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特
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低层级
达利特(Dalit)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低层级,寓意为“不可接触的人”,俗称为贱民。
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大致分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而达利特是没有写在种姓制度里,且地位最低的人。印度还保留着种姓制度,达利特被认为是肮脏的,而且这种肮脏很容易感染别人,所以他们要尽量避免和其他人接触。种姓制度最明显的特征是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
词语解释
达利特人(Dalit),是社会最底层之一人,即过去印度社会中地位低下但不属于印度种姓制度的那些所谓贱民。字面意思是“受压迫者”。有“受蹂躏的”的意思,被先前的不可接触者们用来描述自己的社群。近几十年来,达利特取代了甘地使用的哈里真(harijan)即“神的子民”的说法。
形成原因
达利特起源于印度种姓制度,是一种印度的社会特征。种姓制度是人类等级制的一种类型, 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古代历史上, 也曾存在过种姓制度, 但印度的种姓制度最森严, 存在的时间最久, 至今, 它仍在影响着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维护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制度。
历史状况
达利特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的贱民,甚至还不如最低等的首陀罗,直到19世纪末,达利特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低等的人。印度人认为,稍微接触到这样的人,就会受到影响,即使是他们的影子也会尽量避开。种姓制度最明显的特征是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种姓的职业都是世袭的,而且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达利特只能种姓内部通婚,每一个印度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种姓来谋生,任何违背这一规定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犯罪,会受到惩罚。 地位最低是从事清扫工作的贱民——达利特。
现状
相关立法
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便废除了种姓制度。对于达利特人受到的不公正对待,1955年政府颁布了《公民权利保护法》,将宣传和实践“不可接触制”的行为宣布为非法并实施惩罚。虽然印度已经从法律上明文规定,不允许种姓歧视,但无论从思想还是实践上,强大的婆罗门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打破种姓制度的最大阻碍。1989年《反暴行法案》把“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的罪行称为“暴行”,并对此类罪行给予了严惩。
达利特种姓就业
虽然印度在独立后,就彻底取消了种姓制度,但这种制度对印度人的职业选择还是有很大的影响。造成了职业分工仍然处于一种固定与僵化的状态,各种性之间,相互不接触,相互不往来,互不通婚,很难进行分流和变动。达利特只能给主人做些打扫卫生、端茶倒水等杂活,而探索真理则应该由婆罗门负责。达利特人群的工资比较低,且与其劳动付出不成正比。达利特作为体力劳动行业从业者依然受到职业歧视,这也阻碍了印度工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印度政府于1955年颁布了禁止歧视达利特的法律,但时至今日,达利特仍在做着许多被世人视为卑贱的工作,比如处理尸体、清理污垢、清洗、皮革加工等。随着时代的进步,最近几年种姓的职业已经不再是一成不变,比如,原本应该做智力工作的婆罗门,因为家庭的衰败,转而做起了厨子,还有一部分首陀罗,则成了公务员,甚至是大学里的教授,不过这都是少数情况。 
婚姻
种姓制度的核心是内婚制,拒绝跨种姓婚姻。
生活
达利特阶级被认为是印度社会的最低层。时至今日,印度许多地区仍然被婆罗门控制着,这些人并不愿意放弃他们获得的种姓特权。达利特人大部分没有土地所有权,很多低种姓的人连安葬亲人的地方都没有,有的时候只能把亲人的尸体留在家里,等找到地方才能办丧事。虽然达利特人不再是“贱民”,但他们的地位依旧低下,这一点在乡村尤为明显。
经济
现阶段,印度的IT产业迅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归因于它是脑力劳动,智力劳动又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更多的人倾向于进入这个领域。而技术性的体力劳动,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在社会上地位低而发展缓慢。这不利于印度经济的均衡发展。
人口规模
印度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印度共有2亿多达利特人,占印度全国人口的16.6%。北方邦的总人口中有21%是达利特人。
目录
概述
词语解释
形成原因
历史状况
现状
相关立法
达利特种姓就业
婚姻
生活
经济
人口规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