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人信札》是
法国孟德斯鸠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书信体小说,1721年首次出版。
《波斯人信札》由一百六十余封书信所组成,主要讲述了波斯人郁斯贝克遭仇敌忌恨不得不前往法国,朋友黎伽和他一起游历
欧洲的故事。
《波斯人信札》中孟德斯鸠揭露了法国的专制制度,批判了
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反映了
启蒙运动初期人们要求重新认识现实、寻求真理的心态。
创作背景
法国的资本主义结构在16世纪已经产生。它在封建社会内部慢慢成长的过程是迁回曲折而富于波澜的。在路易十四逝世以前,封建势力曾经一度登峰造极。到了晚年,封建统治在表面似乎仍然气焰万丈,实际上已经渐渐成为强弩之末。路易十四从五岁登基起,在位七十二年之久,实际掌政五十多年,几乎是一贯地压迫资产阶级,使它在经济上没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在政治上更不许它抬头,时刻提防它和受压迫与剥削最厉害的农民联合起来“造反”。为了达到这目的,
路易十四尽量加强封建统治,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政发展到最高的程度,形成所谓“绝对专制”。广大农民的劳动果实,是当时
法国封建统治的主要经济来源。
封建统治者和教会,不断地对农民加紧压迫与榨取,使农民大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农民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是当时法国社会最严重、基本的矛盾之一,而这矛盾,几乎不可遏止,不可挽救地趋于尖锐化。从17世纪末叶直到
孟德斯鸠创作《波斯人信札》的时代,差不多年年有农民起义。孟德斯鸠在专门研究法律期间,常去巴黎居住,目睹了法国君主
路易十四晚年朝纲混乱的衰败现象。他把自己在巴黎的所见所闻以及不合理的腐败现象记录下来,积稿十年,整理成《波斯人信札》一书,于1721年发表。
内容情节
《波斯人信札》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全书由一百六十封信组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波斯青年郁斯贝克是一个开明的贵族,他在朝廷中刚正不阿,遭到仇敌的忌恨,在政治上不得意,不得不离开祖国,前往
法国游历。郁斯贝克的朋友黎伽和他一起前往法国。途中,两人访问了朋友耐熙。在他们的影响下,耐熙的侄子也决定辞别祖国,前往
威尼斯研究历史。郁斯贝克和黎伽旅居法国长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们不断给在波斯的家人和朋友写信,报告他们在巴黎的所见所闻。家人和朋友则在回信中向他们介绍
波斯的情况。全书还包括郁斯贝克和黎伽与少数侨居国外的波斯人和外交官的通信以及两人之间的通信。《波斯人信札》没有统一、完整的故事情节,郁斯贝克和黎伽的游历构成全书的主线。另外,有一部分信的内容与别的信明显不同,单独构成一个故事,即有名的后房故事。在郁斯贝克和黎伽两人的通信之外,书中还穿插了三个较长的独立故事:“穴居人故事”,“阿非理桐和阿丝达黛的故事”以及“伊卜拉亭的故事”。所有书信根据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四十九封信涉及政治问题,其中包括寓言“穴居人”;四十三封信涉及西方特别是
法国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十封信涉及宗教问题,包括“阿非理桐和阿丝达黛的故事”;四十封信与后房故事有关,包括“伊卜拉亭的故事”在内;剩余是一些杂信。
角色介绍
作品鉴赏
作品思想
《波斯人信札》中
孟德斯鸠无情地揭露了法国的专制制度,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权力无限的“
路易十四”路易十四,认为无论在
亚洲、非洲还是
欧洲,君主专制都是一种“横暴的政治”。他指出,共和制是品德、荣誉和声望的真正归宿,在共和政体下,人民才能充分地发扬光大自己的品德。他在谈到共和政体时,其逻辑起点是“人性恶”,这是几乎除
让-雅克·卢梭外一切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体系的共同前提。孟德斯鸠认为,既然人性本恶,社会便需要一个政治权威,需要法律和纪律,否则就是一个柏拉图式的“乌托邦”。但是,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美德而仅仅依靠强权,长治久安的社会是权威、法律与道德并存,共同发挥作用的社会。
孟德斯鸠在书中表现了他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的勇敢和毅力的欣赏,这些论述无疑启发了
法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孟德斯鸠认为君主为了开拓疆域或满足私欲而进行的侵略战争毫无正义可言,而
正义战争必然会取得胜利,因为人人明白为何作战,愿意为集体的安全和利益作出最大贡献,甚至牺牲生命。殖民战争当然是非正义的战争,为消除侵略战争的危机,有效的办法是各国都从事谋求人民福利的和平建设。
中世纪时期,宗教掌控了
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
文艺复兴开始了
人文主义的追寻,启蒙时代到来,有更多的无神论者开始公开批判宗教僧侣主义。
孟德斯鸠却以自然神论者的身份在宗教的名义下批判他所痛恨的
天主教,并从经济的角度论证新教比天主教优越。他对天主教的批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其进步、并且具有重大意义的。不仅如此,他还坚持主张宗教信仰自由,认为对于各种宗教应该有一种宽容态度,各个宗教之间应该容忍。
艺术特色
《波斯人信札》中的散文大致可分三类:说理文,讽刺小品和叙述文。孟德斯鸠的说理文善用简朴自然的文笔,深入浅出地阐明细微的道理。他的讽刺
小品显然不是单纯追求所谓风趣,而是在风趣的外衣之下,藏着锐利的针刺。《波斯人信札》中,
孟德斯鸠叙述故事目的在于说明某些道理,因此他的故事或小说都相当接近于某些宗教经典中的寓言。在文章风格方面,《波斯人信札》以清新的格调,淡言微中的态度,来谈论哲学、政治、道德各方面的大道理,颇有
米歇尔·德·蒙田《
蒙田随笔》潇洒自然的风度,而且避免了蒙田的引经据典、言必称希罗的习气。《波斯人信札》还用冷隽的文笔,描绘了当时的人情风俗,并且嘲笑了他认为不合理、不公平的地方。
作品影响
《波斯人信札》初版是在
荷兰印行的,
孟德斯鸠隐姓埋名,生怕惹起意外的祸端。尽管如此,《波斯人信札》销行之广,引起的反响的疾速与普遍,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突出的例子。孟德斯鸠自己也为这种盛况所激动,若干年后,他回想起来:《波斯人信札》一起头销路就如此惊人,以致书贾想尽方法,谋求续篇。他们无论碰见谁,就拉着那人的衣袖,说:“先生,我求您给我写一部《波斯人信札》吧。”孟德斯鸠自己并没有续写《波斯人信札》,但是别人摹仿的作品从《波斯人信札》问世以来,直到18世纪末叶,陆续出现,多到不可胜数。这种情况也说明《波斯人信札》影响之广。《波斯人信札》为18世纪的法国文学所特具的哲理小说体裁奠定了基础。
作品评价
法国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这是一本笑乐的书,充满锋芒,而这些锋芒,表示作者的智慧比他的作品更为坚实。
法国象征派诗人保尔·瓦雷里:该书写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大胆,我们赞赏作者尽管遇到各种麻烦,他对失去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席位的担心,只是转瞬即逝,犹如一抹轻云而已。他获得了荣誉、席位和书的大量售出。
作者简介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古典自然法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德斯鸠出生于
法国西南部
波尔多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708年在波尔多获得法学
学士,并从事律师职业。1714年担任波尔多郡议会议员,两年后继承了去世的
伯父的波尔多郡议会议长的职位和孟德斯鸠男爵称号。1726年卖掉世袭职位开始周游
欧洲,考察欧洲各国政治法律制度。1728年进入法国科学院。后到
英国2年,173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31年回到法国。1746年被选为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1748年发表了用20年写成的《
论法的精神》一书。1755年2月10日去世于
巴黎。
孟德斯鸠的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1721)、《
罗马盛衰原因论》(1734)、《论法的精神》(1748)。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