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是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于16世纪末完成的戏剧作品,是其一生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与这一时期的喜剧接近。剧中抒情气息极为浓郁,且最后两个家族因男女主的悲剧而消弭世仇也透露出喜剧色彩,常被批评家认为是悲喜剧,还因其知名度常被误认为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一次聚会上一见钟情,二人秘密结婚,却因家族的世仇而不能在一起。二人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误会,最终酿成双双自杀的悲剧,两家人知道真相后决定消弭仇恨,将他们葬在一起,并在城中为他们铸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传来自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维罗纳城真实发生的故事,经意大利诗人班德尔(Matteo Bandello)改编为小说后在欧洲广泛流传。1562年,
英国诗人亚塞·布鲁克(Arthur Beooke)根据这个故事的法文译本写成了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哀史》(The Traqicall Hisforye of Romeus and Juliet)。1567年威廉·潘特(William Painter)将此传说的英文译本收录在《快乐之宫》(Palace of Pleasure)故事集中。
莎士比亚便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该剧。
该剧歌颂冲破封建束缚,勇敢追求爱情以及人性的解放。大量矛盾冲突的运用增强了悲剧效用,戏剧中结合散文和有韵诗的形式成为
英国文学的经典名著。该作品从
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开始,各种各样的演出就接连不断,仅1751年至1800年间在伦敦舞台上就有399台演出,20世纪下半叶至今在国际舞台上复演也达几百次,还被广泛改编成
歌剧、舞剧、
电影等。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根据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民间故事写成的一部悲剧,
莎士比亚生活在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1564-1616),这一时代是
欧洲社会史上的转折时代,
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这一时期也是西欧的
文艺复兴时期,是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主张个性解放,反对
中世纪宣扬的的禁欲观念和宗教文化。文艺复兴表面上复兴
古希腊罗马艺术,实际上是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倡导人性的回归。文艺复兴传播力自由平等理性等观念,涉及到了
哲学、
艺术、
文学、
宗教、
政治等各方面,由于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
莎士比亚的创作充满人文复兴特点。
《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6世纪末,这一时期
英国在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的统治下达到鼎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威廉·莎士比亚在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传奇浪漫剧,作品洋溢着乐观与豁达的色彩,故《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悲剧,却也洋溢着喜剧色彩。
创作来源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题材来源于一个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古老的民间传说,最早被记录在意大利作家科尔泰的《维罗纳的故事》一书中,经意大利诗人班德尔(Matto Bandello)改写成小说后,这个故事得以在欧洲广泛流传。这个故事据说在在意大利的
维罗纳真的发生过,今日在维罗纳不但可以看到斯卡里吉罗桥(Scaligero Bridge)旁卡佩罗路23号(Via Cappello,23)的那座12世纪的古老建筑,宅邸中央拱道的拱顶石上所刻的族徽标志,表明是属于德·凯普洛特家族,也就是朱丽叶的祖先凯普莱特的产业;还可以看到这建筑上朱丽叶和
罗密欧·蒙泰古幽会的那个阳台,以及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艺术家尼洛·科斯塔尼蒂里(Nereo Costantini,1905—1969)创作的朱丽叶的铜像。
1562年,
英国诗人亚塞·布鲁克(Arthur Beooke)根据这个故事的法文译本写成了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哀史》(The Traqicall Hisforye of Romeus and Juliet)。1567年,威廉·潘特(William Painter)又把这个故事从法文翻译成英文,收录在《快乐之宫》(Palace of Pleasure)故事集中,
莎士比亚据此创作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此外,在莎士比亚以前,
伦敦舞台上也上演过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本。
剧情介绍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两大名门望族, 这两大贵族从祖上开始就积怨深重,经常械斗。蒙太古家有个17岁的儿子,叫罗密欧;凯普雷特家有个年龄相仿的独生女,叫朱丽叶。两家都将他们视为珍宝,罗密欧和朱丽叶都在优渥的环境和家人的宠爱下长大。
贵族们会定期举行聚会,虽然两家有世仇,但还是都出席了一次几乎全城贵族都参加了的聚会。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这次聚会上相见,在都不知道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两人一见钟情。半夜舞会散去,
罗密欧·蒙泰古避开同伴,不顾被人发现的危险,跳墙进入凯普莱特家的花园,守在朱丽叶的窗下望着楼上的卧室久久不愿离去,朱丽叶此时正在窗口诉着对罗密欧的
爱慕以及得知他是自家仇人之子的忧虑,罗密欧听到后便跑去向朱丽叶倾诉衷肠,二人整晚都用诗一般的语言互诉对彼此的
爱意,
二人在第二天黎明找修道士为他们主婚。修道士觉得这是化解两家世仇的好机会,就同意了罗密欧的请求。罗密欧通过朱丽叶的奶娘将她约到修道院,两人在修道士的主持下,秘密结婚了。
这天中午,罗密欧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提伯尔特提出要与罗密欧决斗,罗密欧不愿与他决斗。罗密欧的朋友觉得这样很没面子,就替罗密欧和提伯尔特进行决斗,结果被提伯尔特杀死。看到朋友被杀,罗密欧很愤怒,要与提伯尔特进行决斗,结果提伯尔特被杀。当城的统治者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驱逐罗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来就处死他。
朱丽叶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对于表哥的死她很悲伤,知道杀表哥的是她的爱人罗密欧,而他也因此受到了驱逐后,她萌生了想要自杀的念头。修道士知道后拦下了朱丽叶,并去找统治者,请他赦免罗密欧。
在修道士去找统治者的这天晚上,罗密欧偷偷溜进朱丽叶的卧室,二人度过新婚之夜。可第二天天亮后,罗密欧就不得不开始他的流放生活。罗丽欧刚走,帕里斯伯爵就来向朱丽叶求亲。此时的朱丽叶伤心欲绝,她的父亲以为她是为表哥的死而如此伤心,就令她下个星期四就嫁给伯爵,并让那个修道士主婚。
朱丽叶坚决不会嫁给伯爵,就去找修士想办法,修士给了她一种药,喝下去就像死了一样,在四十二小时后就会醒过来。修士答应朱丽叶派人找回
罗密欧·蒙泰古,告诉他真相,这样他们就能远走高飞。在婚礼前一晚,朱丽叶喝下了药,家人都以为她死了,
婚礼变成了
葬礼。
神父即刻派人通知罗密欧,可罗密欧收到朱丽叶的死讯快过神父的消息,以为朱丽叶真的殉情了。他买了毒药,半夜来到朱丽叶的墓前,杀死了阻拦他的帕里斯伯爵。罗密欧掘开坟墓,确信朱丽叶真的死了,在亲吻了朱丽叶后,罗密欧将毒药喝了下去,在朱丽叶身旁死去。等修士赶来时,帕里斯伯爵和罗密欧都已经死了,朱丽叶也醒了过来。发现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多,神父没来得及顾朱丽叶就先逃走了。朱丽叶醒来看到已经死去的
罗密欧·蒙泰古,自己也不想独活,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两家知道子女死讯后都赶了过去,修士说出来事情的经过。知道真相后,两家决定从此消除积怨,将罗密欧与朱丽叶合葬,并在城中为他们各铸一座金像。
角色介绍
出场人物
主要人物
罗密欧
罗密欧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热爱生活、大胆热情、富于幻想,一切思想行动都以诚挚的爱情为中心。他是幸运的,爱上了一个同样爱他的女人,却因为年轻气盛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兄,遭到放逐。知道朱丽叶死后他头脑发热与帕里斯决斗同样也是头脑发热。发现爱人已经“死去”后,他冲动地喝下毒药,还没有知道真相就结束自己生命。他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一心想要化解凯普莱尔与自家的宿怨;他注重友情,朋友被仇人杀害后,拔刀替朋友报仇。他性格直率又不缺有多样性,对爱情忠贞不渝,是一个勇敢却不够成熟的理想主义新青年。
朱丽叶
朱丽叶是名门望族的独生女,她衣食无忧、生活舒适,在恋爱前她是个循规蹈矩的贤淑少女;爱上罗密欧后,她变得果敢机敏,冲破封建贵族的束缚努力追寻爱情。在物质上她是幸运的,但在更为她看中的爱情上,她却是不幸的。首先是父亲的逼婚,朱丽叶根本不喜欢父亲为她选的丈夫——帕里斯伯爵,她奋力反抗却无力改变父亲,只能自己争取。她宁愿抛弃拥有的物质财富和优越生活,用装死的办法希望永远摆脱家族控制,去追求爱情。朱丽叶对爱情是坚贞的,她一次次地经受住了爱情的考验,从心里将全部生命托付给爱情。她醒来后看到死去的罗密欧,也毫不犹豫地选择殉情。朱丽叶纯真善良,同样也是真性情。
帕里斯
帕里斯是朱丽叶的倾慕者之一,少年贵族的他对爱情的占有欲极强。他向提普莱特伯爵提亲,当时朱丽叶已深深爱上
罗密欧·蒙泰古。帕里斯明知自己在追寻一个不可能的结果,还是强迫要娶朱丽叶,导致了罗密欧和朱丽叶双双自杀的悲剧发。帕里斯苦苦追爱不得,可怜亦可悲,最终不仅没有得到爱情、爱人,自己也因此丧失了生命。
劳伦斯神父
神父劳伦斯是这一爱情悲剧的见证者,他与两大家族的恩怨毫无瓜葛,贯穿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中,成为他们仅有的一位可以信任的长辈。他最初的心愿是美妙的,为了消弭两个家族的仇怨,他给罗密欧与朱丽叶主婚;在罗伯特被放逐的时候,劳伦斯神父化身这对苦命鸳鸯的唯一寄托;在朱丽叶被逼婚的时候不断为她出谋划策。但也正是他给朱丽叶帮助他假死的药,才使这对恋人走向死亡。此外劳伦斯神父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结局的预言者,和整场
话剧的叙述者。
朱丽叶的乳
朱丽叶的乳媪是一位缺乏知识储备的的底层佣人,不算聪明也不年轻,还时常说一些让人听了不耐烦的连篇废话。她没有太多个人见解,对
罗密欧·蒙泰古的态度也反复变化,但她帮助罗密欧与朱丽叶偷偷联系,在这场爱情中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乳母比起其他角色来看更显得真实,她与朱丽叶父母的对比让观者更深切体会到其无私的母爱和善心。
作品鉴赏
创作主题
人文主义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悲剧鞭挞了封建制度的残酷,讴歌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人文主义是
文艺复兴时期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
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世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反封建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揭露批判了封建家族之间的纷争、混战;其次揭露了封建
包办婚姻制度;最后揭露批判了禁欲主义。
这部剧歌颂一见钟情的爱情,一见钟情更侧重于人的本性。且两个家族的世仇是导致二人悲剧结局的一大因素,也想要鼓励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沟通、宽容。这些都是在歌颂人性的回归,是这部剧最重要的主题。
爱情观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想要展现的爱情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罗密欧和朱丽叶为爱努力、为爱斗争,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封建势力进行反抗;罗密欧和朱丽叶在爱情面前无惧生死,至死不渝。这种
爱情观源于他们的家庭环境,人物性格,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以及宗教文化。他们的爱情纯粹而坚定,他们的殒灭不幸而悲惨,引起了当时观众的极大同情。他们要求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主的实质,是同当时随着
资本主义萌芽而发展壮大的市民阶层的
政治经济学上的要求相适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展现的爱情观根植在西方历史文化的独特土壤之中。
有些西方评论家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爱与死这个永恒主题的杰作”,“永远为人类奠定了壮丽忠贞的爱情的光明道路”。但毕业于
郑州大学中文系的关少锋在《试评\u003c罗密欧与朱丽叶\u003e》中认为
莎士比亚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歌颂的是
资产阶级的爱情幸福观。两人最后不惜以自杀来殉情,体现了“爱情高于一切”的思想,这种追求是脱离大众生活的。且作品中体现的一种“
宿命论”给人一种印象:是神秘的命运,是“不能反抗的力量”使这个悲剧成为不可避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作品的反封建内容。
创作手法
角色塑造
威廉·莎士比亚笔下的角色性格鲜明,形象鲜活。比如罗密欧出身封建贵族,没有传统的封建思想,而是一个具有
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新青年。他的悲惨结局和他爱人的自杀很大一部分是他的性格造成的,
罗密欧·蒙泰古率性、秉直的个性让朱丽叶深深钦慕,却也是造成了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罗密欧杀死提伯尔特和帕里斯也有其合理性,他吞下毒药的果断为爱情的美丽谱写了一曲伟大赞歌。
朱丽叶是全剧描写的最为成功的人物,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说她在每一种情境里都是“一心一意地沉没在自己的情感里,只有一种情感,即她的热烈的爱,渗透到而且支持起她的整个性格。”她的形象不是像
中世纪的壁画那样静止不动,而是活泼的,她的性格处在不断的发展中。
戏剧冲突
尖锐的矛盾冲突是戏剧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全剧人物性格鲜明,还有许多矛盾冲突与巧合,如
罗密欧·蒙泰古与帕里斯的矛盾,罗密欧与凯普莱特家族的矛盾,朱丽叶与自己家族的矛盾,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大家族的矛盾等,这么多的矛盾在一场戏里同时发生,具有很好的戏剧性效果。
悲剧的主要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与两个家族间仇恨的对立,事实上是
文艺复兴时期
人道主义生活观与
中世纪封建道德的冲突,是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冲突。不管是蒙太古还是凯普莱特,都十分顽固地维持家族荣誉和势力。从本质上分析,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狭隘的、陈旧的道德观念。在对封建世仇所流露出来的厌恶以及对封建家长制的抵抗过程中,充分展示出年轻人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愿望和决心。
艺术特色
悲剧艺术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社会悲剧”作为出发点, 以“命运悲剧”作为叙事主线, 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推至叙事主体, 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悲剧以及人与命运、人与社会的抗争的悲剧。
威廉·莎士比亚具有极为浓郁的命运悲剧情结, 这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得到了相当的体现,男女主的爱情故事以悲剧收场,这是“命运”的驱使,是莎士比亚在悲剧中运用命运增添悲剧魅力的重要方法。莎士比亚悲剧的结尾往往都是“向死亡的进军”,用最后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来象征一种可贵的精神,表达对剧中善良的人、敢于追求的人的赞扬。从故事开场两个家族的对立,二人的悲剧命运就已写定,一直到最后在朱丽叶墓前,帕里斯、
罗密欧·蒙泰古以及朱丽叶的尸体,在不断展示
莎士比亚对悲剧命运观的塑造,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对命运的崇拜与妥协,其中有着对人意志和精神的肯定。
《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的悲剧, 又是命运悲剧, 更是性格悲剧。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旧婚姻观念逐步被新婚姻观念所取代的历史转型时期,新的婚姻观念还不够强大, 新旧
婚姻观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新婚姻观念自身力量的释放将会以美好爱情被毁灭为代价。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社会悲剧, 但这样的悲剧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有这样痛苦经历及悲惨命运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命运的悲剧。首先,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出生就是悲剧命运的开始, 如果他们没有出生在上流社会大家族中, 而是社会中低层, 封建家长制度的冲突就会少很多, 也就不必通过殉情的方式来捍卫自己对真爱的追求和执着。《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性格悲剧,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制固然是他们的不幸的一大因素,但和罗密欧自身的急躁性格和男女主的执著密不可分。
《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悲剧之美首先体现在曲折的情节上,作品情节曲折离奇, 矛盾冲突不断,男女主在封建世俗观念的影响之下, 只能选择用死来表达自己对真爱的忠诚。当时那个时代扭曲了人性, 激发人们的愤怒和不满。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大主人公在死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洒脱、淡然的态度也体现了悲剧之美。尽管最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殉情, 相关人物也相继去世,但让存有封建观念的人感尝到了封建世俗观念的苦果,最终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大家族世仇的消弭让人们看到了
人文主义将会获取最后胜利的希望。就像罗密欧说的那样, 他们的坟墓将会是一座能够为后人指明方向的灯塔。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生死死的恋爱是悲剧的内涵主旨,其凄凉结局是剧情
逻辑发展的需要,悲剧美学的需要:确实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从恋爱婚姻自主到人性解放)毁灭给人们看。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威廉·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但无论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与这一时期的喜剧接近,是
威廉·莎士比亚在浪漫喜剧时期创作的一出爱情悲剧,是一部有音乐、有舞蹈,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爱情
悲喜剧。剧中透示了一种向往光明的意象,有很多美丽动人的
抒情诗,抒情气息极为浓郁。正如19世纪诗人科勒律治所说,“剧本处处是青春与春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受世人欢迎的一部,也是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最多的一部。在故事最后,两个主人公的死使得两个敌对家庭言归于好也为其蒙上喜剧色彩,常被批评家看作是乐观的悲剧。
语言风格
作为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主要的娱乐和消遣方式,
戏剧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迎合普通市民的审美标准和娱乐需求, 加上剧中人物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因此
威廉·莎士比亚写剧时使用的语言极为丰富。
威廉·莎士比亚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吸取了人民语言、古代和当代文学语言的精华,他的语言总是同人物性格极相符合。
威廉·莎士比亚最善于运用一连串的形容譬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描绘生动鲜明的形象。此外,《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还有许多极富哲理的语言,充满着音乐技巧的双关语以及一种表面矛盾但内里丰富的特殊语言。
宗教色彩
伊丽莎白时期
基督教的流行及大众对《
圣经》的熟悉程度, 决定了
威廉·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过程中会将之作为思想和语言的主要来源,傅光明先生注意到, 在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中, 源于《
圣经》的
母题、意象、典故、转义、
隐喻、象征、引申、升华等多达八千余处。”基督教宣扬的价值观念, 以及人死后的归宿等问题早已深入人心。朱丽叶以为
罗密欧·蒙泰古死了后,借用《圣经》的相关诗句以表达当时的心情。剧本中的很多对话具有深刻的哲理, 包含着对生活人事的理性思考, 这样的语言也有借鉴《圣经》的痕迹。剧本还常借助《圣经》中的话语来表达对神圣之物的赞美, 或者在紧急情况下向人发出告诫。而且,《罗密欧与朱丽叶》超越时空的震撼力与
莎士比亚赋予它的
基督教“爱”的内涵是分不开的。
作品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曾被多次改编成
歌剧、交响曲、
芭蕾舞、
电影及
电视作品。自16世纪末首演以来创下了难以置信的辉煌演出史,从
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开始各种各样的演出就接连不断。仅1751年至1800年间在
伦敦舞台上就有399台演出,20世纪下半叶至今在国际舞台上复演也达几百次,仅次于《
哈姆雷特》。其中最成功的舞台演出版本是18世纪英国演员、剧作家大卫·加里克依据莎剧改编的版本,加里克的改编版本于1748年首演,一直被沿用到19世纪中期,盛行一个世纪之久。
《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改编自20世纪以来与舞台改编并驾齐驱,最早的电影版本是1900年
法国拍摄的默片《罗密欧与朱丽叶》,后在欧美各国陆续有默剧出品。该剧的第一部黑白电影是拍摄于1936年的
美国黑白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1954年诞生了首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彩色电影。至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彩色电影已有十几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现代激情版》(William Shakespeare’s Remeo+Juliet,1996)
在音乐领域,
俄罗斯作曲家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谱有《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法国音乐家伯辽兹谱有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前
苏联的音乐家普洛克菲耶夫写有
钢琴组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还被改编为动画,2007年
日本将这部戏剧改编为一部24集的电视动画。
作品评价
维克多·雨果评《罗密欧与朱丽叶》写的是“黎明的爱”
海德尔说它是一出“甜蜜的爱情剧”
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译者
朱生豪在1944年也评价道:“《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悲剧,也是继《所罗门雅歌》以后最美丽悱恻的恋歌。这里并没有对于人性进行深刻的解剖,只是真挚地道出了全世界青年男女的心声……爱情不但战胜了死亡,并且使两族的世仇消弭于无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无疑是一本讴歌爱情至上的喜剧。”
英国19世纪诗人柯尔律治曾在一次讲演中说过:“读一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切是 青春与春天;青春有着它种种的感受与愚蠢,它种种的美德,它种种的躁急、轻率;春天有着它种种的芬芳,它种种的花卉和它的无常。关于罗密欧,他的爱情的改变,他的突然的结婚,和他的冒失的死亡,这一切都是年轻的结果;而于朱丽叶,她的爱情充满了夜莺的温柔与优郁,全部充满了春的新鲜中甜蜜的一切,但是却以一声深长的叹息告终,像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傍晚的最后的微风。”
俄罗斯诗人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除了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两个
莎士比亚妩媚描述的令人心醉的创造物之外,全部悲剧中最精彩的人物,就是文雅、情深、高贵而好争论的茂丘西奥——一个当代年轻
骑士的典范。诗人选取他作为意大利人的代表,而意大利人就是当时
欧洲最时髦的民族,号称16世纪的法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