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英文名:Yungui
高原)是
中国四大高原之一,由
云南高原和
贵州高原组成,位于中国西南地区。
平均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东西长1000千米,南北宽度为400至800千米,总面积约为55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5.7%。
云南高原原由晋宁运动等造山运动形成,贵州高原经历了多次褶皱运动和升降运动;地形地貌起伏较大,
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齐全且保存完好。在气候方面,东部贵州高原年温差大,干湿季不明显。西部云南高原年温差小,干湿季明显。云南高原的气候以
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贵州高原属于高原型
亚热带气候。
云贵高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生活着
土家族、
回族、
蒙古族、
羌族等多个民族,历史上建立过
夜郎、
土司等政权。云贵高原曾长期交通不便,在克服诸多不利条件后,云贵高原因地制宜,建有解放隧道、昭通高速公路、大瑞铁路太邑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
云贵高原铜、铁、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同时该地特色旅游业发展良好,有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
黄果树瀑布等自然景观及
丽江古城等人文景观。
命名
云贵高原由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共同组成,故简称云贵高原。
位置境域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
云南省和
贵州省两省。地理坐标为北纬21-29°,东经97-107°之间。该高原的西北部与青藏高原毗邻,东北部与
四川盆地相连,东部及东南部则与
湖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接,南部和西南部则与
越南、
老挝、缅甸等国交界。高原东缘止于云南省境,南缘抵达广南、
通海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一线,西缘到
大理白族自治州、
丽江市附近,北缘则大致以北纬28°为界,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及
四川省的西南部为高原的主体,
云南高原和
贵州高原的分界线为乌蒙山。
成因
云南高原
云南高原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晋宁运动这一重大地质变迁,后经侵蚀隆起和隆升抬升作用,形成了现在的高原。
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是云南一次规模较大、活动强烈、波及范围较广的造山运动,其发生时间大约在八亿五千万年前。这次运动导致海洋收缩,形成了滇中南北向的古陆地。从
古生代末期到整个
三叠纪时期,云南
地壳经历了重大变迁,在沉积海盆槽的补偿下,康滇古陆消失。此外,海盆槽被挤压,陆地隆起,部分古陆下陷,形成盆地。
侵蚀隆起
约在距今140万年至102万年前,
云南高原全区自西向东整体平稳隆起。后来,元谋盆地中的元谋组原本在断陷盆地中
加积增厚,到距今大约138万年至91万年前,元谋盆地终止了断陷沉降,元谋组堆积开始遭受侵蚀剥蚀。此外,高原西部地区古沟谷“风口”部位,在距今大约140万年前后开始遭受侵蚀剥蚀,而东部地区古沟谷“风口”部位在距今约108万年至102万年前相继遭受侵蚀剥蚀。
隆升作用
云南高原的断陷盆地中普遍存在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断陷盆地两侧的山地成为了碎屑物质的供源地。断陷的盆地中,碎屑物质加积增厚,两侧的断块山地则不断隆升,并继续遭受侵蚀和剥蚀,直到大约一百万年前,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缓和的高原地貌。抬升作用始终存在,至今已将高原抬升到海拔1800至2000米以上。据估算,
云南高原中部在过去被抬升了大约1600米。
贵州高原
贵州高原自古以来经历了21次性质不同和规模不等的褶皱运动和升降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明显的褶皱运动仅有3次。
褶皱运动
最早的褶皱运动是武陵运动(亦称梵净运动或四堡运动),发生在铜仁梵净山区和黔桂边境的
从江县地区。该运动大致发生在十四亿年前后,使得梵净山群(或四堡群)
地层强烈褶皱,并伴随有超基性、基性、中性至酸性的
岩浆活动。运动形成了江南复合造山带的武陵期造山亚带,范围包括
贵州省沿
松桃苗族自治县—
梵净山北—贵阳—
安顺市—
普安县一线。
第二次褶皱运动是广西运动,发生于加里东期末,运动使得南华裂谷海槽的萎缩消亡,再次发生汇聚碰撞,形成了江南复合造山带的加里东期造山亚带,贵州黎平以东就处于此亚带内。
第三次褶皱运动发生在燕山旋回的宁镇期,它在贵州影响范围最大,使得
白垩纪以前的地层普遍发生褶皱,晚白垩世及早第三纪红层均呈交角不整合覆盖于白垩纪以前的老地层之上。燕山运动从东、西两个方向共同作用,将
贵州省置于
江南造山带前陆带位置。
升降运动
除了褶皱运动外,
贵州高原也多升降运动。升降运动中的雪峰运动具有区域
变质作用,该运动自南而北,使板溪群与上覆的震旦系
地层之间形成接触,最终在
雪峰山地区形成褶皱,使板溪群或下江群地层非突变式地转变为硬化程度较低的
地台基地,也给黔桂边境的从江地区带来基性——酸性的
岩浆活动。
地理特征
气候
云贵高原气候从整体上看均具有高原性气候特征,四季特征不够分明;但在日照情况上,云贵高原日照较贵州高原充足。受日照时间和
降水情况影响,
云南高原整体较为干燥,
贵州高原整体较为湿润。
云南高原
云南高原的气候以
亚热带高原季风型为主,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至1200毫米之间,其中西南和东南部分降水量较多,向东北逐渐减少。湿季一般为5月至10月,此时降水量占全年的80%至90%,空气湿度较高。而干季则为11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至20%,空气相对较干燥,天空晴朗温暖。
贵州高原
贵州高原属于高原型亚热带气候,冬季没有严寒,夏季没有酷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
摄氏度之间,最热的月份平均气温在22-25摄氏度以下,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通常在5摄氏度以上,极端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8摄氏度,而极端最低温度很少低于−8摄氏度。其次,该地区多阴雨,日照时间较短。年降水量多在1100-1400毫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大部分地区的雨天数在160天以上,以小雨居多,占全年降雨天数的80%。由于阴雨较多,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间在1200-1500小时之,是中国日照较少的地区之一。
地质
云贵高原位于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后形成的。
云南高原在燕山运动之后,地表形成微弱褶皱,表现出穹隆、碗状
向斜、短轴褶皱的特点。高原基本为长期大型隆起地带,
地层属于
侏罗纪、
白垩纪地层,厚度为5000~10000米,但是发育不全,缺失
古生代海相地层。高原地表主要由紫色砂
页岩组成,故云南高原又被称为红色高原。
贵州高原的形成还与沉积作用有关,地层上,基底构造层大片出露,东南的
江南古陆为
元古宙轻
变质岩;贵州高原其余地区沉积了自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沉积
盖层,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碳酸盐岩层出露面积达
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73%,最大厚度达8500余米,占盖层岩层厚度的80%。
地形地貌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
平均海拔1000米-2000米,主要为高原地形,地表
溶洞发育显著。
在
云南省和贵州省的部分地区,均有特色喀斯特地貌景观,成为两省重要的旅游资源。云南东部由碳酸盐岩类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又称滇东喀斯特高原,地表多峰林、峰丛、石林、漏斗、溶洞、喀斯特洼地和
暗河等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路南石林是云南省著名游览胜地。
贵州高原喀斯特广泛发育,喀斯特地貌多样,且表现出水平分布的条带性和垂直分布上的多层性。
云南高原
喜马拉雅运动时大面积抬升,形成云南高原。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及
四川省的西南部为高原的主体。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1500~2000米,一些山地可高于3000米,如东缘乌蒙山、西缘
哀牢山等。新
地壳运动中部上升幅度略大于南北两部,这一地形特征主要反映在云南高原内部的河流流向上。高原内部的河流多数均从中部向南北分流,分别注入
长江和
珠江,前者如龙川江、
普渡河、
小江和
牛栏江等,后者有
南盘江及其支流甸河、
曲江区、泸江等。河流切入高原内部,形成一些深切峡谷,落差大,富水力资源。
贵州高原
贵州高原地势西部最高,中部稍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构成东西三级阶梯、南北两面斜坡。
平均海拔1100米,地面起伏大,
大娄山、武陵山、
乌蒙山、老王山和
苗岭五大山脉构成了贵州高原地形的基本骨架。
贵州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原和山地面积广。贵州高原岩溶地貌分布广,类型齐全,形态多样,碳酸盐岩石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3%,层状地貌明显,全省地貌系由高原区和峡谷区两大单元有机组合而成,河流上游
分水岭地带为高原区,河流中、下游为峡谷区。此外,贵州地貌的区域分异较云南高原明显,可分为两个大区和十个二级区。各区之内,地貌又有若干差异。
水文
云贵高原整体上河流湖泊分布广泛。其中
云南高原多湖泊发育,湖泊成因多样,湖群储水能力充足;
贵州高原河流发育众多,河网密布,同时是
长江珠江两大
水系的交汇地,河流径流量大,
流域面积广,有部分河流可贯穿云贵高原。
河流
受到新
地壳运动影响,云南高原内部的河流大多从中部向南北分流,注入
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其中长江水系的有
龙川江、
普渡河、
小江、
金沙江和
牛栏江等,珠江水系的有
南盘江及其支流甸河、
曲江、泸江等。此外,河流切入高原内部形成了一些深切峡谷,落差大,富有水力资源。
金沙江
金沙江地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
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流域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狭长带状。金沙江自北向南流出横断山纵谷后, 在金江街折向东流进云贵高原区。沿途纳入右岸的鱼泡江、左岸的
马过河,至
攀枝花市附近汇入左岸的
雅砻江, 其中雅江为金沙江最大支流,纵贯整个川西高山高原区, 全长1570km,
流域面积12.9万km2。
金沙江流域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平均, 枯季雨量很小, 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80%~95%。
南盘江
南盘江流域跨越
云南省、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干流全长936 km,面积为56 177 km2 ,总落差1 854 m,平均
高程1 750 m。南盘江北面有
乌蒙山,是南盘江和金沙江、
北盘江的
分水岭,西面和南面有
哀牢山和六韶山,流域四周除东面出口处外,均为群山环绕。流域内
水系较为发达,水系呈羽状分布,河网密布,河网的调节作用较大。南盘江流域的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汛期季节的5~10月,受大到暴雨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该时段内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4.3%。
湖泊
云南高原内有近40个大小湖泊,总湖水面积约为10.66万公顷,集水面积超过9000平方千米,总蓄水量为291.75万立方米。这些湖泊多是由构造断裂形成的,按照长轴走向,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南北走向的断裂湖群,包括
滇池、抚仙湖、阳宗海、车湖、星云湖、杨林海、泸沽湖和程海等,其中抚仙湖最深处达155米,湖岸平缓;其二为北西—南东走向的断裂湖群,包括纳帕海、属都海、碧塔海、剑川湖、茨碧湖和洱海等;其三为东西走向的断裂湖群,包括异龙湖、杞麓湖、南湖、大屯湖、长桥海等。此外,在石灰岩发育的地区还有喀斯特湖,如石林长湖等。
滇池
滇池位于
云南省昆明市东南部,流域总面积约为2 920 k㎡占昆明市面积的13.8%,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泊。
滇池流域属于
金沙江水系,位于
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雨集中,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0%以上。流域内多年降雨量为980 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871 mm,多年平均温度为14.7℃~16.2℃,日照强烈。
抚仙湖
抚仙湖地处云贵高原上云南省中部的
玉溪市境内的
澄江市、
江川区、
华宁县3县市交界处,属珠江水系,是云南省第一、中国第二大深水淡水湖泊。抚仙湖蓄水量191.4亿
立方米,占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2%,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为中国淡水湖泊蓄水量的第三位,是云南省蓄水量最大的湖泊。湖泊面积为 216.60 k㎡,
流域面积674.69 k㎡,湖面海拔为1 722.5 m,湖区北深南浅,湖泊平均水深为 95.2 m,最深处可达158.9 m。
贵州高原
贵州高原的河流主要是山区雨源型河流,即依靠雨水供给径流。河流流域面积广,分属
长江和
珠江,以
乌蒙山、
苗岭为
分水岭,北部属于长江流域,南部属于珠江流域。从
水系上看,河流中属于长江流域的,可分为四个水系:
乌江水系、
金沙江支流上源横江——
牛栏江水系、长江上游支流
赤水河——
綦江区水系、洞庭湖江上源清水河水系;属于珠江流域的,也可分为四个水系,即
红水河水系、
北盘江水系、
红水河水系和
柳江水系。
乌江水系
贵州省境内的乌江水系
流域面积为66830平方千米,横跨省内的西部、中部和东北部。乌江是长 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干流全长1037㎞。
沅江水系
沅江是流经中国贵州省、
湖南省的河流,属于
洞庭湖水系。沅江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河流,干流全长1033公里(湖南568千米),流域面积89163平方千米,其中位于湖南省510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93.3亿立方米。沅江有南北两源,南源龙头江为主源,源自
都匀市的
云雾山,北源
重安江,源于贵州省
麻江县平月间的大山。沅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建有
黄石水库、
五强溪水库等重要水利工程。
土壤
地带性分布
云贵高原的土壤呈现出明显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水平上看,可分为4个土壤带,包括位于高原最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的砖红性土地带、高原南部的砖红壤化红壤地带、位于滇北和滇中丘陵盆地地区的红壤地带、位于高原东部的黄壤地带。垂直上看,每个土壤水平带内都有一定的特殊的山地垂直带谱。例如,砖红壤性土地带的垂直带谱是在海拔800米以下是砖红壤性土地,800-1200米为山地砖红壤性土地,1200-1500米为山地砖红壤化土地,1500-2200米为山地表面潜育黄壤,2200米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土。
除高原特色的红壤外,云贵高原还有其他类型的土壤资源,分别为黄壤、高原黄棕壤、山地黄壤等。其中黄壤分布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5%以上,是贵州高原的基础土壤。
高原红壤
红壤是一种富含铁及其
氧化物的土壤,可发育在山地、
丘陵、高原等地形,是中国
热带、
亚热带的重要土地资源。其中,在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面上,有红色风化壳残存,高原表面也多红壤分布。这种红色
黏土是
第四纪以来的富铝风化产物,由于历史上强烈的造山运动,大陆抬升,使这些风化物残留在高原面上,形成红壤。红壤属于中国亚热带的一种特殊土地资源,在云贵高原气温相对较高、靠近亚热带的红壤地区,可种植北方作物如梨、
苹果、桃子等,故红壤对于云贵高原地区农业
种植业多种经营活动有重要作用。从范围上看,在高原南部沟
谷地区,地势逐渐降低至海拔500到800米处,受湿热环境的影响,红壤开始分布,主要包括
北盘江、
南盘江、
红水河及
都柳江谷地;在地势继续下降至海拔500米以下的沟谷地区,气候更加湿热,已具有南亚
热带风光,分布有赤红壤,但分布比较零星,面积不大。此外,云贵高原也有土壤集中分布的地带,即滇北和滇中一带的
丘陵盆地地区,南界大约在北纬24°左右,土壤分布基带的平均
平均海拔为2000米左右。
自然资源
植物
云南高原和
贵州高原均分布有阔叶林,但存在部分区别。云南高原的地带性
植被,以
壳斗科的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为主。主要成分有
滇青冈、黄毛青冈、
高山锥和元江等,并伴生有少量的落叶和其他栎类或冬青属等成分。因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多被
云南松、
华山松和滇
油杉所取代。在
石灰岩风化厚地区,常由
干香柏、
欧洲刺柏组成
疏林;在石灰岩风化
土层较薄的干旱地区,由
铁仔、金花组成多刺小灌丛。
贵州高原的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具东西和南北过渡特征。东部湿性常绿阔叶林,树种多华中区系成分,常见有钩栲、
甜槠、芳樟、
木荷及
针叶树马尾松等。西部干性常绿阔叶林多
云南省区系成分,常见有
滇青冈、白猪栗、元江栲、滇黄栎、
云南樟、
西南木荷及
针叶的
云南松、滇油杉、滇柏、
短柱茶、矮杨梅等。
云贵高原自然带具有山地垂直分布特征,在海拔1200~1900米处,可见扭黄芽、
香茅属为主的旱、中生禾草
植物群落,可生长
木棉、
山黄麻、
虾子花等植物;而在海拔3100米以上的地区,可见由云杉林和冷杉林组成的寒温性针叶林和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此外,云贵高原还分布有诸多珍稀名贵、濒危及特有药用植物,如
灵芝、
铁皮石斛、
冬虫夏草图、竹节参等。
动物
云贵高原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哺乳动物300余种,鸟类686种,包括本地
特有种和珍稀濒危物种,如大熊猫、
川金丝猴、
雪豹、羚牛、
梅花鹿四川亚种、
滇金丝猴、白唇鹿、
孟加拉虎以及27种雉类等。其中鱼类有刺、
北江厚唇鱼、
长鳍虹彩光唇鱼等;
两栖动物有山溪、
大鲵属(
中国大鲵)、
宽头大角蟾等;哺乳类有华南野猪、华南梅花鹿等。
自然保护地
云贵高原有包括
贵州省草海自然保护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多个自然保护区,仅贵州省内就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湖泊、河流、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保护价值和旅游价值。
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
草海位于贵州省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是一个完整而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水域面积46.5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三大高原湖泊之一。草海是贵州省最大的天然
淡水湖,以水草繁茂而得名,四面青山环抱,林木茂密,湖中盛产鱼虾、蒲草等水生动植物,栖息着100多种珍奇水鸟。2015年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威宁县“中国黑颈鹤之乡”美誉。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
江口县、
松桃苗族自治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3县交界处,总面积4.19万平方米,以“梵天净土”得名。该保护区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年降水量1100~2600毫米,是贵州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0.5米,气候垂直变化多样,
森林覆盖率达到95%。该保护区是中国少有的亚热带植物
基因库和古老
孑遗植物的避难所,是存世量仅约700只的
黔金丝猴这个“世界独生子”的唯一自然
栖息地,也是
梵净山冷杉这个植物界“
活化石”的栖息地。此外,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和人文历史景观并存的自然保护区,拥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保护价值和旅游价值。据记录,该保护区仅鱼类、
两栖动物、
爬行纲、鸟类和哺乳类,已见于记录的就有906种,约占全国上述五类动物总数的22.15%。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
云贵高原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发现了高原上地质灾害及隐患点有34408处,其中滑坡24044处,崩塌4054处,泥石流4784处。在高原山区复杂而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局地暴雨、地震和河流侵蚀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诱发因素,但人类工程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云贵高原上新增的地质灾害也常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
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最主要的
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因其隐蔽性和突发性强,通常危险性较大,破坏性很强。
云南高原岩溶分布面积达11.09×104平方千米,占云南省总面积的28.14%。云南省的岩溶塌陷达475处,且区域上分布零星,地段上呈现“点状”特征,并主要集中发育于岩溶断陷盆地、岩溶槽谷(洼)地、岩溶
台地或古高原面等特定的岩溶地质环境单元。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云贵高原在
战国至
秦汉,以人为主体,创造了以
夜郎为首的且兰、漏卧、钩町等若干民族地方政权。《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刘彻一方面承认这些邦国存在的客观实际,分别封之为王或侯,另一方面将其纳入中央王朝的统一管辖之下,设立了
犍为郡。随后,犍为郡地划分出夜郎及其旁国地,置于
牂柯郡之下,每个邦国设立一个县。
西汉末年,夜郎王、钩町王和漏卧侯为争夺土地,常常举兵相攻,不听中央王朝的调解,夜郎王尤为不恭,王朝遂将其杀灭,其余的小国也逐渐消失,只有郡县仍存。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地政局长期处于鼎立、对峙的动荡局面,郡县设置经常变动,所属关系也经常变更。郡县形同虚设,地方政局由兴起的
汉族“大姓”与少数民族“夷帅”所掌控。
唐宋时期,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继出现于黔西北、黔中、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央王朝改变了地方行政机构的郡县治,采用了州县制。唐宋时期,
贵州省的政治体制为经制州、羁州制与藩国并存。元明清三朝,中央王朝在贵州实行
土司与流官并治,并执行“
改土归流”政策。
在元代,贵州分属于湖广、
四川省、
云南省三行省,设都元帅府实行军事控制,置路、府、州、县等行政机构由官员管理地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宣慰司、
宣抚司、安抚司、蛮夷长官司等不同等级的土司。明代沿袭元代土司制,并将其制度化。
明清两朝的“改土归流”日趋频繁,土司势力日益衰败,府州县逐渐增多。土司制的土司拥有政治、经济的
世袭特权。流
官制是建立于封建地主经济上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将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实行省县两级地方
行政管理。1935年之前,
国民政府消除了地方军阀的势力,将
贵州省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
民族文化
云贵高原境内有诸多民族。其中,除了因工作调动、工作分配、复员转业安置、从事商贩等原因而来贵州的外来人口,
汉族、
苗族、
布依族、
侗族、
土家族、
彝族、
仡佬族、
水族、
回族、
白族、
瑶族、
壮族、
畲族、
毛南族、
蒙古族、
仫佬族、
满族、
羌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的人口在全国同一民族总人口中分别占50%~98%以上。全省的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3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6.8%,在全国各省份中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排名第三。汉族主要分布在城镇及交通沿线附近,少数民族则多居住在农村和远离交通干线的边远山区。
苗族、瑶族、彝族主要居住在山上,而
仡佬族多居于山谷,
布依族、
侗族、
水族等则大部分傍水而居。
云贵高原除了
土家族、
回族、
蒙古族、
羌族等民族外,其它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其中大部分人也能讲汉语,但是生活在高原边远山区的约300万人目前还不会说汉语。土家族、仡佬族、回族、
白族、
毛南族、
仫佬族、
满族、蒙古族和羌族等民族的男女服饰与
汉族有一些基本相同之处,而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
畲族等民族的男子服饰也与汉族相似。各少数民族的婚丧仪规多有差异,但掺杂着汉族婚礼中的
纳采、问名、
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环节,以及“回
喜神”、放鞭炮等婚俗。在丧事方面,汉族的烧
倒头纸、沐浴、
开路、封棺、出殡、丢“买路钱”、土葬、立碑等仪式也被若干少数民族采用,除
回族外。汉族最为隆重的节日是农历
除夕至正月十五的
春节,各少数民族也都在仿效。不同的是,
苗族、
侗族、
彝族、
水族等民族有些还过以九月、十月、十一月为
正月之年。不论是过一个年还是两个年,过年的形式和内容都有异同。明代
汉族军民带来的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如跳地戏、唱花灯等,也在
布依族、
土家族、
仡佬族中广泛流行,深受影响。
工程建设
云贵高原地区水文条件较好,山地地形高差大,适合发展水利建设,仅云南省就有包括乌龙德水电站、
万家口子水电站、
戈兰滩水电站、
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等在内的诸多
水力发电工程。
其中,华能糯扎渡水电站是云南省最大水电站,是目前中国第4大水电站。华能糯扎渡水电站是云南境内最大的电站,同时也是
澜沧江流域装机和库容最大的电站。水电站共安装9台单机65万千瓦机组,首台机组于2012年9月投产。电站大坝高261.5米,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坝高;开敞式
溢洪道规模居
亚洲第一,泄洪功率和流速为世界第一。水库总容量237.03亿立方米,相当于16个
滇池的蓄水量。电站保证出力为240.6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达239.12亿千瓦时,每年为国家节约956万吨标准煤,减少
二氧化碳排放1877万吨。
华能糯扎渡水电站位于
澜沧江下游的
普洱市境内,是澜沧江中下游河段梯级规划“二库八级”中的第五级,装机容量大、调节性能强、区位优势明显,对南方区域优化电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实现清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截至6月26日零时,电站9台机组已累计发电321.04亿千瓦时,机组安全运行673天。
交通运输
云贵高原因地制宜,修建有与
中国高速公路网快速连通的乡村高速公路,如元蔓高速、大丽高速、思小高速等,促进了高原内山村的脱贫和经济发展,实现了通路、通邮、通车。
经济活动
云贵高原分布有区域矿床组合。有云南东川、
易门县和大红山铜铁矿床、四川会理铁铜矿床、大型铅锌矿床、云南会泽型富锗银铅锌矿床集中区、个旧锡铜多金属成矿集中区、铜-盐-煤矿成矿集中区、
天青石矿床集中区。
其中,
云南高原以中山、低山、
丘陵为主,有“九分山,一分坝”之说。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均在山区,而坝区则是工农业生产、技术力量比较集中地区。在云南省1400多个
坝子中,高原占70%以上,为云南磷、煤、岩、盐、
石膏、铜、锡等矿产主要分布区,亦为云南最大的
有色金属冶炼基地。有
昆明市、
东川区、
个旧市等城市。是云南境内彝、壮、瑶、苗等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云贵高原及邻区分布有大量的次生
氧化锰矿床这些矿床是中国优质
锰矿石的重要来源之一。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云贵地区
生态环境总体上较为敏感,是中国土壤侵蚀、石漠化、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云贵两省
土壤侵蚀高度以上敏感区域占区域总面积的26.1%。其中,
云南省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8%;
贵州省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区、极度敏感区域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6.0%、5.2%。近年来,云贵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虽有所缓解,但形势依然严峻。贵州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5%。1999—2004年,云南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072平方千米,但强度、极强度水土流失区面积分别增加23.1%和250.7%;1987—1999年,贵州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503.4平方千米。
石漠化
云贵两省石漠化面积占全国石漠化总面积的53.4%,石漠化问题严重。
云南省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为15.4%,全省129个县中有118个县分布有岩溶地貌;
贵州省石漠化的土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千米,石漠化超过全省土地面积的20%,全省88个县级行政区中有78个石漠化严重。受严重的
水土流失影响,石漠化防治形势十分严峻。2011年云南省监测区石漠化面积比2005年减少620平方千米,年均减少面积103平方千米,贵州省2011年石漠化面积为30240平方千米,相比2005年减少约2900平方千米,石漠化面积正逐步减少、总体程度有所减轻、扩展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局部恶化现象仍然存在。
环境保护
近年来,
云南省推进
空气污染防治,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工作。治理保护
抚仙湖、
洱海、
滇池等9大高原湖泊,9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局部趋好。抚仙湖、
泸沽湖稳定在I类,洱海水质7个月II类、5个月III类。
贵州省位于
长江和
珠江的中上游,是筑牢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首批3个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近年来,贵州省在
喀斯特退化山区展开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在林草
植被、
森林覆盖率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恢复和提升。
风景名胜
云贵高原旅游资源丰富,有包括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
黄果树瀑布等在内的自然景观;还有包括
丽江古城、
建水文庙等在内的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路南石林
路南石林景区是中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
云南省昆明市东南86千米的石林彝族自治县,素有“天下第一奇观”之称。景区面积约350平方千米,地形奇特,奇石林立,巨石如森林,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有狮子、莲花、凤凰和老人等奇形怪状。石林地质构造正处于
向斜轴部,由大面积的厚层二叠系
石灰岩组成,岩层几成水平状,
节理发育。在经历了高温多雨气候和异常丰富的
地下水作用后,逐渐溶蚀形成巨大石柱和深切的石沟,形成了
溶洞形态——石林。喀斯特地貌组合类型大致分为石林溶丘、溶丘
洼地和峰丛洼地。石林高度一般为5~10米,最高可达30~40米。石林内还分布着洞穴、
暗河、竖井和溶蚀洼地等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白云洞,因洞顶遗留的
波痕酷似天空白云而得名。景区还包括紫云洞、天生桥、长湖、月湖、
大叠水瀑布等附近景点。2001年石林被定为
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
世界地质公园。
大理洱海
洱海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和“
西洱河”。洱海位于云南大理郊区,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空中俯瞰,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关于洱海月,流传最广的是天宫公主下凡的故事。洱海共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湖水清澈见底,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作“群山间的无瑕美玉”。洱海,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据说是因为白族人民没有见过海,为表示对海的向往,所以称之为洱海。
玉龙雪山
云南玉龙雪山景区面积为415平方公里,主峰
扇子陡峰海拔5596米,终年积雪,发育有亚欧大陆距离
赤道最近的
温带海洋性冰川。玉龙雪山在
纳西语中被称为“欧鲁”,意为银色的山岩。其银装素裹,十三座雪峰连绵不绝,宛若一条“巨龙”腾越飞舞,故称为“玉龙”。又因玉龙雪山的
岩性主要为
石灰岩与
玄武岩,黑白分明,所以,又称为“黑白雪山”。玉龙雪山是纳西人民心中的神山,传说是
纳西族保护神“三多”的化身。 玉龙雪山自然资源丰富,最具观赏价值的属高山雪域景观、水域景观、森林景观和
草甸景观,这些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到此观光游览。是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景区,国家级
冰川地质公园。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中国风景名胜区,位于
贵州省西南的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北盘江支流
打邦河上游。它最初的名字是白水河瀑布,因瀑布右岸有一棵参天大树叫
黄葛树,所以改名为黄树瀑布,又谐音为黄果树瀑布。
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地理学家
徐霞客来到这里考察。
黄果树瀑布形成于
三叠纪白云质灰岩的基础上,由于地面抬升,河流不断侵蚀而形成裂缝。在形成过程中,喀斯特地貌得到了充分发育,下游
暗河塌顶,瀑布本身又侵蚀后退而成。
黄果树瀑布以其巨大的规模、壮观的景色、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成因而闻名。这个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达,奇峰异洞、怪石丽水与飞水惊涛、激雾凝虹浑然一体,成为
贵州省最为壮观的旅游景点之一。此外,高等级公路贵阳至风景区也已建成。
人文景观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
纳西族聚居古镇,位于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南北朝时期,纳西族先民羌人迁徙至此,
南宋时期始建城市。1258年
孛儿只斤·忽必烈设立丽江军民宣抚司,因此城市得名丽江市。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选址独具特色,西靠狮子山,北依象山和金虹山,南面开阔平坝。玉泉河水分为东河、西河、中河进入城市,再流经整个城市,因此古城被誉为“高原姑苏”,又因碧玉砚台而得名大研镇。1986年,国务院公布古城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巍山古城
巍山古城始建于
西汉元封二年,成型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城城方如印,中心钟鼓楼如同印柄。北门拱辰楼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站在城楼上看出去,24条街18条巷纵横交错,能一览明清时期的棋盘式布局。巍山古城现有古民居古院落158处,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加大古城古民居保护力度,确立了古民居主要用于客栈、餐饮、文化传播等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行业,通过严谨修缮,巍山古城的部分古民居已变成了向公众敞开大门的民居客栈、特色餐饮店、文化场所。
建水文庙
建水文庙位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
建水县,始建于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50多次增修扩建,占地面积已达到7.6万平方米。建水文庙作为历代祭祀孔子的
庙宇,也是古代办学的地方,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建水文庙被命名为
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参考资料
云南高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06-17
洱海.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3-07-06
走进玉龙.玉龙雪山信息商务网.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