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祖籍山东德平,原名单传忠,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的
传承人。1993年单田芳在中国广播学会上被评为“深受人民喜爱的评书表演艺术家”。
1934年12月17日单田芳生于
营口市(一说天津),祖父、外祖父、父亲、母亲都是说书艺人。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考入了东北工学院,1954年因病辍学
下海,拜著名评书艺人李庆海为师,取艺名“田芳"。1956年,单田芳首次登台表演,说的第一部书是《大明英烈》。1968年至1978年间,经历“文革”,牙齿受伤,单田芳依旧坚持说书事业。1979年5月,单田芳重返书台,表演《
瓦岗英雄》。20世纪九十年代,单田芳移居北京,创办单田芳艺术传播公司,为保护、继承和发展评书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做出显著的贡献。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
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11年,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2018年9月11日单田芳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单田芳是中国出版评书最多的评书演员,开评书走向市场的先河。从业近40年的时间里,他演说的传统和现代评书共计40余部。《中国武侠小说史》也将其列为近年来大陆经典武侠小说作家之一。评书《白眉大侠》和《宏碧缘》还被拍成电视剧播出。“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2012年获得
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和
华鼎奖中国曲艺演员公众形象调查第一名 。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4年12月17日单田芳出生在
营口市(一说天津),后来跟着家人到
沈阳市。外祖父王福义是最早
闯关东的那批民间艺人,母亲唱
大鼓,父亲是弦师。童年时代,单田芳随父母来往于沈阳、
长春市、
哈尔滨市之间,颠沛流离。五岁的时候他能惟妙惟肖地模仿母亲,声情并茂地把从书场听来的《呼延庆上坟》从头到尾说完。六岁时单田芳读过一年私塾,而后又进了洋学堂。1942年,单田芳在奉天(沈阳)进入协心完小官办小学读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上学后边帮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书曲协作、耳濡目染的表演技巧都是他获益匪浅,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1948年解放军包围长春,单田芳随父母逃出长春,逃往解放区。1949年后,单田芳复学。1950年,“肃反”工作开始,父母遭受牵连,同年母亲被释放,父亲被判监禁6年,这一期间,单田芳曾只身赴北京探望服刑的父亲。父亲刑满释放后遭遇父母婚变。
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考入了东北工学院,刚入学没多久,他就患了病,曾两次住院,动过三回手术,耽误了学业。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得在单田芳的父母改变了旧有的观念,动员儿子索性放弃学业,学说评书。次年,单田芳辍学下海,拜曲艺界的老前辈,当时名满关东的李庆海为师,来到营口,因母亲王香桂是西河大鼓艺人,他又从小受西河大鼓启蒙,故属于西河大鼓门人,李庆海按西河门给他排辈分,他属于“田”字辈,就为他起了个艺名——单田芳。同年10月1日单田芳与王全桂结婚。
评书事业
初出茅庐
1955年,单田芳进入
鞍山市曲艺团,在
西河大鼓名家
赵玉峰和评书名家
杨田荣的教导之下,加上自己勤学苦练,说书技艺取得长足进步。第二年的正月初三,单田芳首次以学员的身份在鞍山市内的茶社登台亮相,表演的是其拿手的《
明英烈》。虽然只能在非黄金时间段说,但是单田芳家学、天资、用功,加上台缘儿好,所以当地人送给他一个响亮的外号“板凳头大王”。同年5月,转入宜昌茶社献艺《
童林传》,随后表演《
三侠五义》,被听众所熟悉。此后名气越来越大,从
鞍山市到
东北地区,再到关内,红遍中国。一年之后,单田芳22岁,被破格“由学员变演员”,正式结束了短暂而火爆的“板凳头儿”生涯。
他为了弥补自己知识积累方面的不足,还曾进入
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三年,1956年,成为了当时
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说书艺人。
1958年,中国曲艺界掀起“新书”运动,单田芳开始创作一系列现代题材的作品,包括《
平原枪声》《
红岩》《草原烽火》《红色保险箱》等,还尝试改编了国外的侦破小说系列。
苦难经历
1962年,文化部门下达规定,停止传统
曲艺演出,演员想登台,就得“说新唱新”。舞台经验与评书经验丰富的单田芳,在台上说《草原风火》《战斗的青春》《
林海雪原》等30部新时期小说,名声大噪。随后他去了海拉尔跟妻子一同“走穴”,被相关部门得知单田芳“个体户”夫妇在外赚钱的消息后,将单田芳调回到了鞍山曲艺团,并且罚款800元。原有的出身问题和“外流”事件使他成为当时政治上的“灰色人物”,为单田芳后来的劫难埋下祸根。1966年,下乡
沈阳市,参加“四清”运动。返城之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冲击,被造反派冠上“态度恶劣,对抗运动,存心和革命群众唱对台戏”的罪名。
1968年,单田芳被检举者指出“调侃领袖”,祸从口出,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在批斗中,牙齿全被踢落,刚过三十岁就换了满口
义齿。耳朵发炎,再加上内心的急躁,单田芳嗓子也出了问题,音带就长了息肉,经过几次手术,原本清亮浑厚的嗓音变得低沉沙哑。1968年冬天,单田芳在鞍山市委党校改造,次年4月,被下放到营口
大洼区干于沟。1970年2月2日,单田芳离开
鞍山市,举家下放到
辽宁省台安县杜大连泡大队。不让说书,他干农活的时候就在心里做总结,总结“那些年那书说得有纰漏,这书说得不合理,如果我再说,这书应该这么说——从书一开本,上场诗怎么说,头一回怎么说,人物应当怎么刻画”。从《隋唐演义》到《
明英烈》,一篇接着一篇,把他过去所说的书,想了一遍又一遍,并在心里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构思和改编。1974年4月,重病缠身的单田芳出逃至
沈阳市暂避,意外地学会了制作“水泡花儿”,随后,北上
长春市,与妻子儿女团聚,一家人靠着卖水泡花儿“流窜”生活四年。
重返书坛
1978年3月,中国展开“平反冤案”工作,为了平反,单田芳南下
鞍山市,积极筹备“落实政策”。最终,在1978年11月16日鞍山市文化系统在曲艺大礼堂举行的平反大会上,单田芳的“历史问题”水落石出,获得平反。次年春,单家从长春回迁鞍山。
此时单田芳也可以重返书坛,但是他满口牙齿早就没了;而长期颠沛流离,嗓音也彻底毁了。在重返书台之前,做了手术,找回了他独特的略带沙哑的嗓音。1979年初,单田芳接任鞍山市曲艺团书曲队长,筹办“迎春”与“百花”两家茶社,同时招募人才,培养后学。5月1日晚6时30分,
鞍山市“迎春茶社”,单田芳重返书台,表演《隋唐演义》。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茶社一票难求,二百四十个茶座天天爆满。同年,在
鞍山广播电视台播出了他的《隋唐演义》,引发中国热潮,重播数十次收听率不减。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中,单田芳在
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43部评书,先后推出《
明英烈》《三国演义》《
水浒传/世界名著之旅丛书》《白眉大侠》《
三侠五义》,整个中国都开始倾听他的评书,大江南北遍布其书迷。1987年从
鞍山市曲艺团提前退休。随后为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撰写并出版《
三侠剑》等评书作品。
“北漂”生涯
1993年,北京广播学院视听中心和《
北京青年报》与单田芳合作,重新编录制其作品近代历史评书《
百年风云》,并出版一套面向专业院校的音像教材。因此,单田芳与女儿一同来到北京。两年之后,在肖建路的建议下,“北京市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营业,单田芳本人出任董事。
由于没有从商经验,公司运转出现问题,合作者转行,单田芳自己独自支撑着公司,录制了大概一千多集电视评书,没有成功。1996年,在公司发展不乐观的情况下,单田芳改编自己的评书《宏碧缘》,在此基础上了以编剧的身份将其拍摄成20集电视连续剧《风尘豪客》。后来再次担任剧作,根据传统评书《说岳后传》改编拍摄了28集电视连续剧《山河泪》。但是,这两部电视剧在当时推出之后反响平平。之后,与之前的合作者再次合作,商业运营评书,采取
贴片广告的形式赚钱,白送评书,最终公司开始全面赢利。2000年8、9月份,单田芳录制了二百集的电视评书《栾蒲包与丰泽园》以及一百集的电视评书《刘伶醉酒》。2002年,单田芳又重返沈阳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了《白眉大侠》续集,同年,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在迁至朝阳区十里堡。单田芳全身心投入到广播评书的录制,每年录制三百集以上,包括《大河风流》《清官册》《古今奇案》《清官于成龙》《话说台湾》《李自成》等。
晚年生活
晚年的单田芳每天都保持着良好的工作状态,每天早晨四五点就起床,“我往椅子上一坐,茶水一杯、烟卷一根,想今天我该做什么事情。每天我都精力充沛。”2003年4月19日单田芳做客
中国中央电视台(三套)《
艺术人生》节目,讲述自己的传奇一生。2004年,单田芳先生被北京曲艺家协会特聘为名誉主席。次年,录制完成反映世界现代史的长篇评书《二战演员》(上部);与此同时,还录制了现代题材评书《九·一八风云》,这是单田芳对新题材、新领域的又一尝试。2006年1月,由单田芳授权的传记《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出版。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
2009年,单田芳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的
传承人,为了振兴评书,他开始广收弟子,光大门户。先是在某特警部队收了18名弟子,之后2010年12月29日,单田芳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收了7名弟子,其中包括
沈阳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评书演员
孙刚。2011年,单田芳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2011年6月19日,由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单田芳首部现代电视评书话本《
羊神》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2012年单田芳获得
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和
华鼎奖中国曲艺演员公众形象调查第一名 。2018年9月11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
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84岁。
主要作品
评书作品
自1956年首次登台表演《
明英烈》以来,六十余年的时间里,单田芳录制了传统评书和新书119部,达15000多集。中国100多家电台和电视台录制并播出了他的评书,而且先后打入了东南亚和美国华人区。
出版书籍
创作特点
艺术特色
节奏干净利落
单田芳的评书结构,一反过去艺人对游离主题的细节烦琐描述,适应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拍,情节进展快,不拖泥带水。他的每部书都紧紧围绕“书胆”展开,突出评书艺术的“一条筋”。每段书的安排也十分紧凑,在有限的30分钟内,既让听众听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又为下段书留下“扣子”。比如,《
明英烈》一开书就改变了老书《
英烈传》那事无巨细、主次并存的慢节奏,删掉了
朱元璋放牛、当和尚及乱石山七兄弟结拜等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情节,直接从
元顺帝传圣旨、在京城开武科场、选武状元开始,继而引出了“七雄大闹武科场”、“朱元璋逃出险境”“襄阳贩乌梅”,直至最后占领南京建明称帝。删减适当,节奏紧凑,使听众的情绪始终随着朱元璋的命运变化而变化。
知识情理相融
单田芳的评书在向人们讲述故事的同时,还向人们讲述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光是他书外书中的知识,就足以使人大开眼界。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及天文地理、琴棋书画、阴阳五行、九宫八卦等等均包容其内。而且书外知识的安排,合情入理、恰到好处,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评书《
百年风云》第一回“
林则徐进京陛见、
郭佳·穆彰阿暗耍阴谋”中,通过合理的情节安排,巧妙地向人们介绍了
罂粟的知识。书中是这样介绍的,“鸦片俗名大烟,是罂粟的浆汁提炼而成,它是一种毒品,有镇静、麻醉功效,可做药使……常年吸它会使人的体力衰退,意志减弱,造成慢性中毒,最后直到死亡”。“中国本不产罂粟,它是产于万里之外的
印度和阿拉伯等国……”话虽不多,却使人们知道了什么是大烟,大烟的功能、危害及产地。听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增长了知识。
情节跌宕起伏
评书依靠悬念来调动听众的审美探究热情。单田芳认为说书要讲究节奏,“既要有平,也要有爆"。"爆”也叫“浪头”,是一种快节奏的说表,能够起到调动听众情绪的作用,与“平”即平缓的说书节奏相结合,就使得
评书的表演张弛有度,既交待清楚,又引人入胜。往往先以平实的语言交待故事的开头和一般进展,到了重点人物或事件,或以诗句形容,以一种较缓的节奏对故事的内容加以强调,或以快节奏的贯口式的语句来形容。前面的表述是“平”,后面表述就是“爆"。
比如评书《
百年风云》韶关镇钦差遇刺一回的“浪头”安排:“
林则徐掀开轿帘,坐在轿内看着老百姓那种欢欣鼓舞的样子,心中特别高兴,万没想到从二楼跳下一个人来,恰好落到了林则徐的轿前。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这家伙把钢刀一捧,恶狠狠地对着林则徐的前心便刺,同时还吼叫道,‘姓林的,你就死在这吧!’”。这个“浪头”一下子把听众的情绪振奋了。紧接着作了一番衬托:“再看保护林大人的亲兵
卫队,一个个都惊呆了,他瞠目结舌,手足无措,连
腰刀都拔不出来了,林则徐心头一凉,只有等死了。”这个衬托又是一个小“浪头”,它加重了听众对
林则徐生命的担心。这时作者并不急于告诉听众林则徐的死活,而对这件事进行评论:“这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事情就是这样,往往你想不到,人家都做到了……”这些情节又是为后面的大“浪头”做铺垫:“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从人群之中蹿出一人,快似猿猴,疾如闪电,跳到刺客身旁……与此同时从太白楼上又跳下一个人来……”这一蹿一跳,把“浪头”推向了高潮。
语言通俗简练
单田芳评书语言的通俗简练,表现在它吸收了民间丰富生动的语言,采用人们生活中的常语和口头语,贴近生活、贴近听众。
评书《
百年风云》第一回的开书是“道光十八年冬,北京的气候异常寒冷,吐口唾沫都能摔成八瓣儿,刚淌出来的眼泪会冻出冰条……”语言虽少,但形象逼真,有立体感,把滴水成冰的冬天描绘得淋漓尽致。单田芳的嗓音沙哑,但他用生动、精炼、准确、鲜明的语言所烘托出的气氛、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极大地调动了听众的想象力。
点评结合时政
20世纪90年代录《乱世枭雄》时,正值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为此单田芳不光把
张作霖当成一名军阀来讲述,他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以一个相对正面的角度去评价张作霖,也将张作霖之子
张学良去往台湾的这段经历和评价融入书中。可以说,他不单单是在讲一个枭雄,更赋予了这部书、这个人物以历史意义。
艺术魅力
多年来,单田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评书艺术表演风格。集生、旦、净、丑于一身,冶万事万物于一炉,单田芳的评书兼取评书前辈赵玉峰老先生的金戈铁马,声色剧烈的恢宏之气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生动细腻、诙谐幽默之精华,从而形成独特的声情并茂、神形兼备的艺术风格。与其它评书表演艺术家相比,在说、演、评、噱、学五个艺术特色具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说
与前人相比,单田芳的语言更加口语化,幽默风趣,节奏感强。单田芳还善于模仿,一张口能模仿出多个角色,表情生动,身体语言体现出鲜明的舞台程式化。在程式片语中,句子内部各个成分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成组的句群之间的联系关系往往十分微妙和复杂。这些句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特定的语言环境、语义、修辞影响的。单田芳在利用语句构建人物出场程式时,会结合语境和故事需要赋予程式特殊的意义,来暗示后续事件、提示故事进展方向。在讲述故事时也有自己的固定用语,用来衔接、过渡各书段、各情节。如在每一场说书的开头,单田芳都会先说一句,“书接上文”,然后简要概述一下上一回所讲的主要内容,一直说到上一回结尾情节,再接着说新内容;一段故事讲完,说下一段时单田芳多用“单说这一天”作起语;前文有了详细叙述,说到相同情节时,想要简要略过时,就会说“这事是这么这么这么回事…”“书说简短”;引出俗语、谚语、评论时会以“正是…”或“有道是…”开始;评价人心难测,常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两个人比试武艺时单田芳会先说“有道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比武不分高低时单田芳会说“上山虎遇到下山虎,云中龙遇到雾中龙”;其中一人被对手打死,就用“打了个万朵桃花开”等等。
在他富有特色的语言里既有博人解颐的包袱、且俗且雅的调侃,也有蕴涵长者之风的劝慰、洋溢着亲和力的说教。口语体、漫画式、粗线条、东北腔的奇特评述语言,亲切豪迈,跟他这种苍劲、沙哑的“云遮月”的独特嗓音很贴切。
演
单田芳的书中人物既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有市井无赖、粗俗愚人,他对某些人物的塑造使听众对其印象非常深刻,像隋唐系列里的程咬金;《
童林传》里的
张方;《三侠剑》里的
贾明;单田芳评书的趣味性很多都是在描述他们时体现出来的。单田芳善于塑造人物特定的性格,使每个人物的动作和语言都符合人物身份。单田芳在表演时,身体会随着声调、语速的变化不断晃动,配合书段的节奏感。尤其是在较有节奏感的外貌描述时,手臂配合语言的节奏不停摆动,增添了语言的韵律感。起伏较大或重点情节手臂晃动的幅度会比较大,力道也加重,而一般背景性描述时手臂只是象征性摆动。表现不同人物时,单田芳的身体语言也有不同。他根据语境、人物地位,通过身体朝向、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可以生动有序的表演出同一情境中的多个人物,使人物各具风格。
评
单田芳一般很少在广播和电视评书里长篇大论地去评说,一般会在叙述故事或表演人物的过程中,适时、适宜地蜻蜓点水式的点评。单田芳在他的评书里会恰到好处地插入评论。比如单田芳在《
童林传》中讲到十三省总镖局的镖师
胜英回到家后,没先回房里跟夫人打招呼,而是先到他老母亲房里去问安时。单田芳评说道:“过去古人都讲百善孝为先,您说现如今如果谁家孩子不孝顺爹妈,可能工作和对象都找不着。胜英作为一个老镖头,对于母亲的孝,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寥寥点评,却让人会心一笑同时领悟一定的人生道理。当然,单田芳点评相对长一点的有《乱世枭雄》这部书,其中讲
杜立三和
张作霖二人不和,杜立三总想整死张作霖,张作霖给他讲过去八拜结交和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单田芳在其中加入群鬼斗
荆轲这个故事,弟弟为了报答哥哥对自己的恩情,举剑自刎,随后哥哥带着几百鬼魂和荆轲决斗,讲得让人潸然泪下。
噱
“噱”就是噱头,俗指评书里的包袱和笑料。单田芳在评书叙述过程当中挖坑巧妙,不露痕迹。1995年,
辽宁卫视评书连播开办十周年特别节目上,单田芳说了一段《姜子牙下山》的评书。故事讲述的是
姜子牙昆仑山修道下山找老友宋义仁,宋义仁得知姜子牙70多没有妻室,便介绍邻村马家庄马太公68岁的女儿马小姐给姜子牙。不料宋义仁当面提亲,马小姐很难为情便出了屋,谁曾想马小姐出门后,却贴着门侧着身子听宋义仁介绍
姜子牙情况。这段描绘,反差感强,具有夸张性和趣味性,为了表现出老太太既娇羞又心急的心情,单田芳用“芳心乱跳、玉体不安”这八个字来评说,引得现场观众哄堂大笑。单田芳又把一个68岁的老太太跟一个年轻少女的娇羞做了融合,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虽是意料之外,但属情理之中。
学
单田芳很擅于学方言和戏曲,在他的评书里既有没鼻子的
房书安,也有嗓子眼儿像塞了块烂肉的
贾明,既有大姑娘、小媳妇的细声细语,也有老太太、老头的苍老声音。这种声音的模仿就是“学”。他在《白眉大侠》第一回给
徐良开脸里,让徐良唱了一段山西梆子,一是为了塑造徐良这个人物,告诉观众徐良是山西人,二是体现了徐良诙谐幽默的性格。
荣誉与成就影响
荣誉奖项
1993年中国广播学会上被评为“深受人民喜爱的评书表演艺术家”
2009年,单田芳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的
传承人成就影响
单田芳与
、
田连元、
并称为“评书四大家”。单田芳是中国评书事业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将评书发扬光大,他让作为传统艺术的评书,在社会潮流的冲击下略显衰弱的时候,通过电视和广播、甚至网络,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评书,了解评书,喜欢上评书。
单田芳善于利用现代传媒和传播评书艺术。他在艺术上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单田芳评书受众也在逐渐年轻化。同时,他在商业运营方面建立了专业化运营团队,明确版权,为其评书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单田芳评书具有传承创新、年轻化、商业化等多方面的特点,取得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功。
人物评价
《
》评价单田芳:将古老的评书传统推向现代,让几代中国人得以欣赏。
《
新京报》评单田芳:单田芳的评书给人很好的画面感,他的表演不但有大量拟声词,也有很多手势。他一个人,就可以演出千军万马,演出不同英雄好汉的性格。在电视里看到的他,和在收音机里听到的他,是高度统一的。
文学评论家
孙郁评论单田芳的评书:通俗而不庸俗,
广博而不浅薄,有时苍凉悲苦,但善意绵绵,如日光流泻。
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评价单田芳:单田芳先后录制、播出了百余部
评书,广受好评。“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华人中也有深远影响。“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文化学者于丹评价单田芳:
声音辨识度太高了,沧桑,浑厚。他一张嘴,那就是沙场,就是江湖,所有的历史演义风云变幻,都在他一个人的声音里。
后世纪念
2023年8月,
北京文艺广播、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公司、
喜马拉雅、听听FM联合发起《纪念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逝世五周年主题系列活动》,回顾单田芳经典作品,与网友共同探讨单田芳评书艺术。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单田芳出生于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
沈阳市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
王香桂,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奎为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演员和
评书演员。
感情生活
1954年与比自己年长八岁的王全桂结婚,婚后二人育有一儿一女。1955年,女儿单慧莉出生,三年后,儿子单瑞林出生。1992年5月,王全桂因肺脑综合征去世。
健康状况
“文革”期间,单田芳被打掉了9颗牙齿,此后开始戴牙套演出,后因经常更换牙套,适应期间影响发音。单田芳于1984年把满口的牙都拔掉了,换了一口
义齿。
2000年6月7日,因大面积
胃溃疡住院治疗,3个月后康复。
2018年9月11日下午3点30分因
心力衰竭在北京
中日友好医院去世。
人物争议
侵权官司
2000年初,单田芳在电台播讲由鞍山广播电台录制的评书《
十二金钱镖》。随后,《十二金钱镖》作者
宫白羽的子女将单田芳告上法庭。终审判决,单田芳与
鞍山市广播电视局赔偿原告损失共6400元,并持续7天在鞍山广播电台小说连播节目中发表致歉声明。
2000年8月,评书艺人
张杰鑫的后人起诉单田芳及相关出版社《
三侠剑》一书侵权,称张杰鑫才是该作品的著作权人,张杰鑫1916年在
天津市书坛自编自演“明清八义三侠剑”,1930年还曾应新天津报社邀聘,在该报副刊和晚报上连载。经审理,法院判单田芳和出版社公开道歉,停止侵权。
2009年,单田芳再遇侵权官司。原告
赵云生于1986年创作完成小说《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20世纪90年代初期,单田芳也以同样的历史题材创作、播讲了历史评书《
千古功臣张学良》。十几年后,赵云生无意中收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认为该评书在构思、结构、情节、选材以及人物安排上与自己的小说《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如出一辙,为此将单田芳及其评书光盘的制作、发行、销售等单位以侵犯著作权为由一并诉到了法院。法院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曾详细对比了双方的作品,认为
评书在语言表达、整体内容和人物设置方面都与赵云生的小说存在较大区别,而在具体情节上,确实有部分大致相同,但具体场景、细节安排、表现方式和详略安排等又与小说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绝对数量、所占比例以及重要程度上也不能构成作品的核心和主体内容,应属于创作过程中的适度借鉴。据此,法院驳回了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社会活动
2007年初,单田芳被
河北卫视聘为《天天故事会》节目的主持人。
2011年4月,单田芳与
刘兰芳,
田连元一起以嘉宾的身份参加
湖南卫视综艺脱口秀节目《
天天向上》,现场单田芳为主持人
汪涵“”开脸“:“只见得此人容长脸儿,带一副黑框无镜儿眼镜,身材不高也不矮,气度非凡,走路带风。所到之处,身后女粉丝众……”。
相关作品
自1981年以来,单田芳先后出版了近四十部评书,是中国出版评书最多的评书演员。《
明英烈》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2000年
群众出版社出版了“单田芳评书全集”。《
》也将其列为近年来大陆经典武侠小说作家之一。
2003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
艺术人生》推出单田芳专访,回首单田芳人生坎坷的轨迹,倾听生活中单田芳的喜怒哀乐。
2008年12月22日,央视文艺频道《
中国文艺》
向经典致敬系列推出单田芳专场节目。
评书表演艺术家
田连元、文艺评论家
常祥霖、单田芳女儿单慧莉、单田芳关门弟子
杨永恩、林野、杨东玉、刘靖坤等嘉宾莅临现场。
2020年6月17日,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栏目播出主题为《单田芳的评书人生》的节目,解读单田芳的自传书籍 《言归正传 单田芳说单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