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又叫成汤、武汤、武王、天乙,在
殷墟甲骨文中又称其为成、唐或大乙,西周甲骨
金文中称其为成唐。
子姓,名履,
帝喾的后代,
商朝的第一任帝王。
商汤即位成为商氏部族君主之后,迁都地(现地址有河南商丘东南、郑州中心城区管城、安徽亳州3种说法)、重用贤能伊尹与仲虺,以夏朝方伯的身份征伐那些不尊礼制或为祸作乱的诸侯。当时的夏桀,暴虐无德、荒淫无道,于是商汤先是安排伊尹充当卧底刺探夏国情报;而后对那些支持夏桀的诸侯展开讨伐以削弱夏的实力;最后借上天的名义率领各路诸侯大军对夏桀进行征讨。在推翻夏桀之后,商汤建立商朝,成为天下之主。商汤在灭夏立商登上帝位之后,以“为民服务、有功于民”作为自己的执政宗旨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推行了改革,一方面在国家制度上,商汤为统治阶级与普通民众都制定了相对应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商汤在历法上推行改革,改年为祀将丑月定作岁首;商汤还在土地与税收制度上推行“立助法”,以达到“公田而不税”的效果;同时又将服饰颜色改为白色,并且带领百姓开采庄山之“金”铸造“金币”。由于连年大旱,商汤于桑林中亲自为民祷雨,而后天降甘霖。之后商汤像尧、舜、禹那样巡狩天下,迁九鼎于都城。就在商朝建立后的第十二年,商汤病逝,而后他的儿子外丙继位,也就是外丙帝。
商汤执掌商族十七年后建立
商朝,而后又执政天下十二年,据《太平御览·皇王部》所引用《韩诗内传》中的记载,商汤百岁而崩。他在位期间,从不以天下为私有,任用贤能、广施仁德、守护礼制、为民服务,
司马光评价其为“仁德明主”。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成汤的先祖
子契是
帝喾的儿子。殷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于是被封在商(现在的
商丘市)地,赐姓子氏,因此成汤姓子。成汤是殷契的第十四
世孙,娶了当时有莘国国君的女儿为妻,也就是汤妃。
执掌商族
成汤所处的时代正好是
夏朝的
夏桀当政,夏昏庸残暴、荒淫无道,致使当时的天下民不聊生。夏舛十五年,在
主癸死后,成汤继任成为
商朝君主,这一年为成汤元年。
商族部落从殷契到成汤,共
迁都了八次。成汤即位后,为了追随先祖帝,于是定居(也就是定都)于帝喾的故地亳(现在的河南商丘东南)。为此,成汤特意写下《帝》,用来(在祭祀的时候)向
帝喾报告(迁都亳的)这个情况。
重用贤能
成汤上任后,任用薛国始祖
奚仲之后
仲虺为商国左相。仲虺对于治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曾经主张兼并那些处于动乱中的国家,认为覆亡了的(国家)则可以欺侮,对那些名存实亡的要推翻,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则要尽快巩固。仲虺认为这就是国家的治理之道。
还有,据《吕氏春秋·孝行览》所记载,成汤听说在有莘国有一个名叫
伊尹的人非常贤能,就派人去请伊尹来辅佐自己,伊尹也想要归附成汤,但是有莘国的国君却不答应。为此,成汤向有莘国国主的女儿提亲,想要以结亲的方式让有莘国国君同意伊尹归附自己。对此,有莘国国君非常高兴,于是将伊尹作为自己女儿的陪嫁仆人送给了成汤。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以汤妃有莘氏随嫁臣仆的身份见到成汤,他背着锅砧板,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与讲解尧、舜的治国之道,劝说成汤施行
王道治国。此外,关于商汤任用
伊尹的过程在《史记·殷本线》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伊尹不愿出仕,商汤通过五次拜访才说服伊尹辅佐自己。当然,不管是哪种说法,都体现了商汤求贤若渴的治国态度。
成汤任上,任用有才能的
仲虺与伊尹为左右相,治理国家。在仲虺与伊尹的辅佐之下,使商汤万民归心,最后灭夏建商。
削弱夏国
据说成汤有七个名子,一生出征九次打仗(也有说法认为成汤前后征伐了十一次)。
首伐葛伯
成汤当时担任
夏朝的方伯,领导和管理其他诸侯,有出兵征讨其他诸侯的权力。成汤认为不敬畏先祖与天命的人要受到重重的惩罚,不能轻易宽赦。然而,当时与商都亳地相邻的葛部落君主葛伯却放纵无道、不祭祀先祖神灵。于是成汤便派人去询问葛伯为什么不祭祀,葛伯找了个借口说自己没有祭祀用的牲畜,于是成汤给葛伯送去了牛羊。然而,葛伯却依然不祭祀,而且还把成汤送去的牛羊给吃了。面对成汤的再次询问,葛伯又找借口说没有祭祀用的谷物,为此,成汤派人去为葛部落耕田,还安排商国的老人与小孩去给耕田的商人送饭。可没想到的是葛伯竟带人拦截了那些送饭的老人与孩子,不仅抢了他们所带的饭食还残杀了一些小孩。于是,成汤便率兵讨伐葛伯,为百姓复仇。对于征伐葛伯一事,成汤写下了《汤征》记载了征讨葛氏部落的情况。
探夏虚实
为了推翻
夏桀的残暴统治,在夏桀十七年(也就是商汤三年)时,商汤与
伊尹一起演了一出苦肉计,先是让伊尹假装冒犯成汤,然后成汤扬言要射杀伊尹,最后伊尹从商地逃离,出逃至
夏都。通过这出苦肉计,伊尹取得夏桀信任,于是伊尹得以留在夏都充当卧底,为成汤刺探夏国情报。。同时,卧底期间,也让身处
夏朝首都的伊尹深刻体会到了夏王朝的无道与丑恶。
夏桀二十年(商汤六年),在夏都卧底三年的伊尹又重新回到了商都亳,当伊尹在亳城的北门见到商汤的贤臣女鸠和女房时,写下《女鸠》与《女房》,以表达他从夏都归来商都时的心情。回到商都的
伊尹将自己在夏都所搜集到的情报都禀报给了成汤,他告诉成汤,桀沉迷于女色,被妹喜所迷惑,同时又宠爱琬和琰两个女子,夏国民众都不堪忍受桀的统治,人民心里充满怨气,整个社会都非常消极,大家都认为上天不保佑夏国,夏国的命运即将灭亡。成汤听完之后,表示伊尹所说的情况证实了民间的传言,与大家歌(
民俗音乐)里唱的意思差不多。然后成汤与伊尹互相约定,表明一定要灭夏的决心。为了进一步实施灭夏的计划,伊尹再次去到
夏都观察夏国的动静,并且与桀的宠妃妹喜私下联络取得妹喜的信任,通过妹喜所透漏桀晚上的梦境,分析出夏国兵力部署东实而西虚的情况,然后回商汇报。
剪夏羽翼
通过
伊尹所获取到的夏国情报,成汤认为攻夏的时机已经成熟,尽管当时商国正遭遇旱灾,但成汤没有犹豫,还是决定发兵攻夏。而后,成汤便率军对那些支持
夏桀的部族与势力相继展开了征伐,夏桀二十一年(成汤七年),成汤率军征讨有洛氏,并且灭掉了有洛氏。同样是在这一年,成汤出征攻打荆国,迫使荆国的君主荆伯投降。夏桀看到实力强盛的商国不断扩张,而拥护夏的诸侯却逐渐被削减,于是第二年(也就是夏桀二十二年,成汤八年),夏桀召成汤前往
夏都朝见,然后就把成汤囚禁在了夏台。直到一年后,夏桀才释放了成汤。
重获自由的成汤得到更多部族的拥护,于是各路诸侯都投到了成汤的麾下,听从成汤的号令。
夏桀二十六年(成汤十二年),成汤率军灭了温氏部族。两年后,昆吾氏作乱攻打商。成汤召集各路诸侯于商都亳的北部议事,之后又出兵征讨了两个支持夏桀的部族——韦国与顾国。也是在这个时候,
夏朝的官员
终古投奔商汤。第二年,顾国被商所灭,夏臣费伯昌也叛夏投商,后面费伯昌为商汤驾车,助商灭夏。夏桀三十年(成汤十六年),夏桀杀死了夏朝的大夫
关龙逄。这一年,商汤亲自手握大斧,和大臣
伊尹一起,率领各个诸侯大军一起去征讨昆吾氏。
灭夏立商
经过十几年的征战,此时那些支持
夏桀的部族已经基本被成汤所治服,同时拥护成汤的诸侯也越来越多。终于在夏桀
三十一年(成汤十七年),成汤召集各路诸侯大军,直指夏都,讨伐夏桀。
汤誓
在出发征讨夏桀的誓师大会上,商汤首先声明夏桀罪大恶极,自已征伐夏桀是奉上天的指令,为民除恶。如果自己不去征讨夏桀,那么就是违背上天的意志,这样自己也会遭到上天的惩罚。其次,商汤拉拢其他诸侯,说只要与自己一起奉行上天对夏桀所降下的惩罚,那么就可以受到重重地奖赏。最后,商汤又对那些仍然支持
夏桀或犹豫不决的诸侯加以震慑,表示对于那些违抗自己命令的诸侯,他一定会加以惩罚,决不会宽赦。商汤把自己所说的这些话传令告诉给各个长官与诸侯,将这些内容写成《汤誓》。针对出师征讨夏桀的这件事,商汤认为自己“勇武”,因此又号称武王。
灭夏
商汤率军与夏桀的军队在有氏的故地蒲州(现在
运城市)交战,商汤大胜,夏军溃败,夏桀只得退守鸣条(现在的
山西省运城安邑夏县之西)。之后商汤追杀至鸣条,在一个雷雨天气与支持
夏桀的昆吾氏大军展开决战,商汤在
鸣条之战中取得胜利,大胜昆吾氏。夏桀虽已失败,但是当时的三(也称三或三)部族依然支持并忠诚于夏桀,于是夏舛又逃到了三㚇(zōng)的领地。商汤又出兵攻打三㚇部族,两军在(现在
濮阳市范县一带)大战,商汤战胜了三㚇,并且缴获了三㚇部族的珠宝玉器等很多财产。战胜三㚇之后的商汤在焦门(现在的山东
宁阳县附近)抓获了夏桀,商汤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并没有处死夏桀,而是将夏桀流放于南巢(现在的安徽巢湖市一带)。而后,商汤的两位大臣
义伯与仲伯写下《典宝》,明确规定从三㚇部族所缴获来的珠宝玉器等财产属于国家的固有财产。
建商
商汤在平定了
夏朝的残余势力之后,想要将夏朝所供奉的社神更换掉。但是当时夏朝所供奉的社神是远古共公氏之子
句龙也就是后土,商汤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到更好的神来代替。于是商汤就决定不再更换社神,并且写下《夏社》来说明夏朝社神不可以更换的原因与道理。后来,
伊尹向天下报告了此次讨伐
夏桀所取得的成果与战绩。商汤平定了天下之后,所有诸侯都对商汤表示臣服,奉商汤为天下之主,于是
商朝建立。在商汤十八年时,商汤登上帝位,定都亳。
执政天下
汤诰
商汤回到商都亳,写下《汤诰》。在《汤诰》中,商汤声明自己“为民服务、有功于民”的执政宗旨,表示其他的诸侯或官员不能不为百姓民众谋立功业,要努力办好各自的职事、担当各处的职责,否则的话就会受到商汤的惩罚。
大治
商汤命大臣
伊尹写下《
咸有一德》,用来规范君臣都应该拥有和遵循纯一的品德;又命大司空
咎单写下《明居》,用来规范民众百姓所应该遵守的法纪规则。后来,商汤又修改历法,改变了服饰的颜色,崇尚白色,规定在白天举行朝会。
商汤十九年,地处偏远的
氐族与
羌族前来商都归附纳供。第二年,
夏桀在亭山去世,商汤下令严禁歌舞,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建立
商朝的第四年(成汤二十一年),商朝开始铸造金币。当时恰逢连续几年的大旱,于是在成汤二十四年时,商汤亲自于桑树林之中为民祷雨,随后天降甘霖,结束了持续多年的大旱灾。为表庆祝,在第二年时商汤命
伊尹创作出《大濩》乐。这一年,渡过了旱灾难关之后又经过了一年的休养生息,商汤开始了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巡狩天下。这次巡狩,商汤与各方诸侯定下了进献的法令。又过了两年,商汤将代表帝王权力象征的九鼎迁到了商都。
百岁而崩
成汤二十九年,执掌商氏部族17年之后建立
商朝又称帝12年的商汤去世,据《太平御览·皇王部》所引用《韩诗内传》中的记载,商汤百岁而崩。商汤逝世之后,太子
太丁还没来得及即位就也跟着去世了,于是就立太丁的弟弟
外丙为帝,也就是外丙帝。
为政举措
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
商汤的执政宗旨就是要求帝王、诸侯与官员为民服务、有功于民,这与
夏桀让天下为帝王一人服务的执政宗旨恰好相反,因此,商汤在讨伐夏桀之初就写下《汤誓》,表明夏桀的残暴统治违背天道,自己尊照上天的意志对其进行征讨。在商汤灭夏建商之后,登上帝王之位的商汤又作《汤浩》,在《汤浩》的开篇,商汤就强调自己的为政宗旨是要求
统治阶级必须“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也就是说那些身处统治阶层的诸侯与官员必须努力,一定不能无功于民,而是要勤政爱民,为民做事,否则就会遭到商汤的重重惩罚。对此,在《汤浩》中,商汤一方面以
大禹、
皋陶治理水患、为民操劳、建立功业使民众得以安居乐业,以及
后稷教导民众播种耕耘使民众得以种植各种庄稼等为正面教材,表明只有对民众有功,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商汤又以
蚩尤和他的臣下扰乱百姓为反面教材,表明残害百姓就得不到上天的保佑必将遭到上天的惩罚。最后,商汤又再次警告各诸侯与官员,如果谁做的不合格、不能为百姓谋福祉,那就不再具备统治和领导百姓的资格,真到了那个时候,面对的将是商汤的重大惩罚。
制度改革
商汤建立
商朝之后,作为新的帝王,首先需要在国家的管理上制定相应的规范与制度。这其中主要分成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诸侯与官吏士大夫等统治阶级的品行规范;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普通民众所要遵守的法纪规范。对此,商汤除了自己亲自写下《汤诰》来明确“为民服务、有功于民”的为政宗旨之外,还分别命
伊尹与咎单写下《
咸有一德》与《明居》来分别对诸侯官员与普通百姓进行告诫。在《咸有一德》中,伊尹告诫掌权者,天命无常,唯有保持仁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反之,如果不修德行,那么就算拥有九州天下,也会很快失掉。同时,伊尹以
夏桀举例,正是因为其不修仁德、怠慢神灵、虐待民众,才走向灭亡。而自己与商汤,则因为拥有纯一之德,能合天意,能接受上天英明的使命,因此才拥有了九州民众的拥戴,以此为基础革除了夏桀的统治,这不是上天对商国的偏爱,而是上天佑助仁德的人。所以,掌权者必须保持德行纯一,这样自然能够得到上天的保佑,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
咎单所写的《明居》由于早已遗失,所以已不知道其具体内容,只是
刘宋史学家
裴骃在《史记·殷本纪集解》中注引
东汉经学家
马融的话说:“咎单,汤司空也。《明居》民之法也。”
历法改革
商汤在推翻
夏桀的统治建立
商朝之后,就对
夏朝时所用的历法进行了改革,把“年”改成“祀”,一年就叫做一祀,同时将丑月用作每年的
正月。后续在商汤历法改革的基础上经过演变,到商朝中期时发展出了一直延用至今的“
天干地支纪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法。《周逸书·卷六·周月解》认为商汤的历法改革是“变更百姓的视听,顺应天时的大变,是那一个时代的大事”。
土地改革
商汤在土地的政策上推行“立助法”。所谓“立助法”,就是把六百三十六亩划分为九区,形成一个井字,算作一井(类似于现在的九宫格)。每一区有七十亩,周围八区分别分给八户人家耕种,中间一区为集体所有由这八户人家共同耕种(称为公田)。中间公田里的收成全部上交国家。
税制改革
在基于土地“立助法”的基础上,由于每八户人家共同耕种的一区公田的所有收成归国家所有,所以国家便不再征收赋税。也就是说,百姓只需要共同耕种公田就不用再纳税,而国家的开销以及帝王、诸侯与士大夫的俸禄等等都从公田的收入中进行开支。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此,《礼记·王制》就有“公田而不税”的记载。
服饰改革
夏朝“尚黑”,也就是说夏朝社会流行黑色。商汤建立
商朝之后把白色改为当时当时社会的“流行色”,引导民众“尚白”,所以当时的商朝人民都喜欢白色的衣服。另外,不止是衣服,包括器具、车马、旗号等都偏向于白色,就连祭祀先祖时所选用的牛、羊等供品也以白色皮毛的为佳。
货币改革
早期的人民都是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贸易,后来用贝来作为一般货币的单位。在《
竹书纪年》中记载,商汤二十一年,也就是在建立商朝四年时,商朝开始铸造“金币”。另外,在《
管子》中也有记载,在
商朝建立之初,由于天下大旱,导致天下灾荒严重,于是商汤便组织百姓开采庄山之金铸造“金币”,来救赎百姓。
历史评价
《
史记·夏本纪》中,
司马迁评价商汤“修德”,所以诸侯都归附于他。
《资治通鉴·周纪一》中,司马光将
夏桀、
帝辛与商汤、
姬发进行对比,评价商汤和周武王为“仁德明主”。
《周易·革卦》把商汤伐桀灭夏建商称作“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东汉儒家学者
郑玄在为《礼记·王制》作注时,对于商汤所推行的以“立助法”为基础从而达到为百姓免税效果的作法评说:“借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在《
逸周书》中,评价商汤灭夏建商是“消除百姓灾难,顺应天意革命”。
商朝建立之后,商汤改革历法,《周逸书》中认为这是“变更百姓的视听,顺应天时的大变,是那个时代的大事”。
《
尚书》中将商汤与尧、舜、禹并列称为圣贤,因为他们不以天下为私有。
《吕氏春秋·仲秋纪》中记载,商汤在打败了
夏桀之后,发扬仁慈的美德,抚恤百姓,同时拔举和任用
夏朝的人才。书中称商汤的这种做法是顺应人民的意愿,使远近的人民都归附商汤,因此而称王天下。
《
三国志》中记载汉后主
刘禅将商汤、
姬发与夏桀、
帝辛进行对比,评价商汤与周武王因为仁德而得以称王,而桀与纣则因为暴政而自取灭亡。
唐
李世民在《
帝范》中评价商汤不因为
伊尹的出身低贱而有所嫌弃,从而得到伊尹的辅佐以
王道治国。
在曾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的毛双民与另一位国学、历史学者任德山一起合著的《中国大历史》中,评价商汤为“明君”,其中称商汤“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影响远至
黄河上游,使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相关争议
伊尹归汤争议
关于伊尹归附商汤的记载与说法不一。其中《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成汤听说伊尹是一个很有才德却不愿意出仕为官的隐士,于是成汤就派人去请伊尹出仕。前后去了五趟,
伊尹才答应追随成汤,并且向成汤讲述了远古帝王与九类君主的所有事迹。成汤在见识了伊尹的学识与能力后,任用伊尹来管理国政。后来,伊尹辅佐成汤灭夏,成为了
商朝的开国元勋。
另外《史记·殷本纪》还记载了另一种说法,说伊尹听闻了成汤的仁德之名,于是想要求见成汤而没有门路。后来伊尹就去给汤妃有莘氏做了一个随嫁的臣仆,终于见到了成汤。身为臣仆,伊尹背着钣锅砧板,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劝说成汤施行
王道治国。
在《吕氏春秋·孝行览》中的记载更像是以上两种说法的结合:
伊尹本是有莘国的一普通人,但由于能力出众且贤名远播而得到商汤的青睐,商汤拜访伊尹,请求伊尹辅佐自己治理商国。然而在伊尹同意归附商汤之后,有莘国国君却不愿放伊尹离开。为此,商汤向有莘国提亲迎娶有莘国国君之女,两国结为姻亲。于是,有莘国国君在高兴之余便将伊尹作为女儿的陪嫁臣仆送给了商汤。
《咸有一德》创作年代争议
关于伊尹所作的用来告诫统治者行为规范的《咸有一德》,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为成商刚刚建立
商朝之时,伊尹所做;但是在《
尚书》中,又记载其是商朝第四位帝王
太甲时期,
伊尹告诫太甲所说的话。对此,
唐朝史学家
司马贞在《史记·殷本纪索隐》中,注解说“《尚书》伊尹作《咸有一德》在太甲时,太史公记之于斯,谓成汤之日,其言又失次序。”司马贞的意思就是指责
司马迁在《
史记》中记载错误,他认为《尚书》中的记载是正确的。然而,中国礼学家,同时也是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的
陈戍国先生却认为,司马贞当时所读的《尚书》中的《
咸有一德》为晋人所作的“伪古文”,并且批司马贞过于“狂”了。不过,撇开年代争议不谈,史料中对于《咸有一德》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都是在告诫当权者要修仁德,对此,
刘宋史学家
裴骃在《史记·殷本纪集解》中就有引用三国时期魏国经学家
王肃的话说:“言君臣皆有一德。”
亲属关系
轶事趣闻
视民知治
成汤曾表示,一个人可以通过水中的影子看到自己的样子与长相,同样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通过当地百姓的生活情况与精神面貌来知道它(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治理状况。对此,大臣
伊尹大加赞同,称赞成汤是一个能听善言、能抚万民的英明之主。
仁及万物
有一次成汤外出时,看到有百姓在四面都张开了捕猎的罗网,那人一边张网一边祈祷,想要将上、下、左、右所有经过的猎物全都一网打尽。成汤见了之后,心想这样会把所有猎物都捕尽的,于是叫那个张网的人撤去一面,只留下三面罗网。其他的诸侯听说了此事,都称赞成汤的仁德,说他仁德的程度连禽兽都受到了恩惠。
桑林祷雨
商朝初建之时,天下连续数年大旱,致使百姓游离失所、民不聊生。于是商汤便请来太史,
占卜天意。太史在占卜过后,解读卦象认为需要杀一个人作为牺牲品,用来向上天祈雨。商汤听后坚决不同意,他表示,我们祈雨的目的正是为了救人,又怎能为了祈雨而杀人,如果说必须要杀死一个人作出牺牲的话,那就牺牲我好了。于是,商汤沐浴斋戒、修剪头发和指甲,乘坐白马拉着素车,身上缠绕好白茅草,将自己装扮成向上天祈雨的祭品,在桑林旷野中向神灵祷告。商汤向上天请罪,他将世间的一切罪责都归咎于自身,自我责备。同时,商汤质问上天,自已在政事上是否合乎法度;自己在治民上是否无道失职;自己住的宫殿是否过于雄伟;自己后宫妇女是否太多太奢侈;自己是否让贿赂的人达到了目的;自己是否让进谗言的小人得逞。就在商汤祈雨的过程中,上天好像听到了他的话一样被其所打动,于是方圆数千里便下起了大雨。
贤妃有莘氏
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有莘氏贤良淑德,成为商汤后来成就帝位的贤内助。一方面,汤妃有莘氏相夫教子,为商汤育有外丙、仲壬二子,并且通过良好的教育使外丙与仲壬都具有良好的德行,后来在商汤驾崩之后,外丙与仲壬分别继任成为
商朝的第二任与第三任帝王;另一方面,有莘氏统领后宫,将商汤的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教导后宫女子以礼行事、思想端正,没有人做出越轨之事;再加上有莘氏为商汤带来的能臣伊尹,成为商汤成就帝业的最大助力与功勋。
后世纪念
汤陵
汤陵又称汤王陵,也就是商汤的陵墓(衣冠冢)。在
魏文帝时期的《
皇览》中有记载“涡北凤头村,丛葬中有成汤故垒”。意思是说,商汤葬于
涡河北岸的一个名叫“凤头村”的地方。也就是说汤陵位于现在的安徽省亳县城北门外一公里的涡河北岸,这里在古代就名为“凤头村”,而且亳地也正是商汤时期
商朝的
首都所在。
不过魏文帝时所说的汤陵,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很难再找到痕迹,后来在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御史张九功命
知州张羽廷为商汤重立庙堂、重修陵墓并建立碑碣。当时在重修
汤王墓时在陵前所种下的一
桧柏后来长成了一颗四百多年的参天古树,至今茂盛异常。到
清代时,
汤陵的墓碑又得以重修,当时的书法家
梁巘曾在此亲笔为商汤书写碑刻“重修汤陵碑记”,这块碑至今仍屹立于汤陵之前。并且当地政府与百姓为了附会商汤于桑林为民祷雨的事迹,于
东北地区二里种植桑林,以作为商汤祷雨之地。
后来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当时蚕桑学校的校长张荆池把汤陵附近六十亩的土地全部买了下来,且全部种上胡桑,使当地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桑林。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当地县长刘治唐在汤陵所在地兴建公园,名为“汤陵公园”,公园中种植
松柏花卉,修有荷花水池。荷花池旁建亭,当代书法家胡纯厚为亭题名“后乐享”,一方面是有“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另一方面又契合商汤“为民服务、有功于民”的执政宗旨。
再后来“文革”时期,“汤陵公园”遭到破坏,其中很多的花草树木与文物古迹都被毁坏。直到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之后,才又对商汤园陵进行重修,但是重修后的园陵面积却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现在改名为“
汤王陵公园”,亦成为
亳州市一处著名的浏览胜地。
参考资料
毛双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