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税收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财政学类,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
经济学学士。
国际税收是税收的一个分支,属于财政学类专业,是一门系统地反映税收理论、政策、制度和管理内容的学科;国际税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财产进行重叠交叉征税的结果。毕业后可进入财税机关、大型中介服务等机构工作。
专业发展
2023年04月06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3〕3号),确定了同意设置的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里录有国际税收。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敬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能够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了解全球经济运行、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税收基础理论扎实、国际税收实务操作能力强、外语水平精良,胜任财税机关、大型中介服务机构、跨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从事国际税收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税务人才。
知识要求
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基础性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性知识包括财政与税收的理论、制度和管理等相关知识。工具性知识包括数学、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知识。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各专业应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程或环节,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至少包含1次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时间累计不少于8周。各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和创业实践等。 社会实践累计时间应不少于4周。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创业实践,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毕业写作
毕业论文写作应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并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由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可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创业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
发展方向
本专业类毕业生适合在财税机关、大型中介服务机构、跨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从事国际税收工作,也可成为在市场上自主创业的创新复合型高素质税务人才。
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应满足教学需要。各专业应至少配备8名及以上专任教师。原则上,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应至少配备1~2名专任教师,每名专任教师每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不超过10篇。专业教师队伍应保持合理结构。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90,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应均衡合理。
教学条件
学校应为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设施与设备,包括教室、讨论室、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等。各专业实践基地应不少于3个。学校应提供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音像资料和数字化资源,以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应切实保障专业教学经费投入。专业教学经费是指在专业教学各环节所需的资源建设费用、教学运行费用与教学评估费用。教学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不得用于非教学教育用途。教学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及增长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学校共有1所,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