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
俄罗斯的主体民族 属欧巴人种
俄罗斯人(Russians,俄语:Русские)是俄罗斯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人人口约为1.44亿(2018年),其中约1.16亿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约2000万人生活在俄罗斯的邻国。约300万人生活在世界其它地区,主要在西欧、美洲,此外还有东欧、亚洲和其它地区。俄语为俄罗斯人的官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多数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基督新教。
“俄罗斯”一词起源于欧洲古代一个东斯拉夫部落的名称“罗斯”。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是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最早是游牧民族,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居住在维斯杜拉河及波罗的海南岸,从事农牧业,公元6世纪时,已有罗斯之称。俄罗斯人和芬-乌戈尔人在基因上有很多类似之处。芬-乌戈尔人曾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北地区生活,在斯拉夫人北迁的过程中部分被同化。公元7—8世纪,东斯拉夫人居住在东欧平原上——沿岸森林及其以北的地区。从9世纪初起,在西欧临海地区和波罗的海沿岸开始出现一些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勇敢者组成的武装队伍。经常侵袭英国法国甚至意大利,西欧通常将他们称作“诺曼人”。在俄罗斯历史上,则以“瓦良格人”而闻名。基辅罗斯并非东斯拉夫人创建,而是由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侵入的被东斯夫人称为“瓦良格”人的部落建立的。芬兰人把这些人称为罗斯人(芬语Ruotsi或Rootsi,意为北方人或诺曼人)。瓦良格人于公元9世纪时征服了东斯拉夫人,并且以自己的民族他称命名了所建立的国家,但是由于东斯拉夫人当时文明程度比瓦良格人高,所以征服者却被征服者同化了,一起被称为“罗斯人”。自18世纪初开始,俄罗斯人在各地区建立起兵工厂,发展起炼铜、化学和纺织品工业。同时,在建设金属冶炼厂。乌拉尔成为俄国的工业基地,它能够为陆军提供火炮和其他类型的武器。国家还采取措施发展农业和对外贸易,修建连接水路的运河。在乌拉尔建设金属冶炼厂。乌拉尔成为俄国的工业基地,它能够为陆军提供大炮和其他类型的武器。国家还采取措施发展农业和对外贸易,修建连接水路的运河。经济的发展由行政措施指导和支持。企业主无偿地获得土地和建设贷款,创业之初还被免除税收。许多企业依靠国家的资金建立起来,而后又以优惠条件转让给私人所有。1861年,俄罗斯人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现在他们再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再不能按照主人的意志将农民买卖、赠送和迁移。农民能够自由地从事手工业和贸易、进入其他社会阶层、谋取公职或入学。此外,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还得到一块土地。不过,地产中的所有土地依然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包括农民使用的土地。由于使用自己的土地,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应当服徭役或缴纳代役租。这些农民叫临时义务农民。为了得到这块土地,农民需先向地主缴纳应付数目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余的部分由国家交齐。但是,农民必须在49年内将这一数目连同利息还给国家。这样,农民并不是无偿地得到土地,他们被迫向地主缴纳赎金。事实上,在取消农奴制以后,全国范围内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比以前还少。1898年俄罗斯人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俄国革命和1917年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于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成立了,经过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本国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同组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人共失去约2700万人口,其中70%为和平居民。被毁城市和工人居住区1710个,工业企业32000家,铁路65000公里。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资本主义体系受到沉重打击。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如今常把俄罗斯国民称为俄罗斯人,但其他地区也有少量俄罗斯人分布。
俄罗斯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包括酒文化、饮茶文化,手工艺品包括套娃、珐琅工艺等。俄罗斯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接受各地文化的影响时也将俄式文化传播到各地。
族名词源
“俄”一词起源于欧洲古代一个东斯拉夫部落的名称“罗斯”。东斯拉夫人基辅罗斯部族是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最早是游牧民族,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居住在维斯杜拉河及波罗的海南岸,从事农牧业,公元6世纪时,已有罗斯之称。俄罗斯人和芬-乌戈尔人在基因上有很多类似之处。芬-乌戈尔人曾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北地区生活,在斯拉夫人北迁的过程中部分被同化。
历史沿革
族源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属欧罗巴人种。在古代,斯拉夫人曾经居住在喀尔巴阡山脉以北一个不大的地区。公元5一6世纪,斯拉夫人向西、南和东三个方向迁徙,沿途不断同当地人融合,逐渐分成三大支:西斯拉夫人(今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人的祖先)、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以及其他一些巴尔干半岛民族的祖先)和东斯拉夫人(今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人的祖先)。公元7—8世纪,东斯拉夫人居住在东欧平原上——第聂伯河沿岸森林及其以北的地区。从9世纪初起,在西欧临海地区和波罗的海沿岸开始出现一些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勇敢者组成的武装队伍。经常侵袭英国法国西班牙甚至意大利,西欧通常将他们称作“诺曼人”。在俄罗斯历史上,则以“瓦良格人”而闻名。瓦良格人的贸易和武士队经常沿着第聂伯河南下,沿着“自瓦良格至希腊”之路进行活动。自9世纪中叶起,在东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已经有很多瓦良格号人。与斯拉夫人融合成为斯拉夫人的一部分。
变迁
基辅罗斯时期
基辅罗斯并非东斯拉夫人创建,而是由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侵入的被东斯夫人称为“瓦良格”人的部落建立的。芬兰人把这些人称为罗斯人(芬语Ruotsi或Rootsi,意为北方人或诺曼人)。瓦良格人于公元9世纪时征服了东斯拉夫人,并且以自己的民族他称命名了所建立的国家,但是由于东斯拉夫人当时文明程度比瓦良格人高,所以征服者却被征服者同化了,一起被称为“罗斯人”。
公元7、8世纪,东斯拉夫人拥有了两个准国家组织,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及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斯拉维亚。大约在8至9世纪,东斯拉夫人部落战争频繁。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公元882年,奥列格率领武士队沿第聂伯河南下,占领了基辅并变基辅为首都。在基辅周围形成了被称作“基辅罗斯”的古罗斯国家。东斯拉夫人在原始公社解体之后,基本上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跨入了封建社会。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王公宣布基督教为基辅罗斯的国教。统一的宗教逐渐将各地的崇拜排挤出去,促进了统一的古罗斯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弗拉基米尔通过改革巩固了中央政权,提高了罗斯的国际威望,基辅罗斯跨进欧洲基督教国家的行列。借助于基督教信仰罗斯各地开始了文字和文学的传播。1037-1054年间,索菲亚大教堂在基辅落成。在俄罗斯千余年的历史中,以东正教形式表现出来的基督教成为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精神基础。
11―12世纪,基辅罗斯的农耕业发展起来。土地的价值不断提高,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土地转为王公及其家庭成员所有,一部分土地转给了武士队和教会中的长者。在这些私有土地上耕作的既有自由农民,也有奴隶。当时,基辅罗斯的统一国家体制还很不稳固,它是在王权氏族观念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争夺基辅王位罗斯内战频繁,罗斯南部的黑海之滨地处辽阔的大草原,罗斯人将其称作“荒野”(蒙古),这里经常发生战争。游牧民族不仅侵扰罗斯边疆地区,而且对其首都基辅发动进攻。基辅罗斯同游牧民族曾经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内证和同游牧民族的激烈斗争耗尽了罗斯的力量。12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完全分裂成独立的小公国。到13世纪初,公国的数量约有50个。这样,俄罗斯历史的第一阶段以统一的古罗斯国家的解体而告终。
蒙古统治时期
1206年,蒙古草原上形成了成吉思汗的帝国。1237年,蒙古汗拔都率领军队进入罗斯。由于其先头部队为蒙古人的盟军——鞑靼人,历史上通常将他们称作“鞑蒙古人”。陷入内讧的罗斯各王公根本无力对付强大的鞑靼蒙古国武装部队。拔都相继攻占和毁坏了罗斯的许多城市。1240年,基辅沦陷。在摧毁罗斯各公国以后,拔都继续进军东欧。然而,遭到了失败,又返回到伏尔加河下游草原。金帐汗国版图的地区有伏尔加河下游、里海沿岸草原、北高加索、克里木、西西伯利亚。金帐汗国是蒙古大帝国的一部分。
鞑靼蒙古人的入侵促使罗斯最终分裂成两半:东北罗斯和西南罗斯。12—13世纪,为了从破产和死亡中摆脱出来,罗斯许多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纷纷逃到东北地区,隐居到偏僻的大森林中。在基辅罗斯的边远地区。罗斯农民同土著人乌戈尔——芬兰部落为邻,逐渐地同这些部落融合在一起。他们的生活、语言和文化都有了自己的特征,东北罗斯成为俄罗斯民族的故乡。正在崛起的立陶宛则开始占领西南罗斯的荒芜土地。14世纪下半叶,立陶宛与波兰合并为一个大国家。逐渐地基辅罗斯人分化成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13世纪初,罗斯西北部边境出现了德意志骑士。他们便开始侵扰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地区。带领罗斯人抗击西方侵略者的是诺夫哥罗德王公亚历山大二世。在1242年4月,亚历山大将普斯科夫从德意志人的手中解放出来,在楚德湖的冰面上给敌人以重创。王公亚历山大努力同鞑靼蒙古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他采取了一面联合钦察汗国,一面对抗西方天主教入侵的方针。
莫斯科时期
莫斯科是位于苏兹达里——弗拉基米尔公国最南端的一个防守点,具有军事边防功能。后来,莫斯科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小公国。14世纪初,特维尔和莫斯科公国为争夺大公的位置展开了多年流血斗争。最终,斗争以莫斯科王公伊凡·卡利塔的胜利而告终。1328年,伊凡·卡利塔登上大公宝座。从此,大公的统治一直保留在莫斯科。在莫斯科公国发展的过程中,40年间,鞑靼人从未骚扰过罗斯。之后东正教从弗拉基米尔迁移到莫斯科。罗斯的政权和教权几乎同时集中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发展成为“全罗斯”的中心。
后来,钦察汗国内部发生了变化。14世纪中叶,大汗频频更迭,金帐汗国逐渐衰落并趋于瓦解。与此同时,莫斯科的实力却日渐强大。汗国的一位统帅马迈联合立陶宛,前去讨伐不顺从的莫斯科大公国。莫斯科王公德米特里率领大军迎击马迈的军队。1380年,罗斯人战胜鞑靼人,彻底打败了马迈的军队。虽然在这次战役以后莫斯科公国还没有摆脱对鞑靼人的依附关系,继续向汗国纳贡,但是罗斯人开始相信自己的力量并认识到他们能够粉碎敌人。王公伊凡三世登上莫斯科王位之后,收服周围邦国——归附于莫斯科公国。伊凡三世成为统一的罗斯民族的君主。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罗斯最终从钦察汗国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伊凡三世不再向汗纳贡。1453年,被罗斯视为世界东正教中心的拜占庭为土耳其所灭。15世纪末,莫斯科罗斯变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俄罗斯。到瓦西里三世执政末期,东欧出现了一个大国,它拥有广大的空间——从涅瓦河口到北乌拉尔,从伏尔加河第聂伯河沿岸的柳别奇。业已形成的莫斯科国家虽然也倾向于西方,但其内部结构和政治文化则保留了许多东方特征。1530年,大公瓦西里三世的儿子伊凡诞生。1547年伊凡四世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接受加冕并开始独立管理国家,伊凡四世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变革,政府由一些分封贵族和希望国家强盛的老莫斯科世袭领主组成。1564年,伊凡四世出人意料地离开莫斯科并宣布对国家管理机构进行变动。他将整个国家分成两部分:特辖区和普通区。在全面进行国内改革的同时,伊凡四世推行了积极的对外政策,伊凡四世主要致力于占领非斯拉夫人的居住地。1551年,伊凡四世发起了同喀山汗国的战争,俄国人还是于1552年攻下了喀山城。
到16世纪50年代末,整个伏尔加河流域自源头至河口都处在莫斯科政权的管辖之中。1601—1603年,俄罗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歉收和饥荒。粮食价格上涨了十几倍,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饥荒。连年的饥饿促使政治紧张局势转化为社会冲突,长期的内战爆发了。俄国社会的所有阶级和阶层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纷纷卷入了战争。在俄国史上,这一时期(1603—1612)被称作混乱时期,而王储德米特里的名字则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和农民的完全农奴化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17世纪中叶,大规模的城市起义此起彼伏。尤其是莫斯科接连发生了铜钱暴动和食盐暴动等骚动,出现起义最终被镇压。1653年牧首尼康在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支持下推行的教会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希腊的模式被吸收进来,成为经书和礼仪变革的基础。
彼得堡时期
1689年,彼得在权力的争斗中以胜利者的身份回到了莫斯科,彼得开始独自理政。1699年,俄罗斯反对瑞典的北方联盟形成。北方战争开始了。俄国毫无准备地参战,因此在战争之初便在纳尔瓦惨遭失败。彼得一世改革,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1709年的波尔塔瓦会战中告捷,击溃了瑞典军人。俄国海军舰队也参加了同瑞典人的海战,海军舰队的胜利加速了战争的最后结束。1721年,俄国同瑞典签订了和约:瑞典将芬兰沿岸、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卡累利阿的部分地区让给俄国。俄国获得了便利的港口:里加和塔林,并且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稳定下来。
自18世纪初开始,俄罗斯人在各地区建立起兵工厂,发展起炼铜、化学和纺织品工业。同时,在乌拉尔建设金属冶炼厂。乌拉尔成为俄罗斯的工业基地,它能够为陆军提供大炮和其他类型的武器。国家还采取措施发展农业和对外贸易,修建连接水路的运河。在乌拉尔建设金属冶炼厂。乌拉尔成为俄国的工业基地,它能够为陆军提供大炮和其他类型的武器。国家还采取措施发展农业和对外贸易,修建连接水路的运河。经济的发展由行政措施指导和支持。企业主无偿地获得土地和建设贷款,创业之初还被免除税收。许多企业依靠国家的资金建立起来,而后又以优惠条件转让给私人所有。
为了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彼得大帝不断增加赋税、募集新兵,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引起人民不断的起义反抗。1762年夏,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近卫军将新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推上王位。1762年,沙皇颁布《赐予俄国整个贵族阶层自由》诏书。贵族被免除为国家服务的义务,获得了自由管理地产、自由出国的权利以及其他许多特权。如果说以前贵族得到土地是因为为沙皇服务,而现在他们可以直接世袭继承土地。即便是贵族犯了罪,国家都无权没收这些地产。叶卡捷琳娜二世事实上给予贵族以处置农民的无限权力。地主可以擅自惩罚农民,把他们放逐到西伯利亚。任何一点对地主的控诉都被宣布为国家犯罪。买卖农奴的现象加剧,不仅允许连同土地买卖农奴,也可以单独买卖,甚至可以让丈夫离开妻子,孩子离开父母。农奴制农民成为真正的奴隶,即“活的物品”。沙皇政府还在帝国的边疆地区——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强化专制权力。俄罗斯军队摧毁了哥萨克的自由堡垒——扎波罗热营地,农奴制度在乌克兰全面推行。
1773年9月17日,以叶梅利扬·普加乔夫为首的80名哥萨克人的队伍向位于南乌拉尔的亚伊克小镇进发。进城以后,他宣布自己是“君主彼得·费多罗维奇(彼得三世)”。他周围立刻聚集了一大批对叶卡捷琳娜二世政策不满的哥萨克骑兵人和农民。巴什基尔人、鞑靼人、卡尔梅克人、马里人也加入到俄罗斯人的行列中,就连乌拉尔工厂里的农奴制工人也奋起造反。农民战争席卷了南部和中部乌拉尔、巴什基尔、伏尔加河和西西伯利亚地区。普加乔夫的队伍前进迅速,沿途攻占要塞和城市,烧毁地主庄园。受惊的叶卡捷琳娜派出强大的军队跟踪起义军,对付叶梅利扬·普加乔夫。在喀山城下,普加乔夫遭到惨败,他带领起义军前往伏尔加河流域。在察里津城附近发生了决定性的战斗。起义军被击溃,数千名起义者或被处死,或遭到残酷惩罚。普加乔夫于1774年9月被捕。1775年1月10日,普加乔夫在莫斯科被处死。
1861年2月19日,皇帝签署了与改革相关的各项法令和取消农奴制宣言。这是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根据“2月19日宣言”,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现在他们再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再不能按照主人的意志将农民买卖、赠送和迁移。农民能够自由地从事手工业和贸易、进入其他社会阶层、谋取公职或入学。此外,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还得到一块土地。不过,地产中的所有土地依然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包括农民使用的土地。由于使用自己的土地,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应当服徭役或缴纳代役租。这些农民叫临时义务农民。为了得到这块土地,农民需先向地主缴纳应付数目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余的部分由国家交齐。但是,农民必须在49年内将这一数目连同利息还给国家。这样,农民并不是无偿地得到土地,他们被迫向地主缴纳赎金。事实上,在取消农奴制以后,全国范围内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比以前还少。由于1861年改革,俄罗斯形成了对于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贸易、交通和农业来说更加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还推行了司法、军事以及地方自治管理等其他方面的自由主义改革。
1905年1月初,圣彼得堡一家最大的企业发生罢工。罢工得到全城工人的声援。神甫加邦建议工人向沙皇请愿。1905年1月9日(星期日),15万男女及儿童向冬宫进发,准备向沙皇求助。在冬宫附近,他们遇到向和平群众开火的士兵。数千人受伤,几百人被打死。在莫斯科、里加、华沙和梯弗里斯(第比利斯)都爆发了群众性的罢工。随着春天的到来,俄罗斯各地的农民骚动此起彼伏。农民开始占有地主的土地,烧毁庄园,拒绝纳税。少数民族地区——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立陶宛、格鲁吉亚的农民也起来进行斗争。起初,沙皇政府试图通过迫害来镇压革命。而当它明白这已经不可能时,便不得不做些许诺和让步。然而,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布尔什维克和其他党派在工人、士兵尤其是水兵中顺利地进行宣传。1905年夏,黑海沿岸“波将金”号战舰上爆发了水兵起义。9月19日,俄国全国爆发了规模最大的总罢工,参加人数超过200万。10月,圣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成立。
苏维埃时期
1898年俄罗斯人成立了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俄国革命和1917年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二月革命,于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经过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本国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同组建。
1941年法西斯主义德国将自己兵力的70%以及盟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的军队集中起来,对付苏联。1945年4月,苏联红军在格·朱可夫的领导下开始攻打柏林阿道夫·希特勒在自己的地下避难所自杀身亡。法西斯军队完全被粉碎。德军指挥部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了。战争期间,苏联共失去约2700万人口,其中70%为和平居民。被毁城市和工人居住区1710个,工业企业32000家,铁路65000公里。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资本主义体系受到沉重打击,促使欧亚许多国家走上人民民主的道路。这一胜利还促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进一步瓦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人民的解放开辟了广阔道路。
战争结束后,被毁的国民经济立即开始恢复,军事生产又转到和平轨道上来,被毁的城市和乡村逐步得到恢复。恢复所需的资金主要在国内寻找。苏联从德国以及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和中国东北获得的战争赔偿也发挥了一定作用。1946—1950年,苏联从这些地区得到的设备占苏联用于工业生产设备总量的50%。1948年,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战前水平。1955年,经过同约·铁托的长期冲突,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得到恢复。1954—1955年,苏中关系进一步改善,苏联军队从大连和旅顺口撤出。50年代,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科技援助。苏军从奥地利撤出(1955年)奠定了在欧洲缓和关系的基础。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体制作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冲击了斯大林模式。针对国家农业落后、粮食不足、工业效益不高、经济运行机制停滞和僵化等问题进行改革。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委员会的全会上强调,没有物质刺激,就不可能有农业增长。国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减少集体农庄必须向国家交售的粮食数量,勾销债务,降低个人副业以及向市场出售产品的税收。农村的负担略有缓解,个体经济的生产开始提高。1954—1958年是整个农庄史上最成功的时期。在西伯利亚地区、北哈萨克和阿尔泰共和国地区进行的新土地开发也促进了农业总产值的提高。这一活动依靠的是团员和青年的自愿劳动。1956年,处女地获得了创纪录的收成,达到粮食总产值的一半。1956—1958年间,农业生产提高了三分之一。1957年,世界上卫星一号发射成功。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飞上了太空,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宇宙飞行。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70—1985年,工业和农业增长速度都在下降。政府扩大了农业投资,但已经不能解决农村的问题了。只好到国际市场上大量征购粮食,为此花费了大量外汇,这些外汇主要是靠出口石油得来的。然而,80年代初石油价格的下降又对这一经济支柱造成了强烈冲击。经济的军事化主要表现在军工综合体中,它带来诸多重大问题。1988年夏,苏共第十九次党代会提出变革社会的政治结构。改革的政治目标是将政权由苏共转向苏维埃。1989年5月,按照新的体制进行了苏联最高苏维埃的选举。举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苏共的影响和威望急剧下降。执政党的队伍发生分裂,退党成为大规模的行为。从1985年到1991年夏天,苏联共产党的人数由2100万降至1500万。1990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非常会议取消了规定一党制体制的宪法第六条。在这次会议上,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因国家本身不存在而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克里姆林宫上空带有镰刀和斧头的红旗降下,俄罗斯匈牙利国旗升起,苏联解体
人口与分布 
人口
俄罗斯境内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至2022年1月1日,俄罗斯总人口约为1.4473亿。俄罗斯中央区人口超过4000万,其中逾1300万人居住在莫斯科;西北联邦区人口超过1360万,其中近560万人居住在圣彼得堡。俄罗斯人境外人口主要在东欧及中亚地区,约为2000万人以上。
分布
俄罗斯境内分布
俄罗斯境内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发达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52~77人,部分地区261人,东北地区冻原地带不足1人。高加索的民族构成最为复杂,大约有40个民族居住在这里。居民大多信奉东正教,其次伊斯兰教。形成这种不均衡分布特点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俄罗斯境外分布
俄罗斯人境外人口主要在东欧及中亚地区,分布在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国,约为2000万人以上。苏联解体后在乌克兰有1135万俄罗斯人、哈萨克斯坦622万、乌兹别克斯坦165万、白俄罗斯134万、吉尔吉斯斯坦91万、拉脱维亚90万、摩尔多瓦56万、爱沙尼亚47万、土库曼斯坦33万。
中国俄罗斯族
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俄罗斯族总人口为16136人,其中男性7615人,女性8521人。中国的俄罗斯族主要是从俄罗斯移居而来。俄罗斯族散居在新疆、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下辖额尔古纳市等地。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族等多种语言。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俄罗斯帝国对中国的侵略,在新疆北部和黑龙江北部建立居民点,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等地设立领事馆和贸易圈,不少俄罗斯商人和手工业者迁入。另外,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右旗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带,也有少量俄罗斯人。今天,额尔古纳河流域一带的俄罗斯族大多是他们的后裔。2001年4月16日,经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批准,在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
宗教信仰
在俄罗斯有很多原始宗教,它们在前基督教时代的古罗斯。俄罗斯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教。在斯拉夫族的原始宗教中蕴含着对大自然的力量的原始崇拜,比如:别龙(Перун)-雷与闪电之神,达兹博格(Даждьбог)-太阳神,维列斯(Велес)-生灵之神,雅歇尔(Ящер)-海洋之神,等等。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关于精灵的崇拜,如列西(лешие),达摩沃伊(домовой),伏叶诺伊(водяной),基基莫拉(кикимора)等等。在20世纪以前原始宗教信仰一直受到基督教迫害的。俄罗斯联邦境内宗教主要有基督教、伊斯兰教、萨满教、佛教(藏传佛教)和等。
东正教
基督教以俄罗斯帝国东正教流传最广,教徒人数最多,约有5000万,东正教神学主要由希腊语的拜占庭神学和俄语的俄罗斯东正教神学构成。俄罗斯在10世纪左右引入东正教,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三个主要流派之一,俄罗斯约63%的居民自称信奉东正教,该教会在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它国家里的俄罗斯人则归属当地的东正教会,这些教会或者直接与俄罗斯正教会相连(比如乌克兰),或者历史上有联系(比如美国的东正教会),即使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俄罗斯人在文化上也认同东正教。东正教不仅与俄罗斯国家融为一体,而且与俄罗斯精神融为一体。俄罗斯人认为,东正教是基督教的正教,继罗马和拜占庭之后莫斯科是东正教唯一的保卫者,即“俄罗斯帝国”,因而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特殊的历史使命感和救世主义理念。
伊斯兰教
俄罗斯最有名的伊斯兰研究学者罗曼·西兰捷夫认为,穆斯林人数应该介于一千一百万到一千二百万之间。穆斯林在俄罗斯大都居住在伏尔加-乌拉尔一带,北高加索地区,以及莫斯科市,圣彼得堡市,西西伯利亚地区。在俄罗斯有超过6000座清真寺(1991年仅有百余座)。
佛教
在俄罗斯佛教徒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布里亚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和卡尔梅克共和国。现今在俄罗斯有很多佛教学校:тхеравада,日本韩国的禅宗,一些大乘佛教的分支,以及广泛分布着的藏传佛教学校.世界上最北的佛教机构早在革命前在圣彼得堡就已存在,现在已成为俄罗斯的旅游与佛教文化中心。
语言文字
俄语(俄语:Русскийязык;英语:Russian),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为俄罗斯的官方语言。俄语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俄语字母是西里尔字母的变体,共33个,其中元音10个,辅音21个,还有2个无音字母,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俄语主要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其它成员国中使用,总人口达到1.3亿(2015年),在华沙条约的成员国里曾被学校广泛作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苏联时期,俄语在其加盟共和国中被大大地强调,虽然很多前苏联的国家当代开始强调当地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并且也是这些国家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
除官方语言俄语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母语人数超过一百万的语言还有7种。根据宪法,俄联邦境内的共和国还有规定属于自己的官方语言的权利,事实上,他们也正在使用着这种权利:比如在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除俄语之外的官方语言还有阿巴扎语,卡拉恰伊-巴尔卡尔语,诺盖语与切尔克斯语。
民族文化
社会组织
在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波罗的海国家以及摩尔多瓦都成立了俄罗斯人组织,它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组织俄罗斯人统一行动,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方面维护俄罗斯族人的利益。如在哈萨克斯坦,1992年4月成立俄罗斯人村社,后又成立了斯拉夫人组织“拉特”。曾组织发起过数万人的签名运动,要求政府保障俄罗斯人的利益。波罗的海的俄罗斯人组织也为维护自身利益多次组织活动,1993年7月爱沙尼亚议会通过外国人法时,爱沙尼亚的俄罗斯人曾组织过大规模的集会抗议。
生产
6世纪时,他们已经居住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东和黑海北岸一带。他们从事农业和饲养家畜,狩猎、捕鱼。农业生产已经开始使用铁犁、铁镰、铁斧等铁制工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随着铁器的广泛应用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手工业和商业随之产生。东斯拉夫人与拜占庭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出售粮食、毛皮和奴隶,换回各种手工艺品和钱币
8~9世纪,东斯拉夫人的农业有了明显的进步,这首先是铁制生产工具得到广泛应用,使大面积的农业耕作和垦殖成为可能。同时,手工业因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有了很大的发展。沿铁矿蕴藏的地区,炼铁业也发展起来。当时的炼铁技术已经相当进步。工匠利用外来的材料制作装饰品。其他手工业,如陶器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骨器加工业、毛皮和皮革制作业等,都有了发展,并逐渐走向专门化。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商品交换的活跃。手工业产业、商业的发展,许多部落、部落联盟的中心逐渐演变成为手工业、商业中心,由此出现了东斯拉夫人最初的城市,如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基辅等。8~9世纪东斯拉夫人的国外贸易也频繁起来。
斯拉夫人各群体间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西南群体各部落占有了安特人的故地,土壤肥沃,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都比较先进,已经使用铁犁和带铁尖的木犁耕地,种植小麦、黑麦大麦豆类和纤维作物,饲养牛、猪和羊等家畜。
风俗习惯
民居
传统的俄式民宅以木材为建筑材料,俄式传统木屋的屋顶呈“人”字形,因为俄罗斯的冬季降雪丰富,“人”字型的屋顶斜度大,便于积雪下滑。木屋上部建有阁楼,供储物或小孩居住玩耍用。木屋的地下还有半层,深约一人多高,主要用来储存食物,蔬菜和酒,还有防潮保湿的作用。木屋的门前是长方形的门廊,门廊下一般有四五级台阶。屋内一般有三四个房间,面积十几、二十几平方米不等,分别为起居室、卧室、餐厅和厨房。木屋的窗户一般朝南,窗框上装饰有三角楣饰或流水图案,窗户上还留有通气用的小气窗,窗台宽大,摆着一盆盆鲜花。正房旁建有侧房,用来存放家具或作仓库。木屋四周的院子用木栅栏围着,院内有菜园。
传统民宅中的炉子、条凳和上座别具一格。炉子又高又大,既可供暖,又可烤东西和烧饭,上面还可以躺人。条凳固定在墙边,供数人合坐。现在,这种俄式传统木屋在俄罗斯仍然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数家民住进了2-4户的2层住宅,配有公共设施,每户居民有一片宅边地,可以种植瓜果蔬菜。近年来,为了合理使用土地,适应城市居民大幅增多的形势,城市建筑以高层建筑群为主体。
服饰
色彩鲜艳是俄罗斯人传统服饰的鲜明特点,衣型宽大,喜欢用红色,通常使用红色配白色的搭配当时。偶尔也会穿黑色的服装,红配黑的搭配也较为常见。这和俄罗斯民族的生产、生活有关,也体现了俄罗斯人豪迈的性格。俄罗斯男子常着斜领的粗麻布衬衫,衬衫的领口和下摆有绣花,外罩粗呢大衣,或罩一件长衣并系腰带;下身穿瘦腿裤,脚蹬皮靴或皮鞋,头戴呢帽或毛皮帽子;冬天时,外罩羊皮短外套或羊皮大衣。俄罗斯女子上身也是粗麻布衬衫,衬衫的领子不开口,衣领有褶,衬衫有刺绣,镶肩,衣袖肥大;俄罗斯南方女子穿毛织裙子,北方女子穿萨腊范,不穿长裤;脚穿皮鞋或皮靴;夏天,头戴花头巾,秋冬季头戴呢帽或皮帽,冬天时也穿羊皮外套。女子的装饰品主要有披肩和腰带。披肩有两种样式:三角形和正方形,上面印着鲜艳的大花图案。除披在肩头外,俄罗斯女子还常把披肩包在头上,作为头巾使用。俄罗斯人认为腰带不仅能保暖,还能保佑平安,因为腰带象征太阳光的圆环状,在民间,未来媳妇送给公婆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腰带,所以俄罗斯女子从少女时代便学习刺绣和缝制腰带。
随着时代的发展,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俄罗斯人的服饰也受到了影响。随着与各国贸易的增多,与世界时装潮流接轨,俄罗斯人的服装中出现了中国的邮差绿羽绒服、猪皮夹克、针织拉绒纶带檐帽、欧式长方形毛料格披巾、意大利的皮靴、法国的碎花长裙、土耳其皮夹克和光皮加最长大衣、牛仔服装、各牌休闲服和运动装等等。如今,在城市中穿民族服装的俄罗斯人比较少见。只有在农村,或是在重大节日时,人们才换上传统的民族服装。
饮食
俄罗斯人在饮食习惯上,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讲究烹调,因此俄式大菜闻名于世。由于俄罗斯夏短冬长,日照不足,所以一年四季以阳芋卷心菜胡萝卜、洋葱为主,新鲜的时令蔬菜和水果很少,也很难储存。
面包是俄罗斯人主要的食物。俄式面包种类繁多,按原料分:白面包、黑面包、小麦面包和玉米面包,其中白面包、黑面包广受俄罗斯人喜爱,黑面包的主要成分是黑麦面粉,入口微酸,咀嚼后甜味开始展现;按形状分有大花纹面包、小圆面包则类似中国的馒头,可把它切开,中间夹肉、乳酪做成三明治、面包干、挂锁形面包、8字形小甜面包、长方形面包、椭圆形面包等。阳芋被称为俄罗斯人的“第二面包”,据统计,俄罗斯每年消耗的人均土豆超过100公斤,大约相当于粮食消耗的数量。
俄罗斯人特别爱喝罗宋汤,也称罗宋汤,俄罗斯人喝汤时可以吃面包,这和西方人不同。而且,餐桌上除白面包外,还要有一碟黑面包。肉菜主要为煎牛排、烤牛肉块、炸鸡、炸肉饼等配上薯条卷心菜甜菜;通常还会有一道甜食,一般是煮水果、果子冻、冰淇淋、点心、果汁、茶或咖啡等各种饮料。俄罗斯人被称为“酒精民族”,伏特加、啤酒、葡萄酒香槟酒广受俄罗斯人喜爱,其中伏特加最为出名,几乎成为俄罗斯的代名词。俄罗斯的伏特加是于1428年由意大利热那亚传入的,伏特加的做法是先将酒精经过活性炭处理,除去不纯正气味,然后加上水,到酒精含量达到36%-60%时便算制成,市场上出售的伏特加多为42度,用粮食配制的伏特加,口感清冽,余味悠长。
除饮酒之外,俄罗斯人还有饮茶的嗜好。俄罗斯人偏爱红茶,平均每人每年消500克。俄罗斯只在南部的索契出产少量茶叶,因此主要依靠进口。俄罗斯人饮茶很有考究,常用铜制的茶炊,这种能用来煮茶的大型器具不算是斯拉夫人的原创,早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人就有了在桌上烧水的器具,造型有些像如今中国的火锅,由上部南瓜形状、敞口的锅和四个较高的支撑足组成,“Какой”жечайбезсамовара(没有茶炊怎么算饮茶)这句俄罗斯俗语,道出了茶炊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俄罗斯人喜爱甜茶,经常在茶里放糖、果酱或蜂蜜,还要吃一些甜食,如自制的蛋糕、甜点心、饼干糖果等。好客的主妇们常邀请亲朋好友来喝茶,并用自制的点心招待客人,喝茶时,女主人先将瓷茶壶里沏好的茶倒进客人的茶杯,然后将茶杯端到茶炊前续水,这是人殷勤好客的标志。
迷信与忌讳
俄罗斯人认为各种颜色都具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按照俄罗斯人的观念,红色象征美丽、吉祥和喜庆,因此把红色和自己喜欢的人或物联系起来,如“红场”“红颜少女”等;绿色象征和平和希望;蓝色象征忠诚和信任;紫色象征威严和高贵。至于黄色则象征忧伤、离别、背叛和发疯,所以年轻的情侣或情人间忌讳送如黄色的玫瑰花等黄色物品。黑色象征肃穆和不祥,因此俄罗斯人讨厌黑猫,他们认为,如黑猫从你的眼前经过,你就会遇到不吉利的事情。俄罗斯人还把马视为能驱除邪恶,给人带来好运气的动物。他们认为马掌有降妖的魔力,要是在地上发现一块马掌,他们一定会把它拾起带回家,钉在大门口或墙上。俄罗斯人把兔子看成是胆小无能的动物,如兔子从面前跑过是不祥之兆。根据俄罗斯人的观点,公鸡有巨大的魔力,它的叫声能赶走凶神、夜鬼和幽灵。因此在一些农村里,农民们用木雕的公鸡装饰房梁,用以避邪。俄罗斯人认为梦到公鸡是吉兆。在俄罗斯人眼里,象征忧伤的女人,是死亡的先知,是凶兆;而笨手笨脚的熊则是他们的吉祥物,被称为“森林之王”等。此外,俄罗斯人还忌讳打翻盐罐,把这看做家庭不和的预兆,这是因为在古俄罗斯,盐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所以价格昂贵,是非常珍贵的,且用盐腌制的食物可以长时间保存,不易腐烂,由此产生了盐的象征意义:持久性、可靠性、友谊和尊重。俄罗斯人奉镜子为神圣之物,把镜子中的映像看成自己灵魂的化身,如家中有人不增幸去世,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要将所有的镜子都用黑布蒙上。俄罗斯人还忌讳在房间里吹口哨,不然会把钱吹走。
姓名
姓名构成
俄罗斯人的姓名是、名、父称三部分组成。最早形成的是名字,随后是父称,最后才有了姓氏。现代俄罗斯人的姓名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它们依次是:名、父称、姓。Имя名:姓名全称的第一部分;Отчество父称:姓名全称第二部分,由父亲的名字加后缀-ович/-овна,-евич/-евна构成。Фамия姓:姓名全称第三部分,同一个姓有男女两种不同的形式,例:Иванов(男)Иванова(女)。名字有大名(全称)、小名(简称)和爱称之分。小名通常是大名的简化形式,而爱称通常是由明恩传媒或简称加上后缀构成。例如Алексей是大名,Алёша是小名,Алёшенька是爱称。
俄罗斯人名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基督教传入前,孩子的名字是根据外貌、性格、排行等取的;基督教传入后,大约在公元10世纪下半叶。伴随基督教一起进入俄罗斯的教名多来自、拉丁语、古犹太语等。来自外来语的人名大多数表示人的品行、品质;十月革命后,起名不再受教会限制,一时间创造新名成风。
俄罗斯人的姓
俄罗斯人的姓根据其起源大体可分为三类
权力象征
在遥远的过去,俄罗斯人本没有姓。到中世纪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王公、大臣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财产,为了把这些财产顺利传给自己的后代,迫切地需要有一个家族的共同称呼,以此来作为整个家族利益的标志,就产生了姓——即用领地的名称来作为自己家族的姓。
平民姓氏
在姓氏作为统治者特权的年代,俄罗斯大多数平民没有自己的姓氏,随着人们社会往来的日益增多,尤其是社会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原有的相互之间的称呼方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这样就开始寻求另一种以家族关系来相互称呼的称谓方式。到了彼得大帝时期,城市居民也开始获得了拥有姓氏的权力,民间的姓氏主要取自人们的职业、社会地位、自然物、绰号等。
时代变革
在俄罗斯历史,有些人的姓氏相对集中,成为大姓。这些大姓的产生大都与某些政治变革有关,成为历史变迁的时代产物。1861年,俄罗斯废除了农奴制度,成千上万的农奴获得了新生,他们获得自由身的主要标记就是有了姓氏。他们通常采用所属领主的姓氏。于是,就出现了整个村子加加林(Гагарин)和利沃夫金(Львовкин)的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众多的农民加入士兵的行列,当时负责登记的团部文书或司务长就担负起为入伍农民起姓氏的工作,有的遵循旧的习惯,有的根据士兵的外貌及特点,随意起了一大批新的姓氏,从这些姓氏的构成来看,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节日
元旦
俄罗斯辞旧迎新的节日,也是十月革命后最受重视的节日之一,时间是每年的1月1日。17世纪以前,俄罗斯是以旧历9月1日(公历9月14日)为新年开始。公元1699年,彼得大帝颁布命令,改新年为旧历1月1日(公历1月14日)。十月革命后,苏联采用了国际通用历法。这样,新年(公历1月1日)既和旧历新年接近,又恰逢民间传统节日圣诞节。新年、旧历新年、圣诞节的活动交织在一起,更显得喜庆热闹。新年到来前,人们就开始忙碌,家家户户采购精美食品,主要街道上处处摆放着五光十色的圣诞树,树上挂着彩带、彩灯、小礼物等各种饰物。元旦期间举办“城市之夜”活动,在城市中心广场安放大型新年枞树,并组织群众性庆祝活动。除夕,还燃放烟花或燃起篝火。当克里姆林宫的自鸣钟响过12点时,所有人都停止一切活动,高呼“乌拉”,相互祝贺,开怀畅饮。按习俗,庆祝新年应先喝香槟酒,然后才可以喝其他酒和享用新年晚餐。饭后,年轻人甚至上街娱乐,直至次日黎明。
谢肉节
又称“送冬节”,时间由原来每年的公历2月底或3月初改定为大斋(东正教的斋戒日期在复活节之前7周开始,无固定日期,一般不得早于每年的3月22日或晚于4月25日)前的一周举行。由于封斋期间禁食肉食,故人们在此期间举行各种宴饮、娱乐,称为“谢肉”。节期为七天。按照民间习俗,节期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内容:星期一是迎春日;星期二是娱乐日;星期三是美食日;星期四是醉酒日;星期五是新姑爷回门日;星期六是姑娘相新嫂子日;星期天是送冬日和宽恕自己的言行。节日期间要吃象征太阳春卷,故这个节日又称光明星节,欢庆太阳的复苏。除宴饮外,人们还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如滑雪、乘雪橇、跳假面具舞、拳赛以及其他群众性游戏。节日的最后一天是全体同庆的日子。
春耕节
一般在2月底3月初,积雪已经融化、春耕生产即将开始时举行。在春耕节里,人们习惯吃黑麦烤制的犁形和耙形面包;春耕的第一天,人们穿着干净的衣服,带着面包、盐、鸡蛋下地。当犁好三条垄沟后,便拿出面包和盐,自己吃一些,其余的喂牛,之后把鸡蛋埋在土里,以祭祀大地,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报喜节
一般在农历3月上旬举行。节日期间人们要进行各种庆贺活动。3月4日孩子们把烤好的百灵鸟形状的饼干带到田地里,抛向天空,然后再接住,以示迎春。妇女们于3月9日把一块亚麻布铺在村外的地上,摆上一个大圆面包,请春天母亲享用。姑娘们则用纸或布扎成各种小鸟,用绳子拴在树枝下。各人自找山披、屋顶、柴垛等较高的地方,摇动树枝,唱迎春歌。也有的地方于3月25日庆祝报喜节,因为这时春天已来临,候鸟也已返回。在这一天,人们唱迎春歌。
艺术
手工艺品
帕列赫微型工艺画
帕列赫微型画是一种源于伊万诺夫州巴列赫的民间艺术形式。涂着清漆的的微型画是一种在纸板上的蛋彩画。它通常在匣子,首饰盒,钱包,画框中(用别针,胸针等)裱起来。通常巴列赫微型画的场景采用日常生活以及古典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俄罗斯史诗及歌曲作为主题。绘画一般在黑色背景下进行,并以金黄色突出画面重点,画的周围常有用金色绘成的装饰性图案。
套娃
俄罗斯木制的彩绘玩具娃娃。在最外层的套娃里面有一个与之相似但尺寸较小的另一个套娃,传统的方法是为之漆上着俄罗斯传统服装的村姑的画像。而现在则没有此类限制:肖像的内容上可以至神化人物,下可到苏联领袖.套娃是外国旅游者来俄罗斯购买得最多的纪念品。
音乐
俄罗斯音乐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九世纪,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俄罗斯音乐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影响,如沙皇时期、革命和战争等,它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历史。俄罗斯古典音乐发展比较晚。东正教坚决抵制文艺复兴,阻止了古典音乐在俄罗斯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文化逐渐传入俄罗斯。俄罗斯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加强,俄罗斯音乐摆脱教会的宗教音乐而发展起来。在俄罗斯的不同地区,有着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例如,东部地区常常带有和蒙古元素,而西部地区则更加接近欧洲音乐的风格。此外,有些地区还有特定的民族,如北高加索地区的卡巴尔达音乐和乌拉尔地区的音乐等。俄罗斯音乐的演唱方式也非常丰富多彩,除了普通演唱外,还有"单干"和"合唱”。单干是指单独演唱者在音乐声中进行演唱,而合唱则是多名演唱者在音乐声中进行合作演唱。同时,演唱者的情感也是民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民谣的演唱者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以带领观众共同感受民族文化的内涵。俄罗斯音乐还有节奏性强的特点,规律性的小节体系主要包括古典的方正性形式,周期性结构形式等。非规律性的小节体系主要包括非方正性形式,混合节拍形式,自由变化节拍,多节拍,交错节拍,“散文式”节拍等。
乐器
是俄罗斯一种弦乐器琴腹呈三角形,有3根弦,品(fret)可移动。通常用手指拨奏,也可用皮革制的弹奏。有大、小6种型号,最大的琴身高度相当于普通人的身高。这种琴由于尺寸和大小不同,音域和音高不一,倘若十几架一起演奏,可以抵上一个交响乐队。18世纪从冬不拉琴(dombra)演变而来。这种乐器用于,但在20世纪也用于大型巴拉莱卡乐队。
多姆拉是俄罗斯乐队中主要的声部,形状和演奏形式类似我国中的月琴,但其丰富的音色和非凡的表现力却超越月琴,它在乐队中的地位相当于西方管弦乐团中的。多姆拉琴身呈圆状,背板凸圆如曼陀铃,其起源于印度的一种长颈弹拨乐器坦布拉(Tambura),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古代乐器的再造。多姆拉琴通常是三根弦,也有四根弦的;有四种从高音到低音的型号,用拨弦片弹奏。
舞蹈
俄罗斯人的民间舞蹈主要是踢踏舞、轮舞、竞演舞和卡德里尔舞等。踢踏舞是复活节时跳的舞蹈之一。跳此舞时,男女老少穿上皮鞋一起参加。用伴奏,众人围成一圈,用脚尖、脚跟、或脚掌的某一部位击地,发出踢踏响声。妇女们边跳边挥手绢,男人们边跳边吹口哨,拉琴者亦加入跳舞行列边拉边跳。节奏清晰多变,脚下动作灵活而响声大,场面活跃热烈。舞姿优美,步调矫健,节奏欢快,远胜今日流行的,深受俄罗斯年轻人的喜爱。
轮舞有古老的传统,广泛流行于俄罗斯各地。它是在圆圈舞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集体舞蹈,经常伴有抒情的轮舞歌曲,舞步平稳而流畅,以女子轮舞最为典型。有的轮舞模拟自然形象,如小白桦树等;也有的轮舞速度比较快,或带有游戏性质。
竞演舞是即兴性的舞蹈,形式自由而热烈。舞蹈者运用节奏复杂的踏点、蹲跳、旋转、拍打等动作,男女均可参加,也有完全由男子或女子参加的竞演舞。
卡德里尔舞在乌拉尔地区相当流行,是一种集体对舞,一般是四对或六对舞伴参加。卡德里尔舞由若干段各有特点的舞蹈组成,实际上是一种组舞,舞者按照规定的结构形式逐段表演,而段落的顺序和转换则由一个领舞者来指挥。各地的卡德里尔舞的段落安排和舞步不尽相同,但通常在结尾时都要跳加洛普舞。
礼节
俄罗斯人是一个注重礼节的民族,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上都保持着该民族特有的传统礼节。 
亲吻:久别的新朋好友相见时,常用亲吻拥抱礼,但对不同人员,在不同场合,所施的吻礼也有一定的区别。在比较隆重的场合,男人弯腰吻妇女的左手背,以表尊重;长辈吻晚辈的面颊三次,通常从左到右,再到左,以表疼爱;晚辈对长辈表示尊重时,一般吻两次;妇女之间好友相遇时拥抱亲吻,而男人间则只互相拥抱;亲兄弟姐妹久别重逢或分别时,拥抱亲吻;在宴会上喝了交杯酒后,男方须亲女方嘴。
待客:俄罗斯人用“面包加盐”的方式迎接贵宾,以表示最高的礼节和最热烈的欢迎。一般将大圆面包放在铺有绣花面巾的托盘上,面包上面放一撮盐,由少女献给尊贵的客人。
餐饮礼仪:俄罗斯人很注重餐台设计,讲究陈设的艺术性,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使人有好的心情,增进食欲。用餐之时,采取分餐制,多用刀叉。刀叉的摆放位置是:叉子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在右边,酒杯在盘碟的前面,用餐者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完一道菜后,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上把儿朝右,服务员会把它们收走。俄罗斯人将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经吃饱;就餐时不可大声谈笑;举杯饮酒时应用右手,嚼东西时要闭嘴,不能嚼出声来;在宴席上,男人应照顾自己旁边的妇女;饭后,如女主人请客人喝咖啡或茶时,客人应将杯子递过去。
体育活动
俄罗斯人传统的体育项目,国际象棋是苏联和俄罗斯最主要的棋类项目。冰球运动开展最广泛的国家之一。游泳是苏联和俄罗斯在奥运会上主要的得分项目之一。
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
俄罗斯是国际上闻名的冰上运动强国,尤其是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自1984年以来,俄罗斯一直是花样滑冰和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和欧洲锦标赛的常客,历年来都获得了无数的金牌。小布什科娃、叶甫根尼·普鲁申科、雅戈琳娜·格德拉尔与娜亚·米什库莉奇是俄罗斯花样滑冰的代表人物。
拳击与摔跤
俄罗斯拳击和摔跤也备受瞩目。在FIDE排名中,俄罗斯职业拳击手存在较高的排名,其中拳击手Gennady Golovkin在WBA和IBF中获得了世界冠军称号。此外,摔跤队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国际比赛中也表现出色,多次获得奖牌。
冰球
冰球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俄罗斯冰球联盟是欧洲第二大冰球联盟,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俄罗斯冰球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也常常获得佳绩,著名的俄罗斯冰球运动员有德鲁因、迪马和塔尔涅夫等。
历史名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列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是他的化名。列宁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马克西姆·高尔基(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МаксимГорьки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诗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名作品与小说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海燕》。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尤里·安德罗波夫(英文:YuriVladimirovichAndropov;俄文:Ю́рий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Андро́пов,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党、政领导职务,曾任克格勃首脑,于1982年11月接替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任职后推行改革,两年之后,于1984年逝世,由康斯坦丁·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职务。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英文:Konstantin UstinovichChernenko,俄文:Константи́нУсти́нович Черне́нко,1911年9月24日—1985年3月10日),苏联政治家,苏联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工人运动的出色组织者。1984年2月13日,尤里·安德罗波夫总书记逝世后,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就任总书记后已经体弱多病,此后不久健康更加恶化,无法正常履行职务,任总书记13个月后即去世。由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接任总书记职务。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VyacheslavMikhaylovichMolotov,1890.3.9-1986),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AleksandrMikhaylovichVasilevsky),苏联杰出的军事家、统帅,苏联元帅(1943),两次苏联英雄(1944.7.29,1945.9.8)。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红军总参谋长,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半岛的收复者和加里宁格勒的毁灭者,苏联陆军三驾马车外最具有才华的将领。他的回忆录《毕生的事业》一书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最高统率部的战略决策与战斗部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Бухарин1888—1938),联共(布)党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曾任联共(布)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政治书记处书记。《真理报》主编。曾经被誉为苏共"党内头号思想家"。列宁逝世后,他同斯大林站在一起,在战胜“新反对派”和托季联盟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后由于和斯大林的政见分歧于1929年被解职和开除苏共。大清洗时被处决。1988年2月4日被平反后恢复党籍
尔盖·米洛诺维奇·基洛夫
谢尔盖·基洛夫(原姓柯斯特里科夫)Kirov,SergeiMironovich(1886~1934)20-30年代联共(布)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圣彼得堡省委第一书记等职。1934年2月起任联共(布)中央组织局书记和委员,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获列宁勋章红旗勋章各一枚。1934年12月1日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被敌人暗杀,葬于莫斯科红场。
发展现状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人民谋求以西方的政治模式来取代苏联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为了摆脱和改变国家社会主义的传统体制,在经济上采取了“休克疗法”以企图向资本主义彻底转轨,成效有限,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相反由于其与俄罗斯继承的经济体制严重不协调,在私有化和全盘西化的过程中,对俄罗斯不同集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少数人富裕了,有些人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大部分人变得比以前更贫穷了。经济上出现萧条、危机等严重问题直接影响到政治社会领域,寡头崛起、腐败盛行、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地方分离主义蔓延,甚至出现军事对抗与冲突,这导致时期燃起的民主期望和时期政治改革取得的现实效果相距甚远,俄罗斯民众开始对西方自由民主开始进行深刻反思。
21世纪,上台执政,开启了俄罗斯又一次由混乱走向秩序、由衰败逐渐恢复的历史轮回。从普京提出“新俄罗斯思想”的国家理念到俄政府实施“重建大国形象”的国家战略,文化治理始终是普京重振俄罗斯雄风的重要方式。据俄罗斯文化部法律政策信息库统计,普京执政以来,截至2014年,俄罗斯先后修改、制定了俄罗斯联邦文化、文艺类法律法规,还出台了大批关于文化、文艺的国家政策文本。时期的文化法律法规和国家文艺政策有鲜明的“俄国化”特征:一是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和“社会团结”为核心的“新俄罗斯思想”构成的国家基本价值精神,与西方个人主义社会价值取向大相径庭。二是以国家主导文化领导权、掌控文化语话权、保障公民文化活动权利、保护俄罗斯民族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特色的“主权民主”为立法原则,而与西方的“自由民主”明显相异。三是强调与俄罗斯联邦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本质联系,与西方国家的文化自治政策显著不同。这三个“俄国化”特色都由俄国亚细亚生产方式下的东方社会历史文化特征、中央集权与村社自治的二元国家结构和知识分子协同调整政治生态的社会文化治理历史基因所决定。
参考资料
俄罗斯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23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俄罗斯常住人口减少逾55万.澎湃新闻.2023-11-23
..2023-10-26
俄罗斯 人口.ceicdata.2023-11-23
..2023-10-26
中国统计年鉴—2021.国家统计局.2023-07-13
俄罗斯族.中国政府网.2023-07-14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31
..2023-10-26
..2023-11-22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9
..2023-10-30
..2023-10-30
..2023-10-29
..2023-10-29
..2023-10-29
..2023-10-29
..2023-10-29
..2023-10-29
..2023-10-29
俄罗斯体育.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11-22
..2023-10-29
..2023-10-26
高尔基,M..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30
安德罗波夫,Yu.V..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3-07-13
契尔年科,K.U..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30
华西列夫斯基,A.M..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3-07-13
布哈林,N.I..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3-07-13
基洛夫,S.M..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3-07-13
..2023-10-31
..2023-10-31
目录
概述
族名词源
历史沿革
族源
变迁
基辅罗斯时期
蒙古统治时期
莫斯科时期
彼得堡时期
苏维埃时期
人口与分布 
人口
分布
俄罗斯境内分布
俄罗斯境外分布
宗教信仰
东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语言文字
民族文化
社会组织
生产
风俗习惯
民居
服饰
饮食
迷信与忌讳
姓名
姓名构成
俄罗斯人的姓
节日
元旦
谢肉节
春耕节
报喜节
艺术
手工艺品
音乐
乐器
舞蹈
礼节
体育活动
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
拳击与摔跤
冰球
历史名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尔盖·米洛诺维奇·基洛夫
发展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