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信息科学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量子信息科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物理学类,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量子信息科学是量子力学信息学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量子信息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极大丰富了量子理论本身的内容,深化了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内涵,并进一步验证了量子论的科学性。在企业中从事量子材料量子芯片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量子软件等领域的技术研发、生产或管理工作。
专业发展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
教高函〔2023〕3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系统科学与工程专业与2020年增设,学科门类为理学,专业代码070206T。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物理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从事物理学及相关学科前沿问题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才打 下基础,同时也培养能够将物理学应用于现代高新技术和社会各领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经过物理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学生应具备在物理学及相关学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或满足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要求。
知识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较系统和完整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对物理学相关专业方向前沿、发展动态、应用前景有所了解,掌握数学、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及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其他自然科学和相关工程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
课程体系
物理学类专业本科生知识体系由知识体系和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两部分构成。其中,知识体系涉及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又分为专业基本知识和特定专业方向知识。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物理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教学、科研训练或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训练等环节,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等。
毕业写作
物理学类各专业的毕业生都应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毕业论文(设计)应安排至少12周的时间集中进行,相应学分为必修学分(具体学分数由各高校自定,建议6~10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体现物理学类专业的特点。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本专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进入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继续深造,研究生考研方向有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
就业方向
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进入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学术上继续深造;进入研究机构从事量子信息科学方面的科研或技术管理工作;在企业中从事量子材料、量子芯片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量子软件等领域的技术研发、生产或管理工作。也可报考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国家公务员单位。
师资队伍
高等院校物理学类专业应当拥有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物理学类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应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生师比应不高于18 : 1 (折合在校生数在1500人以上的,应不高于16 :1)。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5名专任教师,年招生量在30人以上的,招生人数每增加10名,须至少增加1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50% (不含在读者),35岁以下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应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全职教师总数的25%,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教学条件
物理实验教学实验室使用面积及相邻实验台间距应足够大,以保证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教师指导。实验室水、电、气管道及数据网络线等布局应安全、合理,并且照明、通风设施良好,实验台应具有防漏电、防水和阻燃等性能。实验室消防安全符合国家标准,具有应急处理预案。常用仪器与设备应以元器件和通用仪器(设备)为主,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测量目标自主组装成满足需要的设备,以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物理学类专业应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各具特色的实践基地,以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3中国大学量子信息科学专业排名(研究型),A++档次的学校1所,学校排名依次为:
参考资料
量子信息科学专业介绍.中国教育在线.2023-05-15
硕士专业目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23-05-15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国家公务员局2018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2023-05-15
2023中国大学专业排名.www.shanghairanking.cn/.2024-04-19
目录
概述
专业发展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知识要求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毕业写作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就业方向
师资队伍
教学条件
开设院校
专业排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