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为兰理工,LUT。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
甘肃省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学校前身是1919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兰州工学院,并改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由第一机械工程部管辖,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工程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学工程、石油工程、焊接工程和设备系划归该校,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学校转变为 "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截至2024年4月,兰州理工大学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27.52万平方米。设有19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分院。有教职工2532人,其中专任教师1620人,在校生31009人。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兰州理工大学在2024
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186位。
历史沿革
甘肃省立工艺学校
1919年(民国八年),根据国民政府《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测绘学专家
牛载坤在兰州中山路创建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兰州理工大学前身),提出了“艰苦自立”的校训。因当时的教育管理混乱,从1919年至1944年的25年间,学校曾更名7次,1944年确立为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兰州工校)。
从1919年创建起,校址即采取借用和租赁的方式,1919年借甘肃教育会原址首办第一个班——编毛科,1927年租用兴文社房屋一院,直到1936年,属于学校自己的校舍在萃英门甘肃举院终于落成,占地17.6亩,各类校舍253间。
至1948年的30年中,学校累计编班54个,毕业学生1500余人。
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
1952年11月26日,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简称兰州工校),归属甘肃省工业厅领导。1953年到1958年,学校隶属关系在这一时期曾多次变动。直到1958年根据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有关“全部中学和大部分的高等学校都下放给省、市、自治区管理”的精神,学校重归地方。
1951年,学校在市内下沟和傅家巷购租民宅三院,以解决学生的教室、宿舍和食堂缺乏的问题,1952年报经甘肃省工业厅同意,兰州市政府批准,在兰州市
七里河区兰工坪划拨土地420亩,建设永久性新校舍。1954年,学校由萃英门旧址迁入兰工坪新址。
1953年,将纺织科三年级学生24名和教职员工8人,合并于陕西咸阳纺织工业学校。同年9月,
秦安县、
临洮县两县工业学校的化工科并入学校。次年9月宁夏工业学校机电科35名学生,也并入学校。1958年4月21日,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求,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决定将兰州工业学校改为兰州工学院。
甘肃工业大学
1958年9月,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兰州工学院,组建甘肃工业大学,10月正式命名。
1965年3月,经中央批准,甘肃工业大学归属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根据”
八字方针“政策和当时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要求,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部分专业和北京机械学院部分专业整建制搬迁到兰州,与甘肃工业大学保留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铸造工艺及设备、工业与民用建筑三个专业共同组建成以机械类专业为主、崭新的甘肃工业大学,并从
湖南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抽调一批优秀基础课教师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搬迁任务在同年8月下旬基本顺利完成。
1971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在机械制造、铸造、焊接、水力机械、液压传动、化工机械、工业与民用建筑等7个专业共招收学生382名,学制为3年。到1976年,学校共招收了7届学员,计2020名(含工人试点班)。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加工学科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机制、铸造、焊接、热处理、水机、液压、矿机、化机、工企、工民建等10个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8月,学校由机械工业部领导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0年,学校开始筹建西校区。
兰州理工大学
2003年,经教育部、
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兰州理工大学正式签约,成为甘肃省第二家得到教育部高校对口支援的高校,也是2012年教育部推出对口支援6所高等学校之一,并成为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13年,学校设立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同年9月,学校在
酒泉市设立新校区,与酒泉市政府共建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同时,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研究生分院在浙江成立。
2015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共建兰州理工大学,成为甘肃省第一所省局共建重点大学。2017年7月,甘肃省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签署《关于共建兰州理工大学的意见》,这标志着兰州理工大学成为甘肃省第二所省部共建高校。2020年,兰州理工大学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举行了揭牌仪式,研究院确立了“敦煌设计形态智能设计”“敦煌艺术再生设计”“敦煌建筑与遗产保护”“敦煌壁画图像处理和数字化成像”“敦煌文艺形态”“敦煌体育形态”等6个研究方向。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
联合培养基地;开设64个本科招生专业,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以上资料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4月,有教职工2532人,其中专任教师1620人,博士学历教师896人,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16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0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07人。有双聘院士3人,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国家高层次人才4人,聘请12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47人、“飞天学者”及“青年学者”等42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有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2个,有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70余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2个学科入选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有20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5个甘肃省一流学科。
教学情况
截至2024年4月,有34个专业入选“
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1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学校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与海内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中国的
澳门科技大学、
台湾中原大学、
昆山科技大学、
静宜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兰州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国际的40余所大学,是东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对口支援高校,近年来500多名教师出国(境)访学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英国
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美国田纳西科技大学开展本科“2+2”国际班项目,与美国
艾克朗大学开展“3+2”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获批建设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
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2012年,东南大学与兰州理工大学签署对口支援框架协议。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馆藏纸质图书263万余册,购买中外文电子图书124万册,馆藏中外文纸质期刊4460种,订购中外文电子期刊24087种。自1996年图书馆引进《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以来,在电子资源的建设方面,截至2020年底,可向读者提供49个中外文数据库或检索平台的利用,如权威二次文献数据库,全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还开发建成了自建特色资源。图书馆利用CALIS、NSTL、CASHL等文献资源共享联盟资源及服务,结合多种“自助”式文献检索和传递平台及馆员的文献信息服务。
以上资料
学术期刊
《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兰州理工大学主办,为双月刊。创刊于1975年,国内外公开发行,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动力工程、化工与轻工、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数理科学等栏目。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自1987年以来,该刊陆续被美国《
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数学评论》(MR)、 德国《数学文摘》(Zbl)、《
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
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机械制造文摘》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是中国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8年,《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进入EI备选库。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个教育部科研平台、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个行业科技创新平台、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转化中心、6个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实验室、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及行业技术中心、16个甘肃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创新联合体、4个省部级智库及人文基地、5个独立科研机构。
以上资料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4月,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473项,累计实现科研进款8.8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8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点项目3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209篇,以第二单位在Nature、Science发表文章各1篇,获得省级科技一等奖11项,授权专利1823项,连续多年获甘肃省专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是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验收的高校。“十三五”期间为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项目1600余项。省级智库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获评甘肃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一等奖。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研究生
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2个,1个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院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项教学成果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高校、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
校园文化
校训
奋进求是
寓意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校徽
学校校徽由校标、中文校名、英文校名、 两个圆和圆点组成,小圆内嵌校标,大圆和小圆之间的上方 为中文全称校名,下方为英文全称校名,
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校名之间、 分左右各有一圆点隔开。学校校标由“L”“U”“T”三个 大写英文字母虚实结合、相互嵌套的塔形图案组成。
校旗
校旗为蓝色旗面,旗面正中为白色校徽及中文校名。
校歌
《兰州理工大学之歌》
作词者:刘显兴,作曲者:王娟
黄河之都,丝路金城,千千文脉滋养了工大之魂。
栉风沐雨,执着耕耘,育出不懈的红柳精神。
红柳精神,实业报国,铸才为民,一腔热血锻造着学子之魂。
百折不挠,乐观坚韧,竞展无畏的红柳精神。
红柳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年年桃李芬芳,岁岁春光迷人。
铺开明天更美的风景,我们豪情满怀,昂首奋进。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步步铿锵稳健,孜孜探索追寻。
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我们一路高歌,携手飞奔。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以上资料(截至2024年10月)
历任领导
以上资料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
兰工坪校区
截至2023年4月,兰工坪校区是兰州理工大学校本部,也称为兰州理工大学东校区,位于兰州市
七里河区兰工坪街,始建于2000年,占地1125亩,校本部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设计艺术学院、外语学院及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在校本部。
彭家坪校区
截至2023年4月,
彭家坪镇校区是
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位于兰州市彭家坪路 36 号,该校区距离兰州理工大学校本部约3公里,于2003年9月开始正式动工兴建,2005年10月完工,除了位于校本部的设计艺术学院、外语学院及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位于酒泉的酒泉新能源学院,其他学院均设在西校区。
校友情况
工商界
董建方:任宁夏红枸杞产业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酿酒师。
苏少静:任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铸铁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
于建生:任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
王习诚:宏业集团董事长。
(截至2018年10月)
学术界
刘涛: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截至2018年10月)
校园风貌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学校的代表风景有银杏林、宜海湖等。
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的银杏树,是在新校址建立之初,学生们义务劳动所种,每年的秋季,兰州市民都会来这里游览特色景观。
宜海是个人工湖,受兰州的气候影响,该湖泊冬季能滑冰,夏季能赏荷。
学校排行
在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兰州理工大学位列212位。
在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兰州理工大学位列199位。
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兰州理工大学位列186位。
所获荣誉
2004年,兰州理工大学被
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2009年,兰州理工大学被教育部授予“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获批首批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
2016年,兰州理工大学入选全国首批99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7年,兰州理工大学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兰州理工大学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22年,兰州理工大学被认定为首批“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
2024年4月,IMA校园管理会计案例大赛 兰州理工大代表队获西北赛区冠军。
参考资料
专业介绍.兰州理工大学招生信息网.2023-05-15
本馆概况.兰州理工大学图书馆.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