宁波市康宁医院正式更名为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揭牌。3月,宁波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联盟成立。7月5日,宁波大学拟撤销
城市规划、
博雅教育、
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专业。
学校规模
院系与专业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设有23个学院/学部(另有独立学院-科学技术学院)、10个校级直属研究机构、5家直属附属医院。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3月,学校现有教职工3163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2154名),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5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18人,博士学位人员1725名。教师中有全职院士11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其中1名为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等外国两院院士6名,国家级特优人才4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4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1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入选者3名,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名,省顶尖人才1名,省特级专家5名,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名,国家、省突出贡献专家13名,省级特优人才62名,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省151重点资助人才8名、第一层次18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吴柯(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朱志伟、姚育东
学科建设
截止至2024年3月,宁波大学共设有23个学院,拥有7个省一流A类学科、6个省一流B类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个,本科招生专业59个。据ESI公布数据,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材料科学、动植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等12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
在2017年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宁波大学获得了外国语言文学B、水产B、体育学B-、数学B-、信息与通信工程B-、应用经济学C+、法学C+、教育学C+、物理学C、力学C、土木工程C、食品科学与工程C、马克思主义理论C-、化学C-的好成绩。
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
①2023年对应调整增列,原学位点为“文物与博物馆”
②2023年对应调整增列,原学位点为“音乐与舞蹈学”
③2023年对应调整增列,原学位点为“艺术”
教学情况
截止至2024年3月,宁波大学共有全日制在校生44552人,其中本科生20152人(不含留学生),硕士研究生11805人,博士研究生594人,教职工3163人。2021-2022学年宁波大学共开设课程3736门。宁波大学现有国家“
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本科生深造率从2020年25.6%提高至2023年36.4%。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连续7年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高校先进集体奖”(全国仅4所);连续11年在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蝉联赛事“优胜杯”(全国仅5所)。学生就业率、毕业生一年后对母校满意度、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位列省属高校前列,2023年用人单位满意度位列省属高校第一。
2021年度,宁波大学共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5家;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共553个。2021年宁波大学对航运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基地、宁波大学-和丰创意广场校外实践基地、宁波大学-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复合型商科人才协同培养基地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宁波大学水产养殖产教融合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5个“十三五”浙江省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每个项目资助25万。
宁波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位列全国百强行列,该校拥有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建有
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7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特等奖1项,省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省优秀示范课程9门,省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38项,全国各专业学位教指委优秀案例35项,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56项。
2021-2022学年宁波大学获批省级课程2门,市级课程10门,新增校级线上一流课程42门、校级混合式课程36门,截止至2022年9月,宁波大学共获批国家级课程16门,包含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在内的线上一流课程1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2门;省级课程112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27门、线下一流课程47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9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7门、入选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22“拓金计划”课程2门。获批市级课程46门,校级课程295门。
2021年,宁波大学主编出版教材40部,其中33部由国家重点出版社出版。在首届全国优15秀教材奖评选中,宁波大学获得了基础教育类
二等奖三项。
对外合作交流
截止至2024年3月,宁波大学已与国外1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入选“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和宁波市国际人文交流基地,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建有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有冰岛北极光孔子学院和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还开设了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海外孔子学院。除此之外,宁波大学还曾获批2个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并且牵头成立“中国-中东欧大学体育教育与研究”国际联盟。
宁波大学与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以及28所台湾高校都有交流与合作。
学术研究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宁波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累计达323.96万册,电子图书258.4万册。以2017年11月启用的“真诚图书馆”为总馆,以梅山校区图书馆、植物园校区图书馆为分馆,构成总分馆的服务格局。由知名校友庞升东捐资助建并命名的真诚图书馆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含地下室楼高六层,可收藏图书220万册(含70万册密集书库),常规阅览座位数逾3000席。于2018年9月正式启用的梅山校区图书馆也叫做刘浩清孔爱菊图书馆,是由知名宁波帮人士刘浩清名义的刘浩清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捐资助建并命名的,楼高五层,定位为涉海学科分馆,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合计藏书近50万册,阅览座位1200余席。植物园校区图书馆依托总馆资源,主要提供阅览、咨询服务,设计容纳阅览座位500席,于2018年底试行开放。
学术期刊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是宁波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术期刊,创刊于1988年,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001-5132,CN 33-1134/N,双月刊,每单月1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理、工、农、林、医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建有“海洋水产与生物技术”“通信工程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特色栏目和10多个其他固定栏目,不定期开设特约主持人专栏,并按照“一期一文(全英文稿)”模式接受并发表高水平全英文论文。支持全文免费阅读和下载,坚持双向匿名审稿及三审三校制度,2010年开始启用“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曾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6),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6),理工版编辑团体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2008),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银奖(2010、2011)等。2011年开始进入“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行列,2015年开始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等国内外多个知名统计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是宁波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中文学术期刊,创刊于1988年,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001-5124,CN 33-1133/C,现为双月刊,单月10日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文、史、哲、法、经等人文社科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本刊努力践行浙东学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精神,坚持学术性、时代性、思想性,强化学术规范,提倡以学术史为基础的理论创新,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坚持开放办刊,每年发表校外论文占总载文量的50%左右;强调学术原创,鼓励学术争鸣,优先采用多学科融合、边缘学科和跨文化研究成果。实施优稿优酬、优稿快刊、鼓励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面向海内外学者组稿约稿。 主要栏目有:本期约稿、浙东文化研究、宁波帮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艺术学研究、海洋文学与文化研究、体育学研究等。 追求刊物品位,坚持质量第一,本刊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现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加入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中国知网等。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办于1979年,作为宁波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科学学术期刊,曾用名《宁波师院学报》,1998年起改为现名,是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学报、全国地方高校名刊。本刊注重学术创新、关注教育热点,刊登教育史、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学、课程教学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本刊在继续提升“高等教育”“教育史与教育理论”“心理学”等特色栏目质量的同时,继续办好“海洋教育研究”特色专栏,探索新增其它专栏、专题、笔谈等,试点栏目主持人模式,同时本刊还设有“权威报告”“学科述评”“经典译介”等栏目。
科研成果
截止至2021年6月,宁波大学文科整体科研水平位列省属高校前三位,在艾瑞深校友会发布的《2020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社会科学)》,宁大文科学术排名位列国内第55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大幅提升。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4项,其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9项,重点项目12项。2019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48项,立项数名列省属高校第2位。国家社科基金
教育学专项立项成绩卓著,2019年、2020年分别获批10项和9项,立项总数均位列全国第3名,全省第1名。历年累计我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项,重点项目17项。高端科研成果奖实现质的突破,连续两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2019年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6项,其中二等奖5项,青年奖1项,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并列第50位,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第44位,居省属高校并列第一;2017年,获得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获奖数量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2019年,获得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5项,一等奖数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省属高校并列第一。高层次论著显著增加,顶级学术期刊论文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2020年发表《
中国社会科学》3篇,《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取得历史上最好成绩。高端学术著作数量增加明显,近五年共出版重要学术著作363部。省部级平台建设成效显著。2015-2020年,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133个,其中2020年获得50件。人文社科类横向课题到校经费逐年增加,2020年达到4200多万元;建立校地
校企合作平台65个,累计到款1000多万。成立地方研究院5个,合计合同经费5000多万元。
截止至2022年9月,宁波大学已经与各级政府共建地方研究院11个,与龙头企业共建校企研究院14个,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地)科研合作平台183个,实现千万级以上专利转让1项、作价投资3项,获评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唯一面向政产学研金用结合的最高荣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5项,获全国技术市场领域最高奖项“金桥奖”突出贡献优秀项目奖和一等奖各1项,获大学创业世界杯全球决赛总冠军,实现中国参赛队伍该项赛事零的突破。
2016-2020年连续5年宁波大学每年都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五年累计9项。从2013年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至今,已累计达到11项。以下是宁波大学在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中获批立项的项目。
截止至2024年3月,宁波大学已获得国家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类成果奖40项。鼓励学科交叉融合与团队建设,高水平研究论文与成果不断涌现。实施“立地顶天”发展战略,围绕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科前沿和国家科技发展目标,依托创新平台和学科团队,通过组织学术沙龙和辅导咨询,主动设计、精心策划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加强与地方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合作,积极组织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分别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领域课题、国家软科学计划部市合作计划重大合作项目等多项零的突破。整体而言,我校过去五年在高级别纵、横向项目获取上已进入省属高校第一方阵前列。学校科研经费年均超2.12亿元。
科研平台
科技类科研机构:截止至2024年3月,宁波大学已拥有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23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8个、宁波市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部省级创新基地3个,其中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1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成果推广机构1个;国家、地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个,其中科技部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宁波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协同创新中心3个,其中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宁波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各级公共服务平台9个,其中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1个、国家海洋局公共服务平台1个、浙江省公共服务平台1个、宁波市公共服务平台6个;浙江省引进大院名所创新新载体2个;宁波市中介服务机构1个。
人文社科类科研机构:截止至2024年3月,宁波大学已构建省(部)、市、校三级研究平台体系,现有在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宁波大学研究基地1个、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1个、浙江省新型智库培育单位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3个、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撑智库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宁波市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宁波市文化创新创新团队1个;宁波市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共建研究中心6个。我校还积极整合校内研究资源,建有人文社科校级研究院12个、研究中心24个。
学校排行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宁波大学排名第84位。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宁波大学排名第78位。
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宁波大学排名501-600位。
校园文化
校徽
“宁波大学”字样为邓小平同志题写,徽标中的图形标记是宁大人引以为豪的校园南天门建筑物造型,代表着“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寓意宁波大学正朝着中国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校训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是宁波大学的校训,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曾亲笔为该校题写校训。
校歌
《
宁波大学校歌》是由倪瑞霖作词,朴永豪作曲为宁波大学谱写的校歌。歌词内容如下:
东海之滨,红霞万里,春潮滚滚,
巍巍学府,宏伟壮丽,屹立甬城。
为中华腾飞,家园昌盛,家园昌盛。
青年学子高举理想火炬,攀登攀登。
四明星火迸放光芒,创新开拓凯歌嘹亮。
迎着时代的召唤,加强知识的武装,
我们要在风雨中雕琢成玉,要在烈火中百炼成钢。
我们要在风雨中雕琢成玉,我们要在烈火中百炼成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更新时间:2024年5月
历任领导
更新时间:2024年5月
校区情况
主校区
宁波大学主要分为两个校区,包括主校区和梅山校区,总占地面积3055亩。主校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
江北区风华路818号。在宁波大学主校区校园总体规划(2020—2030)方案中,主校区分为本部、西区与东区。其建筑按照功能性质可以分为:公共教学楼、院系楼、行政办公楼、师生活动用房、科研试验楼、室内体育场馆、学生宿舍楼、教师公寓楼、后勤服务用房、图书馆、会堂、食堂、博物馆以及校外建筑。
主校区形成“一圈一环,双廊多点”的景观结构。一圈:以包玉刚教学楼、大草坪、白鹭林、水杉林等重要景观节点与楼群为载体形成中央核心景观圈,集中了宁波大学校内主要核心景观资源,是师生日常活动、交流、休憩、学习的主要场所。一环:以校园内部环状水系及滨水空间为载体形成蓝绿生态活力环,结合了院系绿点、生活绿点、出行绿点,打造集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空间。双廊:以主校区中心南北向形成的校园中央景观廊道与南侧下白沙路形成的城市滨江景观廊道,两条廊道作为校园对内与对外两种不同功能的景观通廊,以纵横两种空间形式构建起校园整体景观。
梅山校区
宁波大学梅山校区坐落于中国第五个
保税港区——宁波
梅山保税港区内,地址为浙江省宁波市
北仑区梅山街道七星南路169号,是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和海运学院科研教学的主校区。校区总占地约528亩,总
建筑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校区整体设计以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提供的方案为蓝本修改而成,风格上既传承宁波大学主校区特点,更注重海洋文化特色。整体布局上,以共享教学区为核心,校区大致区分为生活区、科研区和运动区,形成一核三翼的格局。
宁波大学梅山校区由宁波大学和北仑区政府(
梅山保税港区管委会)合作共建。校区项目于2015正式签约筹建,
北仑区、梅山政府总投资约13.5亿元,经过近3年的基础工程建设,校区于2018年7月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校区整体迁入宁波大学海运学院、海洋学院和新建的食品与药学学院,学校新药研究院的部分科研平台也落户校区。校区教学层次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对应学院的留学生教学。校区三个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与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毗邻的宁波海洋研究院等实体共同构成了宁波大学梅山海洋科教园区。
通过新建、整合、提升各个创新载体,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校区将努力打造成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梅山国际物流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国际教育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2023年校区共有师生4400余人。预计到2025年,梅山校区规划全日制在校生规模5100人,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外籍专家550人。
校友情况
校园活动
学生活动
宁波大学的学生活动包括:思想引领主题教育活动、科研创新活动、校园品牌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骨干培养工作。
思想引领主题教育活动:围绕重要历史结点,发起系列主题教育团日活动,持续开展"责任、坚忍、感恩、正直"为主题的"明德"工程活动。
科研创新活动:引导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挑战杯、创青春等科研创新竞赛,参与TOPTEAM科研论坛等活动。
校园品牌文化活动:打造开学季、风华季、青年节、真诚读书节、话剧节、锦绣文化航班、全心权益、学生权益服务、社团巡礼等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团学文化品牌。
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优秀大学生校内外挂职锻炼、暑期社会实践、研究生支教团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开展分层分类学生干部培养。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核心,依托新生团校、示范团支部、学习小组、精英训练营等模式分层培养团学骨干,结合理论宣讲团、宁大青年微信公众号等多元载体分类宣传各类榜样典型优秀团员青年。
教工活动
学校工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发挥群团组织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的属性,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提升为重点,全面履行工会职责,充分发挥"党政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能"的作用。学校工会加强民主建设,每年召开双代会,充分发挥双代会在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共商学校改革发展大计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弘扬师德师风之美。学校工会以各类节日为契机,精心策划开展与节日主题相契合的文化活动,营造节日氛围,繁荣校园文化;根据教职工的兴趣需求,开展羽毛球团体赛、男子三人制篮球赛、气排球比赛、乒乓球比赛以及教职工田径及趣味运动会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所得荣誉
2012年6月,宁波大学当选为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2015年4月,宁波大学入选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高校。
2017年9月,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3月,宁波大学荣评浙江省高校“4A级平安校园”。
2021年,宁大被评为市消防管理先进集体。
2021年10月,宁波大学荣获2021年IChemE全球大奖。
2022年4月,共青团中央授予宁波大学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参考资料
简介.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2024-05-24
医院简介.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24-05-24
医院概况.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24-05-24
实验中心.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与地理环境学院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