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草原象
象科非洲象属的一种动物
非洲草原象(拉丁学名:Loxodonta africana),是一种象科非洲象属动物。雄性大象体型较大,体重为4500~6100公斤,肩高为3.2~4.0米;雌性大象的体重为2000~3500公斤,肩高为2.2~2.6米。非洲草原象有肌肉发达的象鼻,能够抓住物体并用于呼吸。耳朵为三角形,有两根厚实的象牙,最长可达350厘米。四肢厚实并呈柱状。足部很短,尾巴很长。
非洲草原象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地区的中部和非洲南部,主要栖息于保护区内有水源和植被较为丰富的区域。非洲草原象的食物包括树叶、水果、草本植物以及包括根、树枝和树皮在内的木材。雌性非洲草原象是群居动物,象群有母系秩序,由母象及其幼崽组成。非洲草原象每3~9年繁殖一次,妊娠期约为22个月。在野外,非洲草原象的平均寿命为60~70年;非洲草原象被圈养的最长寿命可达65年。
由于象牙交易与栖息地丧失,非洲草原象的种群数量已经逐年减少。2020年非洲草原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级别(EN)。
形态特征
头部
非洲草原象是现生最大的陆地生物。雄性大象体型较大,体重为4500~6100公斤,肩高为3.2~4.0米;雌性大象的体重为2000~3500公斤,肩高为2.2~2.6米。非洲草原象的颅骨很大,其头顶上有一个圆润的凸起,颈部粗短。非洲草原象的象鼻末端的形状独特,肌肉发达,能够抓住物体。它们的耳朵很大,且呈三角形,能帮助它们在炎热的夏季保持凉爽。
牙齿
雌雄两性都有两根厚实且弯曲的象牙,最长可达350厘米。幼象没有象牙,只有暂时的上颌前切牙。这些牙在大约一岁时被替换为最终形成象牙的门牙。成年非洲草原象有齿列,有6颗臼齿生长并向前移动,就像在传送带上一样。它们在非洲草原象的一生中被磨损、丢失和替换。一旦第六组臼齿磨损,就没有了额外的牙齿,非洲草原象将无法处理食物。
四肢
非洲草原象的四肢厚实并呈柱状。足部很短,四足均有五根指/趾,部分位于内侧和外侧的趾很小且没有蹄。尾巴很长。
皮毛
非洲草原象有着布满褶皱的灰色皮肤,上面覆盖着乳突。这样厚实(最厚可达30毫米)的皮肤覆盖了身体的大部分,只有在身体的脆弱部位(胸部和腹部)才能找到光滑的皮肤。
非洲草原象身体各部位的毛发颜色和长度有所不同。为了防止异物进入眼睛,眼睛周围的毛发要更长一些。沿着背部和尾巴生长的毛发是深色的,可以长到0.8米。在尾巴的末端有一小束粗毛。幼象毛发颜色和质地与成年非洲草原象有差异,它们毛发更柔软,颜色更浅,呈现如红色或棕色等颜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非洲草原象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地区的中部和非洲南部。部分种群的分布范围从西北至几内亚比绍,往东北至埃塞俄比亚,往南存在于南非北部,其中包括加蓬坦桑尼亚博茨瓦纳赞比亚的连续种群。曾经在布隆迪冈比亚毛里塔尼亚和斯瓦蒂尼中存在但现已经灭绝。但1980年,斯瓦蒂尼重新引入非洲草原象。
栖息环境
非洲草原象栖息在平均海拔范围从地平线(0米)到4000米的非洲稀树草原、热带雨林、林地、灌木林,偶尔还有沙漠和海滩。非洲草原象主要栖息于保护区内有水源和植被较为丰富的区域。
生活习性
迁移行为
非洲草原象移动速度通常非常缓慢,速度为每小时六公里,但在急速运动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24公里。每天活动量取决于附近它们需要的资源数量(如水源,食物等)。当基本资源足够时,非洲草原象每天的移动距离有1.5公里;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非洲草原象一天的行程可能长达40公里。
节律行为
季节性节律
非洲草原象种群被限制在大片保护区进行保护之前,它们会季节性地迁徙数百公里,从高海拔地区移动到低海拔地区。
日节律
非洲草原象在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活动,因此它们每天会消耗大量的食物。在活动状态时,它们会寻找食物并清洁自己。非洲草原象会用它们的象鼻把泥或水覆盖在自己身上,这个过程帮助它们保持水分。它们多在清晨的时候处于休眠状态,其通常采用卧姿睡眠和站立睡眠。
社群行为
雌性非洲草原象是群居动物,生活在6至70头的象群中。其通常一生都呆在同一个象群里,只是偶尔分支形成一个新的象群。这些象群有母系秩序,由母象及其幼崽组成。这些象群中的首领往往是最大和最具统治力的。雌性地位会影响幼崽是否会成为下一代的领导者。
年轻的雄性非洲草原象在8到10岁之前都会和象群一起生活,在之后几年内它们可能会和成群的雄性非洲草原象中一起游荡,最终雄性非洲草原象将过着独居生活或与其它几头雄性非洲草原象一起生活。一年只有几天其会和象群中合适的雌性非洲草原象交配。
沟通与感知
非洲草原象之间多以低频声音交流,大约20赫兹。它们可以发出各种叫声,包括隆隆声、喇叭声、鼻息声、咆哮声、吠声和咕噜声等。喇叭声、咆哮声或吠声可能显示出侵略的迹象。“柔和的唧唧声”表示屈服或恐吓。幼象在玩耍时会发出汩汩声,在受到惊吓时会发出尖叫声。非洲草原象可以在2公里以外听到同类的声音。它们会发出这些声音来警告或聚集其它的大象,或者作为准备交配的信号。
非洲草原象还会观察并倾听周围环境是否有异常迹象,通过它们的躯干或耳朵向其他象群成员发出视觉信号进行交流。触觉交流通常存在于母亲和它的孩子或两只试图交配的大象之间。非洲草原象之间的化学交流形式以及气味标记是由与雌性交配的雄性完成的,雄性会用它们的獠牙在灌木上分泌一种物质来标记树木或灌木。
饮食习惯
非洲草原象会全天不断地觅食,它们的食物包括水果、草本植物和树木的叶、枝、皮和根。它们的纤维来源来自咀嚼树皮而不是消化树皮本身。为了获得树皮或树根,非洲草原象会将一棵树翻倒。非洲草原象通常在雨季对食物更加挑剔,以草为主,而在旱季选择食物较为灵活,会主动觅食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树木。非洲草原象使用它们的象鼻作为临时容器,用它们的象鼻收集水并将其射入嘴里。它们每天必须消耗大约50加仑的水才能保持水分。
生长繁殖
发情交配
非洲草原象是一夫多妻制,当雌性非洲草原象处于发情状态时,其会与几只不同的雄性非洲草原象进行交配。雄性非洲草原象在发情状态下会通过雌性非洲草原象的尿液和生殖器的气味来确定它们是否发情。在求偶的过程中,公象会接近母象并用其躯干抚摸母象。雄性非洲草原象会为了交配而发生争斗。交配时,雄性会将生殖器反复插入雌性体内,交配时间长达2分钟。
分娩
非洲草原象为胎生,全年可繁殖,没有季节性差异,每次分娩多为一只幼崽,少数为双胞胎这意味着它们会生下幼崽。每3~9年繁殖一次,一生平均产下四头小象。妊娠期约为22个月,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当环境因素有利于新生儿存活时,妊娠期可能会缩短。之后胎儿通过雌性非洲象体内的垂直产道进行快速分娩。
生长发育
当非洲草原象幼崽出生时,双亲会一起养育他们的幼崽。除了双亲,象群中的其他成员也会保护刚出生的幼崽以及进行护理。新生非洲草原象的体重为90~120公斤,平均的出生体重为100公斤。刚出生的小象能够在短时间内跟上象群的移动速度,有助于其避免捕食者。幼崽在断奶之前完全依赖母乳,四个月后开始断奶,偶尔会继续喝母乳。年轻的非洲草原象在八岁左右获得完全独立。雄性雌性发情的年龄不同,雄性将在20岁左右达到性成熟,而雌性将在11岁左右达到性成熟。在野外,非洲草原象的平均寿命为60~70年;非洲草原象被圈养的最长寿命可达65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非洲草原象的种群数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在20世纪里,非洲草原象的亚种群在其大部分范围内都有所下降。《2016年非洲大象状况报告》估计,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的大陆总人口为415428头,在2006年至2016年中,大陆的大象数量减少了约111000头。在类似的时间段内,在对大约90%的非洲草原象进行调查后,非洲草原象数量减少了30%。
保护级别
2019年,非洲草原象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附录Ⅰ。
2020年,非洲草原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级别(EN)。
2022年,多国建议将非洲草原象从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转为附录I。
致危因素
部分国家中非洲草原象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合法狩猎。但在禁止狩猎非洲草原象的国家也存在着非法偷猎行为。非洲草原象的皮革、毛皮、象牙等被交易。尽管自1989年开始国际上已禁止象牙销售,但非法象牙贸易仍然存在并且从2007年到2014年中翻了一倍。人类发展使非洲草原象栖息地减少,也是非洲草原象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
保护举措
部分地区设置保护区将一些非洲草原象转移以防止偷猎。大多数的非洲国家通过立法保护非洲草原象,这使它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法律保护。
为监测和打击象牙非法贸易,1996年,大象贸易信息系统(ETIS)成立,这是一个作为追踪象牙和其他大象产品非法贸易的综合信息系统。2002年,CITES MIKE计划成立,在非洲象群中有66个指定地点,提供了关于偷猎压力的详细和可靠的数据。
保护问题与解决措施
非洲草原象生活的范围的大约70%是未受保护的土地。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南非等地区的保护工作导致了非洲草原象数量的增长,从而引发了栖息地退化对其他物种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因此必须实施避孕、诱捕和重新安置计划来维持保护地平衡。免疫避孕疫苗是控制野生动物和野生物种种群的一种有希望的手段,在2008年至2019年里,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关于非洲草原象的免疫避孕疫苗的研究。
种间关系
共存关系
由于食物偏好差异,非洲草原象与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羚羊和高角羚(Aepyceros melampus)等食草动物存在共存关系。非洲草原象偏好灌木,长颈鹿、羚羊和高角羚等其他食草动物偏好藓类植物、夹竹桃科内的有毒植物和豆科小菜蛾亚科植物。
捕食关系
非洲草原象体型巨大,天敌较少,只有狮子(Pan­thera leo)和非洲野犬(Lycaon pictus),这些食肉动物会在夜间捕猎它们。
互利共生关系
非洲草原象与牛背鹭(Bubul­cus ibis)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它们会聚集在一起,牛背鹭位于大象的下方或上方。这些鸟类会以大象的皮肤上的寄生昆虫为食,同时为大象去除寄生虫。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头部
牙齿
四肢
皮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迁移行为
节律行为
季节性节律
日节律
社群行为
沟通与感知
饮食习惯
生长繁殖
发情交配
分娩
生长发育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保护级别
致危因素
保护举措
保护问题与解决措施
种间关系
共存关系
捕食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