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
中国台湾西北部城市
新竹市(Hsinchu City),台湾省辖市,古称“竹堑”,位于台湾省西北部,东北与新竹县接壤,西濒台湾海峡,南与苗栗县毗邻,面积约为104平方公里,人口约45.3万,因多风又称为“风城”,为新竹次都会区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全球高科技代工产业的重镇。
新竹市于1930年成立,1982年升格为省辖市。位于头前溪冲积成的新竹平原之上。东区与香山区南部为竹东丘陵的一部分,香山区有狭长的海岸平原。新竹市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一年四季多风,且风力特别强,为全省之冠。新竹市是一个客家人与外省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城市,与闽南人构成三大社会群体。通行现代标准汉语,还有台语(台湾闽南语)和客家语(台湾客话)。新竹市美食主要以台湾菜为主,融合各地外省菜系以及客家菜。
新竹市原来以轻工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由轻工业转入现代化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竹科学工业园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中心之一,成功将台湾推向了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新竹市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番薯、玉米、花生等,沿海一带大多数居民从事渔业。新竹的教育资源厚实,博士、硕士数量排名全台第一,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排名全台第三,还有清华、交通、中华大学、等一批大专院校。新竹市有很多名胜古迹:外天宫、城隍庙、潜园、“迎曦门”等等。风景名胜有十八尖山、青草湖、香草湿地等。
2012年12月,新竹市在“台湾各县市美好生活指数评比”中获台湾最幸福城市第二名;2013年11月,连续两年入选全球21大智慧城市;2018年12月,连续三年获全台最幸福县市;2020年10月,在《远见》县市总体竞争力评比中夺得榜首。
名称由来
新竹市,原名竹堑,是由平埔族语音译音而来。取竹堑的“竹”,象征日新月新之意而得名。
历史沿革
新竹市具有300年的历史。
明朝时期
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据台后,曾有荷兰人到竹堑传教。竹堑社当时分布于新竹县香山、盐水港一带。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派军队驻扎新竹一带屯垦,这是开垦新竹地区的最早记录。郑军主要屯田蓬山、后垄地区,势力广及竹堑。隶属天兴县,并置通事管理竹堑番社。
清朝时期
清康熙23年(1684年),台湾正式纳入清廷版图。设一府三县,竹堑属诸罗县管辖。至康熙帝末年,泉州人王世杰再次带领亲族180余人,进入竹堑垦殖,逐渐形成了南庄24个聚落、北庄13个聚落。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厅治设于竹堑,成为清代时期北台湾的一个重镇。乾隆,主要开垦香山区中、南部及城南沿山地区。乾隆元年(1736年),张徽扬从香山率闽粤移民进垦苗栗的头份、竹南镇一带。乾隆四十年(1775年),祖籍漳州府漳浦县郑怀仁派子弟从金门县渡海来台,移垦于苗栗后垄溪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郑崇和迁居竹堑,开设协和店。爱新觉罗·颙琰十一年(1806年),开设恒利商号。其子郑用锡被称为开台进士。至乾隆末年,新竹市大致开垦完成。1826年,竹堑进士郑用锡等人奏请兴建竹堑城获准,于1827年兴工,筑造砖石造城墙与四座城楼。清光绪元年(1875年),淡水厅废除,竹堑城改称新竹并设县治。
日占时期
中日甲午战争后,新竹成为抵抗日本殖民者侵入北台湾的重要据点。将新竹划归新北市,并置新竹支厅管理。1920年9月合新竹、桃园支厅为新竹州,州治设于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41年合并香山庄全部及旧港、六家庄的一部分,扩大行政区域,下设25个区会协助推行市政。
自治时期
1945年台湾光复,10月25日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接受日本人台湾总督的投降,11月5日公布各州接管委员会。新竹州接管委员即于8日由主任委员率领来竹,9日开始接收原新竹州的机构。同月17日接收新竹市役所,遂成立新竹市政府,隶属于接管委员会,11月30日将原先所设二十五区改为九区,同时接收原各郡役所。翌年一月接管委员会结束,成立新竹县政府,暂借原新竹州厅办公。
1950年4月22日,台湾省政府公布本省地方自治实施纲要,10月25日调整全省行政区域,改设21县巿,新竹地方乃将原省辖新竹市并原新竹县辖关西、新埔两镇、湖口、红毛、竹北、横山、芎林、北埔、峨眉等七乡及尖石、五峰两山地乡等成立为新竹县。县治设于新竹巿,并将原新竹县分设桃园、苗栗两县县治分设桃园、苗栗两镇。1951年12月1日,将原东、西、南、北等四区合并成立县辖巿,新竹巿公所在地置于中正路原东区区公所,后迁入林森路原县立中学办公。1982年6月准予自1982年7月1日起将原属新竹县的香山乡并入县辖新竹巿改制升格为省辖巿,省辖巿新竹巿政府于1982年7月1日正式成立。1990年11月1日新竹市下设东、北、香山等三个区公所,正式分区治事。
地理
位置
新竹市位于台湾省西北部,距省会台北市60公里,面积为104.0964平方公里,东北与新竹县接壤,西濒台湾海峡,南与苗栗县毗邻。
地形地貌
新竹市北半部位于头前溪、凤山溪客雅溪冲积成的新竹平原上,地势低平。西距海岸约4~5公里,南半部为竹东丘陵的西侧延伸,最高峰为五步哭山,海拔187米。西部沿海地区有狭长的海岸平原。主要山峰有十八尖山、客雅山、牛埔山等。最高峰为十八尖山,海拔仅120米。
气候
新竹市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9℃,1月平均气温15.1°℃,7月平均气温28°C。由于受地形的影响,新竹春、秋、冬三季多东北风,夏季多南风,风力特别强,为全省之冠,所以新竹素有“风城”之称。多风的天气直接影响这里的气温,虽距台北市仅有60公里,冬季却比台北还冷。因新竹的冲积平原由东南向西北呈“喇叭状”开敞,无论东北季风或西南季风一进入该市,风势即受约束而增强。例如东北季风到此也略转为北风,加上地形的关系,就像一股“穿堂风”一样贯入新竹。新竹沿海一带冬季季风甚强,风害甚烈,民间早就有“新竹风、基隆雨”的谚语。
水文水利
新竹市3~8月为雨季,10~12 月为旱季,年降水量1733.2毫米,雨日仅约138天,均较北部基隆市、台北、宜兰县等市、县为小。有头前溪客雅溪、盐港溪分别流经北部,中部和南部,西注台湾海峡
头前溪是一条位于台湾北部的河流,总长约63公里,主要流域经过新竹县,包括五峰乡横山乡尖石乡芎林乡竹北市、新竹市。头前溪流经知名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由于工业区用水量大,但头前溪属短促型的急流,枯水期时流域内用水常遇紧迫,因此建有并有上坪拦河堰、隆恩圳拦河堰、燥树排拦河堰等水利工程,以及宝山水库及兴建中的宝二水库。头前溪的主要支流有上坪溪,油罗溪
自然资源
新竹市矿藏资源主要有矽砂、煤炭,矽砂产量居台湾之首。
行政区划
新竹市行政划分为东区、北区、香山区,是台湾5个省辖市之一。
参考资料:
政治
新竹市实行议会制,新竹市议会于1982年7月1日成立,第一届议会二十四席议员。依新竹市议会组织自治条例规范,议会置秘书长一人,承议长之命,处理议会事务,并指挥监督所属员工。议会下设议事组、总务组、法制室、会计室、人事室等部门。现任市长是高虹安,于2022年11月26日以45.02%的得票率当选,她也是新竹市首位女性以及最年轻的市长。
人口
人口数量
2021年8月底人口数据资料统计,新竹市人口为45万2781人。
族群
新竹市是一个客家人与外省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城市,与闽南人构成三大社会群体。其中,闽南人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客家人占四分之一强,外省人占四分之一弱。
新竹原为道卡斯族竹堑社(属平埔族的一支)的活动地区,至迟在清康熙五十年 (1711年) 年左右,福建泉州人王世杰率乡里族人入垦新竹市,足迹遍及竹堑沿海平原与河川下游土地,发展成数十村落,为闽籍人士开发新竹市之始。客家人入垦的时间较闽籍人士晚约二十年,至雍正八年(1730年)时,始由陆丰市人黄海元、张附春开发东势庄(今新竹市东势里、三民里或复中里一带)。由于客家人开发时间较晚,只能在今县市交界处一带,如金山面、青草湖、茄苳湖等浅丘地区定居,造成早期闽南庄与客庄壁垒分明的情形。
语言
新竹市通行现代标准汉语,其他通行的汉语以台语(台湾闽南语)为主,另有市郊不少客家语(台湾客话)的使用者,市郊居民多能通晓这二至三种语言。部分受过台湾日占时期教育的年长市民能以日语沟通。
宗教
台湾祭祀妈祖之盛行,源自郑成功讨伐荷兰人占领台湾当时作战所祭拜的正是位于料罗湾顺济宫,其建庙年代为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因而以顺济宫为起点妈祖信仰随明郑在台治理扩散开来。随大陆汉人迁移来台开垦,逐渐落地生根,汉民族宗教信仰文化亦从“唐山过台湾”,众多神祇也产生当地化、土著化现象,妈祖从原来海神转变成为多功能神祇,台湾妈祖被视为可谓“全能之神”。根据湄洲祖庙史料记载,“长和宫”3尊神像中1尊“大妈”留在湄洲祖庙朝天阁正殿;“二妈”流向南洋,不知去向;“三妈”则为今日新竹市长和宫,称“湄洲祖庙正三妈”,为市定古迹。
经济
新竹的经济发展较早,在18世纪初就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台湾北部的首邑。但是,由于台北设治,基隆开港,铁路修通,新竹落在后面。但新竹市附近农产和动力资源丰富,仍然具备着发展为工业城市的条件。新竹市的工业、农业和商业都很发达,是台北和台中市间的农产品集散地。
农业
新竹市约有五、六万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番薯、玉米、花生等。由于暖流影响渔业资源较为丰富西部沿海一带大多数居民从事渔业,并在此建有较现代化的大渔港。
新竹市有耕地面积2656公顷,占本市土地总面积25.51%,其中水田面积1984公顷,占现有耕地74.70%,旱田为672公顷,占现有耕地25.30%,平均每一农户耕地面积为0.63公顷,每一农民平均耕地面积为0.12公顷。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甘蔗玉蜀黍及果蔬类。该市农业受地形限制,加上城市规划的编定和公共设施保留地的征收,农地经营面积狭小,耕地分散,农村人口高龄化,生产成本偏高,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有渐渐式微之趋势。现正改进产销体系,朝精致农业及休闲农业方面发展。
工业
新竹市原来以轻工业为主,主要有玻璃、化学、食品等工业。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由轻工业转入现代化工业。主要工业有精密仪器、电子、通讯、机械、能源及生物工程等。其中有的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新竹市工业发展投资策进会在新竹市朝文化科技城发展的方向中,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已成立多年的新竹科学园区,是新竹高科技产业的指针,也是岛内打响了国际知名度的产业。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和人才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新竹科技园区”,台湾人将创投业、台湾工研院及新竹科学工业园三者称作台湾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三驾马车”。自198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竹科学工业园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制造中心之一,成功将台湾推向了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其产值约占台湾地区GDP的10%。
目前新竹科学工业园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包括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和生物技术。这六大产业的企业数占园区企业总数的86%,就业人数占园区总人口的98%,营业额占99%,是园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体。其中,台积电是园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龙头企业,新竹科学工业园围绕台积电集聚形成了涵盖上游设计、中游芯片制造、下游封装及测试的完整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占园区总产值70%以上。
社会事业
教育
新竹的教育资源厚实,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李远哲博士,博士、硕士数量排名全台第一,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排名全台第三(仅次于台北市及台中市),还有清华、交通、中华大学、玄奘大学、新竹教育大学、元培科技大学等一批大专院校。
新竹教育大学
新竹教育大学为台湾6所教育大学之一。创校于1940年,当时名为台湾总督府新竹师范学校,台湾光复后改名为台湾省立新竹师范学校,后又改为台湾省立新竹师范学院。1991年,配合师范教育整体发展,由台湾省改隶台湾当局“中央”,再改名为“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历经变革,最终于2005年8月正式改名为新竹教育大学。 在改制成大学后,因应台湾教师市场萎缩,除了教育学院中的教育学系、幼儿教育学系、特殊教育学系保有师资培育的架构,其余的各系所已经转型成一般大学的架构,以此增强和其它大学竞争的能力。从2006年起,连续2年获得台“教育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补助(2006年7,100万元;2007年4,970万元),2007年为“教育部”二十五所“大学繁星计划”优质大学之一。
元培科技大学
元培科技大学,是一所位于台湾新竹市香山区的大学,以医事技术为主要教学领域。由新竹本地人蔡炳坤医师在1964年11月8日创办。前身为“私立元培医事技术专科学校”。常简称为“元培医专”,此校正式成立的时间是1965年的10月28日。创校时的三个主要科系为放射技术科、医务管理科、医事检验科。学生约1千多人,是台湾早期以医事检验专科成立的特别学校。 1999年8月,升为元培科学技术学院,2006年8月改名为元培医事科技大学。目前该校共有三个学院为生医科技、健康科学与管理学院,提供有三个硕士班、14种不同系所。
台湾清华大学
台湾清华大学是岛内培育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学府,学术地位崇高;广达88公顷的校区内,具有山坡、树林、溪流及湖泊等多元地形,生态景观相当丰富,为风城著名的踏青、赏景及自然观察的胜地。辖理学院、工学院、电机信息学院、人文社会学院、生命科学院、原子科学院、科技管理学院、共同教育委员会。
中华大学
中华大学,位于台湾省新竹市香山区。创立于1990年,前身为中华工学院。1997年改名为中华大学,辖工学院、管理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人文社会学院。
卫生健康
随着人口成长,医疗资源也大量投入,台大医院很早就进驻新竹,就是早年的署立新竹医院、竹东医院,新竹台大分院生医医院2019年底开幕,台大医院努力把新竹分院、生医园区分院、竹东分院三院,正式整并为一个机关“新竹台大分院”,下辖二个医疗机构“新竹台大分院新竹医院”及“新竹台大分院生医医院(含竹北院区、竹东院区)”。
2020年8月,台湾当局有关部门发布“2019年简易生命表”显示,新竹市2019年男、女性平均寿命为81.4岁。另据台湾医师公会联合会2023年统计,新竹市有执业医师1031名,每万人口拥有医师数22.24人。另外,新竹市有医学中心1所,区域医院2所,地区医院5所,医院2所,诊所215所。
交通
新竹市为台湾省南北交通的枢纽。高雄市至台北铁路途经市内。中山高速公路和多条普通公路纵横贯境。可以通向台湾省各主要城市,交通极为方便。
公路
新竹市位居新竹县的西北角,与相邻城镇皆有方便的公路系统连接。中山高速公路和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在新竹市南侧交汇,分别以交流道连接光复路、公道五路、中华路。距台北市台中市车程约一小时。区域交通方面,省道台一线为南北向之重要干道,贯穿市中心位置,路线大致与纵贯线平行,往北可达竹北、湖口等乡镇,往南可至苗栗县竹南头份等地。东西向快速公路南寮竹东线由市区北缘通过,可连结新竹市区到南寮、芎林、竹东等地的交通。台湾西部各大城市皆有国光客运客运开往新竹市。新竹客运为境内主要大众运输工具,可分为通往市区各地的市公车系统及往竹东、竹北、关西、龙潭、中坜区、杨梅等邻近市镇的客运系统,前者总站位于民族路上的SOGO百货旁,后者总站设在火车站右侧。
铁路
新竹市在台湾西部铁路区位于台北与台中市台南都会区的重要联络节点,尤其与桃园、新竹、苗栗县生活圈的关系紧密,区间的通勤多仰赖铁路运输。新竹市的铁路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当时的铁路由鸡笼通车至新竹。日本侵占时期,纵贯线由新竹继续向南兴筑,并自新竹驿开辟支线,西北向新竹机场、东向竹东(后来的内湾线)。在日占时期,新竹车站早已取代北门街成为新竹城市的中心,也是新竹县市的交通枢纽。纵贯线铁路贯穿新竹市,境内设有新竹及香山两站,其中新竹站各级列车多有停靠,班次密集。
航空
新竹机场开辟于日本侵占时期,为军用机场。现属于台湾空军新竹基地的一部份。于1998年改为军民两用,曾为7家航空业者服务,但该年发生空难,且搭机不便、业者亏损,2008年9月起停止民航。
航运
新竹市现有渔港包括新竹渔港与海山渔港,无工商业货物运输,主要功能为近海渔业及观光游憩。新竹渔港前身为南寮渔港,1981年动工改建,于1991年完工启用。可以容纳50吨级渔船六百艘,150吨级渔船可以全天候进出渔港,为台湾西北部地区最优良之避风港。海山渔港位于香山区海山渔村,天然条件稍差。新竹市现有动力船筏133艘,其中动力舢板32艘、二十吨以下渔船48艘、二十至五十吨渔船32艘、五十吨级以上渔船21艘。
人文
市徽
新竹市市徽以天、地、人三位合一为设计主轴。三片竹叶等距排列,意指市政推展只往前进,绝不后退之意。三个竹节圜结,圜则环圆,结则团结,意指精诚团结就是力量,功德圆满就是成果。外环则是象征一片空间、一片天地。竹市两字“竹”带有微笑之意、为象形字,竹字和市字合而为一微笑脸形。
市花市树市鸟
新竹市市花为杜鹃花,市树黑松,市鸟为喜鹊
文物古迹
新竹市面积不大,但名胜古迹却很多。其中有庙门恢宏的外天宫;全省规模最大的城隍庙;古朴壮观的竹莲寺;新竹八景之一的潜园;还有古城门“迎曦门”,都是游人有兴拜访之地。城隍庙是新竹最热闹的地方。这座庙宇创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9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新竹还有一座“进士第”,也是新竹著名的古迹之一。郑进士的墓园也依然完好地保存,是台湾岛上著名的墓园之一。
新竹火车站
1913年兴建的“新竹驿(新竹火车站)”,是台湾现存车站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设计者是曾经留学德国的日本建筑师松崎万长。1998年被“内政部”列为二级古迹,新竹车站是日本侵占时期兴建的七大站之一,外观采巴洛克西式风格,建筑线条优美,矗立新竹近一世纪,是无数新竹市民与旅客的共同回忆。同时,新竹驿陡斜高耸的马萨屋顶与罗马窗、钟塔、入口门廊等设计独到,是重要的文化资产。
北门街古洋楼
北门街并不是新竹市的第一条街,却是当年竹堑城最繁荣的一条街道,弯曲的街巷林立数百家的商店门号,不管是中药铺、碾米行,乃至于其他的百家行业,都曾见证过北门街兴衰起蔽的一页。北门街上仍存在着许多的老字号商店,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周益记与杏春中药铺。街道的建筑特色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古式洋楼的风貌、传统的拱形长廊深具特色。杏春中药铺目前仍旧在营业,药铺里仍存在着使用百来年的药盒子,连当时州厅所颁发的木制经营执照都保存着,是游走北门老街不可错过的景点。
竹堑城迎曦门
迎曦门,建成于清代爱新觉罗·旻宁9年(1829年),是竹堑古城至今独留的建筑,因座落在大街汇聚的圆环上,长久来一直为新竹市的重要地标。1999年,新竹市政府以“新竹之心”的意象,整建圆环为“东门城广场”,让市民得以亲近这个百年古迹,两旁的护城河亦修为亲水公园,连结成市中心的绿色休息带。
进士第
进士第位于新竹市的北门街,为一座闽南地区式的官宅,大门上方书有“进士第”三个大字,是开台第一进士郑用锡的住宅,规模伟丽,雕刻精美,风格独特,已评列为二级古迹。据载,1823年(爱新觉罗·旻宁三年),郑用锡赴京殿试及第,成为开台第一个进士。十几年后他告假还乡,建了这座进士第,具有闽南官宅之传统,为清代中期台湾官宅代表。原为五部分,现存四部分。进士第为三落式建筑,规模宏大,其中的石雕、墙上花砖、斗拱木雕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非常精美。古宅大门除一般横闩外,政治家垂直式的立闩,以增强防御效果。郑氏家庙为清咸丰4年所建,位于北门街进士第右侧,供奉郑氏祖先,庙外广场仍然保留有代表进士的4座旗竿台。
郑氏家庙
郑氏家庙为三级古迹,清咸丰3年(1853年)由郑用锡所建。其建筑为三进二院式,采单檐燕尾屋脊,前殿步廊墙上有砖雕装饰,考究雅致。清代中举以上人家可立旗杆,代表功名和荣誉,郑氏家庙前的四座石旗杆台,及进士举人贡生、明经、节孝等多面匾额,正证明了郑家文教兴旺的家族传统。郑氏家庙不对外开放,惟于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举行家祭,与元宵节冬至举行春、秋祭时,可窥一代望族的风华。 
郑用锡墓
郑用锡墓筑于清朝同治8年(1869年),现为二级古迹,墓园占地颇大,墓埕上有两排石人与石兽雕刻,及一对石刻文笔望柱。石武人肃穆刚毅,石文人敦厚儒雅,服饰及佩带物俱全,衣褶流畅自然,石马、石羊、石虎的造型朴拙而不失细致,整体雕刻水准是全台古墓中最高的,反映出古代的官家排场。 
新竹都城隍庙
据史载,清光绪17年(1891年),全台官民在此举办护国佑民怯除灾厄祈祷醮法会,晋封为新竹都城隍,为台澎地区唯一的省级城隍庙,又因显灵御匪有功,光绪帝颁赐“金门保障”匾额,其后陆续获历代皇帝封赠,成为全台官位最高的城隍爷。城隍庙历经多次翻修,现今庙貌重修于公元1924年,殿宇雄伟,雕刻瑰丽,以三川殿及三迭式屋顶最具特色,庙内文武判官范、谢将军及四捕快之雕琢精致传神。而悬挂在屋梁上的大铁算盘,据说是城隍用来计算人世罪恶的,所以两旁的对联写着“世事何须多计较,神天自有大乘除”。每至元宵节,花灯、人群将庙宇妆点得热闹缤纷;每年中元节城隍出巡,更吸引各地信徒涌入。
饮食
300年悠久的历史,除为新竹古城留下精彩的文物、古迹外,闽、客及平埔族人于此所融汇的生活智慧与民俗习性,也发展出各式极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更造就新竹不坠的美食盛名。新竹市美食主要以台湾菜为主(新竹都城隍庙周边代表),融合各地外省菜系以及客家菜。当地著名的特产小吃包括有:新竹贡丸 、米粉、肉圆、蚵仔煎、粄条、牛肉面、小笼包等。小吃多数集中在城隍庙与市区一带北门街商圈,其他小吃则散布于各夜市如:树林头夜市、虎林夜市、清大夜市等。
米粉
拜终年强劲竹风之赐,百年来,米粉制造业在新竹生根、发展,虽然现今多以改为机器烘制,但竹风曾经吹出一页光荣史,却不容抹灭。自动化生产后,米粉口味更为多元,除了纯米粉外,还有蔬菜米粉、芋头米粉、什锦米粉等,圣母、佛祖、白象、农耕都是相当知名的牌子。如要吃现成煮好的道地新竹米粉,市内林立的小吃店或知名的城隍庙小吃,都可一尝美味。
贡丸
制作贡丸必须用新鲜的温体猪肉,去筋除油、切碎后槌烂打浆、加入调味料,再做成圆粒状。新竹有名的小吃店大多手工自制贡丸,但因用肉、槌打功夫或调味不尽相同,各家都有自己独到的口味;此外,设厂量产并强调卫生的海瑞、进益二家著名品牌,除供应新竹大部分货源外,更精心设计礼盒包装。
竹堑饼
竹堑饼又称糕皮饼。制造糕皮饼的原料是糕粉、糖、猪油冬瓜糖、蛋白、芝麻、葱头、肥肉等。制法是把糕粉、糖和猪油搅匀,搓成长条状,再切成粒状,以擀面棍擀成圆状薄皮,这就是饼皮。饼馅的制法是先把猪肉、蜜制冬瓜糖、瘦肉、葱头、白芝麻等剁成碎颗粒,再加上白糖用面粉拌和。饼馅做成之后,用饼皮包住2/3的馅,放入木模压成饼状,粘上芝麻,送入烤炉内烘焙。焙好的饼外表松脆,饼馅软硬适度,香甜可口。
椪柑饼
椪柑饼又称美禄柑,是以麻糬包椪柑制成的。早年新竹附近的新埔是台湾椪柑的最大产地。碰柑除制成蜜饯出售外,就是将其打碎作馅,制成椪柑饼。饼皮是用糯米粉煮成的米糕做成的,味道清香。
绿豆糕
绿豆糕是将绿豆粉和糖水拌匀,放在模型中风干。新竹绿豆糕很有弹性,不易破碎,吃起来也不会有酥散感,是一种有名的当地特产。
姜丝大肠
姜丝大肠是一道寻常的客家餐点,做法是先将肥肠洗净、切段,放入锅中加水,与葱、姜等一起熟煮至烂,再起油锅爆炒即可。姜丝大肠的做法简单,酸嫩Q滑,风味绝佳。
肉圆
新竹肉圆以红薯粉、五榖米为主原料,搭配埔里香菇、笋丝与现宰的新鲜猪后腿肉制作,再佐以红曲霉点缀,生肉圆需先蒸过放凉,最后放进油锅里用小火慢慢泡熟,口感Q弹有劲,淋上特制红糟酱,特别美味。
粄条
粄条是客家食物的代表,以在来米制成的粄条,烹调很简单,以西亚火葱爆香,加入厚油高汤、碎葱及青菜、薄切肉片,滚水即成;煸炒或者煮汤各具风味,惟一般以煮汤较能吃出原味。由于用料简单,粄条好不好吃,要诀就在粄条的Q度,以及爆香的葱头。新竹粄条以井水制造,有别于其他地区以自来水调制,因此味道较甘甜,而坚持传统的手工制法,使其口感Q韧,在北部客家庄中最负盛名。粄条在南部客家聚落则称为“面帕粄”,亦即广东人所称的“沙河粉”,或台湾人说的“水粿”。
红糟肉
红糟肉也称糟母肉,过去是客家人珍贵的过年菜肴,现已普遍化,平常日子就可尝其美味。它的做法是以糯米、红麴加上糖,盐发酵成糟母,再将鸡、鸭等肉类放入其中淹制而成,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补之效。
梅干扣肉
梅干扣肉是客家餐馆必备的招牌菜之一。炒、卤、淹是客家菜常用的烹调方法,梅干扣肉就运用了淹、卤两种作法。首先,将采摘下来的芥菜日晒风干,再涂以盐巴,密封淹制做成梅干;将梅干与卤得熟烂的五花肉或是蹄膀,放在一起蒸煮,梅干菜的酸脆与肥肉的油香融为一体,即成为梅干扣肉这道佳肴。
习俗
天穿日
天穿日是客家人才有的节庆,就是在元宵节后五天的正月二十日。这天,一般农村妇女用过年用的甜粄,以油煎熟,或用“油堆子”蒸好,在上面插上针线,称做“补天穿”。传统上,农民在补天穿时都会在家做其它的工作,而不下田耕作;因深信这天下田会触怒天神,全年将出现天旱的古老传说。
城隍庙祭
风俗习惯七月十二日,是新竹南星宫的普渡日,新竹市区家家户户都杀猪宰羊,热烈参与祭祀,夜间则大开筵席,广邀亲朋好友。
风景名胜
新竹自然环境丰富,群山环抱着小小的丘陵及平原地形,临海又有河川注入台湾海峡,因而旅游资源也是十分丰富。其中新竹新八景有:新竹渔港、青草湖护城河亲水公园、交大竹湖、港南运河、新竹动物公园、十八尖山、古奇峰
南寮渔港
新竹南寮渔港,是新竹最大的渔港之一,渔港前身为竹堑港,于18世纪时担任台湾西部的贸易重要出入口。今日已成为新竹市区近郊中购买海鲜、拍照赏景、运动休闲的一处假日踏青海岸线了。南寮渔港岸边有一处鱼鳞天梯 ,使用鱼鳞状的阶梯式造型作为防波海岸,不但具有防洪功能,还兼具安全、休憩、美观,让民众可以更接近海面娱乐,也是新竹必拍的打卡点之一。
青草湖
青草湖位于新竹市东郊,开发极早,为聚雅客溪而成之水库,湖面不大,四周寺庙林立,草木苍翠,是新竹较古老的风景区。在枯水季节,湖底绿草如茵,由此得名青草湖。 到梅雨季节,这里便水波荡漾,可以泛舟湖面。每逢端午佳节,新竹居民聚集在此举行传统龙舟赛,热闹异常。湖畔各寺中以灵隐寺较为著名。灵隐寺是利用原日本**改建而成,又称孔明庙,供奉诸葛孔明,庙内楹联题字多为盛赞其神机妙算,颇染道术色彩。其建筑包括灵宝塔、感化院、大雄宝殿等。
护城河亲水公园
公园自林森路至中央路总长约600米,宽约56米,是新竹市重要的历史古迹,也是新竹市的新八景之一。新竹市护城河是台湾仅存的一段可见的护城河。护城河曾被利用为污水渠道。在文化反思潮流影响下,护城河及沿岸被转型成为亲水公园。公园沿东门城分为西半段与东半段。公园东半段北岸为府后街,南岸为文化街,是主要的亲水空间。流经地下停车场上方的一段护城河结合了喷泉、汀步、矮阶等亲水互动设计,引导游人步入护城河内,岸边休闲步道树木葱葱,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亲水公园和回顾历史的人文胜地。
交大竹湖
创建于清光绪22年(公元1896年)的交通大学原名为南洋公学,台湾的交通大学则是建立于公元1921年,分别有博爱与光复两地校区。交通大学拥有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色,在校园环境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竹湖”,竹湖的湖畔旁种植柳树、榕树与竹林等多样的树种,还有一大片绿油油的草皮,坐在湖畔边的木椅上望着这迷人的湖景,或是沿着湖畔享受徐徐微风,细细品味着“竹堑新八景”之一的美丽风光。除了竹湖的“竹湖晨风”之外,交通大学里还有另外十五处美景,如荷塘月色、松林立翠、思园春晓、康庄迎曦以及风亭九思等景点。
港南运河
港南运河自北向南穿越港南滨海风景区,东侧紧邻风景区内各设施;西侧与观光带自行车道相邻。另有四座中国式拱桥跨越,为河道风貌增添几许幽雅的情趣。运河夜景的改造亦使该处票选列入了新竹市夜八景之一。 港南运河风景区原为海滨浴场,现转型为新竹市滨海重要风景区。区内有观景区、游憩区、烤肉区,为多元化的综合游乐区,目前不但是新竹市沿海17公里观光带重要景点外更是西部滨海公路游憩系统的重要休息站之一。
动物公园
新竹市立动物园为全台现存最老的动物园,创园于1936年,如今已有60多年历史,除了为每年约30万的入园人次提供社会教育的功能外,动物园本身也是大新竹地区孩童们重要的共同记忆知所在。 此外,新竹市立动物园位于新竹市中心新竹中山公园内,为市民所喜爱的休闲活动空间。动物园内的动物种类繁多,约有65种300多只。 其中不缺乏犀牛河马非洲鸵鸟孟加拉虎马来熊等大型的动物。
十八尖山
十八尖山位于新竹市东区,是当地所开辟的森林公园,公园形状呈现新月形,蜿蜒约7、8里,恰好环抱新竹市东、南郊,因山体由十八个浅峰连绵而成丘陵地带而得名。十八尖山较高点在介寿亭附近,标高约128公尺,由十八尖山山顶远眺,西北向可望见新竹市区街道景色,右边是头前、凤山二溪,正前方是当地海峡,也可向东南面瞭望大霸尖山、清泉五指山群峰与竹东方向流贯而来的头前溪,视野很好。
古奇峰
古奇峰原名平顶埔,位于新竹市东南约2公里处,北接十八尖山,南临青草湖、东有翠壁岩、清华园,西可眺望台海晚霞,以“古奇远眺”名列新竹十二景之一。区内寺庙颇多,有普天宫、清泉寺、圆光寺、翠壁岩、法玉寺及碧云寺等。其中又以普天寺较为著名。 古奇峰育乐园占地很广阔,园内依山规划有干清宫馆、民俗文物馆、木雕展览馆、兵马俑馆,另外还有原野乐园、千佛窟等,设施非常完善,为一休闲渡假胜地。
荣誉
参考资料:
对外交流
2006年9月,国民党新竹市党部访问苏州,并与中共苏州市委举行了对口分组交流。
2010年8月,新竹市立青少年国乐团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厅、国家大剧院及天津音乐厅演出“2010华夏乐扬两岸情”音乐会。
2012年11月,台湾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率访问团来到浙江大学举办“新竹清华日”,在与该校学生交流时表示,台湾高校欢迎更多的大陆学生到台湾学习。
2015年12月18日,台湾新竹县与陕西韩城围绕现代休闲农业发展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并签订了《关于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合作的框架协议》。
2018年5月,台湾新竹县妇联会一行10人在渝进行参访考察,参访团团长古素珍表示,为推进两岸一家亲,要进一步深化新竹县与重庆市基层民间交流合作,努力促进渝台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新的积极成果。
2024年4月,台湾新竹县副县长陈见贤率参访团一行16人赴綦江区考察调研。考察团希望积极促进新竹和綦江在产业发展上共享机遇、在经贸合作上共谋突破、在文化交流上共创繁荣,让两岸同胞联系更为密切、交往更加亲近,真正成为两岸携手发展的实践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参考资料
概况.中国台湾网.2013-12-15
影遍天下|看看我的少女时代 .浙传华策电影学院.2024-07-18
新竹市概况 .常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2024-07-07
新竹市简介.泉台融合商务.2024-07-07
新竹历史沿革.中国台湾网.2024-07-06
新竹地形与气候 .中国台湾网.2024-07-06
新竹市工商业 .中国台湾网.2024-07-06
十八尖山.携程旅行.2024-07-07
香山湿地.途牛网.2024-07-07
青草湖.途牛网.2024-07-07
新竹.中国天气网.2024-07-06
新竹区划沿革.中国台湾网.2013-12-16
新竹市议会简介 .中国台湾网.2024-07-07
新竹市客家族群概述 .中国台湾网.2024-07-06
新竹农业.中国台湾网.2024-07-06
新竹教育大学.中国台湾网.2024-07-06
元培科技大学 .中国台湾网.2024-07-06
台湾清华大学.中国台湾网.2024-07-06
中华大学.中国台湾网.2024-07-06
医疗统计.台湾医师公会.2024-07-07
新竹市交通概况.中国台湾网.2013-12-16
市徽、市花、市树、市鸟 .中国台湾网.2024-07-18
东门广场.中国台湾网.2024-07-07
进士第旅游.新浪旅游.2024-07-07
新竹市古迹巡礼 .中国台湾网.2024-07-07
新竹城隍庙.台旅会.2024-07-07
新竹市小吃 .中国台湾网.2024-07-18
新竹特产.中国台湾网.2024-07-06
新竹县小吃 .中国台湾网.2024-07-25
客家节庆——天穿日 .中国台湾网.2024-07-06
新竹城隍庙祭 .中国台湾网.2024-07-06
新竹市古迹名胜列表 .中国台湾网.2024-07-18
新竹护城河亲水公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7-18
台湾新竹市街拍景点大搜秘.中国台湾网综合.2024-07-18
港南滨海风景区.途牛网.2024-07-07
新竹市立动物园.新浪爱游.2024-07-18
古奇峰.途牛网.2024-07-07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日占时期
自治时期
地理
位置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水利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族群
语言
宗教
经济
农业
工业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社会事业
教育
新竹教育大学
元培科技大学
台湾清华大学
中华大学
卫生健康
交通
公路
铁路
航空
航运
人文
市徽
市花市树市鸟
文物古迹
新竹火车站
北门街古洋楼
竹堑城迎曦门
进士第
郑氏家庙
郑用锡墓
新竹都城隍庙
饮食
米粉
贡丸
竹堑饼
椪柑饼
绿豆糕
姜丝大肠
肉圆
粄条
红糟肉
梅干扣肉
习俗
天穿日
城隍庙祭
风景名胜
南寮渔港
青草湖
护城河亲水公园
交大竹湖
港南运河
动物公园
十八尖山
古奇峰
荣誉
对外交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