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plague)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曾被称为“黑死病”,属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境检疫传染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的甲类传染病之一。
鼠疫耶尔森菌属于
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由细菌学家亚历山大·耶尔森于1894年分离出来。
这种细菌主要流行于鼠类、旱及其他啮齿动物中,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鼠蚤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构成“啮齿动物-鼠蚤-人”的传播方式,也可通过鼠疫患者间传播。鼠疫临床上可分为腺型、肺型、败
血型、轻型以及其他类型等,主要表现为高热、
、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可通过临床常规检查、涂片检查、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例如,检测人或动物血清中的鼠疫F1抗体滴度,也可以利用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鼠疫F1抗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例如,利用DNA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鼠疫特异性基因)进行诊断。诊断不同类型鼠疫时,需要与急性淋巴结炎、丝虫病、大叶性肺炎、炭疽等疾病相鉴别。
鼠疫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人类疾病,腺鼠疫病死率为30%~60%。鼠疫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抗菌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凡对可疑的鼠疫病例,不论何种临床类型,早期应用抗生素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腺鼠疫常用链霉素加磺胺类药物治疗;肺鼠疫和
败血症鼠疫常用链霉素或阿米卡星加四环素治疗。由于抗生素的及时应用,鼠疫的病死率已降至10%左右。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应灭鼠、灭蚤,监控鼠间鼠疫;加强疫情报告;严格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国际检疫与交通检疫,对可疑旅客应隔离检疫)、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个人防护、预防性用药、预防接种)三方面对鼠疫进行预防。
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鼠疫大流行,造成的死亡总人数接近1.7亿人。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查士丁尼大鼠疫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死亡人数约1亿人;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从14世纪中叶开始,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772年,发生在中国西南部的
云南省,仅在中国就有260万人感染,220万人死亡。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鼠疫流行才有所控制,呈散发流行状态。20世纪70-80年代,全世界每年报告鼠疫病例约1000例左右。20世纪90年以来,鼠疫疫情有上升趋势。如1989年至2003年,全球25个国家报告鼠疫病例38310例,其中2845例死亡。2010-2015年全球共报告3248例鼠疫,其中584例死亡。
分型
鼠疫临床上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轻型鼠疫以及其他类型鼠疫。最常见的为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肺鼠疫,其中腺鼠疫占80%~95%,败血性鼠疫占10%~20%,肺鼠疫较少见。
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为常见的,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症状以外,受侵部位所属
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特点。一般在发病的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任何被侵犯部位的所属淋巴结,好发部位依次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颈部及颌下淋巴结,多为单侧。
肺鼠疫
根据传播途径不同,肺鼠疫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肺鼠疫是临床上最重的病型,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在
流行病学方面危害也最大。典型表现为起病急骤,咳大量血痰,
呼吸困难。若不及时有效治疗,患者多于发病2~3天后死于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呼吸衰竭和
心力衰竭。
继发性肺鼠疫是在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症状的基础上。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咳嗽、
胸痛、呼吸困难、咳泡沫样血痰等原发性肺鼠疫的
呼吸系统表现。
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又称爆发型鼠疫。为最凶险的一型,病死率极高。亦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感染
鼠疫耶尔森菌后尚未出现局部症状即发展为
败血症的为原发败血型鼠疫,而继发于腺鼠疫、肺鼠疫或其他类型鼠疫者则为继发败血型鼠疫。
轻型鼠疫
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局部
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其他类型鼠疫
其他类型鼠疫包括肠鼠疫、
脑膜炎型鼠疫、眼鼠疫、皮肤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均少见。
病因
病原体
鼠疫的
病原菌是鼠疫耶尔森菌也称
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卵圆形短小杆菌,革兰染色阴性。菌体长约 1~3μm,宽0.5~0.8μm,有
荚膜,无鞭毛,无
芽孢。
2.培养特性
兼性
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27~30℃,pH为6.9~7.2。在含血液或组织液的
培养基上生长,24~48小时可形成细小、黏稠的粗糙型
菌落。在肉汤培养管底部开始出现絮状
沉淀物,48小时肉汤表面形成
生物膜,稍加摇动菌膜呈“钟乳石”状下沉,此特征有一定鉴别意义。
基因组全长4.65Mb,约有4000个基因,G+C含量为47.6%,有3个
质粒。
4. 抗原结构
鼠疫耶尔森菌的抗原结构复杂,至少有18种抗原,重要的有F1、V/W、外膜蛋白和鼠毒素等四种抗原。
(1)Fl抗原: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荚膜抗原,由110kb质粒pMT编码,具有抗吞噬的作用,故与其
毒力相关。Fl抗原的
反应原性强,其相应抗体有免疫保护作用。但Fl抗原是一种不耐热的糖蛋白,100°C15分钟即失去抗原性。
(2)V/W抗原:由70~75kb的质粒pLcr编码。V抗原存在于
细胞质中,为可溶性蛋白。W抗原位于菌体表面,是一种
脂蛋白;两种抗原总是同时存在,具有抗吞噬作用,使细菌具有在细胞内存活的能力,与细菌毒力有关。
(3) 外膜蛋白:其编码基因与V/W基因存在于pLcr质粒上,这些外膜蛋白能使细菌在突破
宿主的防御机制,导致机体发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鼠毒素:对鼠类有剧烈毒性的
外毒素,由质粒pMT编码产生,为可溶性蛋白,1μg即可使鼠致死,主要作用在心血管系统,引起毒血症、休克。但对人的致病作用尚不清楚。鼠毒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经处理可制成
类毒素,用于免疫动物制备抗毒素。
(5)
内毒素:其性质与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可致机体发热,产生休克和 DIC 等 。
5. 抵抗力
鼠疫耶尔森菌对
物理化学因素抵抗力弱。在湿热70~80℃10分钟或100℃1分钟死亡,10g/L
苯酚20分钟内可将痰液中病菌杀死,但在自然环境的痰液中能存活36天,在蚤粪和土壤中能存活1年左右。
6. 变异性
鼠疫耶尔森菌通过自发或诱发性突变及基因转移等机制发生变异,其生化特性、毒力、耐药性和抗原构造等均可出现变异菌株。与多数肠道菌光滑(S)型菌落致病性强的特征不同,野生菌株的菌落呈粗糙(R)型,毒力强。经人工传代培养后菌落逐渐转变为S型,其毒力也随之减弱。
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鼠疫耶尔森菌的致病性主要与F1抗原、V/W抗原、外膜抗原及鼠毒素等相关。鼠毒素主要对鼠类致病,但只有当细菌自溶裂解后才释放。鼠疫耶尔森菌的
毒力很强,少量细菌即可使人致病。
2.所致疾病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啮齿动物(野鼠、
小家鼠、黄鼠等)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贮存
宿主,鼠蚤为其主要传播媒介。
3.免疫性
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后能获得牢固免疫力,再次感染罕见。主要产生针对Fl抗原、V/W抗原的抗体等,具有调理促吞噬、凝集细菌及中和毒素等作用。
发病机制
人类被携带鼠疫耶尔森菌的
跳蚤叮咬后,通常叮咬的局部无明显反应。当鼠疫耶尔森菌经皮肤侵入后,首先在局部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迅速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
慢性淋巴结炎,即为腺鼠疫。鼠疫耶尔森菌可冲破局部的淋巴屏障,继续沿着
淋巴扩散,侵犯其他淋巴结。鼠疫耶尔森菌及内毒素可经淋巴
循环系统进入血循环,引起
败血症,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然后侵入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鼠疫。由
呼吸道排出的
鼠疫耶尔森菌可通过飞沫传入他人体内,引发原发性肺鼠疫。
流行病学
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鼠疫大流行,造成的死亡总人数接近1.7亿人。20世纪70年代之后,鼠疫流行才有所控制,呈散发流行状态。
20世纪70-80年代,全世界每年报告鼠疫病例约1000例左右。
20世纪90年以来,鼠疫疫情有上升趋势。如1989年至2003年,全球25个国家报告鼠疫病例38310例,其中2845例死亡。2010-2015年全球共报告3248例鼠疫,其中584例死亡。
据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8月1日至10月24日,
马达加斯加报告了1309例疑似鼠疫病例,其中死亡93例(7%)。所有报告病例中,882例(67%)为肺鼠疫,221例(17%)为腺鼠疫,1例为
败血症型,186例仍在分型中。
中国也是深受鼠疫影响的国家之一。19世纪末到
新中国成立,中国发生过6次大流行,波及20多个省(区),发病人数约115万,死亡约10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中国目前在多个省区仍然存在着不同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一直有散发病例发生。
流行地区
鼠疫是一种
动物疾病,除
大洋洲以外,所有大陆都存在该疾病。凡是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细菌、动物宿主和媒介)与人类共存的地方都有人类鼠疫风险。非洲、亚洲和南美洲都发生过鼠疫流行,但自1990年代以来,大多数人类病例发生在非洲。流行最广的3个国家是
刚果、马达加斯加和
秘鲁。在马达加斯加,几乎每年流行季节(9月至次年4月)都有腺鼠疫报道。
中国鼠疫发病最多的是滇西黄胸鼠疫源地和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疫源地虽然发病率较
云南省偏低,但病死率更高。其原因有:①该疫源地的细菌毒力强;②受客观交通、医疗条件限制,未能得到及时诊治;③该地区内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旱獭、
绵羊、
狐属等动物,相对于
跳蚤叮咬的细菌量明显增大。
易感人群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没有天然免疫力。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降低疾病易感性。
高发季节
鼠疫全年均可发生,但是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这与鼠类活动及鼠蚤繁殖有关。不同地区稍有不同,青藏高原地区因气候寒冷,9月末后就少有旱獭活动,几乎无鼠疫的发生;但此时
云南省仍处于一年的发病高峰期。
病理生理学
腺鼠疫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肿大的淋巴结充血、水肿、出血和
鼠疫耶尔森菌的聚集,淋巴组织出现
变性和坏死,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
巨噬细胞浸润。
原发性肺鼠疫的特征是
肺泡中存在大量细菌和
蛋白质样渗出,肺组织充血
肿胀、出血性
牛支气管肺炎和炎性
细胞浸润,可伴有
胸膜炎。
显微镜下可见大部分肺泡结构消失、出血坏死、
白细胞浸润和一定数量的短小杆菌。
败血症型鼠疫表现为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坏死性病变,皮肤黏膜出血点及
瘀斑,浆膜腔出血及心肝肾出血性炎症。
传播机制
主要传染源
鼠疫染疫动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作为鼠疫的传染源,包括
啮齿动物(鼠类、旱獭等)、野生
食肉目动物(狐狸、狼、
猞猁、等)、野生
偶蹄目动物(
蒙原羚、
岩羊、
马鹿等)、家养动物(犬、猫、藏系绵羊等)。其中,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败血症型鼠疫患者早期的血液有传染性。腺鼠疫患者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
蚤叮咬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经鼠蚤叮咬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构成“啮齿动物-鼠蚤-人”的传播方式。
经皮肤传播:因直接接触鼠疫患者的痰液、脓液或染疫动物的皮、血、肉,
鼠疫耶尔森菌经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的
鼠疫耶尔森菌可通过飞沫构成“人-人”之间的传播方式,造成肺鼠疫传播。
实验室感染: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防护不严、操作不当和实验室事故,可通过吸入、锐器刺伤等途径感染鼠疫。
临床表现
潜伏期:腺鼠疫2~5天。原发性肺鼠疫数小时至3天。曾经接受预防接种者,可长达9~12天。鼠疫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寒战、高热、体温骤升至39~41℃,呈稽留热;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重症患者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妄等。
腺鼠疫
腺鼠疫表现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
肿胀,典型表现为淋巴结明显触痛且坚硬,疼痛剧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显著水肿,可有充血和出血。由于疼痛剧烈,患者常呈被动体位。
肺鼠疫
原发性肺鼠疫是临床上最重的病型,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寒战、高热,体温达40~41℃,脉搏细速,呼吸促迫,呼吸频率25次/分钟或更快。病人颜面潮红、眼
结膜充血,由于缺氧,口唇、颜面、四肢及全身皮肤发。患病初期
干咳,继之咳嗽频数,咳出稀薄泡沫痰,痰中混血或纯血痰。受累的相应肺叶可以叩及到局限性浊音,而且随着病情加重,浊音界迅速扩大。肺部
听诊有散在啰音(包括干性、湿性或捻发音)。心脏查体常常表现为心界扩大,心律不齐,有时可闻收缩期杂音。胸部X线可见多叶段分布的斑片状边缘模糊的高密度阴影。继发性肺鼠疫,除发病前往往有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的症状,常表现为病势突然增剧,出现咳嗽、
胸痛、
呼吸困难,鲜红色泡沫样血痰。
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极度虚弱、腹痛、休克,还可能出现皮下出血或内脏出血。病情进展异常迅猛,疾病发展后期出现
低血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衰竭等症状 ,若不及时抢救常于1~3天内死亡。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发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其他类型鼠疫
肠鼠疫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症状外,还有消化道感染的特殊症状。如频繁呕吐和
腹泻,一昼夜可达数十次,吐泻物中常混有血液和粘液
混合物,排便时腹痛,常伴有大网膜淋巴结肿胀,肿胀的淋巴结和吐泻物中可检出鼠疫耶尔森菌。
脑膜炎型鼠疫多继发于败血型鼠疫,具有严重的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昏睡、颈强直、谵妄、呕吐频繁,脑膜刺激征阳性,颅内压增高,
脑脊液中可检出
鼠疫耶尔森菌。
眼鼠疫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症状外,还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等重症
结膜炎表现。
皮肤鼠疫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症状外,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
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后创面也呈灰黑色。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对10天内到过鼠疫流行区,有与可疑鼠疫动物或患者接触史,起病急骤,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患者,且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应做出鼠疫的疑似诊断。
1.起病急骤,高热,
白细胞剧增,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或仅用
苄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小时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的状态。
2.
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3.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综合征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4.咳嗽、胸痛、呼吸急促,咳痰带血或咯血。
5.重症结膜炎伴有严重上、下眼睑水肿。
6.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浑浊。
7.未接种过鼠疫疫苗,F1抗体效价在1:20以上者。
本病应先做出疑似诊断,以便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对疑似诊断病例在获得明确
病原学诊断依据前或该区域有鼠疫流行,亦可对继发病例做出疑似鼠疫的诊断。
检查项目
常规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还可见红细胞、
血色素与
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可见
血尿和蛋白尿。尿沉渣中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细胞管型。
粪常规:粪便潜血试验可阳性。
凝血功能:肺鼠疫和
败血症型鼠疫患者在短期即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
纤维蛋白原浓度减少,
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
激酶时间明显延长,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明显增加。
脑脊液检查:
脑膜炎型病例可表现为压力升高,外观浑浊,白细胞常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加,葡萄糖和
氯化物明显下降,脑脊液(Limalus)试验阳性。
实验室检查
涂片检查:用血、尿、粪便或脑脊液做涂片,进行革兰染色,可找到革兰染色阴性两端浓染的短杆菌。阳性率为50%~80%。
细菌培养:动物的脾、肝等脏器或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等,接种于普通
琼脂或肉汤
培养基可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应以恢复期血清抗体
滴度升高4倍以上为诊断依据。
间接血凝法:用F1抗原检测患者或动物血清中F1抗体。F1抗体持续1~4年,常用于
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诊断。
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检测鼠疫F1抗原,较IHA更为敏感。适合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荧光抗体法: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可快速准确诊断。特异性、灵敏性较高
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包括
脱氧核糖核酸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鼠疫特异性基因,近来应用较多。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作为一种新型
基因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为鼠疫耶尔森菌的检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鉴别诊断
腺鼠疫
急性淋巴结炎:常继发于其他感染灶,受累区域的
淋巴结肿大、压痛,常有
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较轻。
丝虫病淋巴结肿大:本病急性期,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常同时发生,数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状轻微,夜间血液涂片检查可找到微丝蚴。
肺鼠疫
肺鼠疫应当与大叶性肺炎、吸入性
炭疽病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液的病原学检查鉴别。
大叶性肺炎:临床特点为咳铁锈色痰;肺部可有肺实变体征,痰液培养可获相应
病原体诊断。
炭:发病后多出现
低烧、疲劳和心前区压迫等,持续2~3天后突然加重。而肺鼠疫病例临床表现重,进展快。
败血型鼠疫
应及时检测败血型鼠疫的病原体或抗体,根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相应病原学检测结果(细菌培养、
核酸、抗原、抗体等)明确诊断,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脓毒症等相鉴别。
皮肤鼠疫
皮肤鼠疫应当与
皮肤炭疽相鉴别。皮肤炭疽最初为皮肤破损部位(皮肤破损轻微时,可无明显伤口)出现
斑疹或丘疹,由于局部末梢神经受压而无明显疼感和压痛,有轻微痒感,无脓肿形成,为其特点。有无疼痛及皮损进展时间可助鉴别。
治疗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
一般治疗
严格的隔离消毒患者: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患者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和消毒)。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患者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含氯石灰或
甲酚皂液彻底消毒。
饮食与补液: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患者流质饮食,或葡萄糖和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
除此之外,还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对出现
呼吸道症状者,每天定时或持续监测脉搏容积
血氧饱和度,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痰培养、血培养和X线胸片,有条件者行动脉血气分析、肺部影像学检查等。
抗菌治疗
鼠疫的治疗仍以
链霉素为首选,治疗原则是早期 、联合 、足量 、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用量根据病型不同、疫源地不同而异,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用药量大,腺鼠疫及其他各型鼠疫用药量较小。
腺鼠疫:链霉素成人首次1g, 以后 0.5~0.75g, 每4小时或6小时肌注(2~4g/天) 。治疗过程中可根据体温下降至37.5℃以下,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好转逐渐减量。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消失,按常规用量继续用药3~5 天 。疗程一般为10~20 天 ,链霉素使用总量一般不超过60g。腺体局部按外科常规进行对症治疗。
肺鼠疫和
败血症型鼠疫:链霉素成人首次2g,以后1g,每4小时或6小时肌注(4~6g/天)。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显著好转后逐渐减量。疗程一般为10~20 天,链霉素使用总量一般不超过90g。儿童参考剂量为30mg/(
千克d),每12小时1次。
皮肤鼠疫:按一般外科疗法处置皮肤
溃疡,必要时局部滴注链霉素或敷
磺胺软膏。
有脑膜炎症状的患者:在特效治疗的同时,辅以
氯霉素治疗,成人 50mg/(kg·d),儿童(\u003e1岁)50mg/(kg·d),每6小时 1 次,静脉滴注,疗程10天,但应注意氯霉素的
骨髓毒性等不良反应。
眼鼠疫:可用
金霉素、
四环素、氯霉素眼药水点眼,并用生理盐水冲洗。
为了达到更好的预后,应用
治疗时常联合其他类型抗生素。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主要用于联合用药。肺鼠疫和鼠疫败血症患者可采取诺类(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的一种作为联合用药。若因过敏或
妊娠等原因不能使用
链霉素者,可考虑选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包括
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抗生素。对临床各型鼠疫患者可采取四环素作为联合用药。
对症治疗
高热:给予冰敷、
擦浴等
物理降温措施。发热>38.5℃,或全身酸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儿童禁用
类解热镇痛药。烦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镇静止痛剂。
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
肾上腺皮质激素。
呼吸支持治疗:当肺鼠疫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应当给予及时处理。有
低氧血症者,通常需要较高的吸入氧流量,必要时可选用面罩吸氧。若呼吸负荷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均应当及时考虑无创或有创人工通气。
纠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给予
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纤维蛋白原等进行替代治疗的同时给予肝素抗凝,密切监测出凝血功能,调整治疗方案。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有
或休克者,及时强心和抗休克治疗,保护肾功能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临床营养支持:早期应当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当病情恶化不能正常进食时,应及时给予临床营养支持,采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结合的途径。
预防性治疗:对鼠疫患者的直接接触者、被疫区
跳蚤叮咬的人、接触了染疫动物分泌物及血液者,以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
鼠疫耶尔森菌时发生意外事故的,均应当进行鼠疫预防性治疗。
中医治疗
鼠疫之核心病机是疫毒入血,热互结,以凉血活血解毒为基本治法,临床可分轻症、重症施治。
轻症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
湘蕾金银花30g、
连翘9g、荆芥穗9g、
浙贝母9g、
紫草9g、
菘蓝6g、
石膏30g(先煎)、
赤芍药9g、
桃仁12g、红花9g、
地黄15g、大青叶15g、
冰片1.5g(冲服)、
芦根30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100~200ml,每日2~4次,口服。以下处方服法相同(如有特殊,遵医嘱)。
外治法:
淋巴结肿痛处,可予凉血解毒散结类制剂外用。
重症
推荐方剂:重剂活血解毒汤。
常用药物与参考剂量:金银花60g、连翘12g、浙贝母15g、紫草15g、生石膏60g(先煎)、赤芍20g、桃仁24g、红花15g、生地黄30g、大青叶24g、冰片3g(冲服)、芦根30g。
预防
管理传染源
应
灭鼠、灭蚤,监控鼠间鼠疫。加强疫情报告。严格隔离患者,患者和疑似患者应分别隔离。腺鼠疫隔离至
淋巴结肿大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肺鼠疫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接触者
医学观察9天,曾预防接种者应
检疫12天。患者的分泌物与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或焚烧。死于鼠疫者的尸体应用尸袋严密包扎后焚化。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国际检疫与交通检疫,对来自疫区的车、船、飞机进行严格检疫并灭鼠灭蚤。对可疑旅客应隔离检疫。
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参与治疗或者进入疫区的医护人员必须穿防护服和高筒靴、戴面罩、厚口罩、防护眼睛、橡皮手套等。
预防性用药:药物可选用
四环素、
多西环素、
磺胺、
环丙沙星等。必要时肌内注射
链霉素进行预防性治疗,疗程均为7天。
预防接种:主要对象是疫区及其周围的人群,参加防疫工作人员以及进去疫区的医务工作者。非流行区人员应在鼠疫菌苗接种10天后方可进入疫区。
预后
以往的病死率极高,未经治疗的鼠疫患者的死亡率为60%~100%。由于抗生素的及时应用,治疗后的死亡率已降至10%左右。
病例报告
2019年(2019年1月1日0时至12月31日24时),中国(不含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鼠疫报告发病5例,死亡1人。
2020年(2020年1月1日0时至12月31日24时),中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鼠疫报告发病4例、死亡3人(其中1例为2019年报告病例)。
2021年(2021年1月1日0时至12月31日24时),中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鼠疫报告发病1例。
2021年4月22日,
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二连浩特市疾控中心捕获1只达乌尔黄鼠,经检验为阳性。于4月26日发布鼠疫疫情Ⅳ级预警。
2022年7月19日,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1例鼠疫(腺鼠疫)病例。按照自治区鼠疫控制
应急预案要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启动四级应急响应,相关地区和单位已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全面启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对涉疫区域和人员采取了严格的分类管控措施,各项处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2022年9月20日下午,
蒙古国国家人畜共患病研究中心主任朝格巴达尔赫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该国
科布多省已报告1例鼠疫死亡病例。
2023年8月7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报告1例鼠疫确诊病例。
2023年8月12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报告2例鼠疫确诊病例,系8月7日报告鼠疫病例的丈夫和女儿,均为同一家庭共同居住人员。密切接触者均已按要求及时进行隔离管控,均未出现异常情况。
2023年8月14日,蒙古国国家人畜共患病研究中心通报,
乌兰巴托新增3例鼠疫疑似病例。
2023年11月3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报告1例腺鼠疫确诊病例。目前,该患者已在定点医院进行救治,直接接触者已按要求及时进行隔离管控。
历史
大流行
人类历史上曾记载多次鼠疫流行,具体如下:
雅典鼠疫(公元前430—前427年):公元前430到前427年,雅典发生大
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雅典鼠疫是一场毁灭性的传染病。
查士丁尼瘟疫(541—542年):查士丁尼瘟疫是指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暴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它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对
拜占庭帝国的破坏程度很深,其极高的死亡率使拜占庭帝国人口下降明显。鼠疫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就有5000~7000人甚至上万人不幸死去。
黑死病(1347—1351年):黑死病在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被认为是由一种名为鼠疫的细菌造成的。在14世纪40年代,流行病从
克里米亚半岛传到西欧和
北非。黑死病造成全世界的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
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5000万。
米兰大瘟疫(1629—1631年):1629至1631年,
意大利爆发了一系列的鼠疫,此次瘟疫造成大约28万人死亡。1629年,
德国和
法国士兵将传染病带到意大利曼图亚。在30年的战争中,
威尼斯共和国军队感染了疾病,当他们撤退到意大利中北部时,又将疾病传染给了当地人。
伦敦大瘟疫(1665—1666年):伦敦大瘟疫是指1665年到1666年发生在英格兰的大规模瘟疫。在这场瘟疫中,有7.5万~10万人丧生,超过当时伦敦总人口的1/5。它在历史上被确定为
淋巴腺鼠疫引起的大面积黑死病,由人通过
跳蚤感染了
鼠疫耶尔森菌。
莫斯科黑死病(1771年):莫斯科最初出现鼠疫迹象是在1770年底,到1771年春季变成流行性大瘟疫。当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譬如设立隔离区、销毁被污染的财产、关闭公共浴池等。
发现史
鼠疫研究的现代史始于1894年6月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大流行。香港大流行的鼠疫导致2千人以上丧生,成为香港开埠甚至是有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
1894年6月14日,
日本学者
北里柴三郎从一名死亡的鼠疫患者身上发现了一种
芽孢杆菌,北里一边将分离到的细菌给老鼠注入,同时在另外一位患者的血液里也看到了这种细菌。负责疫情调查和协调外国赴港专家工作的香港中央医院主管医师詹姆斯·劳森于6月15日给《
柳叶刀》发电报,称北里发现了鼠疫致病菌。1894年8月25日的《柳叶刀》杂志发表了北里关于传染鼠疫患者的状况、从患者血液中发现杆菌的情况,以及在动物中试验的情况的文章。
1894年在6月15日,31岁的法国医生
亚历山大·耶尔森抵达香港。6月20日,耶尔森在患鼠疫的死者上取下一些淋巴,观察到相同的杆菌。他将杆菌进行培养,并注入到
小鼠和
豚鼠类体内。他又在另一些淋巴样本中也获得了相同结果,并且发现前一天接种来自死者淋巴样品杆菌的老鼠发生死亡,也显示出典型的鼠疫症状,他确信已经分离出了特定的鼠疫微生物。1894年7月30日在巴黎举行的一次科学院会议上,
巴斯德研究所所长E Duclaux博士阅读了耶尔森的信件后,对外宣布发现了
鼠疫杆菌。
这两位科学家有关鼠疫研究的报告有些不同,许多人都认为鼠疫杆菌是耶尔森和北里两人独立发现的。1925年,一篇有关鼠疫杆菌发现的论文综述报道,北里描述的造成鼠疫的细菌就受到日本的质疑,因为他在血液中发现的杆菌其染色呈革兰阳性,而在鼠疫患者淋巴腺中的细菌其染色呈革兰阴性,且其大小也不同,后来证实北里发现的是肺炎链球菌。1925年北里承认了自己当时的错误,宣布只有耶尔森是鼠疫杆菌的发现者。
1949年,耶尔森去世。法国人将原命名为
巴氏杆菌的鼠疫杆菌修改为鼠疫耶尔森菌。直到1976年, 一份关于耶尔森-北里争议的详细分析发表于《细菌学评论》后,大家才都认可了耶尔森是鼠疫致病菌的首要发现者。
1980年,鼠疫耶尔森菌(Y.pestis) 进入了批准的细菌名单,以纪念发现者。
治疗史
无抗生素时代治疗鼠疫:
在抗生素用于鼠疫临床之前,人们为了对付这一“瘟疫”,曾试用过很多方法。
从1518年开始,
英国创立皇家医学院,皇家医学院是传统医学的代表,他们认为,人感染鼠疫是体液失衡所致,应该通过催吐、通便、发汗、拔罐、放血等方法将体内的毒素排出。医生一般根据患者染疫的时间长短和病情轻重来决定治疗方法,染疫时间短、病情轻的采用催吐、通便等方法。一般用
芸香作为催吐剂,在这些药物短缺的情况下,也有一些江湖游医采用自制药丸(
罂粟和常见的
藜芦根的
混合物)以达到催吐通便的效果,这确实能够起到催吐的作用,但是病人在呕吐之后,可能会窒息乃至死亡。
当病人的病情较重时,则采用放血、除等办法。放血的时机和量的多少,则由患者的症状决定,一般在患者皮肤表面出现黑斑之后而没有溃烂之前采用。放血只是在没有疗法的时候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在更多的时候它加速了患者的死亡,在身体出痈之后便不再适用于放血了,此时,内科医生和药剂师会为病人提供膏药,让炎症继续发展,直至痈疮成熟,然后进行手术。对于刚成熟的肿块,要先将脓液挤出,然后予以切除。炎症和成熟后的痈疮肿块本来就使病人疼痛难忍,而手术又无麻醉药,有的病人往往因此而疼痛致死。
在正统医学拿不出有效的疗法时,一些反对正统医学的新医学流派便试着探索以新的药物和方法来治疗鼠疫,代表人物是皇家医学院医生、
牛津大学著名医学家托马斯·威利斯,他提出用汞、锑、硫、以及
硫酸盐来配制药物,用以杀灭鼠疫耶尔森菌。汞、砷这些物质毒性较高,难以直接服食,临床价值较低。
1948-1949年,中国曾采用
亚甲基蓝和抗鼠疫
血清混合疗法,对腺鼠疫的治愈率达70%作用,但对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无效。还有人用中医疗法,使用解热镇痛类的
方剂对轻型鼠疫进行治疗。
抗生素时代治疗鼠疫:
链霉素对鼠疫耶尔森菌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自20世纪40年代末期以来,一直作为治疗鼠疫的首选药物。自链霉素应用于治疗鼠疫后,鼠疫病人治愈率明显上升,死亡率由50%~90%降低到5%以下。
对链霉素过敏时,可采用
四环素、
氯霉素治疗鼠疫。
世界卫生组织鼠疫专家委员会推荐四环素是治疗鼠疫的可选药物。但四环素和氯霉素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磺胺类药物于1936年问世,在临床上因其疗效好广为利用,对疾病防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磺胺类药物对鼠疫耶尔森菌只有抑菌作用,在链霉素应用之前,磺胺类药物在治疗鼠疫方面的治愈率为53%左右。
相关人物
中国公共卫生之父—抗疫英雄伍连德
伍连德1902年从
剑桥大学毕业后从事热带疾病
疟疾和麻风病的研究。 图片为伍连德1934年时任中国国家
检疫局局长的照片。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
云南省,1910年 11月,伍连德被推荐至清政府调查疾病原因,并进行防控。伍连德受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伍连德在抵达
哈尔滨市之后,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尸体解剖等方法,在3天之内就确定流行的是肺鼠疫, 肺鼠疫是唯一能通过空气导致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鼠疫。伍连德提出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来防止该病的空气传播。在他的统一指挥和带领下,至1911年3月1日,哈尔滨实现鼠疫零死亡,隔离解除;3月底,
东北地区地区各地的鼠疫全被消灭。 一场大鼠疫,以伍连德率领的中国防疫队伍为主的抗疫战斗,在不到4个月之内彻底消灭。
由此,1911年,伍连德主持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他随后发表的很多与鼠疫相关的科研文章,如1913年发表在《
柳叶刀》的题为“塔巴甘(蒙古土拨鼠)与鼠疫关系的调查”的文章、发表在《伦敦卫生杂志》的题为“第一例东北鼠疫防治设施的报告”的文章,对全球的鼠疫防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之后,伍连德又分别组织扑灭了1919、 1920、1926和1932年在东北、上海等地暴发的肺鼠疫和
霍乱。1935年,他被推荐为生理与医学
诺贝尔奖候选人。
相关文化
鸟嘴医生
14世纪,黑死病席卷欧洲,带走了无数的生命。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是一种传染病,为了防止在接触患者过程中感染,1619年法国医生Charles de Lorme发明了一套防护衣造型。双手用巨大的手套包起来,面罩将医生的头包的严严实实,眼睛的部分分开了两个孔,用玻璃片盖着。鸟嘴是中空的,上面开了两个供呼吸的孔。鸟嘴里塞满草药,用来过滤空气。医生手里还拿着一根木棍,用来掀开病人的衣物查看病情,避免和病人直接接触。还有人认为,
中世纪的人相信
瘟疫是一种由鸟类携带的恶灵,医生装扮成一只狰狞的大鸟是为了把恶灵吓跑。这就是著名的“鸟嘴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