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英文名称: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河北民师”,坐落在河北省
承德市,由
河北省人民政府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类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经光绪皇帝御批设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隶属学部。1958年改建为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办为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4年,
河北省人民政府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截止2023年7月,学校占地面积69.3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8.63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12022人,在职教职工972名,其中,专任教师674人。设有17个二级教学单位,51个本科专业(有43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九大学科门类。
在
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位列第499名。
历史沿革
热河速成法政学堂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经光绪皇帝御批设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隶属学部。1915年改办为热河公立师范学校。之后多次易名,1929年更名为热河省立师范学校,1934年更名为热河省立承德师范学校,1938年更名为热河国立承德师道学校,1950年更名为热河省承德师范学校,1956年更名为河北省承德师范学校。
承德师范专科学校
1949年学校改称热河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58年改为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通州师专迁到承德与师专合并,1960年曾升格为承德师范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为承德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2010年,经教育部同意批准在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逐步过渡到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学校代码为10098,撤销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建制。
2010年,教育部要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进一步加强
教师教育,把培养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首批设置的本科专业为6个,即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音乐学、美术学、物理学。
2014年,
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2020年6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增列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2年7月13日,
河北省教育厅网站最新对外公布,拟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建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7月,学校设有17个二级教学单位,51个本科专业(有43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九大学科门类。
师资情况
截至2023年7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在职教职工972名,其中,专任教师674人,博士教师108人,高级职称238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73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支,获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7人次。
截至2023年,教师队伍中有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省“三三三”人才、省、市管专家等42人次,省、市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31人次。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河北省一流本科建设课程9门、河北省现代产业学院1个。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0项。2021-2023年,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55项,通过教育部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专业5个、完成进校考查专业7个。获批河北省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河北省创业大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7月,学校获批国家级新文科1项、省级新文科1项、省级新工科2项,建有省部级重点(发展)学科4个、校级重点学科3个、特色学科3个、发展学科4个。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教育学、民族学
课程开设
学校开设了珍珠球、蹴球、陀螺、打布鲁、射弩、赛威呼、二贵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有《
清史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碑刻诗文研究》《民族舞蹈》《承德地方史》《民族体育》《民族概论》《满语》《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民间器乐排练》等特色民族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满语和满族非遗内容,聚焦满族非遗传承实践,构建满族文化课程体系,同时搭建满非遗平台,在
宽城满族自治县、
丰宁满族自治县等满族自治县建立了4个非遗实训实习基地。
对外合作交流
国内交流
学校于2010年与
河北大学、2013年与
中央民族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帮扶协议,与中央民族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等开展校校合作办学。加强校地、校企间的互动合作,搭建了“U-G-S”平台,构建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幼儿园)合作共建、“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深入推动学校创新
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主体合作、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建成产教融合创新实验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学体验基地,引进校政企合作项目15个,与40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走开放融合办学之路,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美国
莫瑞州立大学、马来西亚
马来亚大学、韩国圆光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校校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澳大利亚、
吉尔吉斯斯坦、波兰、瑞典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并与马来西亚大学开展互换生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图书馆2009年启用,建筑面积23239平米,有馆藏纸质图书149.82万册,生均藏书124..6册,中外文镜像本地电子图书335.06万册,可查阅线上电子图书430万册,纸本期刊3900种,本地镜像电子资源40TB。
图书馆购买并开通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超星读秀知识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道外文特色数据库、盈科千信外文电子期刊、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平台,新东方英语口语互动平台,银符B12考试系统、泰克贝思三个专题数据库、
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畅想之星
随书光盘管理系统及数据、软件通、教师教育资源库、港澳博硕数据库(HKMO)、
百度文库、起点考研网等23种中外文数据库资源;自建数据库资源3种:承德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学校优秀学士论文数据库、满族资料数据库。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7月,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汇智领创空间,建有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塞罕坝精神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植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文化旅游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等14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建有山杏优良品种繁育及产品开发、高吸附果壳活性炭等17个市级研究平台。学校有1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2个国家级社会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开展校政、校企、校所战略合作,努力实现学科和平台共建,推进项目合作和成果共享,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科技服务功能。
学术成果
学校民族文化研究成果
依托承德的山庄资源优势,以避暑山庄研究、纳兰性德研究为重点,成为全国“纳兰性德研究”和“避暑山庄研究”的中心,出版了《钦定热河志(校点本)》《承德府志(校点本)》《承德地方历史与旅游研究》《清代承德经济社会变迁》等专著,对研究清史和中国北方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力的支持。
由学院音乐系师生和离退休老教师成立的“承德清音会”,对清代宫廷音乐研究成果显著,“承德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研究”被列为河北省社科规划科研项目,“清音会”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市厅级项目近500项,获各类科研经费1400余万元,发表核心期刊及三大索引论文327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58部,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6件。
学校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研究等科研特色,在义务教育发展、大数据、旅游文化、生物资源、钒钛资源研究、满非遗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民族类科研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教材》《浓墨重彩-满族艺术风情》《高师舞蹈教学如何突出民族特色-满族舞蹈教学初探》《新解新评纳兰性德集》《承德地区农村民族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探究》《地方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避暑山庄与承德社会变迁》《儒家思想与康乾盛世兴衰的关系研究》《满族多声部民歌的探索与尝试》等。
民族方面著作
《满族历史文化研究》《纳兰性德集》《清代承德经济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程》《满族文学》《避暑山庄于外八庙碑刻诗文讲解》《体育与健康实践教程》《民族概论》《
满族文学读本》《遗产保护与避暑山庄》《承德历史与旅游》《承德旅游景点概述》等。
学校民族艺术类科研成果
(1)美术系副教授马虹创作的油画《燕山系列——五》获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颁发的“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银奖。
(2)音乐系教授申玉旺创作的歌曲《我用歌声祝福你》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等七部委颁发的文化部等七部委银奖。
学术期刊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主管单位为
河北省教育厅,主办单位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主要刊发历史学、语言文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论文。
主要栏目有“避暑山庄研究”“纳兰性德研究”“非遗文化研究”“名家访谈”“塞罕坝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多次获得“河北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称号;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多次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称号。
截至2023年5月,出版文献5903篇,总被引次数9652次,复合影响因子为0.506,综合影响因子为0.208。
学校排行
在
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位列第499名。
校园文化
校训
校训:修德砺能、博学致远
校风:至诚至善、求是求新
教风:敬业爱生、长善救失
学风:勤勉睿思、善学致用
办学精神:同心砥砺、自强不息、持之以恒
校徽
校徽底部以学校的中文名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和英文名称“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圆形环绕中心标志,中间1907表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前身为1907年经光绪皇帝御批设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
校歌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歌》
词:范致祥、宋志祥
曲:范致祥
编配:申玉旺
面魁星,负离宫,承德师范建其中
沐春风,桃李荣,远方学子争来从
智德体美,俭毅精诚,既知需励行
师道昌,教育隆,紫云丹日放光明
面凤凰,负山庄,百年学府续辉煌
历沧桑,谱新章,志存高远当自强
修德砺能,教学相长,满园桃李芳
担道义,育栋梁,乘风破浪再远航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所获荣誉
2017年12月,获评“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河北省教育系统“优秀志愿服务品牌”“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优秀志愿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20年6月,被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定为河北创业大学。
2022年4月,共青团中央作出表彰决定,授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2023年1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3年3月,学校自编自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实体教材——歌舞剧《情系塞罕坝》荣获省“五个一奖”和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受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报导,被承德市委宣传部评为“文艺精品工程”,被省文旅厅评为舞台艺术文艺精品工程项目,列入中央党校教学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