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尔
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家得主
亨利 • 韦 • 肯德尔(Henry W. Kendall)(1926年12月9日-1999年2月15日),出生于波士顿,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
195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1956年他进入了斯坦福大学的物理系。1963—197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米尔顿·弗里德曼、肯德尔和理查·泰勒进行有关电子与质子和束缚中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理查·泰勒负责安装,后来成了实验项目的总负责人,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肯德尔则研制了粒子探测器,后来负责处理实验数据。他们首次用实验证明了夸克的存在,为进一步物质的最内层结构铺平了道路。
1990年,他们通过实验给出了存在夸克的第一个明显的证据,为今天最成功的物质基本构成理论,即所谓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提供了基础。他与J • 弗里德曼(Jerome Friedman)和R • 泰勒(Richard Taylor)一起由于此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肯德尔1926年出生于波士顿,在Amherst学院取得数学学位后,于195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内容是由1个电子和正电子形成原子时,测定正电子素能谱的一个极困难的实验,这一现象刚被他的导师马丁 • 顿奇(Martin 德语)发现不久。
在获得博士奖学金之后,1956年他进入了斯坦福大学的物理系,在那里他遇到了J • 弗里德曼(Jerome Friedman)和R • 泰勒(Richard Taylor),他俩成了他长期的科学合作伙伴。
1957年起,先后在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工作经历
1967年,大型电子直线加速器建成并达到设计能量,作为试运行,他和J.H.泰勒弗里德曼独立地测量了一系列电子-质子散射实验,其中包括电子-质子弹性散射实验、正电子-质子弹性散射实验和电子-质子非弹性散射实验。但是,这些实验的结果只是证实了已有的结论,并不能有新的发现。
1968年,他们对上述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小角度(6º)和相对来说是低能(10吉电子伏)的电子散射实验的结果与预期的分析完全一致。然而,对于高能电子束和大角度的分析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尽管共振峰迅速消失,但散射截面仍然非常大,这就是说高动量转移的非弹性散射截面与电子-质子的散射截面相似,即质子具有如同电子般的核。当时的他们没意识到上述观测的重要性,他们公布了计算结果:在高动量转移下出现的大散射截面不能归结为辐射修正,他们感觉到自己有重大发现,但还不清楚发现的是什么。
MIT-SLAC的结果是一个分水岭,和来自日内瓦的后来的中微子散射数据一起考虑后,他们给出了存在夸克的第一个明显的证据,为今天最成功的物质基本构成理论,即所谓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提供了基础。米尔顿·弗里德曼、肯德尔和J.H.泰勒由于这一成果而共享了199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他经历
从60年代开始,他参加了美国国防部的科学家顾问小组,但最终他还是从保密工作中撤回,参加了由同行们组建的科学家联合会(UCS),1969年UCS发动了一场全国范围内反对政府的“人类生存存在主要威胁”的活动。肯德尔本身的努力和UCS的活动为这一事业不停地寻求支持,并奉献了他自己的全部精力。首先关心的是食物和水资源,接着是气候变化,再到物种灭绝。直到1999年2月15日去世。
主要成就
他和米尔顿·弗里德曼、泰勒一起,并领导了一个合作小组建造了一对巨大的磁谱仪,在设计和建造粒子检出器和电子设备方面,他起了关键的作用。弗里德曼和肯德尔为谱仪研制了粒子探测器,后负责处理实验数据,研究小组系统地、极仔细地探索了电子-质子的非弹性散射过程,他们将电子-质子深度非弹性散射和电子-质子弹性散射以及电子-电子弹性散射分别进行了比较,又把他们的结论和当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的认识作了比较,即用a粒子轰击物质后产生了大量惊人的反散射的a粒子,表明了原子中存在着像点一样的硬核。经过计算,证明布约肯的标度无关变量正是部分子动量与质子动量之比。在1972年代表实验小组全体成员作了总结报告,为粒子物理中夸克模型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990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获奖成果简介.1990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获奖成果简介.2023-07-13
武大图书馆外国教材中心 主办 E-mail:.武汉大学图书馆.2023-07-1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其他经历
主要成就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