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科学专业(本科学科代码:070804TK),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四年,属于理学门类下的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行星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植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掌握行星科学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技能,具有知识整合能力、创新意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从事与行星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的研究型人才。
行星科学专业是研究
太阳系及
太阳系外行星形成和演化的科学,是
地球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等多领域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毕业生主要在深空探测、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从事行星表面环境、行星动力学、
陨石学与
宇宙化学、探测任务科学目标选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管理等工作。
专业发展
专业设立
2018年12月25日,
朱日祥院士主持召开了
中国科学院大学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11次会议地球科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会议通过了
吴福元院士提出的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方案。 2019年1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主持召开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第四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11次会议,评审通过了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方案,20多位院士一致支持设立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并决定启动学科的培育工作。
发展状况
2020年,
成都理工大学“行星科学英才班”面向该校全体2020级新生进行招生。2021年,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发布,行星科学本科专业通过审批,为理学门类下的地球物理学类专业,修业年限为4年,学科代码070804TK,国控特色专业。2022年,成都理工大学首次进行招生,截至2024年5月,共有
北京大学等7所大学院校通过教育部的专业设置审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版、2024年版本中,行星科学专业的学科门类和专业代码未做变更。
培养标准
学制学位
行星科学专业的标准学制为四年,属于理学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行星科学专业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为国家正在全速推进的深空探测和后续探月采样等方面培养急需的行星科学研究人才。行星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植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掌握行星科学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技能,具有知识整合能力、创新意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从事与行星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的研究型人才。
知识要求
行星科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较好地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处理技术问题的能力。该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行星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行星科学的研究发展有较广泛的了解。掌握地质学、数学、物理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定的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具有较好的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参加学术交流和进行科学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行星科学专业所在院/校应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构建体现学科优势或者地域特色、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人文社会科学
学分约占总学分10%;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类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5%,学科基础及专业类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40%,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数的25%。鼓励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参加学术与科技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综合教育类学分。须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训练,形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应安排在第4学年,原则上为1个学期,建议为8-16个学分,约占总学分数的5-10%。行星科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一般也会涵盖行星科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包括行星科学导论、陨石学与
宇宙化学、行星动力学、
天体力学、
空间物理学等。
课程设置
行星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现代化学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行星科学导论、普通地质学、矿物学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
地球化学、行星地质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地球化学、理论与实验行星科学导论、行星动力学、月球与火星科学导论、地球物理学基础、空间探测原理与技术、空间物理学基础、量子力学、陨石学与宇宙化学等课程;还有地质认识实习、行星认识实习、国际暑期研修、行星物理/化学实习等校外和校内实践教学课程。具体课程内容如:
专业实习
行星科学专业有专业实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单位,如地震台站、空间观测中心等,增加学生对地球物理学应用的感性认识;通过专家讲座、播放教学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应用前景,增强学生对学习地球物理学的兴趣。
行星科学专业的主要实践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地质认识实习、行星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行星物理/化学实习、国际暑期研修等五个校外和校内实践教学课程。
毕业写作
行星科学专业有毕业写作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或实际工作的综合训练,包括文献阅读、收集资料、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的设计、野外数据采集或天/地基设备观测、计算程序的编写、数据处理与解释、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综合训练。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或实际地球物理工作的初步训练。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行星科学专业毕业生可进入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院校进行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可报考的研究生专业有磁层物理学、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空间环境学等。部分学校会采取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式,如
成都理工大学的“行星科学英才班”,学生在完成本科教育之后,可选择在成都理工大学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或者进入
中国科学院等其他院校攻读后续学位,或者进入顶级研究中心。
就业方向
行星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深空探测、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从事行星表面环境、行星动力学、陨石学与宇宙化学、探测任务科学目标选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管理等工作。
师资队伍
行星科学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应≤18。对于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7名专任教师。在60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10名学生,需增加1名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8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40%。
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要求
课堂教学设施
行星科学专业所在院/校应具备基本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视听室等各类功能教室,能够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要。
实验室
行星科学专业所在院/校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要求,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应不少于5000元或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不少于500万元;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能满足教学要求,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设置若干个实验平台,编制实验教学大纲并有实验员管理和辅助实验教学工作;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实习基地
行星科学专业所在院/校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符合专业基本训练的要求,具有较好的专业实习条件;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在校内外建立实习基地,鼓励高校与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共同指导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信息资源要求
行星科学专业所在院/校要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教材选用要符合专业规范和教学大纲,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教学大纲的讲义。配备各种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以及各种专业图书资料,阅读环境良好,师生能够方便地利用,且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公共图书馆中要有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学术刊物、参考资料、数字化资源和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科研需求。
教学经费要求
行星科学专业所在院/校的教学经费投入应能够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500元。对于新建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50万元(不包括固定资产),每年的生均实习经费不低于1000元。
开设院校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显示,行星科学专业评级A+的学校共有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