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1963年10月24日—2013年7月23日),出生于北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播音员、配音演员、
中国传媒大学原教授。
1982年,李易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在校期间,李易与赵树清、
李立宏并称为“广院配音三剑客”。1986年,李易毕业后被分配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他的那句“欢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90年代标志性的声音。
1987年开始,李易主要为影视剧配音,他参与创作的译制片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克莱默夫妇》《刺杀肯尼迪》等,还为动画作品《加菲猫和他的朋友们》中的乔纳森、《海绵宝宝》中的章鱼哥以及《猫和老鼠》里的大狗配音。1997年以后,李易主要从事广告及纪录片配音工作,并为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
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等录制节目片头。“
云南白药”“
红牛维他命饮料”“
南孚电池”等广告都是他的代表作品。1998年,由李易担任解说的大型文献纪录片《
周恩来外交风云》,获得“
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2002年,李易创建北京世纪名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之后,李易与刘文导演在纪录片《再说长江》《
香港十年》《
澳门十年》中多次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此外,李易还为《
冰冻星球》《萌宠成长记》《
世界奇闻录》等多部外国纪录片译制配音。2013年,记录中国与肯尼亚联合考古项目的纪录片《发现肯尼亚》播出,这是李易的最后一部作品。
2013年7月23日凌晨1时40分,李易因患急性白血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人民医院去世,享年50岁。7月27日8时,李易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李易,1963年10月24日出生于北京。1982年,李易顺利考入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大学时期的李易人缘很好,是班级的活跃分子,他还经常把接到的配音工作分给大家,和同学一起骑车从北京广播学院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往返于学校和录音棚之间。在校期间,李易与
赵树清(云南电视台原台长)、
李立宏(配音演员、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并称为“广院配音三剑客”。1986年毕业后,李易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他的那句“欢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20世纪90年代标志性的声音。
配音经历
初出茅庐
在李易大三时,一位播音系老师让学生们试配印度影片《罗比和他的女儿》。李易作为主配人员之一,在两个多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受益匪浅,还找到了配音的乐趣。自此,李易开启了自己的配音生涯,之后他不断尝试与积累,只要有机会就去配音。
当时,电视剧《
红楼梦》正在进行后期配音制作,原本李易为
贾琏配音,但后来导演发现李易过于在意声音,忽视了人物的内在,于是选定齐杰重配贾琏。李易继续待在录音棚,他用
盒式录音磁带录下齐杰的配音内容,认真学习,努力寻找自己和优秀配音员之间的差距。另外,李易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音
广播剧时,也曾被台领导批评播得很差。这些挫折让李易意识到,好的感受和表达比好的声音更重要。从此李易下定决心,苦练配音业务,更加注重“听”和“看”。
崭露头角
1987年开始,李易主要为影视剧配音,他参与配音的译制片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克莱默夫妇》《刺杀肯尼迪》等。1988年,美国动画作品《加菲猫和他的朋友们》播出。之后,李易搭档
李立宏分别为乔纳森(猫的主人)和加菲配音,他们二人的对手戏贯穿全剧,配合默契。另外,李易还为动画作品《海绵宝宝》中的
章鱼哥和《猫和老鼠》里的大狗配音。
1995年,李易开始为
北京电视台的《
环球影视》栏目配旁白,因为业务水平高超,节目制作人杨爱华对他大加赞赏,就算是烂稿子经李易一念也能变成佳作。李立宏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李易配音的《环球影视》节目放松、享受,很长时间里,它成为李立宏心中衡量作品自然与否的标准。
1997年,大型文献纪录片《
周恩来外交风云》播出,该纪录片获得“
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导演
傅红星在手记中谈到,这部片子的解说应该是个成熟的男性声音,语速较快,吐字清晰,富有激情,有权威感、现代感,最终选定李易担任解说。1998年,李易为纪录片《改革开放二十年》配音,他吐字饱满、声音高亢,整体给人慷慨激昂的感觉。
佳作频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告配音的需求量激增,李易非表演功底的配音方式,很受欢迎,许多客户排队找他录音。李易吐字清晰,声润气足,“
云南白药”“
红牛维他命饮料”“
南孚电池”等广告都是他的代表作品。1997年以后,李易主要从事广告及纪录片配音工作,并为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
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等录制节目片头。作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李易为《中国之声》节目录制片头,他的声音传遍全中国。
2001年7月9日,中国首档关于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类的纪录片栏目《
探索·发现》开播。李易作为解说之一,为《乐山大佛》《大华1935》等剧集配音。次年,李易参与配音制作了电视剧《
张学良》。2004年,李易为纪录片《百年小平》配音,这个时期,李易的解说音调适中、节奏舒缓,既不失庄重,也松弛自然,更接近于生活语言。
2006年,李易为纪录片《再说长江》配音。该片由
刘文、李近朱执导,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记录长江行动,获得“第7届中日韩电视制作者论坛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6月20日,反映香港回归十年历程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香港十年》登陆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李易担任纪录片解说,该片的摄制组为《再说长江》的原班人马。时隔两年,作为纪录片《香港十年》的姊妹篇,《
澳门十年》于2009年12月11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开播,并在英语、
法语、
俄语等国际频道,大覆盖、高频率向全球推出。李易作为解说与刘文导演三度合作,为观众讲述了澳门回归十年后的真实变化,展现了充满魅力、快速发展的澳门新形象。刘文导演评价李易的声音厚重真诚、穿透力强,很容易让人产生画面感。
2011年,央视记录频道开播之前,李易为了录制宣传语“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他反复研究,多次尝试。即使录音师觉得已经很好,李易还是会坚持再多录一遍。而且,央视记录频道开播后首播的片子《
美丽中国》是由李易担任解说,该片由中英两国共同制作,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各类拍摄技术,展现了中国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灵动的野生动植物。此外,李易参与配音制作了《
冰冻星球》《萌宠成长记》《
世界奇闻录》等多部译制纪录片。自开播以来,李易为记录频道70多个不同系列的纪录片配音,配音时长多达300小时。
2013年,记录中国与肯尼亚联合考古项目的纪录片《发现肯尼亚》播出,这部纪录片是李易生病住院前十几天内配音完成的。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因为当时有一些地方不太满意,需要修改,本想等他病好再调整,但却收到李易病逝的噩耗。
2018年,纪录片《
创新中国》拍摄完成之后,总导演觉得配音员试配的样片没有科技纪录片的质感,不是十分满意。他们想用李易的声音,可惜李易已经去世多年,于是央视记录频道副总监史岩提出了使用AI配音的大胆设想。后来,创作团队认真研究李易的声音素材,根据李易的吐字发音、断句模式等,再现了已故播音员李易声音。
其他经历
建立价格标准
李易为建立良好的行业价格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初,配音行业的价格长期处于混乱状态,李易等配音界的前辈,牺牲一定的个人利益,将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让那些价格低、工作量大的新人可以获得高一些的收入从而更好地生存下去。
培养聚集人才
李易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李易为人低调、谦逊,面对众多配音爱好者的请教,他真诚欢迎并认真给与答复。他时常告诫学生,播音没有诀窍,全靠苦练功夫。谢猛、汪洋、丁文山、于越、
赵可等配音员都曾是李易的学生。2002年,李易创建北京世纪名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2007年11月,经李易的筹划组织,第一期配音大师班正式开班,
徐涛、
李野墨等知名配音员采用互动聊天的教学方式与学员探讨配音经验。
个人生活
坚持学习
李易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看报纸,他每天的阅读量超过万字,因此他可以及时了解最新时事和当下的用词、造句,从而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所以李易在看到编导的稿子时能够准确拿捏语气,快速知道要干什么。李易认为播音要多动脑子,而非盲目地“吊嗓子”,他喜欢琢磨,大多把精力放在“听”和“看”上。在他看来,音色好虽有优势,但是自然地表达出内容才是至关重要的。
感情生活
2003年,李易与妻子黄莉的儿子出生,每年过年李易都会陪妻子和儿子去照相馆拍全家福。李易生前发给妻子的最后一条短信写道:“辛苦你们了,所有亲人及朋友,让孩子们团结、坚强、向上,你们友好安康。我相信会好的。”黄莉也表达了对李易的思念:“我和你的一双儿女会坚强地活下去。我会把我俩的爱加在一起,全部倾注给孩子,把他们教育得像你一样出色、俊朗。愿你在天堂里保佑我们,别忘了,要经常给我加油。”
因病逝世
李易生前的配音工作量很大,需要长时间待在录音棚干活儿,再加上他的生活方式不太健康,经常熬夜、抽烟、大鱼大肉,积劳成疾。2013年6月,李易出现腰酸、尿血的症状,经确诊是
急性白血病。7月18日,去世前的第5天,李易已无法正常说话。2013年7月23日凌晨1时40分,李易因患急性白血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人民医院去世,享年50岁。7月27日8时,李易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中国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主播
李修平、央视著名主持人
崔永元等李易的生前好友前来送别,表达惋惜之情。
主要作品
配音作品
电影
电视剧
动画
纪录片
专题作品
广告作品
朗诵作品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人物评价
“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个特别乐观、开朗的人,一见面儿就开玩笑。我和李易是同龄人,也都曾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过,在从业20多年的日子里,李易以近乎苛刻的工作态度追求完美。”——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
“译制片、纪录片、广告、动画片、播音主持,能在这五类题材中都做好的人并不多。而李易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精品之作是最多的,他是真正的中国的好声音,失去这样的人才,确实非常可惜。”——云南电视台原台长赵树清
“他的吐字发声已达完美境地,不管通篇多少字,每一个字都堪称完美,加之气息雄厚,音域宽广,重音停连完全符合普通话规范,听来如饮醇酒,如沐春风。尤其是步入中年之后,好比杨过的玄铁重剑,越发的遒劲沉稳,高雅大气,堪称时代之音。”——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持人
苏扬“当时我刚毕业留校当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里,我作为译制片导演,和李易合作了30多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在配音中,对于一字一句,他总是反复琢磨,不停思考。声音条件好的人很多,但像他这样对配音事业倾注全部感情,并如此敬业的人,实在是少。”——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
鲁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