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枕鹤(学名:Antigone vipio),别名:赤面鹤、红面鹤,鹤科鹤属鸟类。大型涉禽,体长120-150厘米,体重4.8-6.5千克。其脸部为红色,头、枕、颈白色,颈两侧有一暗灰色条纹;上下体羽暗灰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色,翅上覆羽淡白色,飞翔时翅尖黑色,与白色的覆羽形成明显对照;脚红色。
白枕鹤在蒙古、俄罗斯联邦(东亚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哈萨克斯坦、中国均有分布。在干草原和森林干草原地带、长满草的沼泽、潮湿的苔草草甸和宽阔的河谷中的芦苇丛、湖泊洼地和多沼泽的高地湿地中繁殖。
2018年,白枕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
白枕鹤以前被归入鹤属,但2010年发表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发现,按照当时的定义,该属是多系的。在由此产生的物种重排中,白枕鹤被归入由德国博物学家路德维希·赖兴巴赫(Ludwig Reichenbach)于1853年建立的赤颈鹤属Antigone中。
形态特征
白枕鹤是大型涉禽,体长120-150厘米,体重4.8-6.5千克。
其虹膜为暗褐色;嘴峰长13-15.5厘米,嘴黄绿色;耳羽烟灰色;额、头顶前部、眼先和头侧眼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上面有稀疏的黑色绒毛状羽;头顶后部、枕、后颈、颈侧和前颈上部、额和喉白色;颈侧和前颈下部暗石板灰色;
上海体育大学石板灰色;翅长51-58厘米;翅初级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干纹;次级飞羽褐色,基部白色;三级飞羽淡灰白色,延长成弓状;翅上覆羽灰白色,初级覆羽黑色,末端白色;下体暗石板灰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暗石板灰色;尾羽暗灰色,末端具宽的黑色横斑;尾长18-20厘米;脚红色。️雌雄体色相似。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白枕鹤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蒙古、俄罗斯联邦(东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日本、
朝鲜、
韩国、中国等国家,分为东部
种群和西部种群。东部种群繁殖于中俄交界的
黑龙江省流域,中国三江平原和
松嫩平原,迁徙经过
朝鲜半岛,越冬于朝韩非军事管理区和日本南部九州岛出水市;西部种群在中蒙俄交界处的达乌尔地区繁殖,迁徙途经中国
渤海湾、华北平原,
滦河上游地区是其重要的停栖地,最终在
长江中下游平原越冬。
栖息环境
白枕鹤在干草原和森林干草原地带、长满草的
沼泽、潮湿的
苔草草甸和宽阔的河谷中的芦苇丛、湖泊
洼地和多沼泽的高地湿地中繁殖。冬天经常出没于
淡水湖、农田,偶尔也出没于沿海的平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白枕鹤为
杂食性鸟类,既吃植物性食物,又吃动物性食物,但更偏重于植物性食物,以
水生植物的块茎、根、嫩芽、嫩叶和种子为食,也吃鱼、蛙、蜥蜴、虾、
蝌蚪、水生昆虫等。在越冬地主要在泥滩上挖掘
苦草、
荸荠、
眼子菜的块茎为食,也到草滩上
捕食昆虫、
软体动物门,或到农田中捡食散落的稻粒或挖掘野草根。在繁殖地,大多时间都在湿地觅食水生植物的
根状茎。
觅食占据了白枕鹤白天的大部分时间,主要用喙啄食,或用喙拨开表层土壤,然后啄食埋藏在下面的种子和根茎,边走边啄食。觅食时较为警觉,通常啄食几次后会抬头观望四周,如遇惊扰则立刻避开或者飞走。
节律行为
人工养殖条件下,白枕鹤成鹤与雏鹤的行为日节律有一定的差异。雏鹤觅食、护理、静栖行为的时间分配比例较大,其他行为时间分配比例较小;成鹤的觅食、护理和游走行为的表达在一天中的水平都较高。天气对行为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晴天会大量活动,获取更多的能量,阴雨天则代谢明显较少,多表达静栖、眺望行为。
白枕鹤会进行长距离迁徙,迁徙距离为2500-3000米。春季于3月下旬开始陆续到达繁殖地,一直持续到4月末,每天行程40-320千米。秋季于9月末开始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一直持续到11月初至11月中旬,每天行程65-450千米。
鸣叫特点
社群行为
白枕鹤繁殖期成对活动,会与
丹顶鹤(
鹤属 japonensis)混群繁殖。除繁殖期,其余时间多成家族群或者小群活动,偶见单独活动的个体。迁徙和越冬期多以由数个或者数10个家庭群组成的大群活动,还会与
白头鹤(Grus monacha)、
灰鹤(Grus grus)混群觅食。
活动特点
白枕鹤行动机警,在很远处见到有人靠近便会马上飞走,起飞前在地面快跑几步,后腾空而起,飞到一定高度后,颈向前伸直,脚向后伸直,两翅扇动有力,飞行轻快。
生长繁殖
白枕鹤一般2-5龄
性成熟,繁殖期在5-7月,一雌一雄制,且繁殖对可以维持多年。
求偶营巢
白枕鹤通常于3月末到达繁殖地。求偶时雄鸟会在雌鸟身边来回奔走、跳跃,较为兴奋,两翅半张或完全张开,伴随“kou-kou-kou”的高声鸣叫。如果雌鸟接受,边跟着雄鸟对鸣和起舞,展开双翅并下蹲,雄鸟跳到雌鸟背上进行
交配;如果雌鸟表现冷淡或直接走开,雄鸟便会停止表演。
白枕鹤对其巢址生境选择比较严格,要选择食物多、隐蔽条件好的地点作为巢址,通常营巢于芦苇
沼泽或者水草沼泽中,水深10-30厘米,有时可达80厘米。雌雄
亲鸟共同负责营巢,以雌鸟为主。巢呈浅盘状,巢材主要有枯芦
三棱草、
薹草属、莎草、芦苇花和叶等,直径为80-120厘米,巢露出水面的高度为7-16厘米。各巢间距通常为2600多米。
繁殖期间,白枕鹤领域性较强,会通过鸣叫、巡飞、追逐飞行等方式
宣誓主权。领域大小为4.5-6.5平方千米。
产卵孵化
白枕鹤于4月上旬开始产卵,一直持续到5月下旬,每年产卵1窝,窝卵数2枚。卵为椭圆形,呈灰色或者淡紫色,密布紫褐色斑点,钝端斑点较多。卵的平均大小为92.9×60.9毫米,平均重量为167克。雌鸟在产出第一枚卵后便开始孵卵,雌雄鸟共同负责孵化,以雌鸟为主。孵卵时另一只鸟一般在巢边警戒和觅食,孵卵的亲鸟也很警觉,稍有惊动,便会悄悄从巢中出来,再走到离巢50米的地方才突然起飞,飞到离巢300米以外的高处窥探,待入侵者走远后才飞回巢中继续孵卵。孵化期29-30天。
育雏生长
初生
早成雏全身被棕黄色绒羽,雏鸟早成性,孵出当日便可站立行走,但仅在巢附近活动。
幼鸟在3月龄前几乎完全依赖亲鸟的饲喂。随着幼鸟的生长,白枕鹤的觅食行为、食物种类及觅食区域等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觅食区域随幼鸟活动能力的增强而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巢附近的芦苇沼泽,而是切换到视野较开阔且利于练习飞翔、觅食、躲避天敌的与芦苇沼泽或玉蜀黍地相邻的草甸草原区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18年,白枕鹤的
种群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2-2015年各年冬季,在中国越冬的500-1000只,在
韩国或者
日本越冬的5750只,总数量估计为6250-6750只。由于冬季鸟类的活动,韩国和日本站点之间可能会出现重复
计数,因此计数需要密切协调。
致危因素
农业扩张导致湿地丧失,人为干扰活动频繁,人类对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天然
降水减少,造成湿地缺水、干旱,适宜白枕鹤栖息繁殖的生境退化、缩小。在中国越冬场,主要威胁来自长江流域湿地的开发和日益增加的人类干扰,
三峡大坝对长江流域湿地的影响,
鄱阳湖出口处拟建大坝。在
朝鲜,稻田从春耕转为秋耕导致觅食率降低,潜在影响了白枕鹤的越冬存活率。白枕鹤还面临着狩猎、农药使用污染的风险。
保护级别
2018年,白枕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白枕鹤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白枕鹤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
保护措施
白枕鹤被列入《猛禽谅解备忘录》(CMS)附录二,各国已建立多个保护区,对其进行保护,其中较为重要的有
俄罗斯的道尔斯基湖和汉卡湖保护区,蒙古的达古尔湖保护区,中国的
扎龙湖、
兴凯湖、向海湖、
科尔沁区湖、鄱阳湖、
洞庭湖和金圣湖等,朝鲜的库姆亚和蒙多克湖以及
日本的泉高野湖。
相关文化
中国古诗“苍色者,人谓之赤颊”中的“苍色”指代灰色,白枕鹤也被古人称为“苍色”或者“赤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