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体育学类专业,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学习运动学、社会体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培养出在社会体育领域内具有优秀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营销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可从事于公共与商业体育服务机构、健身俱乐部等相关工作。
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发展重心的转移,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由原来 的竞技体育为主的“金牌”导向朝着
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并重的方向发展;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需要大量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参与其中;在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宁国“2030 ” 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要加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
全国高校开设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承担着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多数省份开设有相关专业,其中湖北省已有17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排全国第三,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理应起到重要作用。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 技能,能够把握休闲体育活动规律和洞察体育休闲市场变化,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知识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运动、健身的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社会体育领域中的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接受到社会体育活动相关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
课程体系
专业知识体系由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实践三个方面构成;包括体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功能等,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人体运动的基本功能;体育运动过程的心理现象与规律,体育的社会现象及规律,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与手段等知识。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科研训练等课程,总学分不少于14学分;社会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
毕业写作
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所采用的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问题独立完成课题的能力。对应体育学类本科相关专业,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体育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
技术技能,开展解决体育实践问题的设计,应包括开题报告、任务书、毕业设计方案、毕业设计说明书等内容。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本
专业学生研究生阶段可选择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从事于公共与商业体育服务机构、健身俱乐部、体育行政部门、学校及科研单位等相关职业,也可报考人民警察,从事车站治安管理工作的相关公务员岗。
师资队伍
各高校必须有一支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能独立承担70%以上的专业课程,专业带头人应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本校教师;生师比应达到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要求。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参与学生学习辅导,运动技能课程班级授课规模一般控制在20-25人;专业类基础课程应有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新办专业须有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20人以上。其中,应有具备从事本专业教学资格的教授职称者2人,副教授职称者4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以上。
教学条件
各高校需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用房,并配备具有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专用教室;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的体育院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体育类院校不低于4000元;有能够满足各类运动项目教学的一定数量的标准田径场、标准足球场、室内外篮球和排球场、体操房、舞蹈房、武术房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建设游泳池,并保证办学需要的教学场地设施开放时间,各场馆应配有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体育运动器材和设备;要拥有一定数量且相对稳定,满足社会调查和专业见习、实习、实验、实训需求的校内或校外基地;各高校应借助社会资源,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和院要建设专门的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5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24所,其中5所A+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4中国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排名(研究型/应用型),A++档次的学校4所,A+档次的学校16所,其中A+及以上的学校排名依次为:
中国科教评价网2024-2025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5所,等级5★的学校7所,其中等级5★及以上的学校的排名依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