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1926年2月19日—2014年2月19日),男,
汉族,
满城区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宗祜1948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地质系。1951年到1955年在
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1955年3月至1957年1月,在原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作,担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出任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长。1983年起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2月1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张宗祜长期从事中国黄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研究,主持完成百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揭示了黄土湿陷力学变形发生机理,提出了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模式和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类型分类体系。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海区第四纪地质图》《亚洲水文地质图》《中国黄土》《中国第四纪地质》等著作。研究成果先后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2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先后获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何梁何利基金奖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26年2月19日,张宗祜出生在
河北省满城区农村。1930年,张宗祜随母亲到了北京,与祖父、父亲一起生活。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北京就读。
高中时,一位数学老师经常在课外给学生讲解矿物岩石方面的知识,老师激起了张宗祜对远山的向往,他立志要开展地质研究。
1948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投考到当时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在兰州的石油地质勘探处担任实习员,从事石油勘探工作。1950年,在条件艰苦的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今
鄂尔多斯市)测量碱湖,和同伴用罗盘和皮尺
测绘学出湖的形状、面积,查清了周围的地质和水文条件,完成了新中国最早的碱湖水文地质和水化学调查研究工作。1950年3月至1951年8月,在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间参加了华北通往西北兰州的铁路——
包头市至银川段的
铁道工程地质调查工作。1951年,张宗祜被中央选派为第一批前往
苏联学习的留学生。1951年到1955年在前苏联
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回到中国后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专业工作。
工作经历
1955年3月至1957年1月,在原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作,任工程师。1956年1月起,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原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作,历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学术秘书、研究室技术负责和室主任、所技术负责和所总工程师、所长兼党委书记、名誉所长。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至1959年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黄土层渗透性试验。1965年主编出版了《中国黄土类土工程地质图》 (1∶100万),并被列为重大科技成果。
1972年,
海河平原持续干旱,农田灌溉严重缺水,而无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又导致地下水水位急速下降,近8万平方千米的黑龙港地区漏斗开始形成。张宗祜带领团队,组织科研、生产、教学三结合,开展了一场“华北找水大会战”,对
河北平原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与发展、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地面沉降,以及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评价与开发等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1976年开始,张宗祜又率领北方17个省(市)的地质队,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1978年,任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1979年张宗祜主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成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出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长。1983年起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1986年主持编制了
黄土高原粗泥沙来源分布图,为治理
黄河提供了重要依据。1987年到1989年担任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1993年至1996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
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的演化与发展”项目负责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主持了中国第二轮地下水资源环境普查,其取得的成果,为我国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物逝世
2011年,患
食道癌,张宗祜到
上海市女儿的家中治疗养病。2014年2月19日凌晨1时48分,张宗祜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果
黄土的力学变形机制研究
中国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黄土,作为各种工程建筑和
水利工程建设的
地基,但依然存在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的突出问题。黄土地基的特殊力学变形的机理、过程,尤其是在设计阶段如何正确评价黄土地基力学性质,是西北地区
建筑工程中的难点。张宗祜系统研究了
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揭示了黄土湿陷的力学变形发生的机理,指出了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出于黄土中水稳性集合体在土体荷重下的破坏。经研究,建立了黄土中水稳性集合体的类型分类,指出了不同类型集合体对黄土湿陷性特点和土体变形程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
中原地区黄土地区黄土
地基湿陷变形过程是由于黄土的微结构发生变化所致。提出了利用对黄土集合体的分析方法,可以直接判别建筑地区湿陷性黄土与非湿陷性黄土,以及可能发生湿陷变形的强弱程度。
地下水研究
张宗祜解决了大区域复杂地质条件地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中的最大关键难题。进行了大量野外现场试验,建立了华北地区水文地质参数系列。为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得到了较可靠的评价。研究华北平原内大气
降水人渗转化为地下潜水的过程中,采用了
同位素和中子水分仪等先进方法技术,解决了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方法。论证了不同降水条件地区补给量与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提出并确定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合理开采的临界深度和最佳水位。为扩大华北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提出了增补地下水资源的多种途径,经过在北京、
天津市、
石家庄市三地现场调蓄人渗试验,评价了华北平原水资源地下调蓄的可行性和广泛应用条件。
黄土地层中水流入渗的规律研究
为解决
黄土高原地区大型引水
灌溉渠道渗漏问题,张宗祜研究了黄土地层中水流入渗的规律。进行了黄土渗透性现场实验研究,提出了黄土地层中入渗水流运移规律,和黄土渗透系数的新概念,指出了普遍应用的达西定律在黄土地层中应用的局限性,及修定意见。 张宗祜结合甘肃大型引水工程(引洮总干渠)的施工,进行了大型渗水试验,连续进行了1800个小的试验,取得了最宝贵的第一手试验资料。总结出有关黄土渠道渗漏过程的规律。一是长时间渗透过程中,渗透浸润线的变化和渗漏量变化取决于黄土
地层结构和黄土的自身微结构。二是长期渗透过程,黄土层的渗透系数随入渗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着。确定了黄土的渗透性,其K值不是
常数。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张宗祜发表了多篇论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张宗祜先后出版了多部著作,代表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海区第四纪地质图》《亚洲水文地质图》《中国黄土》和《中国第四纪地质》。
社会职务
人才培养
张宗祜曾担任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他教导学生要做好科研工作,必须把握几个原则,对专业要有兴趣爱好;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科研的价值在于突破;科研的关键是要发现问题。代表性学生有吴义祥。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人物评价
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办公室表示:“张宗祜的一生为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中国黄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表示:“张宗祜院士治学严谨,重于实践,科研成就显著,著述甚丰。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卓越成就,是国内外著名的黄土研究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专家。”
科普中国网表示:“张宗祜是世界首位发现黄土渗透性规律的地质学家,他为我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中国黄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表示:“张宗祜先生热爱祖国,敬业奉献,治学严谨,品德高尚,是我国科技界的楷模和杰出代表。”
中国地质调查局表示:“张宗祜先生治学严谨、重于实践,具有高尚的孜孜不倦、忘我工作的奋斗精神,勤奋不倦、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学术民主、不徇私情的科学精神,为人师表、谦虚谨慎的思想品德,不仅科研成就显著、著述甚丰,还为我国水工环地质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领军人物和杰出专业人才。他的一生是为我国水文地质、第四纪地质和
中原地区黄土科学研究事业殚精竭力的一生,是我国地质工作者的杰出典范,他为我国地质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
参考资料
历届所领导.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2023-05-08
张宗祜.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