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镑》 (The £1,000,000 Bank Note)是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于189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美国证券交易员亨利·亚当斯因坠海而流落到
英国后意外得到了一张百万英镑,他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并利用这张钞票的影响力,从穷困潦倒到百万巨富的传奇故事。
该小说是吐温创作生涯中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采用双线叙事的手法,在情节发展方面则设置层层悬念,还运用对比手法、略显夸张的漫画手法、将讽刺与幽默相结合等多种写作技巧,将世人对金钱的态度暴露得一览无遗并对拜金主义进行了批判。
《百万英镑》出版后广受欢迎,曾被多个国家翻译出版以及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同时,该作品还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马克·吐温创作《百万英镑》时,
英国正处于世界霸主的地位,经济实力远超其他国家,但由此产生的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随之引起很多的社会问题。身处那个时代的人们因此陷入金钱万能的思想漩涡中无法自拔,他们认为只要有钱便可以拥有社会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利。
作者背景
马克·吐温(1835﹣1910年),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吐温喜欢游历欧洲,尤其对英国情有独钟,他曾数次造访该国,每次都在伦敦停留长达1年之久,这片土地为其小说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吐温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早期从1865年发表首部小说集持续到19世纪70年代初期,中期从19世纪70年代初期持续到90年代中期,后期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持续到作者1910年去世前。吐温曾对资产阶级的民主理想深信不疑,这导致他早期的创作风格轻快而又幽默,即使作品中出现嘲讽也是清淡与平和的。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吐温目睹各种社会腐败现象以及弱肉强食、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开始对资产阶级民主产生了怀疑,再加之他苦心经营的出版公司破产,不得不进行环球演说旅行偿还债务,人生的种种经历反映在吐温的创作风格中,最明显的就是作品中讽刺因素的增长。
《百万英镑》发表于1893年,是吐温创作生涯中期的作品,讽刺因素是该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吐温还将之与对比手法相结合,把世人对金钱的态度暴露得一览无遗。与此同时,这部小说是吐温在立足于
美国本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特征的基础上,同时也受到以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并结合时代背景与自身经历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小说所展现的社会现实是当时的美国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所迸发的文学火花,兼具跨国际层面的文化融合。
出版历史
1893年1月,《百万英镑》英文初版在美国出版发行。
1914年,《
小说时报》刊登由
包天笑翻译的中文版《百万英镑》。此外,该作品的中文译者还有
曾虚白、赵家壁等人。
内容概要
27岁的亨利·亚当斯是一名
旧金山的证券交易员,他业余时间喜欢冒险航海,但有次却在海上遇险,幸运的是被一艘驶往英国伦敦的小型双桅船搭救。亨利在船上充当普通水手以此抵消旅费,当他抵达伦敦后以口袋里仅有的1美元解决了24小时的食宿问题。
亨利此后饥肠辘辘而又无处栖身,正当他犹豫是否去捡一个小孩丢弃的梨子时,一名年长的英国绅士从路边的窗口招呼亨利,邀请他进入自己的豪华房间。房间里还有另一名年长的绅士,他与招呼亨利的人是兄弟,两位富翁邀请亨利加入他们的“赌局”。
英格兰银行曾经发行过两张面值为100万
英镑的钞票,用来和某国完成一桩公开的交易,但其中一张在使用后注销,而另一张则被富翁中的弟弟买下。兄弟二人打赌寻找一名诚实聪明但身无分文的外来客,看他能否在不蹲监狱的前提下依靠一张百万英镑撑过30天,而亨利正是二人挑中的实验对象。
亨利觉得这是有钱人对自己的羞辱,但走投无路的他还是接受了富翁中的弟弟递给自己的信封,但这位英国绅士要求亨利不要当面打开。告别两位富翁后,亨利找了个地方打开信封,发现里面装着那张传说中的百万英镑,他立刻对二人改观。
随后亨利来到一家廉价饭馆饱餐一顿,当他掏出百万英镑结账时,老板被这张大额钞票吓到,不但不收饭钱,还对亨利表示可以随时光顾,想赊账多久都可以。饭店老板的举动令亨利不知所措,他急忙去找那两位富翁想退还百万英镑,但仆人告知他们出远门了,1个月后才返回。亨利阅读富翁留下的那封信,得知可以在免收利息的情况下借用百万英镑30天,约定期限到达后来向两位富翁如实报告自己这段时间内的经历,如果他成为赌局的赢家将得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衣衫褴褛的亨利想购买一套别人因为做得不合身而退回来的衣服,但当他向衣店店员表示暂时赊账时被无情地嘲讽一番。被激怒的亨利再次亮出百万英镑,店员的态度不但立刻改变,衣店老板还主动为亨利提供了一套给某位权贵制作的衣服,随后还在赊账的情况下为亨利量身定制了多件衣物。
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亨利被人们称为“背心口袋里揣着百万英镑的人”,他依靠这张大额钞票不花分文解决了衣食住宿的问题,还成为了
美国公使的座上宾。亨利与旧相识劳埃德·黑斯廷斯在美国公使举办的宴会上重逢,生意失败的劳埃德向亨利求助,亨利允许他使用自己的名头,伦敦的富人们听闻消息后蜂拥而至,争相找劳埃德购买矿山的股票,很快亨利和劳埃德的账户上各自拥有了100万美元。
亨利在那次宴会上对波西娅·兰厄姆小姐一见钟情,二人在公使夫人及她的女儿的撮合下开始交往,亨利如实告知波西娅自己的冒险经历,但她丝毫不介意。约定的日子如期到来,亨利在波西娅的陪同下去向两位富翁汇报自己这段时间内的经历,他惊喜地发现波西娅是富翁中弟弟的女儿,同时还得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做富翁的女婿。
百万英镑被亨利的岳父送回银行兑现,而银行则把这张钞票注销后送给他,亨利的岳父又把它作为结婚礼物转赠给女儿和女婿。亨利把这张百万英镑镶进镜框里挂在家中最神圣的地方,用于见证自己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
主要人物
艺术鉴赏
双线叙事
《百万英镑》采用双线叙事的手法。一方面,作者以自然的时间顺序为明线,描述主人公亨利·亚当斯因意外坠海从
美国流落到
英国,因一张由两位英国富翁提供的百万英镑从衣食无着落到成功步入富翁行列的故事。
另一方面,作者以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为暗线,将百万英镑出现的7个场景有机结合起来。故事起因于富翁兄弟在房间里打赌,随后选中亨利做为实验对象并给予他百万英镑,而最后结束于亨利回到这个房间里来向兄弟二人归还钞票,同时也收获了理想的爱情。全文两条线索交替进行叙事,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体现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
对比手法
在《百万英镑》中,作者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彻底改变了亨利的命运,令他从人人唾弃的穷光蛋摇身成为身价百万的富翁并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主人公的际遇让读者得以了解在当时拜金主义横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扭曲的金钱观,即金钱成为衡量和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这种前后对比反差明显的叙事手法,不但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还强调了讽刺意味。
夸张与悬念
作者吐温在《百万英镑》的开头便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巧妙地进行布局,英国富翁兄弟以打赌的娱乐方式将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取出,而小说的主人公亨利随后得到了这张百万英镑。百万英镑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出现并吸引着读者迫切想要看下去,而接下来小说的夸张则表现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亨利得到百万英镑之后的一系列社会经历以及故事结局都是读者所难以想象得到的。
讽刺与幽默
在人物塑造方面,吐温通过对各式人物进行鲜明的反差描写将讽刺与幽默有效地结合起来。主人公亨利所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一不被金钱所左右,他们对穷人漠视与冷淡,而对富人则表现出热情与恭敬,作者采用略带夸张的漫画艺术手法,通过勾勒人物的种种丑态使得欢乐之情跃然纸上,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忍俊不禁。
与此同时,在《百万英镑》的叙事手法上,吐温也充分展示了自己在讽刺与幽默方面的写作才华,他的笔调时而如喃喃自语般倾诉叙说,时而如狂风暴雨般直指矛头,既可以令读者会心一笑,同时也可以引人自省。作者以讽刺与幽默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创作该小说借以揭露社会丑陋现象并抒发自身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令该作品成为美国批判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主题思想
《百万英镑》讲述美国证券交易员亨利·亚当斯因坠海而流落到
英国后,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并利用一张偶然得到的百万英镑的影响力,从穷困潦倒到百万巨富的传奇故事。故事主要发生在英国伦敦,但主人公却是地道的美国人,虽然亨利身无分文但却没有在异国他乡表现出恐惧、退缩与慌乱,反而是以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想尽办法活下去,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美国人大胆的探险开拓精神。
与此同时,吐温借助《百万英镑》揭露当时存在于英国社会中的种种滑稽荒诞现象,以及在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下“金钱至上”的理念,同时作者也对拜金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与鞭挞。该小说仿佛一幅世态讽刺画,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底层百姓在百万英镑面前暴露出来的各种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时也如同一面照妖镜,展示了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污染及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
衍生作品
1954年,《百万英镑》被
英国改编为电影《百万英镑》(The Million Pound Note) ,该片由罗纳德·尼姆(Ronald Neame)执导,
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主演。
1994年,《百万英镑》被
美国改编为电影《
百万乡巴佬》(A Million to Juan),该片由保罗·罗德里奇斯(Paul Rodriguez) 执导,托尼·普拉纳(Tony Plana)主演。
影响评价
《百万英镑》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经阶段下社会现实的见证,其所反映的文化本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共同的。该作品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学价值。
意大利知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评价该小说:在《百万英镑》中,一张巨额钞票无需投资或兑现,就可以招来财富。金钱在十九世纪的小说中扮演重要角色:那是巴尔扎克叙事的原动力、狄更斯作品中的感情试金石;可是在马克·吐温的作品里,金钱是镜子游戏,让人在虚空之上感到晕眩。
中国
浙江工商大学文科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蒋承勇评价《百万英镑》:非常准确、深刻地展现了美国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一张100万英镑的钞票,可以让人们的眼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改变一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