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羚(
食虫类:Kobus ellipsiprymnus),
洞角科水羚属哺乳纲,是一种大型
羚羊。体型健壮,体长1.77~2.35米,肩高1.2~1.36米。
雌性体重161~214
千克,
雄性体重198~262千克。被毛蓬松,体色随着年龄的增长由
红棕色逐渐变灰。嘴和眉毛呈白色,喉部有一块围嘴形状的乳白色斑点,臀部有白色围圈。仅雄性有角,角长而螺旋,中段向后弯曲,角尖向前,长度为55~99厘米。
水羚广布于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由于难以忍受炎热天气和干旱,常栖息在水源附近,例如河流、湖泊和山谷周围的
灌木丛和稀树草原地区。由于对草原和水的需求,水羚的生态过渡带分布稀疏。
该物种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但整体数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迪氏水羚(Kobus ellipsiprymnus defassa),由于偷猎和
人类活动,
栖息地大量减少,已被IUCN 评为近危(NT)。
演化和分类
演化
已发现的水羚化石较少,仅在人类摇篮(the Cradle of Humankind)中的Swartkrans 遗址有少量分布。部分学者认为水羚起源于非洲东海岸,北部是非洲之角,西部是东非裂谷。
分类
水羚是
洞角科水羚属的五个物种之一。1833年,
爱尔兰博物学家威廉·奥格尔比(William Ogilby)首次对其进行了描述。水羚由地理分布被分成两个类群,迪氏水羚群和普通水羚群(ellipsiprymnus group)。迪氏水羚群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北部、中部和西部,普通水羚群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部,两者间存在大量杂交情况。水羚曾根据毛色,被分为37个
亚种。经调整合并,现已知13个亚种(9个属于迪氏水羚群,4个属于普通水羚群)。
形态特征
水羚在
水羚属五种水羚中体型较大,体长一般为1.77~2.35米,肩高一般为1.2~1.36米。尾长18~45厘米,是最重的
羚羊之一,一只刚分娩的幼崽通常重13.6
千克左右。水羚
性差异明显,
雄性比
雌性高近7%,长约8%,且雄性体重增长比雌性快。雄性肩高通常在1.27米以上,体重一般为198~262千克;而雌性在1.2米以上,体重161~214千克。仅雄性有角,角长而螺旋,向后弯曲,长度为55~99厘米。角的长度与雄性年龄有一定关系。在雌性的
颅骨上可以发现一个骨块形式的残角。
水羚体型健壮。被毛蓬松,嘴和眉毛呈白色,脖子很长,喉部有一块围嘴形状的乳白色斑点,臀部有白色圆圈。黑色的腿短而强壮。雌性有两个乳头。眶前腺、足腺和腹股沟腺缺失。水羚的皮毛虽然看起来很厚,但实际躯干上的毛发较为稀疏,脖子上的毛发则又长又粗。体色随着年龄的增长由
红棕色逐渐变灰,
雄性比
雌性毛色深。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水羚广布于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东至东非大裂谷东部,西至阿尔伯丁裂谷,南至赫鲁赫鲁韦-乌姆福洛济野生动物保护区(Hluhluwe-Umfolozi)和
纳米比亚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分布主要包括
安哥拉、
博茨瓦纳、
刚果、
埃塞俄比亚、
肯尼亚、纳米比亚、
南非、
坦桑尼亚和
乌干达等国家,西部和北部主要包括
乍得、
科特迪瓦、
加纳、
马里、
尼日尔、
尼日利亚和
塞内加尔。
栖息环境
水羚栖息于河流、湖泊和山谷周围的
灌木丛和稀树草原地区。由于对草原和水的需求,水羚的群落交错区分布稀疏生活习性
社会行为
水羚相对营定居生活,但有时可随季风迁移。作为群居动物,一个社群中通常有6~30头个体,可能由
雌性及其后代组成,也可能由单身个体组成。社群规模受食物影响,在夏季食物充足时增加,在冬季的几个月会分散开。雌性的家域有200~600公顷。少数雌性可能形成单身雌性群。虽然雌性几乎没有攻击性,但在社群中可能会出现轻微的摩擦。
雄性5岁开始表现出领地行为,但6~9岁的雄性最有优势。有领地的雄性通常拥有4~146公顷的土地。雄性更倾向于在自己的领地上定居,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可能会离开劣势领地去寻找更宽敞的领地。领地的标记并不复杂,粪便和尿液就可以完成。十岁以后,雄性往往会失去领地,被年轻个体取而代之,它们则退到一个小且缺少保护的区域。而在一些稳定的社群中年轻的雄性开始长角(7~9个月时),它们就会被拥有领地的雄性赶出社群,这些雄性会形成单身社群,可能走进
雌性的领地。
此外,还有另一个社会群体——卫星
雄性。卫星雄性是指没有自己领地的成年雄性,它们往往游走于领地之间。有领地的雄性可能允许一些卫星雄性进入它的领地,它们可能有助于保护领地。然而,它们也可能渐渐为自己夺取该地区。在
纳库鲁湖的一项研究中,只有7%的成年雄性拥有领地,只有一半有领地的雄性容忍一个或多个卫星雄性。
交流行为
雄性有几种展示自己的方式,如展示
喉咙和眼睛之间的白色斑块、展示颈部皮毛的厚度等,这些方式可能会吓跑入侵者。无领地者在面对领地所有者时,可以低下头部和身体表示臣服。
雄性间打斗可能非常激烈,可能导致腹部或胸部严重受伤而死亡。水羚是一种沉默的动物,利用裂唇嗅反应和鼻息声进行交流。
防御行为
水羚经常进入水中以躲避捕食者,包括狮子、
猎豹、
非洲野犬等,然而它们并不喜欢待在水里,它们受到惊吓时可能会跑到隐蔽处,雄性也经常会攻击捕食者。当发情时,水羚的皮肤会分泌一种麝香气味的油状物,这种难闻的气味有助于驱赶捕食者。当它们潜入水中时,也能帮助它们防水。
觅食行为
水羚对水有很高的依赖性,水羚难以忍受炎热天气下的干旱,因此常栖息在水源附近。然而,与同属的其他物种不同,在接近水的情况下,水羚会进入更远的林地。水羚70%~95%的食物是草,因此要经常在草地上取食。研究发现,尽管水羚比
非洲水牛和北美羚羊对
蛋白质的需求大得多,但与其他食草动物相比,它们在觅食(吃树叶、嫩枝和水果)上花的时间要少得多。
繁殖育幼
交配繁殖
水羚较其他
羚羊成熟较晚。
雄性在6岁时性成熟,而
雌性则在2~3年内达到成熟。雌性可能在2岁半左右受孕,并在10年内保持生殖能力。在赤道地区全年都可能繁殖,但雨季是生育的高峰期。然而,
苏丹地区的水羚会季节性繁殖,交配季节持续四个月。在非洲南部的一些地区可能更久。发情期最长持续一天。
雄性通过闻雌性的
女性外生殖器和尿液,确认了雌性在发情期后,开始交配。反抗意愿强的雌性会试图啃咬,甚至击退前进的雄性。雄性表现出裂唇嗅反应,并经常舔雌性的脖子,用脸和角的基部摩擦雌性的背部。在实际交配之前,会有几次尝试骑跨。
雌性将尾巴移到旁边,而
雄性则用前腿夹住雌性的两侧。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10次之多。
妊娠育幼
妊娠期持续7~8个月,通常产单胎,罕见双胞胎。分娩临近时,雌性会将自己隔离在
灌木丛中。新生的幼崽出生后半小时内就能站立,母亲会吃掉
胎盘。它通过咩咩声或打响鼻与幼崽交流。幼崽一般会被藏两到三周,最多可能被藏两个月。在大约三到四周时,幼崽开始跟随母亲,母亲通过举起尾巴发出指令。虽然没有角,但母亲仍会凶猛地保护它们的后代不受捕食者的伤害。幼崽在8个月时断奶,之后它们会加入同龄的小社群。年轻的
雌性一般与母亲一起在育幼群中,也可能加入单身个体群。水羚在野外可以活到18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活到30岁。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99年,记录水羚种群数量约为20万只,在其
栖息地的局部,种群密度较高(如
纳库鲁湖的种群密度\u003e10只/km²)。但是,水羚的种群数量已无更多详细调查,已记录到几次数量下降,并估计其整体种群数量上正在下降,普通水羚群和迪氏水羚群都在减少,特别是后者,其所在的许多保护区都有数量下降的报告,栖息地也在大量减少。
致危因素
种群数量减少主要是因为偷猎和
人类活动。修路、扩建居住区和农业发展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最大的威胁,但某种程度上,水羚定居的特性使其对栖息地变化敏感,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
保护级别
2016年,水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普通水羚被列为无危(LC),而迪氏水羚则是近危(NT)。
保护措施
约有60%的迪氏水羚和50%以上的普通水羚在保护区内,另外13%在私人土地上。
加蓬等国家设计了野生动物廊道,将保护区连接起来,使水羚能够跨保护区和国家进行迁徙、扩散和繁殖。当地还努力将保护和旅游业联系起来,建造保护性旅游旅馆,为当地提供可持续的收入,也可辅助大面积保护区的运转。
参考资料
水羚.青岛滨海学院世界动物自然生态博物馆.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