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朝(Qin Dynasty,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的王朝。建立者为秦始皇,共历十五年。
秦朝疆域辽阔,其疆域已经西达青海、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北部、甘肃省西南部,东部疆域拓至辽东朝鲜半岛东北部,北抵长城附近,南至越南中部附近。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攻灭六国,一统天下,共5次巡游天下,最终死于途中。胡亥即位后,大兴土木,劳役百姓,任由赵高等人掌权,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各地起义军争相呼应,项羽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国主力军队。秦二世为赵高所杀,接着赵高又扶持子婴为秦王。后赵高被子婴所杀,前207年时,刘邦率军攻入咸阳市时,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为后世帝王所沿用,另外秦朝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度治理国政,在地方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同时,秦朝重视律法,要求百姓学习要以吏为师。为了控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推行法家思想,但儒家等思想也依然存在。另外,为了促进全国统一,秦朝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政策,还统一货币与度量衡。除此之外,秦始皇还通过北拒匈奴、南攻南越国等边疆战役,巩固了边疆统治。秦朝重农轻商,鼓励农业发展,常使用的主食有禾、黍、麦、稻、菽和麻。秦朝冶金业也较为发达,大部分农具已经是铁器打造。秦朝比较重视祭祀,一般主要是祭祀五方上帝和社神等。另外,中国园寝制度也是由秦朝首创的。秦朝时期就已经建立起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除此之外,秦朝推行小家庭,一般都有父母子女构成。
国号
秦国的国号源于其地名。在西周时代,秦族的首领秦非子由于为周代提供马匹的贡献,于公元前905年被周孝王封在秦地,从此,“秦”成为他们的族名,他们建立了秦国,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嬴秦”。在周幽王的统治期间,犬戎族侵袭镐京,秦襄公在保卫周王室的战役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被正式封为诸侯国,此时,“秦”便成为了国号。当秦始皇完成对中国的统一后,他仍然选择“秦”作为国号。
历史
统一六国
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渐强势,逐渐具备秦灭六国之战的条件。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兼并韩国,两年后,秦国又攻破赵国,赵公子嘉在代地(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地区)自立为王。秦始皇二十一年 (前226),秦军攻陷燕国首都城(今北京市附近),燕王喜被迫东迁辽东,四年后,秦军攻打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自此灭国。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将王贲引水灌魏都大梁城,魏王被迫求降,魏国自此被灭国。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始皇派王翦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第二年,秦军又攻破了据守淮河以南的湘军将领项燕与被项燕立为楚王的昌平君,自此楚国覆灭。同年,秦将王贲攻打代,俘虏赵代王嘉赵国彻底灭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打齐国并俘虏了齐王建,齐国灭亡。秦至此完成统一山东省六国大业。
始称皇帝
秦朝秦灭六国之战之后,秦始皇认为不更换名号,那么就无法彰显自己的成功,于是他令大臣为他取一个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等大臣都认为上古五方上帝的功绩都比不上秦始皇,而且三皇中,泰皇最为尊贵,因此建议秦始皇为泰皇,发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秦始皇去掉“泰”这个字,保留“皇”字,并采用上古“帝”位的叫法,合称为皇帝,然后自称为秦始皇。秦始皇推算五行循环的顺序,认为周代是火德,那么秦朝应该是水德,所以以黑色为尊,一切数目都以6为单位,如6尺为一步。同时以每年十月初一为元旦。
推行郡县
秦朝建立之初,丞相王认为楚国、齐国燕国等旧地地处偏远,如果不设置诸侯,难以镇服当地百姓,所以希望秦始皇封诸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让大臣讨论这件事情,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可行,但李斯认为这不可,说分封诸侯容易导致天下大乱。秦始皇赞同李斯的话。秦朝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个郡都设置守、尉、监等官职,并将百姓称之为首。同时,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熔铸成12个铜人、钟和鐻。另外,秦始皇还把国内12万富豪之家都迁到了咸阳市
巩固边疆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六国之战之后,秦始皇命令尉屠雕率领五十万大军,继续向边疆偏远地区进攻。该大军一共分为5路,一路向东攻击东瓯和闽越,一路经由萌渚岭入贺县(现已改为贺州市),一路途径越城岭进攻桂林,剩余两路进攻南越国。除了进攻东瓯和闽越这一路外,其余四路皆因河道纵横运粮不便而迟迟不能前进。为此,秦始皇派遣史禄开凿灵渠。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灵渠顺利竣工,最终攻下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兵攻下陆梁地。第二年,秦始皇又发配50万罪徒戍守开垦陆梁地。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去河套平原地区进攻匈奴,并取得了胜利,最终收回了河套以北阴山山脉一带地区,并设置了九原城。四年后,秦朝又迁内地4万户到北河、榆中县(今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以北地区)一带屯垦。紧接着,为了防止匈奴卷土重来,秦始皇决定征发大量人力来修建一条东起辽东,西达临洮县(大致是今天甘肃省临洮县)的长达5000千米的长城。
巩固统治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下令整理各国文字,并规定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书写形式。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朝修建了以首都咸阳市为中心的“驰道”,一条通往过去的齐国燕国的地方,一条通向过去吴国、楚国的地方。同年,秦始皇第一次从咸阳一路向西来到泾河的上游鸡头山(今平凉市西)。下一年,秦始皇又去琅邪(今山东南部)、上党郡(今山西长冶)巡游,途中遭遇张良和力士的狙击差点丧命。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秦始皇令人修建一条“直道”连接秦朝首都咸阳和北方九原郡,长达1800里。这些道路与之前秦国统一六国期间修建在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后来修筑的“新道”一同构成秦朝发达的交通网。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秦朝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即让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上报田产并受法律保护。同时,秦始皇听从李斯的建议,重农抑商。另外,秦始皇还以秦国流行的方孔圆钱为基础向全国推行统一的货币。另外,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从咸阳前往碣石巡游(今河北乐亭附近)。
实行苛政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仆射周青臣认为上古帝王也比不上秦始皇的威德,秦始皇听后十分高兴。但齐人博士淳于越不以为然,向秦始皇提出要想国家稳固还需要推行分封制。此时群臣开始讨论,丞相李斯趁机将矛头指向读书人,说是他们惑乱天下人,所以建议秦始皇焚书。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开始焚书。除了秦国史记、博士藏的“诗、书、百家语”、医药、占卜和农业相关的书外,都要烧掉。并要求想要学习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秦始皇渴求长生,于是寻找长生不老的法子,一些方士趁机投其所好,但皆没有效果。后来,秦始皇规定所献的方子没有效果的话,一律处以死刑。此时,为秦始皇献长生方的卢生侯生两个方士说秦始皇残暴,不如早点逃跑,并逃跑成功。得知这件事情的秦始皇大怒,他认为自己如此器重卢生,却遭到他的诽谤。他令人去察看此事,竟发现了有人在咸阳妖言惑众,扰乱民心。于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要御史将咸阳城里的儒生抓来审讯,结果他们之间相互告密,最终秦始皇圈定460多人并把他们活埋在咸阳。
秦朝赋役繁重,修建骊山秦始皇陵就征用了70多万人,并从秦始皇继位一直修建到他去世。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在全国征集了大量徭役用来修建阿房宫和直道。
始皇巡游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从咸阳市出发,通过武关南下到达云梦泽湖北省江汉之间),面朝九嶷山湖南省九嶷山)遥祭虞舜。然后一路向东,路过丹阳(安徽丹徒县东北)、杭州市(浙江杭州附近)前往秦朝东南部的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并在会稽山上祭拜大禹。之后,秦始皇开始返回咸阳,并在到达平原津(山东平原县南)时候,得了重病,最终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东南)。
胡亥继位
秦始皇去世之后,丞相李斯密不发丧,将尸体放在装有臭鲍鱼的车里,防止别人闻到尸臭味。此时,赵高劝说胡亥趁机夺权登基,并拉上了李斯。他们将秦始皇让扶苏前往咸阳市登基的诏书改为斥责公子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令其自杀,同时也命令陪伴公子扶苏的蒙恬自裁。蒙恬劝公子扶苏不要盲目自杀,而要调查原委,但公子扶苏不听,最终自杀身亡。蒙恬不甘自杀而被捕。但公子扶苏自杀的消息传来之后,一直兜圈子不敢前往咸阳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立即直奔咸阳,公开为秦始皇发丧,并让胡亥继位,为秦二世。
二世苛政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二世任命赵高为郎中令,总管宫内外所有事物,赵高因自己出身卑微,怕大臣不服,于是鼓动秦二世诛杀大臣。并在赵高的劝说下,秦二世几乎把自己兄妹都给杀掉,并诛杀了大量宗室大臣。另外,秦二世还命令始皇后宫没有子嗣的人都要给始皇殉葬,并将修建秦始皇陵的工人都埋在墓沟里。在李斯和赵高的放纵下,秦二世生活越发奢靡。并且深居宫中,国家一切事情皆有李斯、赵高决断。
大泽乡起义
胡亥元年(前209年)七月,秦二世征调贫穷百姓前去戍边,陈胜、吴广也在其中。他们在途中遭遇大雨,无法准时到达目的地渔阳(今北京密云),按照秦律无法准时到达的都会被斩首。于是,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办法造势,其中两个押送百姓的将尉喝醉酒后因吴广故意说要逃走而大怒,不仅鞭打吴广,还要拔剑斩杀,这时吴广趁机夺剑杀了将尉,陈胜也杀了另外一个将尉,并告诉大家如今暴雨误期,他们必死无疑,不如趁机揭竿起义。陈胜、吴广趁机占领了陈县,然后陈胜自立为王,号称“张楚”。
大泽乡起义的带领下,天下各地开始纷纷响应起义。沛县刘邦杀死沛县令,并自立为沛公。与此同时,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兵分三路向西挺进。一路吴广率兵攻打荥阳市(今河南省荥阳),以打通通往咸阳市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领,从南阳(今河南南阳)直奔武关,最后一路人数最多,由周章率领直奔咸阳。九月,周文所率领的第三路军已经逼近咸阳,胡亥采纳少府章邯的建议,赦免修建骊山墓的刑徒,并给他们发放武器,并打败了周文军队。紧接着,章邯率军直达陈县,陈胜抵挡不住,且战且退,最终陈胜被其御马的庄贾给杀害。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一月,陈胜被杀后,被陈胜命令去攻打广陵的召平联系到项梁,并以陈胜的名义封项梁为上柱国,让他继续率兵西进。于是项梁与其侄子项羽率领8000人代替陈胜吴广继续西进。得知陈胜已经去世,项梁在谋士范增的劝说下,找到楚怀王流落在民间的孙子,并立为楚怀王(义帝)以便号召各地起义军,并封陈婴为上柱国,自己为武信君。此时,项梁已经是起义军的实际领导者。七月,项梁将章邯打败。与此同时,项羽与刘邦也率领了一支队伍陆续攻下城阳(今菏泽市东北地区)、杞县(今河南杞县)。但由于项梁因屡战屡胜而麻痹大意,最终在占领定陶区(今山东定陶县北),而后被章邯夜间偷袭杀死。8月,丞相李斯赵高设计劝谏胡亥而获罪,被腰斩于市。
钜鹿之战
杀死项梁后,章邯不把项羽刘邦放在眼里,直接率兵去攻打正在河北省钜鹿作战的起义军赵歇。此时,赵王歇正与秦将王离的秦兵苦战,得到支援的秦军迅速将赵王歇所率领的军队围困住。这时,赵王歇派人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率兵支援赵王歇;同时,由刘邦率领一支队伍继续西进攻打咸阳市。但宋义率领军队停在安阳市(今曹县)迟迟不愿救援,只想坐山观虎斗,项羽一怒之下斩杀宋义,自己率军前往钜鹿支援。
胡亥二年(前208年)十二月,项羽率军来到了钜鹿南边的黄河,当即派遣英布与浦将军率领2万军队渡过黄河率先支援赵歇。然后项羽也率领全军渡过黄河,并破釜沉舟,只带3日粮食,以不胜则死的决心直奔钜鹿。虽然项羽所带人马没有秦军多,但他以少胜多击败了章邯所率领的秦军,大获全胜,最终也奠定了项羽在起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秦朝灭亡
一方面,西进的刘邦已经打到了武关,另一方面,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赵高通过指鹿为马来铲除异己,导致诸多秦朝官员纷纷投降刘邦。因担心被胡亥责罚,赵高伙同其女婿阎乐等人杀死秦二世,立秦二世之兄的儿子子婴为秦王,并暗中联系刘邦讲和,想要自己在渭河平原自立为王。但遭到了刘邦的拒绝。秦王子婴将赵高刺杀,并在刘邦军队攻破武关来到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时,投降。前207年,秦朝自此覆灭。
疆域
领土范围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县、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山脉辽东。根据考证,当秦朝还是秦国的时候,其西部疆域已经达到了临洮、羌中,即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北部、甘肃省西南部,后续并没有继续扩大。而当秦灭六国之战之后,秦朝东部疆域也达到了辽东、朝鲜半岛东北部了。到了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平原失地,并以阴山为依托设置了数十个县,并沿着黄河修建了城池,又使蒙恬攻取了高阙、北假中等地,修建了防御工事,整体来看,秦朝北方边境维持在长城附近。南部是到北向户,即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即象郡,该郡最南端可达越南中部,所以秦朝南部应该在越南中部附近。
行政区划
秦始皇刚统一天下时,秦朝共分为了36郡,后来又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郡数具体数量说法不一,主要有46个与48个两种说法。比地方小一级的行政单位是县,比县小的是乡,比乡小的是亭,一般赋税徭役都是有亭这一基层机构来具体负责。
人口
由于秦朝存在时间较短,也没有具体人口数据流传后世,所以只能根据战国后期或者西汉初年一些数字进行推测。比如史学家王育民在他自己编的《中国人口史》中认为秦朝人数不会少于战国,约有2000万人口。而史学家葛剑雄也在自己所编著的《中国人口史》认为,根据西汉初期人口数量来推算。由于秦末战乱连连,外加劳役繁多,人口折损率比较严重,葛剑雄认为在50%左右,且西汉初年的人口在1500万至1800万之间,秦始皇去世时候的人口应有3000至3600万,而在秦朝刚刚秦灭六国之战的时候,应该有4000万左右。
内政
皇帝制度
先秦的中国经历了将近2000年的王权专制时代,其中王权与贵族权力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官僚制度逐渐萌芽、产生,慢慢取代贵族制度,因而贵族权力逐渐式微,这为了皇权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确立皇帝制度。首先他创造了“皇帝”这个称呼,并放弃了谥号让未来的秦朝皇帝被称为秦二世、秦三世,乃至万世皇帝。为此,秦朝制定了一些制度来维护皇帝的权威,比如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叫做“玉玺”,自称为“朕”,而普通人要尊称皇帝为“陛下”。并且,与皇帝相关的人也有特定的称号或地位,比如皇帝的父亲叫做太上皇,母亲叫做太后,正妻为皇后。另外,秦朝还通过朝仪制度来进一步加强皇帝的权利,具体做法是批答奏章、发布“诏”“制”等文书。另外,皇帝还通过监察系统来监察百官,确保自己的权力不会被侵犯。从此,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力,所有的行政、军事和经济权力都由他来管理。
官制
中央官制
秦朝的中央官制大致可以用“三公九卿”来概括。其中三公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主要是协助君王处理政事。而太尉是秦朝最高的军职,掌管军权。御史大夫在秦朝是一个机构,主要职能有监察执法、纠察拜官和传达国君文件、保管法令制度副本以及协助丞相处理政事等。
秦朝九卿与三公一样,都是对中央官员一种习惯上的仿古说法。其中太常主要是掌管宗庙礼仪和教育的,下设奉常丞、六令丞等属官。郎中令,主要是侍卫宫殿门户和在殿内侍从皇帝左右,几乎总管宫内所有事物,其下属官有大夫、郎和者。卫尉主要负责宫门警卫,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等。还有太仆,太仆主管马政,即掌管天下马匹,属官有大厩、未央宫等。
九卿中的廷尉主要掌管刑法,其属官未见于史料,故不清楚。大鸿胪也是九卿之一,主要掌管国家级的朝会、迎送和封授等礼仪,属官有行人、译官等。少府主要掌管皇室事务,该机构既作为国君所需资源和物品的储存地,同时还承担了特殊税务的财政管理职能。此外,它也管理着提供国君所需物品的手工业作坊。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担任着为国君提供后勤支持的功能。另外还有宗正、治粟内史也属于九卿之一,分别掌管皇族与外戚事物和国家财政。除此之外,秦朝中央还有将作少府、中尉等官职。
地方官制
秦朝地方官制种类众多。首先是郡级,其中监御史为中央御史的派出机构,主要是用来监察诸郡。邦尉和骑邦尉主要是掌管郡内不同的兵种,而郡守一般是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郡里“监、尉、守”三个官制的分工与中央的三公类似。郡侯是一种专门负责侦查任务的郡级武官。除此之外,还有郡都水、郡榦官等官职。另外,还有各郡还有一些特色的官职,比如盛产良马的地方会再专门设置一个管马的官员,在手工业发达的地方设有工官等官职。
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与《续汉书·百官志》记载,秦朝的县级官员主要有县令、长、丞、尉、斗食和佐史等。秦朝县级也有一些特色官职,比如县公田,主要是掌管公田事宜,还有橘官,主要负责橘园相关事宜。
选官制度
根据传世的文献和出土的秦简,可以得知秦朝在选拔官吏的时候,是综合考察其籍贯、德行、年龄、身份和家资等多种条件。由于法家强调“寻名而实责,因能而授官”的选拔标准,所以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并不会特别在意被选拔人的出身和资历。对于多大年纪才能当官的标准,并无准确的说法,一种认为30岁以上,另一种认为是20岁以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17岁以上。
赋役制度
田租
秦朝田租征收的标准是按照土地计算,与人口数量无关。田租整体上来看,分为两类,一类禾粟,主要是用来作为军粮、吏奉、赏赐或者徭徒、囚徒、刑徒的口粮。另一类是芻,即禾秆,主要是用来喂养牲畜。与秦国一样,秦朝征收田租也是按照一定租率的,但租率是多少,由于缺乏相关文献资料,不得而知。根据睡虎地秦简《仓律》记载,秦朝征收田租的主管部门主要是县、乡两级。在收租时候,官府会设置“租所”来处理相关事宜。秦朝征收田租的时间大致在每年的九月。
征赋
田租是固定的,一般不会变动,但赋是不定期的,按照统治者的需求可以随时加派。有些赋也会固定下来,成为常征的“税”。比如户赋,它大概发端于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然后逐渐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了秦朝末年。秦律规定,户赋的征收以户为单位,所以当家里儿子长大后要分家,好增加税基,具体赋额还不太清楚。还有一种口赋,至于它是一个独立的赋种,还是由户赋演变而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口赋是按照人口征收的,不过对于征收口赋是否有年龄界限以及具体赋额还不得而知。在秦惠文王之后,一直到秦朝,赋的征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征收布匹,一种是征收钱币,一般不征收谷物。另外,赋还有罚赋、箕赋等其它种类。
杂役
根据睡虎地秦简《徭律》与《戍律》,秦朝“役”分为“徭役”和“兵役”两个类型。“徭”指的是非军事性的各种杂役,比如更役,一年要服役一个月,主要是从事比如水利工程、宫室、城墙之类的修建。而“兵役”是有军事编制的,参加的都是军事行动,比如攻城略地、守卫宫禁等。另外,徭役和兵役中使用的工具、兵器都属于国家的,如果有损坏,服役的百姓需要赔偿。秦朝各种徭役中,“转输”即秦朝官府运输粮草需要的徭役人数最多,根据林剑鸣的《秦史稿》,“转输”的人数远大于秦朝同期的其他徭役。
土地制度
商鞅变法后,秦国将土地高度集中起来,由国家统一分配,使得农民直接隶属于国君。所以,秦国就有了两种土地经营方式,一种是国家直接经营的官田,另一种是通过授田的方式将田地的经营权转给了私人,但所有权还是国家的。秦朝大体上也继承了这样的土地制度,而且秦朝掌握了大量的官田,在秦朝灭亡之后,这些官田也都留给了汉朝。秦朝的官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产粮食的农业耕地,放牧用的苑、牧场和草地,获取林木、禽兽等自然资源的山川林泽。另一方面,秦朝也从法律上确认了自耕农的土地私有制,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在秦朝时期才正式确立起来的。
籍薄制度
户籍
秦朝大体沿袭秦国的户籍制度,但更加严密。秦朝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家里有两个男人的,要分户,如果不分户就增加赋税。秦朝施行户籍登记内容由于缺少直接史料,暂不明确。《秦汉的户籍制度》作者高敏认为主要有“户主姓名、身份、年龄、籍贯、身体特征、祖宗三代出身情况、财富等”。古文字学专家于豪亮认为“相貌”也在户籍登记之列。
其它籍薄
除了户籍之外,秦朝还有其它籍簿,例如“宅园户籍、年籍、田租籍、田命籍等”。其中对于“宅园户籍”的理解有各种观点。《秦汉的户籍制度》作者高敏认为是每户所授田宅地的总数籍。而《秦制研究》的作者张金光认为“宅园户籍”应该是登记田地总数的。
户籍迁移
秦朝的户籍变动大体分为正常与非正常两种。正常的大多指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有官方正常手续的迁移。这样的户籍迁移一般要去找乡里的官吏办理,开具“更赋完结”“没有官司缠身”即可迁移。非正常迁移一般都是违反法律偷偷迁移的,一旦被发现要被官府治罪。
学吏制度
秦朝由于庶务繁杂,所以急切需要培养出一批舞文弄墨的刀笔小吏。为此,秦朝提倡“以吏为师”。秦政府要求各级政府中做文书、档案和书记的吏员不仅要承担本职工作,还要承担教学工作,专门教授学徒子弟,让他们熟知各知识,不仅包括律法,还包括各种受到政府控制的全面的文化教育。一般这些学徒毕业后,他们可以承担相应的吏的工作。在秦朝“以吏为师”有两个主要好处,一个是可以免除徭役,另一个是可以步入仕途。
财政制度
治粟内史
秦朝成立后,改变了先秦时代财政公私不分的情况,将国家财政与君主私财政彻底分开,国家财政是一套独立的运行系统,钱、财和物分别由不同的下属部门掌管,这些部门也是相互独立运行,并相互制衡。秦朝国家财政系统最高行政长官即治粟内史为九卿之一,其职责范围较广。农田的管理、水利设施、农业行政事务以及谷物和绢帛的储存和运输都由治粟内史同时负责。此外,所有的税收、其他收入以及国家支出等财政活动,都由治粟内史进行规划和监控。
太仓和大内是治粟内史下属的两个国库机构。其中太仓位于首都之内,规模较大,主要是储藏天下租税,供应皇室、百官和戍卫京师的官兵使用。"内史"是"大内"的高级官员。其职责包括管理租税的征收、储存和支出,处理公共设施的收购、买卖和补充,参与处理盗卖珠宝的执法事务,安排手工业者的调度工作以及收集制作官酒所需的粮食报告等。
少府
少府是专门负责皇室财务管理的官员,主导君主的经济事务,同时也负责皇帝和皇室成员的财政收支。在秦朝,少府的财政职权得到了扩展,除了田租以外的所有税收都归他们管辖,这主要包括人头税、手工业税和商业税等。
地方财政
在秦朝,财政管理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这是对财政权益进行纵向分配的基本原则。中央财政部门拥有统一的指挥权,尽管地方郡县也设立了负责财政征管的机构,但它们并未拥有真正的财政收支支配权。一个郡的财政主管官员为郡守,一个县的财政大权也有县长来统一管理。
法律
秦国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已经制定出了比较完整的法律制度。秦朝法律大致有四种方式,一种是律,一般指的是由中央政府办法的法律条文,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种是法律解释,比如《法律问答》,主要是对秦律进行解释与补充,其法律效力与律相当。第三种是关于案件审理的准则与法律文书程序的规定,比如《治狱程式》,是一种行政法规的作用。最后一种是地方政府发布的文书,是对秦律的补充和延伸,也具有法律的效力,比如《南郡守腾文书》。
虽然秦律没有像汉律那样拥有繁多,但也数量众多。其中《田律》6条、《厩苑律》3条、《金布律》15条、《关市律》1条、《仓律》26条、《工律》5条等18种秦律,一共125条律法。秦律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一个是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另一个是保护私有财产,另外还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的作用。秦律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条目繁多,法国网球公开赛严密,几乎涵盖了国家生活大部分地方。其二是轻罪重罚,即便是轻微的罪,也要处以严厉的刑罚
经济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是秦朝基本的经济政策。秦灭六国之战的时候,秦军每攻陷一地就会将当地的工商业者驱赶走。比如赵国的冶铁商人卓氏在赵国灭国后,被秦军驱赶走,最后落脚在了蜀地。正式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了“上农除末”的政策。“上农”即“重农”的意思,秦朝重农政策与秦国并无太大不同,还是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并通过减免徭役和拜爵的办法来奖励农耕。秦朝“除末”比“抑商”要严厉一些,实行重税政策,比如对于盐铁征税的税率要比秦之前的税率高20倍。另外,还从政治上打压商人,将他们社会地位降低到与罪犯同等,并将工商业者的后代强征去戍边。
农业
秦朝的农业主要包括谷物种植、园圃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
谷物种植
其中秦朝种植业的谷物种类并没有比春秋战国时期增加什么,主要就是禾、黍、麦、稻、菽和麻6种。但相对来说,麦和稻的种植范围有所扩大。秦朝时期谷物种植业的发展也有赖于铁制农具的发展。另外,谷物加工技术也有所进步,出现了脚踏碓、畜力碓和水力碓,使米效率大大提高。另外,牛耕也慢慢普及,使得耕田效率逐步提高。
园圃业
秦朝时候,园圃业与谷物种植区别逐渐明显,多以瓜果蔬菜为主。城郊也出现了以经营园圃为业的菜农、果农。栽种的蔬菜有瓜、韭、葱等,果类有枣、李、桃、栗等。那是已经有了温室栽培蔬菜的技术。
畜牧业
秦朝畜牧业以马、牛、羊、鸡、犬和猪这六畜为主。其中养马业和养牛业占据畜牧业主要地位。不过秦朝畜牧业一个特点就是役畜的发展高于肉畜,也就是说秦朝饲养牲畜的主要目的是来役使用的,而不是用来吃的。牲畜的阉割技术在秦朝时期已经比较成熟了。
林业
到秦朝时,农业开发较早的平原地区已经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森林了,森林资源大都集中在山区,例如今天的甘肃宁夏境内的关山六盘山一带是秦朝时期主要的林区之一。另外秦岭也是主要的林区。为了弥补平原地区林业资源不足,秦朝时期人工种植树的范围就已经比较广泛了,其中秦代的驰道两旁就种满了行道树。秦朝也出现了专门的人工种植林好提供木材供市场交易使用,以及专门提供树苗交易的专业林木苗圃。其中,北拒匈奴蒙恬在长城一带种植的榆树林带是秦朝最大的人工林。林业除了为宫殿等建筑提供建材外,还要用于炊事、取暖和金属冶炼。
渔业
秦朝时间疆域辽阔,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边疆都存在渔业。海边的渔民主要是在近海捕捞,其捕捞的鱼产不仅供自己食用,还被销往中原地区。主要的产鱼区有江汉平原的长江流域、渭河平原的黄河流域等。渔业在秦朝经济活动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还出现了专门的渔业税需要缴纳。
手工业
冶金业
秦朝冶金业是当最大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其中最广泛使用的金属是铁,大部分农具已经是由铁制造的。生产模式主要分为家庭式手工坊和官营的冶铁厂。除了农具,秦朝工匠还用铁制造看书的刀斧、打仗用的兵器以及日常生活用的炉、剪、刀等。另外,冶金业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冶炼钱币,强大的金属冶炼能力,是秦朝统一货币的物质基础。秦朝冶炼金属的材料主要是木材,而是否采用煤炭还没有定论。
纺织业
秦朝桑麻种植业发达,所以蚕丝和麻是秦朝纺织业的只要原料。秦朝桑麻种植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自家宅院周围小规模种植,一种是大规模种植,一般有“千亩”规模之大。除了个人纺织之外,官府还设置官营纺织工厂来生产大量纺织品,供皇室贵族享用。
商业
秦朝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确实打击了商业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发展,而且商业活动在秦朝仍未消失,依旧普遍存在。比如秦朝的商人乌氏倮就通过经商购买一些奇异之物,私下献给戎王,以获得丰厚的报酬。另外,秦始皇将十二万户富豪移到咸阳市,也让咸阳地区的商业得到发展。而秦朝将大量商人强行迁移边塞,客观上促使了边疆地区的商业发展。比如大冶铁商被迁徙到四川省后,大力发展冶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修筑驰道和统一货币等政策,也从客观上消除了一些妨碍商业经济发展的关卡阻碍,顺畅了商品交易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制度
前221年,秦朝废除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推出的形形色色的货币,向全国推广孔圆钱半两。对于秦朝如何统一货币的,《中国货币史》作者彭信威认为是无法确定的,因为流传后世的孔圆钱半两形色、重量各不相同,也没有明显的标记明确这些钱是官铸还是私铸。不过秦朝的孔圆钱半两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高挺,因而比较容易发生磨损。而《秦汉钱币研究》作者蒋若是认为秦朝只是将孔圆钱半两从一国的货币变为了天下的货币之外,并无大的形制的变化。
整体来看,秦朝的货币先后杂出,各不相同,又有民间私自铸造,所以流传到市面上的货币比较混乱。云梦睡虎地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官铸孔圆钱半两都比较周正、美观,是秦初官铸孔圆钱半两的典型。根据秦始皇陵临葬坑和郑庄石料加工厂遗址出土的孔圆钱半两可以看到,到了秦末,该钱形状已比秦初缩小了。因为根据考古研究发现,秦初的孔圆钱半两直径普遍在3厘米至3.2厘米之间,而秦末的孔圆钱半两直径则大多在2.7厘米左右。
军事
最高统帅
秦国时期,在秦君之下统管军事的是相国丞相(左右丞相),而常设专职为将、尉。到了秦朝,太尉已经成为了最高军队主管官员了。《秦汉军制演变史稿》作者孙闻博认为,秦朝的太尉就是从秦国的尉演变而来的。
军队构成
秦朝军队一般有陆军和水军两个军种。陆军大致有步兵、车兵和骑兵等军种。其中步兵比较重要,是攻城略地的主力。秦朝时期,步兵被称为“材士”或“材官”,一般秦朝比较常见步兵有甲士步兵,该兵种全身披甲。还有轻装步兵,该类兵种不穿甲、也不带帽,手持长矛,身着纹标记的衣物,《秦汉军制史论》的作者黄今言认为这类步兵的作用可能是充当前锋。车兵就是驾驭战车的士兵,骑兵也是独立的建制,但这两个军种在秦朝时期的具体分类还不明确,历史记载比较模糊。水军,又叫“舟师”“楼船士”,主要是利用舟船在水上作战,一般水军基地都在南方和沿海诸郡。根据《汉书·严安传》记载,秦始皇曾派屠睢率领楼船之士攻打南越。
集兵方式
秦朝集兵方式承袭战国旧制,以征兵制为主。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尽征材士五万人屯戍咸阳市”。这里说的就是要征五万步兵戍守咸阳。秦朝征兵的范围也与战国时期差不多,不再对征兵对象的身份等做出限制,凡是符合年龄的适役者都得去服兵役,甚至妇女也要参加兵役。
主要战争
北伐匈奴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北伐匈奴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朝北伐匈奴时间为前215年,还有一种说法是前221年,支持这种说法是有两个主要的理由,一个是秦朝刚统一六国后就设立了36郡,而与匈奴作战的地方已经设置了九原郡。另一个是根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是扫荡六国之后紧接着就去北伐匈奴了。具体是哪个时间,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论证。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蒙恬率领10万大军秦攻匈奴之战。另外还有30万、50万等不同规模的观点。
秦朝大将蒙恬率军从榆中(今甘肃兰州东南的榆中县)开始一路北上,匈奴被打的节节败退。然后渡过黄河,占领了高阙(今内蒙古自治区杭后旗东北),接着又到达了陶山、河目(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内),收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还沿着黄河设置了44个县,并设立九原郡,从而将秦朝领土扩张到了西北兰州一带。然后又在秦始皇的命令下,蒙恬开始修建长城以抵抗匈奴。
南征南越
前218年,秦始皇平定闽越之后,又命令使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进攻南越国。屠睢将大军分成5路,一路布防于镡城岭,一路守卫九嶷塞,一路驻扎在番禺都,一路保卫南野界,最后一路驻扎于余干水。为了能够顺利进行军事打击,必须要先运输粮草。为此,负责后勤的使监禄开始主持开凿运河——灵渠,以便通道粮食,运送给养。在此期间,主将针对形势进行军队的休整和力量的蓄积。前214年,粮草问题解决之后,秦军发动了新的攻势,与西瓯(骆越)在西南郁平,即今广西红水河左岸进行激烈战斗,夺取了其土地,灭掉了其君主,并设立了桂林郡象郡。接着攻占了交州一带的南越国地,设立了南海郡
思想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是秦朝重要的思想之一。自从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开始用法学来指导政治运转,废除了分封制、世袭制和礼法,设立郡县、重视农业耕作并讲刑法。法家思想在秦朝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秦朝所采取的焚书坑儒等措施都旨在进一步推行和提高法家思想。秦朝的法家思想可以说是渗透到了社会各个方面,根据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可以知道当时的法律十分密集,就连死刑就有“车裂”“肢解”等多种方式。其它的比如市场管理、官员任免、交通运输等都有相应的法律条文予以规定。另外,法家思想也有利于维护皇帝权威。商周及以前的皇权需要依靠神权来建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文精神觉醒,为此法家直接指出三皇五帝都是假借神威统治天下,因此不值得尊敬。然后又通过“法”和“术”来建立皇帝的威权。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秦朝仍旧受到重视。公元前213年焚书时候,博士的藏书可以保留,而这里的博士其实指的就是儒学博士。另外秦朝时期,政府依旧设置了70名博士官,其中一位名叫淳于越的博士官还可以在朝堂上劝谏秦始皇实行分封制。在秦朝时期,儒学被重视的部分主要是社会的道德观念。儒家的“仁”“忠”“义”“孝”等仍在秦朝各个阶层中存在。根据《史记》记载,赵高劝说胡亥废兄自立的时候,胡亥就说过这件事不符合兄弟之义,也不符合孝道。在出土的秦简《封诊式》有一段话说是要对不孝之子进行制裁。除此之外,秦朝的礼制也含有儒家的古制,比如秦二世要臣下商议给秦始皇立庙,立庙这件事本身就是继承自周礼,而周礼是儒家主要的思想源泉。
其它思想
五行思想在秦朝也体现,比如秦始皇将黑色定为最尊崇的颜色,就是因为他根据五行思想,认为周代得火德,那么秦朝代周应该就是火德之后的水德,而水与之对应的颜色就是黑色。另外秦朝还有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最推崇这种思想的就是秦始皇,为了能够成仙长生不死,他召集天下方士,寻找长生不死的药方,甚至还派徐福出海去找仙丹。这种求仙的行为,也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加剧了秦朝的统治危机。
文化
诸家方术
由于秦始皇迷恋长生神仙之说,民间各种方术也是丰富多彩。比较常见的有卜、巫术、占梦、相人、占星术、风角等。其中,卜筮是比较重要的问吉凶的方法,一般使用的是龟甲和牛肩胛骨。占星术一般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研究星体运转规律,一个是将各种天文现象与帝王意志结合起来,做出唯心主义的解释。占星术又分为日占、月占、五星占等。
祭祀活动
秦朝会祭祀五帝,这五帝分别为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和黑帝。另外,秦朝人们对社神也十分崇拜,从中央到地方,一般分为帝社、郡社、国社、县社、乡社和里社这6个级别。社神标识各种各样,以大树为标记的,叫“社树”,以丛木为标记的叫“社丛”“社木”。除此之外,封禅大典是秦朝重要的祭祀天地的活动。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并立了石碑歌颂功德。
宗庙园寝
由于秦国位于西周王故地,所以秦朝大体上继承了周文化的影响。秦始皇去世后,按照周礼,设置了与天子身份符合的七庙。园寝制度是秦朝首创的,但在秦朝期间发展的还不够完善,园寝制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两汉期间。在聂氏宗祠、园寝中举行祭祀大典是秦朝重要的国家活动之一。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日祭、月祀和时享。一类是袷之礼,即集体祭祀祖宗的祭祀活动。还有一类是闲祀,就是在正式祭祀活动之外,还有其它的一些灵活性的祭祀活动。
婚丧习俗
秦朝婚礼总共有六礼,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不过对于秦朝普通人来说,一般婚礼就简化为3个阶段,分别是“相亲”“定亲”和“成亲”。秦朝实行一妻多妾制,除了娶妻之外,男人还可以娶几个妾侍。秦朝对于女性约束较少,婚姻比较尊重女性的意愿,另外秦朝贞洁观念比较淡薄,婚外情事比较常见。
秦朝的丧礼主要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葬前的丧礼,一般包括招魂、哭丧停殡等内容。接着是葬礼环节,主要有告别祭奠、送葬和尸体处理。最后就是葬后服丧。
社会
交通
秦灭六国之战后,立即开始修建全国性的道路网。其中有三川东海道,修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即从渭河平原直达海滨。还有南阳郡南郡道,从武关一路向东南延伸,经过南阳到达南郡,沟通关中平原与江汉平原。而邯郸广阳道也是从咸阳市出发,经河东一路北上,通达燕赵之地。还有陇西北地道,由关中直接通往秦朝西北边陲。汉中巴蜀道由咸阳出发,一路向西南翻过秦岭直达成都市。除此之外,秦朝还有直道。直道从甘泉宫一路向北与边防重镇九原相连,长约1800里。之前的三川东海道等道路皆是利用战国原有的道路修建而成,而直道是秦朝新修的道路。另外,秦朝还有并海道和北边道。并海道是南北向,与三川东海道、邯郸广阳道相连,与海滨并行。而北边道,则是沿着长城修建横贯东西的大道。
家庭制度
秦朝普遍存在的是个体小家庭。例如秦简《封诊式》记载,一个士伍甲家庭一共有4口人,夫妻俩和两个未成年的子女,另外还有一名成年未婚的男奴和一名未成年的女奴。
普通民居
秦朝时期普通民居一般都建在里巷内,每家每户都有一段低矮的院墙围住。围墙内一共有三间并排且相连的房屋,中间被称为“堂”,两边被称为“内”。这些房屋墙壁皆为土筑,上面再架着。南北长一般在二丈多,东西长一丈多。除了主体建筑之外,普通民居内还有祠木、水池、圈、仓、井和屏溷等,另外还有桑木之类。其中,屏溷与圈多位于屋后。但秦朝时期,狗窝是在屋前的,主要用来防窃的。
服饰
秦朝人们常穿的服饰一般分为两种,一类是长袍,来源于先秦的深衣。具体来看,长袍又分为禪衣、褕和袍三种。其中禪衣为贵族等特权阶级所常用,襜褕整体和禪衣差别不是很大,只是更加厚实和宽松,主要起到御寒的作用。还有一类是短衣,分为内衣和外衣两种。内衣主要有裤和衫两种。外衣主要有襦和袭。
秦朝实行冠服制度,通常只有皇帝才能穿戴,一般都是黑色的。秦朝后妃的冠服的资料留存下来很少,一般有冠子、凤钗、丝鞋、短裙等。秦朝太子一般佩戴长游冠。另外,秦朝百官穿戴的冠服通常有高山冠、法冠和武冠三种。
饮食
秦朝的主食基本有黍、粟、麦和菽、稻等。另外,人们也常食用豆子。由于粮食加工技术有较大的进步,人们不仅可以给谷物去壳,还能够碾磨成粉,制成类似饼的食物。虽然生产力在秦朝时期有了较大发展,肉类仍不是很常见的食物,即便是贵族也不能常常吃肉。所以蔬菜是秦朝时期人们常吃的副食,一般有葵、芹菜、芋头、芥菜等。秦朝普通人一般是早晚各一餐。
君王年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国号
历史
统一六国
始称皇帝
推行郡县
巩固边疆
巩固统治
实行苛政
始皇巡游
胡亥继位
二世苛政
大泽乡起义
钜鹿之战
秦朝灭亡
疆域
领土范围
行政区划
人口
内政
皇帝制度
官制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选官制度
赋役制度
田租
征赋
杂役
土地制度
籍薄制度
户籍
其它籍薄
户籍迁移
学吏制度
财政制度
治粟内史
少府
地方财政
法律
经济
经济政策
农业
谷物种植
园圃业
畜牧业
林业
渔业
手工业
冶金业
纺织业
商业
货币制度
军事
最高统帅
军队构成
集兵方式
主要战争
北伐匈奴
南征南越
思想
法家思想
儒家思想
其它思想
文化
诸家方术
祭祀活动
宗庙园寝
婚丧习俗
社会
交通
家庭制度
普通民居
服饰
饮食
君王年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