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学专业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属于农学,专业类别为动物生产类,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蚕学主要研究蚕的种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发育、饲养保护、分布移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蚕业的经营管理和蚕资源、蚕丝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等。如桑树的栽培育种,蚕的养殖与繁育,蚕丝被、丝绸等蚕丝制品的加工生产,丝绸的营销与管理等。毕业后可从事栽桑养蚕、蚕种繁育、蚕病防治、蚕丝加工、经营管理、丝绸贸易等工作。
专业发展
蚕学专业发端于1906年的四川大学农学院蚕学专业,成立于1939年的乐山技艺专科学校的蚕丝科、
云南大学1940年增设的蚕丝科。在蚕学院系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蚕桑(学)系、蚕桑丝绸学院、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几个创新推进阶段,已建设成为本领域公认的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中心、高新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集聚中心、国内外学术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蚕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蚕业或农业部门从事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管理与经营、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知识要求
具有良好的文字写作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阅读专业文献,熟悉计算机操作技术;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美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具有较高水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初步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状况、学科发展前沿、发展趋势,掌握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课程体系
蚕学专业课程体系由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构成。其中主干学科包括畜牧学、园艺学等内容;主要课程有蚕体解剖生理学、桑树栽培及育种学、桑树病虫害防治学、养蚕学、蚕病学、蚕种学、家蚕育种学、茧丝学、家蚕遗传学、蚕业经济及经营管理、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等。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23~25周。
毕业写作
毕业论文(设计)须建立于对毕业学生自主开展实验研究(或调研)的原始史料(含调研数据)的阐释。在实验研究(或调研)过程中,应有完整的实验研究(或调研)方案,力求获得完整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正确的处理。毕业论文(设计)在结构上要求条理清楚,科学严谨,合理铺陈支撑数据或材料;在研究结论上,力求体现在理论、方法、技术或视角上的创新或改进;鼓励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获取的科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写作须规范,章节划分、图表注释、参考书目的格式等应符合科学规范和各培养单位的要求。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必须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杜绝抄袭。
发展方向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适宜到化学、药学、医疗、生化制药、生物工程、无机新材料、化工、轻工、能源等行业,以及厂矿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
师资队伍
须有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培养单位每个专业应拥有2~3名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承担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12人,生师比不高于18:1,承担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应不低于80%,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不低于50%。
教学条件
各培养单位必须拥有与所办专业相关的丰富的图书资料,包括图书、期刊、数字化资源和检索工具等。培养单位公共图书馆应具有数量丰富的专业图书和专业期刊,专业期刊种类不少于30种,专业图书生均不少于30册。图书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文图书及期刊,图书的种类可以根据各培养单位的科研情况有所侧重。图书馆应提供本科生使用的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应拥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学校确保每年有充足经费用于图书资料建设。教材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材应选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教材,其中国家和省部级规划教材应占40%以上。鼓励教师主编、参编或自编反映专业最新进展和学科前沿水平的高质量教材。可用于烟草专业培养的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1000万元以上,并逐年增长。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专业须建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可根据需要与科研院所、农场、园艺场、果园、农业管理及推广部门、涉农企业等联合建设,稳步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使之成为“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载体。实习基地应能代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符合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满足专业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需要。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B的学校共有1所,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3中国大学蚕学专业排名(研究型/应用型),A++档次的学校2所,A+档次的学校3所,学校排名依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