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
唐代政治家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原名李缄,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后期宰相、政治家、文学家、李纯时期宰相李吉甫之子。
李德裕出身于世家大族,少力于学,以门荫入仕。元和元年(806年)至元和十一年(816年),因父亲李吉甫任宰相,李德裕为了避嫌,在各师爷担任从事官。同时因为屡受大臣李逢吉等人排挤,一直没能受到提拔。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德裕在太原张弘靖幕府任掌书记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三年后,随张弘靖入朝,任监察御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李恒登基,李德裕入翰林院任学士。长庆元年(821年),李德裕上奏穆宗,建议禁止皇亲国戚与朝臣来往,穆宗赞同,升任李德裕为考功郎中、知制诰。长庆二年(822年),李德裕因受李逢吉等人的排挤,调任浙西观察使。他在浙西供养军队、治理地方、革除陈规陋习,使得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长庆四年(824年),李湛李湛即位。李德裕数次上书反映浙西的种种问题,并献上《丹箴》六首,用来劝诫敬宗力行节俭、勤政爱民、任用贤能。宝历二年(826年),唐文宗登基,李德裕加任检校礼部尚书。太和三年(829年),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书,没多久就被吏部侍郎李宗闵排挤,出京任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等职。为政期间西拒吐蕃、南平蛮蜒。太和六年(832年),李德裕再次入朝任兵部尚书,次年任平章事,晋封为赞皇伯。因党争被排挤出京,任润州刺史,接着又被弹劾为宜春市长史。后文宗拨乱反正,任命李德裕为太子宾客、检校户部尚书等职。开成五年(840年),李炎登基,任命李德裕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会昌年间,唐朝与回纥关系逐渐紧张。会昌三年(843年),回纥入侵唐境,李德裕命河东节度使刘突袭回纥将其击败,随后升任司徒。同年李德裕又组织诸镇军队合力平定昭义镇之乱,因功被封为太尉、卫国公。与此同时,李德裕大力支持武宗灭佛。会昌六年(846年),李忱即位,因不喜李德裕专权,将他罢相,调离出京,任东都留守。大中二年(848年),李德裕先后被贬为潮州市司马崖州区司户。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抵达崖州,同年十二月逝世,享年63岁。咸通元年(860年),李漼下诏追复李德裕太子少保、卫国公,赠尚书左仆射。
李德裕著有《会昌一品制集》《李文饶文集》等。他一生从事政治活动四十年,历仕宪、穆、敬、文、李炎五朝皇帝,当代史学家田廷柱认为:“李德裕是唐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富有革新精神,兴利除弊,多所建树,维护了中央集权,一度重振了唐廷的声威,出现了唐‘王室几至中兴’的政治局面。”
人物生平
宪宗时期
李德裕出身于世家大族,祖父李栖筠,德宗朝官至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宪宗朝两任宰相,封赵国公,赐官司空谥号为“忠懿”,李德裕为李吉甫的第二个儿子,庶出。
李德裕原名李缄,后改为李德裕,从小胸怀大志,苦心攻读经史,精通《汉书》《左氏春秋》。李德裕写得一手好文章,却不乐意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于与众儒生同流。后来以门荫入仕,补官校书郎贞元年间(785年-805年),李吉甫被贬官到南方蛮荒之地,李德裕跟随在父亲身边侍奉他,不求入仕。元和元年(806年),李吉甫再任宰相,李德裕为了避嫌,不在中央任官,多次担任各师爷的从事官。元和三年(808年),伊阙尉牛僧孺、前进士李宗闵应考制科时,痛斥当朝施政的失误,考策官评定他们的对策合格。李吉甫李纯哭诉,认为评定有误。于是,考核策对的官员全部遭贬,牛僧孺、李宗闵也长期没有得到升职,双方结怨颇深。大臣李逢吉也不喜李德裕,他与牛僧孺、李宗闵一起排挤李德裕,导致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元和十一年(816年),宰相张弘靖被免职,出京镇守太原市,李德裕成为他的掌书记,为他管理文书,后任职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元和十四年(819年),张弘靖师爷撤销,李德裕随张弘靖入京朝见,官授监察御史
穆宗时期
屡受排挤
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登基,召李德裕入翰林院任学士。早在穆宗为太子时,就久闻李吉甫之名,见到李德裕后,对他尤为器重,宫中重要的诏令文书,大多让李德裕草拟。不久后,穆宗在思政殿召他应对策问,赐给他金鱼袋及紫衣。过了一个月后,李德裕改任屯田员外郎。穆宗常常违规给外戚亲属恩惠,导致他们依仗自己的身份,私自传递宫内宦官的旨意,与权臣交往,行违法之事,这让李德裕非常反感。长庆元年(821年),李德裕上奏说,朝廷一直不允许皇亲国戚与外臣来往,李隆基执政时期,对这样的事情尤为严禁。可是近日驸马常去宰相与要官的私宅拜访,有时为了联络彼此的关系,泄露宫中机密。他请求李恒告诫大臣们,不能在私宅中会见驸马等皇亲国戚,如果有公务要处理,就在中书省与宰相见面。穆宗认为李德裕言之有理,非常赞同,升任李德裕为考功郎中、知制诰。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李德裕调任中书舍人,同时任翰林学士。不久后,穆宗因李德裕方正端直,任命他为御史中丞,以整肃朝纲。
长庆二年(822年)三月,因李德裕与工部侍郎平章事元稹、翰林学士李绅都曾在翰林院任职,学问、见识、才华、名声相近,被称为“三俊”,感情很亲密。李逢吉很厌恶他们。这时,招抚使裴度太原市入朝任门下侍郎、平章事,李逢吉也从襄阳市入朝,他暗中贿赂朝中官员,编造罪状,导致元被降职为同州刺史,裴度的门下侍郎、平章事也被李逢吉取代。李逢吉得到权位后,一意报复泄愤。此时,李德裕与牛僧孺都有入相的希望,李逢吉想要引荐牛增孺为相,害怕李德裕阻止,于是将李德裕调任浙西观察使,推举牛增孺任同平章事,从此两党结怨更深。
治理浙西
浙西观察使驻润州,李德裕赴任时,正值润州镇守将军王国清兵变之后。前任观察使窦易倾尽官府财物,赏赐给将士们,军士日渐骄横,官府财用拮据,处境十分困难。李德裕上任后,力行节俭、尽量减少开支,将本州岛财税结余的部分,全部用来供养军队。尽管所能提供的财物不算丰足,将士们并无抱怨。两年后,他所管辖的地方安定了下来。他还努力革除对百姓有害的陈规陋习,江南一带相信巫术占卜迷信鬼神,如有父母、兄弟得了疫病,全家都弃之不顾。李德裕选择了一些有见识的乡民,对他们晓之以理,然后再让他们去影响民众,并对不接受教育的人绳之于法。几年后,这些陈规陋习被清除一空。他又整顿了所管辖地区的聂氏宗祠,按照方志所记载的,对前代名臣贤妃的祠堂加以供奉,其余滥设的1010所祠堂全部拆毁。为了清除贼寇,李德裕又下令拆除了1460处私家城邑、山中的房屋。百姓愿意接受他的政令,朝廷也颁发诏书对他予以嘉奖。
敬宗时期
阻止进贡
长庆四年(824年),李恒病故,敬宗即位。敬宗年少,奢侈无度。登基后不久,就下诏令浙西制造银梳妆匣子二十件进献内宫,预计需用白银13000两,黄金130两。李德裕考虑到所用金银数量很大,当时财政困难,如果摊派到百姓身上,就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因此他上奏朝廷说,浙西数年以来,水旱灾害不断,官府竭尽全力,也只能让百姓不至于逃荒外地,物资财力方面,尚未完全恢复。以往浙西征收酒税,财政所余钱财颇多。元和十四年(819年),已经停止酒税的征收,如今浙西空有富饶之名,官府每年的开支用度尚有空缺,节俭度日,千方百计维持运转。去年进献梳妆匣子用白银9400余两,官府储备不足300两,四方筹措才得以完成进献。今年又要进献二十件,竭尽全力只能完成两件。请求李湛详细考察浙西的情况,罢免浙西上贡银梳妆匣子的要求。上奏之后,敬宗不予答复。不久后,朝廷又下诏令浙西进贡一千匹上等丝织品,李德裕再次上奏,他以两个先例来说服敬宗:李世民时,朝廷使臣至凉州发现名鹰,示意都督李大亮进献,李大亮上书说明拒绝进献的情况,太宗赐诏说,使臣如果要求进献,尽可不从。此事传为佳话。李隆基时,派宦官到江南捕捉池鹭等鸟,开封市刺史倪若水上奏阻止此事,玄宗同意了,并将所捕珍禽当即全部放掉。李德裕极力劝谏李湛以太宗、玄宗为榜样,善于纳谏;学习刘恒刘奭节俭的作风,严肃克己,定会被百姓称颂。敬宗看了上书后,回心转意,特地下诏称赞了李德裕,取消了进贡丝织品的要求。
取消僧坛
自从元和初年(806年)以来,朝廷多次诏令全国各州府,不能私自剃度僧人尼姑。长庆四年(824年)十二月,徐州市节度使王智兴搜刮钱财、贪得无厌,借敬宗要过生日之名,在泗州设置僧坛,度人出家积福,以此牟取厚利。江、淮一带的百姓,成群结队地渡过淮河去剃度。李德裕特地在蒜山渡查点渡河人员,一日一百余人,十四人为旧日出家受戒者,其余都是苏州市、常州百姓,也没有州府所发的文书。李德裕将这些人遣送回原籍。随后,他进行了暗中查访,自从泗州设置僧坛后,江、淮一带每户有三个成年男子的,为了逃避徭役、隐瞒粮产,必让一人削发出家。凡是僧徒到了僧坛,每人缴钱二千文,没有做任何斋醮科仪,就给他们发放度牒,让他们回家。李德裕上奏并建议李湛发诏令禁止这样的事,否则等到敬宗生日那天,江、淮以南将失去六十万壮丁。奏章上呈后,敬宗下令取消了徐州市的僧坛。
丹扆六箴
敬宗不务朝政,动不动就要出游,亲近小人,疏远贤能之人,每月只有两三天上朝处理政务。大臣们极少有机会能够进言,百姓忧虑不安,担心宗庙、社稷会动荡。李德裕身在浙西,却非常关心朝廷。宝历元年(825年),他派使者献上《丹扆箴》六首,用来劝诫敬宗。一是《宵衣箴》,说古代帝王勤于听政,天未亮就等待上朝,以讽谏李湛上朝少而晚;二是《正服箴》,说圣人制作的服装,足以效法,即使是游宴,也应该服装严整,讽谏敬宗服饰车马不合常规;三是《罢献箴》,说刘恒下诏退了州县进献的千里马,以讽谏敬宗征求珍玩、奢侈无度;四是《纳诲箴》,以刘骜曹叡反例,劝谏敬宗要从善如流;五是《辨邪箴》,以刘弗陵挫败燕王的阴谋为例,劝谏敬宗不要被小人蒙蔽,要善于辨别忠奸;六是《防微箴》,劝谏敬宗要防微杜渐。敬宗读后深受感动,亲笔写了诏书称赞李德裕,说他身负重任,是各方镇的表率,善于施教于民,将浙西治理得很好,民风清明节。感谢李德裕身在远方,却心怀朝廷,深谋远虑,婉言再三劝诫自己,让自己开阔了眼界,遵循了礼法。
力排僧道
宝历二年(826年),州传言涌出圣水,饮用圣水可以包治百病。几个月以来,江南的百姓争相前往亳州求取圣水。将去取水的时候,患者停食荤腥,饮水之后的两周,只吃素食。圣水每斗卖三贯钱,取水的人还会在其中掺水,沿途转手倒卖。病重之人按照这样的方法治疗后,往往病情更加危重。李德裕四处查访,得知圣水是妖僧为了骗钱而编造的谎话。因此派人在蒜山渡捉拿两浙、福建省过江取水的百姓,每天都能捉拿到三、五十人。李德裕上奏朝廷,请求尽快填塞圣水,以求断绝此事。朝廷同意了他的奏请。
李湛被两街道士赵归真的神仙法术所迷惑,认为应该访求有仙术的异人来学习其法术。僧人惟贞、齐贤、正简则以建庙祭神祈福游说敬宗,以求长寿。这四位道士、僧人都能进出内宫,整天用邪说来游说敬宗。道士杜景先上奏敬宗,请求他同意自己去江南访求异人。他到了浙西后,声称有个活了几百岁的隐士周息元。敬宗立即命人去镇江市迎接周息元,还下诏令李德裕派军车护送他。李德裕趁宦官返回京都的机会,上奏奉劝敬宗采用广成、玄元、黄帝孔子这些圣贤所讲授的方法进行养生,不要相信旁门左道,更不要服用道士们的丹药。周息元到了平安京后,李湛让他居住在山亭中,向他询问道术。周息元自称认识两百多年前的张果老、中宗时期的叶静能,敬宗令人向周息元了解张果老、叶静能的样貌,绘制成图像。周息元是乡野村民,本来就没有道行学问,论事荒诞虚妄。敬宗遇害身亡后,继位的李昂将周息元放回江东
文宗时期
党争倾轧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文宗登基,李德裕加任检校礼部尚书。太和三年(829年),李德裕被召回朝廷任兵部尚书裴度举荐他任宰相。但吏部侍郎李宗闵得到了宦官的帮助,抢先做了平章事,他担心李德裕在朝廷做官会威胁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将他调出京城,任郑滑节度使。李德裕在浙西任职时,多次上奏,期望李湛能够将他调回朝廷。但因李逢吉当政,百般阻挠,李德裕不得不在浙西待了八年。李昂知道李德裕忠心,因此才召他回朝。没想到回到朝廷不到十天,又被李宗闵排挤出京,李德裕心中抑郁,无从自辩。幸好翰林学士郑覃在内宫给皇帝讲学,经常称赞李德裕的才能。尽管李宗闵一党散布很多流言,但文宗却一直想要再次重用李德裕。不久后,李宗闵引荐牛僧孺为相,一同主持政事,两人勾结在一起,凡是李德裕的好友,全都被贬出京城,到地方任职。
治理西川
太和四年(830年),李德裕任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市尹、西川节度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西山区八国云南省招抚使。西川节度使驻成都,在李德裕到任前,这里刚刚遭受到南诏国的洗劫,西川节度使郭钊治理无方,民不聊生。李德裕上任后,重新修建关隘边防,完善防守器械。又派人进入南诏国,寻找被掳走的工匠,找到僧人、道士、能工巧匠四千多人,让他们回到成都。太和五年(831年),吐蕃的维州守将悉谋请求献城归降。李德裕怀疑有诈,一边上奏朝廷,一边派人送锦袍金带给悉怛谋,悉怛谋便带领全州人归附到成都市。随后,李德裕派兵迅速占领维州,提出要以维州为据点,出兵攻打吐蕃。当朝宰相牛僧孺对李德裕怀有私怨,因此反对李德裕的提议,说是刚与吐蕃结盟,不应毁约。他命令李德裕拒绝受降,将维州归还吐蕃,并将悉怛谋及其统率的部队全部送回维州,导致悉怛谋及其随从全部被施以醢刑
太和六年(832年),李德裕重修邛峡关,将嶲州的治所迁移到台登城,以抵御外族的入侵。监军使王践言入朝掌管机要事务,在唐文宗面前说起将悉怛谋押送回吐蕃是大快敌心之事,断绝了他人归降的可能。文宗为此很责怪牛僧孺。再加上李德裕在西川政绩卓著,西边抵御了吐蕃的入侵;南边平定了南中、譙人地区。只用了数年的时间,西川就安定了下来,曾经因战乱而遭受重创的民生也恢复了起来。于是,文宗罢免了牛僧孺的宰相,将他调往外地,任淮南节度使。又下诏令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书。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任平章事,晋封为赞皇伯,食邑七百户。这时,朝中党争激烈,李宗闵、给事中杨虞卿等人结为朋党,干扰朝政,唐文宗对此很是反感。不久后,文宗将杨虞卿贬为州刺史,李宗闵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德裕代为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
宦海浮沉
太和七年(833年)十二月,文宗突然中风,一个多月不能说话。太和八年(834年)正月,文宗才强撑病体接见百官。李德裕在退朝后询问文宗病情如何,文宗为没有名医而叹息了很长时间。宦官王守澄举荐郑注。郑注曾经因为诬陷宋申锡而被文宗厌恶,差点被杖杀。这时因为郑注为文宗下药初见成效,又得到了文宗的欢心。王守澄又举荐李训,称他精于《周易》。李昂想授予李训谏官之职,李德裕表示反对,他认为李训是小人,恶行累累,世人皆知,平白无故任用李训,必定会引起众人对朝廷的非议。于是文宗改授李训四门助教之职。为此王守澄、李训对李德裕非常怨恨。不久后,李宗闵被召回朝廷,授官中书侍郎、平章事,替代李德裕。李德裕出京任兴元节度使,李德裕进宫谢恩时,自陈不想离开朝廷,不愿出任藩镇。文宗追发诏书任命他代理兵部尚书,李宗闵上书表示反对。于是,文宗又改任李德裕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苏常杭润观察等使。
李德裕到镇江市上任时,按照诏令要求,将漳王李凑的养母杜仲阳安顿在道观,并供给她各种费用。太和九年(835年),左丞王璠、户部侍郎李汉上书弹劾李德裕,说他贿赂杜秋娘,结交漳王,意图不轨。于是,李昂召见王、李汉、宰相路随等人,询问此事。路随力挺李德裕,认为他不会这样做。众人的议论这才平息下来。不过,文宗仍旧因此事将李德裕贬为太子宾客,在东都任职。没过多久,又将他贬为宜春市长史。几个月后,李宗闵杨虞卿、李汉、李训、王璠皆因朋党之举而获罪,文宗这才明白李德裕是被他们诬陷的。开成元年(836年),文宗任李德裕为银青光禄大夫、滁州市刺史,后又升任太子宾客、检校户部尚书、浙西观察使。
开成二年(837年),李德裕被任命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市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使事之职,替代牛僧孺。牛僧孺听说李德裕要替代自己,就把军府事务交给了副使张鹭,自己立即入京朝见李昂。这时扬州府库中有价值八十万贯的财物。李德裕到任后,上奏说自己只见到了价值四十万贯的财物,半数已经被张鹭用掉了。牛僧孺马上上奏章申述此事,文宗令李德裕重新核查,府库中的财物与牛僧孺所报一致。李德裕解释道,自己刚到任就生病了,被下属隐瞒欺骗,所以才出现了失误。文宗下诏免他无罪。朝中大臣王勣、魏暮、崔党等人接连上奏,认为李德裕谎报府库中的财物,是为了要陷害牛僧孺,文宗对此没有追究。开成四年(838年),加任李德裕为检校尚书左仆射。
武宗时期
直言劝谏
开成五年(840年),武宗登基,将李德裕从淮南市召回,任命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入朝谢恩后,立即进言劝谏武宗要分辨正邪,并以松柏紫藤为例来阐述其观点,松柏独立生长、刚劲挺拔,藤萝必须依附其他树木才能生存。正直的人就像松柏,一心侍奉君主,不需要他人相助;邪恶的人要用谎言来蒙蔽他人,必然会结党营私。他还劝诫武宗要知人善用,君臣之间要相互信任。一旦宰相有蒙蔽欺骗之处,就应当立即罢免。如果任用了忠心又有才干的人为宰相,就应该将政事全部委托给宰相处理,天下才会大治。君臣之间有什么小问题就要立即解决,双方没有猜疑,奸邪之人就不会趁虚而入。另外,李德裕还建议,宰相任期不宜过长,政事应归于中书省。
李炎怀疑宰相杨嗣复李珏不忠诚,因此派使者去处死他们。李德裕得知此事后,带着杨嗣复、李去见武宗,呜咽流泪,恳求武宗不要滥杀大臣,以免将来后悔。武宗不同意,李德裕就伏地不起,武宗只好赦免了杨嗣复、李珏。武宗多次外出狩猎,天黑了才回来。李德裕认为,君主应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有节制,不应为了狩猎破坏作息规律。不久后,李德裕升职为司空
北破回纥
会昌元年(841年),任命李德裕兼任左仆射。此时,回纥因被戛斯所破而部落分崩离析,回纥首领乌介可汗送和亲的唐朝太和公主南归。会昌二年(842年),乌介可汗的营帐到了边境,派使臣向唐朝求助援军和粮食,想要收复回纥的失地,并借助天德军安置太和公主。天德军使田牟请求朝廷借助沙陀、退浑诸部落的军队击退乌介可汗。李炎拿不定主意,下诏群臣商议此事,大多数大臣都支持田牟。李德裕表示反对,他认为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有功,现在回纥汗国国破家亡、无处安身,在边境地区驻扎,却未进犯唐朝。回纥因为穷困前来投靠,如果突然出兵攻伐它,并不合适。不如暂且接济他们一些军粮,慢慢观察形势的变化。田牟称沙陀、吐谷浑表示愿意攻打贼军,这是不可信的。胡人见利则争先,遇敌即溃散,决不肯为唐朝捍卫边境。天德军兵少势弱,要与强敌结仇,必定失陷。不如救济回纥,等到他们越轨了,再对他们动武。李炎赞同李德裕的主张,准许借米三万石给回纥。
会昌三年(843年),回纥汗国宰相嗢没斯杀了赤心宰相,带领他的部众归降唐朝。赤心的部族投奔幽州乌介可汗势单力薄,没有得到粮食,他统率的部众饥困乏,渐渐推进到振武的保大栅、杷头峰,突袭进入朔州州界。沙陀、退浑以险要山势进行自保,云中郡刺史张献节则加固城防以自保。乌介可汗的军队大肆劫掠,始终没有遇到抵抗者。武宗忧心忡忡,与宰相们商议对策。李德裕献策道,杷头峰北面便是沙漠,在那里野战,须用骑兵。若以步兵对阵,难有必胜之理。现在乌介可汗以太和公主为人质,若能够派勇将出奇不意地夺回公主,他就不攻自败了。李炎听从了他的建议,当即让他草拟诏书,令代北诸军加固城防。李德裕将出奇兵的计策告诉河东节度使刘沔,刘沔命令大将石雄在杀胡山突袭乌介可汗,将其击败,随后迎接太和公主回宫。因此次献策有功,李德裕晋升为司徒
力平军乱
早在会昌元年(841年),卢龙牙将陈行泰发动兵变,杀死节度使史元忠,随后派遣军监以军中大将的名义上表朝廷求封官。李德裕认为,拖延数月不问,卢龙县军中必然还会生变。不如扣留军监,慢慢观察卢龙军中的变化。果然不出李德裕所料,不久后,陈行泰被杀,牙将张再次上表朝廷求封官,朝廷仍旧故意拖延。后雄武军使张仲武请求发兵攻伐张绛,武宗恩准,很快就平定了卢龙军乱。
会昌三年(843年),太仆卿赵蕃奏报,黠戛斯攻打安西、北庭都护府,应该出兵救援。李德裕表示反对,他认为,安西离长安7100里,北庭离长安5200里。太平时由西路从河西、陇右出玉门关,连绵不断尽是本国州县,处处都有重兵驻守。安西、北庭要兵,就可以在附近征集。自国势艰难以后,河西、陇右失陷于吐蕃,若要通往瓜州县、北庭,必须取道回纥汗国前去。如今回纥破灭,或许已经归属黠戛斯。即使能援救二地,也必须再设置都护,派汉族军队镇守。每处不下万人,人员匮乏,运送粮饷也非常困难。即使得到这两个地方,也很难控制,实际上毫无用处。他建议不要出兵,李炎听从了他的建议。
会昌三年(843年),李德裕兼任司徒。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去世,众将士推举其侄子刘稹领兵,并上书朝廷,想要效仿河朔三镇的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武宗与宰相们商议此事,很多大臣都主张同意刘稹的要求。李德裕却坚决主张讨伐,他认为,河朔位于边境,混乱已久,人心难以教化,因此历朝历代以来,朝廷都对河朔听之任之。昭义处于内地,前后任命的节度使,都是儒臣。成立昭义军的李抱真去世后,德宗不许他的儿子继位。刘悟任节度使后,擅权专断,他死后,李湛守旧,准许刘从谏承袭父职。李昂继位后,刘从谏曾想清君侧,他与郑注、李训关系密切,表面假装效忠朝廷,实际上想要图谋不轨。自从他病重后,就让刘稹掌管兵马。若不加以讨伐,而是按旧例让刘稹承袭叔父之职,那么其他藩镇竞相效法,朝廷的权威将不复存在。李德裕又向李炎分析了当前的军事形势,认为刘稹所依仗的不过是河朔三镇而已,只要魏博和镇冀两镇不和刘稹合作,刘稹必败无疑。他建议武宗下诏给河朔三镇节度使,讲明河朔三镇承袭节度使职位已是惯例,不用为子孙担心,而昭义则不同,现在朝廷打算派兵诛除刘稹,请镇冀、魏博二镇协助出兵攻打山东省的三个州。于是,武宗便按照李德裕的计策,命御史中丞李回出使河朔三镇宣旨,告知节度使何弘敬王元逵,只要在讨伐刘稹时立下战功,朝廷自然承认他们两镇的现状,允许传位于子孙。何弘敬、王元逵肃然从命。随后,王元逵被任命为昭义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河东节度使刘沔护国军陈夷行合力讨伐。
李德裕又总结了贞元(785年-805年)、太和(827年-834年)年间,朝廷讨伐叛军的经验教训,一是藩镇出兵才离开辖区边界,军饷便由国家负担,因此藩镇军队行军缓慢,不再进军,避敌观望,以致国力疲惫。有些藩镇军队还和叛贼沟通,攻占了一县一寨,就宣布取胜告捷,所以出兵无功。这次刚一进兵,李德裕即奏请武宗,命王元逵径取邢州,何弘敬直取洺州,王茂元取泽州,晋绛行营节度使李彦佐、刘沔潞州区。二是监军干预军政,束缚了将帅的手脚,指挥不力。李德裕又和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商定,监军不得干预军事,只取少数兵士自卫,赏罚与将帅一视同仁。这样将帅得以施展手脚,接连取胜。
李德裕密切注意前线战况,他发现李彦佐自从徐州市出发后,行动十分缓慢,便立即上奏武宗,说李彦佐没有讨伐叛逆的意思,建议改派骁将石雄取代他。石雄代替李彦佐的第二天,就进击乌岭,连破五寨,俘杀叛军数以千计。王元逵进击尧山,击败刘稹的救兵,立下战功,李德裕立即奏请武宗,封王元逵同平章事,表彰他的战功,以激励其他将士。昭义大将李丕前来投降,李德裕建议李炎厚赏李丕,以分化瓦解叛军。战斗进行中,叛将薛茂卿攻破几个山寨,俘获河阳大将马继等人。有传言说昭义有精兵十万、粮草可以用十年,难以攻取。朝廷内部人心浮动,武宗也有所动摇。李德裕仍坚持进攻,并建议武宗鼓舞军心,朝官们这才安定下来。河阳兵力较弱,李德裕奏请武宗,从忠武军调拨五千人及一批军事装备增援河阳,很快稳定了阵脚。
正当官军大举征讨昭义镇时,太原市横水军事哗变,都将杨弁率军攻占了太原。这时,朝廷中又有人建议停止进军昭义、太原。李德裕认为,太原的人心一直忠于朝廷,只是由于一时贫乏,对士卒犒赏不足,才导致兵乱。太原只有一千五百名士兵,不可能闹事成功。为了避免有人效仿作乱,决不可对杨弁姑息放纵。会昌四年(844年),武宗派中使马元实去太原探听虚实,马元实接受了杨弁的贿赂,回朝后说杨弁兵多将广,物资充足,不可讨伐。李德裕当场将马元实诘问得哑口无言,接着,他又建议李炎,如果国力不及,宁愿放弃刘稹,也决不可饶恕杨弁。于是,武宗下诏进攻杨弁,很快就平定了杨弁的叛乱。
李德裕发现攻打泽州王宰迟迟不肯进军,他分析认为,王宰与石雄不和,如果他得了泽州,距上党郡还有二百里,而石雄驻扎之地距上党才一百五十里。王宰恐怕自己攻下泽州后,牵制了昭义军队,而石雄乘虚攻入上党,就会独占功劳。而且王宰的儿子王晏实为磁州刺史,现在成为刘稹的人质。王宰有所顾虑,不肯进军。于是,武宗令李德裕草拟诏书,赏赐王宰,催促他进兵。李德裕又让武宗调义成节度使刘沔为河阳节度使,令他率义成精兵二千人直达万善,和王宰靠近,刺激他出兵。如果王宰理解朝廷的意图,必定不敢再观望不前。如果他立即出兵,刘沔率精兵在南面,也可为他声援。李炎采纳了他的建议。不出李德裕所料,不久后王宰果然出兵进攻泽州
从善如流
会昌四年(844年)七月,镇州奏事官高迪秘密告知李德裕两件事,一是昭义叛军喜好用“偷兵术”对付官军,他们暗中抽调各处兵马,聚集于一处,官军去攻击他们,大都失利。过一两个月,叛贼又偷偷地移兵马聚于他处。高迪建议告知官兵这些情况,如果不是贼众主动来攻掠城堡,就要谨慎按兵不动,不与贼军接战。贼军在聚集处停留不会超过三天,就会分散回原来的驻地,这样往返多次,不战而空归,自然要影响军心。官军则可秘密地派遣间谍,探知贼军调出兵马的地方,乘虚袭击,就会大获全胜。二是朝廷派遣的藩镇军队如镇州、魏州兵虽然驻扎很多,却每三两个月才派军深入敌境一次,仅仅是大肆烧杀掠夺一番就匆匆离去。他建议朝廷命令镇、魏诸藩镇军队深入进兵,占据要害之处扎营,逐渐进逼叛贼老巢。李德裕认为高迪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上奏武宗,武宗下诏通告各路将领。
刘稹的心腹将领高晋向官军投降,说叛贼军营中缺乏粮食。李德裕向高文端求破贼的计策,高文端建议官军环绕泽州筑起两边立栅、中间留有通道的夹城,叛贼看到环绕泽州的夹城行将合围,必定要出城拼死决战,官军可待击败出城的贼军后,乘势将泽州城攻破。他还告诉李德裕,叛军所据的固镇寨四面崖悬绝壁,其形势险要,不可攻取。可是寨中的水来自距离固镇寨以东约一里路外的涧水,应该让官军断绝固镇寨贼军的水源,这样,贼军必定放弃固镇寨逃走,官军即可跟踪追击。李德裕认为这些计策都很不错,于是上奏李炎,下诏让各路将领遵照执行。
平定昭义
会昌县四年(844年)八月,邢、、磁三州相继投降。刘稹的部将郭谊、王协见事不妙,谋杀了刘稹,投降官军以赎罪。武宗向李德裕询问,该如何处理郭谊。李德裕认为,刘稹年幼无知,调兵遣将抗拒朝廷命令,都是郭谊背后谋划,为他出主意。当刘稹势孤力单时,郭谊又出卖刘稹以求朝廷的赏赐,对这样的人,必须诛杀。武宗也认为应该如此,于是派人将郭谊等人抓捕,送到平安京
自从开成五年(840年),回纥汗国军到达天德军,至会昌四年(844年)平定昭义,前后五年,朝中筹谋决策,选拔任用将帅,拟制军中文书、诏令,奏请调集四方兵力,起草指挥调度指示,全由李德裕独自决定。论功行赏,李德裕被封为太尉卫国公,食邑三千户。
九月,昭义镇有人曾对成德节度使王元逵无礼,王元逵穷加追究,抓到二十余人,处以斩首,其余人感到恐惧,将城门再行关闭自守抵抗,李德裕认为,叛寇余孽已经全部平定,昭义所属城垒现在都是国家的城镇,不应该纵容王元逵随意穷兵攻讨。他建议李炎派遣宦官,赐昭义所属城堡内的将士们敕书,招安他们,并且下诏令王元逵率领军队归还成德,唐武宗表示同意。
排除异己
李德裕怨恨太子太傅、东都留守牛僧孺湖州市刺史李宗闵会昌四年(844年)九月,他上书弹劾二人,说刘从谏曾在李昂时入朝,当时执政的牛僧孺、李宗闵不仅不扣留刘从谏,反而还给他宰相职位,导致昭义兵乱。他还派人到潞州区搜求牛僧孺、李宗闵与刘从谏相互交往的书信,却一无所获。于是令人进言,称刘从谏每次得到牛僧孺、李宗闵的书信,看完后都要将信烧毁。刘稹被剿灭时,牛僧孺有怨恨之言。李炎闻言大怒,将牛僧孺降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李宗闵降为漳州市刺史。不久后,再将牛僧孺贬为长汀古城刺史,将李宗闵贬为漳州长史
会昌五年(845年)正月,淮南市节度使李绅弹劾扬州市县令吴湘,说他擅自盗用官家因公出差用的税粮钱,并强娶治下百姓颜悦的女儿,将颜悦家的资产估价作为赃款,论其罪当处死刑。吴湘是潘州司户参军吴武陵的侄子,李德裕平素很厌恶吴武陵。议论此案的人都声言吴湘冤枉,于是武宗颁下诏书,派遣监察御史崔元藻、李稠复审此案。崔元藻、李稠复查后上奏,吴湘偷盗税粮钱实有其事,而颜悦本是州人,曾任青州市推官,他的妻子也是士族,情况与初审论罪事实有异。李德裕认为崔元藻、李稠论事模棱两可,没有给吴湘定重罪论死刑,于是将崔元藻贬为肇庆市司户,李稠贬为汀州司户。对吴湘案不再复审,也不交付司法官署依法详细判罪论刑,就按照李绅所奏,将吴湘处死。
八月,武宗下诏陈述佛教的危害弊端,并宣告朝廷内外。在全国范围内拆毁佛寺,勒令僧侣、尼姑还俗。五台山的僧侣有很多逃亡投奔幽州。李德裕告知幽州节度使张仲武不能收留僧侣、尼姑。于是,张仲武将两把刀封好送给居庸关的守将,下令若有游僧进入幽州境内,一概斩首。主客郎中韦博认为毁佛之事不应做得太过份,李德裕深感厌恶,将韦博贬为灵武市节度副使。
李德裕掌权的时间久了,常常根据自己的好恶处置官吏,很多人对此心怀怨言。给事中韦弘质上书声言宰相的权力太大,不应该再掌管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的钱谷。李德裕也为此上奏李炎,声称韦弘质受人教唆,竟然妄议皇帝赋予宰相的权力,意图陷害宰相。于是,韦弘质被贬官,朝中大臣们大抱不平,怨怒更甚。
李德裕数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武宗不同意。他卧病一个多月,坚持请求解除军政要务,才获准以本官平章事江陵县尹、荆南节度使。几个月后又被召回朝廷,再度主持政事。
宣宗时期
会昌六年(846年),武宗去世,宣宗即位。宣宗素来厌恶李德裕专权。即皇帝位的那一天,由李德裕手捧册封的诏书。册立仪式结束后,宣宗对左右近侍说,李德裕看他一眼,他就会觉得毛骨耸然。不久后,宣宗下令调门下侍郎、同平章政事李德裕出任荆南节度使。李德裕在朝掌握权柄很久,位高权重,立有大功。众大臣想不到他突然被罢免,消息传来,百官无不惊骇。接着,宣宗又下令贬工部尚书、判盐铁转运使薛元赏为忠州刺史,贬他的弟弟京兆少尹、权知府事薛元龟为崖州区司户,因为他们都是李德裕的党羽。九月,李忱任命荆南节度使李德裕为东都留守、东汝都防御使,解除他平章事的官衔。
李德裕任宰相执掌朝政时,提拔白敏中为翰林学士。大中初年(847年),李德裕失势,白敏中趁朝廷上下对李德裕一片愤怒,竭力排挤李德裕,指使李德裕的党羽李咸揭发李德裕执政时的罪过,李德裕因此而由东都留守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为闲官。到白敏中任宰相执政之时,凡以前李德裕鄙弃的人,都被加以重用。宣宗和白敏中都反对会昌年间李炎和李德裕灭佛的政策,僧侣、尼姑全部恢复了原样。
永宁县吴汝纳,上表申诉其弟弟吴湘犯罪不至于处死,而李绅与李德裕内外相通,欺瞒迷惑武宗,冤枉杀死了吴湘,乞求李忱江州司户崔元藻等人来对质辨诬。大中二年(848年),宣宗令御史台进行调查后,下令贬李德裕为潮州市司马;西川节度使李回、桂管观察使郑亚因为以前不能辨白吴湘的冤情都被贬职;右补阙丁柔立上书为李德裕申冤,宣宗以丁柔立依附李德裕为名,将他贬为南阳市县尉中书舍人崔嘏因为起草贬李德裕官的制书没有全部写上李德裕的罪状,也被贬为肇庆市刺史。随后,宣宗再次将李德裕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抵达崖州区,同年十二月逝世,享年63岁。
咸通元年(860年),右拾遗刘邺请求李漼赠官爵给死去的李德裕,他的理由是,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为宰相时,有政绩功劳,但自从李德裕被流放以来,他的亲属几乎全部流放偏远之地。李德裕已死,懿宗应该赠给他一个官爵。不久后,懿宗下诏追复李德裕太子少保、卫国公,赠尚书左仆射。
文学成就
人物作品
李德裕爱好著述,善写文章,生前曾两次自编诗文集。第一次是在李炎会昌县五年(845年),李德裕尚在宰相位上,所编诗文十卷,基本上是会昌前的诗文作品。第二次是在李忱大中元年(847年),此时李德裕已经罢相被贬谪到潮州市司马桂州刺史郑亚受李德裕所托,将其文集编订为二十卷的《会昌一品制集》,其中包括李德裕在会昌年间起草的册名、典、奏疏、碑赞、军机羽檄等。宋代时,李德裕的诗、赋、表述、论、编又被整理为别集十卷、外集四卷,共计三十四卷,合称《李文饶文集》(或《李卫公文集》),流传至今。除此之外,还有记载遗文旧事的《次柳氏旧闻》《御臣要略》《伐叛记》《献替录》等。据南宋藏书家陈振孙《书录解题》记载,还有《卫公备全集》五十卷、《年谱》一卷、《摭遗》一卷、《平泉杂文》一卷,今已失传。
创作特点
追求自然行文
李德裕明确反对浮华风尚,不过分追求华丽的文风。他的作品不事雕琢藻饰,注重内容,真挚动人。唐朝朝廷的公文通常是用骈体,注重文辞的典雅,内容空洞贫乏。李德裕现今流传的文章近400篇,其中大部分为政治性应用文,这类文章骈散相间,散化的语言占绝大多数。其中的制诏书状类文章主要采用散体,风格质朴,注重实际内容,如著名的《讨回鹘制》。他的赋有32篇,每一篇赋前都有散体的序,序文全用散语。赋中并不讲究严格的对仗,句式散化也非常明显,并以议论入赋。以意为主,自然行文,古雅平淡,意尽而止。如《大孤山赋》《牡丹赋》《知止赋》等。在诗歌的创作上,李德裕强调作诗要“清健”“俊丽”,是典型的唐诗风格范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是朴实无华、不事雕琢的。
注重文学美感
李德裕的文章不仅重视实用性,同时注重文学美感。他的制论文善于用辞,语气得当。根据写作对象的身份、地位、立场不同,文章的措辞、态度也随之变化。在庄严的制文中还有少见的抒情性描写,或情理兼备,感动人心;或情景交融,韵味深长。因此李德裕的制文不仅有针对性,还有鼓动人心的力量。其代表作有《白芙蓉赋》《重台芙蓉赋》等。
文学思想
重视实用,关注现实
李德裕的文章讲求实用,切合史实,主张以意行文。李德裕的制文、敕诏数量庞大,内容复杂,措辞严谨得当,可以很好地传达统治者的思想意志,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广泛涉及到内政与外交的各个方面。李德裕的杂文包括评史和杂论等内容。评史部分以史为鉴,评论了历史上颇有争议的著名人物、重要事件和国家形势;杂论无所不包,内容涉及到社会风气、王公将相、人生哲学、个人修养、文学创作等诸多方面。他的笔记小说同样体现出重实用的文学思想,如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中所记载的内容多与唐史有关。
修己安人,治国平天下
李德裕出身于一个重经崇儒的士家大族,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青壮年时期,李德裕一直热忱渴望在仕途上一展才学,匡世济民。在他的赋中,表露出儒家君子的正心修身、中庸处世之道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如《柳柏赋》中颂赞柳柏不畏苦寒的坚毅品质;《大孤山赋》颂大孤山的“不倚群山”和遗世独立,都是君子高洁品格的写照。
归隐自适,忧思世事
自中唐以后,政局动荡,内忧外患。随着仕途的起伏,李德裕也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深沉的忧思。这种忧思使他对于个人遭际产生了祸福难料、盛衰无常、前路渺茫的感受。在他的诗文中,常常会表达出强烈的归隐愿望,渴望自然,养志山水,颐养天年。如《寄题惠林李侍郎旧馆》《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等。
重视继承与创新
李德裕非常注重文学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厚此薄彼,为了刻意求新而忽略前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之处。他既反对食古不化的完全模拟,又反对追求创新的造作文风。他对当时社会上那种完全摹写古人作品的情况非常反对,他认为应该使常见的事物生发出新意,这样文章才具有灵气。
为政举措
政治
李德裕一生从事政治活动四十年,历仕宪、穆、敬、文、武、李忱六朝皇帝,曾出镇浙西、郑滑、西川、滁洲、淮南等地。
对中央
裁抑宦官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对政局稳定影响很大。德宗时,宦官不仅掌握军政大权,甚至能够操纵皇帝的废立,李纯李湛为宦官所杀,李恒李昂、武宗是宦官所立。李德裕执掌相位后,提出“权归中书”的建议,从制度上防范了宦官对朝政的干预。李德裕还劝谏李炎疏远宦官集团的核心人物仇士良,并削夺仇士良对神策军的指挥权。针对宦官充当枢密使或监军监督军队的情况,李德裕支持武宗打破惯例,不通过枢密使便任命官员。同时,他改革了监军制度,收减宦官的兵权。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宦官的势力在会昌年间有所削弱。
加强相权
开成五年(840年),李德裕回归朝廷,向武宗陈述为政要点,他主张加强宰相理政的权力,并强调政令应出自中书省。同时,李德裕推动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制度立法层面对相权给予保障。首先,宰相负责撰写记录君臣议政事务的《时政记》,并负责主持朝廷军政大事的讨论。其次,强化中书门下的职权,中书门下负责管理记录帝王言行的《起居注》,并在中书门下商讨军政要事、疑难事件,中书舍人负责朝廷日常事务,并协助宰相处理政务。再次,经过宰相处理后的奏章才可以记录下来,用于修史。
婉言谏君
李德裕认为,君主在治国理政方面应当发挥重要作用,他多次婉言劝谏君主,阐述为政之要,指出朝政的弊端。例如,李恒对皇亲国戚疏于约束,李德裕上书指出驸马与外官私下来往密切,危害朝廷。李湛荒于政事、疏远贤臣、亲近小人,李德裕献《丹扆箴》劝诫敬宗。会昌年间,李炎多次出游田猎,李德裕劝谏武宗要有所节制。他还多次向君主谏言亲贤臣、远小人,并以史为鉴,向君主阐明贤臣兴国、邪乱邦的历史教训。李德裕主张任用贤才要兼容并蓄,外不避仇,内不阿亲,甚至对于回鹘等外族人才也应该予以重用。在向君主谏言时,李德裕很注意言语进谏的方式,使得他的意见易于为君主所接受。
对地方
李德裕在地方任职期间,关注民生疾苦。不仅实施了很多惠及民生的务实举措,还积极去除陈规陋习,改善当地民风。李德裕在浙西任职时,力行节俭,安抚军队;清除滥设的祠堂,破除鬼神迷信之说;力劝朝廷取消对浙西征收贡品,减轻百姓负担;调查僧人和道士私设僧坛、鼓吹圣水等行为,避免百姓受其蛊惑。唐文宗时,李德裕治理西川,致力于恢复因战争而遭到破坏的地方经济,改善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状况,采取外交手段遣使者访求被掳走的百姓,解救人民,安抚人心。当时,蜀人因家境贫困,多把女儿卖给他人作妾。李德裕力革此俗,制定法令严禁家贫卖女为妾的行为,为蜀中人口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蜀中的佛教势力很大,寺庙往往占有肥沃的田地,僧人们不耕而食,而广大农民却乏田耕种。李德裕下令拆毁佛塔、私庐数千所,把土地分给农民,给了农民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军事
削藩平叛
晚唐时期,中央政府同地方藩镇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化。李德裕主张平藩伐叛以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式。会昌三年(843年),昭义镇有反叛之意,李德裕力排众议,拉拢镇冀、魏博二镇,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协助官军共同讨伐昭义镇,并选拔任用将帅,调集四方兵力,调整对战策略,最终在会昌县四年(844年)平定昭义。正当官军大举征讨昭义镇时,太原又发生兵逐主帅事件。李德裕力主平叛,最终平定了太原叛乱。
外制四夷
太和四年(830年),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他赴任前,南诏贵族刚刚洗劫了西川。李德裕上任后,下令在大渡河沿岸险要之地以及四川省与南诏、吐蕃交界之处,修建大批军事要塞,设重兵防守。各要塞相距不远,可互为声援。这样就形成了一道抵御南诏与吐蕃侵犯的坚固屏障。同时,李德裕开始改革兵制,一边精简军队,裁撤老弱病残者,一边展开征兵工作,从蜀地和北方招募年富力强的士兵。经过精简、选拔、训练,蜀军的人数虽然减少了,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能力却得以提高。同时,李德裕还组织地方武装,充分调动了广大蜀人的参与意识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大大加强了蜀中的军事防卫力量。经过两年的经营,西川的形势显著好转。
李德裕为相期间主张反击回纥入侵,并制定了相应的军事策略。会昌元年(841年)到会昌三年(843年),面对回纥乌介可汗的数次挑衅,李德裕根据形势变化恩威并施,最初以静制动、以德抚远,随后坚决出兵,对回纥汗国予以打击,最终大败回纥,不但保卫了北方的安全,而且壮大了唐军的声威。
文化
改进科举
李德裕为政期间对科举制度极为重视,并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完善。在有关进士科考试的内容上,李德裕认为,应当停试诗赋而增加经学、对策等更切合实际的科目。他主张罢除进士录取中宰相阅榜的旧例,避免宰相利用职权对实际人员进行调换,以保证考试结果的公正性。李德裕还认为,应当禁止及第进士与考官之间的密切往来,取消新进进士间的庆祝活动,以免形成朋党,保证科举取士的目的在于求得贤良正直的人才,并忠于国家君主。
毁寺灭佛
唐朝中叶以后,佛教势力的恶性发展耗费了国家大量财物,严重地破坏了国家税收和徭役来源,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会昌二年(842年),李德裕下令对僧人蓄奴的人数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以增加税户,扩大政府的收人。会昌三年(843年),下令废毁摩尼寺,杀死摩尼师,将其财产没入国家。会昌四年(844年),下令禁止寺庙供养“佛牙”“佛骨”等,拆毁佛堂,凡所拆寺院的僧尼,一律勒令还俗,送回原籍。会昌五年(845年),在李德裕的建议下,李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灭佛运动,下令凡五十岁以下僧尼一律还俗送归原籍,长安洛阳市只保留十座寺院,其余寺院都要废除。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李湛李湛赞扬李德裕是崇尚礼制的大臣,身负重任的一方藩镇。以身作则统率各部,治理江南一派清平。善施教化如行春风,民风清明节公务轻松。李德裕的亲族对国家有功,两代人都是内廷重臣之首。李德裕的进言显示出对君主的忠诚,暗含深意。身处外地却不忘忠告朝廷,婉言劝戒而谋虑深远精微。以自身的正直扩大皇帝的眼界,以遵循礼法来约束皇帝的言行。
唐代诗人李商隐认为,李德裕是“万古之贤相”。
五代十国时期文学家孙光宪曾经读过李德裕所著的《献替录》,他称赞李德裕是英才,后来被朋党陷害,也是因为他太过优秀而导致的。
五代时期史学家刘昫认为,李德裕以才华出众、对国家有功而自负,木秀于林,不大合群。他喜欢著书撰文,褒奖善良、憎恨邪恶,虽身居宰相之高位,却从不中断读书学习。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认为,李德裕遇到李炎,就不用担心朋党陷害,管控四方,为国家立下功劳。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认为,以往凡谈论维州事件的人,都对应该夺取维州还是丢弃维州感到困惑,不能判断牛僧孺和李德裕之间的是非曲直。当时,唐朝吐蕃签订盟约不久,就接纳吐蕃维州守将的归降。从国家的利益来说,夺取维州的事小,而遵守盟约的信义为大;从吐蕃对国家危害的程度来说,也是维州稍缓而关中更为紧迫。悉怛谋降唐,从唐朝方面说,他这样做是归化。但从吐蕃方面说,则不免为叛臣。因此,他被诛杀不值得同情。同时,李德裕所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而牛僧孺所考虑的则是国家的信义。即使是老百姓,对见利忘义的行为都感到可耻,更何况一国之君。牛僧孺和李德裕在维州事件上的是非曲直,由此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
宋代文学家苏辙认为,唐自李纯以来,士大夫党附牛僧孺、李德裕,二人都是当世的伟人。牛僧孺以德量高,李德裕以才气胜。德与才不同,古人很少有德才兼备者,假如二人能够各自发挥长处,而不进行党争,那么他们就都是唐末的贤相。
宋代理学家范浚认为,唐文宗时的朋党之患,源起于李德裕、李宗闵、牛僧孺等人。李德裕固然是贤相,然而李宗闵、牛僧孺也是奇才,在当时很有名。因为牛李党争,互相倾轧,以至于做出令人不齿之事,影响了当时的局势近四十年。
宋代词人叶梦得认为,李德裕是唐朝中期第一等人物,他的才能远超过裴度,错综万务,应变开阖,可与姚崇并立。他还认为,唐人房乔、裴度有德行,宋璟张九龄有气节,魏徵陆贽精于学术,姚崇、李德裕才能过人,姚崇沉迷于权术,李德裕被爱憎所左右。
宋代文学家洪迈认为,李德裕功烈光明,辅佐武宗中兴,威名赫赫。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李德裕所说的虽然是从利益出发,然而却是为国着想;牛僧孺所说的虽然符合大义,却出于私心。李德裕既然接受了回纥汗国悉怛谋的投降,虽然于大义上有所欠缺,也不应该再将悉怛谋绑回回纥,使他惨死。
元代史学家胡三省认为,牛僧孺得失之心很重,李德裕有很强的进取心。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认为,读了李德裕的《一品集》,文辞瑰丽,切中要害。他辅佐武宗,北破回纥,平定太原市、潞泽,披肝沥胆,辛苦工作,百万之众,俯首听命,挥斥方遒,国势大盛,国君威震四海。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李德裕做宰相时,重要的政事都出自于中书省,宦官无法参与政事的情况仅出现在会昌年间。李德裕处理政事严肃认真,宦官们无能为力。
清代学者毕沅认为,唐朝到文宗时期,已经衰弱。李炎继位后,以李德裕为相,威名大振。李德裕刚刚为相时,要求天下政令由中书省处理。武宗听了他的话,放手让他处理政事,所以唐朝又出现了中兴。
清代诗人王士祯认为,李德裕一代伟人,功业与裴度相当。他所著的《会昌一品制集》,骈偶之中,雄奇骏伟,与陆贽不相上下。别集《忆平泉》中的五言诗,可以与白乐天、刘禹锡的诗相媲美。
近代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将李德裕、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称为“中原地区古代六大政治家”。
当代史学家乌廷玉认为:“李德裕决不是保守派,而是兴利除弊的改革家和杰出的政治家。由于李德裕的经营,使唐朝后期积贫积弱的朝廷逐渐强大,从而在会昌年间又出现中兴之局。假若没有李德裕的坚持改革,会昌中兴的局势是不可能出现的。”
当代史学家田廷柱认为:“李德裕是唐代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富有革新精神,兴利除弊,多所建树。尤其在会昌铺政期间,因为武宗对他言听计从,他的政治才干与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在反击回鹘和讨伐昭义镇割据的战争中,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会昌禁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维护了中央集权,一度重振了唐廷的声威,出现了唐‘王室几至中兴’的政治局面。
当代史学家陈光崇认为,李德裕虽位至宰辅,却从未中断读书。他爱好著述,善写文章,析理透彻,文词动人。李德裕历仕宪、穆、敬、文、武、李忱六朝,兴利除弊,锐意进取,多所建树,可惜一代名相却因朋党倾轧而“功成北阙,骨葬南溟”。
当代史学家王仲荦认为:“李德裕或云相业彪炳,或云刚愎专权。我认为牛僧孺阻止他取维州,从当时形势来看,并无大过。到了大中年间,河陇终于收复,维州同时收复。李德裕平泽潞,动员了大军,首尾五年,克复泽潞时,徇宦官意,把王涯等数家漏网的遗属都杀了,这是卑鄙的行为。还牵连牛僧孺诸相,斥放岭南。又兴吴湘冤狱,这种屡起大兵大狱,对人民没有一些好处,最后远窜南荒,咎由自取。”
相关争议
卒年争议
李德裕去世的日期,所书不一。《旧唐书》中记载,李德裕在大中三年正月到达珠崖郡,十二月去世。根据阴历和公历的对照:李忱大中三年闰十一月十三日相当于公元849年12月31日。李德裕卒于阴历十二月,公历即公元850年。《新唐书》中记载,李德裕大中二年被贬为崖州区司户参军,第二年去世,年六十三。《资治通鉴》中记载,李德裕死于大中三年闰十一月。当代史学家郭沫若在文章《李德裕在海南岛上》考证出“李德裕于十二月十日已未病殁”,即公元850年1月26日。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记载,李德裕的卒年为84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唐诗选》,在李德裕诗前的小传中,卒年为849年。
唐朝官员钟辂所著的《续前定录》、宋代官员钱易所著的《南部新书》中,认为李德裕享年64岁。清代史学家王西庄认为,李德裕去世于大中四年,享年64岁。
党争争议
中晚唐时期,牛党与李德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斗争,古今大多史学家称之为“牛李党争”,牛党指牛僧孺李宗闵等人,李党即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关于党争焦点,当代史学家陈寅恪指出,二党斗争的焦点是对科举制所持的不同态度;当代史学家胡如雷认为,李党是公卿显宦集团的政治代表,他们与中小地主阶层结成了政治联盟。牛党的社会基础则是地方豪强大地主阶层。两党争执的焦点是对藩镇叛乱所持的不同态度;当代史学家丁鼎认为,牛李之争是由家族、师生、同门及个人恩怨关系而形成的不同官僚集团之间为争权夺利而展开的派系之争;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认为,牛党之争是士族之间的圈内之争,从地域上来看,是山东士族与关陇士族之争。
当代史学家岑仲勉提出“李德裕无党”之说,他认为,牛有党而李无党,所谓的牛李相争,实际上是牛党与李德裕个人的矛盾斗争。当代史学家王炎平也支持这一说法,他认为,李德裕实不结党,通常所谓的“李党”人物,如陈夷行李绅、李回等,他们与李德裕私交甚好,公事却各持己见。李德裕虽不结党,牛党却诬陷他结党。李德裕的一生一直为朋党所轧。
相关轶事
批评宰相
李德裕天赋才智出众,李纯很喜欢他,见到他时,会将他抱坐在自己的膝盖上。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经常在同事面前夸奖他机敏善辩。一次宰相武元衡见到李德裕,问他在家喜欢读什么书。李德裕缄默不语。第二天,武元衡告诉了李吉甫,并开玩笑说李德裕是个呆子。李吉甫回家后责备李德裕,李德裕说,武元衡身为宰相,不问如何治理国家,而问读什么书,他的话不合适,所以我不回答。李吉甫将这些话告诉了武元衡,武元衡非常惭愧。众人听说这件事后,无不称奇。
智破妖言
宝历二年(826年),亳州市传言涌出圣水,饮用圣水可以包治百病。自洛阳市江西省,数十郡百姓都争相捐钱取水,卖圣水的妖僧获利上千万钱。这时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他在大市场召集百姓,命人用锅装满圣水,并放了五斤猪肉进去煮,并告诉大家,如果真的是圣水,猪肉应该不会起任何变化。不久后,猪肉被煮烂了。从此有关圣水的妖言渐渐平息,人心安定了下来。
辞让官爵
会昌四年(844年),平定昭义后,李德裕被拜为太尉,进封赵国公。他认为,自唐朝开国以来,仅有七人被拜为太尉,就连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都不敢接受太尉之职。裴度当了十年的司徒,也未被拜为太尉。因此,李德裕坚决推辞,不敢受封。李炎却说,只恨没有合适的官职来奖赏李德裕的功劳,请他不要推辞。李德裕再次推辞,说赵国公应该由嫡子嫡孙承袭,因为自己的祖先曾居住在汲地,他希望武宗封他为卫国公,武宗同意了。
读书撰文
李德裕以有才、建功自负,突出于众,不甚合群。喜欢著书撰文,褒奖善良憎恨邪恶;虽居宰相之位,却不中断读书。有个叫刘三复的人,擅长撰写奏章,李德裕特别欣赏他。自李德裕开始镇守浙西,直到担任淮南节度使,刘三复都是被礼待的师爷。在军政公务之余,李德裕便与他整日吟诵、推敲诗文。在长安的私宅里,李德裕另建有一座起草院,院内有座精思亭,每当朝廷用兵,草拟诏书制令,他就独处亭中,凝神构思挥毫,贴身侍者也不许干扰。在洛阳市的伊阙南边,他建有平泉别墅,尚未出仕之初,他在这里研习学问。到他做官担任藩镇,出将入相,三十年间未再重游,但他所题写的文字诗章,全部刻在这座别墅的石头上。
食万羊
李德裕特别喜欢吃羊肉。有一次,他见到了一个高僧,便向高僧询问自己的寿命。高僧告诉他,当他吃到一万只羊时,他的寿命也就结束了。后来下人告诉李德裕,他已经吃了9500只羊。他想到再吃500只,就是自己的死期了,立即决定不再吃羊肉了。没想到李德裕的朋友知道他爱吃羊肉,特意挑选了500只羊送给他。李德裕想起高僧说的话,就把这些羊送走了。接着,他再去请教高僧,不吃这500只羊是否能逃过此劫。高僧告诉他,无论吃或不吃,这500只羊都是属于他的,天命如此,不可违抗。不久后,李德裕被宣宗贬官到海南岛。在海南省岛上,李德裕生了病,而且病势越来越严重,很快就撒手人寰。因为这件事,李德裕又被称作“食万羊”。
相关纪念
许亭村
许亭村位于赞皇县城西北,先后出过三位状元、六任宰相、三十三个进士,史称“文星聚秀之地”“状元之乡”“唐相故里”“宰相之乡”。村北有窦建德大王庙,村西有平泉湖,村东卧龙岗南端为李德裕书院遗址,又称平泉书院,废后建为玉泉寺,总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今遗址存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赞皇县水峪村重修玉泉寺记碑一通,碑文记:“鸣呼,一平泉也,曾为书屋,今为说法场。”村南东古山东面有李氏家族祖坟,村中有六宰相李峤李绛李固言李珏李吉甫、李德裕资料陈列馆。
海口五公祠
五公祠号称“海南省第一楼”,位于琼山区东南角,占地面积100余亩。五公祠建筑群,最早始于北宋金粟庵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儋州市,在海口市登陆,借寓金粟庵,后人在此基础上修建了苏公祠。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海南人民为纪念唐宋时期被贬谪来海南岛唐朝名臣卫国公李德裕、宋朝名臣忠定公李纲、忠简公赵鼎、庄简公李光、忠简公胡铨而建,遂有“五公祠”之称。五公祠由主楼以及两侧的苏公祠、学辅堂、五公寺院、观稼堂、伏波祠、浮粟泉、酌亭、琼园等亭、台、楼、阁古建筑群组成。主楼为一座二层木质结构式斗拱的红楼,高9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楼下正门悬挂“五公祠匾额,楼上挂着“海南第一楼”横匾,楼下大厅内陈列着五公塑像。五公祠内设有五公祠陈列馆,内设大小展厅十个,以陈列五公史迹为主,同时陈列海南岛历史人文资料。1955年,五公祠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泉庄
龙门南溪,是伊河的一条支流。因为唐朝宰相李德裕在这里建立平泉庄,种植花卉,这条河又名平泉河。平泉庄在南溪区上游的群山之中。其遗址在伊阙西南八里的梁树沟一带。平泉山庄有园、芽园、桑园、梨园、竹园、药园等,是一个自然经济的庄园。李德裕曾多次在这里居住,还在平泉山庄种了不少牡丹珍品,并在此写下了传世名篇《牡丹赋》。平泉山庄的珍木和奇石很多,李德裕写了不少题咏和怀念这些珍木、奇石的诗,又特写了《平泉山居草木记》。白居易等名士常到平泉山庄游览。白居易《醉游平泉》中这样写道:“狂歌箕踞酒尊前,眼不看人面向天。洛客最闲唯有我,一年四度到平泉。”
文艺形象
绘画
清代画家顾大昌绘《李德裕见客图》。
当代国画家张大千绘《李德裕见客图》。
影视
参考资料
李德裕.石家庄市人民政府.2024-02-15
..2023-11-15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1
..2023-12-11
..2023-12-11
..2023-11-15
..2023-12-10
..2023-12-10
..2023-12-11
“宰相之乡”——赞皇许亭.燕赵晚报.2023-11-10
述梦诗序.中国范仲淹研究会.2023-11-13
容斋五笔.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11-14
读书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11-14
池北偶谈 卷十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11-14
..2023-12-12
赞皇十景,快来看看你去过几个?.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11-10
我为五公祠挖石板.国家文物局.2023-11-13
五公祠.海口市人民政府.2023-11-13
五公祠粉墙黛瓦换新颜.海口日报.2023-11-13
顾大昌[清 乾隆] 李德裕见客图.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2023-11-14
城里的白居易 城外的李德裕.人民政协网.2023-11-14
玉人箫.豆瓣电影.2023-11-10
宫心计.豆瓣电影.2023-11-10
与君歌.豆瓣电影.2023-11-1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宪宗时期
穆宗时期
屡受排挤
治理浙西
敬宗时期
阻止进贡
取消僧坛
丹扆六箴
力排僧道
文宗时期
党争倾轧
治理西川
宦海浮沉
武宗时期
直言劝谏
北破回纥
力平军乱
从善如流
平定昭义
排除异己
宣宗时期
文学成就
人物作品
创作特点
追求自然行文
注重文学美感
文学思想
重视实用,关注现实
修己安人,治国平天下
归隐自适,忧思世事
重视继承与创新
为政举措
政治
对中央
裁抑宦官
加强相权
婉言谏君
对地方
军事
削藩平叛
外制四夷
文化
改进科举
毁寺灭佛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相关争议
卒年争议
党争争议
相关轶事
批评宰相
智破妖言
辞让官爵
读书撰文
食万羊
相关纪念
许亭村
海口五公祠
平泉庄
文艺形象
绘画
影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