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辅文(1964年4月-),出生于
云阳县,博士毕业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保护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魏辅文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主任等职位。现任
江西农业大学校长。
1987年,魏辅文硕士毕业后进入
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资源研究所工作。魏辅文长期从事于濒危动物演化与保护生物学领域研究,主要研究熊猫和小熊猫保护
生态学、行为学、
遗传学和
基因组学。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
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国际
分子生态学奖、大熊猫适应性演化与濒危机制研究二等奖等奖项。
1964年4月,魏辅文出生于重庆市云阳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共有七个孩子,父母是小学教师,魏辅文在家中排行老幺,被寄予厚望,小学四年级时,被父母送到云阳县最好的马鞍山市和平楼小学。后来考上
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校,母亲则在县里租了个小房子陪读。1977年,中国
恢复高考,魏辅文成了家里唯一能有机会参加高考的人,1980年高考填报了西南一所高校的
小儿科,但是未能考入,后来来到了南充师范学院(现
西华师范大学)。
1981年,即进入西华师范大学的第一年,魏辅文就对
遗传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1984年,获得了西华师范大学生物系
学士,同年,考入西华师范大学,攻读
脊椎动物资源及保护专业硕士学位,师从著名大熊猫专家
胡锦矗教授。1987年,魏辅文获得了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学位,并留珍稀动植物资源研究所从事大熊猫、
小熊猫属等珍稀动物的研究工作。1988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4年,考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攻读动物生态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获博士学位,留动物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99年,魏辅文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一职;2004年,担任
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同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9年,担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2011年,担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2017年,魏辅文因在濒危动物演化与保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入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担任了《
动物学报:英文版》主编、
阿拉善盟SEE基金会科学顾问委员会副主任;2019年,魏辅文荣获大熊猫研究与保护
特别贡献奖和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奖),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成功入选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2020年,魏辅文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和
大熊猫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21年,担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同年,魏辅文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成为该机构有机体和演化生物学领域院士;2023年5月,担任
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同年11月,魏辅文当选
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23年12月,魏辅文当选江西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2024年3月5日,魏辅文院士团队在PNAS发表了关于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变异的研究成果。
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领域:2006年,魏辅文团队利用大熊猫的
脱氧核糖核酸进行了数量调查,并在Curr Biol上发表了封面文章。这项研究成果入选了2006年度
美国Discover杂志的12大生物科技新闻,引起广泛关注;2007年,该团队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大熊猫是否进化到极限的文章,再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入选了“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10年,一篇关于小相岭
山系大熊猫
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对该地区大熊猫
种群生存威胁的文章发表在Conservation Biology上,阐明了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大熊猫孤立小种群崩溃的机制,推动了国家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此外,Science杂志的Random Samples栏目还发表了题为“野生熊猫的希望”的文章,报道并评价了该项工作;2011年,魏辅文一篇有关大熊猫
肠道菌群在消化
纤维素和
半纤维素方面的作用的研究成果在PNAS上发表,揭示了大熊猫在食性转换和特化历程中如何在形态、行为、生理、遗传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产生适应性演化的规律。Nature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评价。此外,其另一项关于大熊猫喜欢原始林的研究成果也在Biology Letters上发表,并引起了Nature和Science等媒体的高度关注;2012年,该团队受邀在Molecular Ecology上撰写了一篇关于大熊猫
遗传学研究的综述;2013年,魏辅文率先将
种群基因组学、
宏基因组学、
比较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引入到大熊猫研究中,并利用种群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大熊猫种群历史和适应的相关成果,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封面文章,并得到Science Daily等媒体的报道;2015年,有关大熊猫数量代谢维持机制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上发表,并得到Science杂志的报道和评论;2017年,有关大熊猫和小熊猫伪拇指发育和食竹食性趋同演化的基因组学机制研究成果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上发表,并得到该杂志的报道和评述。此研究成果也在Nature等媒体上广泛报道和评价。2019年,魏辅文团队率先提出“保护演化生物学”和”保护
宏基因组学“的新分支学科,保护演化生物学旨在从演化的视角探讨物种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揭示物种如何适应和响应环境变化以维持长期生存的机制,阐明物种濒危过程与演化潜力,以期为制定前瞻性的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而”保护宏基因组学“旨在了解微生物群在进化和保护濒危动物中的作用。
2016年9月9日,魏辅文回到母校看望老师并参加了
西华师范大学2016级新生入学典礼,在给学弟学妹的寄语中,魏辅文表示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光,也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希望学生们做到“四个转变”:在社会角色上,时时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道德和法制观念,做事要有责任心,要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在生活方式上,要摆脱事事依赖师长的习惯,做一个自主、自立、自律的成年人;在思维方式上,要向理性思维转变,遇到问题时要理性、理智,克服盲目与跟风;在创新能力上,要做到从被动接受科学知识向主动创造科学知识转变。
2022年,在新京网的一次采访中,面对记者提问现在很多年轻人“躺平”的看法时,魏辅文回答道:“我的命运一直都在发生很多变化,光是从求学经历来看,我就经历了三次“身不由己”的调整,我最大的体会是,你必须要去适应这个环境。抱怨永远没法前进,你只能颓废下去。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生命的进化就是不断适应环境。比如从
四川省到北京,肯定很多时候不熟悉,肯定要适应环境,融入到这个环境,那该怎么做呢?就是改变自己,不能让环境来适应你,你必须适应当地的环境,当地的文化。人生的启迪,就是适应整个环境的变化”。
魏辅文曾在采访中回忆,本来想去读
中等专业学校,结果命运让他进了
高中;他本想学医,却机缘巧合进了生物系;他本想和父母一样成为教师,可最后却做起了科研。
2019年,在成都举行的中国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中授予魏辅文大熊猫科学研究和保护
特别贡献奖,其三十多年来,以大熊猫为研究模型,围绕物种濒危和适应性演化机制科学难题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进展,是国际上濒危动物保护
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濒危动物保护做出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贡献。
2023年5月30日,
江西省副省长夏文勇来到
江西农业大学看望
黄路生院士和魏辅文院士。夏文勇希望院士们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出更多助力江西发展的良方妙策,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江西落地见效,为江西
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