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堂》(英语:This Side of Paradise),是美国现代小说家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0年。
《人间天堂》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小说主人公是自幼受到母亲过度宠爱的男孩艾默里·布莱恩,故事讲述了艾默里从童年到预备学校、再到大学时期遇到的学习、生活和感情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在经历一战、感情受挫和陷入迷茫后重新思考人生,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小说通过揭示美国年轻人一战期间的精神空虚和道德沉沦,向读者展示了这一代青年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挫折。该作品具有独特的图像叙事、听觉叙事艺术特色,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还原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初的现代社会图景。
《人间天堂》的出版让作家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一跃登上美国文坛。同时,该作品是美国文学史上首部以描写现代美国大学生校园生活为主题的重要小说,具有跨时代意义。此外,该作品还被译成汉语、
俄语、
日语、
德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在20世纪前期,“美国梦”盛行,当时美国拥有经济自由的人群较多,社会流动性较大,美国人相信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就可以迈向繁荣,人人敢于实践、敢想敢做,而非依赖于社会阶级和他人的帮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创作了《人间天堂》。
小说主人公艾默里即是理想主义者,是“美国梦”时期众多青年的缩影:一直追求理想,但历经坎坷,并在此过程中感到迷惘。小说反映了美国青年人对“美国梦”的无限追求和梦想最终破灭的现实背景,与20世纪美国社会现状相对应。
个人背景
菲茨杰拉德出生于中落的商人之家,少年时期依靠亲戚资助过活并进入
普林斯顿大学。一战爆发后,菲茨杰拉德退伍归来从事广告行业,前途渺茫。
菲茨杰拉德不甘于现状,希望利用自己的文学才华过更好的生活。1919年,一无所有的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回到故乡,决定重新打磨曾被退稿的长篇小说,并希望借此翻身。
这部作品便是1920年出版的《人间天堂》。小说以作者自己的求学和海外生活为原型,从就读于预备学校到大学,然后再经历世界大战,曾经外表俊美、家境富裕的年轻人在战争中看清了这个时代和人性的一些本质。小说以其半自传的性质、抒情优美的笔触和对美国新时代的真实写照引起美国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1925年发表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出版历史
1918年,《
纽约时报》的记者珀金斯阅读了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投稿《浪漫的自私主义者》,认为业余写作爱好者菲茨杰拉德的文笔“毛糙”,欠思想深度。不过,珀金斯察觉到了菲茨杰拉德在写作中透露出的灵气,鼓励菲茨杰拉德不要气馁,建议他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角度,重新改写这部小说,改好后再寄给他。《人间天堂》即是修改后的《浪漫的自私主义者》。最终,在菲茨杰拉德对原稿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后,《人间天堂》获得出版。为了《人间天堂》的出版,珀金斯
吕振羽总编威廉·布伦纳尔发生过激烈的争辩,他认为出版社应该出版这位优秀天才之作。珀金斯认为,如若这本书无法出版,他本人也会失去出版书籍的热情。终于,由斯克里布纳之子公司(Charles Scribner's sons)出版的《人间天堂》于1920年问世。作为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处女作,《人间天堂》一经出版便在读者群中引起轰动效应。第一版在短短几天内售罄,直至1921年已再版12次。
内容情节
《人间天堂》以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美国为背景,描写了美国青年艾默里的成长过程,展现出风华奢靡、灯红酒绿的美国社会图景。小说由第一卷《浪漫的自我中心主义者》、插曲《一九一七年五月至一九一九年二月》和第二卷《一位重要人物的成长历程》三部分组成。
第一卷
讲述了主人公艾默里·布莱恩从童年到
预科学校就读,接着升入
普林斯顿大学求学的成长过程。
第一章节题名为《艾默里,比阿特丽丝之子》。艾默里的母亲比阿特丽丝·布莱恩性格怪癖,过于溺爱艾默里。在艾默里年幼时,她带着他走遍全国以增长见识。这一行为让艾默里产生优越感,并由此产生了“贵族式的自私主义者”的行为准则。艾默里偶然间与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泰雅·达西结识。实际上,达西先生与比阿特丽丝有过一段浪漫艳史。达西先生成为艾默里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艾默里在预科学校的表现逐渐变好,起初名不见经传,第二年学习成绩突出、课余活动积极参与。
第二章节题名为《锥形尖塔与怪兽滴水嘴》,描述了艾默里的
普林斯顿大学生活经历。艾默里刚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时便希望可以崭露头角,于是格外努力,加入普林斯顿戏剧协会,当选为普林斯顿人协会理事,并被推选为校伙食管理委员会成员。次年
圣诞节期间,艾默里与伊莎贝拉·宝洁一见钟情。
第三章节题名为《自我中心主义者开始思考》,描述了艾默里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挫折。因意见分歧,艾默里在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狂欢
舞会上与女友伊莎贝拉产生激烈争执,两人就此别过,结束了恋爱关系。艾默里因情消沉,而后在数学考试中不及格,因而失去了能在校园里显示自己领导才能的诸多机遇。接着,艾默里父亲去世,家庭财产日益减少。达西先生在艾默里受到多重打击时慷慨解囊,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其支持。达西先生将艾默里和他自己均列入人品高尚者之列。随后,艾默里从
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毕业,随部队奔赴战争前线。
插曲
插曲《一九一七年五月至一九一九年二月》描写了艾默里的战争经历和归来后的场景。艾默里在前线得知母亲不幸去世,并获悉母亲家产所剩无几。从战场归来后,艾默里与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同窗战友决定回到
纽约合租公寓,之后再谋生计。
第二卷
第一章节题名为《初次登场》。艾默里在纽约的一家广告公司找到工作,并爱上同学兼战友亚历克·康涅奇的妹妹罗莎琳德·康涅奇。当两人到了快要谈婚论嫁的阶段时,断绝了与艾默里的联系,理由是艾默里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满足她享乐人生的需求,她本人也害怕承担责任,担心婚后两人都会陷入困境之中。罗莎琳德抛弃了艾默里,爱上了阔少道森·赖德。
第二章节题名为《康复期的各种试验》,描写了艾默里失恋后的苦闷心境以及其为摆脱困境所作的努力。他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试图通过日夜酗酒来消解情感上的痛苦,直至政府颁布“
公务员禁酒令”才就此作罢。艾默里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厌烦,情绪激动,常与同住一室的另一位战友汤姆就战争等问题产生争执。后来,两人搬出公寓,艾默里前往
马里兰州投奔
叔父。
第三章节题名为《年轻人的荒唐事》,描写了艾默里与他的第三个女友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艾默里在马里兰州与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孩埃莉诺结识。在艾默里计划返回
纽约的前一天晚上,
伊莲娜为证明
无神论差点从悬崖跃下,令艾默里感到反感、热情减退。两人关系因此逐渐冷淡。
第四章节题名为《傲视一切的牺牲》。艾默里在
大西洋城与战友亚历克·康涅奇重逢,两人商议好与艾默里朋友住在公寓。一天深夜,侦探前来公寓敲门,称见到艾默里与一个名为吉儿的妓女一同上楼。在侦探询问相关事情之时,亚历克为帮艾默里洗脱嫖妓罪名挺身而出,称是自己和吉儿在一起。几天后,艾默里接连得知:亚历克妹妹和道森·赖德订婚,自己家庭濒临破产,恩师泰雅·达西离世。
第五章节题名为《自我中心主义者成长为一位重要人物》。艾默里反省了自己的成长道路,憎恨道貌岸然、不懂装懂的一类人。他参加了达西的葬礼,并决定要成为达西这样的人,希望给人以安全感、为社会做出贡献。偶然间,艾默里遇到了一位大学同学的父亲,并对其讲述
社会主义理想和制度的优越性。最后,他伸出双臂,向自己和世界释怀。
人物角色
艾默里
《人间天堂》的主人公艾默里性格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成长期、
普林斯顿大学时期和一战之后。
首先,成长期的艾默里性格自负、令人厌烦。艾默里虽出生在美国,但却过着
英国贵族般的生活。这种生长环境让他充满自负心理。此外,艾默里特别容易被自己的情绪左右,有时行为鲁莽、肆无忌惮,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勇气,也没有自尊。
接着是普林斯顿大学时期,艾默里决定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备受尊重的人。但在经历了补考不及格、与恋人感情告终等事情后,他的懒惰本质又暴露出来。一系列的打击让艾默里持续颓废,直至后来持续的战争才让其重新振作起来。
第三阶段为战争之后走上社会,艾默里真正成熟起来。在这一阶段,艾默里父母相继去世,家中财产所剩无几。为生活所迫的艾默里进入广告公司工作,在又一次经历被恋人抛弃后,逐渐成熟起来认清了现实。可以说,艾默里在历经信仰、经济和爱情的重重危机后并未被打倒,最终依旧在追求他所向往的“人间天堂”。
罗莎琳德
罗莎琳德是一个外表美丽但冷漠放荡的女人。她热衷于穿各类漂亮的衣服参加活动吸引异性。同时,与男人玩耍、吸烟、跳舞成为了她生活的主要内容。在轰轰烈烈的20世纪20年代,她过着奢侈放荡的生活,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风格。
罗莎琳德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当罗莎琳德遇到艾默里后两人渐渐相爱,但受到了她母亲的嘲笑。母亲认为罗莎琳德没有必要在这样一文不名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但罗莎琳德有勇气表达内心的想法,向母亲表示反抗。这种反抗精神同样体现在她最终抛弃艾默里上,她是主导与艾默里之间感情开始和结束的人。
埃莉诺
埃莉诺与同时代的女孩不同,具有叛逆的特点。她在母亲去世回到美国,与
马里兰州的叔叔一起生活。内心的叛逆让埃莉诺不愿成为一个传统的女人,也不想尽职尽责地做事。她的反叛行为激怒了传统家庭的长辈们,于是不得不在祖父那里“避难”。
埃莉诺反感宗教,从来不将
雅威作为自己的信仰,但是却将文学作为精神支柱。在文学作品中,她能够独立思考,并能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自由人,不会被丑陋的社会现实所困扰,以至于能让她保持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和作为一个永远优于任何男人的女人的地位。
泰雅·达西
泰雅·达西是一名德高望重的牧师,曾经爱过艾默里的母亲比阿特丽斯。达西和比阿特丽斯爱情的结束促使他加入神职人员行列。后来,达西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神职人员。
达西与艾默里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存在一种类似亲情的关系,而达西在这种关系之中扮演着养父的角色。
主题思想
《人间天堂》涉及内容丰富,包含作者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对财富、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功名利禄、政治信仰、爱情观等社会问题的揭露。菲茨杰拉德借主人公艾默里表达对上流社会一味追求奢侈生活的愤懑,同时展现了青年一代狂热式且缺少真情实感的爱情观。
该作品反映了年轻一代如何战胜虚妄幻想、逐渐走向成熟的故事。具体而言,主人公艾默里是理想主义者,同大多数美国年轻人一样,有放荡不羁、贪图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一路坎坷。这种强烈的反差和激进的思想意识使艾默里期待社会大革命的到来,以便其能达到社会顶层。作者借这一人物形象精彩再现了“迷惘一代”的精神面貌,展示这一代青年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挫折,同时表现了美国青年人对“美国梦”的狂热追求和梦想注定破灭的主题。
艺术特色
戏剧化多体裁形式的呈现
《人间天堂》创作融合
现实主义与
浪漫主义诸多特征,以散文、诗歌、戏剧、书稿、摘录等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更是创新性地在描绘主人公与恋人的关系开始和结束时采用戏剧形式。这些非常规形式是作者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试图展现小说人物形象、丰富故事内容的创作手法,同时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字布局风格。一方面,它们凸显了新一代现代主义作家在小说中采用更典型、更直接叙事方式的不适宜性——尤其是作为一种创新手法的戏剧化形式;另一方面,它们提供了一种更加鲜明的阅读体验,激发读者以一种更充分、更令人回味的方式来想象事件和人物。
图像叙事
《人间天堂》在描绘人物形象和事件场景时多次使用图像叙事。
小说将人物外貌、穿着与内心活动的刻画相结合,再现人物视觉形象。在描写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几段恋情时,作者对人物形象均进行了具体刻画。艾默里于
舞会上初见伊莎贝尔时,“一套紧身的燕尾服,一件丝褶饰边的衬衣,与他的身材外貌十分相称”。这里既描写了艾默里的外貌,又点出了初恋情人伊莎贝尔对其初见的感觉。而后在艾默里分别和克拉拉、罗莎琳和
艾里诺相爱的情节中亦有大量的图像化描写,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小说的场景描写主要集中在
普林斯顿大学校园景观的再现上。小说描写了普林斯顿大学在艾默里心中形成的画面,表现出其能如愿进入象牙塔的激动心情,同时表现出作者对该校流露的真情实感。
听觉叙事
听觉叙事与图像叙事相辅相成,为小说构建出更加广阔的叙事空间。
《人间天堂》的多重音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各具特色的人声,与艾默里交往的女孩们声音各不相同,充满气质和个性;艾默里母亲常压低嗓音,“放低嗓门”“悄声地”说话。其次是混杂多元的音景,小说中多处描写了大自然的声响以及人造环境的声音,如自然界的暴风雨声、
雷声,人们的脚步声、笑声,以及乐器演奏声等。最后是
爵士乐时代的独特音景,包括剧院里“未调弦的
小提琴紧张的拨弦声和不协调的声音”,大学林荫道传来的阵阵歌声,百老汇大街上传来的咖啡馆音乐等。
这些音乐交相呼应,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初的现代社会图景。读者从中可以体会乡村与城市的声音景观差异,感受当时流行文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同时,听觉叙事的写作策略之后也被作者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运用在《了不起的盖茨比》《漂亮冤家》《
夜色温柔》等作品中。
作品影响
《人间天堂》是美国文学史上首部以描写现代美国大学生校园生活为主题的重要小说,生动展示了当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真实生活,具有跨时代意义。该作品首印三天即售罄,随后在一年时间内多次加印,总销量达到了近五万册。在美国出版后,被译成汉语、
俄语、
日语、
德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并在使用这些语言的国家传播,颇具影响力。
作品的出版让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一跃登上美国文坛,成为一个风格独特的小说家和美国整整一个时代的代言人,同时被称为“
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他因这部作品一举成名,获得事业、金钱和爱情的全面丰收。《人间天堂》的出版不仅帮助作者还清了债务,还迎娶泽尔达,他也凭此成为职业作家。
作品评价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H·L·门肯撰文在评价《人间天堂》的艺术价值时指出:“《人间天堂》的确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开创性的小说———在结构处理上颇有独创性,艺术表现手法极为精湛,常有神来之笔,这在美国文学中当属少见,如同在美国的那些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员当中也很少能见到诚实一样……这是我近来所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小说”。
美国著名作家
马尔科姆·考利认为《人间天堂》对于作者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来说意义重大:“《人间天堂》这部小说足以证明菲茨杰拉德已开始崭露头角,发挥他的文学天赋了……菲茨杰拉德以饱满的激情、真诚和坦率说出了他同代人共同的心声,在他们当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他的前辈们则在侧耳聆听着他的声音”。
美国文学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指出:“它把偏离常规、混乱无序的社会生活描写得饶有兴味,波澜起伏。它热情奔放,意气昂扬,充满活力。相对于深沉凝重、艰涩难懂的严肃的美国现实主义小说而言,它犹如一股清风,令人赏心悦目……它清秀优美的文体、鲜活灵巧的文字,也令同时代的一些喜欢矫揉造作的作家们美慕不已”。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程锡麟对《人间天堂》的文学价值进行评价:“作为一个职业作家,菲斯杰拉德以他特有的敏锐和聪慧“感受”到了时代的震颤,以生动的文笔如实记录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忠实报道和评判了他所经历的一切,将这一历史阶段的典型特征栩栩如生地再现在了后人的眼前。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译本信息
中文译本
除中文外的他国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