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又称
五岭,是
湖南省、
江西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4省区边境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山岭的总称,
长江水系与
珠江的分水岭,中国华中区与华南区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西接
云贵高原,东连武夷山脉,东西跨度约700千米,南北跨度约400千米,面积15.7万平方千米。其中
越城岭的
猫儿山是南岭最高峰,海拔2142米。
南岭山地原本是露出
南海的一块古陆,经历多阶段地质活动,最终形成了多个构造互相穿插、彼此干扰、地质构造非常复杂的山地。南岭处在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热带海洋
气团和
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的区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南岭地区的地势为“U”形,南岭典型的地貌为
花岗石地貌、
溶洞和红层地貌。南岭的山脉,包含越城岭、
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和
大庾岭。南岭地区的河流主要分属
长江、
珠江两大水系,其中北部的湘江、赣江等属于
长江水系,南部的西江、北江等属于珠江水系,此外山间还有较多瀑布、水潭、峡谷湖泊等景观。因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南岭地区生物种类相较丰富,总量达3636多种,约占
中原地区总量的10.5%。其中包括特有树种中华水韭、
银杉、、水松、银杏等15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
华南虎、
黄腹角雉、
黑鹳、烙铁头等。
约公元前222年,秦进军岭南并置
桂林市、
南海、
象郡,岭南地方自此进入中原文化圈中,之后还承接了
秦朝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南海郡受纳北来移民,也因此实现了新的户口充实、民俗更新和文化转换。宋代时,南岭地区也留下了多数文人墨客和名臣足迹,如
苏辙、
吴潜、
李纲、
杨万里等,
文天祥也曾二守南岭。1958年在地处南岭山脉南部的马坝狮子山的岩洞中发现距今万前的马坝人早期智人的
颅骨化石。
南岭共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22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
中国湿地公园、2个
国家地质公园、1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风景名胜区。2010年底,南岭以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身份晋身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单,列为限制开发区。
名称由来
南岭又称五岭,“南岭”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
战国末期,在秦汉时期定名,因其处于楚国之南,故名南岭,最先称其为南岭的是秦汉的官员。“五岭”最早见于《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疲敝。”《
汉书》中记载:“务欲广地,南戍五岭,北筑长城,以备胡、越。”
司马迁、
班固均没有说出五岭的具体之名,后人作注时便出现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五岭”主要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一说是指大庾、始兴、临贺、桂阳、揭阳五岭。
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接受的是第一种说法。郦道元的观点在宋以后已被普遍认同,并沿用至今。
位置境域
南岭位于
湖南省、
江西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四省交界地带,地处23°37′―27°14′N,109°43′―116°41′E之间,西起于广西
桂林市东北部和东部;东到江西赣州市
大余县;北线是湖南邵阳市南部、
永州市市、郴州市南部;南线是广西贺州市北部、广东
清远市北部、
韶关市北部、赣州市南部。是由
越城岭、
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和
大庾岭5条主要山岭组成,东西跨度约700千米,南北跨度约400千米,面积165234.4平方千米。
历史成因
南岭山地原本是露出南海的一块古陆,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端,东与
太平洋板块毗邻,西接印度洋板块。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经历了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以及
燕山喜马拉雅山脉4个
岩石圈板块运动和
地壳演化发展阶段。其中晋宁阶段以微板块聚合为主,表现为地体拼贴或者岛弧式俯冲;其他阶段以陆陆碰撞为上。印支造山运动在南岭北面的大别地区,发生了大陆深俯冲,形成了超高压—高压
变质岩,而且发生了大规模从北向南的推覆作用、褶皱变形、韧性剪切和前陆堆积。这一事件导致华南从晚
古生代相对稳定的陆表浅海环境快速转变为陆相河湖环境。南岭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强烈,华南板块在印支板块和
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下,构造以断块运动为主,发育深大断裂,从而形成众多的隆、陷地块,最终形成了纬向构造、经向构造粤北山字形构造及新华夏系等构造互相穿插、彼此干扰、地质构造非常复杂的山地。
南岭的北东向构造带是其最重要的构造带。该构造带隆褶带成型于加里东期,于印支期定型,并表现为以断裂、复式裙皱、花岗岩和
混合岩类为主的构造组分。隆裙带在燕山期的强烈活动形成北东向深断裂、花岗岩带、热动力变质带以及陆盆带,晚近期在
太平洋西缘
大陆架区发育北北东向岛弧型复式隆沉带。南岭的北西向构造带定型于印支期,在燕山期活动最为强烈。构造组分以压(张)扭性断裂为主,花岗岩和裙皱次之。其在
右江系内由断裂和复式褶皱组成,向东主要表现为断裂。南岭的东西向构造带复式裙皱和逆冲断裂、花岗岩带、隆勘带为主。南岭的南北向构造带规模较小,形成于印支期,由复式褶皱和冲断裂组成。
地理特征
气候
由于南岭山地对南北气流的阻挡,形成多种气候特征,粤、桂丘陵地带受
热带海洋季风的影响强烈,南亚热带性的气候特征较明显;桂北、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带,属西南高原、中山气候;湘南、
赣州市低山、丘陵地带,属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节性明显;靠东南海滨的福建省
中国西南地区、
武夷山南部山地属于中、南亚热带型海洋气候,受东南海洋季风及台风直接影响,四季分明。
南岭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8~21℃,1月平均气温为5~10℃,绝对最低气温为-2~6℃,北部局部可达-7~-9℃,7月平均气温为23~29℃,≥10℃年积温为5300~6800℃,无霜期为260~325天。
南岭区域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500—2000毫米,多集中在3—8月份,总体上来看,南岭地区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南部,自南向北呈减少趋势,降水量随着经度增加而增加,随纬度增加而减少,且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
南岭地区光照充足(日照时数1194.32~1785.06小时),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持续时间短。
南岭山地在相对湿度要达到91%以上便形成雾。在雾区出现5.2米/秒的大风时仍然有雾,有雾时90%以上的风速在3米/秒以下,有几乎一半的浓雾出现时风速在2米/秒左右,这与辐射雾形成时大都是静小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南岭山地高速公路雾区浓雾受地形影响比较大,迎风坡出现雾的频率比背风坡高。地形对雾区浓雾有明显影响,北坡发生雾的频率大约是南坡的1.5倍,由于天气系统活动时盛行偏北风,所以北坡大部分时间处在迎风坡。
地质
地质构造
南岭发育在华南前震旦纪—早
古生代强烈褶皱-变质的基底之上,出露了华南最大规模的早中生代
花岗石带和裂谷盆地群。其拥有三条近东西方向的花岗质岩带,自北向南依次为
骑田岭—
九峰山带、大东山—贵东带、
佛冈县—新丰江带。三个岩带彼此平行,近东西向分布,每个岩带间距相近,约100千米,深部均受区域大断裂控制。近东西向的花岗岩带,西侧以
萍乡市—
桂林市超
岩石圈断裂与扬子
新元古代造山带相接,东以
龙岩市—大埔—
海丰县超岩石圈断裂与东南沿海晚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带接触,北以
茶陵县—广昌隐伏断裂和
武夷山褶皱带相连,南界为梧州—四会隐伏断裂,
赣江和四会断裂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
伴随着多期次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带的发育,形成形态各异的中小型陆相盆地,构成了华南盆岭地貌。根据盆地的几何形态、边界性质、沉积特征、成盆时的
应力状态,可将区内盆地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类
前陆盆地、裂谷盆地、断陷盆地。
南岭区内的沉积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有冲刷痕和粒序层、块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水平层理、脉状层理或透镜状层理、杂乱堆积构造、包卷层理、塌陷构造、印模、荷重模等,指示晚三叠世以来陆内的河流相和湖泊相的环境。
南岭东段影响了中国东南部在中侏罗世发生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其是构造体制转换的位置之一。到早白垩世,形成了新的盆山配置:华南盆岭构造,完成了古
亚洲—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
地层特征
南岭花岗岩群发育在浅变质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基底之上。出露的变质基底岩石主要是
片岩化的
新元古代泥砂质岩系夹火山岩以及
板岩化的震旦纪—
志留纪连续沉积的泥砂质复理石、硅质岩、火山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等。赣南
永丰县潭头变石英角斑岩单颗粒
锆石207Pb/206Pb表面年龄为1027±36Ma。志留系仅零星出露在湘南的
零陵区和
新田县,为含
棒形孔笔石的泥砂质夹炭质岩层。下、中泥盆统主要发育在湘粤赣边境地区,为海陆交互相
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产“宁乡式铁矿”。
沉积盖层由未变质的晚泥盆世、
石炭纪、
二叠纪、早三叠世等浅海相碳酸盐岩和泥砂质岩系以及晚三叠世、
侏罗纪、
白垩纪和古近纪陆相
碎屑岩火山岩系所组成。早二叠世
孤峰期(P1g)宁镇、
皖南、浙西和赣东北为含
放射虫硅质岩、生物碎屑
大理石的孤峰组,而在赣北、
赣州市、
湖南省和
广东省却为生物碎屑灰岩、碎屑岩夹不稳定煤层的茅口组,早三叠世岩层为灰—黄绿色
泥灰岩、
页岩夹
砂岩层组合,厚度变化很大,西厚东薄;中三叠世沉积在苏浙闽赣和南岭地区普遍缺失,仅局部地段沉积滨海相碎屑岩;晚三叠世开始为陆相沉积。上三叠统底部为杂色砾岩、粗砂岩,与下伏地层多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具山前快速堆积特点,向上过渡为
粉砂岩夹碳质泥岩或煤层。下侏罗统可分东、西两部,西部为特提斯海陆架之残部,其下部为浅海—滨海相
沉积岩组合,上部为海陆交互相
碎屑岩系,与上三叠统为整合接触;东部的
韶关市、
赣州市和
龙岩市为陆相碎屑岩系,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自中侏罗世起,
特提斯海已经完全闭合,区内已无海相沉积,在全区广泛发育山间断陷沉积。在闽西、赣南、粤北和湘南等地,中侏罗世裂谷活动强烈,形成近千米厚的橄榄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和
流纹岩。由于新的生物群落证据和大批测年数据,中国东部原定为晚侏罗世的
地层近年都被更正成了早白垩世,因而上侏罗统仅在粤北、闽西、赣南等地少量分布。下白垩统主体为灰紫、紫红色中酸性火山
熔岩火山碎屑岩组合,广泛发育在
赣江断裂以东地区,断裂以西几乎没有出露。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为灰紫、砖红色砂砾岩、
粉砂岩、泥岩组合,含
石膏层和
油母页岩,含橄榄玄武岩
夹石。二者之间呈假整合接触。
矿产资源
南岭地区是我国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土等矿产的重要产地,分布着大厂锡多金属矿床、柿竹园钨锡铋矿床、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床、凡口铅锌(银)矿床等。
2004年,宜昌地矿研究所地勘人员在南岭中南区段部署了11个矿产远景调查项目,新发现矿产地和找矿靶区50处。通过开展危机矿山找矿工作,截至2007年底,
南丹县铜坑锌铜矿新增资源量锌173万吨、铜7万吨;湖南康家湾
铅锌矿新增资源量铅锌12万吨、金3.7吨;湖南
瑶岗仙镇钨矿新增资源量3万吨;湖南黄沙坪铅锌矿新增资源量铅锌6万吨、钨8万吨、钼3万吨、铁1800万吨;湖南宝山铅锌矿已施工的5个钻孔均见到
富矿,预期新增铅锌资源量40万吨;广东大宝山钼多金属矿新增资源量钼5万吨。
2004年至2017年,南岭东段地区
始兴县南山坑大型钨锡矿床找到了以矽卡岩型钨锡矿为主,兼有石英脉型钨锡
钼矿和
花岗石型钨钼多金属矿的南山坑钨锡矿床,初步估算南山坑矿区钨-锡-铜资源量(333+3341)为13万吨,其中WO3资源量5.9万吨、Sn资源量7.1万吨、Cu资源量337吨。广东始兴良源大型矿床找到以白云母钠长石花岗岩型铌钽矿为主,兼有石英脉型钨锡矿和破碎带型
铅锌矿的良源铌钽矿床。该矿床成矿复杂,矿化元素众多,Ta、Nb、W、Sn、Rb、Mo、Bi、Be、Li、Pb、Zn、Ag、稀土均有矿化,钻孔中自上而下
成矿元素、岩石类型、矿化蚀变均具有明显分带,主要矿化类型有云英岩型铌-钽-钨-锡多金属矿、
花岗石型铌-钽-矿、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和破碎带型铅锌多金属矿,初步估算资源量(333+3341)分别为:(Nb2O5+Ta2O5)4855吨,其中Ta2O5资源量1429吨、Nb2O5资源量3425吨);WO3资源量8205吨。此外,估算Rb2O(333+3341)资源量6万吨。
地形地貌
南岭地区的地势为“U”形,东、南、西侧均是
平均海拔超过500米的山峰,中间部分为海拔高度为200~300米地盆地,地势平坦。平均山峰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最高峰是
老山界的
猫儿山,海拔2142米,
萌渚岭长约130公里,宽约50公里,最高峰山马塘顶海拔1787米。
都庞岭海拔800~1800米,最高峰
韭菜岭海拔2009米。
骑田岭最高峰海拔1570米。整个山地地形较破碎,纵横交错,形成互不连续的山岭,包括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山岭间低谷、河流众多,气候温暖潮湿。南岭典型地貌为
花岗石地貌;以及西段的盆地大多由
石灰岩组成,形成喀斯特地貌;东段的盆地多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经风化侵蚀形成丹霞地貌。
南岭西段的姑婆山花岗岩体具有外侵式、反环带构造型式,岩石能量较小、抗风化剥蚀能力较弱、形成较早的里松单元出露于岩体的中部,四周被岩石能量较大、抗风化剥蚀能力较强、形成较晚的望高和新路单元所环绕,地貌上对应的表现为岩体中央成凹陷盆地,四周为中山陡坡地形,由此导致岩体内水系向岩体中央盆地汇聚,并在岩体中央盆地及集中外泄的里松河河谷阶地内富集形成风化矿床。
花岗石群及其紧邻的沉积盆地是一个地质演化历史复杂,稀有金属、有色金属矿产和矿产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南岭的西南部桂林属于典型的
溶洞,随着
地壳逐渐被抬升,地表流水和地下水长期反复对岩石产生溶蚀作用,加上流水中携带的砂石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产生的沟谷不断被下切,甚至发生崩塌,相连的岩石被分割,便形成了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亦是地质作用造就的自然景观。
另外,国际命名的“丹霞地貌”首次在该区域的红层中被发现;由于中国有关丹霞地貌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南岭丹霞地貌具有很强的典型性,2011年,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提出以中国的研究为基础,启动全球丹霞地貌研究工作。
水文
南岭属
珠江北江水系,区内千峰万嶂、河溪极为发育。河溪属
降水补给型,具有流量大的特点。受地形影响,区内河流溪水的坡降变化较大,一般在12.7‰-39.2‰,急滩险涧瀑布较多。
河流
粤北南岭山区地跨珠江和
长江两大水系,区域内共有大小河流1500多条,90%以上的河流属于珠江水系的北江流域,主要包括
浈江、
武江、
墨江、
锦江、
南花溪、
南水、北江干流及
新丰江。
浈江
浈江发源于江西省
信丰县石溪湾,流经
南雄市、
始兴县和
曲江区,进入江区
十里亭镇湾头村,流经区境城区后汇入
北江,终点在区境沙洲尾(现环园路南),为北江上游两大主要支流、干流之一。浈江全长211公单,集雨总面积7554平方公里,其中区境流域而积36.8平方公里,河段长15.75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62%,平均年径流量约59.1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103万吨。
武江
武江又名武水,别名西河,发源于湖南省
临武县三峰岭。在
乐昌市三海流入本省境内,流经
韶关市属乐昌、
乳源瑶族自治县、
曲江区3县区进入浈江区
犁市镇,流经十里亭、五里亭及市区后与浈江合流汇入北江,终点在区境沙洲尾(现环园路南)。武江全长260公里,其中
广东省境内长15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91%。集雨面积7097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量约60.2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95.8万吨。
北江
北江是
浈江和武江的汇流江河,汇合处在区境沙洲尾,流经韶关市
武江区、曲江区至英德县,进入
清远市、
三水区,在三水县思贤与
西江汇合。北江流域在超关市境内2919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2.54%境内的横石水文站测定平均年径流量337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482万吨。
湖泊
在南岭群山之中,共有两个面积广阔的人工湖泊,东边有
南水水库,西边是潭岭天湖。
南水水库
南水水库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
东坪镇南水上,流域面积1470平方公里。南水水库按一级建筑物设计,由粘土斜墙堆石坝、泄洪隧洞、发电引水隧洞、地下厂房及附属建筑物所组成,坝顶高程225.9米,最大坝高81.3米,是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
潭岭天湖
潭岭天湖是珠江水系小
北江的源头,是
广东省海拔最高的天湖。水面海拔650米,湖面面积13平方公里,蓄水1.7亿立方米,四周有环湖公路36公里,其中翡翠群岛上最高的天堂岭,海拔846米,此外还有岛屿、森林等景观。
土壤
南岭成土母岩主要是
花岗石、砂页岩、
变质岩等。在高温多雨、植被覆盖良好的成土环境条件下,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
碱金属及
碱土金属淋失现象严重,土壤普遍呈酸性反应,
盐基饱和度普遍较低,山地土壤
腐殖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丰富,肥力水平较高,适宜林木生长。山地土壤所受人为活动干扰少,土壤形态和土壤结构完整,是研究南岭南麓山地土壤发育和形成条件的理想场所。地带性土壤为红壤,从山麓至山顶,依次垂直分布着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灌丛
草甸土,土壤垂直带谱明显。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山地黄红壤、黄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等。
生物多样性
南岭山地温暖湿润的气候、充足的光照、充沛的
降水、沟壑纵横的地形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环境,也是许多
孑遗植物的避难所;是中国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属于生物多样性特丰产地,也是原林业部与
WWF选定的40处A级保护地点。
植物
震旦纪距今(6亿年之前)和
寒武纪距今(5-6亿年)形成的
地层中发现的微古植物,是南岭山地最早的生物化石记录。如乐昌有:骨盆裂孔藻(Leiopsophaerapelucidus),
多孔菌(Polyporataobsoleta),原噬菌体(Protoleisphaeridiumsolidium),
木本植物(Lignumsp)等。在寒武纪亦有:老层状岩(Laminaritesantiquisimus)等。南岭山地晚泥盆世的地层中发现的古植物化石有:裸蕨纲、裸蕨、
石松纲、原始鳞木目、
基尔托克圆印木、希默拟鳞木等。南岭山地在
石炭纪形成的
地层中发现的古植物化石有:
真蕨纲和
种子蕨纲、古羊齿类、拟铁线蕨等。
截至2023年,《南岭植物名录》收录了南岭地区内野生及常见栽培的维管植物261科、1470属、6205种及种下类群(亚种、变种)。其中,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
双花木、
半枫荷、
华南锥等129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
银杉、
台湾杉、
桫椤。在南岭山地中,至今仍然生存着大量起源古老的
孑遗植物,如起源古生代的
松叶蕨、石松、
卷柏、莲座蕨;起源中生代前期的
紫萁、
铁芒萁、里白;起源
侏罗纪的
海金沙、
金毛狗、
苏铁蕨、
乌毛蕨和等。南岭占优势地位的植物物种主要有
木兰科、
樟科、
壳斗科、
槭树科、
杜鹃花科。
组成南岭山地植物
区系的主要成分有
石杉科、
石松科、
卷柏科、
木贼科、莲座蕨科、
紫萁科、
瘤足蕨属、
鹿蹄草科、
安息香科、
山矾科、透骨草科、
樱井草科及
禾本科的
竹亚科等。南岭山地植物区系既有华夏植物区系的主要代表科,还拥有大量的古老、孑遗、原始和特有的华夏
植物区系成分,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
野茶树、
伯乐树、
伞花木属、
观光木等10余种。
动物
自震旦纪至
石炭纪海侵期间,南岭山地往往仅留少数陆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浅海,南岭覆盖着海相沉积
地层,在这些海相沉积地层中,也常常发现各种生物化石,例如
奥陶纪和
志留纪的大量
棒形孔笔石。石炭纪和二迭纪早期的
蜓类。石炭纪至二迭纪的各种珊瑚。二迭纪的
苔藓虫,
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的腕足类动物等,在泥盆纪和二迭纪的地层中,也发现三叶虫如钝尾假菲利普虫和泥盆纪中生代的无限虫鱼类出现,在中泥盆地的地层中,也发现广东沟鳞鱼、乐昌构鳞鱼等比较原始的鱼类化石。
据1979年的统计,已发现古
脊椎动物达17个目近20个科一百余种,其中南雄盆地下部层位中的化石,是
亚洲现知最早的
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群在这个层位下面的晚白垩世还发现不少恐龙及恐蛋化石。包括但不限于:爬行动物(
虚骨龙、
霸王龙、南雄小鸭咀龙、南方蒙古龟、大塘平顶鳄等),哺乳动物(罗佛岭南狂兽、原新粤齿兽、南雄阶齿兽、东方贫齿兽、锐齿祖等)。
南岭动物群系复杂,截止2017年,广东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内记录到的陆栖脊椎动物累计已达31目100科339属555种,占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种数(2638种)的21%。其中,中国特有种44种、中国主产种144种,如
莽山原矛头蝮、
鳄蜥等,分别占该保护区陆栖
脊椎动物种数的9.1%和29.6%。该保护区有
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18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有
云豹、豹、
华南虎、
黑麂、
黄腹角雉等),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63种(有
熊瞎子、
藏酋猴等)。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年,南岭地区统计的自然保护区有:
阳山县大平洞保护区、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八宝山保护区、
连州市大东山保护区、
始兴县车八岭保护区等二十多个保护区。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岭山脉中段南麓、
广东省北部,地跨乳源瑶族自治县、乐昌市、阳山县、连州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0′~113°04′,北纬24°37′~24°57′,总面积58368.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
栖息地。现有记录野生高等植物3892种,其中苔藓植物351种,野生维管植物354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南方
红豆杉、小叶红豆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华南五针松、长柄双花木等66种;
脊椎动物643种,其中兽类98种、鸟类333种、爬行类100种、两栖类47种、硬骨鱼类65种;昆虫3195种,其中蝶类529种,蛾类2082种,鞘翅目昆虫58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黄腹角雉、莽山原矛头蝮等1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
熊瞎子、藏酋猴等79种。
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
湖南省新宁县境,地理位置是东经111度02分,北纬26度25分,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
全州县,东邻东安舜皇山自然保护区,西为金日岭乡,北自金日岭山脊至大坳界,总面积19.03万亩,其中核心保护区3.22万亩,实验区面积15.81万亩。保护区内记录的
维管植物有183科793属2233种,
大型真菌203种,
脊椎动物227种,昆种815种,尤其是保存完好的
银杉和
资源冷杉群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
湖南省东南部,桂东县西部,地处罗霄山脉中南段,南岭山脉北端,距桂东县城76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37ˊ39〞~113050ˊ08〞,北纬25054ˊ02~26006ˊ59〞。保护区总面积1097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137公顷,缓冲区面积2141公顷,实验区面积569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5.2%。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其中Ⅰ级有5种。它们是:
银杉、
伯乐树、南方
红豆杉、红豆杉、
鸭脚子Ⅱ级有
福建柏、
毛红椿、
厚朴等16种。已发现陆生脊椎动物24目66科240种,其中哺乳类56种,鸟类116种,
爬行纲41种。
两栖动物27种,已鉴定
食虫类的昆虫301种。还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其中Ⅰ级有
华南虎、
云豹、金钱豹、
黄腹角雉、
白颈长尾雉等5种。Ⅱ级有
鳞甲目、
红腹角雉、
红腹锦鸡、
白鹇、
大鲵属等36种。
主要支系
越城岭
越城岭山脉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绵延两百多公里,横亘于湘桂两省交界的区域,古称
越城岭,临源岭,全义岭,属于南岭支脉,主峰
真宝顶海拔2123m,是
华南地区最高蜂,有华南之巅的美誉。山脉主体为
花岗石,覆盖有茂密的
亚热带长绿阔叶林,水资源丰沛,是
湘江和
漓江的上游源头所在。地形复杂,环境多样,有高山草甸,湿地,有峡谷流溪,有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生物资源极为丰富,保存着大量古老、珍稀、濒危的野生生物资源,有多个国家级与自治区级的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水源,是漓江、
资江、
浔江的发源地。
老山界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聚居在山中的苗、瑶、侗、壮、
汉族。
都庞岭
都庞岭为
五岭之一,处于湘桂交界处,跨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
灌阳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和
道县及
江永县四县。山岭作东北-西南走向,长约75公里,宽约20公里,一般海拔1400米,主峰非菜岭位于灌阳和道县边境,高达2009米,为五岭的第二高峰。
地层以加里东期和蒸山晚期的
花岗石为主,南山期花岗岩大规模侵入。山体高大,河流沿东西两侧平行对称发育,分别注入灌江、浙江和北两端为寒武系砂页岩,为一新块山地,在加里东运动时伴随花岗岩的侵入降起成山,在燕恭城河。东坡植被保存较好。发现有珍贵的
福建柏纯林及福建柏、
南方铁杉、白克木混交林,共约1000公顷。
萌渚岭
萌渚岭又名渚岭,属于
五岭之一。主体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向南延伸入贺县北部,早东北-西桌走向,长约130公里,宽约50公里,一般海拔1106-1280米,主接山口塘顶位于湘桂边境的贺县北部,海拔1787米。西南为潇贺
谷地,
湘江支流满水和
西江支流
贺江在这里分流,自古以来谷地便是湘南和柱东的交通要道,也是
寒潮入柱的主要路径。萌渚岭于
寒武纪前褶皱成山,在燕山运动时进一步断裂上升,伴随着大规模的
花岗石侵入。山势高峻,河谷深切,山间分布着抛陷或所陷小盆地。西南部称为姑婆山,主峰海拔1731米,森林茂盛,森林覆盖率达70%,是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大水源林地区之一。
骑田岭
骑田岭中国南岭之一。位于
湖南省东南部
宜章县、
郴州市之间。古代名称不一:秦名阳山,晋名腊岭;又有桂骑田岭、阳岭、客岭山、黄岑山、折岭等名。主要由花岗岩构成。主峰海拔1510米。为
湘江支流
耒水和北江西源
武江分水岭。附近的折岭关,向为湘、粤通道。
京广铁路通过东侧。
大庾岭
大庚岭地区,从自然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大庚岭山体及其南麓、北麓的丘陵区和盆地区,其北居
章江上游,南处浈水上源,地理坐标东经113°55′-144°44′,北纬24°56′-25°37′。从行政区域来说,主要包括今
广东省的
南雄市地区和
江西省的
大余县地区,具体地说东到江西信丰,南至江西全南,西达广东仁化,北接
崇义县,东北与
南康区接壤,东南与江西龙南交界,西北与
汝城县毗邻,西南与
始兴县相连,范围约4000平方公里。由大大小小的群岭组成,绵延于赣粤两省边境,广裹二百余里,海拔一般约千米左右,最高峰为南雄境内的观音崇,高1429米,群岭整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大庚岭是江西赣江和广东北江的分水岭,属南岭山脉东段分支。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1958年在马坝狮子山的岩洞中发现距今万前的马坝人早期智人的
颅骨化石,在同一洞穴中还发现石器时代的石器,火烬以及一千年前的炭化釉稻稻谷遗存。在岩洞附近还有千年前后的文化层一石峡文化,在这个岩道曲折,层次复杂,大洞小洞连在一起,冬暖夏凉,适于人类生活和防御外敌的大岩洞中,记录了十万年以来的、可能是连续生活的人类历史。
南宋以来,岭南是开发较晚的远疆。当时南岭以南是一片林海,河川
谷地及沿海沼泽生长着巨大的水松及其他乔木“宋南渡”期间,原来生活于长江流域的家族大批南迁,经由南岭古道进入岭南,在适宜的土地上伐林种地。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在河口三角洲及河流两岸迅速成为中国大陆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南岭山地的南北古道上,留下不少古迹和遗物。
南岭山地因夹杂其中的丘陵所形成的多处孔道,成为沟通中国内陆与沿海以及
南方地区周边地区的重要通道。历史上这片地区除了
汉族以外,还包括苗、瑶、壮、侗等少数民族,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称之为“南岭民族走廊”。伴随着交通和市场的拓展,王朝的军政势力逐步嵌入到山地社会,在山地中流动的人群随之被赋予各种族群的标签,他们的交往和融合,使南岭山地呈现出特定的族群聚落景观。随着王朝国家权力和文化的不断渗入,军事征伐和族群互动成为形塑南岭山地社会文化特质的重要机制。明王朝在南岭山地设立宁溪千户所,主要目的便是遏制山贼和瑶蛮的侵扰。面对“无山不有瑶”的南岭山地,军事行动、人群流动性和族群互动等相关因素深刻了影响南岭山地聚落的空间拓展。
明朝时期,大桥堡一带(今广西
灵川县西)的军士和民户与瑶人产生土地纠纷,导致以
赵朝胜为首的南岭各地瑶人联合向官府发起冲击,湖南地方官府派遣宁溪所
千户张世恩率军围剿。张世恩任命的大桥土官成世仁、钟富光诱杀了赵朝胜,并在随后的战斗中击败瑶人。此后,成、钟二人分别被任命为西山、东山世袭抚瑶官,他们的后代各自统领西山、东山两大瑶区长达300年之久,跨越了明、清两朝。这场大桥堡战争事件,对后来的聚落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明代后期,东山、西山瑶区分别将赋税上交给
蓝山县相邻的
江华瑶族自治县的锦田所。到了
清代,官府在蓝山县设立了锦田仓,专门管理两大瑶区的赋税。后来,锦田仓与管理九所八户土地赋税的机构合并,成立了蓝山县管辖下的舜乡。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王朝国家不断扩张,权力、文化不断向南岭渗入,从征瑶、抚瑶到设立瑶区,深刻影响了山地聚落的拓展模式。同时,随着族群间的交往和融合,特定的族群聚落景观也逐步形成。
社会发展
南岭覆盖湘粤桂赣4省区的7地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
桂林市、贺州市;
湖南省的邵阳市、
郴州市、永州市;
广东省的韶关市;
江西省的赣州市),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3000万。
南岭山区各市县以发展文化和旅游业为主,郴州
临武县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主动对接
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打造秦汉古道、宝玉石文化产业园、“旨为天下”龙文化
微电影、小镇“临武龙宫”等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的精品项目,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外地的大型文旅集团选择投资南岭,如中景星集团在南岭开发了莽山项目。
同时还发展了乡村旅游业,并产生了成功的典型,如
赣州市等地依靠民营企业开发旅游,一个乡镇打造成一个景区,乡村旅游业发展态势很好;
大余县的丫山景区开发利用创造了乡村旅游扶贫富民的四级获利模式,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成为南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大特色。
交通发展
南岭隧道
南岭隧道位于京广铁路衡韶(衡阳-韶关)段,穿越南岭山脉的
五盖山与
骑田岭夹持地带的剥蚀低山丘陵区,隧道全长6061.8m。
南岭生态旅游公路
2020年,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印发《广东南岭生态旅游公路规划(2020—2035年)》,该次规划的广东南岭生态旅游公路面积约27721平方公里,路线全长约626公里,串联
韶关市、
清远市两市,包括新建路段12公里、改造利用路段614公里,并结合南岭生态旅游公路沿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现状情况,规划慢行系统193公里。全线经过11个区县,34个乡镇,连通南岭地区独具特色的89个旅游景点,包含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9个特色小镇和6个产业园区。
环境问题与保护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等原因,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南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南岭属陆地生态脆弱区类型,这一地区受人类干扰强,自然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较严重。
环境问题
南岭区域属于多山丘陵地区,雨量充沛,山多坡陡。山地丘陵特别是石炭岩土地面积比重大,地形复杂,坡陡谷深,
土层浅薄易被被侵蚀,水土流失甚至石漠化问题严重,水土流失已成为威胁该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山区和丘陵区以山地森林类型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脆弱,尤其是岩溶山区森林生态系统,遭破坏后恢复困难。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破坏和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栖息地破碎化和丧失严重,物种濒危程度加剧,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受地质、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内自然灾害频发,干旱、洪涝、
风暴潮、农林病虫害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例如,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区域内森林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大量林木被损毁,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受到危害。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社会林地、林木资源需求日渐增大,破坏
森林资源的现屡禁不止,先破坏后治理、边保护边破坏的现象还遍存在,滥捕滥猎、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等行频发。城镇建设和工矿企业建设占用了许多林地、地资源,造成物种栖息环境改变,导致物种减少甚消亡;矿区开采和农林生产不当造成原生植被遭破,水土流失严重,对
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威胁。一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因其个体繁殖能力差,生存境又遭到破坏,分布区域逐渐缩小,现存数量极低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2011年,由于在南岭核心区开山修路,山中碎石滚下,植被被大面积破坏。2016年,
乳源瑶族自治县行至南岭核心区的第一峰石坑崆,开发商在道路上硬化施工,
水泥路蜿蜒攀至山顶,违法修建的公路两旁大量树木被毁,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环境保护
20世纪60年代,南岭地区开始建设自然保护区。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南岭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速度开始加快,自然保护区数量均增加34个,面积分别增加636524.9公顷和353364.5公顷。
进入21世纪以来,是南岭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飞跃阶段,主要表现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增加(77个)。至2012年为止,南岭地区实际自然保护区个数为148个。南岭地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391564.3公顷,约占南岭地区总面积的8.5%。
2017年,为改善被破坏的南岭地区,施工单位广东尚善环境建设有限公司于2017年10月开工,2018年4月底完成生态修复工程,2018年5月中旬开始进行浇水、施肥、补植等抚育工作,并于2020年5月13日完成了第三年的抚育工作。
2021年,为保护南岭地区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
韶关市人民政府和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共建了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院(韶关)。以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为牵引,将国有曲江林场山子背工区打造“一园三区N基地”,并建成以保育、展示与宣传南岭植物多样性为重点,富有地域特色鲜明、科学内涵丰富、艺术园貌优美,并能满足集物种保存、生态文化科普教育、林业科学研究、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山地风景游赏型植物园。同时,武汉植物园也参与了南岭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的建设。
风景名胜
南岭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
旅游价值。南岭山区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挥毗邻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
广东省南岭山脉的核心地带。占地面积300平方公里,公园于1993年经林业部批准成立,这里大片原始森林保存着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中国
亚热带绿阔叶林中心地带。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为广东最高峻雄伟的山地,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广东第一峰”,石韭岭海拔1888米,为广东第二峰。
广东乳源大峡谷
广东乳源大峡谷位于距
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南68公里的
大布镇。大峡谷贯穿于
韶关市的大布镇和
英德市的
波罗镇,全长15公里,最高深切度是400多米,是岭南大地上的一道“伤痕”,被誉为“
广东省最美丽的峡谷”。
大峡谷的两侧是高角度的绝壁峡谷,十分险峻,谷内出露的岩石为距今3亿多万年以前形成的
沉积岩,以致密坚硬的
石英岩为主。大峡谷的顶端状似一只大埕,谷面宽约600米,平静的大布河流从东南向西北蜿蜒流过,流到这里突然腾空冲下,形成瀑布。瀑布下有一深潭,潭水一直沿着大峡谷流出英德波罗镇,汇入北江河。
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是国家4A景区、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位于
南雄市东北方向
珠玑镇梅岭村,距市区约28公里。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连接
长江、
珠江两
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是当今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梅关古道两旁遍种梅花,每当寒冬腊月,
白梅、红梅、
绿梅、
腊梅树争奇斗艳。是一处集红色旅游、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融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怀古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型综合景区。
相关文化
南岭走廊文化
作为中原与南岭的交界地带以及
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互动往来的主要通道,“南岭走廊”的提出有其重要意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便提出这一概念,作为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相并列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重要内容。用以指
五岭山脉及其附近的山地和低谷,是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各民族的聚居区,也是中原汉族移民南迁的必经之地及移居之地。南岭走廊东起
武夷山南端,西抵
雪峰山以的八十里大南山,境跨
赣州市、湘南、粤北和桂东北等地区。包括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
桂林市、
贺州市、梧州,
湖南省的
郴州市、
永州市、
怀化市、
邵阳市,
广东省的
韶关市、
清远市、
河源市,
江西省的赣州等地。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有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壮傣语支的
壮族、
布依族,侗水语支的侗、水、
仫佬族、毛南等民族,苗瑶语族中的
瑶族、
苗族、
畲族。
从民族聚居的分布范围来看,从
西北到东南,聚居少数民族呈递减趋势。在南岭走廊的中部地区,
汉族人口较为密集,其文化底蕴深厚,并利用自身的经济、文化优势影响着周边的瑶族和壮族。瑶族主体聚居于山区、丘陵地区,分布范围较广。壮族因历史原因,普谝聚居于汉族和瑶族的接合部,即
天山出口或者边缘地带的盆地。其他民族则交错混居干汉、瑶、壮等三天民族之间,形成与全国民族分布格局“大散居,小聚居”相似的分布特点。
南岭走廊作为沟通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走廊,是历史上两大区域各民族人口、经济、文化互动的传统通道。其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成为了新阶段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全国最贫困的区域之一。南岭走廊上各民族的交融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还促进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宗教文化
岭南历史上曾有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并且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岭南为外来宗教入传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岭南地区成为全国外来宗教势力最为强盛的地区之一。
南岭走廊地区少数民族宗教有各种表现形态,其中南岭走廊地区各族群的坛,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表现形式。南岭走廊地区各族群的傩坛,有老君教(
道教)、桃源教、元皇教(上河教、玉皇教、河南教)、王母教、玉皇教、元黄教、五尊教、洪君教、纪君教、王君教、淮南教、河南教、清微教、合会真玄教等象征不同传承的派系,反映出南岭走廊各民族傩坛的多元特质。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在西南社会的长期存在,以致道教、佛教在传播中都不同程度受到巫教的影响。
南宋白玉蟾提到的瑜珈教,就是
福建省地区接受巫教影响的佛教民间派别。南岭走廊学说涉及到南方壮侗和苗瑶两大语族的十多个
族群,而梅山教在这些族群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传播影响,南岭走廊是梅山教文化圈的地理空间所在,这条南方民族的走廊也是梅山教文化圈的辐射区。
瑶族音乐文化
历史上的南岭横断南北,是隔绝中原和岭南的天然屏障,通过山脉谷底之间的水陆通道各民族得以发生交流交往交融。贯穿岭南岭北的重要通道之一是由
潇水—新道—临水(
贺江)构成的潇贺古道。这条古道沿线是瑶汉互嵌式居住区。瑶族在与
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中,创造了既有“民族性”又有“普遍性”的传统音乐艺术,如“还盘王愿”中的仪式音乐、“座歌堂”中的
民俗音乐、“蝴蝶歌”“嘞嘞嘿”等。
瑶族传统的音乐集歌乐舞于一体,是瑶族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或借助口耳相传民族音乐或依靠毗邻的汉族文人,少数初步掌握汉族文字的瑶族民间艺人传抄歌词。在20世纪50~80年代,在民族识别过程中,瑶族传统的音乐歌词被地方文化精英搜集整理,并予以出版,如《盘王大歌》。
茶船古道文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辟的5条入
岭南通道中,因岭南陆路交通受
五岭崎岖地形的影响,水路成为重要交通通道。古代出现适合南岭的交通特点的造船工艺,一直使用到明清时期,这为“茶船古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最终促进了水路相接、陆海相连的南方“古丝绸之路”“茶船古道”的形成。在古道沿线的北、南地区形成了两大茶产地:一是出产桂茶、竹茶的
容州。容州在
唐朝出产桂茶。二是北部的修仁(今
荔浦市市内)。修仁所出的修仁茶为
南宋时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最有名的茶。
以茶为考察对象,历史上的“茶船古道”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不同的发展时期,且各有不同的表现。唐宋时期茶产量的增大和地方名茶“未过清”的出现。明清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茶叶贸易的繁荣。清康熙时期(1662—1722年)兴起的
六堡茶成为“茶船古道”对外输出的中国茶叶中的主要代表。《广西通志稿》中亦有“六堡茶在
苍梧县,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的记载。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购进的3万吨左右的茶叶中,
普洱茶、六堡茶之类的陈茶约占购进量的60%,
西湖龙井约占购进量的10%,
茉莉花茶约占购进量的6%,其他茶类约占购进量的24%。购进的茶叶又通过香港转口,销往
美国、
加拿大、
日本、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茶船古道”在历史上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相关诗词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