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1956年10月28日出生于
伊朗德黑兰市东南部
塞姆南省加姆萨尔,曾任伊斯兰革命卫队特种部队司令,德黑兰市市长,伊朗第9届、10届总统。
艾哈迈迪-内贾德19岁时考入德黑兰工业科技大学,1997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学位。
两伊战争爆发后,内贾德入伍当兵,1985年,他主动要求加入革命卫队特种部队,后升任为革命卫队
特种兵司令。战争后步入政坛,历任西南部城市库尔德市市长顾问、
西阿塞拜疆省马库市市长、
阿尔达比勒省省长,2003年,当选为德黑兰市市长,以亲民的政策赢得了市民好感。2005年6月,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第9届伊朗总统。2009年6月,获得连任,任期满后,重到
德黑兰工业科技大学任职教授。2013年8月,艾哈迈迪-内贾德结束第二个总统任期,重新在伊朗科技大学担任教授。2017年4月12日,艾哈迈迪-内贾德登记参加伊朗第12届总统大选,20日,被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监护委员会取消参选资格。2018年1月7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内贾德在南部城市
布什尔(Bushehr)的演讲被认为意图煽动骚乱,在访问
设拉子市(Shiraz),伊朗最高领导人
阿里·哈梅内伊批准将其逮捕。
艾哈迈迪-内贾德在任期间,长期实行物价补贴,导致物价上涨,伊朗过去十年的
通货膨胀在300%以上,为发展经济,更换四任
国家银行行长、推行有利于穷人和小企业的放贷政策等
经济政策。把社会公正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核心,实行“公正股份”的改革方案。在外交上,艾哈迈迪-内贾德仍面临伊美及伊核问题的严峻挑战,但他顶住了西方压力,强力推动
伊朗核计划,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然而,艾哈迈迪-内贾德实施的经济政策对改善伊朗民众的生活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其激进的平民主义施政风格和具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纾缓了民怨,但伊朗社会发展滞后的根本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他坚持“维护伊斯兰价值观”的立场,坚定捍卫伊斯兰革命原则和宗教习俗的尊严,有效稳固了其在伊朗主流保守政治势力的核心支持基础。
早年经历
大学时期
艾哈迈迪-内贾德1956年10月28日出生于伊朗
德黑兰市东南部
加姆萨尔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一名铁匠。1975年,内贾德成功考入德黑兰工业科技大学工程系,之后相继取得
学士、硕士学位和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学位。内贾德从小就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大学期间,不仅在学业上表现优异,在政治组织才能方面也更为出色。他和当时大多数学生一样卷入革命,成为了一个激进学生组织的核心成员,该组织后来策划了美国大使馆人质事件。在巴列维国王时期,艾哈迈迪-内贾德的保守派思想毫无用武之地,然而,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这场革命导致了
巴列维伊朗的覆灭,摒弃了原有的
君主制,并建立了一个以
伊斯兰教为基础的
伊朗。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是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Ruhollah Musavi Khomeini)。巴列维王朝的统治者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Mohammad Reza Pahlavi)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但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疏远了原有的宗教和传统势力。同时,政府的腐败和对反对派的镇压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1978年底,抗议活动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革命。1979年2月,巴列维国王被迫离开
伊朗,同年4月,伊朗举行全民公投,确定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同年12月,新宪法正式生效,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成为伊朗最高领袖。
伊朗伊斯兰革命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
中东地区。它使得伊朗从一个亲西方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坚决反对美国和
以色列的国家。此外,
伊朗革命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其他穆斯林国家的伊斯兰主义运动,给了艾哈迈迪-内贾德出人头地的机会。
参加战争
1980年9月22日,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因长期以来的领土争端、
意识形态矛盾和政治纷争等问题爆发战争。
两伊战争期间,艾哈迈迪-内贾德在伊斯兰革命卫队服役,作战勇敢,曾潜入伊拉克作战。1986年,艾哈迈迪-内贾德加入革命卫队特种部队。由于表现出色,艾哈迈迪-内贾德很快被任命为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第六军工兵司令,接着又升任伊朗西部各省革命卫队参谋长,直到成为革命卫队
特种兵司令。
政治生涯
初入政坛
艾哈迈迪-内贾德早年做过库尔德市的市长顾问,此后逐步升迁。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担任
西阿塞拜疆省马库市市长和
阿尔达比勒省省长,任内成功应对洪水和地震灾害,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模范省长”。2003年4月,艾哈迈迪-内贾德出任
德黑兰市市长。艾哈迈迪-内贾德在任德黑兰市市长期间,认为
伊朗应该建立传统的宗教统治和生活,抵御西方文化对年轻一代的“侵袭”,因此禁止伊朗公司在广告中使用西方体育明星的形象;还要求市政府办公大楼的电梯必须男女分乘,所有男性政府工作人员必须蓄须。艾哈迈迪—内贾德采取了一些花钱不多但效果明显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稳定了该地区的物价,获得了市民的支持。艾哈迈迪-内贾德关注德黑兰贫民的生活,曾身体力行,与清洁工们一道打扫德黑兰街道,甚至还穿过清洁工的制服出席会议,由于其朴实亲民、勤俭廉政,因而深得广大社会下层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担任总统
2005年6月25日,时任
德黑兰市长的艾哈迈迪-内贾德,击败了温和派代表拉夫桑贾尼,赢得了伊朗总统大选。拉夫桑贾尼在1989年至1997年间担任
伊朗总统,他在竞选时承诺将继续推动伊朗的社会和经济改革,并努力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然而,内贾德认为发展与美国的关系不应成为伊朗的优先事项。在他的领导下,伊朗脆弱的改革进程可能会被迫暂停,而他对西方国家的政策也将变得更加强硬。2005年8月3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就职典礼上接过伊朗最高领袖
阿里·哈梅内伊的委任函,正式就任伊朗第九届总统,成为了伊朗24年来首位非出身于宗教界的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就职演说中表示,将全力保障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同时继续保持
伊朗独特的文化特色,并呼吁全世界彻底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改变国际交往中对一些国家所采取的双重标准和歧视待遇。
连任风波
2009年6月13日,伊朗举行总统大选,艾哈迈迪-内贾德以62.63%的得票率成功连任。其主要竞争对手,改革派领导人
米尔·穆萨维(Mir-Hossein Mousavi),曾在
两伊战争期间担任伊朗总理,他对选举结果表示强烈抗议,称选举存在“明显违规”。6月14日开始,
德黑兰爆发了10年来最严重的暴力冲突。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6月29日晚宣布,经随机抽取的10%投票箱重新计票结果,未发现违规情况,先前公布的选举结果有效。8月5日上午,艾哈迈迪-内贾德正式宣誓就任
伊朗第10届总统,开始其第2个4年任期。
遭遇袭击
2010年8月4日,艾哈迈迪-内贾德的车队当天从哈马丹省首府哈马丹市机场前往市内一座体育场馆,途中遭遇自制爆炸装置袭击,爆炸点与车的距离大约100米,造成数人受伤,艾哈迈迪-内贾德本人无恙。半官方的法尔斯新闻社报道,袭击者为一名反政府人士,当时向车队投掷一枚
手榴弹,遭安全人员拘押。但伊朗总统办公室否认车队遇袭,称
爆炸物为一个爆竹。
执政后期
2011年4月,时任
伊朗情报部长穆斯利希在艾哈迈迪-内贾德的打压下被迫提出辞呈,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对此表示反对,并让穆斯利希继续担任情报部长。作为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所有重要问题上有最后决策权。对于穆斯利希的留任,艾哈迈迪-内贾德接连11天“怠工”抗议,不出席
内阁会议,哈梅内伊当时公开称其“被施了魔咒”“根本不正常”。艾哈迈迪-内贾德“公然抗命”的行为,令其与哈梅内伊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2011年6月,艾哈迈迪-内贾德在
德黑兰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之间存在着巨大分歧,甚至可以说我们的立场完全相反。”
艾哈迈迪-内贾德公开挑战哈梅内伊,使得其在剩余的任期内面对来自议会的强大压力。2012年3月,伊朗议会开始就政府向
德黑兰地铁项目拨款不足、未能实现国内经济增长8%的目标、经济改革计划实施不力以及艾哈迈迪-内贾德抵制哈梅内伊要求重新起用情报部长穆斯利希的决定、对议会事务发表言论、在时任外长穆塔基出访时突然将其解职等内容向艾哈迈迪-内贾德提出质询。这是1979年
伊斯兰教革命以来,伊朗议会首次要求该国元首接受质询。
卸任后
根据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规定,伊朗总统每4年选举一次,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可连任一届。2013年8月,第二个总统任期届满后,艾哈迈迪-内贾德决定退出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伊朗科技大学担任教授。
艾哈迈迪-内贾德曾在卸任后表明不会再参选,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认为内贾德参选将加剧伊朗国内政治的分化,曾暗示反对内贾德再次参选。2017年4月,临近大选前,内贾德突然改变立场并报名参选,这一举动在
伊朗国内引起了轰动,同时也被外界视为内贾德在挑战哈梅内伊的权威。4月12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前往伊朗内政部选举总部,登记参加伊朗第12届总统大选,20日,被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监护委员会(一半成员由哈梅内伊指定)取消参选资格。
2018年1月7日,伊朗政府逮捕了该国前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当局责令在伊朗前任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访问
设拉子市(Shiraz)时将其逮捕,逮捕行动得到了最高领导人阿里·哈梅内伊的批准。伊朗作出上述决定是因为艾哈迈迪-内贾德在伊朗南部城市
布什尔(Bushehr)发出的声明被解读为意在“煽动骚乱”。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对布什尔当地居民演讲时,批评了现任总统
哈桑·鲁哈尼及其政府,指责他们不顾民生问题,称其“治理不善”和“垄断公共财富”。
2021年5月12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就美伊关系、地区局势以及中伊发展等热点问题接受记者专访。艾哈迈迪·内贾德表示,地区国家应协同发展,共同抵抗外国军事力量破坏地区稳定的行为,同时,
伊朗应同包括中国在内的友好国家继续合作发展,改善伊朗的外部环境。
2024年总统选举
2024年6月2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前往伊朗内政部登记参选于6月28日举行的伊朗第14届总统选举。
为政举措
经济方面
经济改革
在经济领域方面,艾哈迈迪-内贾德强调了国家资源不能过分集中于政府手中,而应该与人民分享以促进国家发展。他认为,伊朗目前对私有化的理解不够全面,私有化不意味着要出售国家财富。同时,艾哈迈迪内贾德还特别强调了社会公正的重要性,认为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应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核心,要求政府给低收入家庭分配国有公司股份。
艾哈迈迪-内贾德将
伊朗长期实行的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
明补,把原来对燃油和其他商品的政策性补贴以现金方式直接提供给低收入阶层,导致通货膨胀率高涨。虽然穷人的收入得到相应的增长,但受国际制裁、油价波动等影响,伊朗民众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矛盾。除此之外,他还加大对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离职人员的退休金和政府公务员的收入、给烈士家庭提供抚恤金、把反贪腐矛头对准政坛元老等。
艾哈迈迪-内贾德执政期间,
伊朗经济总体上呈现低迷状态,内贾德政府未能实现预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主要原因在于,其重在公平分配的经济改革方案无法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伊朗社会的生产力,甚至没有一个长远的经济发展计划。就是在短期内其经济改革举措的实施和最终效果也受到通胀率和失业率高涨和频繁的政治斗争这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但在艾哈迈迪-内贾德执政后期,伊朗在国内经济问题上的政策比较服从经济规律,这和议会、媒体的批评质疑有关。
艾哈迈迪-内贾德在任期间,为推行有利于穷人的金融政策,一年内更换了四任
国家银行行长,要求银行向穷人、小企业发放贷款的利率要低于存款利率,然而这些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方面
宗教主张
艾哈迈迪-内贾德更关注老人、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出生平民家庭的艾哈迈迪-内贾德更容易对穷苦人群产生亲和力,而他在宗教问题上是一名激进的保守派,坚定捍卫“
伊斯兰教革命原则”和宗教习俗的尊严,所任命的省市长等行政官僚往往立场保守,坚持“维护伊斯兰价值观”的立场,切实维护国家法律和宗教习俗的尊严,致力于建设一个“现代和进步”的伊朗,主张实行严格的宗教法令,因而深得最高领袖
阿里·哈梅内伊的赏识,在下层民众中也比较有市场。
生育政策
艾哈迈迪-内贾德鼓励年轻人早生多生,称这样有助于打败西方。
伊朗废除控制人口的政策,转为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为此,内贾德政府为每个新生儿家庭每月提供相当于60元人民币的现金补贴,伊朗卫生部还率先在政府部门里面宣布给本部门男职工两周时间的产假,并表示希望别的部门也能效仿。然而,艾哈迈迪-内贾德鼓励多生的观点在伊朗社会遭到不少反对声,哈梅内伊就这个问题的进行了表态,反对声才得以基本消失。
教育政策
2006年9月5日,身兼伊朗文化改革委员会主席之职的时任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向大学生发出呼吁,鼓励学生游行示威,辞退信仰
自由主义的大学教师,“肃清”大学校园。内贾德政府还发起一系列的行动,强化管理独立记者、网站和博客写手。
军事方面
伊核问题
2003年,
伊朗曾与英法德三国就暂停铀浓缩活动达成协议,但在伊核问题上,艾哈迈迪-内贾德毫不退让,坚称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持续推进核项目。他表示,伊朗没有研制
核武器的企图,并愿意与
欧盟通过真诚的对话来解决矛盾和分歧。艾哈迈迪-内贾德在2005年就任总统后,重启浓缩进程。面对西方一轮又一轮制裁和谴责,伊朗也并未停下核开发的步伐。
2010年6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第1929号决议,决定对伊朗实行自2006年以来的第四轮制裁。6月10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在
杜尚别会见
伊朗和
塔吉克族精英人士时,提到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929号决议,他强调:那些自己拥有
核武器,并针对伊朗通过决议的国家应该知道,这种决议对伊朗和伊朗人民来说分文不值。
外交方面
艾哈迈迪-内贾德主张发展“公正的国际关系”,主张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坚持积极而强势的外交政策,严格抵制违法行为、侵略性的干涉行为、战争狂热分子和不公正待遇,致力于建立和平、公正和平等的友好关系。艾哈迈迪-内贾德一向以“反西方斗士”形象示人,重新任命的大约40名驻欧美等国家大使均是立场坚定态度强硬的外交官,成为世界许多反西方特别是反美国家心目中的英雄。但实际上,艾哈迈迪-内贾德的强硬态度并不够灵活,这也导致了
伊朗外交上陷入被动的局面。
对华关系
内贾德在其任期内非常看重与中国的关系,认为中国是未来世界的主导力量。他深知中国经济崛起对伊朗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与中国加强合作。2008年9月,艾哈迈迪-内贾德出席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表达对残疾人运动员超人毅力和拼搏精神的赞美。此外,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前了内贾德。胡锦涛感谢伊朗对北京奥运会和
5·12汶川地震援助的支持,强调中伊关系发展潜力,希望在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合作。内贾德祝福残奥会成功,期待在各领域加强伊中合作。双方就伊朗核问题交换意见,胡锦涛主张和平解决,内贾德表示愿与中方共同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2010年6月,艾哈迈迪-内贾德赴华参加
上海市世博会
伊朗馆日有关活动。
2011年6月14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
阿斯塔纳会见时任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双方就在新形势下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艾哈迈迪-内贾德表示,伊中友好关系历史悠久,希望能够加强两国各领域合作,推进两国关系。伊方愿意同中方共同努力,加强经贸合作,推进人文交流和人民往来,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促进国际和地区安全稳定。
对美关系
关于伊美关系,艾哈迈迪-内贾德认为,只要美国对
伊朗采取敌视态度,伊朗就不会、也没有必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2008年9月23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在
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时宣称“美帝国”濒临崩溃,应该停止在其他国家的军事干预。他指责美国当权者为了选举需要,发动
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谴责“一小撮专门欺凌弱小的恶势力”试图破坏伊朗的核项目。事后,内贾德在采访中表示,造成
华尔街金融市场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在海外的军事行动,美国政府在过去十几年里犯了很多错误,全球经济已经无法再忍受美国市场和美国政府造成的金融压力。
内贾德任内(特别是奥巴马上台后)美伊有和解意向的接触。2009年1月,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表示,美国愿意与
伊朗“伸出握手”,寻求改善双边关系。这被视为美国政府对伊朗采取更加务实和对话的立场。3月,奥巴马向伊朗人民和政府发表了诺鲁兹(波斯新年)祝贺视频,表示愿意与伊朗展开“真诚和持久的合作”。
2011年9月22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在纽约举行的第66届
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说,痛批西方国家政策及价值取向,表示美国以“9·11”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是美国进军
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借口”,质疑其中“似乎另有文章”,导致美国与其它西方国家外交官,纷纷退场表不满。
对以关系
艾哈迈迪-内贾德曾指责
以色列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大屠杀的借口下,对
巴勒斯坦人民犯下了种种暴行,并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那句话“以色列须从地图上被抹去”。他还曾说“未来的
中东不会有以色列”,引起以方强烈不满,甚至也令其在
伊朗国内受到了激烈批评。
对委关系
内贾德主张加强与
委内瑞拉的战略伙伴关系,以推动南南合作和多极化世界的发展,共同反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2006年09月17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首次访问南美国家,与委内瑞拉总统
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举行会谈。两国领导人表示将加强合作,共同反对“世界霸权”。查韦斯当天为内贾德颁发了玻利瓦尔奖章,赞扬艾哈迈迪-内贾德是“一位出众的英雄人民的领导者和改革的领导者,是委内瑞拉革命的益友”。
2007年9月27日晚,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抵受到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热情欢迎。查韦斯称内贾德为“最伟大的反帝战士之一”,并为内贾德在
哥伦比亚大学遭到充满敌意的质问时表现出的勇气感到骄傲,称赞他的回答“具有伟大的革命精神”。
2009年6月21日,委内瑞拉总统
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发表讲话力挺内贾德,并表示
伊朗选举结果公布后,会立即致电艾哈迈迪-内贾德表示支持和祝贺。
2012年01月8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在加拉加斯国际机场受到了高规格的欢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无视
美国发出的避免与伊朗建立密切关系的警告,并对伊朗总统内贾德访问委内瑞拉表示热烈欢迎。
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在“
阿拉伯之春”期间,伊朗作为
什叶派大国,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稳住与周边逊尼派国家的关系。面对动荡的
中东局势,伊朗在与
伊拉克和
土耳其的关系中展现出积极的对话态度。尤其是在
叙利亚问题上,
伊朗一直支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以防止地区冲突进一步升级。
2013年2月,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访问了
埃及,成为时隔逾30年后首位访问该国的伊朗领导人。这一行动表明伊朗试图在外交上打开新局面,加强与其他
阿拉伯国家的联系。
争议事件
历史问题
就在当选伊朗总统之际,艾哈迈迪-内贾德被美国媒体指证曾在学生时代参与了轰动世界的1979年劫持美国人质事件,在20世纪80到90年代之间曾多次策划和实施了针对伊朗反政府人士的暗杀事件。紧接着,
奥地利《标准报》报道,奥地利当局的机密文件显示,内贾德与
维也纳1989年一宗
伊朗库尔德领袖及两名助手遭谋杀案有关。内贾德的神秘历史再次成为悬念。然而,伊朗政府和艾哈迈迪-内贾德本人对此都断然否认,并声称这是美国对伊朗的“妖魔化”行为。
质疑911
2010年3月6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对伊朗情报部门官员讲话时,称美国所谓的“9·11恐怖袭击”是个“弥天大谎”,它被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用作全球反恐战争的借口。尽管内贾德此前曾多次质疑9·11事件,但这还是他首次为其定性。不仅如此,艾哈迈迪-内贾德还告诉国家电视台,9·11袭击是“美国对于世界惨无人道和管理失职的结果”,华盛顿更是以
9·11事件为借口去攻击其它国家。此外,他还对大约3000人的死亡数据提出质疑,声称美国从未公布过遇难者的姓名。2007年,艾哈迈迪-内贾德赴美参加
联合国大会期间曾提出想参观
纽约“9·11”遗址“零地带”,但当地警方后来以“施工安全”和“不对参观者开放”为由予以拒绝。随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演时对“9·11”恐怖袭击事件是基地组织所为提出了质疑。
攻击以色列
2010年3月,
伊朗首都
德黑兰举行的
巴勒斯坦问题国际会议上,与会的艾哈迈迪-内贾德向以色列放狠话,称以色列是一切战争和恐怖的根源。“众所周知,
犹太复国主义的使命就是散布威胁、暴力和敲响战争的鼓点,”内贾德说,“每个人都知道,以色列妄图夺取世界霸权,它是一切战争、屠杀、恐怖和反人类的根源。”2012年3月19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在接受
德国电视二台采访时再次否认了犹太人大屠杀,称这是以色列的“谎言”,他说:“
以色列人创造了一段所谓的大屠杀历史。而大屠杀给他们造成的损失全都要
巴勒斯坦人来赔偿。”此前,艾哈迈迪-内贾德曾多次否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屠杀数百万犹太人的事实。
吻手女教师
2007年5月1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庆祝
教师节典礼上,在
伊朗国家媒体面前亲吻了一名女教师的手,并紧紧地拥抱了她,这名女教师戴着手套和
伊斯兰教头巾,艾哈迈迪-内贾德与她并没有任何皮肤接触,但根据伊斯兰法律,男性不应当与和自己没有关系的女性有任何接触,伊朗国内保守的《真主报》在头版上对其进行了谴责,将其行为称为“猥亵”,这也是一向保守的艾哈迈迪-内贾德首次在这一问题上被国内媒体批评。对于此次事件,伊朗政府日报《伊朗》则认为艾哈迈迪-内贾德此举是向伊朗全国的教师致意。
人物轶事
改名
艾哈迈迪-内贾德以前的名字是马哈茂德·萨博赫简,萨博赫简的意思是“染线匠”。1957年,艾哈迈迪-内贾德的父亲决定搬家到100公里远的
德黑兰。在当时移居到城市的农民中,改名的情况很普遍,于是,“染线匠”被改为“艾哈迈迪-内贾德”。“艾哈迈迪”是
穆罕默德曾经使用过的名字,意为道德高尚;而“内贾德”在
波斯语中是部族的意思,“艾哈迈迪-内贾德”也就是穆罕默德的部族或者道德高尚的部族的意思。
给特朗普写公开信
2017年2月26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其官方网站刊登一封写给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公开信。他在信中劝特朗普结束
美国干涉
中东事务的外交政策,摈弃往届政府的“傲慢做派”,并批评起特朗普出台的针对西亚北非7个穆斯林国家公民的入境限令。信末还提到要尊重女性,暗指特朗普被曝光有不尊重女性的行为。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艾哈迈迪-内贾德的父亲是铁匠出身,膝下有七个子女,艾哈迈迪-内贾德排行老四。在家境不宽裕的情况下,供艾哈迈迪-内贾德完成了学业。
艾哈迈迪-内贾德和妻子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当问及他的家庭生活时,他表示自己是一个勤快的丈夫,全家常一起出去玩,参加家庭聚会,一起运动。在当选总统之后,处理国事占据了艾哈迈迪-内贾德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很多亲戚会在他定期探望母亲的时候去拜访他。对于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而表示遗憾。对于自己的家庭生活,艾哈迈迪-内贾德一直保持着低调作风,他的妻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
人物评价
英国《
卫报》认为,内贾德的成功要归功于他受欢迎的执政风格以及他的亲民作风。当然他在核问题上对
美国的强硬态度也为他挣得了不少分数。
伊朗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法赫德·阿萨迪公使在接受《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内贾德的讲话只是重复伊朗政府在
以色列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伊朗一向认为,既然是欧洲人造成的大屠杀,那么其后果应该由欧洲人负责,而不应该由无辜的、无家可归的
巴勒斯坦人来承担罪孽。
苏格兰圣安德大学的伊朗问题专家阿里·安沙利指出,内贾德就任总统后不断发表“另类”的言论,伊朗公众已经习以为常,但国际社会的反应使他们感到尴尬。而伊朗人非常注重荣誉感,他们不会喜欢总统使他们难堪。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东问题专家
殷罡在接受《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内贾德发表上述言论并没有什么动机,他是真的相信自己所说那些话有理有据。内贾德上台以来一直给外界留下一种印象,即在外交上“缺乏经验”,而他的反以言论似乎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