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地理科学类,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或管理学学士。
该专业主要研究领域是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它包括对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评价与利用、以及资源环境遥感等资源利用和环境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国土资源整治、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等。
专业发展
2000年,经过教育部审批,新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2012年,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改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作为新增审批本科新专业,学科门类理学,专业类别归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代码为070502T。目前有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等院校开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该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能的学生;具有通过野外综合考察、社会调查、实验分析等方式获取科学资料和地理数据的能力;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具备数理统计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地理问题;掌握遥感、卫星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工具的应用或开发能力,并可以通过资料调查、文献检索等基本方法获取信息。该专业还注重学生自主设立实验和开展野外调查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有探索精神、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知识要求
本专业学生需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系统地掌握地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掌握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技术,较熟练地掌握遥感、卫星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实地调查、实验操作等获取第一手科学资料与数据。
课程体系
各高校应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科学的内在逻辑顺序,构建体现学科优势或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四年制地理类专业,可参照以下构建原则:公共基础课程约占25%,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约占50%(含学科选修课程、创新型课程和
师范类专业教育类课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含教育教学实践)不低于15%。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相关院校需建立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教学需求。该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实习、毕业综合实习、教育教学实习和创新创业训练等内容。
毕业写作
该专业毕业论文采取学术论文、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完成,鼓励学生尽可能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社会实践以及经济、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论文内容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研究或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毕业论文应符合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特色,毕业论文应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整个过程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本专业毕业后可选择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国土空间规划、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考研深造。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土地评价与规划设计、水处理工程、土地质量特性和农田水利条件调查工作等相关工作。
师资队伍
地理科学类专业的专任全职教师人数不少于12人。当在校生人数达到120人时,每增加20名学生,适当增加至少1名专业教师,从而保证生师比不高于20:1,教师队伍中,拥有具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者的比例不低于80%,博士学位者的比例不低于20%,高级职称者的比例不低于30%,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主讲教师需通过前置培训,并且90%以上的主讲教师需具备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兼职教师人数不应超过专任全职教师总数的1/40。同时,新招收的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7所,其中9所A以上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3中国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排名(研究型/应用型),A++档次的学校3所,A+档次的学校7所,其中A++的学校排名依次为:
中国科教评价网2023-2024年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2所,等级5★-的学校3所,学校的排名依次为:
2023-2024年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排名学校名单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