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由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名录名称已于2014年11月正式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确认保护对象、集中有限资源、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截至2022年12月3日,中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一、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二、表演艺术;
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历史沿革
背景
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坏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起源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国对民间文化遗产称为“无形文化财(むけいぶんかざい)”。60年代初,韩国民族的民间的文化遗产相关律法也使用了“无形文化财”一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两国的“无形的”词语和概念引入联合国官方语言,使用Intangible这个“无形的”术语和概念。中国引进了这个术语,并把它译成“非物质的”,被理解为这种文化遗产既是看不见的也是摸不着的,因为它不是物质的遗产。
历史发展
1998年以来,文化部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共同在全国范围开展立法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建议稿),并于2002年8月上报全国人大。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最早加入《公约》的国家之一。
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联席会议由当时的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等9个部门组成。2005年6月开始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公示、审核工作,最终确定第一批国家名录推荐项目518项。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出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6年5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门类。2008年6月,十大门类调整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此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3610个子项。从第二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开始,设立了扩展项目名录。扩展项目与此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名项目共用一个项目编号,但项目特征、传承状况存在差异,保护单位也不同。
价值影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中国文化创新、发展先进文化以及和谐文化建设。有助于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这对国家的艺术、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一批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民间文学 (共计31项)、民间音乐(共计72项)、民间舞蹈(共计41项)、传统戏剧(共计92项)、曲艺(共计46项)、杂技与竞技(共计17项)、民间美术(共计51项)、传统手工技艺(共计89项)、传统医药(共计9项)、民俗(共计70项)。
第二批
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其中,民间文学(共计53项)、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共计67项)、传统舞蹈(民间舞蹈,共计55项)、传统戏剧(共计46项)、曲艺(共计50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共计38项)、传统美术(民间美术,共计45项)、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共计97项)、传统医药(共计8项)、民俗(共计51项)。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
第三批
2011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其中,民间文学(共计41项)、传统音乐(共计16项)、传统舞蹈(共计15项)、传统戏剧(共计20项)、曲艺(共计1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5项)、传统美术(共计13项)、传统技艺(共计26项)、传统医药(共计4项)、民俗(共计23项)。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
第四批
2014年11月,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其中,民间文学(共计30项)、传统音乐(共计15项)、传统舞蹈(共计20项)、传统戏剧(共计4项)、曲艺(共计13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2项)、传统美术(共计13项)、传统技艺(共计29项)、传统医药(共计2项)、民俗(共计15项)。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
第五批
2021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其中,民间文学(共计12项)、传统音乐(共计19项)、传统舞蹈(共计13项)、传统戏剧(共计9项)、曲艺(共计18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27项)、传统美术(共计17项)、传统技艺(共计46项)、民俗(共计24项)。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