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
元朝戏曲作家
白朴(公元1226年-公元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白朴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父亲白华官至枢密院判,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然而,白朴幼年时期正逢兵荒马乱,战争中幸得元好问收留,并悉心教导,使白朴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白华投靠元朝,白朴12岁时回到父亲白华身边居住在真定,其父白华要求白朴学习科场课业,写作诗赋,不久便有诗名。白朴厌恶蒙古族的烧杀掠夺,不愿考取功名,以亡国遗民自居。成年后,白朴与当地杂技艺人交往甚密,为他们谱曲写词,以杂剧创作作为主业。晚年,白朴南下江南杭州、苏州市一带游历,此后他的踪迹便无处知晓了。
根据《录鬼簿》记载白朴有杂剧十五种,现存杂剧三种。其中以《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等最为著名。白朴创作的百余首词作,主要收录在《天籁集》一书。此外,白朴的散曲亦有四十首散曲传世,散见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雍熙乐府》。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于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基础上,革新新文体,其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在盛赞白朴,称:“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人物生平
官宦世家
完颜守绪正大三年(1226年),白朴出生在开封市(今开封)的官僚世家。他的父亲白华科举入仕,深受金哀宗信任,被任命为枢密院判官参与军国大事。白朴出生时,元朝军队不断出兵侵袭金朝,金朝军队连连败退,尽失黄河以北土地。金哀宗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蒙古大将速不台重兵围攻金朝首都汴京,汴京告急。白朴之父白华向金哀宗建议效仿春秋时期纪国旧事,主动放弃汴京前往外地调集救兵,以保全金朝宗庙。金哀宗采纳了白华意见,决定率一部分文武大臣先行离开汴京,白朴之父亦在随行之列,临行前未携带家眷,白朴姐弟与母亲张姓一并留居在汴京。
战乱流离
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正月,金朝京城西面元帅崔立突然发动兵变,向蒙古军队献出汴京城。蒙古军队入城后,在开封市城内大掠财物残杀百姓,城中居民仓皇出逃。混乱中年幼的元朴姐弟跟母亲张氏失散,幸亏白朴的父亲好友元好问及时赶到,元朴姐弟这才躲过一劫。为避战乱,元好问带白朴姐弟沿黄河北上,因逃难途中条件艰苦,年幼的白朴不幸染上瘟疫,高烧不退性命垂危。元好问见白朴药石无医,只好不分白昼的抱着小白朴,六日后,白朴在元好问臂弯中浑身发汗,高烧终于退却。元好问对白朴姐弟视若已出,对他们悉心教导。白朴天资聪颖,在元好问的教导下,打下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
定居真定
金亡后第三年(公元1236年),白朴之父白华先投南宋后投元朝,此后在河北省真定定居下来,依附于元朝重臣史天泽,在他的照拂下出仕元朝。元好问听说白华回到北方后,便专程北上将元朴姐弟送归白家,使其一家团圆。白华对此颇为惊喜,专程作谢诗,感激元好问在战乱时对自己子女的照顾。在父亲白华的要求下,白朴学习科场课业,在律赋上尤为用功,很快便有诗名。当时,元好问修撰金朝历史书籍,常常途径真定,指导白朴的课业。元好问曾经盛赞元朴,认为在元白子弟中,以白朴资质最佳。
父子失和
幼年时白朴经历蒙古族掠夺,导致母子失散,使他心中对蒙古统治者充满厌恶,无法为其效劳。因此,白朴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无心仕途,加入了九山书会等杂剧社,为杂剧艺人谱曲写戏。此外,白朴常与友人出入青楼,与当地的艺妓频频来往,为她们作词写下《夜醉西楼为楚英作》《木兰花慢.歌者樊娃索赋》。白朴之父白华认为白朴此举有辱家门,并多次写诗训诫儿子,希望白朴不要自甘堕落专心修习课业,日后考取功名重振家声。白朴并未听从父亲建议,继续从事杂剧创作。白朴二十一岁时与妻子董氏成婚,让人意外的是白朴成亲一事,白朴之父白华并没有通知有着通家之好的元好问。元好问从其他友人处得知消息后,专程写信质问此事,让原本就对父亲效忠敌国不满的白朴,与父亲白华关系更加紧张。
白朴在真定时,与史天泽、及史天泽之子史璋等人关系密切。史璋虽为勋贵之后,但平常喜欢参与杂剧创作,并且著有杂剧《破莺燕蜂蝶庄周梦》、南戏《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作。据有关学者推测,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或与史璋同时而作。元朝海迷失后三年(公元1250年),白朴离开真定外出游历,在燕京短暂停留之后,白朴写下《满江红·庚戌春别燕城》一词,与友人依依惜别。孛儿只斤·蒙哥二年(公元1252年),白朴游历顺天府时,前往拜访蒙古名将张柔夫人毛氏。此前,两人在元好问的引荐相识,在此次顺天之行,白朴得到毛氏的热情款待,在《天籁集》收录的《垂柳》一词中,白朴盛赞毛氏“能道古今,雅好客”。
终身不仕
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为稳固元朝统治,孛儿只斤·忽必烈下令各路招宣抚使举荐才华出众之士,为朝廷所用。河南路宣抚使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同年,白朴与父亲白华为创作折子戏一事爆发激烈冲突,白朴负气远走。白朴先到汉口,然后到了九江,41岁时曾经返回真定,路过开封市。之后,又再次南下,在九江和洞庭湖之间往来。约在这个阶段,白朴创作出《梧桐雨》《墙头马上》等经典作品。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白朴定居金陵。期间,白朴因妻子离世返回真定,妻丧之后,白朴又返回金陵。当时又有人推荐白朴做官,白朴作词《沁园春》委婉谢绝。并且在这首词的小序中写道:“监察师巨源将辟予为政,因读康与山涛书,有契于予心者,就谱此词以谢。”白朴借由魏晋嵇康事迹,来表达自己无意仕途的决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白朴在江南游历时,写下《夺锦标.得友人王仲常李文蔚书》,在这首词中白朴回忆起少时与好友同游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远方好友的思念之情。此后,白朴一直在杭州市扬州市一带游历。81岁时,白朴再次重游扬州,之后便无人知晓白朴的踪迹了。
主要作品
元杂剧
白朴一生著作颇丰,根据《录鬼簿》记载白朴有杂剧十五种,现存杂剧三种,即《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其中《东墙记》因与天一阁本《录鬼簿》所记载内容体例均有不同,有学者认为《东墙记》为后世假以白朴之名仿作而成,非白朴本人原作。
词集
白朴的词大约有百余首,以咏物与应酬为主;其作品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天籁集》为白朴生前编辑手订,他的挚友王博文为序。现存最早的本子是据明洪武丁巳(1377)刊本的抄本,此本由长白敷槎氏、亭曹氏旧藏,辗转归李盛铎所有,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书中有兰谷世系图和无名氏序,是其他本子所没有的。
散曲
白朴的散曲有四十首散曲传世,散见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雍熙乐府》。白朴创作散曲的题材广泛,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感时怀伤,也有的写风花雪月。白朴散曲的艺术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即 “放旷其外、沉郁其内”“清丽俊美、曲意隽永”“多用白描、朴实自然”。代表作有 《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青杏子·咏雪》《上马娇煞》等。
创作特色
戏剧
有悲有喜
白朴在《梧桐雨》中将梧桐作为核心意象,梧桐既有“栖凰之美”,亦有“失后凋之节”。白朴借梧桐兴衰来衬托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在表达爱情美好的同时,又体现出韶华易逝往事不可追的悲凉之情,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论称:“白仁甫《秋夜梧桐雨》,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墙头马上》虽为古代经典爱情喜剧,剧情一波三折悲喜交加,先是裴少俊李千金两人两情相悦,两人私定终身感情甜蜜。然而好景不长,裴少俊在父亲的反对之下,被迫与李千金分离,李千金在裴府受到种种羞辱。裴父在得知李千金真实身份后,亲自上门道歉将李千金接回府中,最终裴李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雅俗共赏
白朴的杂剧有着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白朴虽然属于文采派,但他并非只用极雅的语词,而是雅俗并用。这些俗语让白朴的剧作中充斥着豪迈之气,这主要体现在戏剧冲突处、叙述性段落中和重大题材(如历史、英雄题材)之中。这些剧作情景无法用雅词来表达,只能用俗语来体现。《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重点写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历史成分相对淡化,所以整篇剧作都偏雅致,以“悲艳”为主,《梧桐雨》被认为是充分显示诗词的抒情传统剧本。《墙头马上》有较为雅致的曲词,但整体风格偏向于通俗,是一部典型的元杂剧作品。著名文史学家刘大杰认为《墙头马上》本色通俗,剧情真实生动,其现实意义要在《梧桐雨》之上。
词集
婉约豪放
白朴的词以婉约清逸为主,兼有豪放雄健。无论是写飘零的身世、还是写亡国之痛,基本情调是哀而不伤。如《夺锦标》(孤影长嗟》:“尽纷争蜗角,算都输、林泉闲适。澹悠悠、流水行云,任我平生踪迹。”白朴的词中也有豪放之作,如《水调歌头》(苍烟拥乔木),以豪放雄健之笔,写六朝遗迹的苍凉。“苍烟拥乔木。粉雉倚寒空。”“拥”“倚”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苍凉寥落的诗境。“慷慨一樽酒,南北几衰翁”表达出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之演化以及古今兴废的交替。学者赵维华等人认为白朴的《天籁集》所收录的诸多词作,虽不乏婉约之作,但就基本倾向而言,更兼具苏轼辛弃疾的慷慨之风。
散曲化特征
宋、金、元之际,作为新兴文体的曲逐渐取代了词,在民间开始流行。在当时宋、金两朝的遗民之中,很多人既擅长词,又擅长曲,白朴便是其中一位。在创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使词有曲的特征。白朴的词和散曲不仅在文辞上相近,在情趣、风格上也有相似之处。散曲以直白为主,词以雅致为特征,白朴在词中加入了曲的元素,使他的词作更趋朴素、自然、浅显,有口语化特征。如《清平乐(朱颜渐老)》:“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用典化用
白朴写词时大量用典和化用前人诗词成句。白朴词中用典贴切自然,不着痕迹。白朴在元好问门下学习多年,有着丰厚的国学底蕴。他所创词作涉猎经、史、子、集,有的甚至通篇化用前人的诗意,而且能够翻新出奇,他引用过杜甫李白杜牧、刘禹锡、李煜苏轼等人的诗句,如《沁园春·钓鱼岛》(独上遗台),是在“金陵凤凰台眺望”有感所记,而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在此作过《登金陵凤凰台》,其中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白朴在这首词中化用了李白的诗意,“青天,半落三山,更白鹭洲横二水间。”
散曲
清丽雅洁
白朴的散曲有着清丽雅洁的特征,这些词作多为写景咏物,人谓白曲清丽。如《越调·天净沙》《春》《夏》《秋》《冬》:
“春山暖日和风,栏杆楼阁帘栊。杨柳科秋千院中。啼莺燕舞,小桥流水飞红。”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橱藤,玉人绢宫扇轻。”
“孤村落日残霞,青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这四组联章组曲,分别写春夏秋冬四季之景,是白朴游山历水生活的写照,极具画面感,其中将意象与意境巧妙融合,有着宋词的特点。比如《春》与欧阳修《蝶恋花》下阕极为相似,而《夏》与李清照《一剪梅》的意境相似;《越调·天净沙·秋》更是千古名曲,历代写秋景之人极多,但白朴却用姬简洁的意象,写出极浓厚的秋意。
通俗质朴
白朴的散曲也有通俗质朴的作品,多是写男女恋情,富有趣味。例如《阳春曲题情》:“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写女子意图冲破世俗拘束,与心上人幽会的心情,用词偏向口语,体现出女子性格的大胆与泼辣,这是元曲的本色风格。 《得胜乐·独自走》中“独自走,踏成道,空走了千遭万遭。肯不肯疾些儿通报,休直到教耽搁得天明了”,表达出男子在追求心仪女子时紧张的心情。《阳春曲·题情》“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迭应举,及第待何如!”用浅显的语言,描绘出一位可爱娇俏的女子与心爱男子相爱相亲的生活场景。李昌集认为元散曲的直观化理解是其区别于前代诗词的重要特征,而将写景、抒情、言理融为一体,则最早从白朴开始。
创作思想
矛盾的家国情怀
同在元好问门下学习的王博文《天籁集序》中提到,白朴少有大志,有着济世安民之愿。后金朝被蒙古所灭,年幼的白朴饱经战乱之苦,特别是与母亲在乱军之中失散之事,对年幼的白朴刺激很大,他自称是金朝遗民,多次拒绝史天泽等蒙古官员希望他出仕的邀请,以表达自己对金朝的衷心,终其一生,始终未曾出仕。然而,白朴虽然对元朝入主中原心有芥蒂,但由于生活所迫,白朴与蒙元政权的上层人物来往密切。特别是孛儿只斤·忽必烈灭亡宋朝之后,除了对蒙元黑暗统治表示不满外,白朴亦有歌颂元朝武力强大之作。受传统观念影响,白朴无法割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亦不愿为功名而屈节投敌。因此只能放浪形骸,游历全国寄情于折子戏创作,选择一种与蒙元官员交往但游离于朝廷之外的中间态度。而白朴的这种行为也遭到时人的诟病。
歌颂爱情,追求自由
白朴在杂剧创作中多以爱情为主体,在《梧桐雨》之中白朴反其道而行,主要从一个男性的角度上表达对女性的思念之情,突破了盛行的“闺怨”体模式。这种角度题材不仅罕见,甚至在士大夫文学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禁忌。白朴所创作《墙头马上》中也体现这种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自由精神。譬如主人公李千金反抗父母之命、媒之言,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最终与裴少俊有情人终成眷属。
相关人物
家世家庭
社会交往
参考文献:
贡献成就
中国戏剧的奠基之作
白朴一生创作杂剧十五种,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白朴所创作的《梧桐雨》与传统诗词文学联系紧密,韩国学者金文京将《梧桐雨》称为诗剧,认为戏剧诞生之初,作为传统文人的白朴等人对这一新兴文学并无太多了解。因此在创作《梧桐雨》这一杂剧时,充斥着浓厚的传统文学观。而《墙头马上》之所以与《梧桐雨》风格迥异,主要是白朴在杂剧创作上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后,《墙头马上》才显示出标准的杂剧特征。由此可见,在早期的杂剧创作中,白朴等才华出众的传统士人参与其中,开拓了元杂剧的意境,并赋予其丰富内涵,无形之中提高了元杂剧的创造技巧,为元曲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采派戏剧的先河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元人杂剧概说》中将元杂剧分为“本色”和“文采派”。文采派辞藻华丽、多用雅言,其中白朴和马致远最为知名。白朴幼年跟着元好问学习词曲,在词曲上颇有造诣,因此白朴的散曲创作总带着词的雅致清丽,他所创作的杂剧也文采飞扬,开创了文采派杂剧的先河。白朴不仅善用修辞,使句式丰富生动,同时,他还擅长将典故名句化用在杂剧之中,而不显得冗赘。白朴的这种创作方法,对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程式、唱词、道白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而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和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使行院院本杂剧有有了文学性,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史》评价称:“白仁甫、马致远,高华雄浑,情深文明。”
人物评价
同在元好问门下学习的王博文《天籁集序》认为,白朴所学可以说承继了元好问的衣钵。而关于白朴终身不仕,王博文也作出了对应的解释,他指出白朴少时饱受战乱之苦,特别是在乱军中与母亲失散一事,让年幼的他受到巨大打击,不愿效忠于元朝王朝。
元好问:“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元好问曾经盛赞元朴,认为在元白子弟中,以白朴资质最佳。
元末朱经《青楼集序》云:“我皇元初并海宁,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风弄月,留连光景,庸俗者易之,用世者嗤之。”金朝灭亡后,白朴、关汉卿等人不愿意出仕,于是流连于烟花酒色之地,庸俗的人认为容易,而那些经世治务的人对他们的行为不屑一顾。
王引《四库总目提要》评语,白词“清隽婉逸,调适韵谐,足与张炎玉田词相匹”。王引评价白朴所作之词清隽婉逸,调适韵谐,可以与南宋末著名词人张言相提并论。
清代的词家朱彝尊和王鹏运都曾称赞白朴词,朱说白词“源出苏、辛而绝无叫嚣之气。自是名家。元人擅此者少,当与张蜕庵称双美,可与知音道也”。
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后世纪念
白朴公园
白朴公园,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黄河大街文笔塔北部,公园随山就势而建,总占地面积164亩,因元代著名杂剧家白朴而得名为“白朴公园”。白朴公园的文笔塔,始建于清代乾降年间。文笔塔的文笔无边无檐,外形是由下而上略有收缩的圆柱体,远望如同毛笔,意为文笔凌云。此塔亦称“文笔塔”,俗名“文笔”,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
白朴公园以“传承河曲文化、弘扬白朴精神”为主题,主要景观有北门入口主广场及停车场、白朴广场、喷泉广场、曲径通幽、白朴书院、太素池、长底廊水、文笔碑廊等人造景观,成为集文化、休闲、景观和生态于一体的综合公园,被省住建厅命务名为“三星级公园”。
轶事典故
拈花摘叶风诗性
白朴二十五时离开真定,游览燕京等地。在这一旅途中,白朴常常出入青楼,结识了许多当时有名的杂剧家和歌姬,比如关汉卿和歌姬天然秀。《录鬼簿》载贾仲明《凌波仙词》“峨冠博带太常卿,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风诗性;得青楼薄幸名。洗襟怀,剪雪裁冰;闲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这就是白朴当时生活的写照。这一经历也反映在白朴的创作中,白朴有许多词曲写他流连烟花场所的生活,也有许多赠妓词。白朴在青楼中接触的是不被世俗约束、性格大胆泼辣的女子,因此他的杂剧中的女主人公总是冲破世俗观念,比如《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就不顾世俗礼法和裴少俊私会。
再三拒仕栖迟衡门
白朴因幼年遭遇丧乱,自称金朝遗民,不肯在蒙古族的朝廷做官。白朴一生中有两次入仕的机会,第一次在白朴36岁(1261年)史天泽推荐白朴入朝为官,第二次是监察师董瀛想要推荐白朴做官,但都被白朴拒绝了。明代孙大雅也在《天籁集序》中称,白朴少时胸有大志,由于白氏先祖世代为金朝为官,金朝覆灭后白朴虽然没有为表忠贞以身殉国,但也不愿意为功名仕途效忠元朝朝廷。白朴此后沉迷于折子戏创作,终其一生始终没有出仕为官。
人物争议
关于白朴的卒年,20世纪以来有以下5种代表观点:
其一,卒年约在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22年(1285)左右,见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组《白朴和他的杂剧》;
其二,卒于至元22年 (1307),年81,见唐圭璋《全金元词》;
其三,卒于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十年(1306)以后,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顾学颉元明杂剧》《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
其四,卒于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元年(1312)以后,见苏明仁《白仁甫年谱》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1979年版《辞海王季思等编的《元杂剧选注》;
其五,卒年不详,见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叶德均《白朴年谱》。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2023-10-14
白朴.学习强国.2023-05-24
遗山先生文集(遗山集).识典古籍.2023-10-15
..2023-10-16
..2023-10-16
河曲:风景如画的白朴公园.河曲新闻网.2023-06-29
白朴全传.豆瓣读书.2023-10-16
白朴与元初词曲之嬗变.豆瓣读书.2023-10-1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官宦世家
战乱流离
定居真定
父子失和
终身不仕
主要作品
元杂剧
词集
散曲
创作特色
戏剧
有悲有喜
雅俗共赏
词集
婉约豪放
散曲化特征
用典化用
散曲
清丽雅洁
通俗质朴
创作思想
矛盾的家国情怀
歌颂爱情,追求自由
相关人物
家世家庭
社会交往
贡献成就
中国戏剧的奠基之作
文采派戏剧的先河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白朴公园
轶事典故
拈花摘叶风诗性
再三拒仕栖迟衡门
人物争议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