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204年——239年),也做曹睿,字元仲,沛国谯[qiáo]县(今
亳州市)人,
曹魏第二任皇帝,政治家、文学家。祖父是魏武帝曹操,是
曹丕曹丕长子,生母为
文昭甄皇后。
曹叡自幼受
曹操喜爱,历封武德侯、齐公、平原王,因生母甄氏被曹丕赐死而获罪,终日谨慎行事,直至曹丕病危才被立为太子。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曹叡即位为帝。在位期间,军事上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收服鲜卑,平定麴[qū]英、
孟达、
公孙渊等引发的内乱;内政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命臣下制《
魏律》十八篇。然而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耽于(沉迷于)内宠。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驾崩于洛阳宫嘉福殿。正月二十七日,下葬于高平陵,庙号烈祖,谥号明皇帝。因其临终托孤不当,导致日后朝政动荡,最终政权旁落司马氏。
曹叡擅诗文,与
曹操、
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史家
裴松之评价曹叡是一位沉毅断识,任心而行,有君子气概的君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曹叡,字元仲。生于204年,祖父是东汉权臣、
曹操曹操,父亲是其次子
曹丕曹丕,母亲是文昭甄皇后。曹叡自幼聪慧,姿仪不凡。并且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尤其喜好学习知识,重视研究律法。曹操因此惊异而看重他,常在宴会上让他与侍中近臣并列,参与处理各种事务。
建安二十一年(217年),
曹操东征
孙权,曹叡跟随祖母
武宣卞皇后、曹丕随征江东。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魏王。曹叡十五岁时被封为武德侯,曹丕还安排曹叡跟随大儒
郑称学习经学,以此明志。次年,曹叡被封为齐公。八月,曹丕以其母甄氏身怀怨言将其赐死,曹叡因此获罪,被降封平原侯。
登基称帝
曹丕认为曹叡因母死心怀不满,想要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
曹礼,便一直没有册立太子。曹叡便终日在府中与品行正直的人交往,谨慎行事。重臣
卫臻曾与曹叡交好,一次曹丕向他询问曹叡情况,卫臻称赞他明理有德行。随后
曹丕便在
黄初三年(222年),将曹叡重新封为平原王,并过继给无子的
郭太后。
曹叡刚开始因为母亲死非善终,有所不平,后来才开始勤谨侍奉郭皇后。曹叡每日早晚问候郭皇后起居,郭皇后因自己无子,便对他疼爱有加。黄初四年(223年),曹叡迎娶河内大族虞氏为王妃,又娶河内毛氏,对其宠爱有加。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重,曹叡被立为太子,遗诏命
曹真、
司马懿、陈群、
曹休共同辅政。次日文帝驾崩,曹叡在
洛阳市即位。随后大赦天下,尊封皇太后为太皇太后,文帝郭皇后为皇太后,朝中百官均晋爵加俸。六月十四日,追谥生母
文昭甄皇后为文昭皇后。二十三日,加封其弟
曹蕤[cáo ruí]为阳平王。
平定四方
曹叡即位后,魏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黄初七年(226年)八月,孙权进攻
江夏郡(今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曹叡派
治书侍御史荀禹前往慰劳戍边将士,并进行反击,吴军大败。所任命的其他将领也都一一平定吴军。太和元年 (227年),西平郡麴英、新城
知府孟达先后叛乱,曹叡都派人成功平定战事。次年,蜀相诸葛亮侵犯魏边,被曹真、张平定。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包围
宝鸡市,正值辽东太守内乱,为稳定后方,由
公孙渊接任辽东太守。
太和四年(230年)七月,曹叡下令
大司马曹真、大将军
司马懿前往伐蜀,还下令公卿们为朝廷举荐贤良之人。次年,曹叡对于征吴及抗蜀有功者都分别论功行赏。并以思念亲人的理由,诏令诸王及公侯各将其嫡子一人送到
首都面见,还将诸王们改封为诸侯王,以自己管辖的郡为诸侯国。太和六年(233年),魏国边境
鲜卑族发生骚乱,曹叡命
秦朗前往平定,鲜卑单于
步度根及
轲比能败走,叛军首领
泄归泥、戴胡阿狼泥等先后投降,秦朗等班师回朝。
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六日,原
刘协,禅位
德阳乡主后被封为
山阳公国刘协病逝,曹叡穿素服致哀。四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仍败于魏将,直到诸葛亮身死,蜀军终于撤退。
孙权也大举来犯,曹叡打算亲征
孙吴,人还未到孙权便已败走。
稳定政权
青龙三年(235年)正月八日,曹叡任命大将军
司马懿为
太尉,诏令大修洛阳宫,新建昭阳殿和
太极殿。许多百姓因为大兴土木而贻误农时,影响耕种。朝臣
杨阜、
高堂隆等人多次直谏,曹叡虽未采纳,但也没有处置他们。次年四月,曹叡设置崇文馆,征召擅写诗赋的人进入,鼓励当时的人进行文学创作。六月初一,曹叡下令魏国各地司法官员,在出现应处以死刑的囚犯时,在案件清查并决断后,需通知其亲属,谋反大罪及亲手杀人的凶犯除外。百姓有异议的案件,当亲自处理。
景初元年(237年),曹叡派
幽州刺史毌丘俭、及归顺的鲜卑、
乌桓部族军队进入辽东南地区,征召
公孙渊,公孙渊闻讯起兵反叛,自称燕王。曹叡派
司马懿前去平定,司马懿将公孙渊包围在
辽阳市,全歼叛军,辽东叛乱被平息,诸郡重新归属魏国。九月有地方发生水灾,曹叡特派
御史前往巡视灾区,所到之处皆开仓放粮,用以赈济灾民。九月二十六日,掌管典礼的官员奏请为曹叡生母
文昭甄皇后建立祀庙,曹叡下令永世保存,不准毁灭。
逝世
景初二年(238年)十二月,曹叡患病,随后下诏册郭氏为皇后,赐天下男子各进爵二级,寡孤独无依者由官府赐给粮食。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239年1月22日),曹叡急诏司马懿入朝,嘱咐他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司马懿痛哭,跪地磕头以示应允。当日,曹叡于嘉福殿驾崩,年仅三十六岁。正月二十七日(2月17日)下葬于高平陵,庙号烈祖,谥号明帝。
施政举措
军事:镇压内外
黄初七年(226年)八月,孙权进攻
江夏区,曹叡认为孙权部下擅长水战,此次只是趁江夏守卫不严突然进攻,
孙吴并不占优势,不会坚持长久。并派
荀禹前往慰劳戍边将士,荀禹在途中招兵买马,加上自己随从,指挥他们借山势举火向吴兵发起攻击,吴军败退。随后东吴将军
诸葛瑾、
张霸等进犯
襄阳市(今湖北襄阳),被司马懿平定;
曹休又击败了
寻阳县(今江西九江)的吴军。太和元年 (227年)正月,
西平郡麴英反叛,临羌令、西都长等地方官员接连被杀,曹叡派将军郝邵、鹿磐前往平定,斩杀了麴英。同年十二月,新城太守
孟达叛乱,直到次年正月,司马懿率兵攻破新城,斩杀了孟达。
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进犯魏国边境,
天水市、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归蜀,曹叡认为诸葛亮本可以依山固守,现在主动出击,胜率不大,于是派
曹真、
张郃等人前往抵挡,同时亲自前往
长安(今西安)压阵。之后张郃大破蜀军,蜀军退回
汉中市,三郡得以平定。随后,曹叡按照战功给各将士予以封爵增邑。九月,
曹休与
孙吴大将
陆逊在石亭开战,魏军战败撤退。十二月,诸葛亮再次北伐,包围
宝鸡市,曹真遣将军费曜等人带兵阻拦。同时
辽东知府公孙恭的侄子
公孙渊谋夺其位,朝廷为稳定后方,只能任命其为辽东太守。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进犯
天水市(今甘肃天水),司马懿领兵前去抗击,直到七月,蜀军才退回。太和六年(233年)五月,本依附魏国镇守边陲的
鲜卑族首领
步度根与反叛的鲜卑首领轲比能私通,与边防守军展开大战,魏军溃败,步度根乘机与轲比能合兵侵扰魏国边境。曹叡于是命秦朗率军征讨,步度根及轲比能败走漠北。之后步度根部将
泄归泥叛降,随后叛军被司马懿部将
胡遵击溃,步度根部落的另一首领戴胡阿狼泥等人也表示愿意归降魏军。
青龙二年(234年), 诸葛亮率军驻扎在渭南,与司马懿在
渭河形成对垒之势。曹叡对此表示只需据守挫杀蜀军锐气,便不会让蜀军如愿,最终他们自会退兵。五月,
孙权带兵向新城(今安徽合肥)发起进攻,又派将军陆议、孙韶各带人马分别进入
淮河和汉水。吴军围攻新城多日也未攻下,曹叡认为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决定亲自率兵前往。孙权听说后率军撤退,陆议、孙韶也随之撤退,吴军攻势全部瓦解。同时蜀军也多次向魏军挑战,司马懿只是闭城不出,直到诸葛亮病逝,蜀军撤退。
景初元年(237年)七月,
公孙渊不听曹叡诏命,率部反叛,自封燕王,朝臣都认为军费难以维持,无法战胜。但曹叡坚持派司马懿前去,最终于次年七月被其平定。
政治:中央集权
曹叡即位有四位权臣辅政,陈群外,
曹真、
曹休与司马懿均握有兵权。曹叡为了收拢权柄,将握有兵权的三人借由战事多次调离中央,降低其在
首都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曹休、曹真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相继去世,曹叡成功收揽权柄,从而集中政权。此后曹叡在内外战争与政策改革上始终是最高决策人,朝中大臣几乎都曾上疏劝谏曹叡大兴土木,但曹叡都不予理会,且政令依旧贯彻实施。学者侯诗璇认为可见曹叡能够充分行使皇帝职权,有效稳定了
曹魏政权。
曹操始在王府设置秘书令,职责为典尚书奏事,
曹丕即位后几经更改,最终改为
中书令,使中书成为独立机构。曹叡时期,中书职权进一步扩大,以亲信官员任职,诏令能够及时下达执行,有时以密诏形式,不通过尚书而直达州郡与边将沟通,保证了统治者的政令执行效率。中书实质上承担了皇帝秘书的职责,成为皇帝亲信,对其权力有所扩张。但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后果。曹叡在无法确定政务处理方法时会向近臣求教,这导致近臣能对某些政事提出意见,从而影响皇帝的决策,威势更胜。
魏明帝喜好营建宫室,太和六年“九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
承光殿。”同时即位后不久就有司徒王朗因“是时方营修宫室”上书认为“今当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崇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阊阖之象魏,使足用列远人之朝贡者,脩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馀一切,且须丰年。”但此时明帝尚能听从,自青龙三年之后,魏明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自三公起朝中大臣几乎都曾上书予以劝谏,史载“直臣
杨阜、
高堂隆等各数切谏,”但明帝都不予理会。
法律:设定魏律
刘协时期便已出现初具规模的《汉律》,但由于过于繁杂且不适合当时魏国国情,因此需要改定
新律,在曹操及
曹丕时期都未有大变革。曹叡即位后一直关注刑狱案件,曾下令删减死刑条款,减少死罪;除死刑外,可用钱财赎罪;减少鞭杖刑罚,以免屈打成招。地方官吏及百姓的上书都会认真审阅,予以处理。后来曹叡命
司空陈群、
散骑常侍刘劭、给事
黄门侍郎韩逊、议郎
庾嶷[yǔ yí]、中郎黄休、
荀诜[xún shēn]等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百八十余篇。这就是通常所指的《
魏律》。《魏律》以汉九章律为基础,结合魏国实际情况增加了《劫掠》等九篇,《汉律》中不合时宜的律法被删除。学者侯诗璇认为这使《魏律》能够更便捷,得到更好的执行,《魏律》也成为后世刑律编撰的基础。
文化:设崇文馆
曹叡喜好文学,他即位后曹魏政权已逐渐巩固,关于各项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曹叡便下令建设崇文馆,将以前附庸在诸子的“文学”“文学掾[yuàn]”等官职,发展成具有相对独立资质的“崇文馆”,用以安排擅长撰写诗赋的人。崇文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学之士设立的专门机构,它的设置是曹魏三祖爱好文学的制度性产物,亦是曹魏政权对文章人才笼络的一种手段。崇文观聚集了当时最为广泛的文学之士,为正始文学的来临打下了文学的储备和基础。在后世的各个王朝中,也相继建设了类似崇文馆的文馆,如唐修弘文馆,宋改昭文馆,清设弘文院等,学者张丽峰认为这对中国文学有着巨大贡献。
教育:恢复太学
东汉末年太学废弛,
曹丕时期恢复了太学制度,并制定了太学考试的细则与博士。但没有规定太学学生的入学资格,太学博士的地位比之汉代也有所降低。
景初年间,曹叡下诏重新任命经学博士,荣宠诸人,以期提高博士地位,改变东汉末年以来儒学衰败的局面。但数年后,
高堂隆等人相继去世,学者遂废。现代学者侯诗璇认为曹叡重视中央集权,极力推崇
儒家思想,并且重视太学发展,但终曹叡一朝,太学制度未能有较大发展与改革。
思想:尊儒抑浮
尊崇儒学
曹叡称帝后,
曹魏政权形势趋于稳定,进入守成时期,更加注重以传统儒家与名教思想维护政权稳定,着意强调名教中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内容。太和二年(228年),曹叡下《尊儒贵学诏》,沿袭了
西汉后以儒家经学为官方思想的传统做法。同时曹叡极力推崇儒家“德治”理念,意图建立儒家思想所推崇的“虚怀纳谏”明君形象,其早期对群臣谏言多为听从,留下
陈矫劝言的美谈。他在重视儒学发展同时礼遇儒士,太和二年(228年)曹叡颁布《刊典论诏》,将
曹丕曹丕的言论,刻石立于庙门与太学前,表明其重视并恢复儒学的态度。
黜抑浮华
东汉士大夫注重名节,这一风气延续到
曹魏,曹叡时期,宗室显贵的子弟逐渐成长,他们生活优渥,热情参与政治,评议时政,逐渐形成群体,颇负名气。这与曹叡的治国用人理念发生冲突,太和四年(230年),曹叡曾下《策试罢退浮华诏》,对浮华交游的行为表达过不满。太和六年(233年),
建安老臣
董昭上书痛斥这股浮华交游之风。曹叡随后下诏罢免这批浮华交友分子,表示在他称帝时期坚决不予录用。曹叡通过浮华案打压这批士族子弟,制止了社会的交游清谈风气。但在之后
曹爽主政时,这批浮华党人却成为
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其思想得到了认同并广为传播。
人物作品
曹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普遍得到认可的,以钟嵘的评价最具代表性,他把曹叡列为下品,称之为“叡不如丕,亦称三祖”。曹叡著作有《魏明帝集》,宋以后散佚。今只存两卷,九十一篇文章。诗作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卷五》中,辑录有十八首;《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后附十三首诗;《采菽[shū]堂古诗选》卷五选有五首。
创作内容
文章
曹叡所著文大多是诏策文,其目的在于维护皇权,加强对人民尤其是作为精英文士的控制,在于推崇宣扬儒家经学,重用经生宿儒。其较多内容属陈腐之作,亦有一些具备胆识及见地,继承了曹操清峻通脱、简约严明的文风,如《入贾逵祠诏》中,既高度评价贾逵,又抒发了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并对后人起劝勉深意。也有一些声情并茂之作,如《后策》中情致委婉哀感动人,篇末数句抒发其悲痛之情。同时还有《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这样形象生动之作,此文运用短促的四言排,造出犀利的笔锋和雄峻的气势,读之令人气骇神夺。对于赋等文体的写作,曹叡并不熟谙,他自己也在《诏陈王植》中言称自己没有诗赋才华。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为田家公语耳”指农村日常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的艺术趣味和追求。
诗歌
曹叡的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今留存不多,却四、五、七、杂言兼具,其中以五言数量最多,技巧最为纯熟。他的诗全部为乐府歌辞,以相和三调为最多。大体分为三类。一类写政治时事、军旅征战生活的作品,主要抒发政治抱负,此类诗较多夸耀赞颂之词,但蕴含情感较为动人。在《棹歌行[zhào gē xíng]》中,歌颂了
曹丕南征平吴的功勋,写出了出征阵势的庞大及军士的威猛,充满了昂扬奋发之意,表达了他渴望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建功立业的雄心。曹叡的诗还有一种是感时伤世、抒写个人情怀之作,婉转情深。在曹叡母亲被诛,曹叡被废为平原王时,他在《步出夏门行》中以秋蝉、弱水、落叶、孤禽、风雨等清丽婉约的意象,充分渲染了秋风萧瑟、苍凉凄清的意境。曹叡还有一些展露胸怀,希望有所作为、立功扬名的诗作,如《短歌行》中,以“春燕"设喻,借以吟咏、颂美儒家之德,用语较为典雅、温润。
创作特点
情迫辞哀
曹叡的诗有情迫辞哀,婉曲深致的特点,他的诗歌多触物起情,感怀自然,借以寄托个体的生命意志和性情,借事物的处境和状态比拟诗人的境况,借景物渲染气氛。如《种瓜篇》以兔丝、萍藻自喻,借其动荡无定的特性比喻自身,当时他的生母被诛,诗中表达了他无所依傍的茫然心虚,凸显当时处境的险恶。《长歌行》《步出夏门行》《乐府诗》中借燕之哀鸟抒心中之悲,文意婉曲。他擅长比兴的手法,在全篇皆为比兴的《猛虎行》中,以物比拟自身,感事而发,开头以轻快笔调勾画和谐环境,末句又犹如在平静的湖水中投入巨石,激起诗人及读者内心的千层情绪。同时他擅长白描的手法,在《苦寒行》未用华丽藻饰,仅用白描造境,描写曹操在摩陂城所建功绩,如今却物是人非,怀念之意,蕴于其中。
质朴通俗
曹叡诗歌不像其文章中那样多表现陈腐思想,在语言上继承了乐府民歌质实、浑朴的传统,正如其自谓“田家公语”;同时因其诗歌比兴手法的频繁运用、文人敏感情怀的抒发,以及充溢着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之音,从而又显得流转、典雅,两种特质浑融天成。加之音节谐和,具有强烈的音乐美感,读来琅琅动听。上引《猛虎行》同样深具代表性,全篇以比兴串连,末韵方点明主旨。而词语质朴,富民歌风,深得
汉乐府歌辞精髓。此外,其诗歌《步出夏门行》回旋往复,借自然之景抒发哀怨之情,悲伤的曲调使这种情感更加凄婉动人。他还是俗乐的爱好者,喜好相和歌,尤好清商乐。曹教感时伤世、抒写个人情怀的诗作,具有浓厚的民歌化、音乐化色彩,受清商乐的精致细腻影响,使其诗歌意境细致,音节谐和。同时借助清商乐凄清哀怨的风格表达情意,使哀怨之情与自然生命的悲叹之音共鸣。
生卒年争议
关于曹叡的生年,历来都有不同意见,有建安九年(204年)、十年(205年)、十一年(206年)三种不同之说。持建安九年之说的,大抵以陈寿《三国志·明帝纪》的记载为参照,“
景初三年(239年)春正月,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如此逆推,则曹叡生年则是建安九年(204年)。但在《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中,
文昭甄皇后是在曹操进入邺[yè]城(今河北
临漳县)时,被
曹丕纳入后宫,而这正是在建安九年。所以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暗示读者曹叡乃甄氏前夫
袁熙之子,但这并没有足够的史料予以支撑,若是果真如此,当时的其他人怎能不知此事。
持
建安十年之说以
裴松之为代表,裴松之在《三国志·明帝本纪》注释中认为曹叡应在建安十年生,因为曹叡在时有修改纪年法。清
侯康在《三国志补注续》中,认可此观点,他表示建安十年生,则建安二十四年,他正十五岁,次年改元黄初,黄初七年,太和六年…以此类推,恰是三十五岁。但《明帝纪》中还说曹叡是在十五岁时被封为武德侯,按照裴、侯二人说法,曹叡在建安二十四年时十五岁,此时曹操还未逝世,学者王雪晶认为在
曹丕称帝后封自己儿子为侯才较为合理。
持
建安十一年之说为明末周婴,其《林》称若是建安十年生,则不可能在十五岁封武德侯,并结合年号年份总和,推算认为应在建安十一年。今人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中,结合各家说法,根据延康元年曹叡十五岁往前推算,认为曹毅生年为建安十一年,卒仍为景初三年,年三十四,作三十六为陈寿误记。
周、陆在生年保持一致,在卒年却未能统一。曹叡曾将
景初元年(237年)三月,改为四月,即改太和历为景初历。
曹芳即位后又将纪年修改回去,因此,按太和历算,曹叡驾崩的时间应该是在十二月。
裴松之在考察时未能将曹叡十五岁封武德侯算入,推算其享年三十四岁。
陆侃如先生作三十四岁,显然将
陆象先三年算作一年,而周婴又将
延康元年、黄初元年分为二年。学者王雪晶认为如果不算公元239年,曹叡驾崩应该是三十三岁。他表示假设曹叡生于
建安十一年,是否可以推测为“六”为“三”字误写。另有清
叶维庚也认同此说法,他表示《明纪》称曹叡年十五封武德侯,而《三国志·文帝纪》载封武德侯在延康元年五月,所以曹叡是在建安十一年生,是以准年为三十三,又因改正朔为三十四。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三国政治家
陆逊评价曹叡:在朝堂任用忠良之臣,宽恕刑罚,施以恩惠,减轻赋税徭役,以使百姓愉悦。
北朝北齐人
魏收著《
魏书》称:曹叡容止可观,望之俨然。在
东宫时便不喜结交大臣,过问政事,一心研读书籍。即位后,褒奖大臣,杜绝浮华。每当议事之时,都使谋臣将相们佩服。
晋朝史学家
陈寿在《
三国志》中评价:曹叡性情深沉坚毅,果断有智谋,有明君气概。当时百姓穷困,国家分裂,不先修习个人德行以显传统,开拓帝王的基业,却贸然学
秦始皇,
刘彻的风姿,大兴土木,置长远的打算于度外,这是快速灭亡的原因。
东晋史学家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解中评价:评曰: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凋弊四海分崩,不先幸修显祖,阐拓洪基,而追秦皇、汉武,官馆是营,格之远,其乎。
北宋史学家
司马光在《
资治通鉴》中评价:曹叡深沉刚毅,聪明敏捷,但纵情任性。拥有择别官吏的能力,能够排除虚浮不实的人。每次发兵出征、商议要事时,大臣们都佩服曹叡的远大谋略。并且记忆力极强,即便只是卑微小官,但记载在档案中相关的禀性行为、主要事迹和经历,及家中父兄子弟的情况,一经过目,终身不忘。
近代史学家
吕思勉在《秦汉史》中评价:
曹丕本没什么才略,曹叡即位后荒淫奢侈,朝政更坏。史学家
王仲荦[wáng zhòng luò]以为:曹叡统治时期, 是魏王朝的全盛时期。
轶事典故
渭阳思母
曹睿的母亲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人
文昭甄皇后,原嫁
袁熙,可曹丕垂涎不顾硬抢册封为妃生下曹睿。不久,丕新欢欲独享宠爱的郭氏,郭便常说甄坏话,巧又传出甄妃与
曹植偷情流言,怒赐死,还让其尸长发披面,口塞谷糠。然郭氏无子,令抚养曹睿。睿亲历生母之死,悲愤难言,但为了生存,忍气吞声。郭氏心中有愧,也处处为难。曹睿每天看着“后娘”的脸色小心谨慎地说话行事,时时遵守礼仪,渐渐取悦了郭氏。即便如此,
曹丕因甄妃之事仍未打算立睿为太子,直到睿15岁那年,同到郊外打猎,丕射死母鹿后,转身令睿射杀小鹿,然睿望着惊恐的小鹿,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落泪说:“母鹿已死,臣不忍心再杀其子”。丕听后一阵心酸,扔箭回宫。事后,遂有立睿为皇太子之念。
曹睿当皇帝后,在甄家给外祖母修建了一所华丽的住宅。建成以后,亲自前去察看,并问随从:“此宅当命何名?”侍中
缪袭说:“
皇帝的思虑和贤明的君主一样周到,报恩的孝心超过了
曾子、
闵子。这处府第的兴建,感情专注于舅家,应用‘渭阳’命名。”渭阳,是《
诗经》中
秦康公送别舅舅所做。于是,曹睿纳其谏。
傅粉何郎
当时有一人名
何晏,生得貌美,面色白皙。曹叡怀疑他在脸上搽粉,便在大夏天,赏赐他喝热汤。何晏饮完后,满头大汗,自己撩起红色的衣裳擦汗,衬得脸色更加光洁白皙。
异服爱好
东汉时期,天子的冠冕前后都使用真白玉珠制作而成,曹叡喜好女子衣裳,便以珊瑚珠制成。他还经常戴着绣帽,穿着半袖的缥绫衣服,大臣
杨阜见了便说:“这是什么礼法规定的?”曹叡沉默没有回答,但此后只有穿着符合礼法规定的服饰才会接见杨阜。
所谓神女
青龙三年(235年),寿春的一个农民妻子,自称是天神派来的,应当居住在皇宫中为皇室驱邪避难,增添福寿。饮过她的水的人,大多都被治愈。曹叡于是在后宫专门为她修建宫殿,还下诏褒奖她的才能,对其十分宠爱。但是曹叡病重时,喝下她的泉水却没能奏效,于是杀害了她。
影视作品
后世陵墓
2015年,在河南洛阳万安山北麓一处称为“南岗”的地方,当地村民在此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当即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两座
曹魏墓葬,考古人员认为这便是魏明帝曹叡下葬的高平陵。
其中位于西朱村曹魏大墓东边405米处,有一座帝陵级别的墓葬。墓葬所处地势高敞,规模宏大,与曹魏时期
太极殿、圆丘的位置关系明显经过设计,而太极殿和曹魏圈丘的选址营建都是在魏明帝时期。考古人员据此推断此应为魏明帝曹叡的陵墓,仅对形制进行勘探,没有深入发掘。
研究书目
参考资料
曹叡.《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