渍涝是由暴雨、积水等水量过剩而造成的灾害,与洪、地下水灾等同属水灾的一种。渍(涝)常常与洪合称为洪涝,因为涝灾往往都伴随着
洪灾而产生。洪涝灾害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
世界卫生组织(WTO)2016年全球灾害年报指出,中国、
美国、
印度是全球受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洪灾系因水量暴增、水流过大,从而冲毁城镇、农田来损害人的财产和生命,但其来势和去势都很凶猛;渍(涝)灾则是因水量暴涨、排水不畅而淹没城镇、农田,从而浸没财物、溺毙人命而成灾,但其有倏来慢去的特征;
地下水灾则是因为地下水位高而让土地冷浸化造成作物减产,对于低洼之地,有洪必有渍,有渍必有地下水。
2023年6月20日,中国
国家气象中心发出了防范农田渍涝的风险提醒。
渍涝现状与影响
地区分布
在多雨湿润、地势低洼平坦的平原地区涝渍危害频繁是农业生产的一大逆境,作物产量由于涝渍影响而出现不高不稳或大起大落。中国约有2/3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涝害,以黄淮平原和
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严重,占全国受灾面积3/4以上。
湖北省地处
长江中游,受
夏季风影响,每年4~10月均可能发生暴雨洪涝灾害。据资料统计,自1949年以来湖北省平均每年受洪涝灾害的面积约为59万hm2,成灾面积39万hm2,同时洪涝灾害出现频率有明显加快的趋势。
此外,如上表所示,在梅雨季节,中国
黑龙江省、吉林、辽宁、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东、海南等地也易发生洪涝灾害。
影响方式
渍害对作物的影响在于因
降水多引起根系活动层土壤湿度过大,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作物明显减产的后果。而且,在间隔期相对比较短的多次较强降水作用下,将会出现先渍后捞或先涝后渍等涝渍伴随发生现象,当它们的作用强度超过作物在一定生育期的抗逆能力,即会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和最终产量。
总的来说,涝渍灾害是因为水分过多超过了作物的承受能力而对作物产生伤害。涝渍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并非因为水分过多而引起的直接效应,其实质是涝渍胁迫诱导的次生灾害。由于
氧气在水中的扩散
速率只有空气中的万分之一,作物遭受捞渍胁迫后,作物生长的土壤中的氧气逐渐被消耗,而使根际的氧气供应状况由有氧转变成低氧,再到缺氧。涝渍胁迫引起的缺氧导致作物生理过程改变,形态特征也发生一系列改变,最终导致作物减产或者绝收。
损失估算
2022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防汛救灾工作情况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公布了中国洪涝灾害的情况。2022年以来,洪涝灾害受灾2180.5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647.6亿元,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23.9万人次,洪涝灾害造成死亡失踪40人,跟近五年同期均值相比下降了7成多。2021年7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当年防汛救灾工作情况,2021年以来,洪涝灾害受灾3481万人次、146人死亡失踪,7.2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230亿元,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分别下降34%、64%、45%、22%。
成灾类型
涝渍灾害的形成与地形、地貌、排水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可划分为平原
坡地、平原
洼地、水网圩区、山区
谷地、沼泽地等几种类型。
平原坡地型
平原坡地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冲积或洪积平原,地域广阔,地势平坦,虽有排水系统和一定的排水能力,但在较大降雨情况下,往往因坡面漫流或洼地积水而形成灾害。 属于平原坡地类型的易涝易渍地区,主要是
淮河的
淮北平原,
东北地区的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与
辽河平原,海河流域的中下游平原,
长江流域的
江汉平原等,其余零星分布在长江、
黄河及
太湖流域。
平原洼地型
平原洼地主要分布在沿江、河、湖、海周边的低洼地区,其地貌特点近似于平原
坡地,但因受河、湖或海洋高水位的顶托,丧失自排能力或排水受阻,或排水动力不足而形成灾害。沿江洼地如长江流域的江汉平原,受长江高水位顶托,
湖北省平原洼地总面积达127.2万hm2;沿湖洼地如
洪泽湖上游滨湖地区,自三河闸建成以后由于湖泊蓄水而形成洼地;沿河洼地如
海河流域的清南清北地区,处于两侧洪水河道堤防的包围之中,易涝耕地亦达64.3万hm2。
水网圩区型
在江河下游
三角洲或滨湖冲积、沉积平原,由于人类长期开发而形成水网,水网水位全年或汛期超出耕地地面,因此必须筑圩(垸)防御,并依靠人力或动力排除圩内积水。当排水动力不足或遇超标准降雨时,则形成涝渍灾害,如
太湖流域的阳澄、澱地区,
淮河下游的
里下河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的
洞庭湖、鄱阳湖滨湖地区等,均属这一类型。水网圩区型涝渍灾害主要发生在淮河、
长江和
珠江。
山区谷地型
山区谷地型涝渍灾害分布在
丘陵山区的冲谷地带。其特点是山区谷地地势相对低下,遇大雨或长时间淫雨,土壤含水量大,受周围山丘下坡地侧向
地下水的侵入,水流不畅,加之日照短,气温偏低而致涝致渍。
沼泽湿地型
沼泽平原地势平缓,河网稀疏,河槽切割浅,滩地宽阔,排水能力低,雨季
潜水往往到达地表,当年雨水第二年方能排尽。在沼泽平原进行大范围垦殖,往往因工程浩大,排水标准低和建筑物未能及时配套而在新开垦土地上发生频繁的涝渍灾害。我国沼泽平原的易涝易渍耕地主要分布在
东北地区的
三江平原,
黄河、
淮河、长江流域亦有零星分布。
评估标准
综合评估
目前认定渍涝灾害的受灾程度,主要受降水量(P)、渍涝持续时间(L)、过程平均强度(A)、最大强度(M)、温度(T)、光照条件(S)的综合影响,因此,设渍涝害综合指数为1,各分项渍涝害指数为F(x=L,T,P,S)则有标准式:I=F(IP,IL,IA,IM,IT,IS)
影响划分
根据作物与土壤关系,还可以将渍涝以以下方式划分:
防灾方式
小麦、油菜
雨前雨后及时清沟排水;增施肥料;搂锄松土、散湿提温;护叶防病,及时喷药。
水稻
对于种植水稻等耐涝品种,主要加强
病虫害防治。雨季前疏通沟渠,雨后尽快排水,缩短受淹时间,水退后增施速效肥料。
棉花
修好田间排水沟,起垄种植;及时清理受害棉株;中耕培土,增施有机肥;退水后如遇高温天,及时喷药防病。
薯类作物
阴雨寡照时,及时打顶;雨后排水降渍;及早喷施
矮壮素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
补救措施
疏通沟渠,尽快排涝
旱地作物长期处于渍涝状态,根系
呼吸困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死亡。因此要及早加深、疏通因强降雨导致塌的沟渠,尽量排明水、滤暗水,努力降低田间湿度。特别是在低洼地和水田起
旱田块种植的茶叶、果树、中药材等旱地多年生
经济作物,因其耐渍涝能力较差,更要注意清沟排渍,防止多年辛劳毁于一旦。
清理杂物,中耕扶苗
山区一些靠近河边、沟边的田块,洪水泛滥常淹没农田。洪水退后,会在田间留下大量浪渣、泡沫、塑料等垃圾。天气转晴后,要先对田间杂物进行清理,同时尽量清除淤积的泥沙,然后及时中耕,疏松土壤,破除因持续强降雨造成的土壤板结,改善作物根系呼吸状况,同时壅土培,防止根部裸露,促进根系恢复生长。对因灾倒伏的,要结合中耕进行扶苗,同时清除植株上附着的泥沙、杂物及枯枝败叶等。
及时追肥,促苗复壮
持续强降雨后,土壤速效养分流失较多,作物因根部缺氧、光照不足长势偏弱,天气转晴后要结合中耕松土及时看苗追肥。一般地块亩追
尿素5公斤左右,对钾需求量大的作物,要酌量补施
钾肥。在根部追肥同时,为叶面喷施0.5%尿素+0.2%
磷酸氢二钾或喷施宝、惠满丰、
爱多收,促进苗尽快恢复生机,顺利生长。
化学控制,防止倒伏
对因长期阴雨寡照,导致植株出现徒长、倒伏的
玉蜀黍属、黄豆、芝麻、蔬菜等农作物,在中耕松土、适度断根、壅土培蔸同时,叶面喷施多效唑、烯效唑、
乙烯利、
矮壮素等
生长抑制剂,可起到控旺促转,防止大面积倒伏的作用。
喷施农药,防虫治病
渍涝灾害后,作物植株柔嫩,生长弱、抗逆性差,同时病虫随
气流、洪水传播,加之田间湿度大,多种因素叠加极易造成病虫爆发流行,因此要高度重视农作物
病虫害防治。一要抓好今年重点防控的
草地贪夜蛾防治,确保早发现、早防治,坚决将其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二要抓好水稻“两迁害虫”
稻纵卷叶螟和
稻飞虱的防治,严防其爆发成灾;三要抓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重点防治好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等粮油作物和茶叶、果树、蔬菜、中药材、烟叶等
经济作物病虫害,努力将主要作物病虫损失程度控制在5%以内。
补种改种,以秋补夏
对刚刚播种出苗,因灾缺苗较多的地块,雨过天晴后要及时补苗。对因淹没、冲毁导致死苗较多、缺苗严重、或者基本绝收的地块,要及时重新整地,改种蔬菜、豆杂、红薯等生育期较短的作物,争取以秋补夏,弥补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