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1811-1865年),
孝庄文皇后,蒙古科尔沁旗人,
蒙古族,晚清将领。僧格林沁藏语“宝狮”之意,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第二十六代孙。
僧格林沁于
爱新觉罗·颙琰十六年(1811年)六月五日出生在
科尔沁左翼后旗普通台吉家庭。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同年十二月,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后历任
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
咸丰两帝宠信。咸丰三年(1853年),
太平军林凤祥、
李开芳等北犯,僧格林沁任参赞大臣。五年正月,破东连镇木城,歼灭敌军,捉住林凤祥,押往
京师,
首都附近太平,赐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咸丰七年(1857年)四月,
英国军队乘船到
天津市海口,命令僧格林沁为
钦差大臣,五月,英国军队撤退,命僧格林沁赴天津,调查建筑双港、
大沽口炮台遗址,增设
北洋水师。咸丰九年(1859年),督战大沽口炮台,炮击英
法军舰队。第二年失守大沽、天津,又败在张家湾、八里桥,革除僧格林沁
爵位、官职,仍留钦差大臣。
咸丰十年(1860年),因镇压
捻军有功,复任御前大臣、亲王职爵。
同治四年(1865年),在山东曹州高楼寨御敌时遇害。
爱新觉罗·载淳命令侍卫驰驿迎接灵柩到京城,奉上两宫皇太后亲自祭奠,赐予治丧费用,忠祠祭祀昭,僧格林沁颇得
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帝宠信,被称为“国之柱石”,与
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
谥号忠,绘制肖像于紫光阁。僧格林沁有《科尔沁郡王奏稿》钞本4册传世。
僧格林沁忠良朴实真诚,出于天性,名震寰宇,被朝廷依靠为长城。治理军队公廉洁无私,部下诚服,勤劳而不怨恨。但亦有他“军令太不整肃,所至淫掠残暴”的记载。
人物生平
过继封爵
僧格林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四级台吉家庭,僧格林沁的族叔
索特纳木多布济,娶
爱新觉罗·颙琰第三女
庄敬和硕公主,是
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十代的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与早逝的公主无后,故而
爱新觉罗·旻宁在族中为其挑选继承人,当时年少的僧格林沁因仪表过人而中选,被索特纳木多布济收为继子。道光五年(1825年)七月,索特纳木多布济逝世,僧格林沁承袭科尔沁扎萨克多罗郡王。
圣恩眷宠
道光五年十二月,僧格林沁在御前行走,后赏
三眼花翎。道光八年(1828年)十月,道光帝选科尔沁扎萨克郡王僧格林沁为婿,成为皇家
额驸。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一月,兼管
火器营事。道光十四年(1834年)正月,授御前大臣,升
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蓝色旗蒙古
都统,总理行营。
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改授镶白旗满洲都统兼领大臣。出入宫中,最被恩眷。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为正黄旗满洲都统。在任期间,因揭露台吉干珠尔巴诺门罕私开牧场的违禁事件和理藩院失察之罪,深得道光帝嘉许。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充右翼监督,署正蓝旗满洲都统。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为
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五月改任
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道光三十年(1850年),僧格林沁被改授为镶黄旗蒙古都统,仍领御前大臣。
爱新觉罗·旻宁去世,
爱新觉罗·奕詝即位后,对僧格林沁依然宠信有加,僧格林沁成为顾命十大臣之一。咸丰元年(1851),任命他为御前大臣,署銮仪卫事。咸丰二年(1852),又因为恭谨主持道光皇帝的迁葬事宜,受皇帝赏识而加赏三级。
抵御太平军北伐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等北犯,一路攻城略地,向直隶进军。五月,北伐军攻入河南,僧格林沁受命督办京城巡防事宜。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京重地。咸丰帝下诏授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任参赞大臣,皇上到乾清宫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命他率领京城军队驻防涿州。十月,太平军攻陷静海,准备进攻天津,僧格林沁则移营王庆坨,防太平军进逼
京师。太平军损失惨重,退于连镇。
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僧格林沁乘夜翻越
壕沟、攻入营垒、发起进攻。太平军在突围中损失2 千余人。僧格林沁带队一路追杀,擒斩甚众。
爱新觉罗·奕詝接到捷报后大喜,赐予僧格林沁“湍多巴图鲁”称号。太平军一路逃窜到阜城县城,僧格林沁带兵围攻,但太平军仍顽强抵抗。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林凤祥、李开芳率部自阜城突围到
东光县之连镇,冒死冲击清军,被僧格林沁全部歼灭,林凤祥被俘,押送京师。
首都附近太平,因此殊功,
咸丰于二月赐封僧格林沁为多约束噶台亲王,提拔他的儿子为二等侍卫伯彦讷谟羊御前行走,敕令调动军队到高唐州督办
明朝军事。四月,高唐久攻不下,僧格林沁故作疏防之势,诱使太平军突围。擒获李开芳和他的死党黄懿端等八名并押送京师杀害,僧格林沁加恩
世袭罔替亲王。五月,凯旋回京,受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林凤祥、李开芳都是太平天国的名将,骁勇善战,僧格林沁在两年之中,大小数百战,全部殄灭,无一漏网,因此威名震于海内。 在当时,他与南方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齐名,并称为“南曾北僧”。
大沽之战
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克广州后引军北犯。咸丰八年(1858年),
直隶总督谭廷襄及
直隶提督栋鄂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战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后随即占领
天津市,扬言占领北京。因战败不得不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六月,咸丰帝任命僧格林沁为
钦差大臣,督办海防
明朝军事,重建大沽炮台。八月底,僧格林沁会同
礼部尚书瑞麟来大沽口,着手大沽炮台的重建工程。僧格林沁是坚定的主战派,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调用全国之兵,用倾国之粮,整顿部队,把侵略者打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风,他的意见未被采纳。咸丰九年(1859 年)六月,英、法联军舰队在侵华英军海军司令贺布
少将率领下到达大沽口外后,立即进行武装挑衅活动。英法联军一路北上,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十三只
巡逻舰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时,英、法侵略者一口拒绝从北塘登陆,闯入大沽口。僧格林沁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三艘,使英军死伤四百六十四人,英海军司令何伯受重伤。相持数日,英法联军军舰撤走。
咸丰九年(1859年)底,僧格林沁在南北岸炮台的原址上修建了5座炮台,在北岸炮台以北新建石缝炮台1座。炮台周围修筑堤墙,沿墙修盖
土窖,密布炮门枪眼,堤外挖沟,置木栅,联成巨筏,以扼海口要隘,防止敌人登陆包抄。作为大沽口的重要侧翼防地,北塘炮台也进行了重新修建,以防英法联军从大沽以北驾船闯入。不久清军在右岸迎战失利,炮台被攻陷,僧格林沁退守通州,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
三眼花翎,削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
都统职。继续迎战,战败于通州八里桥,瑞麟又败安定门外,联军进入京城。圆明园被毁,咸丰帝下诏革除僧格林沁
爵位、官职,仍保留
钦差大臣。
镇压捻军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和议成功,当时山东捻军猖狂放肆,朝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位,命他和
叶赫那拉·瑞麟前去剿灭。咸丰帝下诏催促僧格林沁到济宁、
兖州区督师。十二 月,僧格林沁率领清军一万多人追击捻军,在巨野迎击,祥瑞
麒麟和副都统格绷紧前额位于其西,杀死很多捻军,但格绷紧前额阵亡。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 月,大批捻军由
江苏省北上,僧格林沁在菏泽李家庄与捻军作战,清军失利,
察哈尔省总管伊什成布阵亡,回师驻扎在唐家口。
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
捻军渡过运河,侵犯
泰安市、
济南市。僧格林沁亲自率领大军追击,捻军节节败退。捷报传到朝廷,恢复了僧格林沁的御前大臣职位,奖赏回黄缰绳,授正红旗
汉军都统,管理奉宸苑。
李恒即位,特下诏嘉奖他的功劳,赏还勒噶台亲王
爵位,不久诏世袭罔替。朝廷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
江宁区恢复,大赏赐各军,下诏嘉奖僧格林沁转战功劳,加一贝勒。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败
捻军,在鄂东霍山黑石渡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并打散十几万人,清军也损失惨重。
沙场遇害
同治四年(1865 年)5 月,捻军数万再次进入
山东省,驰抵
菏泽市西北的高楼寨(今高庄集)地区。僧格林沁被捻军引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分兵三路进击,清军进入设伏地域,捻军伏兵突起,马、步并进,亦分三路向敌突击,僧格林沁被包围。僧格林沁于5月18 日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
曹州西北的
吴家店镇时,僧格林沁突围时受伤落马,藏在麦田里,被
捻军张皮绠斩杀,终年五十五岁。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朝臣文士纷纷作诗悼念。消息传回朝廷,同治帝命侍卫驰驿迎接灵柩到京城,奉上两宫皇太后亲自祭奠,赐给金丧葬,忠祠祭祀昭,在成功地将建专祠,
配享太庙,谧号忠,图形于紫光阁。
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被平,派遣官员赐祭一坛。光绪十五年,皇太后还政,命令在京城安定门内建专祠,祠为显忠。儿子伯彦讷谟羊祜继承亲王
爵位,赏其孙那尔苏贝勒,第二个孙子温都苏封辅国公。
施政举措
军事方面
水攻围堵
在剿灭太平天国北伐军战斗中,僧格林沁采用水攻这一关键战术,有效对抗了
太平军。在连镇,他筑墙挖壕,引运河水灌入,持续围攻11个月,最终攻克,俘虏
林凤祥。在
高唐县的冯官屯,僧格林沁再次运用水攻,挖掘
壕沟、筑墙,并开渠引水,成功淹没屯内,迫使太平军陷入困境,有效削弱了太平军的抵抗力,为清军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报复俘虏
僧格林沁虽成功镇压太平军,但清军亦付出惨重代价。自连镇战后,清军阵亡将士达八千余人。对于太平军俘虏,僧格林沁手段尤为残忍,竟下令活剖82名俘虏(含两名幼童)之心,用以祭奠亡灵,因此得与“曾剃头”
曾国藩并列,被人称为“南曾北僧”。
设伏歼敌
僧格林沁在进攻敌人时,为了减少己方人马的损失,经常运用假象来诱导敌人,并在敌人不备时发动突然袭击。在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他采取了一系列埋伏策略来对付英法联军。他命令官兵在暗处埋伏,炮台和营墙上不露一人,炮门也用炮帘遮挡,白天不见旗帜,夜晚不闻更鼓。每逢潮涨,各营都会撤去桥板,禁止官兵随意出入。当联军撤除障碍物时,炮台内的清军依然保持沉寂,仿佛一切都在静止中,营造出一种可疑的静寂气氛。这种埋伏战术有效地欺骗了敌人,为僧格林沁的突然袭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部署攻防
咸丰八年四月,英法联军侵袭大沽口,清军败退,随后清廷与英、法等国缔结《天津条约》。僧格林沁闻讯,上奏咸丰帝请求撤回谈判代表,动员全国兵力全面开战。然
爱新觉罗·奕詝心存畏惧,未采纳其议,转而命僧格林沁赴
天津市主持大沽口及京东防务。僧格林沁积极部署,修缮城池、安置火炮、构筑工事、增设
北洋水师、整顿民团,并筹集军饷、制造器械,使天津防务得以加强。为巩固要塞,他又增派兵力至大沽口,由原本的一千六百余人增至三千人,并调遣
黑龙江省、
察哈尔省、蒙古马队五千人支援。同时,在大沽口南北岸各增建炮台三座,以备战守。
政治方面
坚定立场
在
辛酉政变的风云变幻中,身处南方剿捻前线的僧格林沁,坚定地站在了皇太后的一方,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反对立场。他的这一政治选择,不仅彰显了其对皇太后的忠诚,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酉政变的成功。面对权力的诱惑和错综复杂的局势,僧格林沁坚守自己的信念,坚定支持皇太后的政权。
主要作品
僧格林沁所著有《科尔沁郡王奏稿》,其钞本4册现被收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奏稿记载内容起于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止于十二月。当时林凤祥北伐军,在连镇被僧格林沁包围,达半年之久,攻守情况,多有叙述。
人物评价
清末大臣
黄恩彤听说僧格林沁率军平乱获胜时,曾作《闻官军追贼大捷》称赞他手持大杀奸恶之人,攻打贼军,受百姓爱戴。作战凶勇,誓死不留一个敌人。
民国官员
刘体智在《
异辞录》评价:“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铁骑,驰骋中原,是勇士,但计谋不定,所以没有成功的希望。”
清代学者震钧在《
天咫偶闻》评价:“僧格林沁平生忠节,节制之师,不扰民生,救助百姓,尽全力追杀
捻军,百姓敬仰他就像对父母一样。”
近代思想家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僧格林沁勇敢强悍,但不学无术,军令不严,淫掠残暴,与捻军无差异,因此湖北人民非常失望。”
清末民初政治家
赵尔巽在《
清史稿》中评价:“僧格林沁忠良朴实真诚,出于天性,名震寰宇,被朝廷依靠为长城。治理军队公廉洁无私,部下诚服,勤劳而不怨恨。他杀敌只有以杀死敌人获得成功,不会有害怕困难趋吉避凶的心理。剿灭捻军共五年,扫穴擒获捻军,余孽就被流寇,围困的战斗,形势更为棘手。随后事情的变化与战略,以稳重功,那是僧格林沁所没有时间考虑到的原因。”
清末
进士郭则沄在《
十朝诗乘》中评价:“僧忠亲王勇于杀敌军,而用仁义来安抚百姓。”
学者王残阳评价僧格林沁为晚清最后的蒙古铁骑。
学者胡耀先僧格林沁扬长避短,利用统治阶级的有利条件,采取旷日持久的水攻方法,才将北伐军剿灭,显示了
八旗、
绿营官兵的腐败无能,参战的
蒙古骑兵也不如当年骁勇。作为
蒙古族著名的军事将领,僧格林沁所进行的这些军务活动对蒙古社会、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人物
轶事典故
同甘共苦
僧格林沁制兵严谨,严令部下不得扰民。他吃饭时接到报告,说哪里发生了扰民事件,立刻停止用餐,翻身上马,怀揣馒头数个而往。他与军队同甘共苦,军队不停他不到帐,军队不吃,他不进食。碰到寒冷的人,他会解下裘衣给他披上。一天断粮,只剩下胡萝几石。僧格林沁命令吃胡萝卜充食,人不能下咽。僧格林沁坐在军门,连吃数根,大家这才不敢说什么。
僧格林沁袭封
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故称“僧亲王”。死后
谥号“忠”,所以后人多称为“僧忠亲王”
仁义待民
僧忠亲王勇于杀敌军,而用仁义来安抚百姓。每次出战,一定要先用大红色旗招敌军中难民归来,优厚抚恤,救活了很多人。
影视形象
后世纪念
僧格林沁祠堂
僧格林沁祠堂又称显忠祠,位于
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47号,是祭祀
清代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专祠,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僧格林沁祠堂
坐北朝南,现为
二进院落。2021年,僧格林沁祠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僧格林沁王府
僧格林沁王府原为“科尔沁郡王府”,1855年,著名爱国将领、本旗第十任札萨克郡王僧格林沁因战功显赫,被清廷晋升为亲王,赐“博多勒嘎台”号。此后,旗的名称也改为“博多勒嘎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王府改称为博王府。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王府院落呈正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博王府,现仅存珍贵的正殿五间,后仓九间。僧格林沁王府是
清代爱国将领僧格林沁的居所,为研究中国的反外来侵略提供重要的史实和资料。僧格林沁王府建筑风格独特,前廊后翘,雕梁画栋,是北方与中原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为研究清代建筑风格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僧格林沁王府是北方草原文明的象征、是汉文化、蒙古族文化和满文化融合的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化遗产。僧格林沁王府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僧格林沁博物馆
僧格林沁博物馆,位于
甘旗卡镇—吉尔嘎朗公路4公里处,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其中,正殿15间,东西厢房各5间,长廊100多米,另有门厅、
耳房和僧格林沁铜像等。整个院落均为仿古建筑群,前廊后梢,飞檐翘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该博物馆是我旗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文物保护和管理机构。
研究书目
《清实录》
《清史稿·卷404·僧格林沁传》
《中国将帅名录·五代至清代卷》
参考资料
大沽口炮台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