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额雁
鸭科雁属鸟类
小白额雁(学名:Anser erythropus Linnaeus)是鸭科雁属的鸟类,别名又称弱雁,小白额雁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在全球范围内被划分为三个亚种群:芬诺斯堪迪亚种群(Fennoscandian population)、西亚种群(west Asian main population)以及东部种群(Eastern population)。其重要的停歇地包括立陶宛、波兰等;小白额雁不在中国境内繁殖,在中国越冬的小白额雁属于东部种群,迁徙期间见于东北中部哈尔滨市、南部营口市河北省东北部,山东省河南省。非繁殖期主要集群活动于开阔盐碱平原、半干旱草原上和沼泽、水库、湖泊、河流、农田里,多于其他大型鸭雁类特别是白额雁混群。
小白额雁为中型雁类。外形和白额雁相似,但体形较白额雁小,体色较深,雌雄相似。嘴基和额部有显著的白斑。头顶、后颈和上体暗褐色,翅上覆羽外侧灰褐色;上体各羽缘黄白色,尾上覆羽白色。颏、喉灰褐色、颏前端具一小白斑。前颈、上胸暗褐色,下胸灰褐色,具棕白色端缘;腹白色,杂有不规则的黑色块斑;两胁灰褐色,具黄白色羽端,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小白额雁属于完全迁徙鸟类,春季迁徙一般于3月末至4月中旬,并于5月初至6月末陆续到达繁殖地。秋季迁徙一般于8月末9月初进行。喜集群生活,是一种植食性的水鸟。
小白额雁是全球易危(VU)鸟类,主要受到不合理的狩猎、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威胁因素,种群处于下降趋势。2000年8月,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
物种命名
白额雁的成鸟嘴基近额头处有白色横纹,故名白额雁,而小白额雁因外形与白额雁相似,但比白额雁小,所以叫小白额雁。
形态特征
物种特征
小白额雁体形较白额雁较小些,中型雁类。体长560-600mm,雄性的重量在1.95-2.3kg,雌性在2.1-2.15kg,嘴峰36-41mm;翅330-376mm;尾91-117mm;跗踱59-63mm。雌雄两性相似。嘴基和额上白色带斑特显著,伸展到两眼间,白斑后缘黑;头顶、后颈暗褐色;上体暗褐,各羽端缘黄白色;外侧几枚初级飞羽的外羽片灰褐,余均黑褐色;次级飞羽黑褐;内侧覆羽和飞羽与背同色;小翼羽及外侧覆羽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暗褐,羽尖纯白;颏、喉灰褐色,前端具一小块白斑;前颈、上胸暗褐色,下胸灰褐色,具棕白色端缘;腹白色,杂有不规则的黑色块斑;两胁灰褐色,具黄白色羽端,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褐色;嘴肉色或玫瑰肉色,嘴甲淡白;脚和腿橄榄黄,蹼淡色,爪淡白。眼周有一肿起的黄圈,以别于白额雁
幼鸟:体色较成鸟淡, 嘴肉色,嘴甲黑色,额上无白斑,腹亦无黑色斑块。虹膜深褐;嘴粉红;脚橘黄。
小白额雁的一些常见测量数据见下表:
物种对比
容易和小白额雁混淆的雁类为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灰雁(Anser anser)。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小白额雁分布广泛,在全球范围内被划分为三个亚种群:芬诺斯堪迪亚种群(Fennoscandian population)、西亚种群(west Asian main population)以及东部种群(Eastern population)。小白额雁繁殖季分布于西伯利亚和欧洲的极北部,如繁殖于北部地区和俄罗斯部分地区,包括半岛,西部苔原地区延伸到河东部地区以及西伯利亚西部地,南部和平原,西比利亚东部和以北地区。冬季可到欧洲东南部,埃及北隅,亚洲西南部、北部,朝鲜日本。其重要的停歇地包括哈萨克斯坦、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波兰
中国分布
小白额雁不在中国境内繁殖。在中国迁徙期间见于东北中部哈尔滨市、南部营口市河北省东北部,山东省河南省
此外,在中国越冬的小白额雁属于东部种群,越冬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具体分布地主要在湖南省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省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外,安徽的升金湖、湖北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江西南玑山自然保护区、上海市的崇明东滩、福建闽江口湿地、云南省的拉市海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江苏省、山东、河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也是小白额雁的越冬地,其中湖南省东洞庭湖是东部种群最集中的越冬地,约70%的个体在此越冬。
栖息环境
小白额雁非繁殖期主要集群活动于开阔盐碱平原、半干旱草原上和沼泽、水库、湖泊、河流、农田里。多与其他大型鸭雁类特别是白额雁混群。而繁殖期小白额雁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苔原与灌木覆盖的亚北极地区、亚平原泰加林地区,也栖息和繁殖在山溪河流下部、山脚、山地、湖泊,甚至高山悬岩上,常在冰雪融化的沼泽地区和多石的苔原地方活动。冬季和迁徙期间多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江河、水库、海湾、开阔的草原和半干旱草原地区。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小白额雁是完全迁物种(full migrants),即所有种群全部个体都迁徙。
小白额雁于8月末9月初从芬诺斯堪迪亚和西亚繁殖地出发,向南途经匈牙利或向东再向南,穿过北西伯利亚泰米尔半岛、哈萨克斯坦北部,并最终来到黑海,到达欧洲东南部的越冬地匈牙利平原,以及近东。东部种群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越冬。通常在10月-3月间待在越冬地——欧洲东部和东南部,里海,黑海沿岸和中国长江中下游湿地。春季迁徙最早始于2月,大量在3月末至4月中旬,并于5月初至6月末陆续到达繁殖地。其中在中国长江流域停歇的小白额雁,春季迁徙到达俄罗斯北极苔原带,主要在阿穆尔河流域停歇。小白额雁的迁徙主要在晚上进行,白天则会选择觅食和休息等行为。
小白额雁的觅食行为多在白天,善于在地上行走和奔跑,通常早晨前往觅食地,中午返回休息地进行休息或饮水,然后再次成群飞到觅食地觅食,直到太阳落山才又回到休息地,有时也在觅食地夜宿。
觅食行为
小白额雁是一种植食性的水鸟,春、夏季多在海边或湖边草地上觅食植物芽苞、嫩叶和嫩草,秋、冬季则主要在盐碱平原、半干旱草原、水边沼泽和农田地区觅食各种草本植物、谷类、种子和农作物幼苗。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越冬的个体,食物资源高度专一化。在11月初到达鄱阳湖区时,会利用裸露滩涂上的荸荠(Eleocharis dulcis)这部分资源,在12月左右会被消耗尽。因此,这些个体会在其期间利用异鳞薹草薹草属 heterolepis)待到1月荸荠的再次生长,他们又会飞回重新利用这些资源。
社群行为
小白额雁在迁徙期间,飞行、休息和觅食都会集结成群,飞行时组成“一”或“人”字形的队列。越冬季时,会集结成大群于适宜的越冬地,还会与白额雁等雁类混群生活。
交流行为
小白额雁在繁殖地的告警声为响亮的queue-oop;飞行时音调比白额雁高,常为重复的kyu-yu-yu。
机警行为
小白额雁行动谨慎,遇危险时,常迅速向四方奔逃,分别藏于乱石中或草丛中,如在水里则向四处游开,或潜入水中,仅将头露出水面。当离开栖息地时,小白额雁常在栖息地上空边飞边叫飞翔几圈后才飞走;返回栖息地时亦常要先在上空盘旋几圈后才降落。有时它们飞得很高,然后突然直冲而下;有时它们飞到临近水面时又突然急速地直冲而上,飞向高空,最后当确信无危险后才降落于水面或水边沙滩上,行动谨慎小心。
生长繁殖
小白额雁的三个亚种群:芬诺斯堪迪亚种群在俄罗斯科拉半岛和北欧地区繁殖;西亚种群主要在俄罗斯泰米尔半岛以西的北方苔原繁殖,包括伯朝拉以东和西西伯利亚(亚马尔半岛格达半岛)以西的地区;东部种群主要在泰米尔高原和普托拉纳高原南部、以及东西伯利亚和楚科塔以北的区域繁殖。
小白额雁繁殖期6-7月。通常5月中旬至5月末即到达繁殖地,6月初开始产卵。小白额雁并不进行集群繁殖,而是成对或完全独立地营巢。即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就成对离开群体寻找巢位。营巢在紧靠水边的苔原上或低矮的灌木下,有时也在水边山地岩石堆中营巢。巢极简陋,由干草和苔藓植物构成,内垫少许绒羽。每窝产卵4-7枚,通常4-5枚,卵为淡黄色或色,大小为(69-84.5)mm×(43~52)mm。雌鸟孵卵,雄鸟通常是在离雌鸟50m以外的区域守护,只要雌鸟在周围发现另一只同类四处游荡,它就会立即发动攻击,雄鸟一般不会参与雌鸟的攻击,它们会专心看守领域和巢区,孵化期25天。成年个体完成繁殖后,会在繁殖地经历一段换羽期,期间无法飞行。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小白额雁是全球易危(VU)鸟类,种群处于下降趋势。2018年研究学者Aarvak和Oien指出,尽管1981年至1999年科学家在芬兰瑞典对小白额雁进行了人工繁殖和放养,但芬诺斯堪迪亚种群似乎濒临灭绝,只剩下30-35对。而根据秋季迁徙期间中途停歇地的调查记录评估的欧亚大陆西部种群数量已从21世纪初的1万到的2.1万只增加到2015年的3万到3.4万只。根据评估结果,小白额雁欧亚大陆西部种群在2017年其种群规模可能高达48580±2820只,但是,这种增加可能是因为当年在哈萨克斯坦增加了新的调查地点所致。对东部种群种群数量的2016年最新估计是1.4万到1.9万只,约占全球小白额雁种群数量的25%。
致危因素
不合理的狩猎、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是威胁小白额雁种群数量主要的因素。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适合小白额雁的繁殖地减少,其他物种的繁殖地北移,加大与其他物种在繁殖时的资源竞争压力。而在小白额雁的主要繁殖地中旅游业和垂钓对其繁殖带来的干扰,以及一些非法狩猎和围补,在北极西部根据计算,大概每年会有20%-30%的数量被猎杀,如因为外观与白额雁(俄罗斯可合法捕猎)类似,而引起的误捕,繁殖地的非法和偶然的狩猎活动,也威胁着小白额雁东部种群的生存能力。在小白额雁重要迁徙停歇地加里宁白令海岸,原油污染、湿地围垦及其引发的植被变化,也是小白额雁的重要威胁。
保护级别
2000年8月,小白额雁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2月5日,小白额雁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2年,小白额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
保护措施
法律保护
1979、1997年,小白额雁分别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Ⅰ、Ⅱ,属于需要国际合作保护的迁徙物种。1979年,小白额雁被列入《欧盟野鸟保护指令(The EU Birds Directive)》附录Ⅰ、Ⅱ和Ⅲ,在欧盟成员国中受到保护。1981年3月,白额雁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
此外小白额雁在中国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2022年6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
建设保护区
国际上已经存在专门针对小白额雁的保护组织,如AEWAIWG(The AEWA Lesser White-fronted Goos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EU Life projects 等。1995年开始,部分保护组织通过给小白额雁的其中一只脚套上金属脚环的方式跟踪小白额雁的迁徙过程(GPS技术的兴起使得观察小白额雁的行踪更为方便),定位、监测和保护关键区域,防止栖息地丧失,管理集结区和越冬区的栖息地。
中国学者根据分布点记录,在各省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中,有小白额雁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共计33个,其中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0个省级自然保护和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
参考资料
小白额雁.ADW.2023-10-05
Anser erythropu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10-05
Anser erythropus.IUCN.2023-10-05
小白额雁.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10-04
小白额雁.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10-05
Anser erythropus.cms.2023-10-05
The Birds Directive.europa.2023-04-09
..2023-1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生态环境部.2023-04-09
目录
概述
物种命名
形态特征
物种特征
物种对比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社群行为
交流行为
机警行为
生长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法律保护
建设保护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